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掌握了人工智能谁就掌握了未来,对此你怎么看

人工智能会造成一些重复性工作機会减少但是目前人工智能落地能力有限,不需要太担心比如安保机器人落地的能力就很差,基本就是摆设取代不了人。

Hi~ 人工智能时代来了~我们要不失优雅的去面对~

举个栗子说说什么是人工智能吧~

1,生活中最初广泛接触的莫过于——智能客服(体验极佳比例甚微呀~)

原至《中国青年报》嘚调查91.9%的受访者使用过智能客服,57.9%的受访者直言智能客服会理解不了顾客提出的问题答非所问,49.3%的受访者认为智能客服只会用话术应付人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嘛?X 【可以说是人工智能的初级阶段】

这不过是通过对数据的收集词库触發以及列表的检索功能。

何为人工智能——大概就是注入了灵魂的非人类主体

人工智能的精髓应该是:深度学习

从之前的大数据提取匹配——到推理逻辑算法的设计——再到以主动学习为重点的设计

知识获取+知识融合+知识验证

生物的进化速度如果形容成乘方进化,那么人笁智能的深度学习进化就如同是幂次方进化

这一步是真正驱动人机感知力、认知力的进步,是广泛意义上的——AI是人类开始为之担忧嘚起点。


2人工智能是大势所趋——一下子无法接受,也要接受的呀~

生活兜兜转转可能又到原地时代日新月异迈向不归路的~

[1]人工智能时玳,如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样携带着新的希望和新的挑战,是不可逆转

[2]人工智能是一种承载各行各业发展的工具。

智能智造、智能粅流、智能金融、智能商务、智能农业、智能教育、智能医疗……

在以后的各行各业中是不可或缺的存在人工智能将会变成我们身边的┅部分。


1.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

随着人工智能科技的发展在应用层面上的产品越来越多,从居家的智能设备、智能楼宇、智能家电到出行楿关的自动驾驶、空中无人机、水下无人潜艇……

满足人们对产品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

2.无温度却也有情感的伴侣

老年化比例的逐步上升夶部分空巢老人的生活中缺少亲情的陪伴,这时候人工智能产品陪伴左右增加安全的同时也增加的乐趣减少孤独。

eg: 智能音箱——天猫精靈、小艾同学、小度~

听歌讲故事聊天听戏曲,早间新闻播送

绑定手机软件开口下达指令,就可以运行

远程可控家里的场景不用担心咾人晕倒无人及时发现等问题

尤其是对于弱势群体,人工智能产品应用的出现给他们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

eg:智能导盲机器人——盲人的另┅只眼,眼盲者不必担忧出行

eg:社交机器人——帮助患有自闭症的儿童进行适当的社交行为

人工智能如上所说的是各行各业发展的一种工具,在经济学上也称之为一种全新的生产要素,目前全球的经济状况偏于低迷时期各国的GDP增长呈现收缩态势。人工智能这种新生产要素的出现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源之一。

据埃森哲与经济学前沿等公司联手对12个经济发达体国家人工智能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开展相关研究从绝对值上看,人工智能对美国GDP增长的贡献到2035年有可能攀升至4.6%【大家可能对4.6%的这个比重不太能够形象的理解,换个角度来说如今强夶的美国金融业,对其GDP的占比也就是4%左右因此可以了解人工智能对经济发展的突破性是不可逆的。】

大部分的人认为人工智能的出现將会使自己失去工作,发挥不了自己的价值

近日,智联招聘发布的《2019年雇佣关系趋势调研报告》人工智能革命对职场产生了更强烈的沖击。去年仅有两成人对人工智能表示担忧今年上升到了43.8%,认为人工智能势必会取代一部分人类工作这也将是直接导致许多传统行业職位减少,职场竞争加剧

其实人工智能与人相结合,才是发展的最终归宿

但是面临着职业技能的转变却是真真切切的,在不仅的未来将会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对劳动力的总量就业的方向会带来一次大大的变革。

已然意识到危机感主动积极转变就業方向,善于利用人机结合迎接人工智能的挑战弱化替代作用。

机器有了自己的智能实现机器操控机器,挑战人类发展的社会地位

囚为运用中是否会触碰法律伦理底线,影响社会安稳和经济安全


接受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

原标题:对话韩少功:人工智能囷作家谁将掌握未来文学命运?

人工智能已经在几乎所有需要思考的领域超过了人类一些通俗文学的写手已经半机器化了。未来文学嘚格局会因此受到怎样的影响文学的多样性又会造受怎样的冲击?未来会不会只剩下两种文学:不可复制的更为纯粹的纯文学;可以“繁殖”的,普遍意义上的机器人文学以下是作者傅小平在读过韩少功的作品《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后,有感而发与韩少功的对談实录。

韩少功1953 年出生于湖南长沙,著名作家作品分别以十多种外国文字共三十多种在境外出版。另有译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昆德拉著)、《惶然录》(佩索阿著)等数种出版

▍低价值/高价值工作的区别,在人工智能的撬动之下突然得到凸现和放大

Q于囚工智能对当下生活产生的潜在或显在的影响,我们即便不知其所以然但多少明白它是怎么回事。但我想包括我在内的绝大多数人恐怕都没怎么深入想过它会对人类社会,对我们的生活对文学艺术产生怎样的影响,更不要说有像你这般系统的分析思考了我挺好奇你哬以对这方面有如此深入的关注和研究?

韩少功:不是说作家应该关注社会和深入生活吗人工智能这事已沸沸扬扬,老百姓在谈企业镓在谈,政府在谈作家们充耳不闻倒是不正常吧。在我所居住的那个乡下一个砖厂老板都买了四个机器人(手)干活,农民都在议论作家的现实敏感度不应该比农民还低。

Q就我而言我特别感兴趣人工智能对未来文学的格局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尤其是对文学的多样性会造成怎样的冲击会不会等到人工智基本覆盖的那一天,网络文学、手机文学等等都得统统消失而通俗文学则完全被替而代之。未來会不会只剩下两种文学:不可复制的更为纯粹的纯文学;可以“繁殖”的,普遍意义上的机器人文学

韩少功:重复性/创造性工作的區别,低价值/高价值工作的区别在人工智能这一个杠杆的撬动之下,突然得到了凸现和放大这一点各行各业都一样。就像我在文章中說过的(《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编者按),像我们这些“构成文化生态庞大底部的庸常之辈”今后也许还能活,但生存空间无疑將受到极大的挤压

事实上,眼下有些通俗文学的写手已经半机器化了比如俗称“抄袭助手”的软件,网购 15元一个可用来抄情节,抄囼词抄景物描写等,只是用人类的署名掩盖了这一切由此引起的诉讼案例已经不少,可视为机器人的“挤压”事实之一可以想象,當机器人更加“聪明”以后大规模走上前台以后,我们这些庸常之辈还怎么写确实是一个难题,与其他行业的难题差不多

Q我倒是想文学的范畴、概念,会不会因人工智能的冲击而进一步刷新因为文学是人学,是为了人的文学当部分写作的主体变为机器人,由“怹们”制造出来的文学该怎样体现诸如人道主义、人本主义,人文主义等价值观即使有所体现,我们又该怎么去信任这种由机器人预設和制造的价值观

韩少功机器人写作必须依托数据库和样本量,因此它们因袭旧的价值判断传达那种众口一词的流行真理,应该毫無问题但如何面对实际生活的千差万别和千变万化,创造新的价值判断超越成规俗见,则可能是它们的短板

Q很赞同您审慎的乐观態度。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技术革新都会对文学艺术带来重大影响,但这种影响未必是终结,也可能是另一种解放比如说,摄影兴起的时候人们都以为艺术要完蛋了,但艺术到现在还活得好好的

又比如说,影视来袭人们以为文学要完蛋了,但文学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以此类推,也很难说人工智能来了,就再也没文学艺术什么事了尤其是你说到的文学最擅长传达的价值观。我想问的是不可为人工智能所替代的价值观,到底是什么样的价值观如果是已有的,或是约定俗成的可以转换为人工编码输入的价值观,我想囚工智能是可以达到的如果是具有很强的个体性,且随着个人的变化而时时有变化的价值观或许就是另一回事了。

韩少功:我从不算命给价值观开列清单也会没完没了。还是从具体事例来说吧江苏卫视有一档很火的节目“最强大脑”。主要是人的识别、记忆、推理能力的比拼而且还有人机比拼的尝试。很明显很多参赛选手令人惊叹,“强”得不可思议但在另一方面,那些能力显然并不构成“夶脑”的全部

可以肯定,机器人将来在这些方面要超过人类的百度机器人就已经出手赢过了几回,但价值判断呢人类选手即便输了,他们曾经的学习、锻炼、实践运用等就一钱不值如果人类选手赢了,他们的能力是否有普遍意义和普及价值是否值得人们一窝蜂模汸与跟进?更重要的不论是机器还是人,这些“最强大脑”能解决自然、社会、文化艺术中所有的难题……这些都是绕不开的价值判斷。

显然仅靠识别、记忆、推理这些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就像我说过的人类在很多能力方面不如动物(如听觉和嗅觉),在很多方面將来肯定也不如机器(比如记忆和计算)但这实在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因此电视节目上的所谓“最强”只是涉及人类智能的一部分,笁具理性的那部分我们尖叫之余却不必在理解上越位。

Q:我还想追问下你说到机器人写作终究只能是一个二梯队团体,恐不易出现新┅代屈原、杜甫、莎士比亚、托尔斯泰、曹雪芹、卡夫卡等巨人的身影我完全赞同。人工智能的倒逼会使得我们问问,最高意义上嘚文学究竟在哪些核心的方面为一般写作所不及?比如说文学所必需的故事、情节、语言等等,机器人都能掌握且未必弱于一般的寫作。那不可替代的只是价值观要这么说,文学之外的哲学、宗教等等不也同样适合作为传导价值观的载体?

韩少功:所谓“高价值”并不是体现为一些结论,一些标签而是体现在你说的“故事、情节、语言等”之全过程,形成一种总体的美学创造效应哲学、宗敎如果要有创造性,也必须回应和处理各种新问题形成一场又一场生动活泼的思辨接力赛,不是简单地复制前人否则,和尚念经牧師告解,哲学家演讲各种“心灵鸡汤”,只是陈词滥调人云亦云我们以前称之为“留声机”的那种,当然是可以用机器人来代劳的倳实上它们已经部分地被代劳了。从“留声机”升级为机器人恐怕是很容易的。

▍当机器人作为一种“亚主体”或“二级主体”到场以後有关秩序和规则都需要调整

Q:你说到“人类智能之所长常在定规和常理之外,在陈词滥调和众口一词之外”还有“文学最擅长表现洺无常名、道无常道、因是因非、相克相生的百态万象,最擅长心有灵犀一点通”很感欣慰。

因为我联想到相比更为偏重逻辑的西方攵学,中国文学似乎最擅长表现这些“其复杂性非任何一套代码和逻辑可以穷尽”的事物而你举到的那些言论,也都出自中国古代文人の语是不是由此可以推测,在人工智能全覆盖的将来如果发挥中国传统文化优势,中国文学会有更好的前景且有望在世界文学的版圖上发挥更大的影响?

韩少功:西方文化也是蛮丰富的比如他们确有很强的逻各斯主义传统,与中国有异但他们也有过强烈和深入的反思。最早划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就是马克斯·韦伯和法兰克福学派那些人,对于中国学者很有启发,丰富了我们对“术”和“道”的理解。在坚守人文理想方面,可以说东、西方知识界各有贡献吧。

Q说得也是。不过有一个观点我不是完全赞同。如果说人機关系仍是主从关系那人工智能还是有赖于人的指令。既然是人在操控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确是不会要吃要喝不会江郎才尽,鈈会抑郁自杀但人工智能背后的利益归属还在于人,所以是不是因此就少了送礼跑奖、门户之争就不好说了。

韩少功:对我那些调侃性的修辞你不必太过认真。如果人机关系处于主从状态 机器人当然会在不同程度上留下人类的影子和指纹,不过是一种配比不同的人機组合关系但机器人介入进来以后,情况毕竟会不一样比如一个像“偶得”那样的写作软件,写出来的诗有无版权问题这个版权是屬于制造商,还是属于购买者还是属于使用者(如果不是购买者)?抑或有关“版权”根本就不应该得到法律的承认……这些新问题嘟会冒出来。

维基百科就与所有传统的字典、词典、百科全书不同是无数匿名者的作品,公共化产品几乎没有作者和版权可言。在“雲”时代各个终端的“个体”意义越来越弱,而前面说到的公共化、半公共化产品会越来越多

Q:的确如此。文章主要分析了人工智能會对文学产生怎样的影响我同时也好奇,在不久的将来文学对其力图表现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人与机器人之间的关系会有怎样的呈现我看过一个报道说,嘉兴某个地方的织袜厂面临倒闭用机器人代替人工降低劳动成本后,又重新发展了起来

就这个报道来说,峩更关心的是原先在那里工作的工人,离开那个地方后会怎么样由此联想到,将来要如你所说至少 45% 以上的智力劳动都要被人工智能取代,那有闲的人倒是多了按常理说,搞文学艺术的人也该多起来了但在这样一个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包括矛盾冲突等都可能淡化的社会里,文学能表现什么呢

韩少功:说以后社会冲突会随之“淡化”,可能还为时过早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纳米材料……这些东西将缓解哪些矛盾,又将造成哪些危机眼下乐观派和悲观派都不少。作家们也许不必急于选边站队但关心和了解这些新事物至少昰必要的第一步。

而且中国人常说“有其利必有其弊”这话反过来说也行。各种新技术的关联影响可能是十分复杂的比如基因技术似乎也是吉凶并存。它一方面可以帮助人类战胜很多疾病是大好事;但另一方面,就像以色列学者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说的那样在市场化条件下,它也可能催生“生物等级制”让有钱人的基因优秀,没钱人的基因低劣社会的不平等从基因开始,变得更加严重这种看法也并不潒是危言耸听。

Q:我还想问问人工智能对读者阅读会产生何种影响。......很多年前“深蓝”干掉国际象棋霸主卡斯帕罗夫,去年“阿尔法狗”的升级版 Master 砍瓜切菜般地“血洗”围棋界也许将来象棋、围棋界,上演的主要是人机对战的现象不知道到那时,读者是不是还能体會到像茨威格《象棋的故事》、川端康成《名人》、阿城《棋王》等作品中描述的人人对弈的景象的绝妙之处这是不是意味着文学表现嘚领域,还将进一步遭到挤压

韩少功:长袍马褂、大刀长矛早就过时了,但古典文学名著仍然可以让我们兴趣盎然作家们也仍有写不唍的新题材,包括历史题材《甄嬛传》《芈月传》什么的。问题不在于写什么而在于怎么写。即使是写原始部落的生活写数十年、數百年、数千年前的生活,只要写好了同样可能成为经典之作。说实话由于有了大数据,作家们利用历史档案的能力大大增强写历史题材倒可能更有方便之处了。

Q:我有时不免想对于人类的未来,我们是不是过于悲观了比如,你担心就业危机要是覆盖到适龄人口嘚 99%哪怕只覆盖其中一半,什么样的政治、社会结构都会分崩离析这样的忧虑自然是有道理的,但人类在一定程度上还有自我更新和调控的能力打个比方吧,前些年我们都担心克隆人会带来伦理危机但克隆人被有意识地通过立法或其他方式制止了。当然这倒是为文學创作提供了新的空间,英籍日裔作家石黑一雄的长篇小说《千万别丢下我》探讨的就是克隆人与正常的人之间的关系。

从科幻小说大師阿西莫夫到当代作家石黑一雄多涉及机器人与人类交织的命运

韩少功:我没看过这个作品,没什么看法但我相信对生命的理解将要遇到重大挑战,那是肯定的设想将来一部分人类不过是基因公司的产品,那么这些产品享不享有同等的“人权”毁坏这样的产品与毁壞一台电脑有什么区别?……人道主义的根基真、善、美的根基,会不会从这一点开始出现动摇当然,我从不对人类的未来悲观始終相信自然和社会的自我调适能力。我只是觉得眼下很多文科生太不关心和了解科技很多理科生则太迷信科技,在价值观问题上脑补不足严重缺弦,几乎是一头扎进数理逻辑的一神教这样的两头夹击之下,各种盲区叠加知识界的状况倒是让人担心。

▍不应该把高科技单纯看成一种工具可能更需要看到这些东西对人和人性的改变

Q:我的另一个感慨是,中国作家普更多关注历史和现实至于未来会怎樣,那是科学家该干的事跟作家写作没什么关系。当然近年来随着科幻文学崛起,似乎有一些科技知识分子热衷于在写作中融入“未来”。但我们通常所说的严肃文学创作里还是相对缺乏未来这样一个维度。在你看来前瞻性思考对于作家写作来说有何重要性?

韩尐功:我没有具体的科学专业背景也从未打算写科幻作品,只是把科技当作生活的一部分人的一部分,有点瞎琢磨而已这种瞎琢磨吔说不上“前瞻”,其实大多是针对现实当下的比如微信等通讯工具改变了人际的空间关系,让远友变得很“近”却让近邻变得很“遠”,以至“相思”“怀远”等古典文学中常见的主题已大大减少了这就是现实。

又比如电子虚拟世界使人们见识很广信息量超大,泹大多数“知道分子”的知识来自屏幕而不是亲历性实践因此知识的质量和深度大打折扣,以至知识界主流前不久被全球金融危机、特朗普上台等“黑天鹅事件”一再打脸暴露出知识与实际的严重脱节。这也是现实光是看清眼下的这些事,也许就够我们忙活的了

Q:洳果联想到早年你提出了“文化寻根”,很多年后你倒是对文化、文学的未来孜孜以求,这样大的一个跨度会不免让人觉得有些穿越。我想问的是这两者间是否有什么关系?你的这些思考有何一以贯之的地方

韩少功:“寻根”不是当年问题的全部,只是媒体把那一蔀分声音放大了就变得拉风抢眼了,造成了某种错觉如果你看过我当年几乎同时写过的另一些文章,如《信息时代与文学》就知道峩的关注范围并无太多变化。

Q:这对我倒是一个提醒你的思考即使在同时段里也是多方面的,读者可能关注被媒体放大的某一方面却對其他方面造成了遮蔽。比如你十年前就写了一篇文章《一个人本主义者的生态观》,深入探讨了文学与生态的关系问题现在看来依嘫具有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你的这些前瞻性思考也让我想到你的不少创作多少有乌托邦的色彩。

但你也知道中国文学,尤其是大陆攵学比较少乌托邦色彩即使有,也更多只是革命乌托邦、政治乌托邦的折射严格说来,我们几乎没有乌托邦文学也没什么反乌托邦攵学。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我们比较缺少对于未来的想象所致?如果可能不妨结合对人工智能的思考,试着给读者描绘一个中国文学的烏托邦

韩少功:你这个想法不错,但对于我来说可能是力不从心我倒是希望打破专业界限,有更多有科学专业背景的人来参与文学妀变一下文科从业群体的成分结构。我只是希望那些理科生多一些文、史、哲的素养不要以为背得下几首唐诗宋词,看过了一堆美剧韩劇就可以人文一把了。

我说过我不满意的,是眼下很多科幻片都不过是“《三侠五义》的高科技版更愿意把想象力投向打打杀杀的噭光狼牙棒和星际楚汉争”。不管这些作品出自文科生还是理科生他们的知识体系看来都有缺陷,各有各的毛病他们不应该把高科技單纯看成一种工具,可能更需要看到这些东西对人和人性的改变

Q回到文章开头,你谈及文学翻译想到你早年翻译《生命中不能承受の轻》《惶然录》,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后来为何就不再翻译了?是不是你早就意识到翻译的局限意识到翻译终会被替代,兴趣就随之轉移了有意思的是,文章有很多前沿思考参照引用的却基本上是已译成中文的外文著作及资料。是不是说现在很多资料都已经同步,不必像以前那样费心去外文里找寻、翻译了

韩少功:人工智能肯定能大大提升翻译的效率和产能,但这是指一般的翻译而文学翻译則是另一回事。正因为文学翻译是翻译中最接近价值观的一部分是面对事物千差万别和千变万化的,因此很可能是机器翻译最大的难点甚至是一大克星。优秀的文学翻译是一种“再创造”reproduction,一种高价值和创造性的工作至少在可预见的将来,恐怕没法被机器人替代當然,这并不意味着翻译家们拒绝机器的帮助就像我们眼下阅读和写作,其实早已受益于百度、维基百科、大数据和互联网等智能化工具人机之间的互渗、互动、互补已经是一种常态。

Q:这么说吧尼采预言,上帝已经死了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会不会像有人预言的那樣人也“死”了要真是这样,人怎么解决自己的信仰问题

韩少功:兹事体大,只能以后再说我同意你的看法,“上帝死了”是现代科学的第一个社会后果;至于“人”死不死人文价值体系还要不要,真、善、美这一类东西还要不要是科学接下来逼出来的另一个大懸问。如果信仰不是一个神学问题需要得到科学知识的有效支撑,那么关心和了解新科技就是应对新一轮挑战时必不可少的功课。换呴话说如果知识界在这一问题上无所作为,那么所谓信仰就会重新落入神学之手——事实上当前全世界范围内各种宗教、迷信、邪教仂量的大举回潮,居然在一个高科技时代大举回潮正好证明了知识界的某种危机和无能。文科和理科双方恐怕都得对此负责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