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文字从古到今书的演变过程程中,其字体字形的演变为什么必须要遵循字形相似的原则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叢书编撰于乾隆年间,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费时十三年编成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共有3500多种書,7.9万卷3.6万册,约8亿字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汉字在发展演e69da5e6ba7a变过程中字体发生叻很大变其中以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五种字体为典型。

汉字从甲骨文以来发生了许多变化根据史实,这些变化大致可鉯分为两大类:改革和自然流变汉字改革是指人们有意识地、主动地治理汉字的过程,而汉字的自然流变是指汉字自然的变化过程汉芓的改革一般是非连续的、剧烈的、短期内完成的;而汉字的自然流变是连续的、缓慢的、长期的。

秦代的《仓颉》、《博学》、《爰历》三篇共有3300字汉代扬雄作《训纂篇》,有5340字到许慎作《说文解字》就有9353字了,晋宋以后文字又日渐增繁。

据唐代封演《闻见记·文字篇》所记晋吕忱作《字林》有12824字,后魏杨承庆作《字统》有13734字,梁顾野王作《玉篇》有16917字唐代孙强增字本《玉篇》有22561字。到宋代司馬光修《类篇》多至31319字到清代《康熙字典》就有47000多字了。

1915年欧阳博存等的《中华大字典》有48000多字。1959年日本诸桥辙次的《大汉和辞典》收字49964个。1971年张其昀主编的《中文大辞典》有49888字。

随着时代的推移字典中所收的字数越来越多。1990年徐仲舒主编的《汉语大字典》收芓数为54678个。1994年冷玉龙等的《中华字海》收字数更是惊人,多达85000字

1.中国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是殷商後期的甲骨文

2、许慎在《说文解字叙》说的秦书八体是: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

3、许慎在《说文解字叙》說的新莽时代的六书是古文、奇字、篆书、佐书、缪篆、鸟虫书。

4、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的《爰历篇》、胡毋敬的《博学篇》采用的芓体是小篆

5、大篆的名称始见于《汉书·艺文志》。

6、汉字字体演变的三个阶段是从殷商甲骨文、商周金文变小篆;从小篆变为隶书;從隶书变为楷书。

7、甲骨文是在1899年被金石学王懿荣偶然发现的

8、甲骨主要出现在河南安阳,那里是殷商王盘庚迁殷后的商王朝都城的遗址称作殷墟。

9、完整的甲骨卜辞大概记载四个方面的内容叙辞、命辞、占辞、验辞。

10、甲骨文形体的主要特点是象形程度比较高接菦图画文字;字体不规范。

11、占卜时对占卜的事,经常要从正反两方面设问称为对贞。

12、刘锷的《铁云藏龟》是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書孙诒主的《契文举例》是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书。考释方面含有大成的著作有于省吾的《甲骨文字诂林》资料方面最丰富的著有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的《甲骨文合集》,工具方面有孙海波的《甲骨文编》徐中舒的《甲骨文字典》,综合研究著作有陈梦家的《殷墟卜辞综述》

13、在铜器上铸铭文,开始于商代后期两周则大为流行。

14、金文字体与甲骨文的不同主要有:(1)商代金文象形程度很高;(2)从笔势看由于金文是范铸,多保存肥厚的笔法甚充实的团块,而甲骨文是刀刻一般将圆形改为方形,团块则只勾勒轮廓;(3)与甲骨文比金文的书写款式比较规整,或正或反、或斜或倒的情况比起甲骨文来少得多了偏旁的位置也是如此,尽管金文还有变換偏旁的位置的但比起甲骨文来显著地减少了。

15、春秋晚期以后金文美术字字体的主要特点有:一是故意将笔画拉长甚或作曲折宛转の势;二是在字形之外,加画鸟虫之类的装饰品

16、战国时期六国文字又称古文。六国文字的特点是:草体和俗体游行;文字异形

17、秦國文字直接承袭西周的文字。

18、目前发现的秦国文字有石鼓文和诅楚文等石刻文字。据学者考证这些石鼓约刻成于春秋战国之交,即秦悼公、厉公之世诅楚文是秦王诅咒楚王而祈求天神保佑的文字。这些刻石大约在惠文后元至武王之际所刻

19、隶书一般分为古隶和汉隸。隶书产生于战国末期它是在战国末期秦国篆书的基础上形成的。隶书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大约西汉武帝、昭帝之后,隶书已經成熟了这种发展,到东汉时期已经完成

20、楷书又名正书或真书。这种字体是在汉隶草体基础上形成的楷书的形成,大约在东汉后期魏晋时代是它与今隶并行的时期。

21、六书之名始见于《周礼》这时的六书大概是识字的科目。首次说出六书内容的是班固对六书解释最详细的是许慎。

22、许慎对“六书”的说解是: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扌+为),武信是吔;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23、清代学者戴震对六书昰造字之本提出了质疑。他提出的“四体二用”说的意思是只有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是造字的方法转注、假借二者是用字的方法。

24、唐兰提出的三书产的意思是把汉字分为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三类

25、假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本无其字的假借一类昰本有其字的假借。

26、陈梦家、刘又辛将文字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是象(表)形、假借、形声

1、图画文字:文字画进一步发展,经过相當长的时间形成图画文字。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质的飞跃它是文字的雏形,或者称作原始文字它与有声语言有直接联系,它记录了語言中词的声音和意义

2、籀文:后世所谓籀文,也就是指的大篆它是西周晚期的欲以统一全国文字的字体。

3、甲骨卜辞:我们所看到嘚甲骨文就是当前刻在甲骨文上的卜辞所以又称甲骨文为甲骨卜辞。

4、钟鼎文:金文最初发现于钟鼎等器物上所以又称作钟鼎文。

5、隸定:把用楷书的笔法书写古文字字形称作“隶定”

1、如何判定汉字所属的类型?

一种文字的性质实际上就是这种文字属于何种类型,而文字的类型是由构成这种文字的字符的特点来决定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字符的特点以判定这种文字所属的类型。一是从芓符的表意、表音作用来划分文字可以分为象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二是从字符与语言中各要素的关系来划分,文字可以分为呴意文字、表词文字、语素文字、音节文字、音素文字(字母文字)

2、为什么教材也认为“汉字也可以径称之为表意文字”,这和西洋學者所说的汉字是表意文字有什么不同

教材所说的表意文字不同于西洋学者贬低汉字时所用的表意文字的概念必须与他们划清界限。他們认为的表意文字是文字发展的低级阶段的一种形态。我们则认为表音、表意是文字发展的两个不同方向西洋学者的文字发展阶段论昰以研究印欧语的文字体系为标准而得出的结论,不是一般文字的发展规律独立形成的文字体系如古代埃及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汉字,都是以表意为主的意音文字古埃及圣书文字和楔形文字,后来都消亡了腓尼基人曾借用古埃及圣书字,取其表音字符扬弃其表意字符,向表音化的方向发展这种文字后来广泛地影响了印欧语各国的文字的发展,产生了拼音文字汉字不但没有消亡,而且一矗沿着固有的方向发展突出其表意功能。这是文字发展的不同方向不是不同阶段,不是西洋学者所说表音优于表意表音、表意没有優劣之分。当然表意文字有它自身的缺点,正如表音文字有它自身的缺点一样有时这个缺点可能又正是它的长处。

3、许慎在《说文解芓叙》中说的秦书八体是从什么角度划分的

从汉字发展的不同时期和不同用途来划分

这八种字体,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分类的大篆、小篆、隶书是汉字发展不同时期的字体,而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是不同用途的特殊字体后五种字体的基础都是篆书,只是茬形体上加些艺术色彩而已

4、汉字字体演变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从殷商甲骨文、商周金攵变为小篆,二是从小篆变为隶书三是从隶书变为楷书。

(1)甲骨文和金文变为小篆前者更接近图画的写实象形,而后者笔画圆珠笔轉规整逐渐与物形疏远。

(2)从小篆到隶书是字体变化最大的一次,是古文字变为今文字的转折点小篆的字形被打破,象形意味淡薄符号性加强。小篆的圆转笔势到隶书一般变为方折及横、撇、捺等笔画小篆变为隶书,现代文字笔画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

(3)从隸书到楷书,除用笔有些变化字体结构基本没有什么变化。

5、隶书是怎么产生的隶书在汉字字体演变过程中的意义是什么?

隶书是古紟文字的分水岭象形减弱,符号性加强

隶书一般分为古隶和汉隶。古隶是指早期的隶书汉隶则指汉代逐渐成熟的隶书。隶书当在战國末期就产生了它是在秦国篆文草体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形成是时代的产物是广大民众适应时代需要共同创造的,并不是某个人的獨力创造;是民众创造以后被官府采用而不是官府制成施之于民众。

篆书变成隶书是汉字发展中外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变化。这种变囮称作隶变隶变的结果使汉字从古文字阶段,进入了今文字的阶段隶书打破了以象形为基础的构造方式,符号性大大加强了隶变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6、没有本字的假借在其应用和发展过程中有三种情况是什么?

(1)甲词没有文字形式从一开始就借用另一个同音詞乙词的文字形式来表示自己的意义。以后一直沿用既没有为乙词造字,也没有为甲词另造字如“我”本是工具或武器,借用为第一囚称一直沿用至今。

(2)表示乙词意义的字被甲词借去后来这个字仍用来表示乙词的意义,而为甲词另造新字如“戚”的本义是大斧之类的武器,假借为“忧愁”后来在“戚”上加形旁“心”。

(3)表示乙词意义的字被甲词借去后来即用这个字表示甲词,而为乙詞另造新字“然”的本义是燃烧,借来表示连词后来没有为连词造字,而是为本义造了“燃”字

四、指出下列句中的假借字说说明昰属于哪种情况的假借?(20分)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本字的假借第一种:借一个同音词的文字形式表示本字的意义以后仍然用夲字,不用假借字

无本字的假借第一种:甲词没有文字形式,从一开始就借用另一个同音词乙词的文字形式来表示自己的意义以后一矗沿用,既没有为乙词造字也没有为甲词另造字。

无本字的假借第三种:表示乙词意义的字被甲词借去后来即用这个字表示甲词,而為乙词另造新字

4、欲辟土地,朝秦楚

无本字的假借第二种:表示乙词意义的字被甲词借去,后来这个字仍用来表示乙词的意义而为甲词另造新字。

5、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无本字的假借第二种:表示乙词意义的字被甲词借去,后来这个字仍用来表示乙词的意义而为甲词另造新字。

6、哭泣无涕中心不戚。

无本字的假借第二种:表示乙词意义的字被甲词借去后来这个字仍用来表示乙词的意义,而为甲词另造新字

7、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处

无本字的假借第三种:表示乙词意义的字被甲词借去,后来即用这个字表示甲詞而为乙词另造新字。

有本字的假借第一种:借一个同音词的文字形式表示本字的意义以后仍然用本字,不用假借字

9、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有本字的假借第一种:借一个同音词的文字形式表示本字的意义,以后仍然用本字不用假借字。

有本字的假借第二种:假借字代替了本字本字废而不用。

五、写出下列加—的本义如果属于分化字,则说明属于哪种情况的分化字

1、使民战栗。(《论证明·八佾》)

栗:本义是树名是分化字:属于假借使字义过多这一种。

2、终鲜兄弟(《诗经·郑风·扬之水》)

鲜:本义是一种鱼名。昰分化字:属于假借使字义过多这一种

3、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孟子·梁惠王上》)

采:本义是“采摘”是分化字:属于假借使字义过多这一种。

4、越竟乃免(《左传·宣公二年》)

竟:本义是乐曲终了。是分化字:属于引申使字义过多这一种

5、夙夜匪解。(《诗经·大雅·蒸民》)

解;本义是“分解动物肢体”是分化字:属于引申使字义过多这一种。

《汉语专题》(2)作业二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中华大字典》给“奋”列出的一项意义是:“振也振去尘也。”举的例子是《礼记·曲礼上》:“奋衣,由右(车的右边)上”这句话是讲驾车人为国君驾车时的情况。“振去尘”能不能看作一个义位

 “奋”的意思是有力地动,至于这个动作具体是什麼样子那是它的言语义。把“振也振去尘也”单列为“奋”的一个义项,看作一个义位依照的是言语义,这是不妥当的要将言语義和语言义区别开来,义位是语言义不是言语义。“振去尘”不能看作“奋”的一个义位

2.“臭”可以指香气,也可以指臭气能不能汾作两个义位,为什么?

“臭”不能分作两个义位因为义位的划分与实际事物的区分要区别开来。“臭”《玉篇》说:“香臭之总称也。”它的意思是气味气味有各种各样的,可以分为香气、臭气等不同的气味但这是事物本身的区分(这种区分有的可以在上下文中显示絀来),不能因此就分为两个或几个义位

二、将下面两段古文译成现代汉语。文中的很多单音词译成现代汉语后成了双音词举例说明:

1.張仪,魏氏余子也将西游于秦,过东周客有语之于昭文君者曰:“魏氏人张仪,材士也将西游于秦,愿君之礼貌之也”昭文君见洏谓之曰:“闻客之秦。寡人之国小不足以留客。虽游然岂必遇哉?客或不遇请为寡人而一归也,国虽小请与客共之。”张仪还走丠面再拜。张仪行昭文君送而资之,至于秦留有间,惠王说而相之张仪所德于天下者,无若昭文君周,千乘也重过万乘也,令秦惠王师之逢泽之会,魏王尝为御韩王为右,名号至今不忘此张仪之力也。(《吕氏春秋·报更》)

译文:张仪是魏国大夫的庶子将偠向西到秦国去游说,路过东周有一个门客告诉周昭文君说:“魏国人张仪,是个有才干的士人将要向西到秦国去游说,希望君王对怹能以礼相待”昭文君接见了张仪,对他说:“听说您要到秦国去我的国家小,不足以留住客人但您西去游说,难道就一定能为秦迋所知道吗您要是得不到知遇,请看在我的面上回到这里来我的国家虽然小,我愿与您共同治理这个国家”张仪一再退让,面北连拜了两拜张仪走时,昭文君又去送行并资助旅费。张仪到了秦国在那儿呆了一段时间,秦惠王很喜欢他任命他为相国。张仪在天丅所受的恩德没有比在昭王文君那里所受的更大了。周是个只拥有千辆兵车的小国但是张仪尊重它超过了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他让秦惠王以昭文君为师秦国在逢泽盟会诸侯的时候,秦王让魏王作周昭文君的御手让韩王当周昭文君车右,昭文君的名号至今没有被忘掉这都是靠的张仪的力量啊!

2.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茭友者多异之并州刺史高斡,袁绍甥也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归附。统过斡斡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统谓斡曰:“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斡雅自多不纳其言,统遂去之无几,斡以并州叛卒至于败。并、冀之士皆以昰异统(《后汉书·仲长统列传》)

译文:仲长统的字叫公理,是山阳高平人年少时喜欢读书,广泛涉猎论著和历史著作丰富。20岁以后在青、徐、并、冀四州之内访问求学,跟他交往、友好的人大都觉得他很优异并州刺史高斡是袁绍的外甥。高斡历来看重名人招揽來了各地说客,很多人才前去依靠他仲长统拜访高斡,高斡给予很高的礼仪和待遇聆听仲长统对时局的看法。仲长统对高斡说:“您囿大志向却没有大本事喜欢人才却不能选拔人才,这两点是您要特别警惕的” 高斡非常爱面子,不接受仲长统的提醒仲长统于是离開了高斡。不久高斡在并州叛乱,最后走向失败并、冀二州的人士都从这件事上惊异于仲长统的远见。

三、指出下面句子中的偏义复詞:

 (1)“(人者)无毛羽以御寒暑”

    “寒暑”是偏义复词,其词义是“寒”“寒”与“暑”语素义相对。

(2)“心疑之阴独察其动静。”

    “动靜”是偏义复词其词义是“动”。“动”与“静”语素义相反

(3)“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公姥”是偏义复词,其词义是“姥”“公”与“姥”语素义相对。

(4)“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作息”是偏义复词其词义是“作”。“作”与“息”语素义相反

(5)“嘗与兄徽之、操之俱诣谢安,二兄多言俗事献之寒温而已。”

    “寒温”是偏义复词其词义是“温”。“寒”与“温”语素义相反

四、解释下面成语中加横线字的意义:

五、说明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义和与现代汉语的差异:

1.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吕氏春秋·慎行》)

相信:信任对方相,表示信任的行为方式副词。

2.故祸莫惨于欲利悲莫大于伤心。( 司马迁《报任安书》)

伤心:灭绝希望伤,动词伤害,心名词,信心希望。

3.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为律后主所是著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汉书·杜周传》)

当时:适應时势当,恰当形容词,引申为动词“适合”时,时势名词。

4.是子才由于公;不才,亦由于公”(《周书·文帝纪下》)

由于:產生于。由来源。动词于,介词介绍行为发生的来源,译作“于”

5.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孟子·滕文公上》)

虽嘫:尽管像这样。“虽然”是介宾结构出现在后面的谓语核心前作状语。虽介词,“尽管”然,谓词性代词“像这样”

六、写出與下面的简化字相对应的繁体字,说明它们表示的是不是一个词:

    丑——醜:丑:地支的第二位醜:醜陋。丑与醜不是一个词

    表——錶:表:表示。錶:手錶表与錶不是一个词。

厂——廠(厰):工厂厂矿。厂与廠(厰)是一个词廠与厰是异体字。

了——瞭:了:①完毕②语气助词。瞭:①明瞭②瞭望。了与瞭不是一个词

七、写出与句中加线词相对应的现代汉字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1.燕爾新昏,如兄如弟(《诗经·邶风·谷风》)

昏—婚。“昏”表本义“黄昏”引申为“婚配”,引申义用“婚”字表示“婚”是“昏”嘚区别字。

2.亡不越竟反不讨贼。(《左传·宣公二年》)

竟—境“竟” 表本义“乐曲终了”,引申为“国界终端”引申义用“境”字表礻。“境”是“竟”的区别字

3.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孟子·梁惠王下》)

反—返。“反”表本义“翻覆”引申为“返回”,引申義用“返”字表示“返”是“反”的区别字。

4.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诗经·齐风·南山》)

取—娶。“取”表本义“捕获”引申为“迎娶”,引申义用“娶”字表示“娶”是“取”的区别字。

5.所过之邑大国守城,小国入保(《庄子·盗跖》)

八、阅读古注,说明呴中的假借字:

1.《诗经小雅·棠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毛传:“务,侮也。”

“务”是假借字表示假借义“侮”。“侮”昰“欺侮”的意思

2.《荀子·劝学》:“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王先谦集解引王念孙:“生读为性。”

“生” 是假借字,表示假借义“性”“性”是“本性”的意思。

3.《书·尧典》:“播时百谷。”郑玄注:“时读曰莳”。

“时” 是假借字表示假借义“莳。” “莳”是“移栽”的意思

4.《汉书·贾谊传》:“平居不可屈信。”颜师古注:“信读曰伸。”

“信” 是假借字,表示假借义“伸”“伸”是“伸展”的意思。

5.《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郭庆藩注:“辩读为变,与‘正’对文。辩、变古字通。”

“辩” 是假借字表示假借义“变”。“变”是“变化”的意思

九、下面句子中加横线的字是什么意思?这些字后来在字形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1)知者见于未萌。(《商君书·更法》)

 “知”是智慧的意思音zhì,后来加形旁成分别字“智”。“智”表示引申义。

(2)量要而带之。(《荀子·礼论》)

“要”是腰的意思音yāo,后来加形旁成分别字“腰”“腰” 表示本义。“要”假借为能愿动词“想要”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说”是喜悦的意思音yuè,后来换形旁成分别字“悦”。“说”与“悦” 分工表示不同义项。

(4)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同上)

“弟”是顺从兄长的意思音tì,后来加形旁成分别字“悌”。“悌” 是“弟”的引申义。“弟”表示“同父母的年龄比自己小的男子”。

(5)秦国辟远。(《史记·范雎列传》)

“辟”是偏僻的意思本义是“法”,假借为偏僻的意思后来加形旁成分别字“僻”表示偏僻。

十、下面几句话中的“鄙”是什么意思?在意义上有什么联系?

(1)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左傳·隐公元年》)

“鄙” 表示边城。本义

(2)焚符破玺,而民朴鄙(《庄子·胠箧》)

“鄙”表示淳朴。“鄙” (1) 的引申义

(3)先帝不以臣卑鄙,猥洎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

“鄙” 表示粗鄙“鄙” (1) 的引申义。

(4)我皆有礼夫犹鄙我。(《左传·昭公十六年》)

“鄙” 表示鄙视鄙(3)的意动用法:认为……粗鄙。

鄙(1)边城是本义鄙(2)“淳朴”和鄙(3)“见识短浅”是鄙(1)边城的引申义。鄙(4)“鄙视”是鄙(3)“粗鄙”的引申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书的演变过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