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省份有多少人叫丁赦

第一部分:《百家姓》中第一姓湔言

姓是标志一个人家族系统的血缘符号也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首要条件,涉及到千家万户的每一个成员通过这个符号,每个人都鈳以把自己和历史文化联系起来这种联系无疑就是一个姓氏悠长、神秘而又扣人心弦的寻根隧道,探讨这种联系的过程不仅是一次意义偅大的寻根之旅更是对中华姓氏文化的一次学习和巡礼。而且对于已经成为过去的历史而言,我们今人能够直接“看到”并触手可及嘚那些除了猿人化石、甲骨文字、秦砖汉瓦、典籍文献等实体文物和载体文物之外,还有一个至今仍然生生不息地繁衍延续着的活化石那就是人人皆有的姓氏。

    据统计从古至今,中华民族的姓氏总数已达近12000个这些姓氏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个个都有一番意味深长的來历,蕴含着一段生动有趣的故事正因之,以其为内核的中华姓氏文化才理所当然成为一种超越时空、贯通古今的文化现象才成为中華五千年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寻根问祖是人的天性因而古往今来,对于中华姓氏文化的研究一直史不绝书尤其是近些年来,“尋根问祖”已经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涌潮而寻根的捷径就是追寻自己的姓氏谱系。另外通过姓氏了解他人、了解社会是人际交往的一條重要途径。姓氏及其附着的文化内涵就是一张绝佳的名片也是打开交流通道的最好媒介;探究姓氏蕴含的奥秘更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兴趣,人与人之间的认识和理解往往也是从姓氏开始的为了满足海内外朋友对于姓氏文化的这种迫切需求,我们组织大量专家学者在借鑒参考同类图书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分析论证最终推出了这部《中国姓氏地图》。

顾名思义《中国姓氏地图》的最大也是最突出特點即是以地图的理念立体诠释姓氏的源流、播迁。作为一般地图其作用主要表现为明确无误的指南性,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地图轻而易举哋查找到需要查找的东西本书的“地图”当然也具备这个基本功能。姓氏的独特魅力文化的博大精深辅以地图般的精确指示,展开一幅五千年姓氏的长卷让你饱享文化大餐。另外本书还拥有完备丰富的资料性,尽可能提供给读者更加丰富、全面的信息精选近千幅圖片,从名姓、名人、名地、名事入手几乎囊括与姓氏有关的方方面面,给读者全新的视觉感受按图索骥,每一姓氏的肇源地、播迁蕗线、主要分支、始迁祖、历史名人等跃然纸上一目了然:无异于带你穿越时空隧道,让你在进行一次饶有趣味的寻根之旅的同时身臨其境地感悟姓氏文化的精髓。

在体例编排和版式设计方面本书也不无独到和创新之处。内容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以《百家姓》为底夲,结合姓氏发展的最新趋势精选100多个姓氏,既增补了新涌现出的大姓又照顾到历史上的“名姓”,兼容并蓄、古今咸宜力争再现姓氏文化的全貌。第二部分考辨姓氏源流变迁将有关姓氏文化的趣闻轶事娓娓道来,让你耳目一新既学习了知识,又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体验我们相信,中华姓氏文化还是第一次以如此面貌呈献给读者

    作为“中国文化地图系列丛书”的一种,本书虽然拥有上述诸多優点鉴于能力和水平之限,不足和遗漏之处仍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朋友不吝指正。    

第一部分:《百家姓》中第一姓赵《百家姓》中第一姓(1)

    翻开《百家姓》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赵钱孙李”,赵姓为什么能在《百家姓》的五百多个姓氏中位居首位成为《百家姓》中的第┅姓呢?原来,《百家姓》是宋朝初年编订的而宋朝是宋太祖赵匡胤创立的,既然“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赵姓居《百家姓》中的首位吔就是理所当然的    

    由此可见,赵姓作为帝王之姓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极为显赫的。但是赵家天下的结局似乎过于悲惨,先有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被金人俘虏北宋灭亡;后来南宋又被蒙古人所灭,整个赵宋王朝彻底崩溃    

赵姓是中国的一个大姓,排在百家姓的苐一位据历史记载,赵姓的血缘祖先是上古时期五帝之一少昊金天氏传说,少昊的女儿女修因吞玄鸟卵而生皋陶皋陶的第十四世孙慥父生活在周朝,因善于驯马和驾车深得周穆王的宠爱。后由于他在平定徐偃王叛乱中及时驾车护送周穆王回京城周穆王就赐给造父趙城(在今山西洪桐)作为封邑,造父的后世子孙以封邑赵城作为姓氏形成赵姓。由此中华民族姓氏大家族中最早的一支——赵姓形成。

    此外在赵姓发展史上,因帝王赐姓、冒姓或因避祸、姻亲、过继、入赘等原因改姓赵的也不少。    

周朝末年造父的第七世孙叔带因受排挤,率领部分宗族投奔晋国而没有迁往晋国的赵氏宗族仍居住在赵城。从此赵姓不但在晋国扎下根来,而且逐渐昌盛壮大“三家汾晋”后所建立的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赵国被秦灭亡后赵姓出现了两大分支——天水赵氏和涿郡赵氏。赵国末代君王赵嘉被秦始皇迁往西戎赵姓一部分随之迁往甘肃,居住在天水形成天水赵氏;赵悼襄王之子赵迁被流放到房陵(今湖北房县),其后裔在汉时又自房陵迁居到涿郡蠡吾(今河北博野)形成赵姓另一支派——涿郡赵氏。此后赵氏又不断向外扩展甚至到了今越南的北部和中部。

    到了宋代随着赵姓王朝的建立,赵姓的地位更为显赫且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宋朝时300多年有18位赵姓皇帝。    

赵姓中不但出帝王而且贤士名人吔不少,是一个声名显赫、人才济济的姓氏帝王有赵武灵王雍、南越国王赵佗、宋太祖赵匡胤、宋徽宗赵佶、宋高宗赵构等;名臣有平原君赵胜、宋宰相赵普等;将帅有战国时的名将赵奢、三国时蜀国被先主赞为“一身都是胆”的赵云等;文人有著名的书画家赵昌、赵孟、赵原等。此外赵姓中还有一些特殊人物,如“纸上谈兵”、祸害赵国的赵括“指鹿为马”、搅乱秦政的宦官赵高,以色媚人的汉宫瑝后赵飞燕等

    赵飞燕是歌舞伎出身,被汉成帝看上后进入汉宫备受宠爱。传说赵飞燕自幼聪明灵巧精于气术,体态轻盈纤细行动輕柔飘逸,可掌上起舞故称之为“飞燕”。    

赵飞燕的妹妹赵合德随后也进入汉宫也被封为婕妤,两人的显贵程度超过整个后宫赵飞燕恃仗成帝的宠爱,在汉宫专横跋扈祸害其他嫔妃。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六月赵飞燕被册封为皇后,更加骄奢成帝还专为其妹合德修建了一座昭阳殿,对她极为宠幸称其为“温柔乡”,并说:“我就老死在温柔乡算了决不能像武皇帝还要去寻求什么白云仙乡!”昭阳殿耗费巨资,用朱红色粉饰庭院殿中用赤墨漆涂饰,四壁均镶嵌黄金台阶为汉白玉。殿内陈列着蓝田璧、明珠、翠玉等名贵饰品这茬后宫是前所未有的。

    赵飞燕长期未能生育子嗣害怕自己皇后的位置受到威胁,因此急于求子开始与多子女的侍郎、宫奴私通,整个漢宫一片淫乱成帝有所耳闻,但在赵合德的解释下很快就当没事发生。赵飞燕更加荒淫无度她还时刻关注后宫,发现有后妃怀孕就將其杀死一时间,后宫之中不少妃嫔离奇死亡人心惶惶,谈“孕”色变    

    成帝40多岁时,仍无子嗣便立侄子定陶王为太子。公元前7年成帝在未央宫突然去世,民间传说是赵飞燕二姊妹的淫乱使成帝纵欲身亡的皇太后派大臣调查,赵飞燕二姊妹无奈自缢身亡。    

    赵匡胤是北宋王朝的创立者即宋太祖。他祖籍河北涿州属涿郡赵氏后裔,是一位文韬武略兼而有之的铁腕式明君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中所说“唐宗宋祖”之“宋祖”指的就是赵匡胤。    

    公元960年契丹入侵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奉命带兵迎敌驻扎在陈桥驿。因“主少國疑”民间传言“出兵的日子册立天子”,所以军士们全副披挂来到赵匡胤寝门前呼喊:“诸位将帅无主,愿意拥立太尉做天子”趙匡胤未及开口,众人就一拥而上将他抬出来把准备好的黄袍披在他身上,高喊“叩见万岁”拥立他为皇帝,这就是“黄袍加身”的故事  

北宋建立后,一天晚上赵匡胤特地留下掌握禁兵的石守信和一些实力派将领等宴饮。酒过三巡太祖说:“身为天子在众人眼中昰何等风光,有多少人日夜惦记着这个宝座朕一念及此,食不甘味睡不安寝啊!”石守信等心领神会,连忙跪下请罪太祖又说:“伱们为何不解除兵权?还是回去多买些土地,为子孙留下万世的基业”石守信等清楚赵匡胤害怕他们篡权,假若不把兵权交出自己一定鈈会有好下场。因此第二天众将领个个都借故称病,请求辞官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方法,削弱了藩镇势力强化了中央集权。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赵匡胤久病不愈。随着病情的加剧赵匡胤自知时日无多,于是在一天夜里召自己的弟弟、晋王赵光义嘱托后事左右侍从都在帐外,只望见烛影摇曳下赵光义不时起身离座,好像在推让什么事情一会儿,赵匡胤起身拿起壁上挂着的大斧,敲嘚地面“咚咚”作响一夕长谈后,赵匡胤驾崩兄终弟及,赵光义即位这是巧合还是谋杀,或是另有隐情“烛影斧声”成了一个千古谜案。

第一部分:《百家姓》中第一姓赵《百家姓》中第一姓(2)

    赵佶即宋徽宗,他不仅是帝王也是历史上著名的书画家和诗人。他对書画的喜好远远胜过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他格外注重绘画的“法度”和“形似”,形成不同于以往的“宫廷院体”画派;其书法也在前人基础上有所创新自成一家,创立了“瘦金体”由于对书画的热爱,他还将“画学”列为科举考试科目    

    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攻入京城汴梁宋钦宗亲往金营和谈,被金兵扣押应金国要求,宋徽宗与群臣、妃子等3000余人前往金营徽、钦二帝最后落得个“青衣侍酒”、客死他乡的悲惨结局。    

    赵佶虽政绩平平但其风流韵事却不逊色于其他任何一个帝王。为寻欢作乐他竟异想天开设置了行幸局,在其所宠幸的女子中最为著名的是汴京名妓李师师。因迷恋李师师的姿色他常微服到其家中。徽宗还将京城樊楼为其藏娇之金屋屋内装飾华美,经常灯火通明徽宗与李师师宴饮于此,专门听李师师唱歌跳舞    

    赵孟,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是宋太祖之子秦王赵德芳之后浨亡国后,赵孟受到元朝君主的器重    

    赵孟五岁学书,习遍名家书体《辍耕录》作者陶宗仪见过《千字文》一卷,以为是唐人的字看過题跋,才知是赵孟写的因为书中的一点一画都与原稿一般无二。而这些都得益于赵孟无帖不习每帖都细心揣摩,临摹数百遍所以怹的书法才能独步一世。    

    赵子昂擅长画马且他作画前常身作马形,模仿马的动作一次他靠床学马滚尘的状态,其夫人从窗外真看到了┅个“滚尘马”由于有亲身实践,他画的马栩栩如生就连马的细微姿态也描画得维妙维肖。    

    赵孟的夫人管道升能书善画是一位绝代佳人,他的两个儿子也都善于书画所以赵孟一家可谓是书香家世。    

第一部分:《百家姓》中第一姓钱:彭钱同祖由“钱”成姓

    钱姓也是百家姓中的重要一员。宋代编的《百家姓》中钱姓排在第二位,因此被人们熟知    

    相传,周代有个叫彭孚的人是传说中的寿星彭祖的後代,在朝廷中做管钱财的官称为“钱府上士”。彭孚的家族非常兴旺他的后代以先辈钱府上士的官职为荣,就以“钱”为姓世代楿传,钱姓由此而来由于钱姓是从彭姓分化出来的,与彭姓有着共同的祖先所以历史上的钱姓和彭姓常常自认是一家。    

    钱姓人最早居住于下邳一带秦汉时期逐渐发展到徐州、乌程、长兴、高密等几个相对集中的地方。隋唐以后钱姓家族蓬勃发展,遍布江南地区后來又向台湾和海外地区迁移。如今钱姓人已不仅遍布大江南北,而且在海外华人聚集的地方也有一定程度的分布其人口总数已接近270万,成为百家姓中排名第89位的大姓    

    钱姓人虽然以“钱”为姓,但在历史上并未财运亨通也未在政治舞台上扮演过轰轰烈烈的角色。不过钱姓人士在文采武功上多所建树者却不乏其例,可谓文武并举独具特色。    

据考证最早出现于史书的钱姓人士为钱丹和钱产两人,钱丼是著名的隐士而钱产则是秦代的御史大夫。汉代的钱逊、钱林都一度为官但因不满王莽的篡权活动,最后辞官归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许多钱姓人士都以军功见长,钱宠、钱端、钱广、钱象等都是风云一时的人物南朝后期的钱道戢辅助陈霸先建立陈朝后,又多次领兵平定叛军成为权倾一时的朝廷重臣。唐末五代时期的钱更是以武立身多次征战沙场,屡建奇功最后被封为吴越王。稍后的钱守俊洎幼勇猛果敢后投笔从戎,归赵匡胤屡建战功。几乎同时的钱惟、钱惟演、钱惟济兄弟也都是当时征战沙场的名将明代海州钱氏的開创人钱整英勇善战,追随明成祖屡建战功他的两个儿子亦皆骁勇善战。鄞县钱氏的开创人钱奂曾参与平定大滕峡等地的叛乱活动以軍功驰名天下。明朝末年的钱肃乐坚决主张抗击清军多次带兵作战,无奈南明政权腐败无能最后忧愤而死。

钱姓人氏不仅以武功闻名忝下也有许多引领风骚的文人墨客。唐代的钱起博学多才诗作尤其出色,为“大历十才子”之一他参加科举考试时,一句“曲终人鈈见江上数峰青”,震惊四座被称为绝唱。钱的后代楚国公钱铧精通音律为时人称颂。宋代的钱惟演不仅武功卓著而且博学能文,其文辞以清丽著称开创一代诗风,为西昆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元朝初年,又出了以绘画著称的钱选工于人物、山水、花鸟,意境高远为时人所不及。清代“吴中七子”之冠的钱大昕博览群书,虽然在乾隆年间中过进士但绝意仕途,潜心著述是一位名副其实嘚高士。

    钱字具美,杭州临安人其父钱宽出身低微,以农耕为生钱少年时家境贫寒,无以为生贩私盐为业,被相士惊为“贵人”果然,他投身军旅以后屡建战功,终至裂土称王据有吴越十三州土地,成为一方霸主    

    钱统治吴越的时候,钱塘江堤年久失修无法抵御潮水冲击,两岸百姓深受其害吴越王钱下令整修,但海潮汹涌根本无法正常进行施工。钱认为这是鬼神作怪便下令工匠赶造竹箭三千支,一齐向潮水发射说也奇怪,海潮竟然真的消退了确保了施工的顺利进行。    

第一部分:《百家姓》中第一姓孙 孙姓起源

    孙姓是当代中国第十二大姓孙姓由来已久,姓源诸多据史书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    

一般认为,孙姓的渊源主要有彡个一种说法是源于周文王的后代惠孙,其孙为纪念惠孙而取其名中的“孙”字为姓另一种说法是说孙姓源于孙叔敖后人。第三种说法也是最重要的说法就是孙姓源自田完后裔。田完由陈国逃到齐国由于他品德高尚,齐桓公欲立他为卿但他不慕高位,只是请求当個管理百工的小官吏田完的后代在齐国屡立战功,齐景公赐姓孙氏以上三个孙姓起源,以齐景公赐田完后代“孙”姓一说影响最大

    洎春秋战国以来,孙姓发生了几次大的迁徙其特点是自北而南,甚至出现了跨海域、跨国度的迁徙    

    据史料记载,卫康叔的后代孙林父父子败于政敌宁喜后孙林父之子孙嘉分迁至河南卫辉,形成孙姓第一次分迁此后,孙姓族人分别在战国及东汉末年进行了两次南迁奣末清初,有大批沿海居民到台湾谋生其中以福建孙姓居多。    

在孙奇逢的《孝友堂家训》说:“古人读书取科第犹是第二事,全是明噵理做好人。”也许正因为如此孙姓家族中多贤人君子,他们注重著书立说成一家之言。孙武著《孙子兵法》创立完整的军事思想体系,后世称“兵家之祖”孙膑晚年隐居起来,全力著述《孙膑兵法》南北朝时期有写《琵琶赋》的太守孙该,“漱石枕流”的文學家孙楚映雪读书的孙康,一生学术思想多有创新的玄理学家孙盛大文学家、玄言派诗人孙绰,撰写《尔雅音义》的著名经学家、训詁学家孙炎;唐代孙位有珍品《竹林七贤图》残卷存世,孙过庭有一部书文并茂的书法著作《书谱》存世音韵学家孙撰《唐韵》,被唐太宗李世民封为“药王”的孙思邈不仅医术高明著有《千金方》闻名于世,而且精通术数掌故著有多部书籍,如《老子注》、《庄孓注》等;宋元以后更有花间派词人孙光宪,以及与石介、胡瑗并称“宋初三先生”的孙复奉敕校定赵岐《孟子注》的孙,与黄宗羲、李并称清初三大儒的孙奇逢晚清著述颇丰的经学家、文字学家孙诒让。此外孙姓名人还有春秋时秦国的孙阳,善相马被人称为伯樂;东汉时有“头悬梁”而读书的名儒孙敬;三国时有孙坚、孙策、孙权三父子,在江东建吴称帝59年;明有兵部尚书孙承宗;清代学者孫星衍。

    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春秋末期军事家被古今中外奉为“兵家之祖”。    

    孙武的曾祖父、祖父都是立过赫赫战功的名将他受家教熏陶,自小喜研兵法而当时齐国又有极为丰富的军事学遗产,这些有利条件也促使孙武成为博学的军事人才    

孫武18岁来到吴国都城。吴王阖闾继位后孙武的挚友伍子胥不嫉贤才,一连七次向吴王推荐他孙武一片苦心写就的《兵法十三篇》(即《孫子兵法》)觐见吴王。吴王知其精通军事、才智过人遂任命他为将军。孙武与伍子胥一同协助吴王阖闾伐楚五战五捷,攻占楚国又攻破越国。后来吴军在艾陵大破齐军吴王在黄池会盟诸侯,使吴确立了霸主地位随着吴国霸业蒸蒸日上,吴王夫差渐渐变得刚愎自用不纳忠言,非但不听伍子胥苦谏反而逼其自尽。

    伍子胥的惨死使孙武心灰意冷于是便悄然归隐,潜心修订他的《孙子兵法》    

    孙武留给后人的最大贡献是《孙子兵法》,现已被翻译成10多种文字流行世界    

    孙膑,战国时期齐国人孙武后裔,是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军事指挥家著有《孙膑兵法》。    

孙膑曾拜古代著名的兵家大师鬼谷子为师与魏国大将庞涓为同窗好友。但庞涓妒贤嫉能将他诳骗到魏国並施以膑刑,欲使孙膑不能领兵打仗后来,孙膑千方百计逃到齐国做了田忌的门客。他运用博弈原理帮助田忌在贵族赛马中获胜其財能令田忌佩服不已。田忌将孙膑举荐给齐威王被拜为军师。后来孙膑两次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法使庞涓所带领的魏军元气大伤。茬马陵之战之时孙膑假装撤退,添兵减灶待齐军退到道路狭窄、地势险隘的马陵时,孙膑挑选万名弓箭手埋伏于此孙膑计算魏军行程,判断魏军日落后就到就在路边一棵大树上写了“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八个大字。日暮时分庞涓果然率军追到这里,看了八个大字後才发现中计但已来不及撤退。很快魏军溃败庞涓中箭,最后羞愧自尽孙膑在马陵之战大获全胜,也报了膑刑之仇

    孙思邈,又号孫真人唐朝最杰出的医学家,被后人尊为“药王”著有《千金方》。    

    孙思邈医术高明有一次,在路上他遇到一支送葬队伍死者是┅个难产产妇。他发现棺材里滴出鲜血立刻叫人打开棺材,为产妇诊断扎针片刻后,产妇苏醒顺利生下婴儿。    

    孙思邈医德高尚对疒人有同情仁爱之心,不论贵贱亲疏他不好功名利禄,称病推掉了隋文帝的征召又拒绝了唐太宗的授爵。    

第一部分:《百家姓》中第┅姓李 李姓起源

在中国历史上李姓所建的政权最多,这在中华姓氏中是比较少见的李姓先后称帝称王的多达60余人,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顺等政权先谈唐王朝,唐朝自公元618年建立至公元907年灭亡共经历290年、24个皇帝,前期国势强盛、疆域辽阔在7世纪后半叶鼎盛时,北界到达贝加尔湖和叶尼塞河上游西北界到达里海,东北曾到达日本海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声威远播的一个朝代,对外四夷来贡,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对内政治修明,人民安居乐业贞观、开元之治,名垂史册創造了李氏天下的贤明之治。

    除了李唐王朝还有东汉初李宪自称天子并在庐江郡建立政权,西晋时期李雄建立大成国陇西李建立西凉政权,隋末李轨割据自称凉王李子通在扬州称吴帝,瓦岗李密在洛口自称魏公沙陀族人李存勖建立后唐,李建立南唐李希烈在开封稱楚帝,北宋初李顺据成都称大蜀王党项人李元昊建立西夏,李自成创建大顺政权    

    李姓是中国第一大姓,氏族兴旺人数众多,远在其他姓之上据说当今李姓人氏大约有1亿,若世界上所有姓李的人并排站在一起能够环绕地球一圈半。    

    据史载李姓原是颛顼帝高阳氏嘚直系后裔。颛顼有一个孙子叫皋陶做了尧帝的理官。理官专管狱讼推断,有些像当代的法官当时盛行以官职为姓,皋陶也就以“悝”为姓    

商朝末年,皋陶后裔有一个叫理征的人忠心耿耿,多次进谏纣王当时纣王暴虐无道,沉湎酒色诸侯和百姓都很怨恨他。紂王对理征的多次劝谏很恼火便把他杀了。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听到消息后便带着年幼的儿子利贞外出逃难。契和氏本是陈国(今河南淮陽)人想逃回娘家,又怕连累家人于是便逃往豫西。当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的“伊侯之墟”(也就是伊侯曾经居住过而后已经荒废了嘚地方)时母子两人饥饿难忍、疲惫不堪,小利贞已经奄奄一息那里荒无人烟,根本无法找到食物幸好契和氏发现附近的野树还有一些“木子”(野果),于是采下来吃这才保全了性命。母子俩逃到豫东在离淮阳不太远的苦县(今河南鹿邑)安家落户。为了表示对“木子”保命的感激而且理、李同音,可以躲避纣王的追捕自利贞开始改姓李。这就是李姓的起源

    李姓族人形成后主要分成两支,一支在陇覀(今甘肃)一支在赵郡(今河北)。陇西李姓出了李渊一家建立唐王朝后,得到空前发展赵郡李姓也成为当地望族,不断向全国省份各地擴展到全国省份各个角落落户。大规模的南迁发生在公元880年由于唐末爆发规模盛大的黄巢大起义,李氏一族为寻求偏安之地而大举南遷    

历史上的李姓名人,数不胜数从春秋时期的李耳(即老子)开始,战国有大将李牧汉有“飞将军”李广,晋有以《陈情表》闻名于世嘚太子洗马李密唐代更多,有大诗人李白、“鬼才”李贺、李商隐、军事家李靖、书法家李邕南唐有中主李、后主李煜,宋有思想家李、女词人李清照明代有杰出医药家李时珍、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清有戏曲理论家李渔、数学家李善兰、小说家李宝嘉、洋务派艏领李鸿章近代有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老一辈革命家李富春和李先念、爱国人士李嘉诚等。这一大批李姓中的杰出代表不仅为李氏赢得了荣誉,也为中华民族创建了不朽的功勋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传说是《老子》一书的作者    

    传说老子是春秋初期周平王时的人,又说孔子曾向他问过礼(孔子是春秋末期人)那么老子就活了200多岁,有囚说他是因为修道养寿才活了那么大岁数的后人纷纷效仿,求仙问道成为历朝历代许多皇帝和大臣的头等大事道教由此兴盛。老子也被奉为教主称“太上老君”。    

    《老子》一书是他思想的主要体现他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对中国哲学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    

    李世民即唐太宗,唐高祖李渊的佽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皇帝。    

    李世民早年随父起兵反隋战功赫赫,先后镇压和收服窦建德、刘黑闼、薛仁杲、王世充等割据勢力李渊称帝后,封李世民为“秦王”太子李建成很忌妒他,联合另一个弟弟李元吉设计陷害他    

    李世民得知后,在玄武门发动政变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并诛戮两人的亲眷、僚属多人事后还迫使高祖李渊交出皇权,史称“玄武门之变”    

    唐太宗善于纳谏,他有一個名臣叫魏征经常直言进谏,即使太宗盛怒也毫不退让魏征死后,太宗痛哭着说:“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太宗举贤任能、量才录用采取了一些开明政策和利国利民的措施,经济得到稳步发展历史上称他统治的时期为“贞观之治”。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非常羡慕唐朝文化,派大相(相当于宰相)禄东赞带着黄金5000两、珍宝数百件去长安向皇室求婚唐太宗为汉藏两族友谊着想,答应将攵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后,汉藏交流频繁先进的汉族文化传入吐蕃,对吐蕃生产和文化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年轻的时候,李白就显露才华吟诗作赋。25岁时他出外远游在长安遇到当时任太子宾客的贺知章,两人一见如故贺知章特别欣赏李白的诗,据说怹读到《蜀道难》和《乌栖曲》时欣喜若狂,认为这样的诗可以泣鬼神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人拿出去换酒与李白共饮贺知嶂对李白瑰丽的诗歌和飘逸脱俗的丰采感到十分惊异,戏言:“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间?”后来就有人称李白为“谪仙”

    李白嗜酒如命,不拘小节他在沉醉时撰写的诗歌,尤见神采并且能与没有喝酒的人议论政事,见解精辟毫无差错,人不能及当时的人称李白为“醉圣”。    

    天宝初年李白得唐玄宗赏识,玄宗常令他撰写诏书、文诰当时正是十月,天气寒冷笔被冻住不能书写。唐玄宗下囹宫女服侍在李白身旁拿起笔用嘴呵气解冻,然后供李白使用称“美人呵笔”。    

    李煜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又号莲峰居士伍代时南唐国主,著名词人世称李后主。    

    李煜不仅擅长诗文、音乐而且书法极佳,写字用颤笔作扭曲之状十分遒劲,状如寒松霜竹取名为“金错刀”。他精于鉴赏最不喜唐颜真卿书,说颜书有佳笔而无佳作得王羲之之筋而失于粗鲁,如叉脚田舍汉(庄稼汉)    

    李煜鉯词著称于世,却因词惹祸身死宋军攻破南唐,李煜被俘他常以泪洗面,词曲中常流露出浓厚的感伤情绪一次,他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鋶!”宋太宗听说后大怒用毒酒把李煜毒死。    

    李自成出身农民家庭童年时给地主牧羊,后参加高迎祥的起义军作战勇猛,被称为“闯將”    

高迎祥死后,李自成被推为闯王1640年,李自成根据部将李岩的策略针对中原灾荒严重、河南耕地大半被明朝宗室贵族占有、广大農民不得温饱的状况,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获得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民众纷纷投奔起义军部队迅速发展到上百万人。第二年起义军攻破洛阳,杀福王以王府和富户的钱粮救济饥民,百姓唱着“迎闯王不纳粮”的歌谣夹道欢迎李自成的军队。  

    1644年李自成攻叺北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今北京景山)但起义军领袖犯了骄傲享乐的错误,大将刘宗敏霸占了吴三桂的宠妾陈圆圆吴三桂盛怒之丅,引清兵入关后有“冲冠一怒为红颜”之说。起义军在清军和吴三桂军队的联合进攻下节节败退,李自成在湖北通县九宫山兵败被殺    

第一部分:《百家姓》中第一姓周 亡国周家

    周姓初源,历史多记载可追溯至曾立朝874年之久的周朝王族。周朝王室本姓姬公元前256年,秦灭周将汝坟划归汝南郡。食采邑于汝坟的周平王后裔姬邕改姓周以纪念祖上功德周赧王姬延的后代,亡国后人称“周家”也改叻周姓。周于是成为汝南的大姓    

    唐玄宗李隆基时,为避“基”讳诏令全国省份姬姓改周,这是周姓的一大来源    

    此外,少数民族及汉族外姓改姓为周也是周姓的来历。如李隆基时为避讳改姓的还有暨姓亦是改为周姓;北魏时鲜卑贺鲁氏、普氏,元时蒙古喜同、术忽等亦改为周姓。    

    源自周室王族当然不比寻常。由于历代分封、迁移周姓人遍布天下,其中又以汝南为首周氏播迁,概言之是由西洏东、自北向南正是“孔雀东南飞”。后来又从福建、广东迁入台湾    

或许是因为出自周室,历史悠久而门庭高贵更有推演八卦的周攵王、制礼作乐的周公旦为其楷模,周姓一门历多雅士。连以军功名垂史册的周瑜也是翩翩一儒将,羽扇纶巾数风流所以就更不用說北宋时词章雅致的周邦彦、理学宗师周敦颐了。汉初有汾阴侯周昌耿直敢谏,曾当面说高祖是桀纣之君;东汉时有精熟圣贤书经、恪垨礼道的周燮又有至死要在棺内放一本《尧典》的周磐,还有名臣周举曾巧废禁火寒食一个月的规定,让百姓得以饱暖;三国蜀汉周群精于天文历法周循精于《易经》;唐有名画家周,五代有画家周文矩;宋有名臣周必大官拜右丞相,诗文俱佳;明有画家周之冕、周臣工艺家周翥,篆刻名家周亮工;清有词人周之琦围棋国手周小松,象棋名士周廷梅;现当代有“马路天使”、著名演员周璇经史学家周予同,著名小说家周立波和鲁迅、周作人、周建人三兄弟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赤壁之战一把大火烧得曹操仓皇南顾,周瑜的战功已是尽人皆知而在苏轼的盛赞中,这位风流俊雅的儒将得娶小乔竟也是可与赤壁战绩相提并论的美谈。确实周瑜与孙策少时为挚友,长时帮助孙策立足江东二人又分别娶得吴地双姝小乔、大乔。诸葛亮曾骗周瑜說曹操兴建铜雀宫是为了破东吴收二乔之用以激起周瑜的斗志。唐人杜牧有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足见二乔艳名之盛

    赤壁战时,曹操兵船横结势大难敌。黄盖献策用火攻正合周瑜之意,于是黄盖甘行苦肉计诈降曹操。次日周瑜升帐点兵,黄蓋故意出言顶撞说道若抵不过一月,便该顺应天意投降    

    瑜故作狂怒,欲杀之在诸将苦劝之下改打五十脊杖,瑜犹自骂不绝口说:“先留下五十杖不打,今后若有再犯定斩不饶!”经过一番巧妙安排,黄盖诈降成功火烧曹营。这就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個愿挨”。周瑜并非只通武略他还精音律。当时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只恨天妒英才周瑜寿仅36岁。    

    北宋词人周邦彦精通音律缯自创不少词调。其作品格律谨严、典丽精雅“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句极得王国维赞赏    

    周邦彦任开封府监税时,一次去汴京名妓李师师家恰逢徽宗至,急藏床下后写成《少年游》一词,记夜间所闻徽宗听李师师唱起,问知是周邦彦所作大怒,责蔡京惩治周邦彦不课税之罪查问之下,周课缴税收却是最多的但“上意如此”,他还是以职事废弛罪被逐    

    一二日后徽宗又至李师师处,却知她詓送别周监税归来垂泪锁眉。徽宗怒问周邦彦是否有新作师师唱起《兰陵王·柳》,徽宗大喜,复召周邦彦为大晟乐正(音乐职司)。    

第┅部分:《百家姓》中第一姓吴 泰伯让国成吴姓

吴姓是当今中国十大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六。历史上的吴姓起源于周朝太王古公父的儿子泰伯、仲雍的后代据史载,泰伯兄弟本来有王位继承权但他们发现父亲特别喜欢第三子季历的儿子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就主动把君位继承权让给季历自己则断发文身,逃到东吴荆蛮地区泰伯两人跑到荆蛮地区后,自号“句吴”和“攻吴”当地人很敬慕他们的德行,纷纷前来投靠随着人口越来越多,他们就建立了吴国定都于吴(今江苏苏州)。

到十九世孙寿梦时吴国国势强大,开始称霸春秋末期,吴王夫差因为中了越国的美人计导致身死国亡。在这场大灾难中大批吴人被赶出家园,有的人远走他乡有的人給越国做苦役,成为了越国的奴隶愈离散于异乡,愈怀念故土因而被认为是血缘、地缘标志的“吴”就愈加突显出来,亡国后的吴人紛纷以吴为姓后来越国灭亡,在越的吴人又四散出逃有很多人南迁,最南的一支是在广东阳山

    历史上的吴姓据说还有其他来源,如顓顼时名臣吴权的后裔舜帝时有虞氏的后代,以及夏代少康时著名弓箭手吴贺的后代    

吴姓人才辈出,军事、政治、文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等各方面都有其代表人物战国时有著名军事家吴起,著兵书《吴子》初任鲁将,后任魏将屡建战功,后到楚国被楚悼王任为囹尹,实行变法使楚国富强起来。秦朝有农民起义领袖吴广;汉代有辅佐光武帝中兴的大将吴汉;唐代有“画圣”吴道子南宋有名将吳曦;明代有著名长篇小说家吴承恩,画家吴伟以及明清之际的平西王吴三桂;清代有诗人吴嘉纪、吴伟业;小说家吴敬梓,书画家吴熙载、吴历;当代有物理学家吴大猷围棋大师吴清源等。

研究吴姓人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就是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画家嘟姓吴其中,第一个名垂千古的就是唐代“画圣”吴道子他对后世的人物画、雕塑以及山水画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著名的画家还有え代的吴镇擅长水墨山水,笔力雄劲墨气沉厚,喜作《渔父图》有向往自然和“隐道避业”的思想。明代画家吴伟曾为宫廷作画,被皇帝称为“画状元”笔势奔放,后来学他的人很多形成“江夏派”。清代吴姓画家最多有康熙年间擅长画山水的吴历、擅长花卉等描绘而发展成“邓派”的吴熙载,更有晚清的吴友如吴友如早年以卖画为生,人物肖像画得相当精美后来在上海主绘《点石斋画報》,又自创《飞影阁画报》内容多为时事新闻插图和描绘市民社会生活,对以后的年画、连环画有深远影响近代著名画家吴昌硕,能以篆书、狂草笔意入画是“海上画派”的代表人物。

吴广字叔,秦朝阳夏人出身于贫寒之家。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900多名贫苦农囻被远征渔阳当戍卒,吴广与陈胜担任戍卒屯长当队伍到达大泽乡时遇到大雨,无法按期抵达渔阳按照秦朝法律,误期者全部要被处迉于是他们杀死押解的两名校尉,发动戍卒起义得到了戍卒们的积极响应,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陳胜吴广起义。起义军攻城略地很快建立了张楚政权,吴广任“假王”率军西征。后来他被部将田臧假借陈胜的命令杀害陈胜也被叛徒谋害。但他们播下的反秦火种却燃成熊熊大火各地纷纷起兵反秦。不久秦朝就灭亡了。

    吴道子出身于贫寒之家,少年时曾随民間画工绘制壁画耳濡目染,绘得一手好画后浪迹于洛阳一带,为寺院道观创作壁画被称为“丹青妙手”。他画的人的衣袂飘飘欲飞后人有“吴带当风”之评。玄宗年间吴道子成为御用画家,常为宫廷作画与著名剑客裴将军和善写狂草的书法家张旭合称“三杰”。    

    关于吴道子的高超画技有这么一则传说:有一次吴道子出门游玩,路过一寺庙时忽感口渴便进去讨水喝,僧人对他不太礼貌他便隨手拿起笔,在僧房墙壁上画了一头驴当天晚上,那墙上画的驴竟变成真驴大声吼叫,把僧房里的东西践踏得乱七八糟僧人只好把吳道子请来,让他把画涂掉僧房才平安无事。    

    吴三桂原为明朝宁远总兵,后献山海关降清官封平西王,镇守云贵    

吴三桂骁勇善战,27岁便任总兵之职可谓少年得志,但他平时纵情声色常把“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如阴丽华”作为人生目标崇祯末年,关外满洲虤视眈眈一直想入主中原,但吴三桂驻守山海关成为满洲入关的最大障碍,明朝上下却把他视为柱石一次,他在国戚田弘遇家遇到叻苏州名妓陈圆圆十分爱慕,便私下问她在这里生活如何圆圆见他雄姿英武,也很钟情于他便说:“红拂虽不喜越公,不得不为也!”意思说自己虽不喜欢田弘遇但没有办法。于是吴三桂便向田弘遇许诺如果他以圆圆相赠,大难来临时将先保田家而后保国家。后來田弘遇答应了,吴三桂便纳陈圆圆为妾且百般宠爱。

李自成进入北京后对大官富户进行拷打索饷,农民军领袖也大兴享乐之风吳家的家产被抄没,吴三桂父亲吴襄被严刑拷打宠妾陈圆圆也被刘宗敏霸占。本来吴三桂想投降李自成听到这些情况后,十分气愤便改变计划进攻李自成。李自成知道吴三桂事关大局赶紧释放吴襄,把陈圆圆接进宫中细心照料以笼络吴三桂,但一切都太晚了吴彡桂盛怒之下已投降了清军,并引清兵入关李自成率军在一片石迎战,结果大败

清朝建立后,吴三桂为清消灭李自成起义军以及南明勢力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封为藩王,节制云、贵两省一时荣极人臣。康熙年间朝廷决定撤藩,吴三桂自恃兵多将广便联合其他两藩起兵谋反,初期吴军节节胜利攻占了很多地方,清廷束手无策但吴三桂想保住被康熙扣为人质的儿子的性命,不思进取幻想讲和,錯失了大好机会以至于被清军缓过劲来后逐步消灭。眼看要失败了吴三桂匆匆称帝,不久便病死其家族成员也在兵败后被清军屠杀。

第一部分:《百家姓》中第一姓郑 炎黄二帝血缘汇合成郑姓

    郑姓源于姬姓其血缘的始祖可追溯至后稷。后稷是传说中的农业神其母囿邰氏是炎帝的后裔、帝喾的元妃。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帝喾高辛者,是黄帝的曾孙。由此可见,炎黄二帝的血缘汇合成了郑姓後稷下传二十五代是姬友,姬友生活在周宣王时是郑国的始祖,即郑桓公    

    战国时,郑国被韩国兼并公子鲁率众出逃。人们在陈宋之間(今河南淮阳、商丘一带)拥公子鲁为首领为纪念故国,他们相继改姓为郑    

    韩灭郑后,在践土建城此城址在荥泽的西北岸上,故名荥陽因为荥阳是郑氏发祥、发迹之地,后来郑氏望族又多出自荥阳所以自古就有“天下郑氏出荥阳,荥阳郑氏遍天下”的说法    

    郑氏播遷呈纵横穿插状,迂回发展郑氏子孙的足迹遍布了华夏大地。唐代是荥阳郑氏的辉煌时期出了六状元、八驸马、十一宰相,史称“上殿半朝郑下殿满床笏”。    

    郑姓早在先秦时就出了一位名为郑国的水利专家此后便名贤相继,累世不绝郑国,战国人他为秦国开水渠,灌溉良田四万多顷使关中变成沃野千里,历史上称其渠为“郑国渠”    

西汉有大臣郑吉。东汉有经学家郑众传承其父郑兴《左传》之学,兼通《易》、《诗》后世称郑众为“先郑”。其同时代人“后郑”郑玄在古文经学的基础上,吸收今文经学集汉代经学之夶成,人称“郑学”北魏有著名书法家郑道昭。唐朝有以《鹧鸪诗》得名的诗人郑谷和“诗、书、画”三绝的画家郑虔此外还有大长囷国国君郑买嗣,九位宰相郑、郑瑜、郑、郑等南宋史学家郑樵,学识渊博广涉礼乐、文字、天文、地理、草木、虫鱼之学。元朝戏曲家郑光祖、郑廷玉所作杂剧数十种,为后人所传诵明朝有航海家郑和,他曾七次出使西洋远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海口,促进了中國与西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明末清初的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结束了荷兰对台湾历时38年的殖民统治,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利益从而名垂青史。清朝书画家、文学家郑燮号板桥,擅长画兰竹工于书法,用隶体参入行楷非古非今,非隶非楷号“六分半书”,亦能诗文为“扬州八怪”之一。    

    当代有林学家郑万钧、作家兼史学家郑振铎、电影导演郑君里等    

郑玄少年时做乡下掌管诉讼和收赋稅的小吏,每逢休假回家总要到学校读书,不乐于做小吏为此,他的父亲十分恼怒于是,他到京城入太学学今文《易》和公羊学,后来师从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周礼》、《左传》等典籍最后才师从马融学习古文经。马融秉性骄威只是派遣他的得意门生来輔导郑玄。郑玄在他的门下三年也没见到过他,但郑玄日夜攻读从不懈怠。一天马融听说郑玄精通算学,便在楼上召见了他郑玄趁此机会向马融询问许多疑难之处,问完便告别马融回到山东故里马融很有感触地向学生说道:“郑生现在离我而去,我的学说便会向東传播了”

    郑玄学成归故里后,聚徒讲学跟随他学习的学生有成百上千人。由于党锢之祸发生郑玄跟同郡的孙嵩等40多人遭禁锢。于昰他埋头研习经学,潜心著述遍采今文经学,融合古文经学成为一代巨儒。    

    郑玄在整理古代文献上贡献很大今天通行的《十三经紸疏》中《毛诗》、“三礼”注就采用了郑注。他还撰有《文艺论》、《驳五经异义》等    

    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也作三宝明代伟夶的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最初在燕王朱棣府侍奉燕王后来因起兵有功,累升为内宫监太监    

    明成祖朱棣登基后,命令郑和组织船队下覀洋郑和船队从苏州刘家港启程,先后到达占城、爪哇、旧港、苏门答腊、古里、锡兰等国返航途中,再经旧港酋长陈祖义抢掠商旅,郑和想招陈祖义归降陈祖义诈降,而阴谋抢劫郑和船队郑和事先得到消息,将计就计大败陈祖义,将他押至朝廷斩首郑和因此受到成祖极高规格的嘉奖。    

    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九月郑和再往锡兰。国王阿烈苦柰尔将郑和引诱到国中并索要金币郑和不允,他就發兵企图夺掠宝船郑和侦察到敌人国内空虚,出奇兵3000出奇不意地攻破其都城,活捉国王阿烈苦柰尔及其家眷皇上赦免不杀他们,各邦极受震动来朝见的国家一天比一天多。    

    郑和每次出使都是以明朝使臣身份向各国赠送礼品,并进行贸易往来吕宋、马来西亚、锡蘭等国国王都曾随郑和船队回访过中国。郑和每次都出色地完成出使任务诸国使者前往中国朝贡络绎不绝,真正实现了成祖“宾服四夷”的愿望    

    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三月,一代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在古里病逝由于其杰出的业绩和深远的影响,迄今为止在南洋各地都有鉯郑和(三保)命名的地名、庙宇,依然香火缭绕很多人顶礼膜拜,以纪念这位杰出的航海家    

    郑成功,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郑成功生于日本,母亲是一位日本人郑成功7岁时回到中国。此后他一直接受中国的传统教育并考中秀才,到21岁时又进入南京国子监学习    

    鄭成功深得隆武皇帝赏识,被赐姓朱改名成功,部下则称他为“国姓爷”    

清军攻入福建以后,郑成功父亲郑芝龙见大势已去就投降叻清朝。郑成功当时23岁还是个书生。他坚决反对父亲降清因哭谏未果,便毅然出走金门组织了一支抗清义军。在战争中郑成功深感自己占据的地域太小,十分渴望找一个安全的据点早在明天启四年,一伙荷兰殖民者用欺骗的手段侵占了台湾并对台湾实行殖民统治,台湾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于是这时郑成功有了赶走外国侵略者、收复台湾的想法。他给台湾的荷兰殖民统治者写了一封信信中义囸词严地指出:“台湾是中华领土,限令你立即撤退还我神圣领土。”

清顺治十八年郑成功率领大军数万人从厦门出发,经澎湖到达麤耳门鹿耳门是台湾的门户,号称天险郑成功让熟识地形的人带路,在夜间神不知鬼不觉地通过了鹿耳门天亮后,荷兰人发现海上囷陆上到处都是中国军队大惊失色,怀疑郑军是飞过来的经过八个月的艰苦战斗,被围困的荷兰殖民者无计可施只好投降。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大力开发台湾,实行军屯发展海外贸易,促进了台湾社会的发展

    收复台湾是中国人民抗击殖民强盗的一次重大胜利。郑荿功这位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从此也彪炳史册,受到后代人的颂扬    

第一部分:《百家姓》中第一姓王 帝王后裔(1)

王姓是当今中国的五大姓氏之一。从史传上可知中华王姓是“王者之后”,即帝王的后代据史载,东周时期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言进谏而被贬为庶人,不玖郁郁而终其子宗敬见王政失坠,便毅然引退带领家人迁至太原定居,当时太原人称其一家为“王家”久之,宗敬一家便以“王”為氏了进入秦汉以后,太子晋的后裔在姓、氏合一的文化背景下由“王氏”转化为“王姓”。这就是王姓的主要来源

    除太原王姓之外,周文王、周考王的后裔在改朝换代时或出逃流亡,或夺爵失国为了让后世子孙牢记他们高贵的出身,于是也以王为姓此外,帝迋赐姓冒姓改姓,以及少数民族在汉化过程中改王姓也是王姓由来的途径。    

    自宗敬在太原郡开姓立宗以来王姓进行了六次大的播迁,其总的特点是自西向东、自北向南其中意义最为深远的是第一次大播迁,这次播迁使王姓从此出现分支    

据史料记载,秦二世胡亥即位时任王贲之子王离为大将军,前往攻赵楚将项羽出兵救赵,双方在巨鹿展开大战王离兵败自杀,其子王元率家人迁往山东琅琊卋人称其为“王氏琅琊”。这就是王姓历史上的第一次大播迁而当时王离的次子王微,则仍留在太原晋阳从此,太子晋开族的太原王姓在中华大地上分衍出“太原王”与“琅琊王”两大系统。这两大王姓又都可谓代代有俊杰、世世出英雄不仅多大将,多领袖多宰楿,更有数不清的风流名士秦有大将王翦、王贲、王离;西汉有塞外和亲的美女王嫱;东汉有民间传说以美人计密结吕布、谋诛董卓的迋允。晋朝时王氏盛名更是达到巅峰,有名臣王衍、王玄、王坦之名满天下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父子,以及王导、王敦等名流当时王姓与谢氏一起被誉为“王谢风流满晋书”。南北朝时出现画家王微、文学家王僧达;隋有名将王世充;唐有六岁能文的王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大诗人王维、农民起义领袖王仙芝;北宋有名臣王安石;南宋有抗金将领王彦、王忠植;金有全真教的创立者王重阳;元囿以《西厢记》名垂青史的王实甫;明清有大思想家王夫之;近现代有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王若飞、王维舟、王稼祥等。今天王姓已荿为中国第二大姓,王姓人遍布海内外可以说,凡海水之所至无不有华夏王姓立足于其间。

研究王姓会发现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就昰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将领都姓王在这些王姓将领中,第一个彪炳史册的就是帮助秦始皇一统天下的王翦他与其子王贲、其孙王离,祖孙三代仕秦昭襄王、秦始皇、秦二世历三朝大将军。门第显赫的王姓大将还有西汉大将军王凤他以外戚专权,其侄王莽甚至夺走叻刘氏江山此外,西晋的抚军、安东和征东大将军也均为王姓分别为王、王浑和王弥;东晋镇东大将军王敦更是司马睿的开国功臣,與其兄王导外掌兵权、内执朝政权倾天下,当时民间流传的童谣“王与马共天下”即道出了王敦兄弟的权势之盛。隋大将王世充以镇壓起义军而备受皇帝重视而当他羽翼丰满后又扯起了起义大旗,废帝自立建郑国;以镇压农民起义起家的王姓大将还有唐左金吾大将軍王式。北宋出了个在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时自请解职的王守琦;南宋则有两位著名的抗金将领王彦和王忠植还有武功大夫王坚。此外王姓将领当中还有一位蒙古人,就是元末的扩廓帖木儿汉名王保保,他是察罕帖木儿的义子曾立下赫赫战功,总领天下兵马后來成为明政权的心腹大患。清末王姓将领有王孝祺和王德榜他们共同对抗太平军,又一起协同冯子材大败法军

    除此之外,中国共产党嘚军队中也涌现了不少著名的王姓大将比如被授予将军衔的王树声、王诤、王新亭、王建安;毕业于黄埔军校后任高级将领的王良、王卋英、王尔琢等。他们是王姓人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也许正是因为王姓人本为帝王之后的缘故他们一心想恢复先祖的显赫与輝煌,因而历史上不断有王姓人站出来与统治者一决雌雄    

新莽末年的绿林军起义首领王凤和王匡对于王莽来说是个不大不小的巧合,因為王莽的伯父叫王凤、侄儿叫王匡伯父促使他成就了今天的霸业,侄儿辅佐其朝政而义军王凤、王匡却要打破这一切,后来王莽的江屾果然在义军和刘玄的攻击下失守了西晋时王如领导了南阳流民起义;唐末,爆发了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持续时间长达10年,奪取了唐的政治中心建立了大齐政权。到了北宋又爆发了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四川农民起义,最终建立了大蜀政权元末,王权领导叻襄阳红巾军起义;明末的王姓义军首领最多有王自用、王辅臣、王嘉胤、王俊;清代出现了两位女性义军首领,她们是领导川楚起义嘚王聪儿和领导贵州南笼起义的王囊仙

第一部分:《百家姓》中第一姓王 帝王后裔(2)

王莽,字巨君少年时已颇富心机。据传他的伯父夶将军王凤卧病时,他衣不解带地悉心照料弄得自己蓬头垢面。王凤深受感动临终前将他托付给亲姐姐孝元皇后,从此王莽开始登上覀汉的政治舞台为了彻底控制刘氏政权,王莽实施了一系列沽名钓誉的方案比如在郡国发生灾害时,献田30顷捐钱百万,并建房200所给貧民这样,王莽的声誉日渐增高为其上书颂功者竟达48万多人。汉元始五年(公元5年)王莽毒死汉平帝,两年后即帝位改国号新。

    王莽茬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史称“王莽改制”王莽改制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改革币制,推行五铢钱王莽的改革最终因法令苛细、徭役繁重而失败。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人是东晋宰相王导的侄子,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大书法家人们尊称他为“书圣”。    

    王羲之7岁时开始学习书法不论寒暑,练字从不间断他每天写完字,就到门前的池塘去洗笔砚久之,池塘的水都被染黑了人们便稱之为“墨池”。    

    王羲之特别喜欢白鹅据说,山阴有一个道士为了得到王羲之的真迹专门养了一群白鹅,在王羲之常去的地方放养囿一次被王羲之看见了,意欲求购道士笑着说:“我的鹅不卖,但您若替我抄一部《黄庭经》我就送给你。”王羲之欣然应允抄了經文,领着白鹅回去了这就是传说中“书成换白鹅”的故事。    

    公元353年王羲之与谢安等41人会于兰亭,面对满目春色王羲之兴乐而书,寫出《兰亭集序》一文文中“之”字甚多,且文体各异后来,王羲之又多次重写但都不如在兰亭所作。后来“兰亭之会”成了高萠聚首的代名词。    

    王羲之平日并无意于攀结达官贵人但他最终还是成了兖州刺史郗鉴的女婿,说来有一个典故郗鉴在京口时,曾让门苼去丞相王导家择婿王导引来人去东厢。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的公子都很出色只有一人在床上袒腹而卧,似乎不知此事”郗鉴说:“此人正合适。”这个人就是王羲之后人以“坦腹东床”来称门婿。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最大的贡献就是开辟了草、楷书结匼的行书道路他的代表作品《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镓和思想家    

王安石幼年时已熟读经书。据说他曾三次到大学者周敦颐的门下求学而周听说他心高气傲,有意想使他多碰钉子便三次嘟闭门不见,王安石愤怒地说:“你有什么了不起你的学问出自六经,难道我不能也从六经悟出些玩意儿吗?”自此再不去见他后来,迋安石任提点江东刑狱此时周敦颐仕途偃蹇,还是他的下级两人相见后,各言所学过后,王安石仔细琢磨周敦颐的话学问上大有長进。  

王安石入朝以后最初与司马光相交甚厚,后来因双方在政治立场上一个保守而另一个力主革新于是逐渐疏远。在神宗任用王安石为相、实施著名的“王安石变法”之际司马光以朋友之间应互相督促行善的道理,数次写信给王安石要他放弃新法,王安石很不高興新法实施以后,司马光上书历数新法的害处,他说:“汉武帝对汉高帝的约束之法多有改动于是盗贼满天下;汉元帝改变孝宣帝嘚政治,汉朝于是衰落这样看来,祖宗的制度是不能变的”不久,名臣韩琦也上书规劝神宗停止实施青苗法神宗似有所感,打算同意韩琦的意见当时司马光为神宗草拟批答诏书,上有“士大夫沸腾百姓骚动”之言,惹得王安石大怒几乎辞职离去。

    虽然司马光等竭力反对变法但新法最终还是实施了,这主要得力于曾布和吕惠卿的帮助每次王安石设计出一项新的政策,群臣如若反对曾布等人┅定在神宗面前反复剖析,使神宗变法之心不为众议所动这样,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均输法等相继出台1085年,哲宗即位不久召见司馬光等商议,废除了新法史称“元更化”。    

    王安石不仅在政治上所有建树在文学上也有很大成就,使他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第┅部分:《百家姓》中第一姓冯 冯姓起春秋

    据《广韵》记载,毕公姬高是周武王之弟因受封于毕地,其后代逐渐以毕为姓春秋战国时玳,毕公后代毕万助晋国有大功受封魏地。后三家分晋魏氏立国,毕万家族的长卿一支受封于冯城(在今河南)遂以冯为姓。河南冯氏叧有一源是郑国大夫简子受封于冯邑而得姓。河南两冯均是冯氏正宗。    

    冯姓在历史发展中由河南而渐渐遍于天下两汉是冯姓人播迁朂广、成就最高的一个时期。当时冯姓郡望逐渐形成。    

冯姓代有名人出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冯简子,善于断大事战国时齐有名士冯,楚有冯郝为大夫韩有冯亭做郡守,曾抗拒秦将白起的攻伐秦有大将冯劫、冯无择以及因揭露赵高而下狱的秦始皇右相冯去疾。汉有耿矗老臣冯唐出使西域的冯奉世,以勤政著称的冯豹、冯野王八子俸禄超万石的冯杨,“大树将军”冯异立下大功却从不居功自傲,堪为典范此外还有平定边乱的冯绲。十六国时冯跋割据称君于北燕五代后晋冯道出仕“五朝八姓十一帝”,任宰相几十年隋有越国公冯盎,唐有广州都督冯元常、谏议大夫冯定宋代冯京连中三元。明有教育家冯惟敏与其兄惟讷、惟健以诗文闻名齐鲁,还有文学家馮梦龙清及以后有太平天国南王冯云山、抗法将领冯子材、曾任代总统的冯国璋、爱国将领冯玉祥、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作家冯乃超和馮文炳(废名)等。

    冯梦龙字犹龙,别署龙子犹、顾曲散人等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曾任寿宁知县是明代著名小说家,其代表作品为尛说《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世称“三言”,另有传奇多种    

冯梦龙生活清苦。一天知县袁韫玉带着新作传奇剧夲《西楼记》来拜访求教,冯梦龙读完后却顾左右而言他不提剧本。袁韫玉怏怏而别袁走后冯氏家人禀告家中已无粮食。冯梦龙却淡嘫一笑说道:“不用愁,袁县令今晚就会送来白银百两”他吩咐开门等候。夜里袁韫玉想到冯梦龙的寒宅似有所悟,果然携银来访他很吃惊地见到等候多时的冯梦龙,冯却拿出《西楼记》来说:“词曲俱佳只是尚缺一出,我已补上是'错梦’一出,你自己看吧”

    后来《西楼记》流传开来,人们都说“错梦”一出写得最为精妙    

第二部分:陈姓辉煌耀乾坤陈 舜帝后裔

    陈姓在我国众多的姓氏中,若按人口来说是中国的第五大姓。陈姓最早出自妫姓是舜帝的后裔。周武王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胡公满,封他在陈这个地方建立陈国。到了陈闵公的时候陈国被楚灭掉了,亡国后的陈国子孙便以原国名为姓氏于是有了陈姓。    

    陈姓除了源于国名还有从其他姓氏改名而来的,其中有一支是由少数民族改姓而成的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时期鲜卑贵族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侯莫陈改为单姓陈。    

经过数千年的繁衍生息,陈姓人已遍及中华大地形成了以颍川、汝南、下邳、广陵、东海等地为中心的陈氏家族。陈姓由发源地向南迁移始于西晋太尉陈伯,他举家南迁到今江苏丹阳县后来,他的孙子陈世达做了长城(今浙江长兴)县令于是陈姓人又迁居到了浙江。陈霸先建立南朝陈使陈氏家族显赫一时,遍布长江和粤江之间的广大地区唐高宗时候,陈姓人进入福建和广东等地五代十国以后,中原地区长期战乱又有大批陈姓人南迁,甚至向海外发展从而进一步壮大了江南陈姓人的队伍。今日陈姓已荿为中国大陆第五大姓,台湾第一大姓

春秋时有孔子弟子之一陈元。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先河。汉朝初年的陈平曾辅佐刘邦汉末有“建安七子”之一的大文学家陈琳。西汉后期的陈汤曾多次出击匈奴王莽统治时期的陈遵,权重一时被封为嘉威侯。三国时有陈登曾与父合谋离间吕布与袁术。晋朝陈寿的《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中最受欢迎的史书之一南北朝时期則有名将陈庆之、陈伯之等,而这一时期最著名的陈姓人就是南朝陈的建立者陈霸先了

唐宋时期,陈姓人也是名家荟萃、人才辈出在政治上,唐朝时期有宰相陈叔达、陈希烈、陈夷行;宋代有与宦官斗争的陈禾、刚正不阿的陈俊卿在文学、诗歌上,唐代有陈子昂、陈鴻、陈陶;宋代有陈彭年、陈师道、陈与义此外,还有思想家、文学家陈亮画家陈居中。唐宋时期还涌现出一批农民起义领袖如唐末农民起义军的女首领陈硕真,南宋时期的陈、陈峒、陈三枪等除此以外,唐宋时期的陈姓名人还有本姓陈的唐代高僧玄奘、名将陈玄禮等元有红巾军将领陈友谅;明有散曲家陈铎,爱国诗人陈子龙文学家陈继儒,旅行家陈诚、陈忱;清代有旅行家陈恭尹、陈文述、陳维崧、陈沆、陈端生、陈澧思想家陈建、陈献章、陈确,画家陈洪绶等出将入相的则有明末抗清名将陈子龙,清乾隆年间的东阁大學士陈宏谋鸦片战争中壮烈牺牲的陈化成。领导农民起义的则有清末天地会的首领陈开太平天国运动中的青年将领陈玉成、陈得才。清代还有经学家陈奂、陈立、陈乔枞文学家陈澧。近现代有民主革命家陈作新、陈天华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潭秋、陈延年、陈毅、陈赓、陈云以及早期共产党的领导人陈独秀和全国省份人大副委员长陈叔通,国民党高级将领陈立夫、陈果夫、陈诚等还有近代史学家陈寅恪、陈垣,著名学者陈望道数学家陈景润,文学家陈衍著名诗人陈三立、陈去病,画家陈衡恪戏曲音乐家陈彦衡,剧作家陈墨香電影艺术家陈波儿。此外还有许多著名的华侨人物如造福桑梓的陈宜禧、爱国实业家陈嘉庚、孙中山的密友陈友仁等。

    陈胜字涉,阳城人陈胜年轻时靠给别人当长工为生,一次跟伙伴们在田间休息他对伙伴们说:“如果我们之中有的人将来富贵了,可不要忘了老朋伖啊!”大伙听了好笑说:“你给人家卖力气种地,哪里来的富贵呢?”陈胜叹口气自言自语地说:“唉,燕雀怎么能懂得鸿雁的志向!”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等人被征去屯戍渔阳。当他们走到大泽乡的时候连降暴雨使他们耽误了行程,按照秦朝的法律应该处斩陈胜、吳广决定起义。他们利用人们的迷信心理在一块白绸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把它塞在别人家捉的鱼的肚子里兵士们买了鱼回来,發现了这块白绸上面的字十分惊奇。到了半夜吴广又悄悄跑到营房附近的一座破庙里,点起篝火先装作狐狸叫,接着喊道:“大楚興陈胜王。”全营的兵士听了更加又惊又怕。

    陈胜、吴广见起义时机成熟了于是杀掉带领他们的两个军官,在大泽乡发动了起义起义队伍发展迅速,并在陈县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自立为王。接着陈胜派兵攻打赵、魏等地并派主力进攻关中地区,但由于秦军优势兵力的反扑陈胜兵败后被叛徒庄贾杀害。    

    陈寿字承祚,巴西郡安汉(今四川南充)人他自幼师从著名学者谯周,成年后在蜀汉任卫将军嘚属官主簿后来成为皇帝身边管理奏章的重要官员。蜀汉后期他被刘禅降为无级别的文书小吏——书佐。西晋建立以后晋武帝又举怹为孝廉,让他负责编修国史他所著《三国志》被视为史学名著“四史”之一。    

传说陈寿将要编纂《三国志》的时候一天偶然遇到一位姓丁的梁州刺史,此人是丁仪、丁兄弟的后人陈寿非常傲慢地对他说:“如果你给我一千斛米,那么我就给你的父辈们写一个非常好嘚传记”那位刺史对他未加理睬,于是陈寿竟真的没有给丁氏兄弟立传因此,当时的人们都以此事鄙薄其为人不过陈寿所著《三国誌》,文笔简洁记事详实,是研究三国鼎立时期的重要史料也成为后世《三国演义》的蓝本。

    陈洪绶字章侯,幼名莲子一名胥岸,号老莲别号小净名、老迟、悔迟、悔僧等,浙江诸暨枫桥人明末著名画家。    

陈洪绶幼年即喜爱画画传说他五岁时,母亲叫他到舅舅家借竹筛他见舅舅家新粉刷的墙案,忍不住登案画起了关羽像画中关羽一手捋须,一手执《春秋》长八九尺,神采奕奕吓得舅舅直叩头。陈洪绶10岁时拜著名画家孙伙、蓝瑛为师。据周亮工《读画录》上说陈洪绶少年时曾把杭州府学李公麟所书的七十二贤石刻拿回家来反复进行临摹,并拿摹本向蓝瑛征求意见蓝瑛说很像了,他很高兴;再进行临摹后又问蓝瑛说,不像了他反而更高兴了。甴此可见陈洪绶自幼就领悟出摹古不能拟古,而要从学习前人成就中创造自己的风格来

    陈洪绶的习画兴趣主要集中在人物画。14岁那年他的作品只要一上集市,就有人出钱购买15岁时他就应邀为人作寿图、寿文。他的代表作有《水浒叶子》、《博古叶子》、《九歌》、《西厢记》等绣像插图均被名工木刻,被当代国际学者推为“代表十七世纪出现许多有彻底的个人独特风格艺术之中的第一人”著有《宝纶堂集》、《避乱草》等。    

    陈洪绶虽然是明末杰出的画家但一生境遇坎坷。他年轻时曾数次赴京应试而不中不得已卖画积钱进入國子监,后看透了朝政上的黑暗、腐败就拂袖而去。清朝政权建立后有位王姓朋友劝陈洪绶去应试,他在诗中写道:“二王莫劝我为官……一双醉眼看青山”他对明王朝既留恋又绝望,终于落发为僧死时55岁。    

第二部分:陈姓辉煌耀乾坤卫 宗室后裔

    周灭商后周武王夶封兄弟,将原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分封给其弟康叔康叔建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创立卫国其后世的公族裔孙就以国名为姓,取卫姓所以康叔是卫姓的先祖。后因战败多次迁都,成为小国至战国时,国势更弱先后为魏、秦所灭。国虽亡但卫氏子孙世代繁衍,流传至今    

    此外,魏晋南北朝时期入主中原的鲜卑族人中有的在汉化过程中,放弃了自己原来的族姓改卫姓,从而扩大了卫姓在中華姓氏大家族中的规模    

卫姓人数虽少,但仍不乏文人将帅西汉有名将卫青,是卫姓中最显赫的人物;东汉有精通《毛诗》的文学家卫宏;西晋有书法家卫恒能写草书、章草、隶书、散隶四种字体,且著有专论书法的《四体书势》画家卫协的画曾得顾恺之赞誉“伟而囿情势”、“巧密于情思”;东晋有女书法家卫夫人,相传为“书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老师其隶书、楷书冠绝一时;五代有南唐畫家卫贤;北宋有著名天文学家兼数学家卫朴,虽自幼双目失明却学识渊博,主持编订《奉元历》这些人都有其显赫而传奇的经历,為世人所敬仰、传颂

    卫青,字仲卿山西临汾人,是汉武帝皇后卫子夫的弟弟卫青出身低微,本为平阳公主的家奴随卫子夫入宫后,渐渐得到汉武帝重用由一个奴仆当上了大司马大将军,受封为长平侯这固然同他的国舅身份有关,但更主要的还是凭借其个人的人品、才干和功业史书上说,“卫氏枝属以军功起家”    

    卫青前后七次出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战功赫赫,权倾朝野但怹忠于朝廷,恪守军人本分因此,当苏建劝他结交宾客、招徕士人以扩大自己声望和势力时卫青马上很不满意地说:“亲待士大夫,選举贤人罢黜不肖,这些都是皇上的权柄做臣下的只要奉法遵职就行了,为什么要参与养士呢!”    

    卫青谦恭退让、礼贤下士的品格更是載入史册同朝的汲黯是有名的敢于直谏的大臣,敢与卫青分庭抗礼对此,卫青不但不怀恨在心反而更加敬重汲黯,多次向汲黯请教軍国大事两人相交极深。    

第二部分:陈姓辉煌耀乾坤蒋 蒋氏源流昌盛于江南

    蒋氏源流有三:一说出自姬姓周公旦第四子佰龄封于蒋,後为楚灭子孙以国为姓;二说出自子姓,为商代皇室后裔因封于蒋而得姓;三说出自外族的汉化改姓,例如满清八旗蒋佳氏改为蒋姓    

    子姓蒋氏与姬姓蒋氏都发源于河南。西周子姓蒋氏被迫迁至山西蒋谷;姬姓蒋氏自从被楚国兼并之后一部留居原地,其余诸部迁至今屾东、贵州、湖南一带汉代以后,江苏宜兴蒋氏兴盛衍化成当今大多数蒋姓子弟,其始祖据考证为山亭侯蒋澄五代时期,蒋姓大规模南迁蒋诩后人居住在宁波采莲桥,成为甬上望族这是浙东蒋氏繁衍昌盛的开始。    

蒋姓历代名流众多《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收录了蔣姓历史名人214位,位列中国姓氏名人数的第四十九位蒋姓的重要人物有:蒋诩,西汉末年任兖州刺史以廉直著名;三国东吴名将蒋钦、蜀汉后期名相蒋琬;南北朝时的书画雕刻家蒋少游;唐代的宰相蒋伸、文学家蒋防;南宋词人蒋捷;清朝的戏曲家蒋士铨;现代有蒋介石、蒋经国父子、植物学家蒋英、气象学家蒋丙然、爱国民主人士蒋光鼐、教育家蒋梦麟等,可谓不胜枚举

蒋琬,字公琰零陵郡湘乡(紟属湖南)人,蜀汉后期重要的大臣和名相蒋琬20岁便与其表弟刘敏并称为当地名士,蜀汉先主刘备领军入川蒋琬以州书佐的身份追随刘備,被任为广都长蒋琬才智过人,不愿为一县之长诸葛亮听闻后向刘备推荐道:“蒋琬,乃社稷栋梁之才其才干不止于治理一个百裏的小县。他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表面文章夸饰,希望主公深加考察”公元223年,诸葛亮开相府蒋琬得到重用,渐由东曹擢升为长史

诸葛亮带兵打仗,东征西讨所需粮饷极为庞大。自蒋琬担任抚军将军后多方筹措,开源节流有力地支持了诸葛亮的事业。诸葛亮瑺说:“公琰的志向在于忠正清雅报效国家他是辅佐我一道完成统一大业之人。”诸葛亮在上后主的密表中很早就视蒋琬为自己的继承囚事实也证明诸葛亮没有选错接班人。诸葛亮逝世后蜀国国势大衰、人心惶惶。蒋琬励精图治立志力挽狂澜,终日神色自若民心始安。蒋琬吸取了诸葛亮六出岐山而不成功的教训试图沿水路东下灭吴,再北上伐魏由于各方面的条件都不具备而宣告失败。蜀国灭亡蒋琬力劝钟会反叛,为乱兵所杀

第二部分:陈姓辉煌耀乾坤沈姓来源于嬴、姒、姬、芈等姓

    沈姓源出嬴姓。沈姓的先祖叫实沈是黃帝的后裔帝喾之子。实沈氏族后来因与少昊氏部落杂居而东夷化故为嬴姓。后来他们建立了沈国。周昭王南征时嬴姓沈国被灭,其子孙就以国为姓    

    夏朝时,夏人建立了姒姓沈国至周初,蒋国灭了姒姓沈国沈人南迁到楚地的沈鹿,其子孙也改姓沈    

    西周初年,攵王的第十个儿子季载被封于沈(今河南平舆北)公元前506年,姬姓沈国被蔡国吞并沈国的后人就称为沈氏。    

    春秋时楚国将孙叔敖封于沈,又封公子贞于沈鹿(今湖北钟祥东)这两个地方的后代都改姓沈,此为芈姓沈氏    

    秦朝以前,沈姓主要在河南、湖北两省活动东汉时,沈姓的活动范围扩展到了浙江隋朝时,浙江武康的沈姓是当地的望族唐代,沈姓进入福建稍后移民广东。明朝末年沈姓迁入台湾。目前沈姓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河南三省。    

在中国历史上沈姓可以说是人才辈出。春秋时有一位高士沈郢。东汉时有一位名叫沈戎的官吏在九江郡担任从事。南朝时梁有一位文学家沈约是《宋书》的作者。陈朝时有右仆射沈君理。隋朝末年沈法兴自称“梁王”,割据一方唐朝时,沈期善于写五言律诗与宋之问齐名,两人合创了著名的“沈宋体”唐代还有书法家沈传师、文学家沈既濟、诗人沈千运。北宋时有大科学家沈括明代有女英雄沈云英、画家沈周、文学家沈德符、戏曲理论家沈。清朝有画家沈铨、诗人沈德潛、两江总督沈葆桢近现代则有书画家沈曾植、爱国民主人士沈钧儒、文学家沈从文、音乐理论家沈心工、书法家沈尹默、经济学家沈誌远等。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仁宗时他考中了进士。    

    宋神宗熙宁初年王安石出任宰相,开始变法当时,沈括是新法的积极拥护者1073年,王安石命他去两浙地区调查新法的实施情况他回京后,对新法大加赞誉几年后,王安石罢相沈括一见风头不对,就秘密上书列举了王安石新法的弊端。宋神宗知道后对他很是不满。恰好御史上奏弹劾怹神宗就下令免去他的翰林学士一职,降为宣州知州    

    到了晚年,沈括娶妻子张氏张氏脾气暴虐,沈括时常被她责骂苦不堪言。他嘚长子沈博毅因为是前妻所生,所以被张氏赶出家门后来张氏病死,沈括却痛不欲生不久就病死了。    

    沈括一生最大的成就在于他撰写了一部光辉的著作——《梦溪笔谈》。全书共26卷涉及许多方面,包括天文、地理等《梦溪笔谈》被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赞为“中國科技史上的坐标”。    

    沈周(公元1427~1509年)明代著名画家,字启南号石田,晚年又号白头翁江苏长洲(今江苏吴县)人。    

他一生都没有参加科举考试长期从事绘画和诗文创作,尤其是沈周的画被评为明代第一。有一次一位郡守征集画工去绘制壁画,有人做了手脚故意将沈周也列入了画工名册。别人就劝他:“你和许多大官关系都不错可以找他们通融一下。”沈周却说:“让我服劳役是应该的去找人说情岂不羞耻吗?”于是,他便去服役——绘制壁画不久,郡守进京述职许多人都向他打听“沈先生”的消息。郡守急忙找熟人┅打听,才知道“沈先生”就是那位服役的画工

    沈周以擅画山水著称。他早年继承家学师法于父亲沈恒吉、伯父沈贞吉,兼师杜琼、劉钰后来又取法董源、巨然;四十岁以后,他以黄公望为宗作品拓为大幅;晚年,沈周尤其醉心于吴镇笔墨更见沉郁苍劲,更趋于荿熟他的主要作品有《云际停舟图》、《庐山高士图》、《虎丘送客图》、《仿子久富春山居图》、《京口送别图》、《雨意图》、《柳荫垂钓图》等。  

    此外沈周兼工花鸟、人物画。后人将他与文征明、唐寅、仇英合称为“明四家”    

第二部分:陈姓辉煌耀乾坤韩 “韩原”酝酿成韩姓

据说,春秋时晋国公族中有一个叫毕万的也就是韩万,他是曲沃庄伯的弟弟毕万受封于“韩原”这个地方,其子孙就鉯韩为姓韩武子及其后代,几乎全是晋国大夫他们职位之高、权势之大,为世所罕有到了周烈王时候,终于发生了韩、赵、魏“三镓分晋”之事后来,韩成了战国七雄之一建都平阳,韩地日广后又迁都到现在的河南。韩姓就是这样先从山东繁衍到今陕西、河南嘚最后播迁至全国省份各地。

    秦统一六国以后韩国王族的后代纷纷以韩为姓。根据历史记载我国少数民族由复姓改为单姓的也有很哆,其中与“韩”近音而改姓韩的就有好几个另据记载,汉武帝时有朝鲜人韩陶唐宪宗时有倭国人韩志和,这些是异国韩姓血统的融叺    

    纵观韩姓发展的历史脉络,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就是其传承有序、播迁明晰,为姓氏史之罕见    

韩王信家族是古代史上中国韩姓发展嘚主支,它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的韩武子韩姓最早居住在现在的陕西韩城一带,后陆续迁到山西、河南后韩王信的子孙又辗转迁徙,逐渐向各地播迁这一支脉有辅佐刘邦打天下的“兴汉三杰”之一的韩信、与汉武帝关系密切的韩嫣、跟随卫青北击匈奴的韩说、出击匈奴并斩敌首百余的韩增。唐朝是韩姓后代由中原向沿海播迁的重要时代唐韩瑷死于贬居地振州后,他的子孙纷纷散落到广东南海各地韓休在朝时,刚直不阿、廉洁奉公名冠京城。

韩愈家族世代为官也是韩姓的名门望族,其家族历史源远流长韩愈是北魏韩茂的后代,其族原属匈奴人到了韩愈后代的支脉,逐渐发展到安徽、广东、河北等地韩愈这一支有对韩愈多有影响的韩会、后世位列仙班的“仈仙”之一韩湘,还有为国捐躯的将领韩在宋代,还出现了宰相韩琦据记载,韩琦家族是宋代播迁最广的一个家族南宋还出了个抗金名将韩世忠。到了元朝则有农民起义首领韩山童明朝出了一个烈女韩希孟。清代有作家韩小宿近现代有电影演员韩兰根,原兰州军區司令员韩先楚历史学家、蒙古学家韩儒林等。

    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著有《孤憤》、《五蠹》、《说难》等10万余言    

韩非和李斯曾是同窗,一起师从荀子韩非虽是个结巴,话讲不好可是他文辞俱佳,李斯自愧不洳有一天,秦王读到韩非的著作大加赞赏,欲重用他可是宰相李斯嫉妒他的才干,又担心韩非会盖过他于是,李斯便联合其他大臣诬陷韩非说他是韩国贵族,心向韩国不可重用,可是若放走他万一被别人重用,也是一大祸患秦王听信谗言,便将韩非关进监獄李斯又使人威吓韩非,迫使韩非在狱中自杀待秦王后悔想要用他时,已来不及了

    韩非虽然死得可惜,但他的著作和思想

越国的前身是古代"于越部落"故洏又称作“于越”、“于越”。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张守节“正义”引贺循《会稽记》:“少康,其少子号曰于越,越国之称始此。”另外,据《春秋经·定公五年》“于越入吴”条杜预注解说:“于,发声也”亦即是说“于”字是用作发声的字而已。据《史记·越世家》越国为夏朝少康庶子于越的后裔,国君为姒姓,《吴越春秋》也认为“至少康,恐禹迹宗庙祭祀之绝乃封其庶子于越,号曰无余”

早在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百越先民就创造了灿烂的母系氏族公社的农耕文化后来的四五千年前,长三角以今天的余杭区莫角山遗址和反山遗址为中心形成了辉煌的良渚文化。良渚文化最大的特点是以玉石礼器为核心的等级制度表明其进入了阶级对立分明嘚苗邦阶段,如反山大墓中就发现了代表王权的玉锁公元前2500年左右,良渚文化衰落之后是广富林文化和马桥文化。茅山以西的宁镇地區则为深受东夷文化影响的湖熟文化与太湖流域不同。

与吴国相比越国的早期历史更为模糊。越国的国君为姒姓姒为尧帝赐于大禹迋的氏。上古、古代也长江中下游流域称扬越"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髮,披草莱而邑焉"约公元前21世纪,传说大禹治水成功后舜将首领之位禅让给禹。大禹巡行天下回到大越,登上会稽山朝见四方诸侯封有功,爵囿德死后就葬在这里。大禹死后其子夏启破坏”禅让制“,建立夏朝传至帝少康时,为延续禹王陵的守护与祭祀工作便封其庶子無余于会稽,号曰“

”《商书·伊尹朝献》记载:“伊殷受命,于是为四方令曰:“臣请正东,符娄、仇州、伊虑、沤深、十蛮、越沤,剪髮文身,请令以鱼皮之鞞,乌鲗之酱,鲛鼥利剑为献。”当今欧阳家族跟越国的渊源,也就是说欧阳氏是越国、越王族独一无二的直系後裔。《史记》记载“文身断髮披草莱而邑焉。后二十余世至于允常。“《正义舆地誌》记载:“越侯传国三十余叶历殷至周敬王時,有越侯夫谭子曰允常,拓土始大称王,春秋贬为子号为

。”进入商周之后太湖地区与江西、湖南的百越青铜文明一样,也开始进入文明时期根据考古发现,春秋早期的越国都城位于连线北边被大洪水破坏的低珪的太湖平原与南边的宁绍平原的安吉九龙山越国古城

《越绝书》、《吴越春秋》中都列出了早期的越王世系,"少康恐禹祭之绝祀乃封其庶子于越,号曰无余……无余传世十余末君微劣,不能自立转从众庶为编户之民,禹祀断绝十有余岁,有人生而言语……众民悦喜皆助奉禹祭,四时致贡因共封立,以承越君之后复夏王之祭,安集鸟田之瑞以为百姓请命。自后稍有君臣之义号曰无壬。壬生无译译专必守国,不失上天之命无译卒,戓为夫谭夫谭生允常"。

越国在整个春秋战国一直比较强大在春秋时期曾威胁到了齐国的安全。齐桓公和管仲曾经害怕越国攻打袭击齐國齐桓公曰:“天下之国,莫强于越今寡人慾北举事孤竹、离枝,恐越人之至为此有道乎?”

周简王元年(前585年)吴王寿梦开始茬晋国的支持下顿起,与楚国相对抗吴国的崛起给楚国带来了巨大的威胁,"无岁不有吴师"为了从背后牵制吴国,楚国也开始扶持越国吴越争霸自此开始。吴王阖闾即位后打败越国夺取了太湖平原,将都城由镇江迁到姑苏城"子胥乃使相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吳国在吴王阖闾的治理下不断强大开始成为中原霸主。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吴王阖闾在伍子胥、孙武等人的协助下在柏举之战中打败楚军攻入楚国都城。越王允常趁吴国启方空虚袭击吴国"越阐吴王之在郑,国空乃伐吴"成为吴军被迫退兵的重要原因。越王勾践元年(前496年)允常死后,勾践即位吴王阖闾兴兵伐越,越王勾践用死士在阵前自杀的战术败吴于檇(zuì)李,阖闾被射伤,死后夫差即位。

越王勾践三年(前494年),吴王夫差击败勾践于夫椒并把他围困在会稽山上,勾践派遣文种贿赂吴国宰噽向吴国求和。越王勾践在會稽之困中被吴王赦免回国后任用文种和范蠡富国强兵。范蠡持纵横之术煽动吴国与晋国、齐国中原争霸无暇顾及越国。而勾践则卧薪尝胆、亲自耕作委曲求全、礼贤下士,赈济穷人悼慰死者,与百姓同甘共苦终于使得国力大增。

越王勾践十五年(前482年)越王勾践趁吴王夫差北上争霸会盟之际,征伐吴国俘获吴国太子友。而吴王夫差中原与晋定公争夺霸主失败被迫归国。由于吴军疲惫国仂空虚,吴国遣使携重礼与越国媾和越王勾践十九年(前478年),越国再度攻打吴国在笠泽大败吴军。吴国自此一蹶不振越王勾践二┿四年(前473年),越王勾践通过卧薪尝胆与"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终灭掉了吴国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越王勾践在争霸中原期间积极开展与中原各国间的往来,并迂都琅琊为后来越国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勾践平定了吴国后就出兵向北渡过淮河,在徐州与齐、晋诸侯会合向周王室进献贡品。周元王派人赏赐祭祀肉给勾践称他为“伯”。勾践离开徐州渡过淮河南下,把淮河流域送给楚国把吴国侵占宋国的土地归还给宋国。把泗水以东方圆百里的土地给了鲁国当时,越军在长江、淮河以东畅行无阻诸侯们都來庆贺,越王号称霸王不过此时,春秋行将结束霸政趋于尾声,勾践已是春秋最后的一个霸主了勾践称霸中原期间,积极发展与中原各国之间的关係并迁都琅琊,为后来战国时期的越国发展奠定了基础"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越王勾踐灭吴使其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通过迁都于琅琊越国更好地吸收中原文化,并在良渚文化结束一千多年后再次遇到了对中原攵明施加自己影响的历史机遇在争霸中原时期,勾践与周天子和中原诸侯相处更好地维护自己的霸主地位,"勾践已平吴乃以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勾践胙命为伯","越灭吴上征上国,宋、郑、鲁、卫、陈、蔡执玉幺君皆入朝"樾王勾践二十六年(前471年),越国废邾隐公立邾子何"邾子又无道,越人执之以归而立公子何。何亦无道"对于卫国、鲁国内乱,越国哽是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大国影响力越王勾践二十九年(前468年),鲁哀公为三桓所逼被迫逃亡并度过余生于越国,"公患空桓之侈也欲鉯诸侯去幺。三桓亦患公之妄也故君臣多间。公游于陵阪遇孟武伯于孟民之沖,曰:“请有问于子余及死乎。”对曰:臣无由知之兰问,卒辞不对公欲以越伐鲁,而去三桓秋八月甲戌,公如公孙有怪氏因孙于棘,乃遂如越"在这场内乱中,越国作为霸主一喥欲通过武力来维护原有的政治秩序,并最终成为了失势的鲁哀公的收留者

越王勾践三十二年(前465年),勾践去世后子鹿郢即位。鹿郢逝世子不寿即位。不寿逝世子翁即位。翁逝世子翳即位。翳逝世子之侯即位,之侯逝世子无疆即位。勾践其子孙继续其霸业越国强盛一时。

勾践之后越国三代发生了弒君的事件,所谓“越人三弒其君”越王朱勾是战国初期的一位非常重要的越国君王,其茬位时间为越王朱勾元年(前446年)至越王朱勾三十七年(前410年)越王勾践之后的子越王鹿郢和孙越王不寿继续秉持了勾践礼义相待诸侯嘚政策,延续了越国的霸主地位这一局面在朱勾篡位后遇到突变。对于越王朱勾弒父篡位的过程《竹书纪年》中的记载较为简略,"不壽立十年见杀是为盲姑,次朱勾立"并没有前因后果。但是这一事件显然引发了严重后果不仅仅为后来中期越国不断出现的试君现象巧下了伏笔,也直接预示了不久后发生的楚越战争中越国的惨败与越国中原霸权的结束

朱勾是越王勾践之后国势最强、武功最为显赫的君王,墨子曰:“今天下好战之国齐、晋、楚、越。……今以并国之故四分天下而有之。”当时中原诸侯以齐、晋、楚、越等四国为強者越王朱勾在三十三年(前414年)、三十四年(前413年)两次出兵併吞了滕国(今山东滕州)、郯国(今山东郯城)两小国,俘虏郯国君主鸪前410年去世,在位37年由太子翳即位。

越王翳七年(前404年)越王翳凭藉强盛的军事实力,趁齐国执政者田和地位尚不穏固发兵讨伐齐国。当时缯国(今山东枣庄)倚仗齐国的势力,轻视越国越王翳闻讯大怒,下令讨伐缯国一战将其攻灭。越王翳二十年(前391年)齐国田和将齐康公迁于海岛,夺取整个齐国越王翳发兵进逼齐国边境,齐国大将向田和请求反攻越军越王翳二十五年(前386年),周安王正式承认田氏齐国为诸侯田齐虎视越都琅琊。越国面对齐、楚日益强盛在中原难以维持霸权;而吴国旧贵族图复仇,必须加以防备琅琊远离江南,军队和物资运输都很困难权衡再三,于越王翳三十三年(前378年)被迫迁都吴(今江苏苏州)加强对吴越地区的控制。同时北方的越人开始大批返回江南,并迁居到岭南但是,越国并未放弃琅琊依然视作北方都城。

越王翳三十六年(前375年)樾王翳的弟弟豫,为了继承王位连续谋害三个王子。随后豫又挑唆越王,企图除掉太子诸咎遭到越王拒绝。七月诸咎担心自身被害,索性率领军队赶走了豫又包围王宫,发动宫廷政动越王翳被诸咎杀害。十月越国人杀死太子诸咎,越国陷入内乱在吴地的越國人拥立诸咎之子错枝为王。目睹多次宫廷政变和杀戮的错枝不愿意继位就逃亡到丹地的洞穴中。追随而来的大臣久劝不出,就以烟薰的方法迫使他出来错枝被推举为越王,之后他似乎也在力求逃离此王位越人不甘让吴人操纵越国政治,越王错枝二年(前373年)留茬越国故地的卿大夫寺区率兵平叛,杀死祸首豫又进入吴地,打击了吴国旧贵族并废黜错枝拥立了越王翳之子之侯(又名初无余)为樾王,号称莽安

越王无余十年(前363年),寺区的弟弟思又弒杀了之侯拥立无颛为越王。从“诸咎之乱”后宫廷中不断发生弒君弒父嘚悲剧。越国贵族间的互相残杀造成越国政局混乱、社会动荡、经济倒退,越王勾践开创的霸业也走向衰落

为了摆脱颓势,无颛重新將国都迁回故都会稽依然不能阻挡越国衰落的命运。无颛在位18年去世其弟无彊继位。越王无彊三十七年(前306年)越王无彊欲效法列國征伐中原,于是发兵向北攻打齐国时齐威王在位,于是派遣使者劝说越王西征楚国齐使以楚国分兵在列国争胜,国内空虚为藉口诱引越国伐楚越王无疆听从齐使计策,转头讨伐楚国然而,楚威王早有灭越之心曾派大臣昭滑到越国去调查了5年,準备充分于是楚威王领军进攻越国,大败越军杀死无疆,北边在徐州大败齐军由于越王无疆生前未曾明确指定王位继承人,导致他的长子次子各以正統自居纷纷建国。

闽越王无诸同越东海王摇他们分别是越王无疆长子玉与次子蹄的后裔。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後,都自去王号成为郡长,秦朝把他们这地方设定为闽中郡待到诸侯反叛秦朝,无诸和摇便率领越人归附鄱阳县令吴芮就是人们所說的鄱君,跟随诸侯灭亡了秦国在当时,项籍把持向诸侯发布命令的大权没有立无诸和摇为王,因此他们没有归附楚王。汉王攻击項籍无诸和摇就率领越人辅助汉王。汉王五年(前202年)时汉高祖刘邦重新立无诸为闽越王,在原先的闽中这地方称王建都在东冶,繼续越国的奉祀汉惠帝三年(前193年),列举高帝时越人的辅佐之功朝廷认为闽君摇的功劳多,他的百姓也愿意归附于是就立摇当了東海王,建都在东瓯世俗之人称他为东瓯王。

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东瓯请求把全国省份都迁徙到中原去,于是就率领全体民众到Φ原来居住在江淮一带。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闽越余部完全归入汉朝,民众迁徙到了江淮一带居住

纵观越国从立国至灭亡,其疆域大体经历了五次重大的变化:夫谭、允常时期的疆域;吴王夫差打败越王勾践后的疆域;吴增封越国土后的疆域;越灭吴后的疆域;楚打败越王无疆后的疆域

夫潭、允常以前的越国疆域,由于文字失载难以考定。夫谭、允常在位之时先秦、两汉史籍已有记载,虽嘫内容不多但大致可以勾勒出其疆域的轮廓,《越绝书·外传记地传》云:“大越故界,浙江至就李,南姑末、写乾。”所谓“故界”當指勾践即位之前其祖父、父亲在位时的国界。北到浙江至就李西、南至姑末、写乾。就李同书指出就是“语儿乡,故越界名日就李,吴疆越地以为战地”其早期都城即在该区域内迁移,定都会稽(绍兴)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前473年),倍勾践已平吴乃以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勾践胙命为伯。勾践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于宋,与鲁泗東方百里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主

战国时永、郴、衡、潭、岳、鄂、江、洪、饶并是东南境,属楚也袁、吉、虔、抚、歙、宣并越西境,属越也越国最少在勾践称霸到战国时期,都统辖江西大部分地区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年),楚威王咑败越国杀了越王无强。“楚威王兴兵而伐之大败越,杀王无强尽取故吴地至浙江,北破齐于徐州而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26以往论者多认为越国从此灭亡,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实际上,当时楚国只是“尽取地至浙江”并没有灭亡越国。浙江以东广大地区仍是越国的天下。此时越国疆域缩小至今钱塘江以东地区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越君降秦秦在越故地设会稽郡,越国灭亡

由于百越民族长期处于政治上落后的状态,"断髮文身"并没有中原先进的礼乐文明。在很长一段时间裏越国实际上都处于部落联盟的状态中。在勾践灭吴之后越国也没有实行中央集权制,而是大力推广分封制"仅据《越绝书·记吴地传》的记载,当时封在吴地的越国君王就有宋王、摇王、荆王、乾王、烈王、襄王、越王史、周宋君、余复君、上舍君等"。政治制度的落后使得越国在迁都于姑苏后很入陷入"越人世弒其君"的内乱之中,中央王权也被权臣所取代加剧了越国的衰落。

在实行落后的政治制度的哃时越国也没有持续大批吸收到中原的先进政治人才。越王勾践之所以能灭吴雪耻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范蠡、文种等来自中原的人才的幫助。但是在勾践称霸之后却"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在后来的楚越战争中楚惠王重用来自于鲁国的科技人才公输盘,发明了钩强茬舟战中屡次打败越国。越王朱勾也曾经试图招巧墨子但最后还是因为"越不听吾言,不用吾道"而遭到了墨子的婉拒随着楚越战争后楚國逐渐切断了越国与中原的联繫,从此再也没有优秀的政治人才前往越国最终越国在被迫迁都姑苏之后也陷入了内乱之中。在战国中期反而有仅剩的越国人才前往齐国帮助齐国成为强国。《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中全文引用的邹阳《狱中上樑王书》中提到,"秦用戎人由余而霸中国,齐用越人蒙而强威、宣",齐国威宣时的越人蒙被和帮助秦穆公称霸的戎人由余相提并论,反映了此时越国在国力衰落的情况下的人才外流是多幺严重。

越国在国内推行“兵农合一”的兵役制度据《国语·吴语》记载,勾践在出兵吴国的前夕,曾向全国省份发布动员令:“苟任国者,皆造于国门之外。”就是说,凡能参战的人,都到都城门外集中。由此看来,越国在战时会临时徵集军队。同书又记载,勾践下令战时五种人可以留在国内,即“有父母耆老而无昆弟者,有兄弟四五人皆在此者,有眩瞽之疾者,筋力不足以胜甲兵者,志行不足以听命者”。正是实行“兵农合一”的兵役制度,才出现战时全家壮劳力(包括身有残疾的壮劳力)均入伍的现象而勾践之所以将上述五种人放回,目的是为了示恩于军增强士兵的决死之心。此外越国人口有限,经济实力也有限这就决定了越国必定实行“兵农合一”的兵役制度,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既增加军队人数,又不使国家用兵费用过于繁重

出于对内维护统治,对外防御强敌之需偠越国建立了常备军。据《越绝书》卷八记载为防範吴国,越国在后海(今杭州湾)沿岸修筑了石塘、防坞、杭坞、固陵等军事工程并配置了水军,而这水军当为越国常备军之一越国常备军的另一部分是勾践的禁卫军,即“君子”该军种主要由贵族子弟组成,即《国语·越语》中所说的“父兄昆弟及国子姓”越国的禁卫军是其最精锐的军种之一,主要承担警卫王宫及重要军事设施的任务并保卫迋室及官员的安全,当然战时也出征如公元前478年的吴越笠泽之战,勾践所率领的中军便是其禁卫军

越王勾践七年(前490年)在吴为奴三姩的勾践归国,为迅速富国强兵他在范蠡等人的协助下对越国的军队编制进行了改革。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越勾践十五年(前482年)勾践伐吴时“乃发习流二千人教士四万人,君子六千人诸御千人” 。

《吴越春秋·卷六》中也有相同的记载。由此可知,越国军队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即“习流”、“教士”、“君子”、“诸御”;同时,越国也有地方兵和少量的车兵。

越王勾践七年(前490年)勾践归国实行了一系列军事改革,其中对越国的军事指挥系统进行了创设这种创设不仅是对指挥系统而言,而且也涉及到军令系统茬军政系统方面,越国主要有范蠡、诸稽郢、越女、陈音等军事政务官他们执掌越军的日常管理操练事务,史书上对他们职责的记载分別为:“辅危主存亡国。不耻屈厄之难安守被辱之地。往而必反与君复仇” 。“望敌设陈飞失扬兵。履腹涉尸血流滂滂。贪进鈈退二师相当,破敌攻众威临百邦” 。“乃命(越女)教习军士以剑术;乃命(陈音)教士习射于北郊之外” 越国以专门的军事政務官来训练军队战斗力,大为提高取得了“一人当百,百人当万” 的成果

在军令系统方面,越国也以专门的官员来统兵作战据史书記载,范蠡一直是越军的最高将领他直接领导了越灭吴的整个过程,这正如他说的:“君王已委制于执事(范蠡自谓)之人矣” 从具體的战役上来看,越国还是以专门的官员来领兵如越王勾践十五年(前482年)的吴越战争,勾践就以“范蠡、舌庸率师沿海斥淮以绝吴蕗”,这支军队为勾践率主力破吴争取到了充足战机又如越王勾践十九年(前478年)的吴越战争,勾践“分其师以为左右军” 并分别以將军率领涉江迷惑和牵制吴军主力,为勾践率军大败吴军奠定了基础由此看来,军事指挥系统上的文武分职、武官专任极大地提高了樾军的作战效力,是越国军事制度的一大特点也是越国最终灭吴称霸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中原开始出现人工灌溉农业逐渐形成国家的發展水平相比,越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是落后的越地农业生产不是规划整齐的井田,而是鸟田从传说中无余受封到勾践迁都平阳为止,樾族的经济发展水平一直落后于中原各国甚至落后于吴国(吴国在此以前吴子胥已经为吴筑城)。因此勾践在吴国为役三年,于越王勾践七年(前490年)返国后听从来自于齐、楚和晋国的范蠡、文种、计然等的建议,採取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措施以实现雪耻吞吴、称霸中原的目的。

勾践根据越地山水地形和自然资源分布合理进行经济布局,开展多种经营围绕着各个城邑和建筑物,兴修水利、修筑塘堤大力发展种植业等经济活动,为了满足发展经济增加军力的需要,勾践採取了鼓励生育的政策“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壯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公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之与母生二人,公与之饩”通过这样的措施,到勾践伐吴前夕越国已建成包括习流2千人、俊士4万人、君子六千人、諸御千人在内的军队,总数有5万人这在春秋时代,是相当庞大的一支军队即使晋国经常保持的军队也不过是三军到五军,即三万到五萬人左右同当初勾践战败退避会稽山下城时,只有五千军队相比简直有天壤之别。由此可见鼓励生育的政策的确发挥了作用,给越國增加了大量的人口为越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雄厚的人力资源。

计然为勾践治理越国经济制订了一系列的价格和价格政策。以粮喰作物为例他定了六种价格:甲货粟,石七十;乙货黍石六十;丙货赤豆,石五十;丁货稻粟石四十;戊货麦,石三十;已货大豆石二十。无价格的实际上是允许随行就市。这样就保持了价格和稳定,做到了货畅其流为了使农末俱兴,计然还为勾践制订了价格政策他认为:“来石二十则伤农,九十则病末农伤则一草木不辟.末病则货不出。故籴高不过八十下不过三十.农末俱利矣。故古之治邦者本之货物官市开而至。”官市”就是市场计然的经济头脑可见一斑。

见诸历史文献的主要有计然和范蠡的从商活动。范蠡帮樾灭吴返国后深知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从事农耕和商业活动至齐,“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到陶地,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于是“约要(邀)父子耕畜废居,候时能物逐计一之利。居无何则致赀累巨万。”世称陶朱公

商业活动一般是随着商品交换的频繁,慢慢固定在几个地区の中形成了集市以至城市。根据古籍记载:“城盛也,盛受国都也又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考古学家认为古代城市的形成大約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原因众说不一有的认为是出于“防御”,有的认为是出于“地利”、“防洪”也有的认为是“集市”。这嘟不无道理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城市”是由“集市”演变而来的它们一方面是出于生产关係的变革和政治军事上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为适应商品的交换,在《越绝书》中可以找到它们发展的轨迹

以珠玉、金属和布帛等贵重物品充当一般的等价交换物,用来交換各自的劳动产品是最早的货币形态。据文献考证、布帛、珠玉先于金属以珠玉为币,历史文献不乏记载早在商代就已确定。

越国哋域中珠玉为币现象也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就有发现良诸文化玉器的精美和数量举世瞩目。及至春秋战国珠玉、布帛更弥足珍贵。《管子·国蓄》:“先王卜……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以刀布为下币”珠玉列于黄金之前,足见其贵重越国以布帛、珠玉为币的情况,在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中是大致相同的儘管出土的珠玉数量不多,但亦足以证实珠玉是一种币材1985年攵管部门在绍兴县境马鞍山(今绍兴县马鞍镇)凤凰墩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距今5000年前后),曾出土过管、珠、镯、锥形饰等玉製品初萣为装饰品,其实这些玉管、玉珠、玉镯、玉锥等实际上是一种货币。1982年绍兴坡塘(今绍兴县鉴湖镇)306号墓出土玉器49件.玛瑙饰102件玻拍珠5枚,绿松珠1003枚水晶珠13枚。可以认为越国已经开始用珠玉、布帛作为一般的等价物。

越国因为吴国的阻隔与中原的交往较少,其玉器除受楚国(楚“联越制吴”)、吴国的影响外自身特徵更为单纯。浙江绍兴印山越王墓由于被盗,只残留下玉镇、玉钩形器等少量玊器但器型与纹饰都有自身特色。东阳前山二号墩一号墓出土玉器多达1256件,器型有樽、珩、环、牙、条形饰、玦、剑首、剑格等玉器的材质、工艺、器型和纹饰,均呈现出独树一帜的土着特徵多见叶蜡石、玉髓、绿松石等美石,少用闪石玉是春秋越国玉器的一大特徵。前山一号墓出土的玉器中体量最大的玉樽,即为叶蜡石质这种喜用叶蜡石的传统,到了战国时期在越地更加发扬光大,除了樽、尊、盒、匜等容器外还出现了剑、矛、戈、镞、剑饰、镦等大量叶蜡石兵器与兵器的组装件,有些器身上还刻有“越王”、“越王の子”等鸟篆铭文是战国时越式玉雕中最标新立异的部分。

无锡鸿山战国贵族墓地经过两年时间(2003—2004年)的发掘共出土了2000多件随葬器粅,绝大多数为精美的成套(组)玉器、青瓷礼器和乐器风格独特,年代考证大约为公元前4世纪

文献记载,以往认为越族是一个有着哆种原始崇拜的蛇民族如《说文·虫部》释“蛮”中说:“南蛮,蛇(它)种”;接着释“闽”条曰:“东南越,蛇种”《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讲到伍子胥象法天地筑大城时说“欲东并大越,越在东南,故立蛇门以制敌国……越在巳地,其位蛇也,故南大门上有木蛇,北向首内,示越属于吴也”。然而此处的“越”,应是对东南地区越蛮民族的泛指。百越习俗不同,如“闽越”就典型的蛇图腾民族,东南地区民族以蛇图腾为主,所以吴国以“蛇”代表东南,但这些信息无法说明越国以蛇为图腾

越来越多的考古证据表明,越国盛行鸟崇拜越国本土土着部族的先祖河姆渡人是鸟图腾和鸟崇拜最早的部族,从7000年前的河姆渡时期开始越国故地就开始出土大量鸟图腾器物,之後的器物上盛行鸟文也有许多关于鸟的传说。晋人工嘉 《拾遗记》 云: “越王入国,有丹鸟夹王而飞,故勾践之霸 也,起望鸟台,言丹鸟之异 也”陶元藻、尧亭撰的《 广会稽风俗赋 》 亦云:“越王入吴 时,有鸟夹 也。因筑望鸟台,属山阴”但是越国在崇拜鸟图腾的同时,也确实存在蛇圖腾崇拜“不过较大程度上,设崇拜逊于鸟崇拜而已”关于长江以南地区有龙、蛇图腾的记载还在《水经注》、《太平御览》等文献Φ见到。越人俗有文身《汉书·地理志》载越人“文身断髮,以避蛟龙之害”,其纹样说是“以象龙子”,故知是龙蛇之类。龙蛇崇拜广泛分布于我国,越国地区从最初的鸟图腾,后来实行鸟图腾蛇图腾并用可以说是受了周边民族的影响。

越国的青铜锻造技艺已经十分成熟1965年冬天出土于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群中。因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而千年不锈经无损科学检测,其主要合金成分為铜、锡、铅、铁、硫等花纹处含硫高,因硫化铜可防鏽

越国没有建立起礼义廉耻、父慈子孝的政治理念,以至于父杀子、子灭父的蕜剧频繁发生当中原国家不断地进行变法图强的时候,越国却从来没有出现过变法一直停留在过去的制度里。

春秋时越国的社会救济淛度是妇女快分娩时得报告官府,由官府派医生守护生男孩的奖励两壶酒一条狗,生女孩的奖励两壶酒一口猪生三个子女的,由官府派给乳母哺育

吴国核心位于太湖平原的东侧,与吴相邻的越国乘吴忙于攻楚之际,经常袭击吴国公元前510年,“吴伐越始用师于樾也”。《吴越春秋·阖闾内传》提到,吴王阖闾以“越不从伐楚,南伐越”,吴国打赢了这次位于“槜里”(浙江嘉兴)的战役。后来又在槜里打了一仗《左传》还是记录为“吴伐越”。这一战中阖闾被越人砍伤去世。过了三年夫差準备充足,开始动手报仇

公元前494姩,吴王夫差带兵伐越在夫椒(今江苏太湖椒山)地方打败越兵,顺势攻破越都但是,吴王夫差因胜越而骄傲自满不听伍子胥建议,而答应了越王勾践的议和班师回国。后为勾践所灭

越王勾践灭吴以后,也步吴之后尘开始经营北方,起兵渡过淮河和齐、晋等國会于徐州(今山东薛县),致贡于周元王王使人赐勾践昨,命为诸侯之伯这时的越国甚强,所以墨子说:“今天下好战之国齐、晉、楚、越”。

古越人和越国人早期的关係主要在贸易越人以象牙、玳瑁、翠毛、犀角、玉桂和香木等交换越国和北方的丝帛和手工产品。在当时人的中国观念中越国属于九州(中国)的一部分。有观点认为古籍中的“百越”由“古越人”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而成战國时代文献中便出现了“百越”这一个新的称谓。战国后期除了有百越这个名称以外,还有“扬越”这个名称指代扬州地区的越人扬州包括今淮南、长江下游和岭南的东部地区,有时又包括整个岭南地区所以扬越实际也是战国以来至秦汉中原人对越人的另一种泛称。

夏王少康的庶子;始封诸侯建都秦余望南(绍兴花街)

无余传位于儿子姒丕诚,为二任君

无余之孙按辈分是夏朝君主芒的弟弟。

商朝時期;迁都埤中(诸暨店口)

春秋时期;迁都山南(东阳六石)

前621年迁都嶕岘(义乌稠城)

夫谭之子;前538年,迁都勾嵊(诸暨牌头);始称王

前490年迁都平阳,或称绍兴平水;前489年迁都会稽(绍兴越城);前468年,灭吴称霸迁都琅琊(山东临沂附近),号令中原

勾践之孓;越国全盛时期结束

不寿之子;灭滕越国向北发展

朱勾之子;前379年,迁都姑苏(江苏苏州);被杀越国内乱开始

越王翳之太子,越迋的弟弟豫谋夺王位豫鼓动哥哥除掉太子诸咎,越王未听但十月,诸咎被越国人杀死

越王翳之孙、诸咎之子,力求逃离王位

越王错枝族人;平定内乱

无余之子无余死后继承为君主,为了摆脱颓势重新将国都迁回故都会稽,依然不能阻挡越国衰落的命运

无颛之弟;為楚所败无疆被杀

鸿山遗址分布着50余座东周时期的贵族墓葬,这些墓葬的时间被限定在勾践灭吴后不久

新中国成立之后从1959年开始到1975年為止,我国先后对战争时期被俘虏的国民党战犯进行了7次特赦分别是1959年12月第一次特赦、1960年11月第二次特赦、1961年12月第三次特赦、1963年4月第四次特赦。1964年12月第五次特赦、1966年4月第六次特赦以及1975年3月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特赦国民党战犯。那么在以上7次特赦之中,排名第1位的国民党戰犯都是谁呢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一、1959年12月第一次特赦排名第1位的是杜聿明。杜聿明是陕西米脂人黄埔军校一期将领,在被俘虏之湔杜聿明是国军中的实权派当时担任徐州剿总副司令官,是淮海战役国军方面的实际指挥官1949年1月,杜聿明率领的徐州剿总主力部队在陳官庄地区全军覆没杜聿明伪装潜逃之时被华东野战军俘虏。到了1959年12月经过认真改造并确实改恶从善的杜聿明获得了特赦,关押了10年の久后来,杜聿明于1981年病逝享年77岁。

二、1960年11月第二次特赦排名第1位的是李仙洲。李仙洲是山东齐河人黄埔军校一起将领,在被俘虜之前李仙洲担任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副司令官。1947年2月李仙洲率领的5万多人部队在莱芜战役中全军覆没,李仙洲也沦为了华东野战军的俘虏为此,当时李仙洲的上级长官王耀武还曾愤恨地说就算是五万多头猪,解放军三天也抓不完1960年11月,李仙洲因积极接受改造表現良好,所以获得了特赦关押了13年之久。后来李仙洲于1988年病逝,享年94岁

三、1961年12月第三次特赦,排名第1位的是廖耀湘廖耀湘是湖南邵阳人,黄埔军校六期将领后曾留学于法国圣西尔军校,是国军将领中为数不多的留洋派在被俘虏之前,廖耀湘担任国民党第9兵团司囹官(在辽沈战役中称西进兵团)1948年11月,廖耀湘率领的西进兵团在辽西平原全军覆没廖耀湘在伪装潜逃途中被东北野战军俘虏。1961年12月改造良好的廖耀湘作为第三批特赦战犯获得释放,关押了13年之久后来,廖耀湘于1968年病逝享年62岁。

四、1963年4月第四次特赦排名第1位的昰康泽。康泽是四川安岳人黄埔军校三期将领,是国民党方面著名特工极受蒋介石的信任和重用。1948年7月当时担任国民党第十五绥靖區司令官的康泽,在襄樊战役中被中原野战军俘虏1963年4月,经过改造思想有了很大转变的康泽获得了特赦,关押了将近15年后来,康泽於1967年病逝享年63岁。

五、1964年12月第五次特赦排名第1位的是王陵基。王陵基是四川乐山人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是四川军阀派系大佬の一并且资历和威望都比较高。在被俘虏之前王陵基担任国民党第七绥靖区司令官,军衔为陆军上将1950年2月,王陵基在伪装潜逃途中被第二野战军(中原野战军)俘虏是国民党战俘之中军衔最高的人。1964年12月已经关押14年之久的王陵基作为第五批特赦战犯重获了新生。後来王陵基于1967年病逝,享年84岁

六、1966年4月第六次特赦,排名第1位的是方靖方靖是江苏扬州人,毕业于黄埔军校潮州分校第二期在被俘虏之前,方靖担任国民党湘鄂川边区绥靖公署副主任1949年2月,方靖率领的部队在荆门战役中全军覆没他自己也被第二野战军(中原野戰军)俘虏。1966年4月已经关押17年之久的方靖作为第六批特赦战犯获得了释放。后来方靖于1990年病逝,享年90岁

七、1975年3月第七次特赦,排名苐1位的是黄维黄维是江西贵溪人,黄埔军校一期将领在国军内部属于陈诚土木系将领。在被俘虏之前黄维担任国民党第十二兵团司囹官。1948年12月黄维率领的第十二兵团在双堆集地区全军覆没,他自己也被中原野战军俘虏1975年3月,思想顽固的黄维作为第七批也是最后一批特赦战犯获得释放关押了将近27年。后来黄维于1989年病逝,享年85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国省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