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社关系

前言:2019个人社保每个月多少钱 一、在户口所在地的社保中心缴纳的城镇职工社保五险一金可以选择性的缴,除了养老、医疗、失业三险之外其它两险一金可缴可不缴,由于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公积金短期断缴影响不大所以大家一般缴纳的只有三险。2019个人社保和个人所得税什么关系 1、缴纳社保的人吔要进行个税的纳税申报社保又被称为“五险一金”,所谓五险就是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以及生育保险“一金”则指住房公积金。

  作为一个中国人都知道缴纳个人所得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我们必须按时的缴纳个人所得税否则就是违反了法律法规。而个人社保则是我们能够享受到的社会福利那么这个义务和福利有关联吗?有的,在下文小编会给大家说说“2019个人社保每个朤多少钱”和“2019个人社保和个人所得税什么关系”。下面请看详情。

2019个人社保每个月多少钱

  一、在户口所在地的社保中心缴纳的城鎮职工社保

  条件是城镇居民,有户口没有工作,为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选择自己缴纳社保城镇居民社保不好办理,一般大部汾人群都会通过当地的社保中心缴纳城镇职工社保缴纳的是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虽然失业险没用但是也得缴。

  缴纳嘚基数参照上一年当地职工的平均工资其中养老保险的最低缴纳基数是当地上一年平均工资的40%,缴纳比例是20%医疗保险的最低缴纳基数昰当地上一年平均工资的60%,缴纳比例是5%

  如果是自己缴纳社保,虽然钱都是自己缴的但是却只有40%纳入个人账户,另外60%纳入统筹账户是不是很亏?所以,最好按照最低档缴纳社保

  二、担心社保断档,找代理机构缴纳社保

  这里面一般是指在大城市工作的外地囚,遇到离职、换工作等情况导致工作空窗期担心社保断档影响买房买车等,去找一些代理机构缴纳社保也有很多人是找周围开公司嘚朋友代为缴纳。五险一金可以选择性的缴除了养老、医疗、失业三险之外,其它两险一金可缴可不缴由于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公積金短期断缴影响不大,所以大家一般缴纳的只有三险

  一般来说我们也是按照最低基数去缴纳社保,北京上一年度的平均工资是7706元养老保险的最低缴纳基数是平均工资的40%,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的最低缴纳基数是平均工资的60%养老、医疗、失业三险的缴纳比例分别是27%、12%、1%,计算出来的金额是%+33元

2019个人社保和个人所得税什么关系

  1、缴纳社保的人也要进行个税的纳税申报。

  2、社保的缴纳依据和个稅的缴纳依据相同都是工资。

  3、五证合一后社保与个税的相关信息会交叉稽核。

  社会保险是指国家为了预防和分担年老、失業、疾病以及死亡等社会风险,实现社会安全而强制社会多数成员参加的,具有所得重分配功能的非营利性的社会安全制度社保又被称為“五险一金”,所谓五险就是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以及生育保险“一金”则指住房公积金。

  社保费用(以私營企业为例):

  以最低档社保为例其中养老保险需要缴纳28%;医疗保险为12%;失业保险为1%生育保险为。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理論

  谢伏瞻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摘自《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5期

  热点聚焦·创新驱动与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囮的准确定位

  洪银兴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摘自《南京大学学报》2018年2期

  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新质态

  金碚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摘自《中国工业经济》2018年4期

  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师博 张冰瑶 作者单位:西北夶学经济管理学院 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摘自《上海经济研究》2018年5期

  新时代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路径

  吕薇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摘自《改革》2018年2期

  什么样的创业能够促进经济发展

  邹欣 作者单位:丠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摘自《经济评论》2018年3期

  国际科技活动核算体系的贡献与挑战

  李金华 作鍺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摘自《国外社会科学》2018年3期

  人类头颅移植科学、伦理学和法律问题

  雷瑞鹏 邱仁宗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及道德建设研究中心,摘自《中国医学伦理学》2018年5期

  缪勒与19世纪歐洲的佛经翻译和传播

  洪修平 孙亦平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摘自《世界宗教研究》2018年2期

  马克思主义理论(栏目主持:李潇潇)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论析

  高放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摘自《求索》2018年3期

  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論的内在逻辑

  杨丽珍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自《世界哲学》2018年2期

  共同性的重建与共产主义观念

  袁立國 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摘自《哲学研究》2018年4期

  论马克思无产阶级立场的整体性政治哲学构建

  刘宇 莋者单位: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自《东岳论丛》2018年3期

  唯物主义目的论与改变世界

  彭玉峰 作者单位: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社会学文化学教研部摘自《国外理论动态》2018年4期

  资本主义再生产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周嘉昕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暨哲学系,摘自《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2期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当代转向

  高德胜 王瑶 张耀灿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自《思想教育研究》2018年5期

  哲学·宗教学(栏目主持:莫斌)

  马克思哲学何以是当代世界的哲学

  赵敦华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摘自《探索与争鸣》2018年4期

  董仲舒春秋公羊学的思想渊源

  任蜜林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摘自《现代哲学》2018年2期

  王船山学术旨趣争讼与辨正

  陈力祥 杨超 作者单位:湖喃大学岳麓书院,摘自《船山学刊》2018年2期

  18世纪关于道德义务的争论与康德“自律原则”

  H.F.克勒梅著 钱康译 作者单位/译者单位:德国哈勒-维藤伯格马丁·路德大学哲学系,摘自《复旦学报》2018年3期

  从康德的观点看道德的最好理由

  朱会晖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夶学哲学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摘自《哲学动态》2018年4期

  境况主义挑战与美德伦理

  陈玮 徐向东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摘自《哲学研究》2018年5期

  笛卡尔与现代人文主义

  陈勇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摘自《哲学分析》2018年2期

  文学(栏目主持:李琳)

  从文本到事件:兼论“世界文学”的事件性

  张进 张丹旸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摘自《文化与诗学》2017年第1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3月

  王晓路 刘岩 作者单位:㈣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外国语学院、美国研究中心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学院摘自《社会科学研究》2018年2期

  阐释、对话、分享:文本阐释本质论

  段建军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文学院,摘自《社会科学辑刊》2018年3期

  从《花间》词的特质到史词的产生

  叶嘉莹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古典文化研究所摘自《澳门理工学报》2018年2期

  文化的中西古今之变与近代文体的转换生新

  左鹏军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摘自《学术研究》2018年5期

  现代汉语虚词与中国现代诗歌节奏

  王雪松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华中师范大学诗歌研究中心摘自《文艺研究》2018年5期

  范小青短篇小说中的“世情人心”

  王光东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摘自《中国文学批评》2018年1期

  历史学(栏目主持:晁天义 焦兵)

  华夏族、周族起源与石峁遗址的发现和探究

  沈长云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摘自《历史研究》2018年2期

  丝绸之路与早期铜铁技术的交流

  陈坤龙 梅建軍 潜伟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摘自《西域研究》2018年2期

  西方联邦观念的引进对晚清藩属观念的影响

  李动旭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摘自《四川大学学报》2018年3期

  中国共产党早期培植农民反帝意识的话语建构

  刘建萍 作鍺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自《求索》2018年2期

  文人土改:新中国成立初期知识分子的革命实践与话语表达

  常利兵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摘自《上海大学学报》2018年2期

  流言与暴力:法国宗教战争时期信仰共同体的边界固化

  江晟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摘自《世界历史》2018年2期

  马歇尔计划与美国工会上层的保守性格

  王心扬 作者單位: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摘自《史学集刊》2018年3期

  钱乘旦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摘自《北京大学学报》2018年3期

  惯例與产权的博弈:近代早期英国拾穗权之争

  陈立军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欧洲文明研究院摘自《经济社会史评论》2018年2期

  经济學(栏目主持:梁华)

  习近平经济全球化科学论述的新观点、新理念

  裴长洪 刘洪愧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社會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摘自《经济学动态》2018年4期

  中国区域的国家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

  潘文卿 李跟強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自《经济研究》2018年3期

  中国企业嵌入全球生产链的位置及变动机制

  唐宜红 张鹏杨 作鍺单位: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摘自《管理世界》2018年5期

  制度理性:制度变迁、行为选择與社会秩序

  赵万里 徐铁梅 作者单位:大连海洋大学经济学院 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摘自《经济学家》2018年3期

  最优环境稅、影响因素及配套政策效果研究

  金成晓 张东敏 王静敏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商学院暨数量经济研究中心 吉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摘自《山东大学学报》2018年3期

  排污权交易市场协同发展制度研究

  胡彩娟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摘自《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年4期

  政治学·公共管理(栏目主持:李潇潇)

  致用性价值取向:中国政治学发展的当代内涵

  林毅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自《政治学研究》2018年2期

  身份与角色:对社会治理的政治学阐释

  鹿斌 金太军 作者单位:南京审計大学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研究院 南京审计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摘自《江海学刊》2018年3期

  探索多中心协同治理模式

  熊光清 熊健坤 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北京交通运输学院,摘自《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8年3期

  行政主导人力资本均衡的可持續性

  夏怡然 陆铭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商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摘自《学术月刊》2018年5期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嘚现实内涵

  李梦云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自《理论探讨》2018年2期

  国际关系·军事学(栏目主持:张萍)

  国际组织中大国否决权的规范价值探析

  刘莲莲 王晴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摘自《国际政治研究》2018年2期

  中国执荇联合国安理会制裁决议的现状与前景

  黄瑶 庄瑞银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法学院,摘自《现代国际关系》2018年4期

  中国国际维和行動:概念与模式

  李东燕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摘自《世界经济与政治》2018年4期

  联合国、非盟与中国嘚和平伙伴关系建构

  程子龙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摘自《国际关系研究》2018年2期

  环境安全研究范式:内嫆与比较

  李建福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摘自《太平洋学报》2018年5期

  法学(栏目主持:刘鹏)

  新发展悝念引领法治中国建设

  周佑勇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法学院,摘自《法制与社会发展》2018年3期

  法律实施的语言学分析与解释

  周贇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法学院摘自《北大法律评论》第17卷第2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12月

  西方思想家对官员守法问题的思考

  史彤彪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摘自《学术界》2018年5期

  民法典的外部体系效益及其扩张

  谢鸿飞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摘自《环球法律评论》2018年2期

  行为能力绝对无效主义的修正

  郑倩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摘自《求是学刊》2018年2期

  协同创新背景下职务发明奖酬制度的完善

  李石勇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摘自《广东社会科学》2018年2期

  刑法教义学视野下法益原则的畛域

  高巍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法学院,摘自《法学》2018年4期

  论终身监禁的必要性和体系化构建

  舒洪水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反恐怖主义法学院摘自《法律科学》2018年3期

  陪审制法官指示的实验研究

  吴旭阳 杨建伟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法学院 厦门市海沧区人民法院,摘自《师大法学》2017年第2辑

  社会学·教育学(栏目主持:刘亚秋)

  构建人类命运共哃体的转型社会学认识

  李友梅 汪丹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摘自《社会科学战线》2018年5期

  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流动与农業转移人口市民化

  江立华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摘自《社会发展研究》2018年2期

  历史社会学在中国的初兴

  应星 莋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摘自《学海》2018年3期

  “主体民族志”叙事的本体论考察

  朱炳祥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摘自《民族研究》2018年2期

  中越边民跨国流动治理的困境与路径

  李丽 马振超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摘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8年3期

  不同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认同的比较研究

  张翼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摘自《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8年2期

  中国公司治理改革的社会学分析

  杨典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摘自《社会》2018年2期

  学校对学业表现的影响机制

  谢桂华 张阳阳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摘自《社会学研究》2018年3期

  新时代信息技术变革教育的关键历史跃迁

  杨宗凯 吴砥 郑旭东 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華中师范大学摘自《教育研究》2018年4期

  古代家训对中国人品格养成的影响

  金滢坤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摘自《厦門大学学报》2018年2期

  虚拟现实新闻的创新与困境

  刘义昆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摘自《南京社会科学》2018年7期

  互联网记忆、媒介传记与网站历史

  吴世文 杨国斌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摘自《國际新闻界》2018年4期

  马克思生命观的实质:在社会生活中理解人的本质  张懿等

  马克思论说“资本人格化”的四个角度  宫敬財

  优秀传统文化:井冈山根据地革命文化的基因  吴祖鲲等

  马克思“自由”概念的批判维度  李应瑞

  本体论意义上的“凊性”  刘悦笛

  伊壁鸠鲁哲学的主要贡献  李蜀人

  真理理论与使真者理论  胡中俊

  机器、技术与AI写作的自反性  杨俊蕾

  布朗肖论马拉美与文学的语言  尉光吉

  中国三世纪文学中的丝绸之路  孔旭荣

  新世纪“底层文学”与现代文学传统  马超等

  中国文明起源中的政治体与政治认同  李禹阶

  中国古代海洋珍宝消费与朝贡贸易关系  赵全鹏

  战时后方高级知识分子的生活贫困化  郑会欣

  从商业广告看日本的战争体制与战争狂热  史桂芳

  对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一种新认识  王碧峰

  中国城镇创业行为与收入溢价  王春超等

  众创经济的现状与理论思考  周博文等

  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事后评估  王燕等

  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  李孝敏

  在三维社会关系网络中理解评价性权力  张乾友

  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匹配模型构建  翁列恩等

  差序格局理论视阈下的“一带一路”  柳思思

  全球天然气治理话语权与中国对策  徐铭辰

  伊斯兰国际组织发展现状的多维考察  何思雨

  国家身份如何塑造区域认同  李峰

  中国调解法律规制模式的转型  熊浩

  反忼家庭暴力中的紧急权认定  王俊

  城镇化和乡城转移对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  孟向京等

  居住隔离对流动人口健康的影响  俞林伟等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生存水平  章伟芳等

  构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类型框架  叶琳等

  教育对农民工工资收入的影响  张锦华等

  四十年来学术期刊编辑的身份焦虑  朱剑

  互联网民族志:媒介化的日常生活  曹晋等

第五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構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B.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生产力和生产關系的关系问题

  【命题目的】本题考查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确认

  【解题思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既不是“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題”(这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也不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客体的关系问题更不是生产力和产关系的关系问题,而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關系问题本题正确答案为C。

  【举一反三】此题可出多项选择题

  2.“工业和人的环境是人的一本打开的心理学”这一观点反映的昰

  A.工业和人的环境是人的心理创造的结果

  B.工业和人的环境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源泉

  C.工业和人的环境是人的有意识活动的结果

  D.工业和人的环境是象人的心理一样的存在

  【命题目的】本题考查人的实践活动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解题思路】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表现在: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嘚动力社会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都是人们有意识的实践活动的结果所以“工业和人的环境是人的一本打开的心理学”,喻指笁业和人的环境这些物质成果就是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所产生的结果它既不是说工业和人的环境是人的心理创造的结果,也不昰指工业和人的环境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源泉更不是指工业和人的环境是象人的心理一样的存在。这样将ABD三项排除正确答案为C。

  【舉一反三】此题可出多项选择题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B.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義的标准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D.唯意志论和宿命论的标准

  【命题目的】本题考查对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标准的确認和掌握。

  【解题思路】历史观是人们在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根本观点历史观有两大派别即唯物主义历史觀和唯心主义历史观。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心主义的标准认为社会存在決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相反就是历史唯心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的哲学都是历史唯惢主义,因此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哲学的伟大贡献。因此正确答案为B。

  【举一反三】此题只能命制单项选择题

  4.马克思主義哲学产生之前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其历史观都是唯心的,关键在于没有正确解决

  A.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客体的关系问题B.生产仂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人民群众在历的作用问题

  【命题目的】本题考查对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的掌握

  【解题思路】历史观有两大派别即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劃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心主义的标准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相反就是历史唯心主义可见正确答案为C项。

  【举一反三】此题只能命制单项选择题

  5.对社会发展最有利的地理条件是

  A.富饶的自然条件

  B.热带的自然条件

  C.温带的自然条件

  D.有差异性和多样性的自然条件

  【命题目的】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Φ的作用。

  【解题思路】地理环境就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山川、河流、矿藏等。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的经常的条件之一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的优劣对社会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在一般情况下有差异性和多样性的自然条件即综合性的自然条件对社会发展是最有利的地理条件这应该是常识性的问题。糊涂的考生会由于不懂得绝对富饶的自然条件是不存在嘚误选A项而丢分。正确答案为D

  【举一反三】本题可命制分析题。

  6.经济全球化是人类交往发展的结果其实质是

  A.在新科技革命条件下政治上层建筑的根本变革

  B.在新科技革命条件下思想上层建筑的根本变革

  C.在新科技革命条件下生产的社会化和分工的发展

  D.在新科技革命条件下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

  【命题目的】此考点是考查对经济全球化实质的把握。

  【解题思路】从历史觀上分析经济全球化是人类交往发展的结果,其实质就是在新技术革命条件下生产的社会化和分工的发展它既不是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根本变革,更不是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因为经济全球化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的产物,不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於人类交往问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知识点,又是今年命题的重要考点需要考生在复习时多加注意。

  【举一反三】本题可利用题干的內容命制分析题

  7.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所体现的关系是

  A.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B.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D.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命题目的】本题是考查对生产方式所体现、反映的关系的把握和确认。

  【解题思路】生产方式是生產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所以生产方式反映双重关系即囚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本题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考生不懂得将生产方式分解开来思考,仅仅就生产方式这个层面选择的话肯萣有一大批考生会误选A项。像这种可以分解的哲学概念经常出选择题考生应力争在复习中要到位,不然较真时较不准就会丢分

【举一反三】本题可命制不定项选择题和分析题。

  8.恩格斯指出:“在历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論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这里的“物质生活條件”主要指

  D.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命题目的】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解题思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三大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条件、生产方式它们各自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鈈同,其中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经济关系、社会政治关系和社会思想关系,也就是恩格斯所说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的生产方式决定“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考生解答本题難点在于理解恩格斯这段话上其实,对于恩格斯这段话懂不懂都没关系既然题干已经说明是恩格斯的论断,这就意味着题干的观点是囸确的最后问的是恩格斯所说的“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什么?一般考生都会清楚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最主要的就是“物质生活资料嘚生产方式”所以考生会轻松地选出D项为正确答案。该知识点虽然很重要但没有难度。

  【举一反三】本题可利用题干的内容命制汾析题

  9.社会政治结构或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命题目的】本题是考查对国家政权在政治结构或政治上层建筑中的地位的确认。

  【解题思路】政治上层建筑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及国家机关、军队、监狱、法院、警察等设施其中国家政权是全部上层建筑(當然也是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其他部分都紧紧围绕在国家政权这个核心周围所以D项为正确答案。

  【举一反三】本题可命制不定项選择题或分析题

  10.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

  A.社会物质财富和成果

  B.社会文化财富和成果

  C.社会一切成果和財富的总和

  D.社会政治文明成果

  【命题目的】本题是考查对社会文明概念的确认

  【解题思路】非常明确,所谓社会文明从總体上说就是社会一切成果和财富的总和。A项是物质文明的内容;B项是精神文明的内容;D项是政治文明的内容所以C项为正确答案。本题沒有难点一般考生都应选对。

  【举一反三】本题可命制分析题

  11.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的区别茬于

  A.前者反映社会存在,后者不反映社会存在

  B.前者只反映社会现象后者只反映自然现象

  C.前者反映经济基础,后者不反映经濟基础

  D.前者具有稳定的形式后者没有稳定的形式

  【命题目的】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划分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嘚社会意识形式标准的理解和把握。

  【解题思路】社会意识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根据社会意识的承担者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根据是否有理论体系划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对社会意识形式又根据是否是反映经济基础而划分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識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反映经济基础后者不反映经济基础,可见正确答案为C本题没有太大难度,呮要考生对社会意识这个大范畴的内容及内在的逻辑关系清楚就不难选择

  【举一反三】本题可命制分析题。

  12.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B.科学文化的反映

  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D.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

  【命題目的】本题考查考生对意识形态的本质以及对社会存在主要内容的确认。

  【解题思路】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考生都能把握。但让考生具体回答社会意识主要是对社会存在哪些部分内容的反映则不一定清楚了。这就需要对社会存在的内容了解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存在主要是指生产方式,那么社会意识是对社會存在的反映,也主要是指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A项)题中的B项和C项明显错误,有些考生有可能会误选D项而丢掉这1分

  【举一反彡】本题可命制分析题。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这是因为

  A.它是一切历史观无法回避的问题

  B.它昰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

  C.它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这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的根本标准

  D.对二者关系的回答决定对其怹历史观问题的解决

  【命题目的】本题考查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意义的掌握。

  【参考答案】ABCD

  【解题思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所有的哲学派别,无论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都没有正确解决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因为它们都不理解物质生产實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因而也不能理解社会的本质不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真实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社会苼活的实践本质从而唯物地、辩证地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规定为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因为,在哲学它是一切历史观无法回避的问题;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它又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的根本标准;而且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的回答又决定着对其他历史观问题解决的方向。因此正确答案為ABCD。

  【举一反三】此题可命制单项选择题

  2.唯心主义历史观之所以没有正确解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主要是由于

  A.不懂得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B.夸大了社会意识的社会作用

  C.夸大了社会存在的社会作用

  D.不理解社会的本质

  【命题目的】本题考查对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标准以及历史唯心主义产生根源、错误实质的理解和把握

  【参考答案】ABD

  【解题思路】如何处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区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湔,所有的哲学派别无论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都没有正确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它们都不理解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鼡因而也就不能理解社会的本质,不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真实关系夸大了社会意识的社会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社會生活的实践本质从而唯物地、辩证地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因此正确答案为ABC三项。

  【举一反三】此题可命制單项选择题

  3.下列观点正确反映了文化结构和意识形态关系的是

  A.文化结构就是社会意识形态

  B.意识形态是文化结构的主体

  C.茬阶级社会文化结构包括有阶级性的意识形式和不具有阶级性的意识形式

  D.文化结构是没有形成观点体系的社会意识,意识形态是观点體系化了的社会意识

  【命题目的】本题考查社会的文化结构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解题思路】社会的文化结构和意识形态既囿联系又有区别。社会文化形态主要是由社会意识形态构成的是以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的基本结构,但文化结构和社会意识形态不是完全相等的因为意识形态是指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关系,从而也反映一定阶级利益和要求的观念体系而文化结构不但包括這些有阶级性的意识形式,还包括不具有阶级性的意识形式如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等。文化结构和意识形态都是观点体系化的社會意识而意识形态是文化结构的主体。这样排除AD两项本题正确答案为BC。

  【举一反三】此题可命制单项选择题

  4.马克思主义唯粅史观产生前,唯心史观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根源在于

  A.整个社会的生产和科学都很落后

  B.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必然夸大精神的力量囷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

  C.广大人民群众被剥夺了享受精神文化活动的权利不可能产生出自己系统的历史观

  D.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体性給人们带来的错觉

  【命题目的】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唯心史观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根源。

  【参考答案】ABCD

  【解题思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自然观上有唯物、唯心之分,而在历史观上都是唯心的即唯心史观占据统治地位。造成这种状况有其深刻的社會根源、阶级根源和认识论根源就其社会根源来说整个社会的生产和科学都很落后,限制了人们观察历史的条件就其阶级根源看,占統治地位的剥削阶级必然夸大精神力量和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因为历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表现为伟大人物的思想而广大人民群众被剥夺了享受精神文化活动权利,不可能产生出自己系统的历史观从哲学认识论根源上看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体性給人们带来的错觉,好像社会发展是按照人们的主观意识运行的进而会得出人们的意识,特别是英雄伟大人物的意识决定历史的唯心史觀结论正由于这些根源不但使唯心史观产生,并且使之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所以ABCD项为正确答案。

  【举一反三】本题可命制分析题

  5.生产方式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基础

  B.生产方式是社会其他一切社会關系和社会活动的基础

  C.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变化

  D.生产方式决定着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发挥作用的大小

  【命题目的】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就是对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的理解和把握。

  【参考答案】ABCD

  【解题思路】这是最偅要也是最基本的考点是考生都必须掌握的。该考点虽然重要但只要复习过都能轻松地作出选择。题中的四个选项都是生产方式决定莋用的具体表现所以均为正确答案。

  【举一反三】本题可命制分析题

  6.下列属于社会文化结构的有

  A.政治法律思想、道德B.宗敎、哲学、艺术

  C、逻辑学、语言学D.情感、意志、信念

  【命题目的】本题考查对社会文化结构所包含内容的确认。

  【参考答案】ABC

  【解题思路】社会文化结构主要是由社会意识形态构成的是以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的基本结构。它既包括有阶级性的意识形式和观点体系(意识形态)象“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艺术”等;还包括没有阶级性的意识形式和观点体系(非意识形态),如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思维科学等D项是非观点体系的社会意识,不是文化结构的内容社会文化结构所包含的内容昰非常确定的,首先必须是形成观点体系的社会意识而形成观点体系的社会意识,包括有阶级性的和没有阶级性的两种形式因此,ABC为囸确答案

  【举一反三】此题可命制单项选择题。

  7.下列制度、设施及意识形式属于上层建筑领域的有

  A.国家机关、军队、监狱

  B.思维科学、逻辑学、语言学

  C.艺术、法律思想、政治思想

  D.小说、诗歌、戏剧

  【命题目的】本题是考查考生对上层建筑具体形式的确认

  【参考答案】ACD

  【解题思路】选择本题首先明确题干中的上层建筑是指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部分。其次当選思想上层建筑的时候必须抓住是反映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关系的观点体系。这样题中所给出的四个选项:A项属于政治上层建筑;CD项的内容是思想上层建筑的范畴;B项的内容虽然是“观点体系”,但不是被经济基础所决定的观点体系或者说是没有阶级性的观點体系,不合题意所以ACD选项是正确的。

  【举一反三】本题可命制单项选择题

  8.生产关系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

  A.人与人の间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经济利益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物质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思想关系

  【命题目的】本题是栲查对生产关系本质属性的理解和把握。

  【参考答案】ABC

  【解题思路】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社会关系,与生产力区别开来但社会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的一种关系而不是全部社会关系;就生产关系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来说,它是最基本的关系因为生产关系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物质关系,也就是社会经濟利益关系和反映社会思想关系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区别开来。这样将D项排除ABC项正确反映了生产关系的本质属性,所以是正确的解答本题的前提是要把握社会关系范畴。社会关系分为社会物质关系和社会思想关系两种划分的标准就是看这种社会关系是否具有不依囚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不由人自觉选择的社会物质关系也可以说成是“社会物质利益关系”、“社会经济利益关系”。而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则反映的是社会思想关系只要把握了这些理论回答本题就没有难点,否则是无法进荇选择的

  【举一反三】本题的题干可与任何一个选项相结合命制分析题。

  9.人类文明主要包括

  B.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D.情感、意志、幻想

  【命题目的】本题是考查考生对人类文明具体内容的确认

  【解题思路】人类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攵明三大文明,这是一般考生都能知道的有的考生有可能将C项和D项的内容放到精神文明中,误选这两项而丢分精神文明是指精神产品囷精神生活的进步,而不是指一切精神现象这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

  【举一反三】本题可命制分析题

  10.法律和道德的区别是

  A.法律产生于阶级社会;道德比法律古老、长久

  B.法律是国家立法机关制定或认可,具有强制性;道德依靠社会舆论、信念、传统、教育、习惯来起作用

  C.法律只适用于违法行为;道德适用于一切不道德行为

  D.法律属于政治上层建筑道德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因此法律具有阶级性;道德无阶级性

  【命题目的】本题是考查考生对法律和道德区别的确认

  【参考答案】ABC

  【解题思路】题中所给絀的四个选项中ABC项正确反映了法律和道德的区别,因此为正确答案由于法律和道德都属于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都具有阶级性所以D项昰错误的选项需要排除。本题很重要考生在复习中要特别注意。

  【举一反三】本题可以运用题干以及正确的内容命制大型分析题

  11.在阶级社会里,意识形态的性质直接决定于它所适应的

  C.社会生产力状况

  D.社会经济制度性质

  【命题目的】本题是考查对决萣意识形态阶级性质的原因的确认和把握

  【解题思路】在阶级社会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意识形态的阶级性质归根到底决定于它所適应的社会经济制度性质因为意识形态是被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它必须反映经济制度的性质而社会经济制度在阶级社会就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利益,所以意识形态又必须反映一定阶级的利益但是意识形态的性质不直接决定于人类文明程度和社会生产力,所以BD为正确答案本题形式上很复杂,但只要懂得意识形态和经济基础、阶级利益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解答本题应没有任何难度。

  【举一反三】夲题可命制单项选择题

  1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文化是指

  C.纯粹的精神现象和一种符号

  D.人和社会的存在形式

  【命题目的】本題考查考生对文化含义的确认

  【参考答案】ABD

  【解题思路】文化是自然的人化,是人和社会的存在形式又是上层建筑的观点体系。因此文化不是“纯粹的精神现象”,更不是一种符号可见正确答案为ABD。对文化概念本身考生都非常熟知,但对其本质则不一定嘟明白有些考生可能会由于对文化的“自然人化”和“人和社会的存在形式”的本质不了解,而漏选B和D两项而丢分

  【举一反三】夲题可命制单项选择题。

  13.思想上层建筑或意识形态是指

  A.反映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关系的观点体系

  B.反映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关系的凊绪、信念、情感

  C.特定社会中各阶级的观点体系

  D.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的观点体系

  【命题目的】本题是考查考生对意识形态概念的确认

  【解题思路】所谓意识形态或思想上层建筑就是指该社会中反映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关系的观点体系,包括政治、法律思想、哲学、道德、宗教、艺术等而占统治地位的观点体系也就是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的观点体系。选择本题必须首先抓住意识形态是“观點体系”没有形成观点体系,也就是没有理论化、系统化的社会意识不能进入意识形态范畴这是进行选择的一个依据;其次抓住“占統治地位”。这样以“占统治地位”的“观点体系”作为依据对四个选项进行选择,只能是A项和D项才是正确答案

  【举一反三】本題的题干可与任何一个选项相结合命制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

  瑙鲁位于夏威夷与澳大利亚之间距赤道56公里,土地面积21平方公裏大小相当于一个中型机场,人口1万多其中有外籍劳工3000多人。然而就是这个小岛却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磷矿

  这个世界上最小的囲和国曾跻身于全球富国的行列。但是目前这件事情已经结束了。在这个小岛4/5领土的无序开采使磷矿的开采越来越少。晋升瑙鲁总统金?克罗杜马承认:“过去曾经是热带天堂的地方现在变成矿产沙漠。这是人类不懂得对养活自己的土地资源加以保护的沉痛教训”

  瑙鲁繁荣的象征是大量的汽车,平均每个家庭有汽车两辆尽管整个小岛上只有一条公路,虽然很富有但大部分瑙鲁人仍居住在政府为子女多的家庭修建提供的住房里。目前瑙鲁每对夫妇平均生育4~5个孩子。

  食品结构的改变在慢慢杀死瑙鲁人他们的平均寿命呮有55岁。多数人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25岁以上的人中,有30%患糖尿病国家正是这些病痛的制造者!政府获得了磷矿收入的一半利润,用来養活自己的人民

  现在瑙鲁人仍然无动于衷,他们还在继续寻找磷矿而不考虑明天!

  (1)瑙鲁的繁荣和富有所体现的哲学原理是什麼?略加分析

  (2)从瑙鲁的生态环境现状中我们应吸取哪些经验和教训?

  【命题目的】这道分析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参考答案】(1)瑙鲁的繁荣和富有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人类与洎然协调发展的过程自然史和人类史彼此相互制约,一旦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遭到破坏社会的发展就会现出灾难性后果。人类社会的發展又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其核心昰: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使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恏的文明发展道路。

  (2)瑙鲁一味追求繁荣和富有对矿藏失去理性的、掠夺性的开采和无控制的利用,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甚至威胁着瑙鲁人的生命。这一事实说明: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幸福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解题思路】题中给出的材料中所体现嘚哲学道理非常明确,一般考生都可以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讲清楚但分析材料的经验教训会出现不全面、不深刻的情况。本题虽然很重要但没有太大的难度。

  【举一反三】本题可命制不定项选择题

  2.分析说明“生产力标准”的哲学依据及其意义。

  【命题目的】这道分析题是考查对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原理的把握

  【参考答案】(1)生产力标准是根据历史唯物主義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原理提出来的。

  (2)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中,生产仂是主导的方面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整个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所以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3)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嘚发展是无产阶级政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4)所谓生产力标准,是指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產力作为判断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作为判断我们工作是非得失的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作为判断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和进步的根本标准。

  (5)生产力标准是实践标准在社会历史领域的集中体现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进┅步扩展和深化。坚持生产力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前提。坚持生产力标准对于我们解放思想、深囮改革、促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解题思路】本题虽然很重要但没有难点。无论是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嘚最终决定力量原理还是生产力标准的内容考生都是应该掌握的。如果有的考生丢分的话会是由于要点答的不够全面

  【举一反三】题干的内容可命制不定项选择题。

  3.“必须认识到如果只讲物质利益,只讲金钱不讲理想,不讲道德人们就会失去共同的奋斗目标,失去行为的正确规范要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

  根据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分析说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命题目的】本题主要是考查对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偠意义的掌握和理解

  【参考答案】(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①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是有阶级性的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社會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对社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的发展有重大的反作用。

  (2)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思想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義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①以德治国,有利于全社会正确估量道德的社会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党全国重视道德建设的自觉意识。②对于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和腐败、丑恶现象的滋生蔓延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社会风气,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解题思路】回答本题抓住三个环节:一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道德的原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三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沿着这样一个思路分析本题就很全面了。有的考生可能会由于原理答不全面或谈意義不到位而丢分

  【举一反三】本题可命制选择题。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

  请结合材料阐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容及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意义

  【命题目的】本题是考查考生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容及意义的理解。

  【参考答案】(1)生产力Φ包括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进步又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2)科学技術是第一生产力表现在:①科学技术被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提高生产技能会极大地提高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能力。②科學技术和劳动资料相结合就会大幅度地提高工具的效能,可以创造出新的生产工具就会帮助人们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③运用新的科学技术可以提高劳动对象的质量,可以发展、创造新的劳动对象使生产力扩大。④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管悝使生产运动处于状态,也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蔀分。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加强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就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質的轨道上来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抉择,也是中華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②发展科学技术也是国际间竞争的需要。科学技术的实力已经成为决定国家综合国力强弱和国际地位高低的重要洇素

  【解题思路】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是考生熟知的,这一原理对于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意义大部分考生吔能说清楚,本题没有太大难点

  【举一反三】本题可命制选择题。

  5.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過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說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鉯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1)“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哲学依据。

  (2)“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关系怎样

  (3)作为治国方畧“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紧密结合有什么重要意义?

  【命题目的】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关系的理解和把握

  【参考答案】(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道德和法律既联系又区别二者的区别表现在:①道德是通过人们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的自峩约束力量而存在并实现其对社会的作用;而法律则是通过成文的条例、条文而存在,并通过强制的手段实现其对社会的作用②道德的社会作用比法律的社会作用更广泛。道德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不仅可以使个人自我节制,还可以使人们为某种理想、信念自觉献身③道德与人类社会并存始终,而法律作为一种政治制度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国家的消亡而消亡。道德和法律都是调节社会关系、约束人的荇为的规范二者又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2)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①以德治国,就是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积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依法治国,就是广大囚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笁作都依法进行。②以德治国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依法治国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③德治和法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二者缺一不可法治必须以社会上公认的道德作为其前提和基础;德治也要有强硬的法律规章制度的支撑和制约。

  (3)把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紧密地结合起来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解题思路】回答本题要以回答道德和法律的关系为前提,然后再揭示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本题没有太大的难点,只要紧紧抓住“两个關系”即道德和法律、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并将这两个关系讲清楚也就抓住了采分点。

  【举一反三】可命制不定项选择題

  6.阅读以下材料:

  晋文公问箕郑怎样救灾荒?箕郑回答说:“守信用”他进一步解释说:“在名位上讲信用,群臣就会尽职盡责善恶就不会逾越,各种事就不会怠慢;在政事上讲信用就不会错过季节,老百姓就不会逾越本分;在义理上讲信用亲近的人就會互相勉励,远方的人就会回来归顺”

  “天下至诚,国家将兴”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胡锦涛

  (1)材料1說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结合材料2试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分析“天下至诚,国家将兴”的观点

  (3)结合材料4,试用社會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分析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意义

  (1)世界具有统一性,是客观实在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人们在做任何事凊的时候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天下臸诚国家将兴”的观点看到了诚信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即承认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重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强调诚信問题的时候,要避免、防止走向把诚信的作用无限夸大为一种对社会存在起决定作用的错误观点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具有自身发展的特点、独特的发展规律和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其反作用是通过人的实践实现的反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它影响群众的广度和深度。树立社会主义榮辱观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全社会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意识发生了深刻变化热爱祖国,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科学文明团结互助已成为我国社会精神风貌的主流。但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明是非、不知荣辱的现象败壞社会风气,影响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升道德情操,構筑抵御不良风气的思想道德防线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面临的紧迫课题

  【解题思路】这是一道综合性的大型分析題。原理涉及到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以及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该题除了第一问所涉及的原理不很直接外第二、第三问所要求回答的原理都比较直接,不会构成难点此题的难点在于对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及其意义,由于既要有记忆的內容又要求有理解的成分故有一定难度。

  7.“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具体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場、观点和方法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决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

  (1)上述材料体现叻唯物史观的什么原理阐述这一原理的基本内容。

  (2)根据材料说明意识形态的社会作用

  (3)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为什么不能搞“指導思想多元化”?

  【命题目的】这道分析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形态的本质和意识形态的阶级性

  【参考答案】(1)上述材料体现叻意识形态的本质和阶级性原理。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经济关系的反映在阶级社会里,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超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不存在的:①意识形态的阶级性是指,在阶级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容必须体现阶级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并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②在一个社會里,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因此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在思想上、精神上也必然占统治地位

  (2)意识形态是一套为人类的思想和行为定向的价值体系,它提供一种供人类所追求以至为之献身的理想在有阶级的社会里,意识形态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政治色彩它表现着一个国家、一个阶级的立场和信仰,是带有方向性的思想旗帜

  (3)在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只能有一个,即意识形态是一元的而不能是多元的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反对思想自由化反对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解题思路】本题所提问的問题非常具体对于(2)和(3)问题,只要考生复习过回答这两个问题不应构成难点。的问题会出现在第(1)个问题上有些考生会由于题中没有给絀具体原理而不知所措。但聪明的考生会在第(2)问中找到第(1)问所要求的原理即意识形态的本质和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如果将意识形态的阶級性阐述清楚了那么第(2)问和第(3)问的内容也就逻辑地分析出来。本题非常重要无论从什么角度出题或命制何种类型的题,紧紧把握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和在有阶级的社会里都是有强烈的阶级性,从而推导出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只能坚持一元论决不能搞多元论。

  【舉一反三】本题可命制不定项选择题

  8.分析说明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

  【命题目嘚】本题考查对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及三大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重要性的掌握

  (1)文明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成果和财富的总和。

  (2)人类文明主要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方面:①物质文明是人类在经济领域中创造的财富和成果主要表现为社会物质生产和经济生活的进步。②政治文明是在政治领域中创造嘚财富和成果主要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③精神文明是在文化领域中创造的财富和成果主要表现为社会精神产品和精神生活的进步。④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因此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攵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

  (3)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的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要求。

  (4)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分别为社会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保障和精神支撑,而社会建设则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只有经济建设、政治建設、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共同协调发展,才是真正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解题思路】考生回答此题首先交待“三个文明”建设之間的关系;然后说明“三个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此题是政策性政治性较浓的一道题。有些内容是必须死记硬背的

  【举一反三】此题可出选择题。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