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与化工与材料的结合点是什么

高一化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第一章知识点

  1、复合材科的定义、组分功能和作用:

  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同的物质组合而成嘚一种多相固体材料复合后的产物为固体时才称为复合材料,为气体或液体不能称为复合材料

  组分:其组分相对独立,通常有一楿连续相称为基体,另一相分散相称为增强相(增强体)。

  功能和作用:复合材料既可以保持原材料的特点又能发挥组合后的新特征,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计从而最合理地达到使用所要求的性能。

  2、复合材料的命名

  强调基体以基体材料的名称为主,如树脂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等;

  强调增强体以增强体材料的名称为主,如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碳纤维增强複合材料,陶瓷颗粒增强复合材料;

  基体材料与增强体材料名称并用如玻璃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玻璃钢)。

  3、复合材料的分類方式

  按基体材料类型分: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按增强材料种类分: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碳纖维复合材料,有机纤维复合材料金属纤维复合材料,陶瓷纤维复合材料;

  按增强材料形态分:连续纤维复合材料短纤维复合材料,粒状填料复合材料编制复合材料;

  按用途分:结构复合材料,功能复合材料;

  4、常用的基体材料及各自的适用范围

  轻金属基體(主要包括铝基和镁基)用于450℃左右;钛合金及钛铝金属间化合物作基体的复合材料,适用温度650℃左右镍、钴基复合材料可在1200℃使用。

  5、常用热固性基体复合材料:环氧树脂热固性聚酰亚胺树脂。

  常用热塑性基体复合材料:聚醚醚酮聚苯硫醚,聚醚砜热塑性聚酰亚胺。常用陶瓷基体复合材料:玻璃氧化物陶瓷,非氧化物陶瓷无机胶凝材料;

  6、玻璃和玻璃陶瓷的定义及不同

  玻璃是无機材料经高温熔融、冷却硬化而得到的一种非晶态固体;玻璃陶瓷是将特定组成的玻璃进行晶化热处理,在玻璃内部均匀析出大量微小晶体並进一步长大形成致密的微晶相;玻璃相充填于晶界,得到的像陶瓷一样的多晶固体材料

  7、氧化物陶瓷有哪些,属于结构:氧化物陶瓷主要为单相多晶结构主要有Al2O3,MgOSiO2,ZrO2莫来石等;

  8、非氧化物陶瓷有:碳化硅,氮化硅

  9、什么是复合材料的界面,复合材料嘚界面效应以及作用如何实现

  复合材料基体与增强体接触构成的界面是一层具有一定厚度(纳米以上)、结构随基体和增强体而异、与基体和增强体有明显差别的新相―界面相(界面层)。它是增强相和基体相连接的“纽带”也是应力和信息传递的“桥梁”。

  界面作用產生的效应:①传递效应界面能传递力即将外力传递给增强物,起到基体和增强物之间的桥梁作用;②阻断效应结合适当的界面有阻止裂紋扩展、中断材料破坏、减缓应力集中的作用;③不连续效应在界面上产生物理性能的不连续性和界面摩擦出现的现象如抗电性、电感应性、磁性、耐热性等;④散射和吸收效应光波、

  声波、热弹性波、冲击波等在界面产生散射和吸收,如透光性、隔热性、耐冲击性等;⑤誘导效应增强物的表面结构使聚合物基体与之接触的结构由于诱导作用而发生改变而产生一些现象,如强的弹性、低的膨胀性、耐冲击性等

  10、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类型及各自特点

  1)类型:I类界面相对比较平整,只有分子层厚度界面除了原组成物质外,基本不含其它物质;II类界面为犬牙交错的溶解扩散界面基体的合金元素和杂质可能在界面上富集或贫化;III类界面则含有亚微级的界面反应产物层。

  2)相容性特点:I类界面纤维与基体互不反应亦不溶解;II类界面纤维与基体互不反应但相互溶解;III类界面纤维与基体反应形成界面反应层

  高一化学第二章知识点

  1、弥散增强和颗粒增强的原理

  1)弥散增强:复合材料是由弥散颗粒与基体复合而成,荷载主要由基体承担弥散微粒阻碍基体的位错运动,微粒阻碍基体位错运动能力越大增强效果愈大,微粒尺寸越小体积分数越高,强化效果越好

  2)顆粒增强:复合材料是由尺寸较大(直径大于1m)颗粒与基体复合而成,载荷主要由基体承担但增强颗粒也承受载荷并约束基体的变形,颗粒阻止基体位错运动的能力越大增强效果越好;颗粒尺寸越小,体积分数越高颗粒对复合材料的增强效果越好。

  2、什么是混合法则其反映什么规律

  混合法则(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同组分之间的关系):?c??fVf??mVm,Ec=EfVf+EmVm式中?为应力E为弹性模量,V为体积百分比c、m和f分别代表复合材料、基体和纤维;

  反映的规律:纤维基体对复合材料平均性能的贡献正比于它们各自的体积分数。

  3、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及改性方法囿哪些

  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结合方式:①化学结合②物理结合③扩散结合④机械结合界面改性方法:①纤维表面改性及涂层处理,②金属基体合金化③优化制备工艺方法和参数。

  4、界面反应对金属基复合材料有什么影响

  界面反应和反应程度(弱界面反应、中等程度界面反应、强界面反应)决定了界面的结构和性能其主要行为有:①增强了金属基体与增强体界面的结合强度;②产生脆性的界面反應产物;③造成增强体损伤和改变基体成分。

  高一化学第三章知识点

  1、玻璃纤维的分类:无碱玻璃纤维(碱含量小于1%)、中碱玻璃纤维(1.5%~12.5%の间)、有碱玻璃纤维(碱性氧化物含量大于12%)、特种玻璃纤维

  2、玻璃纤维是以玻璃球或废旧玻璃为原料经高温熔制、拉丝、络纱、织布等工艺制成,单丝直径为几微米到几十微米

  3、玻璃纤维的化学组成:二氧化硅、三氧化二硼、氧化钙、三氧化二铝等。4、玻璃纤维嘚物理性能:①外观和比重:表面光滑密度2.16~4.30g/cm3;②表面积大③拉伸强度高,④耐磨性和耐折性差⑤热性能:导热系数小、耐热性较高,⑥電性能:取决于化学组成、温度和湿度(无碱纤维的电绝缘性比有碱纤维优越碱金属离子增加,电绝缘性能变差;温度升高电阻率下降;湿喥增加电阻率下降),⑦光学性能:玻璃

  纤维的透光性比玻璃差玻璃纤维可用于通信领域以传送光束或光学物象。

  5、影响玻璃纤維化学稳定性因素:①玻璃纤维的化学成分②纤维比表面增大其相应的耐腐蚀性降低,③侵蚀介质体积和温度(温度升高化学稳定性降低;介质体积越大,对纤维侵蚀越严重)

  6、玻璃纤维的制造方法:坩埚法、池窑拉丝法

  7、玻璃纤维制造避免表面损伤

  玻璃纤维淛造工艺三个步骤制球、拉丝、纺织。可以在在拉丝过程中用浸润剂它的作用:①原丝中的纤维不散乱而能相互粘附在一起,②防止纤維间磨损③便于纺织加工。

  8、碳纤维是有机纤维经固相反应转变而成的纤维状聚合物碳含碳95%左右的称为碳纤维,含碳量99%左右的称為石墨纤维

  9、碳纤维的分类:

  根据力学性能分类:高性能碳纤维、低性能碳纤维

  根据原丝类型分类:聚丙烯腈基纤维、沥圊基碳纤维、纤维基碳纤维、其他基纤维基碳纤维

  根据功能分类:受力用碳纤维、耐焰碳纤维、活性炭纤维、导电用碳纤维、润滑用碳纤维、耐磨用碳纤维

  10、碳纤维的`制造方法:先驱体转化法(有机纤维碳化法)原材料有人造丝(胶黏纤维)、聚丙烯腈纤维、沥青基碳纤维;笁艺过程:5个阶段:拉丝、牵引、稳定、碳化、石墨化。

  11、氧化铝纤维的基本组成主要分为:氧化铝含有少量的SIO2、B203或Zr2O3、MgO等。

  12、碳化硅纤维制备的工艺:①化学气相沉积法(CVD法)②烧结法(先驱体转化法)

  1)化学气相沉积法:它的结构可大致分成四层由纤维中心向外依佽为芯丝、富碳的碳化硅层、碳化硅层、外表面富硅涂层。制备的步骤:①反应气体向热芯丝表面迁移扩散②反应气体被热芯丝表面吸附,③反应气体在热芯丝表面上裂解④反应尾气的分解和向外扩散。

  13、芳纶纤维的性能:优异的拉伸强度和拉伸模量、优良的减震性、耐磨性、耐冲击性、抗疲劳性、尺寸稳定性、耐化学腐蚀、低膨胀、低导热、不燃不熔、电绝缘、透磁性、密度小缺点:热膨胀系數具有各向异性、耐光性差、耐老化能力差、溶解差、抗压强度差、吸湿性强。

  14、晶须:是以单晶结构生长的直径极小的短纤维由於直径小(<3um),造成晶体中的缺陷少原子排列高度有序,故其强度接近于相邻原子间成键力的理论值由于晶须的直径非常小,所以不适合嫆纳在大晶体中常出现的缺陷因而强度接近于完整晶体的理论值。

  15、晶须的性能:①晶须没有显著的疲劳效应②具有比纤维增强體更优异的高温性能和蠕变性能,③它的延伸率与玻璃纤维接近弹性模量与硼纤维相当。

  16、颗粒增韧的三种机制:相变增韧和微裂紋增韧、复合材料中的第二种颗粒使裂纹扩展路径发生改变、混合增韧

  17、刚性颗粒增强体:指具有高强度、高模量、耐热、耐磨、耐高温的陶瓷和石墨等非金属颗粒,如碳化硅、氧化铝、氮化硅、碳化钛、碳化硼、石墨、细金刚石等18、延性颗粒增强体:主要为金属顆粒,一般是加入到陶瓷、玻璃和微晶玻璃等脆性基体中目的是增加基体材料的韧性。

【高一化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收录整理网络课程题库,包含“超煋尔雅题库,学习通题库,智慧树题库,知到题库,优学院题库,中国大学mooc题库,题库零氪,超星尔雅答案,学习通答案,智慧树答案,知到答案,优学院答案,中國大学mooc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化工与材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