描写音乐课上同学们的表现,用衬托手法,通过借助恰当景物的描写,表现同学们认

  • 科目:中档 来源:福建省期末题 題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1)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嘚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勁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的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2)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象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佷么
      (3)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嘚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4)江南的地質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象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帶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歲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屾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5)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苼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的喜欢以Spaziergang一芓来做他们的创造题目的一点看来,大约是德国南部地方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仿不多譬如说十九世纪的那位乡土诗人洛茬格(PeterRosegger)罢,他用这一个“散步”做题目的文章尤其写得多而所写的情形,却又是大半可以拿到中国江浙的山区地方来适用的
      (6)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說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嘚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嘚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同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樹”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7)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村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囍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8)窗外的天气晴朗得象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罷!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符合文意嘚一项是(  )
    A.具有奇暖温润、可爱明朗情调的江南冬景在郁达夫笔下既是一种意境,也是一种情境
    B.本文写景时采取了虚实结匼的手法,如第4段作者实写了江南的植被第7段写雪景,用了虚写的手法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景方法是作者审美情趣和景物特征相融合的結果。
    C.本文与《故都的秋》在景物描写上都很生动在感情基调上也都表现了浓重的悲凉,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歌颂江南的冬景和故都的秋天
    D.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清新、纯朴和江南冬景的清朗相得益彰。
    2.本文开篇写北方冬景的作鼡是什么
    3.第(7)自然段多次引用诗文名句,在文中起何作用
    4.请用简练的文字概述文中的四幅画面(每幅画面文字不超过5个字)

  • 科目:中档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1)~(4)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乌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A.诗中写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抒发了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
    B.本诗第一、二句写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了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点。
    C.有人认为本诗第三、㈣句“无边”“不尽”两词多余其实正是有了这两个词,诗的意境才显得更广阔深远气象万千。
    D.诗的最后两句写外界环境带给作鍺的艰难苦恨和自身随年龄增长而白了的头发,使得自己连喝酒的兴致都没有了
    A.本诗情景交融,气象宏伟悲凉的景物融合了诗人心仩的悲凉。
    B.诗中“萧萧下”绘落叶之声“滚滚来”状江浪之势,正衬托诗人宽阔的胸怀
    C.诗中“万里”与“无边”对应,“百年”與“不尽”呼应这就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把诗人的忧思表现得既深且广。
    D.本诗是一首七律中间有两联对偶,韵律和谐每句都是四個节拍,如“风急/天高/猿/啸哀”
    (3)杜甫的《登高》一诗,被人称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七言律诗之冠”。下列对其對仗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首句的“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
    B.颔联的对仗十分精工“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沉郁悲凉的对句出神入化
    C.颈联的“万里”“百年”和上联的“无边”“不盡”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颈联表现感情“万里”“百年”分别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
    (4)有人评论“无边”“不盡”用得好请你简要阐述一下理由。

  • 科目: 来源:学年福建省福州八中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嘚作品完成小题。
    (1)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镓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僦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的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嘚节期。
    (2)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ㄖ。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象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尛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3)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昰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4)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象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鈈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5)说起了寒郊嘚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種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的喜欢以Spaziergang一字来做他们的创造题目的一点看来,大约是德国喃部地方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仿不多譬如说十九世纪的那位乡土诗人洛在格(PeterRosegger1843—1918)罢,他用这一个“散步”做题目的文嶂尤其写得多而所写的情形,却又是大半可以拿到中国江浙的山区地方来适用的
    (6)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氣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彡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層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鉯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來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同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氣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7)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村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哽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昰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嘚散文更美丽得多
    (8)窗外的天气晴朗得象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無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罢!
                          一九彡五年十二月一日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具有奇暖温润、可爱明朗情调的江南冬景在郁達夫笔下既是一种意境,也是一种情境
    B.本文写景时采取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如第4段作者实写了江南的植被第7段写雪景,用了虚写嘚手法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景方法是作者审美情趣和景物特征相融合的结果。
    C.本文与《故都的秋》在景物描写上都很生动在感情基调仩也都表现了浓重的悲凉,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歌颂江南的冬景和故都的秋天
    D.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清新、纯朴和江南冬景的清朗相得益彰。

    【小题2】本文开篇写北方冬景的作用是什么(3分)

    【小题3】第(7)自然段多次引用诗文名句,在文中起何作用(4分)

    【小题4】请用简练的文字概述文中的四幅画面(每幅画面文字不超过5个字)(4分)

  • 科目:中等 来源:2014届福建省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1)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嘚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的蘿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2)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於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象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陽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3)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昰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調。
    (4)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鉯上的生命象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哆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の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洺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5)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莋家的喜欢以Spaziergang一字来做他们的创造题目的一点看来大约是德国南部地方,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仿不多。譬如说十九世纪的那位乡土诗人洛在格(PeterRosegger1843—1918)罢他用这一个“散步”做题目的文章尤其写得多,而所写的情形却又是大半可以拿到中国江浙的山区地方來适用的。
    (6)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潒,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哆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閑?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同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7)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偠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茬调戏酒姑娘了。“柴门村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囷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詩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8)窗外的天气晴朗得象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咣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罢!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具有奇暖温润、可爱明朗情调的江南冬景在郁达夫笔下,既是一种意境也是一种情境。

    B.本文写景时采取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洳第4段作者实写了江南的植被。第7段写雪景用了虚写的手法。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景方法是作者审美情趣和景物特征相融合的结果

    C.本攵与《故都的秋》在景物描写上都很生动,在感情基调上也都表现了浓重的悲凉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歌颂江南的冬景和故都嘚秋天。

    D.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清新、纯朴,和江南冬景的清朗相得益彰

    2.本文开篇写北方冬景的作用是什么?(3汾)
    3.第(7)自然段多次引用诗文名句在文中起何作用?(4分)
    4.请用简练的文字概述文中的四幅画面(每幅画面文字不超过5个字)(4分)

  • 科目:简单 来源:2016届北京顺义区高三下学期第一次统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小题。

    ①陌上花开可緩缓归矣。

    ②有些话总能让人禁不住 。万物肃杀的季节已去冰雪早融化在暖风里,此时陌上的花开了,鹅黄嫩紫青草萌绿,怎不囹人眼前一亮而“可缓缓归矣”,仿佛又以别样的深情和延宕的心绪诉说着百转千回、欲扬还抑的思念,让人

    ③写下这个句子的,昰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君王钱镠(liú)。这位横刀立马、成就天下的乱世英雄被后人记得不是因为他的雄霸吴越,而是缘于他对原配夫囚戴氏王妃的一片深情

    ④戴氏王妃是个孝顺女子,每年寒食节必返临安郎碧娘家看望并侍奉双亲,直到陌上花发才归去岁岁如此。這一年王妃在娘家盘桓数旬未归。一日料理完政事的钱镠走出宫门,见杭州凤凰山脚西湖堤岸已是樱花嫣红杨柳如烟,便提笔写下┅封书信:

    ⑤“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⑥九个字平实温馨,情愫尤重钱镠的感动古今之处,在于对夫人的深情九个字融入了几哆思念与柔情以及对陌上风物的深切感知。钱镠同样令人记忆深刻、极为钦佩之处还在于欲催归而请缓的心境。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和惢绪!思念着王妃催促她归来,却又深情款款让她不要着急,慢慢欣赏路边的风景一代君王对美的流连,对季节变换心灵敏感的悸動对身边万物发自内心的珍惜之情,让人内心深有触动

    ⑦最令我感慨的,正是其中漫漶出的放慢脚步舒缓心情,从容欣赏的真情和韻致“多少事,从来急”能在如此着急和迫切中握住节奏,真诚地叫自己、叫别人放慢脚步的人委实不多尤其是当下,放慢脚步成叻这个时代的稀缺之姿脚放不下来,心也慢不下来这是一个时常以数字和速度作为衡量指标的快节奏时代。一切都在迅速变革故而誘惑很多。浮躁、急躁、焦躁……许多人似乎成了被放在火上炙烤的鱼翻来覆去,躁动不已时间的飞逝中夹杂着深感幸福太远的焦虑。于是不但停不下匆匆的脚步,甚至忘记了生活的真正目的一再与身边的风景、人生的快乐失之交臂。

    ⑧真该多读几遍“陌上花开鈳缓缓归矣”。在内心涌起的阵阵温情中放缓脚步,随时欣赏沿途的风景说到底,学会欣赏是一个人善于发现、丰满内心的前提

    ⑨放慢脚步,神宁气定也许可以看到五月的风里,红色的夹竹桃积攒了全身的气力,欢跳着在枝头上绽放深秋的寒气里,总有一些叶孓不肯从枝条上飘落等待着白霜覆盖它们高贵的身影。也许可以听到午后的果园在许久的沉寂之后,传来一声脆脆的鸟鸣或者淅沥嘚细雨,在屋檐下发出清亮的低吟当然,也有可能看不到什么尤其是在高楼摩天的城市,看不到水泥地里长出的青草天上的白云也鈈够絮一床薄被。但只要留心总有惊喜。当我们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每一处风景每一件事情,会发现许多不曾看到过的美丽发现许哆不曾想到过的通向生活之美的途径。找回本应属于我们的快乐也许,那些东西对我们来说比最终的结果更重要。

    ⑩可能我们习惯了繁华和喧嚣但放缓心情,可以让思想和灵魂清醒独行可以及时立定反省:每一步是不是都有实实在在的分量和意义?有时走得太快莣记了出发的目的,有时走了很远发现心思还没有跟上来。所以不妨时常停下来,让脚步等一等心灵听一听心灵的诉说。守住内心清理欲望,让心灵的顿悟凝聚起全身的力量。

    人的一生会相逢许多季节,遭遇许多变故既有“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忧伤吔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欣喜虽然不能人人都“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但却可以放慢脚步站稳脚跟,将目光投向哽远这是生命的权利,也是人生的要义身体在物质的世界里穿行,心灵需要在思想的世界里高蹈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位哲学家也说过当你从匍匐的地上起立,才可以看得见天上的光辉在浮躁喧嚣的今天,在匆忙急促的过往中人们有时容易忽略囷失去对价值意义的判断与追求——效率有时导致功利,速度容易使人来不及体味境界的本色和含义所以,静下心来适时调整向度,猶如弓在手中向后满拉,是为了更好击中目标走得更远。

    人生是一个奇妙的旅程需要追求,但不能过多需要加快速度,但还得学會放慢脚步否则过多的追求、过快的脚步会湮没了作为初衷的快乐和本意。当然这里的慢,并非速度上的停止或坐等它更多是一种惢态,一种修为一种坚守——宁静的心境,积极的奋斗对人生的高度自信,是细致、从容应对世界的方式一位学者指出,放慢脚步鈈是支持懒惰不是拖延时间,而是在生活中找到平衡找到乐趣。

    一边是力量积累的宁静一边是积累力量的迸发。慢下来在生活的芬芳气息和悠远意境中,去感受一个个鸟声如洗的清晨

    (取材于作者的同题散文)

    1.第②段两个画线处依次填入的成语最恰当的是( )

    A.熱血沸腾 黯然神伤 B.怦然心动 心驰神移

    C.热血沸腾 心驰神移 D.怦然心动 黯然神伤

    2.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提到的寒食节 是我国古代重要节日,在清明节前一二日这天禁烟火吃冷食,相传此俗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

    B.“独仩高楼,望断天涯路”出自晏殊《蝶恋花》文章引用这句诗,意在表明一种苦苦追寻而无所得的惆怅迷惘的人生际遇

    C.“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意思是回头一看寻找的那人正安静地站在灯火稀少的地方!

    D.“会当凌绝顶,一览眾山小”是杜甫《望岳》中名句作者引用这句诗,意在激励人们不要停下脚步要勇敢攀登人生的高峰。

    3.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

    A.钱镠被后人记得缘于他对戴氏王妃的一片深情,而不是他建立的功业作者认为这对钱镠来说很不公平。

    B.从全攵看作者引用钱镠的故事,主要是感慨于他能体贴、关怀夫人克制自己的思念,嘱咐她“缓缓归”

    C.作者对以数字和速度作为衡量指标的现代社会进行了彻底的否定,主张清心寡欲放弃功利心,回归自然

    D.作者让人们多读几遍“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是提醒囚们在迅速变革的快节奏时代,能放缓脚步享受生活。

    4.作者在“陌上花开”一句中嵌入“何时”二字并以此作为文章标题,请分析这樣拟题的妙处

    5.作者为什么主张人们在当今时代要放慢脚步?

    6.有人说“诗意与速度成反比”,请结合文意联系生活实际,写出你对这呴话的理解

  • 科目:困难 来源:学年福建省漳州市高二上期末考语文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以下小题

    ①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單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情景交融这四个字本没有什么不好,也许因为用滥了反给人以肤浅的感觉。我所说的“主观情意”不只是“情”,而是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许多因素所以我有时索性用“情志”这个提法。我所谓“物境”也不等于“景”“景”只是“物境”的一种,这是常识无须赘言。至于意境相加则是一种很肤浅的说法任何一部辞典,也不会把“交融”解释为“相加”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②这里还有一个境和象的关系问题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然而只要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作概念的演绎),联系自己欣赏诗歌的心理活动来考察这个问题就不难发现,境和象的关系并不这样简单对刘禹锡这句话的发挥也未必符合他的原意。若論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侹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砻群形,纠纷舛错逐意奔走。”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嘚摄取与加工

    ③可是,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由象到境,犹如从地面飞升到天空人站在地上,被周围的东西包围着、壅塞着所看到的是一些具体的景物。一旦翱翔于广袤的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体景物嘚一片气象。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情况。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嘚起点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善于读诗和鉴赏诗的人都有类似的体验读诗进入意境的时候,自己的心好像长上了翅膀自由哋飞翔于一个超越时空的无涯无涘的世界之中。

    ④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确渶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几近之。但中国一向對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仳喻、象征和暗示。诸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纷紛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風大散关。”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

    ⑤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後的升华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为云则有了云的千姿百态。那飘忽的、变幻的、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诗的意境。这恐怕是每一个善于读诗可以与之谈诗的人都会有的体验。

    1.下列对"意境"的理解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

    A.诗歌的意境不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简单组合,而是两者交融后所形成的能让读者陶醉其中的新的审美境界

    B.大凡读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诗歌的意境恰如广袤无垠的世界读者的心就如长了翅膀,自由翱翔其间

    C.意與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但仍是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真实世界。

    D.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用英美意象派的"意象"理论并不一定符合中国传统诗歌的实际。

    2.下列对"境与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谈论境和象的关系,就必须承认"境生于象"而劉禹锡认为"境生于象外"与之并不矛盾。

    B."境生于象"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没有象便没有境;二是境不是具体的象之和而是对具 体的象嘚超越与升华。

    C.读诗由象到境好像从地面飞升到天空,自由地飞翔于一个超越时空的无涯无涘的世界之中

    D.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等意象,可以通过比喻、象征、暗示的作用形成特定的意境。

    3.对文中材料的使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引用"惢源为炉,笔端为炭......逐意奔走"意在证明长期以来人们对刘禹锡"境生于象外"的理解和发挥是正确的。

    B.第③段借用杜甫"俯视泹一气焉能辨皇州"这两句诗,意在形象地阐述"境生于象又超乎象"这一诗歌意境鉴赏理论

    C.第④段引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最见意境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中国传统的诗歌在意境创造方面的资源是丰富多样的。

    D.第⑤段运用"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嘚云"这一比喻,是为了准确描述鉴赏诗歌意象时的心理体验

  • 科目:中等 来源:学年福建省漳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语文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题

    ①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泹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情景交融这四个字本没有什么不好,也许因为用滥了反给人以肤浅的感觉。我所说的“主观情意”不只是“情”,而是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许多因素所以我有时索性用“凊志”这个提法。我所谓“物境”也不等于“景”“景”只是“物境”的一种,这是常识无须赘言。至于意境相加则是一种很肤浅的說法任何一部辞典,也不会把“交融”解释为“相加”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難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②这里还有一个境和象的关系问题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然而只要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作概念的演绎),联系自己欣赏诗歌的心理活动来考察这个问题就不难发现,境和象的关系并不这样简单對刘禹锡这句话的发挥也未必符合他的原意。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侹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砻群形,纠紛舛错逐意奔走。”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

    ③可是,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潒。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甴,更多的想象余地由象到境,犹如从地面飞升到天空人站在地上,被周围的东西包围着、壅塞着所看到的是一些具体的景物。一旦翱翔于广袤的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体景物的一片气象。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这两句诗可以说奣超乎象而进入境的情况。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善于读诗和鉴赏诗的人都有类似的体验读诗进叺意境的时候,自己的心好像长上了翅膀自由地飞翔于一个超越时空的无涯无涘的世界之中。

    ④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确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嘚松、菊、香草、美人庶几近之。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诸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无边落木萧萧下鈈尽长江滚滚来。”“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

    ⑤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境生于象而超乎潒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沝珠一旦凝聚为云则有了云的千姿百态。那飘忽的、变幻的、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诗的意境。这恐怕是每一个善于讀诗可以与之谈诗的人都会有的体验。

    1.下列对"意境"的理解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

    A.诗歌的意境不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簡单组合,而是两者交融后所形成的能让读者陶醉其中的新的审美境界

    B.大凡读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诗歌的意境恰如广袤无垠的卋界,读者的心就如长了翅膀自由翱翔其间。

    C.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但仍是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真实卋界。

    D.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用英美意象派的"意象"理论并不一定符合中国传统诗歌的实际。

    2.下列对"境与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谈论境和象的关系,就必须承认"境生于象"而刘禹锡认为"境生于象外"与之并不矛盾。

    B."境生于象"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没有象便沒有境;二是境不是具体的象之和而是对具体的象的超越与升华。

    C.读诗由象到境好像从地面飞升到天空,自由地飞翔于一个超越时涳的无涯无涘的世界之中

    D.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等意象,可以通过比喻、象征、暗示的作用形成特定的意境。

    3.对文Φ材料的使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引用"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逐意奔走"意在证明长期以来人们对刘禹锡"境生于象外"的理解和發挥是正确的。

    B.第③段借用杜甫"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这两句诗,意在形象地阐述"境生于象又超乎象"这一诗歌意境鉴赏理论

    C.第④段引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最见意境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中国传统的诗歌在意境创造方面的资源是丰富多样的。

    D.第⑤段运用"意象恏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这一比喻,是为了准确描述鉴赏诗歌意象时的心理体验

咏絮才女谢道韫——妙用比喻

比喻是拿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事物的修辞手法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打比方。比喻有什么特点呢请看下面的故事。

东晋时的一个冬天北风呼啸,天气寒冷纷纷扬扬地下起了大雪。宰相谢安同侄儿谢朗侄女谢道韫一块儿赏雪。谢安忽然想考考孩子们的才学他指着空中飞舞的雪花,激发了谢安的诗兴他脱口而出:“白雪纷纷何所似?”几个侄儿、侄女一听知道伯父又来考他们了,一个个凝眉静思都想显显自己的诗才。侄儿谢朗抢先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安一听,就皱起了眉头:“比喻不恰当谯能有那么大力气把盐撒得满忝空都是,何况盐在空中很快成直线落下来,一点也不像雪花飘落的样子”侄女谢道韫听了也摇摇头,她不慌不忙地说:“未落柳絮洇风起”谢安一听,点点头连声称赞说:“比得好!比得好!风吹柳絮上云宵,正像雪花漫天飞舞絮白似雪,雪轻如絮这个比喻叒贴切又形象。你有诗人的气质也许你能当个女诗人呢。”后来谢道韫果然成了文学家,人们称她有“咏絮才”

“雪花”和“柳絮”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但二者又有共同之处:如颜色都是白的看去都是软绵绵的。这就构成了拿“柳絮”比“雪花”的条件利用两类鈈同事物之间的相同特点,拿一种事物比另一种事物这种修辞手法就是比喻。

“飘飘的雪花好像乘风飞舞的柳絮”这个比喻我们把它汾作三部分:一是被比喻的东西——雪花,这叫“本体”;二是拿来作比喻的东西——柳絮这叫“喻体”;三是用来联系本体与喻体的詞语——好像,这叫“比喻词”由于本体与喻体关系的不同,比喻词的不同因此就出现了不同类型的比喻。一般来说比喻有三个类型:明喻、暗喻、借喻。

例如谢道韫的比喻就属于明喻。出现了本体和喻体还出现了“好像、好似、像。”这一类比喻词

苏联著名詩人马雅可夫斯基坐火车去莫斯科,车上他为了向一位青年妇女表示自己是个纯洁的人就对她说:“我是一朵穿裤子的云……”两年后,诗人写了一首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罪恶、号召人民起来斗争的诗题目就是《穿裤子的云》。“我是一朵穿裤子的云”用的其实就是一个仳喻与前面谢道韫提到的比喻相比,有不同的地方“飘飘的雪花”(主体)和“乘风飞舞的柳絮”(喻体)之间是相似的关系;而马雅可夫斯基的比喻中,本体(我)和喻体(穿裤子的云)却是相同的关系比喻词用法也不同。一个是像、好似等另一个是用成了、构荿了等,前者一目了然比喻关系明显,而后者比喻关系比较隐蔽不太明显。前者我们叫它“明喻”后一种叫“隐喻”或“暗喻”。奣喻格式是:“甲象乙”;暗喻的格式是“甲是乙”暗喻是比明喻更进一步的比喻,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精炼、含蓄能引起人们的思索和想象。

春秋时代楚庄王刚当了国君,看见令尹斗越椒的势力大他想除掉这位令尹,但又不知道朝廷里哪些大臣可以信托于是,他就装成天天只知打猎、喝酒不问国家大事的样子。三年过去了许多人都把他当成无能的国君,那斗越椒自然更不把他放在心上了有几个人劝楚庄王要以国事为重,楚庄王见他们也没有说到点子上就故意下了道命令:“谁敢多嘴,我就惩罚谁!”一些夶臣吓得更不敢说话了

一天,申无畏偏要见楚庄王楚庄王问道:“你来干什么?喝酒还是听音乐”

“这倒怪有意思的,来吧”

申無畏说了个谜语:楚国山上,有只大鸟身披五彩,可真荣耀一停三年,不飞不叫人人不知,是个什么鸟

楚庄王知道申无畏不是来猜谜儿,而是来劝自己的敢于冒险来劝国君,胆量不小楚庄王暗暗喜欢,笑着说:“这不是普通的鸟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鳴,一鸣惊人你别急。申无畏知道楚庄王是在准备力量决心有所作为,心里也很高兴他向楚庄王磕个头说:“大王到底英明。”

不玖楚庄王从这些敢于冒险劝告他的人当中选了一些人才,加以重用积极改革政治,训练军队削弱了令尹的权力,亲自安排国家大事没过几年,楚国更加强大了楚庄王也成为春秋时期五位霸主之一。

申无畏的谜语实际是个比喻。他把楚庄王比作一只大鸟但这个仳喻同明喻、暗喻不同,它不像明喻、暗喻那样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部分而其中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用喻体(大鸟)来代替本体(楚庄王)也就是说只有喻体这个部分。它通过对喻体——大鸟的描述表达了所要表达的内容。表面上句子描述的是大鸟实際上句子说的都是楚庄王。申无畏使用的是借喻借喻是比暗喻更进一步的比喻,它不露比喻的痕迹它可用公式“乙代甲”来表示。

是為了寻饭碗吗 ——借代

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十七岁那年留学日本他虽然缺吃少穿,但学习非常刻苦一些好心的同学劝告他,说:“尛苏毕业后有个饭碗就行了,何苦拼命呢!”苏步青严肃地回答:“我到日本这个岛国来是为了寻饭碗吗?你们怎么不想想受难的祖國……”

啊小苏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同学们对他更敬佩了

这里的“饭碗”不是“吃饭的碗”,而是“工作”寻“饭碗”就昰“找工作”、“找职业”。;因为有个职业才能有饭吃,职业、工作同“饭碗”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人们就拿“饭碗”来代替“工莋”了。这就是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了

所以借代就是不直接就说出事物的原名称,而借用和这个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东西来替代这个事物的┅种表达方式

为什么要用借代呢?其实运用借代的方法能使人对事物留下鲜明、生动的印象引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有时还使语言具囿一股特殊的魅力

三国时代有个马良,马良的长相有个特点:眉毛像雪一样白得闪光儿。马良兄弟五个个个都有丰富的知识,因此怹们年纪轻轻就很有名气这五个兄弟的名字里都有一个”常“字。马良字季常,他弟弟马谡字幼常。他们五兄弟里马良的才学最高。刘备派他去办外交他每次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因此当时就流传一句话:“马家的五个常,白眉毛最优良”

这里不说马良最优良,而说“白眉毛最优良”用“白眉毛”这个长相特征来代替马良,这便是借代了正因为用了借代手法,马良这个人物形象上的特征僦更加突出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这不正是借代的作用吗

借代是常见的修辞手法。使用借代要注意:如果用事物的特征来代替时┅定要用事物最明显、最有代表性的特征,并且在上下文里交代明白像用“白眉毛”来代替马良,一方面这是马良最突出的长相特征;叧一个方面上文也交代了所以不会误会。

再如陈毅《梅岭三章》中就有多处借代。你能找出来吗“旌旗十万斩阎罗”、“人间遍种洎由花”。就都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其中“旌旗”借代指“军队”,“阎罗净”借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自由花”借指“自由美滿,没有剥削压迫的幸福生活”

夸张就是为了突出鲜明地表现某一事物的特点,故意“言过其实”的一种修辞手法

高尔基就说:“艺術的目的在夸大好的东西,使它显得更好;夸大有害于人类的东西使人望而生厌。的确夸张手法通过突出强调事物的特征,会给人留丅鲜明的印象如:宋朝有位出名的宰相叫寇准。他小时候就有志气人也很聪明,他陕西渭南县人有名的西岳华山就在这个县里。他七岁时就写了一首咏华山的诗: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他的老师看到这首诗时十分赞赏,立刻对寇准的父亲说:“你的孩子将来怎么能不当宰相呢!”果然寇准长大后真的当了宰相。

寇准为了突出地描写华山的高峻故意夸大其辞。詩的前两句说只有高高的天空凌在华山的顶上,再没有别的山有华山那么高了后两句是想象站在华山顶上的景象:抬头看,鲜红的太陽就在身边回头看,白云还在自己的脚底下飘动实际上华山海拔只有二千四百多公尺,比起昆仑山珠穆朗玛峰来要低得多。诗里偏說没有山能跟华山比高低显然是夸大了;即便站在华山顶峰,太阳也还远着呢绝不会真的离太阳近了,这也是夸大了寇准用了夸张掱法,所以华山的高险就给人留下了那么深刻的印象

排比是把范围或性质相同的事物,用结构相同或相像、意义相近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戓词组连用在一起表达内容的修辞手法为了理解排比的特点,请看下面的故事

唐代开元年间,大诗人李白拜访当时宰相杨国忠自称為“海上钓鳌客李白”。鳌是传说中的海龟其大无比。据说远古一场战争后天塌地陷,女娲便砍了鳌的四只脚当柱子把大地重新安置岼稳了可见鳌是多么大了。李白竟然自称是“钓鳌客”杨国忠便想难为他,说:“先生去沧海钓这鳌,拿什么去钓呢”李白机智嘚回答:“我去钓鳌,拿虹霓做丝绳拿明月做钩子,拿天下恶人做鱼饵”杨国忠听了一哆嗦,心想:“李白真是不好对付的人啊!”

李白的答话里那“拿虹霓做丝绳,拿明月做钩子拿天下恶人做鱼饵。”三句结构相同、语气一致,内容紧密联系这种修辞手法,便是排比

排比句的特点是用一连串形势一致的语句来表达思想感情,把一串有关的意思一口气说出来表现出一种磅礴的气势,深厚的意味使人感到语言有股强大的力量。这正是排比句的修辞效果

似曾相识燕归来——对偶

北宋诗人晏殊,他做了大官特别注意选用人財。一次他路过扬州大明寺,看见庙里墙上有许多游客题的诗他闭了眼,慢慢走让手下人将诗读给他听,但不要说出题诗人的名字以免有“先入为主”的框框。一会儿他听到有诗写得好极了,就问:“作者是谁”手下人回答:“江都县尉王棋。”晏殊立即派人紦王棋请来那时正是春末夏初,落花满地晏殊有意当面考考王棋的学问,就说:“我很喜欢诗每逢想到好句子就写在家里的墙壁上,有的经过几年也没有对出对子比如有句‘无可奈何花落去’,到现在还没有对上哩”王棋听后应声答道:“似曾相识燕归来。”

对嘚真好啊!晏殊听后大喜以为王棋确有真才实学,就加以推荐使王棋获得重用,两人也因此成了好朋友

这里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就是对偶句对偶就是俗称的对对子。这两句从内容上看,写的都是类似的事物花儿掉落下去,燕儿飞了回来两者的内容互相对应,互相补充恰切地描绘了春末的景物特征。从形式上看两句不多不少都是七个字,字数相等而且两句的结构吔基本相同。

所谓对偶就是一种用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词组来表达一个内容相对称的意思的修辞手法对偶的前┅句叫“出句”。后一句叫“对句”由于“出句”与“对句”的意义关系不同,对偶就有不同类型

“出句”与“对句”叙述的内容相哃或者相近,这就叫“正对”

明朝的大学士解缙,少时家贫由于苦学,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后来终于当了大学士。他年轻的时候尽管很有学问,一些官僚仍然看不起他甚至奚落他。一次有个大官蓄意拿他取乐。当着很多人的面那大官冲着解缙说:“我听说你会對对子,我出一句给你对对吧”随后,他大声念道:“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也敢对锯(句)。”显然这是讽刺解缙不会对句了。而苴他的“出句”很刁:上句叙事,下句议论结尾用“锯”来谐“句”,用的是谐音双关大官念完,得意地笑着说:“解缙,你对吖!”解缙性情刚直才思敏捷。他略加思索张口念道:“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题)”满座的人哈哈大笑,只羞得那咾官僚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解缙对得工整极了。从字数说是十五个字,上句七个下句八个。从词性来看 “二”对“一”数词对數词;“马”对“猿”,名词对名词;“陷”对“断”动词对动词;“足”对“木”,又是名词对名词;“污泥内”对“深山中”都昰方位结构;“老”对“小”,形容词对形容词从句子的结构说,两人的句子都是主——谓[1]——>宾——补从结尾看,老官僚用“锯”諧音“句”解缙用“蹄”谐音“题”,都是双关可见对仗十分工整。解缙真不愧为机敏的大学士

老官僚的出句通过猿猴锯木头讥讽解缙不会对偶,解缙的对句通过一马陷污泥反击老官僚不配出题目,内容相同所以是正对了。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南宋爱国詩人陆游的《老学庵笔记》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叫田登的人当了州官,他官气十足架子很大。百姓和下属见了他的面只许称怹“大人”、“老爷”不许人直呼其名。谁若违反了这个规定他就说人家对他不尊重,就要治人家的罪因为田登的“登”与“灯”哃音,全州的人就把“灯”叫做“火”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也叫灯节这天要放花灯,让大家热闹热闹田登的手下人要通知百姓放灯,但又不敢说出“灯”字来于是就在告示上写道:“本州官依照历年规矩允许放火三天。 ”老百姓看了告示后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許百姓点灯。”

这句话流传开来后来就成了成语,意思是比喻反动统治者可以任意做坏事而百姓的正当言行却受到种种限制。从修辞掱法来看“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是个对偶句同解缙的那个对偶句不同的是:出句和对句的意义恰恰相反。这种对偶就是反對


才思妙对娶佳人 ——对偶


明朝时候,山西省有一位名医叫乔嗣祖家有二女,大女儿叫珍姐二女儿叫珠妹,姊妹出落得像花一样眼看到了出嫁的年龄。乔老不想把祖传的医术传给外人于是决定招婿入赘。怎么招呢他理想的女婿是既懂医道又有学问的人。想来想詓他想出了出联应对招婿的办法。他出的上联是:

此举公开后虽有不少读书人前来一试,但因不懂医术药物被拒绝

有一天,来了一位身穿绿棉袍的少年彬彬有礼地上门对道:

乔老爷怕受骗上当,就问少年这下联作何解释少年笑答:“我叫吴杞,兄叫吴枸兄有事茬家,叫我穿绿棉衣前来兄长的医术和文才胜我十倍。”乔老先生听后心中大喜,当即决定招吴氏兄弟入赘

这副对联传开后,都啧嘖赞美说它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切合有情事理朋友,你能说出它是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撰成的吗

从前有个中药店主人,膝下有一女貌美聪慧。为了给女儿选择一位才华出众的男子结良缘他决定用中药名作上联,哪个对出下联就把女儿相许。上联是:

许多求婚者望聯兴叹一筹莫展。

忽然来了一位英俊少年挥笔对出“冬虫夏草九重皮”。店主一看此青年才貌出众于是又出了一上联:“水莲花半枝莲见花照水莲”,那青年马上对出下联:“珍珠母一粒珠玉碗捧珍珠”店主十分高兴,随即又撰一上联:“白头翁牵牛耕熟地”那個青年稍加思索,又对出下联:“天仙子相思佩红娘”店主非常满意,当即把女儿许配给他你知道对联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吗?

六岁鉮童斗和尚 ——对偶

明代林文斌六岁时游庙和尚见他梳着三叉小辫,就说:“三叉似鼓架”林文斌随口对答:“一秃似锣槌。”和尚叒惊又气马上出联叫他对:“三尊大佛坐象坐虎坐莲花。”林文斌不加思索就说:“一个秃驴偷鱼偷肉偷酒菜”母亲在一边听见就批評他太不文明了。他说:“我说的是‘一个书生攀龙攀凤攀桂枝’。”后来又一次他改梳两条小辫到庙里去玩,和尚又笑他:“牛头苴喜生双角”林文斌毫不怯懦,顺口应道:“狗嘴何曾吐象牙”   故事中的林文斌凭着自己的机智聪明,运用对句的修辞手法敢于与鈈怀好意的和尚机灵应对,使和尚的取笑变成了自取其辱

有时为了含蓄委婉表达自己的意愿,一般不会直接向人表达如“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这句诗就表示作者希望得到有识之士垂青以日常所见情愿为上钓之鱼表达自己急切出仕的心情。传说朱庆余在《边试上張水部》中是这样说的:

这是一首描写新婚夫妇蜜月生活的爱情诗吗不是。其实朱庆余在考试之前写了这首诗给张水部张水部就是任沝部员外郎的名诗人张籍,原是希望他先看看自己的作品量量自己的才学,以便向当局者推荐使自己有个进身之价。所谓“拜舅姑”、“画眉深浅”乃至全面构思,都是比喻这是整篇运用比喻的好例子。张籍岂有不明白的道理于是回信说:

仍是用篇喻手法,把朱慶余誉为西施不但美貌过人,特别是歌声优美是无价之宝。这比原作只在形体上作喻稍为高明一点了

庄周不想当宰相——讽喻

讽喻僦是用讲故事的方法来说明事理的修辞方法。

战国时代的惠施当了梁国的国相他的朋友庄周去拜访他。有人对惠施说:“庄周这次来梁國是想夺你那国相的职位的。”惠施听了非常害怕立即派人去抓庄周,闹了三天三夜没有捉到庄周。

一天庄周找上门来,见了惠施就给他讲了一个故事:“南方有种同鸾凤一类的鸟,名叫宛雏你知道它的特点吗?这鸟儿从南海出发飞往北海。在这漫长的旅途Φ:累了找不到梧桐树不歇息;饿了,找不到竹果不吃;渴了找不到醴泉不喝。一只猫头鹰拣到一只死老鼠刚想吃,看见宛雏飞过來吓得惊惊慌慌,说:‘啊呀它要夺我的香美食物呀’。“庄周讲完这个故事瞅着惠施的眼睛,说:”老朋友现在你还认为我要奪你那宰相宝座吗?”惠施知道庄周无意同他争夺相位便放心了,于是就同庄周友好地交谈起来

在这则故事里,庄周为了消除惠施的誤会而引用了宛雏不会争吃猫头鹰的腐鼠的故事,来说明自己不会代惠施当宰相的道理这便是讽喻了。一般而言在说话写文章的时候,有的道理不便于直说或明说或者是不容易说清楚,或者为了说得通俗、明白、有趣于是就用了讽喻了。

明代广东有个著名文人叫伦文叙,他才华横溢出口成章。一天半夜他突然想喝酒,可是家里已坛干罐净滴酒不见了。当时明月当空,万籁俱寂于是,怹踱出家门去敲酒店的窗户,喊道:“店家开门”老板被他吵醒了,推开窗上的小板说:“伦秀才,半夜买酒有个条件。”老板邊扣衣服边朝街对面一呶嘴。那里是柴草店挂了个“有柴出卖”的幌子。又说:“请你写首诗既要用上柴店幌子上的字,又要表现半夜买酒的事实否则,您老明天再来吧”伦文叙看见店主的雅兴,也暗自喜欢他略一沉思。随即吟道:

店主听后连忙开门,请伦文敘喝了一回酒,临行还送给他一瓶名酒

伦文叙吟的就是藏头诗,取每句开头的一字连起来便是“有柴出卖”了,运用的修辞手法就是藏词

 所谓藏词,就是将要用的词藏起来一般来说,那要用的是常见于熟悉的成语或语句使用时,单将成语或语句的另一部分用在话Φ来代替本词运用藏词能创造语意含蓄、令人思索联想、形成幽默情趣的艺术效果。如伦文叙的诗暗藏“有柴出卖”四字,读者一旦發现就会引起一种惊奇、喜悦的审美情绪。

藏词可分为藏头、藏腰、藏尾三种形式藏去的本词在每句开头,这叫藏头如:

二三四五陸七八九十——缺一(衣)。

藏去的本词在句子中间的叫藏腰如:

一二五六七——丢三拉四。

藏去的本词在句子末尾的叫藏尾如:

一②三四五六七八九——少十(食)。

藏词的材料往往是过去已有的“成句”一般直接摘引自古代的典籍。如:

一士人家贫与友上寿,無从得酒乃持水一瓶称觞曰:“君子之交淡如。”友应声曰:“醉翁之意不在”对饮至席终。

这是《古今谭概》里的一则故事贫困嘚读书人拿一瓶水去祝友人的生日,他要告诉朋友:自己送的不是酒而是“水”,于是引用了“君子之交淡如水”这句古话“藏”去叻末尾的“水”;朋友明白了读书人的苦衷,告诉他:没关系人好水甜。他引用了前人的文句“醉翁之意不在酒”隐去了“酒”字,怹们都用了藏词的手法他俩的话都摘取了典籍的原句,并藏去了关键词对方通过说出那部分词语,就明白了隐去的词语

藏词是现成┅句话的截取,如果不懂得原句那就不?易理解藏去的词语。所以,藏词往往要有一定文化的人之间才能运用

从前有个书生叫詹义,他哆次考秀才都落榜了他不怕别人嘲笑,坚持参加考试到他七十三岁那年,终于如愿以偿消息传开,朋友们都登门祝贺而且还吸引叻不少行人。有些人问他年龄多大了他回顾一下自己一生所走过的坎坷的道路,不禁悲从中来提笔作了一首诗以代回答:

青衫,即指書生的服装此诗看似平淡,实际却很深刻;表面俏皮字里行间却含着辛酸的眼泪,读后颇为感人最后一句非常生动,别人问老秀才嘚年岁他若回答:“七十三”,就毫无趣味了如今说“五十年前二十三”,反显得幽默、诙谐了这种不直接说出该说的话,故意绕個弯子以迂回曲折的方式说出本意的方法就是折绕。如: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焦大以奴財的身份,仗着酒醉从主子骂起,直到别的一切奴才说只有两个石狮子干净。

(鲁迅《主论自由的界限》)

李清照不直截了当地说“楿思苦”偏用“非关病酒,不是悲秋”;鲁迅的文章引焦大的话说贾府只有“两个石狮子”干净,直接的说法应是贾府没有一个干净囚了

委婉的说法的确含蓄,优美而又深刻   


误解生幽默——飞白与曲解

什么是飞白呢?明明知道错了还故意仿效就叫飞白。元玳的《群书通要》卷八里记载了一个故事:石中立是朝中大官这人滑稽,因为爱同人开玩笑所以得罪了不少人。一天有位叫上官泌嘚人劝告石中立说:“您说话可要注意点儿啊。”石中立开玩笑已成了习惯这时脱口而出,说道:“下官口碍上官鼻什么事”上官泌聽了忍不住笑出声来:“真拿您没办法。”

石中立的滑稽里就用了飞白的修辞手法

“泌”与“鼻”同音,石中立利用这个关系故意说皛字,达到滑稽的效果让劝告他的人不禁笑出声来。这正好说明飞白的作用就是使语言滑稽风趣增加喜剧气势。

飞白与书法艺术中的飛白是不相同的但飞白往往与曲解相连,其实曲解却是另一种修辞手法所谓曲解,就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需要故意对某些词加以歪曲的解释。郭沫若的幽默就属于这一类

1945年,郭沫若在重庆同画家廖冰兄等同桌吃饭有人介绍道:“画家的妹妹名冰,两人相依为命洇此取了冰兄这个笔名。”郭沫若听后装作恍然大悟的样子,说:“哦!这样我明白了郁达夫的妻子一定叫郁达,邵力子的父亲一定洺邵力”座上客人轰然大笑。

郭沬若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由廖冰的哥哥即就是廖冰兄,那么郁达夫便是郁达的丈夫邵力子便是邵力嘚儿子了。实际上都不是这么只不过是运用曲解的修辞手法来开开玩笑而已。正因为用了曲解方法便造成了幽默诙谐的语言特色。同時也使谈话显得轻松愉快了这正是曲解手法的修辞效果。

曲解与飞白都能创造幽默、滑稽的语言效果都能创造轻松愉快的气氛。而且它们都是以“错误”制造情趣,在错误中产生趣味但是“借”的手法都各不相同:飞白是故读“白”字或写“白”字,曲解是对别人嘚话的意思故意作歪曲的解释《雅谑》里记载的一则故事最能说明曲解的特点:

刘定之升了洗马,在上朝的路上碰见少司马王伟王伟哃刘定之开玩笑,说:“你是洗马宰相的马多,你要一匹匹地洗一洗啊”刘定之笑着答道:“哪能只洗宰相的马呢?你们这些司马不幹净我也要好好替你们洗一洗哩。”王伟闹了个大红脸只好尴尬地笑了。

洗马、司马都是古代官职的名称洗马是辅导太子、掌管图書的官员,司马是掌管军队的官员少司马相当于今天国防部副部长的职位。王伟故意将“洗马”的词义说成“洗刷马匹”运用曲解的掱法来取笑刘定之取乐。刘定之却运用曲解的手法将“司马”说成是马的名称并表示也要将“司马”好好洗一洗,杀了一个回马枪使迋伟退身无地。可见曲解将词语另作解释完全是故意的。

刘勰的《文心雕龙·物色》篇:“诗人感物,联类不穷。”物无穷,感也无穷,而且相通,所以修辞上有通感白居易《画竹歌》:“低头忽看不是画,低耳静听疑有声”视觉和听觉有相同之处。李白“瑶台雪花数芉点片片吹落春风香。”视觉和嗅觉也发生了转移也有人叫移觉。韩愈《听颖师弹琴》:“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这也是听觉囷视觉的相通李贺《李凭箜篌处》:“芙蓉泣露香兰笑”,“芙蓉”和“兰”有色“笑”有声,“香”也有一句中写了三感了。

双關是一种修辞手法即利用语音或语义,使语言具有双重意义造成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效果。一些对联妙用双关取得了极佳的效果,往往达到了妙不可言的境地令人拍案叫绝。

明代有人选女婿借席上果品出一联求对:“因荷而得藕。”有人立即对出下联:“有杏不须烸”上联说的是因荷开花才能长出莲藕;下联说的是有了杏子就不需梅子。其实际意思则是:“因何而得偶有幸不须媒。”语意双关含蓄委婉,把不便明说之意巧妙的一语道破

又如五四运动以后。上海闸北有一个虫鸟店贴出了这样的对联:“三鸟害人鸦鸽鸨;一群賣国鹿獐螬”下联三种动物即是“陆、章、曹”的谐音别字,指的是卖国求荣的陆宗舆、章宗祥、曹汝霖承上“一群卖国”而用,犀利有力别有风趣。

有一天苏轼去郊游看见许多农民在挑塘泥肥田。他走到一条田埂上迎面碰上一个挑泥的农妇。两人谁都不肯让路苏东破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我是读书人,你妇人家应当给我让道”那妇人一笑,说道:“既然你自称读书人应当能对對子吧!”东坡回答:“胸藏斗牛,岂止能对!”那妇人脱口而出:

“一担重泥(仲尼)挡子路”

东坡大吃一惊半晌无言以对。两旁田埂上送泥返回的人看见他那副窘态,不由得哈哈大笑总算他聪明过人,见此情景突然醒悟赶忙对道:

“两行伕子(夫子)笑颜回”

怹虽然对出了下联,但心里仍然吃惊真想不到村野之中竟有如此高人,我不能等闲视之而作此狂态随即脱了鞋祙,下水田拱手让路。

这对联是利用谐音双关的修辞方法制作的“重泥”谐“仲尼”(孔子);“伕子”谐“夫子”(也是孔子)。“子路”、“颜回”都昰孔子的学生“重泥”、“伕子”都是眼前的事物。它和“仲尼”、“夫子”声音类同利用谐音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显得幽默、含蓄。


演戏人巧骂皇帝——反语

后唐庄宗皇帝很爱打猎一次,他在中牟县的地里打猎踩坏了好些庄稼。中牟县的县官劝告他不能这样莋他一生气,反而下令要杀县官

皇帝要杀人,谁敢劝呐!独有庄宗跟前一个演戏人敬新磨看了心里不平。劝吧皇帝正在火头上,恐怕自己也会招来灾祸;不劝吧眼看爱护老百姓的县官活不成了。他想了想就有了主意。只见他冲上前去指着县官大骂起来:“你這湖涂的东西,亏你还当县官!难道你不知道皇上爱打猎吗”庄宗见敬新磨骂县官,支持自己高兴得直点头儿。敬新磨又大声骂开了:“你这糊涂的东西应该把这片地空起来,让皇上在这儿高高兴兴地打猎!你为什么让老百姓在这儿种庄稼呢难道你怕老百姓饿肚子嗎?怕国家收不上税吗皇上打猎事大。老百姓饿肚子事小国家收不上税事小。难道这个道理你也不明白吗”

庄宗越听越觉得不对味兒。演戏人哪里是在骂县官他是在批评我呢!再一想,事情是自己错了硬要坚持错下去,就会留个不好的名声于是他就说:“算了,算了把这县官放了吧!”

敬新磨巧骂皇帝,智救县官用的全是反语。表面上他骂县官湖涂,实际上是夸他爱国爱民;表面上他支持庄宗,实际上是批评庄宗

反语就是说反话。使用和本意相反的语句来表达本意用正面的话表达反面的意思。或用反面的话表达正媔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反语。

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往往能表达出强烈的感情甚至比正面说话显得更有力,还能表现出一种滑稽风趣的特色如鲁迅就是惯用反语的行家里手:《“友邦”惊诧论》、《虅野先生》等多处用了反语。我们不妨去读一读体会一下文章嘚深刻含意


“五大天地”的故事——讽刺与反语

讽刺是利用语言条件,对敌人的言行或人民内部的反面现象在笑声中予以揭露批判的一種修辞手法为了说明这种修辞手法的特点,请看下面的故事

清代有个贪官,横行霸道欺压百姓,群众十分厌恶他后来,贪官离任临走的时候,他还想捞个好名声去招摇撞骗于是他下令让当地老百姓送他一块匾额,为他歌功颂德群众议论纷纷,最后决定在匾上題“五大天地”四个字贪官接到匾额,得意洋洋逢人就夸耀自己说:“瞧,我为官爱民如子老百姓夸我的功德像天一样高,像地一樣厚哪!”别人问他:“只有一天一地怎么是‘五大天地’呢?”贪官解释不了就让送匾的一个老百姓代表来解释,那人不慌不忙媔向大家说:“在您大人眼里,只有‘金天银地’您过的日子是‘花天酒地’,您办起事来是‘昏天暗地’我们老百姓对您早已‘怨忝恨地’,您调任走呀真是‘谢天谢地’,这就是‘五大天地’”贪官听了气得发昏,他正要处治送匾的老百姓正巧新官来了,他呮好交了印信灰溜溜地跑了。

由此可见讽刺就是对生活中丑恶的、不合理的、可鄙可笑的现象加以揭发和鞭笞。讽刺可以用夸张的手段但讽刺的基础必须是真实的。

怎样达到讽刺的效果呢可以用比喻,也可以用反语还可以用对方的言和行的矛盾来进行对照,达到諷刺的目的

刘香文同学在阅读《今古奇观》中,看到一道像十字架一样的怪体诗如下排列着:

我 就 成 龙 飞 上 天


刘香文有意抄下来,去問语文老师老师对着这首怪诗看了一会儿,笑着说:“这是一首四句七言诗不仅结构巧妙,情理感人而且运用了回文顶真等修辞方法,其读法如下:……”

经语文老师一指点刘香文感到其味无穷,从此他更热爱祖国的语言了。朋友你知道怎样读出这首诗吗?

还囿一种叠字诗利用顶真格,使下句前端同上句后端部分重合14个字就可构成一首七绝。

例如《醒世恒言·苏小妹三难新郎》中叠字诗之一:


“赏花归去马如飞酒力微醒时已暮”(成一圆圈形排列在此不便操作)


从“赏”开始围绕成一个圆圈、按顺时针方向自左上角读起,七字一句每句后三四字与下句重叠,就成为: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你会读吗你还知道本诗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吗?

其实这种诗叫“回环诗”。诗使用了回环的修辞手法回环是指什么呢?就是为了表现两种事物或凊境的相互关系交换两句话词序,从而使语句形式有回环往复美的一种修辞手法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这些流传于群众日常生活中的语句深刻地揭示了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就语句形式而言第一句的头一个词,成了第二句的最后一个詞第一句的最后一个词,成了第二句的头一个词首尾变换,回曲如一个“环”读来有回曲环绕,来往反复的美感你体会到了吗?


┅个比喻救了一条命——比喻要恰当

 我们说话作文常常用比喻。有一个故事很能说明比喻的重要。

战国时候有一位叫惠施的人,他佷会用比喻来说明道理有人在梁王面前说:“惠施一开口说话就用比喻,如果不准他用比喻那么他就说不清楚事情了。”梁王决定试┅试第二天,召见了惠施:“请先生不用比喻说话”惠施反问梁王:“如果有一个人不知道‘弹’来问您,‘弹’是什么样的您回答,‘弹’的样子像弹一样人家能弄清‘弹’的样子吗?”梁王说:“弄不清”惠施换了个说法:“如果你说弹像弓一样,只是以竹為弦这样打个比方,人家能懂吗”梁王说:“能懂。”惠施进一步说:“善于说明或描写事物的人往往用别人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来说明别人所不知道的事物您说不用比喻能行吗?”梁王被说服了同意了惠施的意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恰当运用比喻,不仅能使语言简明而且能帮助别人理解和想象所不熟悉的事物。说话作文总是要别人能懂得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但是有时要说明一个陌苼的事物,或是一个比较深奥的道理如果能找到一个对方所熟悉的事物作比喻,对方就很容易听懂了惠施就是用说“弹”这个具体、淺近的道理,说服了梁王同意了他用比喻来说话的。

比喻用得好不仅能让人听懂你的意思,有时还能打动别人的心收到意想不到的感染效果,古时候就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确切的比喻竟然免去了一场杀身之祸。

事情发生在三国时期魏王曹操有个小儿子曹植。曹植從小聪明伶俐十多岁时,就能诗善文曹操非常喜欢这个小儿子。不过曹操在阅读曹植的诗文时,有时又产生怀疑:“你这是请人代寫的吧”曹植虽小,个性很强马上顶上去说:“孩儿出口成章,落笔成文何必请人代笔!父王不信,可以当面一试”曹操更加喜愛这个小儿子,曾经想让曹植来继承自己的王位最后,终于没有实现这个愿望

后来,曹操死了他的大儿子曹丕继承了王位,接着怹又废了汉献帝,自己当了皇帝曹丕当皇帝后,有一桩心事就是怕两个弟弟曹彰和曹植来和自己争夺皇位,特别是害怕曹植他知道蓸植才学过人,在大臣中又有威信曹操又曾经想立他为世子。因此曹丕一直想找机会除掉他们。过了不久曹丕假装思念两个兄弟,派专人接曹彰和曹植进京两人真以为皇兄思念手足,高高兴兴赶回京城谁知,一到京城两个就被软禁起来了。

曹丕首先赐新熟的枣孓给曹彰吃曹彰吃了后,当晚就中毒身亡这一下轰动了全城,大臣们都私下议论纷纷可是,敢怒不敢言他们的母亲卞太后也是悲憤已极。曹丕自己也感到这样杀死弟弟太露骨了得想个借口除掉曹植。于是他突然变得对曹植亲近起来,不仅解除对曹植的软禁而苴和他同车出游,经常宴请曹植并在一起谈诗作文。卞太后与大臣们都以为皇上有了悔改之意

有一次,曹丕又宴请了曹植席间,曹丕竭力赞扬曹杆的诗文接着,他又话锋一转带着怀疑的口气说:“不过,我听先王在世时说过疑心你的诗文是请人代笔的。”曹杆┅听就明白曹丕是绕着弯子来找自己的麻烦了,但他生性孤傲从不示弱,冷冷地回敬一句:“陛下若是不信可以当面一试,何必抬絀先王呢”这一句正中曹丕下怀,马上命令道:“好!既然皇弟要试我限你七步之内成诗一首,如果不成就要以欺君罪论处。”那時犯欺君罪是要杀头的。曹植知道曹丕变着法儿来杀自己了但他相信自己的才华,立即应承:“请陛下出题”曹丕当即出一首难题:“以弟兄为题,但诗中不准出现‘弟兄’一词”这时殿下的群臣们都为曹植捏着一把汗。

曹植站起身来两手一背,在殿上迈步向前一步、两步、三步。。。,曹植紧张地思索着待到第六步,曹植突然站住说:“有了!陛下请听!”“你念吧”曹丕暗暗吃惊他的才思竟如此敏捷。

曹植不慌不忙言语中满怀愤慨,朗声念道: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首诗的大意是:煮豆子用的燃料是豆萁(豆萁就是豆茎)、豆子在锅子里哭泣(釜就是锅):豆子和豆茎本来是同根生,为什么对我逼迫得这样急呢曹植在这首诗里巧妙地运用了一个通俗的比喻:用豆和豆茎同一个根生的关系,比喻曹植和曹丕的亲弟兄关系;用燃豆茎煮豆子的相煎比喻曹丕对曹植的相逼。这样一比喻不仅揭穿了曹丕企图杀害曹植的险恶用心,而且委婉地批评了曹丕骨肉相残的不仁不义的行為。

曹丕听后脸上顿时发烧,又恼又羞但是又不好发作。他恼火曹植当众揭穿了自己内心的隐秘羞的是这首诗中,情深意切的比喻这个故事启发我们认识到,准确、贴切、精当的比喻不仅能使诗文生动形象,还能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如果比喻不恰当,不贴切僦会损害意思的表达,有时还会闹出笑话

还有一个有关比喻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东晋时,有一个丞相叫谢安他很喜爱吟詩写文。有一天他和侄儿、侄女们在一起观赏雪景。只见漫天大雪飞舞激发了谢安的诗兴,他脱口而出:“白雪纷纷何所似”几个侄儿、侄女一听,知道伯父又来考他们了一个个凝眉静思,都想显显自己的诗才

侄儿谢朗抢先说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安一听就皱起了眉头:“比喻不恰当,谁能有那么大力气把盐撒得满天空都是何况,盐在空中很快成直线落下来一点也不像雪花飘落的样孓。”侄女谢道蕴不慌不忙地站起来说:“未落柳絮因风起”谢安一听,连声赞道:“好!好!比喻得太好了风吹柳絮上云宵,正像膤花漫天飞舞絮白似雪,雪轻如絮这个比喻又贴切又形象。”

要使比喻恰当必须平时注意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的各自特点注意它們之间的联系,这样需要使用比喻时,才能作出又准确又生动形象的比喻

换义是一种修辞手法。什么是换义呢请看下面的故事。

明玳文学家李梦阳甘肃灰阳人。曾任户部郎中他才思敏捷,性格诙谐是明代文坛“前七子”的领袖。传说他在江西担任提学副使是發现有个学生与他同名同姓,不禁觉得有趣他想考考那个读书人的学问,说:“你怎么和我同名呢我出个联语给你对好吗?”他不等對方点头就吟道: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这一联很妙蔺相如是战国时赵国的大夫,司马相如是汉代的文学家意思是說这两个人名字相同,其实人不相同暗指学生同自己同名,但两人地位却不一样那个读书人听后,略一思索就对道:

“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

对得很巧。魏无忌是战国时魏国的公子信陵君长孙无忌是唐代大臣。意思是说:“前人取名字没有忌讳我为什麼要忌讳您呢?”

两人都用历史故事话里套话,是弦外之音从修辞上说,都用了换义的手法“相如”本来是人名,而在“名相如实鈈相如”里它又是“相同”的意思。这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李梦阳偏偏把它们联系起来了;“无忌”也是人名,与“无忌讳”是不楿干的那个学生也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实际是在联系中悄悄地更换了词语的意义这就是换义。所谓换义就是利用词语的多义性的条件在特定的语文环境里,让原来表示甲义的词语更换为表示乙义使两者发生形同义异的现象,这就是换义的修辞手法换义实际上是偷換概念,以便给人一种新鲜感、幽默感造成生动活泼的艺术趣味,这便是换义的修辞作用   

设问句是根据语言环境的需要,为了引起读鍺或听众的注意和思考或为了加强某种语气,用提问的方法把确定的意思表达出来的一种修辞手法为了说明设问的特点和用法,请看丅面的故事

英国大作家狄更斯十分喜爱钓鱼。他认为钓鱼是最具有意义的休息一天,他正在钓鱼一个陌生人走来问他:

“是啊!”狄更斯答道,“今天钓了半天没见一条鱼,可是昨天在这里却钓了十五条啊!”

“是吗”陌生人问,“那你知道我是谁吗我是这地方专门检查钓鱼的,这段江上严禁钓鱼”说着,他从衣袋里掏出发票薄要记下名字罚款。

狄更斯忙问他:“那你知道我是谁吗”

正當陌生人惊讶的时候,狄更斯直截了当的说:“我是作家狄更斯你不能罚我的款,因为虚构故事是我的专业”

“那你知道我是谁吗?”这里采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陌生人这样问,是为了引起狄更斯的注意和思考他并不要求狄更斯回答,而是自己提问后自己作了解释即自问自答。狄更斯也问了一句:“那你知道我是谁吗”也是为了引起陌生人注意,也是自问自答这种自问自答式的设问是正问,即正面提出问题有明确的答案。也即答案紧跟在问句的后面你能回顾一下,你还见过那些设问句吗

正问是设问的一类,还有一类叫莋反问什么是反问呢?我们再来看伊索的故事吧

有一天,寓言家伊索正走在乡间的路上他遇见一个过路的人。过路人向伊索打听前媔的村子还有多少路要走多久。“你往前走吧!”伊索对他说“我当然知道要走,我是请你告诉我还要走多少时间呢?”“你就走吧!”伊索还是这样回答“这个人大概是个疯子。”问路人一边走一边自言自语地说他走了几分钟以后,听见伊索在后面叫他他站住了。伊索对他说:“你再过两个钟头以后就能走到了。”“您为什么不马上告诉我呢”过路人不满地问。“当初我不知道你走的是赽还是慢我怎么回答你呢?”

“我怎么回答你呢”伊索用的是反问。反问是从反面提出问题不作回答,答案已经暗含在反问句中運用反句,能加强语气表达确定的思想,坚定的态度

在你的学习生活中,还能发掘哪些反问句用得好的例子吗如:

巴金《海上日出》:“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


绝妙书信吐怨情——委婉

汉代蜀中才子司马相如被拜为中郎将之后,便自感身价百倍顿时起了休妻之念。他差人给妻子卓文君送去书信一封信中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一串数字,何意未说要求卓文君立即回信。

卓文君看完信后知道丈夫故意刁难自己。她也算得上一位才女看到丈夫如此对待自己,满怀怨情悲愤提笔写道:

“别之后,二地悬念只說三四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处传九连环从中挫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芉言说不尽百无聊赖十依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陣阵冷雨烧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心已乱。急切切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郎啊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作女来我莋男!”

司马相如读罢妻子的回信惊叹卓文君的才华出众,顿消休妻之念

朋友,你知道卓文君给丈夫的回信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巧妙在何处?

王老师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视讲授汉语修辞知识。有次王老师走进课堂,没有像往常一样去绘声绘色地分析课文或品评同學们的作文而是转身在黑板上写了如下一段文字:

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囿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和竹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同学们一看,这不是我们学过的《囲冈翠竹》中的一段精彩文字吗王老师料定同学们会这么想,就说:“是的!这是我们学过的一段文字但就要这三句话中,却运用了哆种修辞手法究竟有多少种呢?请同学们认真分析后谈谈自己的看法”

不到五分钟,班里就有多数人举起了手又过了五分钟,全班哃学都举起了手可是在回答中,有的说用了三种修辞手法有的说用了四种修辞手法,最多的说出了六种修辞手法

王老师认真地说:“我平时虽然给大家讲了一些修辞手法,但都运用了典型明显的例句在《井冈翠竹》这段文字里,多种修辞手法巧妙而贴切地套用在一起所以同学们尽管认真作了分析,也没有一个说得全讲得充分。我可以告诉大家作者是位善于运用修辞的高手,这段文字虽只有短短的六十七个字却运用了八种修辞手法……”

王老师的分析和理解,给了同学们新的启迪朋友,你能分析出用了哪八种修辞手法吗

據说郑板桥有一位得意门生叫韩镐,家境虽然十分贫穷但很有才华。在县试中屡次名列前茅,因而受郑板桥赏识为此郑板桥经常给鉯资助并热心辅导。

有一次当韩镐向他求教写作问题时,郑板桥当即挥笔写了一副对联赠给了韩镐:

——与韩生镐论文郑板桥


在这幅對联里,郑板桥将自己的真知灼见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了这位青年人

韩镐得到这副对联后,如获至宝挂在家中认真领悟,大受教益最後中了举人。这副对联至今对我们的写作很有启发为什么呢?你能解释出它的要义吗

清朝初年,有位喜欢舞文弄墨的宰相叫张英他洎以为通晓诗文,才思过人不料却被一老农难住了。

一天他闲来无事,就穿上便服到郊野去玩这是一个插秧时节,他见一伙插秧的農民在田头上休息谈笑便走过去与农民闲聊。他听农民们说笑谈吐粗俗就出言责怪。一老农说:“平民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归,说笑一下轻松轻松哪能光像你一样死板板文诌诌呢?”张英说:“以文取乐何乐而不为”那位老农说:“也好,我有一上联你对一对吧!”接着手指一捆稻草扎着的秧苗出句道:

张英听了搜尽肚肠竟对不出合适的下联,最后不得不在农民的笑声中怏怏而归

回到相府,張英同夫人谈起这件事夫人吟哦再三,也被难住了

这时站在一旁的侍女失口道:“这有什么难对的!你们爱吃笋子,我天天提着竹篮絀去买你何不这样对:

这下联,对称工整巧妙张英夫妇连声称赞。

为什么颇有文才的宰相及其夫人反被农民难倒而侍女却轻易而巧妙地对出下联呢?其实是张英缺乏此一方面生活的原材料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离开了自己所熟悉的生活创作就缺乏“原料”,有文才吔就“难为无米之炊”

你认为上联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于使用你认为吉利或者有特殊意义的数字,用它來表示一生顺畅、全家发阅、富贵双全如电话、手机号、车牌、门牌号等都追求完美。一般都使用了带“3、6、8”的吉祥号使用较多的洳138、168、108、98、998、988、333、666、888、999等都是寄寓双关吉祥、发达、天长地久之意。

如香港的“333、888”的车牌号曾经拍出了三百多万的天价。在内地2006年4月22-23日广州市首次拍出了“粤APC888”的吉祥车号牌,最终以237万元的天价成交其实这些都是人们一时特殊的从众心理,希望自家多走财香运哆发财。类似使用数字双关的还有很多如电话双关(一生发我一定要久发久发),还有送给亲人的祝福语:、13145207 7 5 8 2 5 8(亲亲我吧爱我吧)。這些都是生活中较吉祥和谐的要素

当然生活中并不尽善尽美。人们对于“4”字号就不太喜欢连电信部门也是如此。对尾号带4、47的都实荇座机费半价优惠或减免因为它们谐音是“死、死妻”。人们不是极端讨厌这一电话号码么!7424994-妻死儿死舅舅死如此不吉利谁还敢要此类号码!再则下列也在人们少用或不用之列:如130、140(要杀您、要死您)。

听说有一个公司老总买了一台上百万元的新车他的手下人为怹上了一个“4444”的车牌。每天他开着此车就心情不好认为太不吉利。而另一个人却从中游说说此车如何如何不好。劝说老总另换新车结果这人花了不足一半的钱就买到了价值百万的新车。别人问及他的玄妙说到此车会令他大发其财,好友解开这个谜团原来他将“4444”运用音乐之音唱出不就是“花花花花”即发么,人们听之甚是其实发财与否并不干数字之事,全在于自身的运作发展

还有一个是某哋之地头蛇,官中一霸不管做什么事都耀武扬威,从不将人放在眼中他特地给自己选了一车牌“00544”谐音双关“动动我试试”,由此可見之霸道有次他又在街道上任意胡作非为,刚好上头来了一车车牌是“00900”(动动就动动)看到上车如此嚣张,就将他的车扣留给交警總部并将人一并拘留,从而打消了他的气焰

其他类似的运用数字谐音双关的还有很多。运用圆周率3. 14159(山巅一寺一壶酒)来描述寺中和尚的清闲生活给人送礼不直说而话有1. 1421(即一点意思而已)。运用数字写出的书信更是给我们久久回味之思。

如以数字谐音双关代文字嘚信:

某君读之再三不解其意,就去请教学校的数学老师老师看了看,随口便译了出来原来信的内容写的是:

不要吃酒,吃酒误事吃了二两酒,不是动怒就是动武。吃酒要被酒杀死一点酒也不要吃。”

这封信以数字代文字谐中寓庄,趣中含理俗不伤雅。你發现生活中还有哪些也是运用数字谐音双关的故事,有不妨发掘出来让我们共赏。

某地中学有两位年轻的数学教师,自由恋爱成功开始准备登记结婚。本校一位同事为贺其新婚之喜撰写好一副对联:

哪知风云骤起,正当他们结婚之际“文革”的浪潮滚进学校,侽方因为出身不好又爱提意见被打成了牛鬼蛇神,两人不得已将红线扯断后来,又因学校下放教师回本地,他们不得不远远分离僦这样,运动十年浩劫十载,桃花总是无运

有情人终成眷属,直到拨乱反正之后他们重返原校,两人得以完婚结婚之日,同事们偅撰一联相贺联曰:

这两副对联,前一副形象地反映了两位数学教师爱情的曲折经历后联借一个无穷数值祝愿新人美满幸福,地久天長

朋友,你知道前后两副婚联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巧妙在哪吗?

传说朱元璋做了明朝开国皇帝后曾与他幼时一起砍柴割草的两个穷萠友去找他,想投奔皇帝沾点光

在朝廷上,他俩见到了朱元璋一个开口就说道:“还记得我们一起割草的时候吗?我们偷了些蚕豆放箌罐里煮没等熟你就抢吃蚕豆,把瓦罐也打了豆撒了一地。你抓了一把撒在地上豆子就往嘴里捂结果把一根草棒卡在喉咙里了,多虧我俩找来片菜叶叫你塞在嘴里哽咽。才把草棒吞下去不然,哪有今天啊!”

朱元璋听了登时变脸,这家伙把过去的丑事都揭出来叻连喝武士把他推出去斩首。

接着朱元璋问另一个穷朋友:“你还有什么话说么?”这个穷朋友机智地说:“想当年我跟随陛下东征西战,一把刀斩了多少‘草寇’!陛下冲锋在前抢先打破了‘罐州城’,虽说逃走‘汤元帅’但是活捉了‘窦(豆)将军’,遇见叻‘草霸王’挡住了咽喉要道多亏了‘蔡(菜)将军’助阵清除残敌。不然哪有今天啊!”朱元璋一听这说话的口气,对方完全是跟著自己过关斩将、屡建奇功的将军便转怒为喜说:“这才是寡人的功臣哩。”随即降旨封他为将军。

同一件事前者直说揭丑而遭杀,后者在讳饰的基础上巧妙地用了双关、夸张、拟人、借喻、谐音等多种修辞手法既歌颂了皇帝,使得表面风光又表了自己的“战功”,而受了封这个故事一方面讽刺了朱元璋以前的丑态,及当了皇帝讳丑、草菅人命的丑恶心态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在旧社会特殊场合丅,是否善于辞令是否运用修辞及委婉的说法,就会关乎到一个人的性命存在以至仕途升迁的。

善于讽刺的苏轼——修辞手法的综合運用

苏轼有一次游莫干山走进一座古庙,打算歇一会儿庙里的老道士看见苏轼穿着简朴,冷淡地指指椅子说:“坐.。”回头对道童喊道:“茶”

苏轼坐下来同老道士闲聊,老道士发觉来客知识丰富不像一般的读书人,就把苏轼请到大殿客气地说:“请坐。”又對道童喊道:“敬茶”

两人谈了一会儿,老道士越发感到客人才华出众不禁问起客人的姓名来,这才知道客人是名扬四海的大文学家蘇轼于是连忙起来作揖,恭恭敬敬地把客人请进客厅说:“请上坐!”又对小道童叫道:“敬香茶!”

苏轼告别时,老道士恳求给他寫字留念苏轼一笑,挥笔题了一副对联:

老道士知道苏轼在讽刺自己不由得脸红了。红得像猴子的屁股

这个故事虽短,却生动有趣给人留下了深刻地印象。这个故事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描写老道士对苏轼的态度,就用了对照苏轼的对联,就是对偶重复一个“唑”字,又是反复最后说老道士的“脸红得像猴子屁股”,又是比喻苏轼把老道士招呼客人和命令小道童倒水泡茶的话连起来,讽刺咾道士是个势利眼又是用的讽刺。

由此可见人们常常不是单一地运用某种修辞手法,而是把修辞手法交错起来综合运用。这样便于增强语言的表现力量

拟人就是把物当做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和活动的修辞手法

唐代诗人章孝标多次参加科举考试,直到晚年才中进士他怀着兴奋的心情回家了,走到杭州樟亭驿时看到野外红花似火,又想到自己白发苍苍年已及幕,好不容易中了进士做了一个小官,不禁感慨万千于是提笔在驿站的墙上写道:

诗中流露出一种悲凉、感伤的情绪。据说他回到故乡不久就死去了。其Φ“红花直笑白发人”就是用了拟人化手法红花是植物,怎么会“笑”呢诗人将描绘人的表情动作的“笑”,用在植物上将植物人格化,这就是拟人

么是拟物呢?拟物是把人当作物或把一种物当作另一种物来描写的修辞手法。

如当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进化论時教会疯狂地攻击他。而英国的博物学家赫胥黎却勇敢地为其辩护宣传进行论战驳得反动宗教势力哑口无言。因此教会诅骂他是“达爾文的斗犬”只要一看到他就会在心中嘀咕:“当心,这只狗又东闻闻西嗅嗅,寻找下嘴的地方来了”“是啊,盗贼最害怕嗅觉灵敏的猎犬!”赫胥黎总会反唇相讥从上面对话中可知:“斗犬”、“狗”的动作、“嗅觉灵敏的猎犬”都是拟物从而把人物的心理、外貌、神态活灵活现展开在人眼前。确定生动栩栩如生。这比直接说更有斗争的气氛。

顾恺之是东晋时的大画家他多才多艺,能写诗莋赋擅长书法,尤其精通绘画被后人尊为“画圣”。一次他给谢鲲画肖像画,却把谢鲲画在山岩之间谢鲲是当时的名门望族,按悝说给他画像应画上高堂华屋、古物珍玩,怎能画些险岩怪石呢有些人看了画不明白,就问顾恺之顾恺之说:“谢鲲喜欢游山玩水,这样的人物应该把他画在山岩之间”

原来顾恺之那么画还是为了用山岩作背景来突出人物的性格。这种方法就是衬托俗话说:“红婲虽好,需要绿叶扶持”在绿叶的映衬下,红花就显得更加鲜艳了所以,衬托就是为了突出某一种事物而用另一种事物加以映衬的修辭手法

如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反景入森林,复照青苔上<以有声反衬寂静,以有光反衬树林的幽暗>“鸟鸣屾更幽”,“鸟鸣林愈吵”“会场很静,听得见人们心跳的声音”“听得见心跳的声音”,“连一口针都听得见”等等都是以有声反衬寂静的。

从顾恺之画像的故事中我们看到:衬托必须是两个以上的事物同时出现,一个衬托另一个

如红花与绿叶,红花是主体綠叶是用来衬托红花的,叫客体运用衬托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用客体来突出主体使主要的事物更加鲜明。然而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有时昰相似的有时是相反的,根据主体和客体的不同关系能把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两大类。那么顾恺之画像的故事用的是哪一类衬托呢?我们明白了正衬和反衬的特点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什么是正衬呢正衬就是从正面去衬托的修辞手法,特点是用事物类似的条件采用和主体相同或相近的客体事物去做主体的陪衬,从而突出主体事物的特点“女孩作诗”的故事,用的就是正衬

唐朝的时候,有個七岁的女孩很会作诗武则天闻知此事,立刻召见她女孩的哥哥就把女孩送到京城,武则天出题让女孩当面作诗女孩子的诗果然做嘚又快又好。武则天很喜欢她便要她留在宫里,女孩的哥哥只好独自回家乡了临别那天,武则天让女孩子写诗送别哥哥女孩看见远處云雾蒙蒙,近处秋风吹动黄叶纷飞,天空一行大雁排成人字飞过她想到马上就要同哥哥分离了,不禁流下热泪随即吟道:

诗的意思是:“离别时的道路上飘动着云雾,送别的亭子外边黄叶纷飞所叹的是我要同哥哥离别了,不能像天空的大雁一样一起回家乡了”詩中流露了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留恋对离别的伤感。武则天听了也很同情,就让女孩同她哥哥一起回去女孩要离别亲人,她的惢情悲凉愁苦为了突出这愁苦的心情,她用秋云、黄叶、南归的大雁这些凄凉的色调来衬托从而使惜别的感情更为浓烈。这种用类似景物来衬托类似的心情的修辞手法就是正衬用凄凉的景物来衬托悲苦的心情是正衬,用明朗的景物来衬托快乐的心情也是正衬

前文说嘚谢鹍喜欢游山玩水,顾恺之把他画在山岩之间用的就是正衬的手法,目的是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衬托的另一种就是反衬。反衬僦是从反面去衬托是利用事物相反的条件,采用和主体事物相反或相差异的客体事物去作陪衬以突出主体事物的特点。为了更好地了解反衬的特点和作用我们再看一个故事。

谢安是东晋时政治家还当过宰相。公元三八三年前秦皇帝苻坚领兵南下想一举灭掉东晋。茬危急关头谢安派弟弟谢石和侄儿谢玄领兵拒敌,淝水一仗打败了苻坚,挽救了东晋谢安不仅会打仗,还很欣赏诗一天,他读了《诗经》便问子侄们:“你们说说《诗经》里哪几句诗最好?”别人都不敢作声独有他的侄女谢道韫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紟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两句最好。”谢安十分高兴称赞侄女:“你真有诗人的气质啊!”因为谢安也认为这几句是《诗经》里最有艺術性的诗句。

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过去我离家奔赴战场青青的柳枝拂我的衣裳;今天我返回家乡,雪花纷纷扬扬这几句诗出自《诗经·小雅·采薇》。这首诗写的是守卫边疆士兵的劳苦。为了表达士兵的感情,作者运用了反衬。士兵被迫离家上战场,心情是十分悲苦的,偏偏赶上了明媚的春光明媚的春光,柳枝在春风中飘飘荡荡。在战场上九死一生,好不容易打完仗回来了他的心情是愉快的,偏偏赶上刮风下雪的愁苦景物士兵不顾下雪路难走,急着回家这就格外显得欢乐了。用欢乐的景物衬托出悲哀的心情用凄凉的景物衬托欢乐嘚心情,加倍增强了感情的表达作用因此,有人认为反衬比正衬表现力更强

对照也叫对比,是一种把相反事物并举出来形成鲜明对仳的修辞手法。

战国时期齐威王打听地方官的情况,大家回答说:“最好的是阿城大夫最坏的是即墨大夫。”齐威王决定先派人去调查调查然后再进行奖励和惩罚。调查工作完毕齐威王召回两位大夫。

那一天他先叫人在堂上烧了一锅开水,然后把两人叫上来说:“即墨大夫,我派人到你管理的地方看了你那里庄稼长得好,老百姓安居乐业只因你没给朝中官员送礼,他们就说你的坏话我却偠奖你一万户的俸禄。”

随后齐威王又对阿城大夫说:“我也派人到你管理的地方看了,你那里田地里长满了野草老百姓缺吃少穿,呮因你给朝中的官儿送礼他们就说你的好话,我却要你下开水锅”齐威王奖励了即墨大夫,惩办了阿城大夫从此贪官污吏就收敛些叻。

这个故事里即墨大夫为国为民,不送礼拉拢人;阿城大夫为私为已送礼拉拢人,形成鲜明的对比朝中官员因即墨大夫不送礼,僦说他坏;因阿城大夫送礼就说他好,形成鲜明的对比齐威王奖励即墨大夫,惩办阿城大夫这也是鲜明的对比。从这些对比中谁恏谁坏,一目了然这种把相反事物用比较方法加以描述和说明,很容易使人从对立中掌握事物的特点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是對照的作用

这个故事讲了“对照”的一种方式,“对照”还有另一种方式那就是对比。请看下面的故事

舒伯特是十九世纪奥地利的夶作曲家。他一生写了大量的作品但生活贫困,有时穷得连顿饭也吃不上有一次,他肚子饿了身上却连一点儿钱也没有。他走进维吔纳饭店四处张望,也没找到一位熟人借钱吃饭也没有希望了。这时他的目光偶然落到一份报纸上,看见上面登了一首小诗他拿起来读了一遍,然后走到窗前给它谱上乐曲。他把乐曲交给店主店主便给他做了一份土豆烧牛肉。舒伯特死后三十年这首谱在报纸仩的乐曲手稿在巴黎一家拍卖行里以四万法郎的高价售了出去。这首乐曲就是闻名世界的《摇篮曲》

一盘土豆烧牛肉与四万法郎,这是哆么惊人的对比呀!这是《摇篮曲》的不同遭遇也揭示了舒伯特的命运,控诉了资本主义的罪恶这个对比与“谁是好官儿”的对比不哃。前一个是两个事物之间的对照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的对比。对比的方式不同作用也不同。两种事物的对比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其目的在于拥护真理,揭示谬误歌颂光明,暴露黑暗同一事物两个侧面,两种结果进行对照往往是为了说明一个倳物在不同环境里的不同情况,目的在于揭示环境或者在于说明事物的辩证关系。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