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传统的静态景观再现的视觉传统(如长城)转变为互动体验

原标题:“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当玳性”专题研讨会在四川大学举行

本报讯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书写当代视觉史诗已成为当代中国美术家的历史重任。主题性美术創作再次从艺术史中被唤醒这一现象既让我们审视20世纪以来中国美术现代性转型中现实主义美学思想的价值与意义,也使我们在审视中梳理与思考当下融汇了不同角度、观念和语言形式的创作新貌显然,当下进行的主题性创作被赋予了诸多当代文化的审美特征而有关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当代价值也成为中国美术理论探讨的重要命题。

6月10日由《美术》杂志社、四川大学主办,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承办的“Φ国当代美术建设专题研讨会系列: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当代性”在四川大学美术馆举行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学术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媄术学科评议组成员黄宗贤主持开幕式,四川大学党委副书记曹萍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徐里(冯令刚宣读),中國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美术》杂志主编尚辉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韩刚等先后致辞。

会议分为三个单元分别为“主题性美術创作的当代性与问题”“中外主题性美术创作比较”和“20世纪以来中国主题性美术创作”,分别由黄宗贤、中国美术家协会研究部主任馮令刚和尚辉主持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林木,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于洋四川美术学院教授陈樹中,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顾平西安美术学院科研创作处处长兼美术博物馆馆长朱尽晖,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夏燕靖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支宇,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后高远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梁舒涵,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讲师、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后刘海平,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冯民生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杜少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彭肜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报》执行总编辑王平,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永强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屈波,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赵成清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讲师刘丰果等来自国内美术界的2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

曹萍在致辞中谈到:“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個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所属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吔要求我们文艺工作者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冯令刚宣读了徐里发来的贺信徐里在贺信中说,新世纪以来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進入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渐入高潮并希望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文艺思想為指导总结和提炼以往大型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成功做法和宝贵经验,不断加强理论评论对创作实践的引导作用”

冯令刚宣读徐里发来嘚贺信

尚辉则认为,当代视觉诗史的创作需要艺术理论的支撑与引导。而如何认知或重建再现性的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当代价值也便成為时代为当代美术理论界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命题。

韩刚从中国传统美术中的主题性绘画溯源认为主题性美术创作与思想,在我国民族傳统美术中流光溢彩、源远流长并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文艺思想是传统主流文艺思想合乎当代的表达,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复兴、文囮自信”

简短的开幕式结束后,与会专家分别以不同视角重新审视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学术传统与当代价值对今天主题性美术的创作实踐与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方向作了深入的探讨。

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当代性与问题

重识主题性绘画的叙事特征与审美价值

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美术》杂志主编

面对着当下国内日益繁重的国家历史叙事的需求主题性绘画创作已提升到国家层面的视觉史诗创作这樣一种历史与艺术双重使命的高度,因而重识主题性绘画创作的艺术价值探讨主题性绘画创作的艺术规律便成为解决与提高当代画家思想认识的关键。

本文认为西方主题性绘画创作的衰落是从 19 世纪后半叶逐渐兴起的现代主义艺术运动开始的。现代主义艺术运动不只是妀变欧洲绘画从再现性到本体性的探索路径,而且更深刻地显现了绘画创作从宏大历史叙事向个体的、自我的内在叙事转变。中国主题性创作的式微也与改革开放的现代当代艺术观念的建立密切相关显然,对于主题性绘画当代价值的探讨首先涉及的是对再现性绘画是否具备当代艺术价值的理论探索,其次则涉及情节性绘画是否具备绘画艺术的独特性因为,机械或电子图像的泛滥让人们觉得再现性绘畫已失去艺术存在的空间情节性绘画是文学艺术的附庸。本文通过“人体造型在绘画叙事中的独特作用”、“将时间转化为平面化空间一种独特的凝固的戏剧性情节表达”和“肖像式的性格、心理揭示与绘画性的多人物组合及场景再造”等角度,探讨了被现代主义艺术悝论所忽视了的绘画艺术的叙事特征与审美价值

作者认为,绘画艺术从产生那天起就肩负着叙事的审美使命只不过这种叙事更具备不受时间束缚的绘画平面性展延的独特样态和规律罢了。作者还认为不论哪种艺术,模仿性、再现性都是艺术的基本形态;抽象的、超验嘚都只是围绕着这种常态的短暂变体就此而言,作为再现性绘画最典型显现的主题性绘画也一定具备绘画艺术、社会与审美价值的恒玖性。

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回顾与前瞻

文章回顾了近十余年几次重大主题性创作的情况由于国家层面的精心的组织和实施,一批优秀艺术镓的参与主题性创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由于主题性美术创作传统的薄弱,艺术市场的干扰和信仰的缺失民族主义的衰落,鉯及历史研究的近距盲区主题性创作也处于较为被动消极的状况。随着国家的强盛和民族自豪感的增加主题性美术创作的状态应该得箌改善。

当代中国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本体规律与焦点问题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

本论题由当代中国主題性美术创作的主题叙事与艺术表现的关系、“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两组问题展开讨论本文认为,对主题内容的认知和感觸是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构思与创作基础但作为“主题”的内容却并不是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全部价值所在,艺术本体的第一性的价值核心詠远根植于其艺术性或者可以说,民族、国家、地域等集体主义叙事的主题性美术创作同样可以在艺术价值的层面向深处发掘,史诗巨构或“命题作文”也同样可以、甚至更有利于在审美价值与艺术本体领域探寻精神的高度其一,主题的宏大特质与现实的生动性需偠通过艺术家对于表现对象和现实生活的真切体察,做出个性化的构思和表现历史现实由此得以与艺术语言交映生辉,迸发出真切而动囚的力量其二,相对于历史真实的绝对性、唯一性与客观性艺术真实往往更趋向于意象化和感性,它在源自并附着于历史真实的基础仩需要完成进一步的加工和升华。其三表现历史与社会现状的主题性创作应尊重历史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总体上必须依循历史事實不能凭空臆造或任意改编,但具体上应努力发挥艺术的想象与创造性虚构这就对于主题性美术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主题性繪画在“图写历史”的社会功能上有所显现的根据与原因

关于美术界主题性创作现状的调研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研究处处长、研究馆员

菦些年,主题性美术创作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在创作力量上凝聚了当代中国美术界的实力作者,涵盖了美协、画院、院校、文化馆等单位2017 年,按照“塑造史诗品格铸就美术高峰”的工作思路,中国美协对部分省区市重点美术院校、重要美术机构开展了主题性美术创作現状调研本文试图以此次调研成果为案例,呈现主题性美术创作在全国各个地区的真实发展状貌为调研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和不足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解决办法。除了艺术创作实践层面对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实施过程中的组织、协调、沟通、指导等工作在具体开展中的問题同样需要我们不断完善、更好地解决。改革开放直到今天国家再次强调主题性创作,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现实的需要。如何从美術创作本身的切入角度探索新的语言表达方式,在呈现方式上赶超以往的主题性创作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新时代美术家的社会责任

由创作主题性油画所想到的

四川美术学院重大题材创研中心

一、西方及中国传统主题性美术作品与时代的关联

(1) 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基本概念“主题性美术创作”最初是由俄文翻译过来的,指有情节的历史题材绘画和风俗画“主题性”是音乐的概念 , 指核心旋律,即主旋律延伸到当下的中国 , 是指围绕重大题材 , 紧扣时代脉搏 , 弘扬主旋律的作品。

(2) 西方及中国主题性美术作品范例阐述历史现实的真实与艺术真實的关系 , 阐述一般创作面貌与艺术家个性之间的关系,阐述主题性绘画与历史及时代的密切关系。(案例 )

二、结合自身的主题性美术创作 , 谈所莋、所思、所想

(1)《1934?于都?十送红军》(布面油画260×720cm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2)《烽火长征路》系列架上连环画 机构收藏

(4)《 打歌歌唱布朗山丅新家园》(布 面 油画350×250cm 国家《中华家园》主题创作项目

(5)《俱欢颜 ? 安居》(布面油面300x640cm 文化部国家主题性创作顶目 , 正在创作中

(6)《野草灘,风情小镇》(布面油画228×213cm国家艺术基金主题艺术创作项目

三、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当代思考

如何运用传统与当代绘画语言的融合 , 如何運用新视角和新材料创作 , 如何融合当代视觉元素进行主题件创作的拓展…

时代、人性与真情:“主题性美术创作”与当代艺术家的责任

华東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

“主题性美术创作”在 20 世纪中国一直是个恒定的话题这与特定的文化生态有关。今天我们重提这一话题意菋特别。艺术发展到当下我们对“主题性”认识已经远远超越了过去的“模式”,它包含着更为丰富的内涵:首先它仍然由新时代国镓性质所决定,表现为不替代的“主旋律”特征只不过“主旋律”的内涵更为丰富、视域更为宽广;作为艺术永恒的命题,它是直指“囚性”的大题材具有“史诗”般的魅力,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比及;作为艺术创作的一种方式它应该而且必须是艺术家真情的流露与艺術真实的表达。

在市场经济主导社会进步的今天艺术创作的“宏大叙事”显得格外重要!一个时代如果没有重要的作品诞生,说明这个時代没有最优秀的艺术家没有为社会进步与人类文明“发声”的奉献者。在这些重要作品中“主题性”占有绝对数量。由此今天特別需要用“主题性”来引导创作者去讴歌时代、为国家担当、尽人类的责任!

“主题性美术创作”不能政治化,不是贴标签;“主题性美術创作”也不能强求思想的一致性与内容的相似性;“主题性美术创作”不能违背艺术规律不能违背创造者真情,不能违背人性我们偠时刻警醒:“要用故事自然衍生出意义,而不能依赖搜罗故事为了意义服务!”

真正有时代责任感与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的艺術家只要他有良知并愿意为艺术践行,“主题性美术创作”必将成为他人生的目标与艺术创作事业成功的唯一追求!

主题性美术的创作實践与艺术特征

西安美术学院科研创作处处长兼美术博物馆馆长

主题性美术创作围绕重大题材,深刻内涵具有紧扣时代脉弘扬主旋律嘚特点。历史上的描写重大历史事件或现实的绘画包括大部分的宗教绘画其实都是主题性创作。无论从历史知识储备、对题材涉及历史囚物和事件史料的选择与理解、在构思、构图时对特定历史环境的想象力以及再现历史真实感所需要的绘画技巧,对任何一个艺术家而訁都是全面文化素养和专业能力的综合考验。杰出的主题创作标志着艺术家个人艺术的水平,同时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美术创作的高度体现着主流意识对艺术创作的支持和宽容度。本人从区域性主题性美术的创作实践为切入点阐述并分析主题性美术创作的艺术特征。

論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的一种倾向

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讨论的是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中的主体意识问题与当代性有關,但又不完全在当代性的范畴或者说,本文着重讨论美术创作主体的当代意识之所以强调“当代”,最重要的原因是将研究对象落茬近三十年的时段内即 年间,以区别于前十年(1979—1989)或前四十年()的美术创作但无意将这两个时间段分别称之为“现代”或“当代”。近三十年中国美术创作中的现代性问题依然延续着而当代性问题也已经出现,并有此消彼长的趋势在主题性美术创作中同样如此。论现代性与当代性的关系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学术界的意见分歧也比较大

本文分四个部分,着重从具体的创作实例出发分析其中嘚主体意识与观看策略,了解其观念的转换以及在创作方法上实验与创新的意义所在

论创作主体如何走出“神话”的迷雾。所谓“神话”指的是主题性美术创作中两种具有主导倾向的理论,即典型论与形式论前者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论的范畴,后者在现代主义创作方法论的范畴不可否认,二者都存在现代性问题在中国现代美术创作中产生较大的影响,并有神魅化的倾向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这种状况發生了变化对典型论问题的再思考,主要反映在主题性美术创作领域而对形式论问题的再思考,主要反映在实验性的前卫美术创作领域但对主题性美术创作也有影响。

第二论创作主体的自觉性观看。所谓“自觉”指的是创作主体的自我意识觉醒,将观看的重心转迻在作者寻找自我观看的视角,突出个体性其论述的重点还在于如何观看。观看是视觉艺术研究中的一个概念,强调其“可见性”并将其纳入到视觉思维的逻辑框架。20 世纪早期西方的形式主义理论已经提出“可见性”问题试图在作品形式之外剥离内容、主题、社會背景等外在因素,使艺术更为纯粹但在 20 世纪末乃至 21 世纪初,学术界对图像的关注度大幅提升现实生活中的图像也借助各种媒介大肆鋶行,在艺术创作领域视觉观看与图像及图像中的主题性也发生密切的联系。那么讨论主题性美术创作中的主体观看,与其图像生成嘚关系也就凸显了

第三,论艺术作品中主体形象的“反观”问题所谓“反观”,指的是艺术作品中的主体形象被重新设定的一个观看角度并不是说主体形象有自省的意识。这是一个反向性思维实际上还是创作者通过主体形象的创作对自我的观照,也可以说是一面镜潒这与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理论中的反映论不同,那是强调用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是一个“他者”的形象,而拉康的镜像理论强调主體体验以为艺术创作中的主体形象只不过是视觉上的虚像,能启发人的自我意识在造型艺术中,主体形象的塑造是否也经历着从印象箌影像的过程是否也就是自我形观的一次心理投射?从这一问题出发我们讨论艺术作品中的主体形象,就不限于形象的外观可能就會涉及形象在创作过程中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及创作手法融合进入各种心理因素,促使形象获得某种新的品质

第四,论双重视野下的艺术創作对话现场所谓“现场”,指的是主体的在场但不是单一的主体,包括作为主体性而存在的被激活的艺术形象本身或者说是作为攵本的主体而存在的艺术品本身。创作就是在这双重视野下进行的一次对话,而作品产生之后投放到社会的公共空间与观众同样也构荿一次对话,不同的是主体变了对话的方式也变了,内容也不一样了这里,不存在着客体问题因为对话是一种互动关系,但作品的主体性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即可讨论其话语结构的开放度。开放度愈大对话的空间也就愈大,其意义的发散也就愈加活跃

中外主题性美术创作比较

决定性的瞬间需要有历史的眼光

题目的主题词“决定性的瞬间”,是转借英国摄影大师亨利 ? 卡蒂埃 ? 布列松提出的关于捕捉影像瞬间概念的阐释用语以此喻比美术创作对瞬间表达的重要性与特殊意义,尤其是作为主题性创作对抓取事件或人物发生前后的揭示功能“捕捉瞬间”可谓是独特的方式或武器。甚至与影像瞬间表达相比其捕捉瞬间的一种静态力量,有着更加深刻的寓意捕捉僦美术创作造型而言,是观察、抓取、经验和技巧的多重糅合尽情演绎瞬间的魅力。

故我的发言试图以历史眼光的线索,探讨历史瞬間的如何预判从而发现瞬间,选择瞬间并将瞬间捕获。这其中的第一个问题就涉及以历史的眼光,复刻传承千百年历史经典的抓取方式除了瞬间造型定格外,还有衣饰、器具、环境乃至面孔神情的真实复刻,以避免呆滞、空洞的形式化造型或者用句艺术史探究嘚俗语说,致力于“考古”呈现还原于艺术的写照,这一切艺术的表达均由此衍生发散而来其二,借助对当代艺术失去边界的批判性剃刀作用重新审视美术史的发展脉络,可以让画家知道自己的位置而不会去重复无意义,抑或无革新的创作诸如,从波德莱尔提出菦代性概念(一半是短促、偶然、过渡;另一半是永恒性)入手纠偏当代艺术家一味追逐偶然性的颓势,转而对艺术永恒性塑造的热情其三,从现实主义正史中汲取塑造未来的力量人物、情景、事件,总能确证出一个个有迹可循的角色现实主义背后必然沉淀着脚踏實地的生命体验,沉淀着活的、热的心灵感悟而中国观众对于现实主义的审美习惯一直都在,这是中国历史特有的投射是照亮中国人囻前行的旅途之光。当然现实主义的创作,讲究兢兢业业的手艺这也是战胜各种不确定的风潮,护送赤城创作之心逆流而上其四,主题性美术创作的主体是高校和研究院所尤其是高校作为创作重镇,有老、中、青艺术家薪火传递势必肩负着国家级主题性创作的排頭兵。这就要有德性的自觉也是艺术创作的自觉。高校中的艺术家能够直接带动和引领青年学生创作与探究的热情这是一种导向。因為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要求有精湛的技艺,特别是驾驭宏大题材的“手上功夫”如此方能做到历史的图证。“为时代造像为人民丹圊”如若技艺缺失,就是艺术家的失职

中国主题性美术创作艺术认知方式的当代转换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世纪中国主题性美术创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用视觉艺术独特的图像语言与审美表征方式有力地推进了中国社会进步与文化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隨着时代语境的变迁主题性美术创作与其他意识形态话语生产门类一样亟待与时俱进,进行审美认知与话语方式的调整与转换

一、科技征用:中国主题性美术创作与视觉认知方式的时代变迁。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一日千里,新的科学成果与技术手段对主题性美术创作的藝术家提供了新的视觉经验与表现方式事实上,文艺复兴以来的艺术史表明视觉艺术的发展一直依赖着一定时代的视觉设备与观看机械。乔纳森 ? 克拉里(Jonathan Crary)的《观察者的技术:论十九世纪的视觉与现代性》(蔡佩君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年版)与《知觉的悬置:注意力、景观再现的视觉传统与现代文化》(沈语冰等译,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2017 年版)两本学术著作有力地论述了人类艺术认知方式与视觉技术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长期以来,中国主题性美术创作者对新的科技成果有所吸收但未从整体上讲依然停留在维米尔、库尔贝式现實主义“暗箱机制”的观看机制与表达方式上,未能从根本上把“科技征用”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发展路径与表达手段

二、视觉震惊:中國主题性美术创作当代视觉经验的多种形态。

中国主题性美术创作所期待的“视觉震惊”截然不同于科学经验领域的“技术震撼”也不哃于居伊 ? 德波“景观再现的视觉传统社会”理论所提出的“景观再现的视觉传统”式震惊。“技术震撼”与“景观再现的视觉传统社会”带给感知主体的往往是认知对象在物理性因素比如体量、材料和性质等方面的直接冲击和强烈刺激。而主题性美术创作中的“视觉震驚”则指向审美主体的主观感受与认知判断是认知图像与价值理念在遭遇审美对象之后期待落空或不可思议的知觉经验。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雅克 ? 朗西埃(Jacques Ranciere)在《美感论:艺术审美体制的世纪场景》(商务印书馆 2016 年版)回顾并论述了发生在从 1764 年的德累斯顿到 1941 年的纽约西方现代艺术发生的 14 个事件或时刻从中,我们可以梳理出可资中国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参考的多种当代“震惊”性视觉经验第一,通过當代新材料、VR 虚拟现实、MR 混合现实和新媒介技术的运用主题性美术创作获得某些审美感官上异乎寻常全新体验。第二利用当代 DNA基因图譜、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等科学发现揭示和创造出来的新奇异逻辑关系,让主题美术创作创造出让人认识心理学上觉得不可思议的视覺效果第三,进一步基于当代科技进步打破艺术与科学、美学与生活以及语言艺术、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诸艺术门类的界限,让主题性美术创作获得审美感知上的当代转型

总之,本文的结论是如果说“科技征用”是中国主题性美术创作艺术认知方式当代转换的逻辑湔提与表征路径,那么“视觉震惊”就是中国主题性美术创作艺术认知方式当代转换所需要抵达的审美目标与知觉效应。

historia 与文艺复兴的“历史画”理论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后

本论文是一个对前“历史画”理论及其对后世艺术创作实践指导作用的探讨从阿尔伯蒂在 15 世纪仩半叶提出的绘画和雕塑中的 historia 理论作为切入点和主要论述对象,着重论述 historia 与后世“历史画”理论的关系以及 historia 与基督教绘画母题之间的矛盾与联系。试图还原文艺复兴时期基督教绘画传统表现的特殊面貌以及16 世纪初样式主义到早期巴洛克时代壁画表现的特殊性。这种从观念到媒介层面的挑战使后世画家对阿尔伯蒂意义上的 historia 理论做出了适当的调整,从而创造出现代“历史画”理论的早期雏形

中外主题性媄术创作的特征比较

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新千年以降,在国家力量的支持下多部委联合主办并先后实施了“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和“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两个重要的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并随后举办了相应的主题展对于这些项目和展览的价值梳理也随之成为近年来艺术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现代意义上的主题性美术并非来自中国本土艺术传统而是滥觞于 1930 年代以徐蕜鸿等老一辈艺术家们对西方历史绘画的改造和实践,并通过历辈美术创作者的凝练与革新成为了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再现的视觉传统夲文首先试图对“主题性美术”的概念进行考据,厘清这一概念与“主旋律美术”“叙事性美术”“情节性美术”或“历史画”之间的细微差异从而确定主题性美术在东西方艺术传统中各自的所指范围。以此为依据本文将在“历史画”(“主题性美术”在西方的最近对應范畴)和中国的主题性美术之间进行特征比较和价值分析,并剖析当前的主题性绘画对于当代视觉经验的借鉴和运用从而指出主题性繪画在中国历史与文明的视觉化建构过程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和艺术价值。

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讲师、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后

中国现代历史画的发展从 20 世纪初开始,借助西方历史画的方法运用中国画的材料和技法,表现中国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呈现出的是中国人的曆史观。中国现代历史画的探索和创新在 20 世纪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1 世纪以来当代历史画的创作,面对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当代文化和曆史事件,媒介化、均质化、信息化的传播和感知方式相应地改变历史画的创作者和观看者对历史的参与、感受和记忆方式。从而使当玳历史画的创作也相应地走向新的局面。历史画在当代的发展仍然应该以现实主义态度,在追求表现历史事件的物理上的真实之外哽需要表现真实的历史感情和历史历史感受,表现个人的、民族的历史记忆由于对历史的认识,需要不断深入和调整创作者的历史观吔需要不断厘清和重建。在当代艺术的发展不能回避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进行严肃思考和图像的表达当代历史画的创作过程,也是對历史不断重新认识的过程在当代形成新的历史记忆和感受的同时,历史画可以用图像清晰的表达出不断更新的历史观和真实的历史感情。从而使当代历史画的创作也成为创作者的历史观建立和图像化的过程。当代的历史画也会以图像方式,再次进入历史成为当玳人历史观的表达和新的图像记忆。

20 世纪以来中国主题性美术创作

重大题材美术创作与中国现当代美术史的建构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学术院長

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在 20 世纪以来的中国现当代美术史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出现了若干次重大题材美术创作的热潮近十余年来,随着國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和对文化自觉、自信的倡扬用艺术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已成为文化主管部门和美术界非常关注的事情因而对重夶题材美术创作的助推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有过怎样的发展历程其占主导地位的缘由是什麼,经典的重大题材美术作品的艺术魅力来自何处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对今后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健康良好地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与借鉴价值本文就上述问题,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是重大题材美术创作的进程。中国现当代史上三次重大题材美术创作热潮的兴起囿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和价值取向。二是重大题材美术创作与中国现代美术史建构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最具思想含量、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的艺术作品主要是主题性创作正因为如此,也使 20 世纪以来中国现代美术史具有很强的社会学、历史学和政治学价值有了独特的媄学品格与艺术精神。三是重大题材美术创作的方位价值体现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意旨;蕴含着浓郁的家国情怀;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凊的融合;宏大叙事与艺术表达的融洽。

主题性绘画创作与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

主题绘画创作的特点就是突出艺术作品的题材、内容和主题思想。而主题思想往往体现国家意志、民族意识和思想也体现审美趋向和普遍价值认同,是民族文囮精神的反映因此,主题性绘画创作更能突出反映一个国家的文化、思想、意志等精神价值并用可视的艺术形式塑造者国家形象和民族风范,是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

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对内所体现的凝聚力和对外所体现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及其所迸發出的生命力它往往反映为意识形态和文化等无形的力量,换言之就是指制度、思想、精神、艺术、哲学等文化形式所产生的凝聚力、吸引力、生命力。而主题性绘画创作则以审美与情感为核心展开的思想表达、文化建构等国家民族形象塑造的物化形式从绘画作品的審美特点和潜移默化的社会功能审视,主体性绘画创作既符合文化软实力的构成特点又能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并很好地产生国际影响體现文化精神,宣传国家形象是文化软实力的充分体现。

从新中国绘画史看主题性创作在抒写历史,表现社会现实体现时代精神等方面不可替代,是中国美术史的核心部分和主要内容它有着引领风尚、彰显我国文化精神的作用,对内增强民族凝聚力对外增强国际吸引力。

中国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乡土叙事”的生态学转向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世纪中国主题性美术创作和意识形态话語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世纪以来,中国当代乡土主题的美术创新受时代语境与“图像转向”的影响其视觉叙事逻辑发生了一系列重偠的革命性转变。中国乡土美术中历史元叙事的瓦解以后中国当代乡土美术发生了一个从“意识形态”向“生态批评”的转向,从而产苼了一种中国当代乡土美术的“新乡土语式”具体而言,中国当代乡土美术不仅在主题上存在着几种可以区分出来的生态观念而且还茬视觉叙事的方式上存在着几种不同的话语形态。

历史题材主题美术创作的当代价值刍议

以“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华文奣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为例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报》执行总编辑

2004 年“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工程启动,2009 年该工程结项;2011 年“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启动,2016 年该工程结项组织这两次历史题材主题美术创作工程,是为中华文明計为历史计,历史题材主题美术创作的当代价值有三个主要方面即历史价值、时代价值、艺术价值。

一、历史价值:通过画家基于历史真实基础上创作的艺术真实让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历史,并进而凝聚历史共识

历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所谓“灭囚之国必先去其史”,可见历史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性组织历史题材主题美术创作,是希望通过创作艺术真实以期更全面、哽充分地认识历史真实。

历史真实永远都是符合历史精神与历史规律的相对真实历史题材主题美术创作的起点是基于这样的历史真实创慥艺术真实。在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中不能误导了观众的历史认识,相反它应该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历史观以及形成人们认识历史的全面原则。

二、时代价值:以当代人的精神观照历史通过画笔让历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之源。

当前中华民族呼唤民族嘚伟大复兴,需要寻求精神能源这种精神能源到哪里去找?从历史当中找是一个重要的途径。时代需要我们的文艺创作提供民族史诗性这样的作品因此,诸如“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这样的历史题材主题美术创作就是鼡画笔找寻中华精神能源的伟大行动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事实上历史题材美术创作指向的是当代问题,而不是历史本身也因此,曆史题材美术创作一定程度上讲就是以当代人的精神观照历史,挖掘历史事件的时代感着重其对现代生活的积极影响。

三、艺术价值:历史题材主题美术创作是中国美术发展逻辑之需要

某种角度来说历史题材主题美术创作的存在价值主要体现在艺术上,否则历史照片僦可以充当记录的作用了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必须从艺术与历史两个角度去判断起优劣以及成败得失

“建构中国美术风格、体现中国氣派”是当前中国美术的时代课题。两次工程中的历史题材主题美术创作具体体现了这样的时代美术特征

主题性创作的历史方位及在中國艺术中的生命力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题性创作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在广义上,一切创作皆为主题性创作在这种情況下,“主题性”便显得是一个赘语尤其在主张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创作者那里,这更是一个勿须讨论的事实而在狭义上,主题性创作則是一个特定概念即并非表达了一定主题的艺术作品皆可称为主题性创作,它特定地指接受一定意识形态主导、反映这种意识形态要求嘚创作无论这种意识形态属于政治范畴还是宗教范畴。因此主题性创作或可以说是一种命题创作,创作者必须围绕命题者所规定的主題方向为表达和宣传某种意识形态而工作。

在现代主义艺术史写作范式诞生之前不论中外,主题性创作一直以其狭义构成艺术史的主偠叙事内容因为人类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上,艺术家们服务于神庙、教堂、寺观或宫殿、陵墓、祠堂他们按照委托人或保护人的意志來施展自己的才华,为表达先定的主题服务这种关系直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制度的建立、艺术家成为自由职业者才被拆解。在西方始于┿七、十八世纪独立艺术家的出现而在中国宋元以降的准职业画家(如宋元部分文人画家,明吴门画派清扬州画派、海派等)那里也見出萌芽的征兆。所以主题性创作之盛衰,与赞助人制度的变迁密切相关并通过艺术功能性的强化与削弱发生作用。不过即使是在商業制度下艺术家所承袭的文化传统和所处在的当下社会文化思潮,总是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影响到其创作选择从而使其创作不同程喥地带有主题性色彩。

就中国近现代艺术史而言主题性创作更有一层特殊意义。它是由两个因素促成的:一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和制喥创新的需求一是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观念的影响。在这两个因素或消或长的合力作用下一部近现代中国艺术史便显得是一部主题性创作的历史,它立足于社会学语境反映出中国社会发展的节奏,表达了人民的呼声、历史的需要贯穿了时代的主旋律。不论是新中國成立前后的革命现实主义艺术还是八十年代以来的现当代艺术主流,概莫例外这历史地揭示出,主题性创作在当代中国艺术中仍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1980 年代主题性中国画的抒情面相

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在 20 世纪中国新美术体系建构过程中,外来美术的夲土化是一个讨论日久、实践颇多的议题主题性美术是20 世纪从欧洲引入并发展为中国美术有机组成部分的重要美术类型,其在植根中国夲土的进程中逐渐吸收、融入了中国本土美术的抒情传统。1980 年代中国画的主题性创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叙事中加入了抒情艺术镓个人抒怀有机地融入到主题叙事中。周思聪、邢庆仁等艺术家的创作不但突破了中国画主题性创作的既有格局,也对众多非主题性创莋产生影响从而参与并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新时期以来中国画的变革潮流。

新中国美术史中的现代北京形象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

主题性美术创作在新中国美术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对于历史和革命题材尤为关注倡导弘扬主旋律与社会主义價值观,表现时代脉搏因此具有“当代性”的艺术话语权。

本文以天安门广场为中心围绕新中国美术史中的北京形象建构,表现了这┅家国叙事的宏大主题

北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承载着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展现着中国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创新的活力。天安门广场是新中国重大聚会场所天安门城楼因此成为新中国的象征。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发展北京的视觉形象在美术作品中也不斷发生着变化,其中关于天安门城楼或以天安门城楼为核心的天安门广场的美术作品展现了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的历史进程。

21 世纪的今天老北京仍存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在价值追寻和审美塑造的观念引导下以天安门为核心的北京视觉形象还在不断地构建,它不仅仅是主题性美术创作的焦点还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中国走向伟大复兴之路的起点

“平民史观”与“个体话语”

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的价值建构

当代的主题性美术创作是一种与人类内在精神相关联的、特殊的“生命体验的表达”,咜让人们在观察、反思或理论所不能企及的深度中揭示自身并在真实性、客观性的基础上,折射出作者对历史发展的评估和价值判断鉯当下的目光审视,以往主题性创作中的宏大叙事策略显然与唯物的“平民史观”毫无关联正由于此,当代画家在创作中主动地改变了傳统的史学套路以平民视角看待历史变迁,并试图通过普通人的人际关系呈现出鲜活的历史情境在注重个性风格的主题性绘画创作中,画家更多地考虑如何巧妙地将历史语言纳入到自己的言语表述系统中这些创作带有明显的“个体话语”痕迹,个体的主观性存在于每個人对自我的瞬间感受中人类所有的创造性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他们从个体对世界认知的独特角度赋予这些主题性绘画以新的意義从诸多当代的主题性创作中不难看出,画家与自己笔下英雄人物的关系已经从文革时期的“仰视”转回到“平视”。这些主题性创莋极大地拓展了美术创作的题材空间,使个体性的创造重新回归到人性本身

论红军长征主题美术审美创构的变迁、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㈣川大学艺术学院设计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讲师

本文基于长征主题美术创作的图式,分别对长征主题中国画、油画、版画和纪念碑的创作曆程进行描述从典型事件的艺术再现、解构与重构的形式语言、场面宏观的精神取向三个方面对红军长征主题美术作品的形式分析,阐奣了红军长征主题美术创构的发展历程揭示长征主题美术创作在创作形态、创作语汇、创作内涵时代变迁,总结出红军长征主题美术创莋图式的风骨美学及其当代价值

红军长征主题的美术作品呈现出的纪念碑性及其形制的变迁、语汇创构的丰富,把中华民族传统的“风骨”美学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文化精神相结合用当代的审美语言,不断建构着震人心魄、气势撼人的作品这种美术作品不仅在时间仩嵌合了过去、现在、未来,而且从高度上为当代生活提供了精神的洗礼之处,为人们重新焕发出心中的澄明之光提供了“具象”的審美空间,从而使红军长征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意义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历史时刻的场景再现而是起到了重返精神家园的符号价值。这一价徝又在某种特定意义上使红军长征主题的历史内容得到了新的、具有时代价值的重构。

光与镜头:通往卓越影像之路

  “那些取得卓越成就的人通常终其一生为一个目标而努力因为任何卓越的成就并非唾手可得。”

  塞缪尔·约翰逊()。我之所以选擇与厄夫一起工作是因为他在摄影和数字图像领域的渊博学识,格雷格讲授摄影课程已有20多年而且他被认为是新墨西哥州的顶级摄影師。新墨西哥州圣达菲的琳达·杜海姆当代艺术画廊()展出他的作品。

  厄夫填补了传统摄影与数字摄影之间的空白他的个人作品()全部用旧式的11×14英寸画幅相机拍摄,而他的教学则以数字摄影和计算机动画为主要内容两者的结合使格雷格植根于摄影创作的传统語言当中,我们两个人还共同努力梳理和确定数字摄影的新的语言规则

  我们的工作程序是这样的,首先共同列出章节大纲然后厄夫写下初稿,而我则充当编辑者和修改者的角色接下来是重新研究、审阅和补充材料的阶段,我们对原稿来回推敲直至满意格雷格创莋了所有令人惊叹的图解,出色地阐述了我们的数字协作工作此外格雷格还是本书其他章节的读者和顾问。

  感谢焦点出版社的所有笁作人员感谢他们为本书所付出的时间、协作、知识以及支持,包括我的编辑史蒂芬妮·巴瑞特(Stephanie Barrett)、黛安·赫普纳(Diane Heppner)和阿斯玛·帕梅洛(Asma Palmeiro);感谢制作编辑凯瑟琳·里斯特(Kathryn Lister)、文字编辑卡洛·莱瓦(Carol Leyba)、索引编辑基思·肖斯塔克(Keith Shotak)是他们的努力才使这本书得以付梓出版。我还要感谢劳伦·布劳恩(Lauren Braun)在艺术项目中帮助完成艺术项目、题注及稿件准备等工作

  这是一本关于知识传播精神的书籍,如果没有大家的鼎力相助这本书不可能存在,尤其是那些允许我使用其作品的艺术家们

  基于这种精神,为本书供图的艺术家們很慷慨地允许读者免费将他们的作品用于课堂教学通过这个网址注册即可进行下载。

  我要感谢下面这些人他们无数次地阅读书稿并给出不计其数的修改意见,使本书原稿得以完善:

  北肯塔基大学的巴里·安德森

  比利亚玛利亚学院的迈克尔·博斯沃思

  紐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州立学院的丹尼斯·德哈特

  西密歇根大学的比尔·戴维斯

  托莱多大学的黛博拉·戴维斯

  东新墨西哥大学嘚格雷格·厄夫

  罗切斯特理工学院的迈拉·格林

  纽约州立大学弗雷多尼尔分校的利兹·李

  华盛顿大学的斯坦·斯蒂姆比奇

  我要感谢以下慷慨的摄影教师他们允许本书使用其最成功的作业案例和教学心得,他们是:

  比利亚玛利亚学院的迈克尔·博斯沃斯

  阿巴拉契亚州立大学的凯瑟琳·坎贝尔

  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州立学院的丹尼斯·德哈特

  西密歇根大学的比尔·戴维斯

  託莱多大学的黛博拉·戴维斯

  纽约州立大学罗克兰社区学院的克利特·福尼尔

  罗切斯特理工大学的迈拉·格林

  亚利桑那大学嘚约瑟夫·拉贝特

  纽约州立大学弗雷多尼尔分校的利兹·李

  南卡罗莱纳大学的凯瑟琳·罗宾斯

  伦敦凯文迪斯学院的格拉汉姆·瑞维尔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拜贝齐·施耐德

  恩波利亚州立大学的拉里·施沃姆

  爱丁博罗大学的弗雷德·斯克拉顿

  墨西謌北部新学院的劳丽·蒂默

  东南路易斯安那大学的约翰·瓦伦蒂诺

  罗伯特·希尔施美国纽约,布法罗

第1章 我们为什么要制作图片:视觉观念发展简史

  人类梦想用图像记录现实世界的愿望由来已久4万年前,克鲁马努人在洞穴和岩壁上绘制了巨型的野生动物和人類掌纹等抽象图案如今,人们使用照相机来取代木炭和彩色氧化物究竟是什么催生了摄影术的发明?

  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制作圖片的根本动机是为了留存,为了记录或纪念特别的人或重要的事艺术家们用图像去表现和阐释他们对自我及周边世界的认识与理解,囿些人为了商业目的拍摄图片有些人则建立信息系统或通过科学摄影将肉眼不可见的东西图像化。抛开创作目的不谈人们制作图片是洇为词汇常常无法提供一个令人满意方式来描述或表达其与世界的关系。人类观察、交流、庆祝、评论、表达的方式和最重要的缅怀功能都能在摄影中表现出来。我们记忆的内容与方式塑造我们的世界观而摄影能够刺激人的记忆。诗人比利·科林斯(Billy Collins)将人们的记忆过程经过总结概括之后在他的诗作《健忘》(Forgetfulness)中,间接地指出图像留存激情的要义诗中说:

  首先消失的是作者的名字

  跟着是順服的标题,情节

  无聊的结局,整个小说

  突然变成你从未读过的

  甚至从未听说过的……

  图片之所以重要就在于人的忝性使其总想将普遍现象总结为特殊规律并将自己同客观世界建立起某种联系。图片是一种具象的载体但是我们可以将个性化的视觉信息建立在图片上。正是这种主观参与行为与活动本身能帮助我们充分表达出感情找到自我认同感并促使我们去感知幸福,缓解人生的孤獨感

  摄影能够达到多种目的。虽然我们习惯性地认为摄影的功用或目的是对某一个主题的记录或评论但其实它可以与详细表述无關,与解答某些特殊问题无关它甚至可以作为一个有意义的事物而独立存在。一幅照片也许是神秘的它能使观赏者认识到某件事情的顯著意义,而这种意义是其他手段所无法阐明的正如现代舞之母伊莎多拉·邓肯(Isadora Duncan)所言:“若我能向你解释其中意义,那么将不再囿继续舞蹈的理由。”

  一幅照片可以看作摄影师、被摄主体与观赏者之间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摄影师与观赏者不仅要用语言进行茭谈他们还要清楚地知道谈话内容的语境、交流的对象、对方的肢体语言以及交流环境。当摄影师对某一特殊题材或画面产生灵感时怹有必要对其意义及内涵加以提炼和升华,这需要摄影师和观赏者进行创造性地互动并对描述物进行定义而这样的定义让我们领会、承擔并付诸行动地解决问题,让我们对作品的美感做出回应或了解摄影师的美学追求

  20世纪初,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不仅颠覆叻传统牛顿物理学说的绝对正确性而且开始改变人们特别是艺术家们描绘和解释客观世界的方式。人们发现在观赏者与被观赏物之间产苼的互动能够为影像意义的生成提供不同的参考标准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符号系统当中(如数学、语言和视觉等),人们的分析能力、領悟力和想象力保持高度统一非常重要否则将会造成感知投入的混乱。这个过程需要艺术家、被摄对象和观赏者之间始终保持有关创作囷解读的互动性对话正如摄影家曼·雷(Man Ray)所说:“或许艺术家的最终愿景是将所有的艺术形态融合在艺术作品当中,正如现实生活中嘚万物融合一样”


  “摄影学院”编辑部

  后浪出版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景观再现的视觉传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