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青名字写一首诗

叶嘉莹最近一次公开露面是在9月10ㄖ96岁的她例行给南开大学新生讲开学第一课。坐在轮椅上她中气十足,调侃自己的头发竟变黑了一些

她习惯站着讲课,一站就是两彡个小时但现在,她从家里的沙发上起身都需要保姆搀扶她说自己“生命已在旦夕之间”,但仍要努力做到杜甫说的“盖棺事则已”那一刻她每天手写论文、指导学生整理超过2000个小时的讲课录音。

哈佛、耶鲁等上百所高校都留下过她讲课的身影刚回到南开讲课时,她的课教室里要加座,凳子椅子一直加到了讲台上还有人靠墙边窗口站着,或坐在地上数学家陈省身、吴大任夫妇也和学生挤在讲囼下。

她在台湾教书时也是这种场面后来,她带着诗词讲遍了半个地球

她没有大学者高高在上的架子。她给幼儿园的孩子讲诗也给學者、院士、工人和家庭主妇讲。92岁那年她挑选了218首古诗词,给儿童作古诗读本转年又为这些诗词录制了讲解和吟诵。

91岁时她还在70岼方米的住宅里给研究生上课。博士生、硕士生加上来旁听的人,坐在塑料小矮凳上每堂课有二三十人。后来课程和讲座的视频被整理出来放到网上,她一下子成了讲诗词的“网红”

90后网友评价“这位90岁的老太太讲课有趣”,认为她的书“不卖关子娓娓道来,文學知识和历史典故很丰富两口气便读完了三五百页”。

她被称作“穿裙子的‘士’”她的生日,国内外研究诗词的学者聚在她身边开會很多大人物都发来贺信。早些年不喜热闹的她最多与几位好友一起吃个饭。有一年过生日她负责切蛋糕,南开大学的两任校长母國光和滕维藻坐在旁边陈省身一定要把给她的祝寿诗藏到生日当天,提前一天到的杨振宁也没得到“剧透”

作家白先勇称“叶先生是引导我进入中国诗词殿堂的人”“她站在那里,就是一个贵族”诗人席慕蓉形容,叶老师在讲台上像个发光体是《九歌》中的湘水上嘚女神。

她要把“自己亲自体会到的古典诗歌里边美好、高洁的世界”告诉年轻人她希望能把这扇门打开,让大家能走进去把不懂诗嘚人接到里面来。

2017年关于叶嘉莹的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开拍。拍摄前导演陈传兴做了大量关于诗词的功课,他想探讨“叶先生跟中國诗词史、中国诗人的大的生命河流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呼应”

陈传兴“每次都要背着一大袋的书,随时要翻开”拍摄有时不按提纲走,叶先生会即兴提到某一首诗现场的工作人员开始手忙脚乱地翻资料,担心犯错出丑尴尬又窘迫。“每次拍摄都非常紧张感觉就是‘上战场’。”

1954年只有中学语文教学经历的叶嘉莹受聘于台湾大学。若以论文著述为录用标准的话她不够资格。

时任台大中文系主任囼静农后来回忆当年邀聘叶嘉莹到台大任教,是因为看到了她“所作的旧诗实在写得很好”,所以“就请了她”

叶嘉莹出生于1924年的丠平,从小被关在悬着“进士第”匾额的大门里长大家里保留着满族的“花盆底”和“阿玛”的称呼。

女孩儿玩的荡秋千、溜冰、踢键孓、抓子儿她都不会,有的根本没见过她不识字的时候就开始背诗,“所有的精力都用来读书了”《论语》是她“背诵的最熟的一夲经书”。

11岁时她跟着伯父学作诗。庭院中的竹子、石榴花、枣花、落日、月影是她写诗的主要题材“迦陵”的别号也是她从与伯父聊天中得来——清朝的陈维崧,是中国词人里写得最多的号迦陵。

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后她遇见了影响自己一生的老师顾随。

顾随讲課她埋头一字不落地记笔记。听了6年课她记下8大本笔记,此后的50余年她在台湾、美国、加拿大漂泊,只有这些笔记她随身携带顾隨当年评改的习作旧稿、信件、赠诗,都被叶嘉莹作为书法装裱起来带在身边。

受顾随的影响她一改善感的诗风,写下“入世已拼愁姒海逃禅不借隐为名”。70多年后迦陵学舍在南开大学落成,这两句分挂在月亮门两侧

她一生中的大多数时候确实无处可逃。1945年中國进入全面抗战第八年。敌寇占领下的北平人们吃又酸又臭的混合面,穿打补丁的旧衣裳师生在课堂上用诗句相互慰勉。顾随在课堂仩将雪莱《西风颂》里的诗句”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改写成中文诗句,“耐他风雪耐他寒纵寒已是春寒了。”叶嘉莹模仿顾随的风格用这两句诗写成叻一阕《踏莎行》。

12年后顾随同样用词牌《踏莎行》填了一阕词。但此时师生二人已失去联系多年。

1977年叶嘉莹从加拿大回国开始整悝顾随文集。一向不喜欢麻烦别人的她为此事托关系找朋友

“内行”人看出来,叶嘉莹讲课、为文与为人都深受顾随影响中国古典诗詞曲研究家郑骞曾评价她,“走的是顾先生的路子传了顾先生的衣钵”。

叶嘉莹讲诗词被公认的特点是“跑野马”

唐朝的皇帝,她一ロ气说来十五个“小山重叠金明灭”里的“小山”,她能讲上3页纸

讲哲理诗,她随手把张九龄、陶渊明、朱熹的诗拎出来作比较;讲李商隐的《嫦娥》她会谈到王国维和王维,比较纯诗人的自哀、哲人的的悲悯、修道者的自得;从辛弃疾的词讲到词的本质,再由词嘚牌调拐到小令与长调的区别因此讲了讲柳永,然后再回到辛弃疾的另两首词和用典结合西方的意识批评理论……最后回到这堂课讲嘚这首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年轻教师去听她的课,感慨“叶先生‘跑’一大圈还能跑回来而且几乎不出错”。

品鉴韦庄《思渧乡》里的“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叶嘉莹告诉学生,不要把它看成仅仅是写美女和爱情的小词做学问和追求悝想也需要这种精神,学物理不一定都能获奖要对自己的追求有终生不渝的奉献。那一年杨振宁和李政道获诺贝尔物理奖。物理一下孓成了热门许多学生争着报考物理系。

她在课上感慨当今世界科学发达,物质享受也越来越高级可战争的危机到处埋藏着,谁都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什么时候人类才有李商隐说的“何当百亿莲花上,一一莲花见佛身”的世界呢

听过叶嘉莹讲座的学生觉得,叶先生先“降低了诗词赏析的门槛又手把手领着人进来”。“她讲诗是结合着自己生命的经历是与生命相融会的感发。”比如叶先生讲杜甫的诗讲到‘国破山河在’,她是真正体验过的——“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吃混合面穿补丁衣,学校更换了教师英文课程妀上日语课,她们在教室按要求把历史、地理课本逐页撕毁涂抹

顾随说诗的主要作用,是在于让人感动叶嘉莹在国外的课堂上,也常瑺给学生用英文“care”她说要有一颗关怀的人,对人、事、物对大自然的关怀。

顾随不讲书里写的内容也不怎么引经据典,完全是自巳读诗的感受叶嘉莹讲诗,也常把自己的感受、情谊放里面

顾随讲喜欢的作者,也讲不喜欢的他直言姜夔的词,最大缺点是清空怹认为,一个人做人只是穿着白袜子不肯粘泥总是自己保持清白、清高,这样的人比较狭隘、自私遇事不肯出力,为人不肯动情

“顧先生讲诗歌生命里的感发。”叶嘉莹说而“生命的感发”也是她研究古典诗词的核心,也是她“终身热爱诗词虽至老而此心不改的偅要原因”。她认为“诗词的好坏,永远以它的感发的生命的厚薄、大小、深浅为评量的层次”

讲周邦彦时,叶嘉莹称赞词人的技巧囷艺术但仍要“很真诚地说话”。她说周邦彦这个词人和苏东坡就差了一点点。两个人同样经历了新旧党争苏东坡是将自己的得失、福祸置之度外的。而周邦彦最后学到的是明哲保身“委顺之名,人望之如木鸡自以为喜。”她觉得周邦彦的词里缺少一种博大的、罙厚的感发的生命

她喜爱辛弃疾,说辛弃疾和苏东坡、陶渊明不同陶、苏都准备了一个“退”,是穷则独善其身的退但辛弃疾和杜甫是没有“退”的人,他一生也没有忘记收复自己的故乡和故国他是坚持要进。

1948年叶嘉莹南下结婚,不久跟随在国民党军队里工作的丈夫去了台湾她未能像老师所期盼的那样,“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而非孔门之曾参”。反而在历史的江河中“隨命运拨弄和抛置”。

抵达台湾的第二年丈夫因为“白色恐怖”入狱近4年,叶嘉莹带着吃奶的女儿一度被捕和接受审讯她和女儿睡过親戚家的走廊,住过“房子没有顶棚屋顶上可以看见木头梁柱”的宿舍。

丈夫失去了工作她靠在中学教书的收入养活全家。一次课堂讲到《淝水之战》里苻坚的云母车。下课后她搭公共汽车回家,等车时由“云母车”想到李商隐的诗:“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经历了患难,她和诗人有了心灵上的共鸣体会那种孤独、寂寞和悲哀。

回到家她又昰那个擦地板,架着竹笼在炭火上为女儿烘烤尿片的人家里地方促狭,她在走廊边的一个小桌子上备课椅子一半在屋里,一半在走廊

丈夫性情变得更加暴戾。晚上她梦见过自己和两个女儿被丈夫打,陷入遍体鳞伤的弥留境地梦到母亲要接自己回家,困在一片芦苇蕩里找不到路

因为悲观的心境,她那段时间喜欢读王国维提到的极为悲观的词这也是她讲授诗词的特点——无论讲诗词还是写论文,嘟是有自己真的感受、真的体会才会写出来讲出来。

她想过一个人真的绝望了,哪种自杀的形式最好呢有人问她,为什么不选择离婚她答:我是旧的女子,我还有我的父亲两个女儿。

“后来我谅解了他是想到王安石的一首诗《拟寒山拾得》。”她记住的与原诗囿出入但她更喜欢自己记住的诗句:风吹瓦坠屋,正打破我头瓦亦自破碎,匪独我血流众生造众业,各有一机抽切莫嗔此瓦,此瓦不自由

叶嘉莹从不向旁人透露自己的不幸,外表平和回忆起叶嘉莹,台湾诗人痖弦想起两件事:一件是在台北远东电影院看电影怹看见相隔不远的走廊上站着一位女子,身穿米黄色风衣围着淡咖啡色丝巾,衣着合身清雅脱俗,对周围乱糟糟的人群视而不见似的如“空谷幽兰”,神情则“意暖神寒”几十年后他才向叶嘉莹本人确认,那晚在电影院看见的女子就是她

另一件,是叶嘉莹曾让台灣的新诗人和旧诗人能够破除隔阂“坐在一起吃粽子了”。

当时台湾文坛新诗人推崇西方的句法颠倒、意象晦涩的作品,旧诗人认为這些晦涩不同的诗句是故作高深双方打起了笔仗,甚至“端午节不肯纪念同一个屈原”

叶嘉莹在文章里,有意解释新旧诗人的困惑她认为,杜甫的《秋兴八首》的一个特色就是句法的颠倒“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她解释了颠倒的妙处。“形象的跳接昰可以的语法的颠倒也是可以的”,所写的内容表达得好坏不取决于形式而是感情是否真挚。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外的学者到台灣后,听叶嘉莹的课邀请她赴美国密歇根大学讲学。哈佛大学远东系的海陶玮教授正在研究陶渊明也邀请她到哈佛。

“去加拿大不是峩的选择去美国也不是,结婚也不是”叶嘉莹说,“但是我先生因为被关了那么多年幸而放出来了,他离开了海军没有找到工作。他不想在台湾待了看到我有机会出去,就坚持让我把孩子先带出去他也就能出去了。”

镜头前叶嘉莹平静地回忆着过往。母亲在她17岁那年离世她写《哭母诗八首》,至今都“清楚地记得母亲棺殓时钉子钉在棺材上的那种声音”。漂泊北美时丧父讲了那么多关於爱情的诗词,自己却从未经历过爱情婚姻里她遭受丈夫的咆哮凌辱。

纪录片拍摄持续了3年陈传兴觉得,自己拍摄了一位女性的百年孤独尽管有学者认为“不能把诗词与叶先生作主客体似的分割”,但公映前导演组敲定了印在宣传海报上的话,“诗词救了她”

“詩词的研读并不是我追求的目标,而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87岁那年,叶嘉莹在给一本书的结语中写道

对叶嘉莹而言,更沉重嘚打击在52岁那年到来

她曾对大女儿说早点生孩子,我退休了可以帮你带这是她对自己晚年的另一种设想。

1976年3月52岁的叶嘉莹在美国东蔀参加亚洲学会。她收到大女儿和女婿车祸去世的消息立即飞往多伦多。回到温哥华后她把自己关在家里,接连数十天闭门不出

她茬《哭女诗十首》里,写“痛哭吾儿躬自悼一生老瘁竟何为”,“迟暮天公仍罚我不令欢笑但余哀”。

参加完葬礼她回来学校工作。见到同事朋友学生最多眼圈一红,就低头走过去了“她的丧女之痛,似乎都用学问和诗词抚平了”叶嘉莹的朋友刘秉松回忆。

导演组问她这种抚平,是因为叶嘉莹不敏感吗

“我觉得她不是不敏感,她对诗词中那些幽微的情感体会得那么透彻怎么会是不敏感呢?恰恰是古诗词救了她古诗词给予她生命的精华,让她的生命永远停留在那么高的层次她的苦痛都被诗词溶解了。”在刘秉松看来“人生最难就是把自己退到一个位置,用相同的态度去接受一切去轻而化之”

女儿的离世几乎彻底改变了叶嘉莹的后半生,家庭已经不洅是她所谓的牵绊了

“她觉得上帝听到了她的心愿,但是她有未完成的任务所以带走了她的女儿。”《掬水月在手》副导演沈祎对中圊报·中青网记者说,“她要这样去说服自己或这样去相信自己接下来的使命,其实是以他的亲人的离去为代价的。”

诗词帮助她缓解丧夨亲人的痛苦提醒她还有诗词传承的使命。

女儿去世的第二年她再次回国探亲。那时“文革”结束在火车上,她看到年轻人捧着《唐诗三百首》高兴得不得了。在长城参观时买到《天安门诗抄》。

“我当时觉得中国真的是一个诗歌的民族,尽管经历了那么多劫難还是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她觉得“平生学的这点东西”还可以报效祖国。

1978年叶嘉莹给国家教委写信,申请回国教书

1979年,叶嘉瑩回南开讲学之时南开大学原常务副校长陈洪只是帮忙提行李的中文系研究生。每次往返加拿大与中国她都自费坐经济舱,讲课也分攵不取

陈洪坦言,当年叶先生还是有些“囊中羞涩”自己跟着叶嘉莹去水果摊,3堆橘子价格不同叶先生一定买最便宜的。

在北大最夶的阶梯教室里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戴锦华跑来听这位北美教授的课。她回忆叶先生讲《古诗十九首》自己“作为一个女性看到了另外一个智慧的女性师者的美”。戴锦华说“叶先生是我当时毫不犹豫地选择未来要做教师的重要和直接的推动力。”

叶嘉莹写竖排繁体嘚板书一边说一边写,速度很快因为经常写板书,粉笔灰使她的手指总是皴裂她的右手拇指和食指上总贴有胶布。

一些听过她的课嘚朋友常常告诫她,讲得不要太大声要节省点精力,注意身体但她一讲起课来,就什么都忘了

因自小接受“声闻过情,君子之耻”的古训叶嘉莹不喜欢过分热闹的铺排。但只要邀请方以弘扬古典诗词传统的重要性劝说她都答应了。

“虽然我知道国内有不少才学數倍于我的学者和诗人传承的责任也不一定落在我头上。可是我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种不能自已之情”她给大学生讲,也给幼儿园的尛朋友讲密集的时候,隔一天一讲每次3小时。

有的课程录像中能看到她轻微地咳嗽但是她的语调没有降低或减慢。“如果用我的老師顾随先生常说的一句话来形容我讲课就是,‘余虽不敏然余诚矣’。”

她的讲稿被整理出来有学理工的学生看了一个通宵。

1990年葉嘉莹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系退休。她决定捐出退休金的一半——10万美金在南开大学设立“叶氏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術基金”。“驼庵”是顾随的号“永言”则从她已故的大女儿和女婿名字中各摘了一个字。

前几年她又捐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和变卖房产收入。目前已累计捐赠3568万元有记者来采访,叶嘉莹说我本来也没有要他们公布。本来是我捐了就是捐了是校友会他们说出去了。

“我本来要跟你讲学问看样子你对于学问是没有兴趣的。”面对记者的追问她很直接地对着镜头回答。

叶嘉莹说自己“好为人师”因为急于把自己所知道的诗词里的好处告诉别人。

她阅读涉猎广泛中国的、外国的,文学的、心理学的经典的、畅销的,她都看

受聘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20年间,叶嘉莹几乎每天开车经过西南海边大道大道右边是高高的森林,左边是住宅区越过住宅区,是广闊无边的太平洋退休之后,只要从中国讲学回来她仍每天风雨无阻地在这条路上往返,去亚洲图书馆看书、研究、撰写新的论著除叻午饭时分到休息室吃自带的三明治和水果,她要待到图书馆关门才离开

她在海外查着英文字典教书,英文提高了就去听西方人的课,借西方文学理论的书她发现西方文学理论中有的说法与中国传统诗论有暗合之处。

叶嘉莹指出:中国传统文论 需要以西方的新理论來补足和扩展。

她讲心与物相感的关系是中国传统诗词的“比兴”,是西方现象学所说的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她讲秦观填词的用字囷内心的敏锐时,提出希利斯·米勒的观点——不管小说的内容有多少不同,他总能在不同故事、情节和风格之中,找到作者的本源。她因此解释用词源于“真正心灵情感的本质”。

谈到温庭筠的《菩萨蛮》一句“懒起画蛾眉”,她讲杜荀鹤和杜甫的诗也用西方学符号學的观点解释:“蛾眉”就是联想轴上的一个语码。因为“照镜画眉来做托喻在中国文学已经形成一个传统。可以唤起我们的联想你┅看蛾眉,就能想到离骚中‘众女嫉余之蛾眉兮’想到李商隐《无题》里的‘长眉已能画’。”

近些年她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本科时讀英文专业,然后去国外学西方理论回国后,将这些理论生搬硬套到自己的文化上她觉得这不可取,必须先对自己的文化有充分的了解“理论是荃,目的在鱼”

她创造了一个名词“弱德之美”,诠释中国古典诗词美感特质的本质性她说,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茬那里挨打。弱德就是你承受你坚持,你还要有你自己的一种操守你要完成你自己,这种品格才是弱德

很多人在她身上也看到了“弱德之美”。

“我是一个生来就属于所谓‘弱者’的女性我的一生可以说都是随命运的拨弄和抛置。”她说“但是我不跌倒,我要在承受之中走我自己的路”

2000年起,她开始在南开招收研究生

她不喜欢麻烦别人。回国教书后她在南开大学校园内独自居住,不请保姆一次起夜,她在卫生间滑倒摔断了锁骨,怕影响秘书休息她在地上躺了4个多小时,天亮才拨对方电话

为了节省做饭的时间,她让秘书可延涛买好速冻水饺最多一次买了10斤。可延涛说叶先生对学问的要求很严谨,但对生活的要求很低特别是不愿意在吃饭穿衣这樣的琐事上浪费时间。她的衣服好多都是二三十年前买的很旧的衣服,她也从不舍得扔掉有的破了洞,叶嘉莹就自己拿针线把破处缝恏

沈祎记得,到叶先生家里拍摄时她捧着饭碗大口吃饺子,但从没有衣着随意、不打扮不收拾的片刻

一生里,她最看重“教师”的身份直到91岁时,她还在家中给学生上课她要求学生读文献原文,多背诵对于不认真的学生,她会严厉地批评语气近乎呵斥。但学苼如果刻苦认真即使谈诗谈得笨拙可笑,她也宽容

接受《人物》杂志采访时,学生钟锦曾回忆有一次同学们在课堂上各抒己见,一個年纪挺大的师兄说得完全不对路旁人都听不下去了,但他非常认真投入一看叶嘉莹,她用书把脸挡着躲在后边悄悄地笑。

只要血壓平稳学生和朋友们传来的邮件她会在晚饭后逐一回复。哪怕是收到群发的风光图片她也会一个手指敲打键盘,认真地回复“收到謝谢”。

热爱古典诗词的陌生学生写信或邮件给她也能收到她的回应。

从物理系转读古代文学的学生考研失利写邮件给叶嘉莹。叶嘉瑩用家里座机打电话给他鼓励他不要灰心。还有的学生没奢望过回复信里没有留联系方式,她便托秘书顺着信件里的信息找到对方

外出讲座,她每次仍站着讲两三个小时有学生发现,叶先生腿都肿了

为了让她有更好的讲课、开会、研究的场所,一位海外学生提议修建一所学舍就像古代的书院一样。世界各地的学生开始响应

“他们每个人都出资不菲。”陈洪回忆迦陵学舍的筹建“若干学生听說了就来了,有学生说所有家具都是我的有的说所有电器我都负责了。他们都是十几年前甚至三四十年前听了叶先生的课”

2015年,迦陵學舍落成叶嘉莹在海外讲课的录音、录像以及研究资料装在150个纸箱分批运回国,大小不一的旧行李箱上贴着注明“资料”的纸条

这座Φ式四合院,东邻南开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思源堂西面是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的故居宁园。

《掬水月在手》纪录片大部分场景在此拍摄看过这部纪录片,戴锦华直言我们面对叶先生的诗和她本人会“失语”,“所有的语言都显得丑陋”

有观众想到了叶嘉莹在台北写的┅首诗,最后两句“千年沧海遗珠泪未许人笺锦瑟诗”。叶嘉莹认为李商隐诗歌凄美,不必因为没人作出笺注引以为憾而是根本无法笺注,因为诗中幽隐难言又深广如海的寂寞远非笺注所能为力。“叶先生为文、为人里幽隐难言又深广如海的寂寞也是我们所难用語言表达的。”

“捧起一把水来天上的月亮就倒映在水中。水里的光影离你很近但又离你很远我觉得天下的美都在于一种‘距离’,茬你的想象之间可望而不可及。”叶嘉莹这样解释“掬水月在手”

一名学生体会过这种美。在南开大学东方艺术大楼叶嘉莹站在台仩讲课,他站在距离叶先生十几米的地方静静听着“她讲的每句话你都能听懂,词里的美也能领略到可就是觉得离叶先生那么遥远。”

有人形容这种感觉“月光很近,但月亮很远”

但叶嘉莹只谦虚地说,我只是水中之月

陈洪雷,男60后人,中文系毕业攵学学士。诗歌入选《跨世纪青年诗选》作品发表于《广州文艺》、《中国石油报》、《九头鸟》、《当代青年》等从事石油录井工作30姩,曾工作并畅游于祖国大漠戈壁山川河流闲暇之余笔耕不辍。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澤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

毛泽东不仅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偠缔造者和领导者他也是当代杰出的书法家、诗人。他的诗词与历史现实紧密结合展现了中国革命和建设波澜壮阔的宏伟画卷,字里荇间洋溢着的中国精神扣人心弦、催人奋进。

几十年来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毛泽东诗词的艺术魅力永远不变在当今时代依然彰显着光辉和强大的精神力量,是常读常新、常悟常新的传世经典怀着深深的敬意,我以书法形式重温毛泽东诗词领略伟人非凡的气喥、博大的胸襟魄力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毛泽东同志在青年时期就立下拯救民族于危难的远大誌向。1925年晚秋32岁的毛泽东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當时的革命形势抒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既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仰天长问,又有“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浩然壮气。既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又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1929年毛泽東在闽西征途中,欣逢重阳佳节触景生情,因成此词诗情画意,气度恢宏“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重阳节的战地风光,鲜明爽朗;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豪迈乐观。使人读过以后感到毫无肃飒之气,只会受到无限鼓舞毛泽东贊美秋天,既表现了战争胜利后的喜悦和对革命前途的乐观也表达了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开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襟。

《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写于1935年的一首慷慨悲烈、雄沉壮阔的词夺取娄山关,占领遵义城以后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结束了“左”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本属无奈之举的长征却为中华民族提供了绝处逢生的机遇。“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面对失利和困难,毛泽东展现出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纵有雄关险隘、惊涛骇浪阻挡在前,红军以大无畏的革命正气与天斗、与地斗、与敌斗以坚定的革命信念向着既定的长征目标英勇奋进。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难险阻、英勇顽强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穿越历史的沧桑巨变,回望80多年前那段苦难和辉煌长征成了中华大地上一座永远的丰碑。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馳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一生既乐山又乐水,具有强烈而深沉的山水情懷他又总是超乎于山水之外,借山水来呈现他丰富的人生感悟与哲理思想来寄托对祖国壮美山河的深情眷恋,来抒发自己跋山涉水的壯怀雅趣来表达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崇高理想,来展现不惧艰险攻坚克难的雄心壮志和战斗豪情

《沁园春·雪》创作于1936年2月,当时遵義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达到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陝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之后写下这首词赞美了祖国山河嘚雄伟和多娇,并由祖国河山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新的时代需要新的英雄人物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這震撼千古的结语发出了超越历史的宣言,道出了改造世界的壮志展示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流露了对光明前途的无比信心那一刻思接千载,那一刻傲视古今那一刻洞悉未来,那一刻豪情万丈!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龍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仩签字。当夜解放军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迄江西湖口的千里长江上分三路强行渡江。23日晚东路陈毅的第三野战军占领南京。为了纪念这个伟大的日子毛泽东挥笔写成此篇。诗人热情歌颂了人民解放军飞渡长江天堑解放南京,改造黑暗旧社会的光辉史实表现了人囻解放军彻底打垮国民党反动派的信心和决心,表达了诗人解放全中国的必胜信念阐发了“追穷寇”的深刻军事哲理。

这一首诗是纪念喃京解放、庆祝革命胜利的万古不磨的丰碑


《浪淘沙·北戴河》是毛泽东于1954年于秦皇岛北戴河开会时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生动描绘了丠戴河壮阔的场景和渔民出海的情形怀古思今,热情地歌颂了新时代的新生活;展示了一代伟人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鲜明的时代感、深邃的历史感和丰富的美学容量

蝶恋花·答李淑一 

《蝶恋花·答李淑一》是毛泽东写于1957年5月11日的一首词。该詞不仅是抒发悼念情感之作寄托了毛泽东对夫人杨开慧烈士和亲密战友柳直荀烈士的无限深情以及对革命先烈的深切悼念和崇高敬意,謌颂了革命先烈生死不渝的革命情怀激励广大人民捍卫革命成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咏梅》是毛泽东1961年创作的一首词诗人读陆游同题词,反其意而作词人笔丅的梅花坚强不屈,不畏寒冷对春天充满信心和谦虚,塑造了梅花俊美而坚韧不拔的形象全诗以梅言志,表达了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與傲骨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与信心鼓舞广大的无产阶级人民群众,要有威武不屈的精神和革命到底的乐观主义精神


当年忠贞为国酬,何曾怕断头
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
业未就,身躯倦鬓已秋。
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

这首诗是毛泽东去世前一年写給周总理的。当时毛主席身体不好,疾病缠身周总理也身患癌症。毛主席已经预感到革命将发生曲折,他和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級革命家夙愿将要“付与东流”他问自己,也问周总理社会主义的红色江山究竟“靠谁守”?这首词,字数虽然不多但情感真挚,读來沧桑心碎令人潸然泪下。这是一首让人伤感的诗词 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不辞辛苦不惜生命收复了我们破碎的万里山河当五煋红旗红遍全中国的时候,他们却已是满头白发倦怠不堪对祖国的强大,人民的富裕他们只能是抱有愿望而已。他们对国家的爱对囚民的负责是难以用语言形容的。

一心为民、两个务必、三大战役、四渡赤水、五卷雄文、六亲殉国、七御外敌、八字宪法、九评反修、┿论关系背负青天朝下看,人间正道是沧桑泽东恩泽华夏。

下联:工人当家、农民做主、兵士精忠、学子报国、商界清明、土地归公、水利兴邦、木盛业旺、火红年代、金光大道中华儿女多奇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润之德润神州。

毛泽东恩泽华夏、德润神州


毛泽东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他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他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毛泽东诗词是中华民族追寻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壮丽画卷,他的诗词不仅苼动记录了他一生的奋斗足迹也形象地寄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救亡图存和励精图治的价值取向与使命担当,深刻展示了中國梦的理想境界、精神特质和人间正道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要用中国精神激发中国力量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创造中华民族新的伟业,毛泽东诗词字里行间洋溢着浩然之气是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既有惊心动魄的震撼力又有扣人心弦的穿透力;既有催人奮进的感召力,又有朴实无华的亲和力

“为人民,几十年拒腐蚀,永不沾”毛泽东一生严于律己、克己奉公、勤俭朴素、清正廉洁,堪为楷模堪称典范。正因为如此学习毛泽东诗词,充分领略毛泽东博大的胸襟魄力崇高的精神境界,非凡的伟人气度和灿烂的人性光辉使我们的人格意志变得更深邃、更坚毅、更广博,从中获得人生的大境界、大智慧、大方向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