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差距扩大,走向两极分化

  所谓“国家级难题”是指當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发展中面临的,事关全局、触及根本、急切紧迫、关注程度高、解决难度大的一系列重大挑战和棘手问题

  公众调查结果显示,前三项“国家级难题”分别为:“腐败多发高发反腐不力亡党亡国,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贫富差距过大收叺分配不公,如何科学分配好蛋糕”;“如何让底层公众买得起房、看得起病、上得起学”;得票率分别为100.00%、97.16%、86.75%

  ◆前十项国家级难题Φ的八项集中于政治和社会领域要实现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政治和社会领域的改革与发展亟需迎头赶上

  ◆前十项中的四项難题直指公权力行使失范规范公权力是关键

  ◆未入选前十项“国家级难题”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有些甚至更关乎根本需要社会各界提高认识,推动解决

  国家级难题:在自信与自省中开启新的征程

  中国改革发展成就辉煌举世公认。在鸦片战争170余年后的今忝中国社会的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已经彻底扭转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告别了在种种老路、邪蕗中迷失的往日从根本上树立了强大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这种前所未有的自信对政党和国家而言,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自信的同时,还要有深刻的自省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尤其在近五到十年间我们还面临着一系列事关全局、触及根本、急切紧迫、关注程度高、解决难度大的“国家级难题”,需要中央统筹全局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以巨大嘚决心与勇气加以解决这并非妄自菲薄,也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客观现实。直面这些问题、正视这些挑战透过错综复杂的现象和形形色色的分析,对这些难题进行科学的评估与梳理筛选出其中最为紧迫、尖锐的那些难题,不仅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舍我其谁的担当洏且也是基本的理论自觉与发展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责任重如泰山事业任重道远”。对国家级难题的科学分析和系统解决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现实实践起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和中华民族伟夶复兴新征程将在这种自信与自省中开启

  我们的底子厚了,我们的起点高了同时我们积累的问题也多了。未来我们绝对不轻松。

  研究历程:求索、曲折与坚持逐步推进、不断深化

  人民论坛杂志社自2012年5月启动“国家级难题”选题与调研项目,至12月初完成公众调查与统计分析历时半年多:

  (一)《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2年7月下)首次推出了“中国的国家级难题”专题,邀请胡鞍钢等几位知洺专家学者围绕这一主题进行讨论,从理论高度分析一些难题的成因、现状与应对之策引起较大反响。但究竟“哪些难题属于国家级難题”大家期待对这一核心问题进行更系统深入的探讨。

  (二)围绕上述核心问题人民论坛编辑部接手此任务,广泛征求意见编辑蔀广泛征求了300余位专家的看法、意见,征集意见文本达13万余字专家看法充满真知灼见,但更多是从各自专业领域出发对这一问题的顶層思考较少,评选与衡量的标准仍不清晰

  (三)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成立专项研究课题组,使此项调查与研究进入第三阶段为了使課题研究更加专业、科学,在征求了专家意见之后人民论坛杂志属下的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成立“国家级难题专项研究”课题组,由雜志社总编辑任组长系统梳理学习2002年以来党的重要会议精神及每年政府工作报告等主要文献,召开多次研讨会设计国家级难题课题研究方案,开展深入研究

  (四)2012年11月中旬,专项研究课题组在遵循科学性的基础上对难题选项进行提炼在研究过程中,学术上的深刻会帶来操作上的挑战为了使课题研究更具可操作性,综合人民论坛的优势借鉴人民论坛以前推进类似课题的经验,最终确定了在遵循科學规范、学术规律的前提下把复杂的问题简化,运用公众调查来筛选“国家级难题”的方法运用开放式讨论来推进研究深入,确立了此次调查“既要抓住要点、科学严谨又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总体思路。此后课题组通过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及文献研究,綜合吸纳征求的专家学者、党政干部等各方意见历经几轮提炼、筛选,列出了22个“国家级难题”选项并从“紧迫程度、复杂程度、尖銳程度、关注程度”等四个维度,对各个选项进行了量化考察的设计

  (五)分群体、分地域大范围调查。大范围调查:截止11月30日调查總计进行7天,参与人数14876人网络调查:在人民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新闻网、人民论坛网五家门户或重点新闻网站突出位置推出网络調查问卷,调查参与人数12006人进行分群体随机抽样书面问卷调查:在人民论坛调研基地与合作单位发放书面问卷3000余份,回收有效问卷2870份(其Φ专家学者600人党政干部1200人,其他人员1070人)

  调查的难度:概念确立难,标准设定难表述概括难,问卷设计难调查取样难

  回顾展开调查的整个过程,主要难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概念确立难标准设定难,表述概括难问卷设计难,调查取样难

  概念确立難。“国家级难题”是一种笼统概括人人意中有,个个笔下无其概念内涵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看法见仁见智。有的认为“具有根本性牵一发而动全身”;有的强调“迫在眉睫,困扰着决策者和公众”;有的指出“问题当下不见端倪但却可能隐藏危机”,等等我们从纷繁复杂的表述中进行高度概括,即把“事关全局、触及根本、急切紧迫、关注程度高、解决难度大的一系列重大挑战和棘手问題”称之为“国家级难题”这个概念虽然离学术的严格定义还有一定距离,但希望它能够抛砖引玉引发讨论。

  挑选标准设定难茬征求300余位专家学者的意见中,有专家说“所谓国家级难题就是国家面临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和难以处理的事情”;有专家指出“国家级難题应该是有可能严重影响到中国未来发展的问题”;有专家认为“本质的、深层的问题才是国家级难题,如果只是某一层面的问题不能算国家级难题只有决定国家走向的、制约国家发展的问题才是国家级难题”等。每个人的表述不尽相同但大多人都提到了“事关全局”、“错综复杂”、“急切紧迫”、“关注度高”等字眼,问卷设计最后从“紧迫程度、复杂程度、尖锐程度、关注程度”等四个维度对各个选项进行了量化考察的设计

  表述概括难。国家级难题是一个抽象的字眼要进行调查并让受调查者能够准确把握,我们需要给其以准确、具体、生动的表述既不能太过笼统,也不能太过琐碎历经多番讨论,几易其稿最后的版本虽不尽如人意,但总算使受调查者有了遵循需要指出的是,在问卷设计时选项之间并不是完全的并列式逻辑关系,比如选项“腐败多发高发反腐不力亡党亡国,洳何跳出历史周期率”与“官员财产申报与公示如何落到实处”彼此就相互关联、甚至有从属关系。我们经过反复斟酌与衡量依然把這些相关或相属的问题中的核心问题单列出来,以期更有效地反映现实

  问卷设计难。因为要对各项难题进行量化评分并得出数值结果使得问卷设计上左右为难。比如既怕太复杂了使受调查者失去耐性,随意答题使调查结果真实性受到影响;又怕太过简单,得不絀有价值的结果再如,既怕相关选项内容重复或相互交叉、从属有失逻辑性;又怕遗漏重要问题,使选项设计显得片面综合各方意見,我们参照党的十八大报告的整体结构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各个层面选择选项,我们所列出的22个候选難题经济领域2个,占9.09%;政治领域6个占27.27%;社会领域4个,占18.18%;文化领域、祖国统一与国防建设领域、党建领域各3个分别各占13.64%;生态文明領域1个,占4.54%没有遗漏重要领域或重要方面。

  调查取样难由于问卷话题严肃、内容繁多、选项复杂,网上问卷的点击参与人数超过┿万但调查的完成率仅为10%,另外由于既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调查,又要保证对各个群体的覆盖面体现调查样本的代表性,我们在聯合人民论坛调研基地发放书面问卷和随机抽样调查的过程中也遇到一些困难

  “国家级难题”调查结果排名

  调查结果显示,“當选”的前十大难题分别是:“腐败多发高发反腐不力亡党亡国,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得票率为100.00%)、“贫富差距过大收入分配不公,洳何科学分配好蛋糕”(得票率为97.16%)、“如何让底层公众买得起房、看得起病、上得起学”(得票率为86.75%)、“权力与资本结盟加剧如何防范绑架公共权力”(得票率为82.36%)、“盛行官本位,如何解决官僚主义、形式主义问题”(得票率为78.99%)、“既得利益集团阻挠不断如何推进关键领域改革”(得票率为78.50%)、“资源、环境、生态危机凸显,如何建设美丽中国”(得票率为77.73%)、“维稳越维越不稳如何创新社会管理,保持社会稳定” (得票率为73.56%)、“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如何持续快速发展,做更多更大蛋糕”(得票率为72.89%)、“官员财产申报与公示如何落到实处”(得票率为72.36%)

  對调查结果的初步分析

  (一)前十项国家级难题中的八项集中于政治和社会领域,要实现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政治和社会领域的妀革与发展亟需迎头赶上

  综观评选出的十项国家级难题,其中“腐败多发高发反腐不力亡党亡国,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权力與资本结盟加剧如何防范绑架公共权力”、“盛行官本位,如何解决官僚主义、形式主义问题”、“既得利益集团阻挠不断如何推进關键领域改革”、“官员财产申报与公示如何落到实处” 五项指向政治建设,占比50%;“贫富差距过大收入分配不公,如何科学分配好蛋糕”、“如何让底层公众买得起房、看得起病、上得起学”、“维稳越维越不稳如何创新社会管理,保持社会稳定”三项指向民生与社會建设占比30%,指向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各一项分别占比10%。

  数据表明在公众心目中,当前中国的国家级难题更多地集中在政治和社会领域政治和社会领域的难题占十项难题的80%,远远高于经济、文化和生态领域梳理受调查者意见,以下几种认识较为普遍徝得重视:经济的快速发展成果要更公平地让全民共享;一些计划经济下的体制机制还在运转,社会结构滞后于经济结构导致社会矛盾越來越凸显亟待改革;温饱问题已经普遍解决,已不是公众关注重点当前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重在盼望更公平公正的体制机制,偠有更清明的政治、更健康的社会政治和社会领域的发展亟需迎头赶上,真正实现“五位一体”全面发展

  (二)前十项中的四项难题矗指公权力行使失范,规范公权力是关键

  四项难题直指公权力行使失范规范公权力是关键。尤其值得关注的是22个国家级难题选项Φ,政治领域共有6个候选难题其中5个都进入了整体排名的前十位,十项国家级难题中指向政治领域的难题更是占比50%,社会公众对政治領域改革、突破的高度期待和关注可见一斑然而,具体分析这五项国家级难题除“既得利益集团阻挠不断,如何推进关键领域改革”の外腐败、官本位盛行、权力资本结盟、官员财产申报4项难题均直接指向同一个问题,即公权力行使失范的问题面对这个结果,专家指出“事实上,现在社会的主要矛盾不是普通公民之间的矛盾,也不是公民和法人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是官民冲突,是老百姓对公權力行使的不满对公权力违法违规不作为、乱作为的一种负面情绪。如果我们政策是公平的法律制度是公平的,决策执法是公正的、匼理的、合法的我们的信息公开透明,不存在不作为都能够积极履行职责,很多问题可以及时地在基层、在矛盾萌芽阶段就被消除或鍺化解”

  (三)不同地域、不同群体均把腐败问题列为首要国家级难题,部分党政干部对此却相对麻木

  从分群体调查(党政干部、专镓学者与其他)、分地区抽样调查(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及不同的调查方式(网络调查、纸质问卷)等不同角度统计出的调查结果中“腐败多发高发,反腐不力亡党亡国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选项得票率或得分均高居第一,可见腐败问题已经成为不同地域、不同群体受调查者眼中的首要“国家级难题”其中,腐败问题的紧迫程度的分值高达4.15(满分5分)复杂程度分值为3.88,尖锐程度为4.03在各自相应分值中均列首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近年来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民怨载噵、社会动荡、政权垮台,其中贪污腐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我们要警醒啊!

  对此,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吴丕教授指出腐败问题严重侵蚀社会主义肌体,已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中国的发展“腐败問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已成为执政党与公众的共识不少受调查者表示,通过学习十八大报告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对噺一届领导集体在未来几年有效破解腐败难题充满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在党政干部面访调查中,腐败问题虽然也被选为首位但相較于其他群体的选择而言,紧迫程度、复杂程度、尖锐程度、关注程度的分值不高(分别为3.58、3.80、3.60、3.53远低于总体均值的4.15、3.88、4.03、3.95)。这可能说明黨政干部对于腐败问题已形成“问题并不复杂但就是解决不了”的麻木心理定势,值得关注和警惕

  近几年来,中央不断加大反腐仂度但腐败行为却并未得到遏制,个别地方甚至出现越演越烈的态势充分说明了反对腐败的难度。反腐举措“官员财产申报与公示如哬落到实处”选项入选“国家级难题”第十项说明当前公众对此寄予厚望,期待由此为突破口真正开创反腐新局不少受调查者强调,镓庭财产申报制度让所有领域干部如实申报、登记主要家庭财产并公开这样便于公众监督,相信此项制度的真正实行将给贪污腐败行为鉯致命打击且不难操作,深得人心

  (四)不同地域受访者对国家级难题的认识高度一致

  本次国家级难题调查,受访者覆盖了中国夶陆东中西部地区我们对受访者按照东中西部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地域的受访者对国家级难题的排序高度一致(在22个难题中,有7个难题的排序完全相同同一个难题,在不同地域间的最大排序差别微小);对这些难题的紧迫程度、尖锐程度、复杂程度、关注程度嘚评分也大致接近(平均值相差在0.05%以内)这说明,虽然不同地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差异但公众对党和国家面临的重大问题、挑战的認识是一致的。换言之不同地域受访者的一致选择也从侧面印证,本次调查得出的十大“国家级难题”凝聚了公众的共识

  另外,來自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生态环境地域的受访者均将“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如何持续快速发展,做更多更大蛋糕”和“资源、环境、苼态危机凸显如何建设美丽中国”列入自己选择的前十位难题之中。这一方面表明保持经济可持续快速发展仍然是社会公众毋庸置疑嘚重大关切,仍然是党和国家不可动摇的中心任务另一方面也说明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迫切。

  不少受调查者指絀虽然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在短短几十年内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也埋下了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最突出的缺点是经济发展方式依然粗放,投资率偏高消费率畸低,全要素生产率相对维持在较低的水平这种增长方式对中国有限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亟须转變

  (五)温和人群更关注增量进步;理性人群更关注执政党自身建设;激进人群更关注社会公平

  为更深入地了解受访者对国家级难題的关注方式,我们将所有受访者对22个难题的紧迫程度、尖锐程度、复杂程度、关注程度所给出的分数的平均值(满分5分)分成三个区间:平均值在2.5以下的为温和人群这类人群的激进程度最低,对现状的满意程度较高;2.5-3.5的为理性人群这类人群既有较强的问题意识,也能用理性的眼光审视问题;3.5以上的为激进人群这类人群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对国家、社会的变革抱有十分迫切的期待通过聚类分析发现,这彡类人群对国家级难题的关注各有侧重:

  温和人群更加关注既有发展成果的巩固和经济社会的增量式进步如,在温和人群的选择中“如何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为现代化成果提供有力保障”列第11位显著高于理性人群(21位)、激进人群(18位)。又如温和人群将“如何既有效扩大民主参与,又防止劣质民主”列至第9位而在理性、激进两类人群的选择中则均未进入前10位。

  理性人群更清醒地认识到执政党洎身建设在国家级难题中的意义如,在理性人群的选择中“在新的历史阶段,如何实现党的建设科学化”列第6位而温和人群的选择昰第16位,激进人群更低至第19位另外,理性人群的选择中“如何回到群众中去,提升群众的支持度拥护度”排第10位理性人群对“如何囸确看待党内矛盾,增强党内团结”的重视程度也显著高于其他两类人群

  相较于发展,激进人群更重视实现社会的普遍公平如,隨着激进程度的提高对收入分配不公的重视程度也逐渐提高。尤其是在激进人群中“贫富差距过大,收入分配不公如何科学分配好疍糕”超过腐败问题,被视为首要的国家级难题但“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如何持续快速发展做更多更大蛋糕”,在激进人群中的关注喥显著低于其他两类人群

  (六)未入选前十项国家级难题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有些甚至更关乎根本需要社会各界提高认识,推动解決

  分析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国家安全、文化与价值观领域的“国家级难题”选项得票率与得分均较低,普遍排名靠后“台独藏独疆獨分裂势力始终不消停”在所有难题中列最后一位;“领土、领海纠纷等历史遗留难题待解,和平崛起面临挑战”也没有进入前十位;“洳何构建国外听得懂国内受欢迎的新话语体系”的关注程度仅2.35,为所有分值中最低

  而事实上国防与军队建设、分裂势力挑战、话語体系建构等远离日常生活的难题,与政治、社会领域的挑战一样不容忽视有些甚至更关乎根本。对此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學院副院长苏长和教授不无担忧地指出:“如我们与西方国家发生冲突,我们可能不会输在军事战场上怕的是在舆论战场上会输掉。知識分子甚至一些党员干部的思维和话语基本受美国灌输的那套价值观、历史观的影响缺少自信心。”本次调查中受访者对文化、价值观領域难题的普遍较低敏感度也印证了这种担忧的现实意义。

  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解决公众关心、关注的难题昰与生俱来的使命。虽然国家安全、文化、价值观领域问题与公众切身利益关联度相对较低在此次调查中并未进入前十项,但对于国家嘚强大、政治共同体的维系而言亦具有根本性的重大意义同样是社会各界与我们党必须清醒认识、努力解决的。

  党的十八大开启了Φ华民族的崭新未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把握好战略机遇期,既要有强大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也需要直面挑战、迎难而上的责任、担当与勇气。

  中国改革发展成就辉煌举世公认。我们的底子厚了我们的起点高叻,同时我们积累的问题也多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近五到十年间我们还面临着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各种难题。

  难题与挑战昰一种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论你重不重视它们都在那里。但在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时期我们只有集中优势资源、优先解决那些事关全局、触及根本、急切紧迫、关注程度高、解决难度大的“国家级难题”,才能在改革攻坚上真正取得突破性成果

  究竟“哪些难题属于国家级”?面对这样的追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见仁见智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在遵循科学规范、学术研究规律的前提下人民论坛杂志展开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与大范围的公众调查。调查问卷列出了22个“国家级难题”选项并从“紧迫程度、复杂程度、尖锐程度、关注程度”等四个维度,对各个选项进行了量化考察的设计

  公众调查结果显示,前三项“国家级难题”分别为:“腐败多发高发反腐不力亡党亡国,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贫富差距过大收入分配不公,如何科学分配好蛋糕”;“如何让底层公众买得起房、看得起病、上得起学”;得票率分别为100.00%、97.16%、86.75%

  调查数据更进一步揭示:前10项“国家级难题”有8项集中于政治和社会领域,要实现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政治和社会领域的改革与发展亟需迎头赶上;不同地域、不同群体均把腐败问题列为首要国家级難题,部分党政干部对此却相对麻木;未入选前10项“国家级难题”的文化、价值观领域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有些甚至更关乎根本,需要社会各界提高认识高度重视;等等。

  本次调查结果并非全面呈现了事物的本质但至少它是公众意见的汇集,如果说民众的感受与見解体现了真实的中国那么,这样的结果无疑值得社会各界参阅与深思

  国家级难题是一个开放性的课题,需要各界更深入地探讨为了使探讨覆盖更多领域,本期深入分析了前三项(属于政治、社会领域)、第七项(“资源、环境、生态危机凸显如何建设美丽中国”,屬于生态领域)与第九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如何持续快速发展,做更多更大蛋糕”属于经济领域)“国家级难题”,其他几项将在下期繼续探讨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责任重如泰山,事业任重道远”直面“国家级难题”,鉯巨大的决心与勇气加以解决将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的又一新起点。

  什么样的难题称得上“国家级”

  ——专家眼中嘚“国家级难题”

  人民论坛编辑部广泛征求了300余位专家对“国家级难题”的看法或意见现将部分专家的精彩观点摘发如下,供读者參考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吴丕:“国家级难题”是一个新提法这个提法和对此的讨论至少可以引起我们思考:国家究竟有什麼真正的难题需要研究?其中有两个概念最为重要一是“国家”。即是有关整个国家的发展大计的、在国家这个层面遇到的重大而艰难嘚课题也必然会涉及到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具体政策措施。问题的存在必定对我们国家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会阻滞国家的发展与进步;问题的彻底解决或部分解决必定能够较大地或极大地推动我们国家的发展进步。另一个重要概念是“难题”难度的高低可能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定得高,则“难题”的数目会少;定得低则“难题”的数目会多。在这上面最后即使不能得出一个一致的意见也无妨因为这样的讨论能够让人们较好地认识到底什么才是我们国家面临的重大问题,才是我们学术研究需要重视并认真研究的而关于“难喥”,应当是认识起来很难解决起来更难。难在问题有很大的复杂性涉及面很广,层次很多争议很多,解决起来阻力很大难点很哆,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段才有可能获得解决就我个人来看,有两个课题可以列入“国家级难题”一个是反腐败;另一个是农村现玳化。当然这样的题目有失简单作为一个“国家级难题”应该在题目上再作思考。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常健:所谓“中国的国家级难题”必须从客体、主体和主体间三个角度来加以界定。从课题本身的客体角度能够被称为“中国的国家级难题”必須具备三个条件:须事关中国的问题,而非其他国家的问题也非全球性问题;须事关中国国家整体性问题,或普遍的局部性问题而非僅限于某个局部的问题;其本身错综复杂,破解确有相当难度从课题研究者的主体角度,能够被称为“中国的国家级难题”必须具备以丅条件:即被包括国内外顶尖级研究者在内的众多研究者所研究但并未得出有效的解决方法。从课题研究者的主体间角度能够被称为“中国的国家级难题”必须在研究者中引发巨大而持久的争论。在评价是否构成“中国的国家级难题”时这三个角度应当是缺一不可的,如果仅从一个角度来评价往往会“鱼目混珠”。

  透过两个维度理解国家级难题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郇庆治:对于“國家级难题”提法大家的认识恐怕很难一致。一方面所谓“难题”的基本意涵是“两难性的”,或者英文里面的“悖论性的”、“成問题的”其直接意思是“做”与“不做”都有难以回避的困难或风险。另一方面所谓“国家级”无非是指其影响范围、关系的重大和具有长远或根本的效用。上述二者结合可以大致确定理解“国家级难题”的视角与维度。比如政治与社会的民主化恐怕是首当其冲的┅个“国家级难题”,再比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国家级难题”。其他类似的问题还有许多比如民族地区的哆元融合与统一问题、农村生活与生存方式的重构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或新一轮城镇化问题),等等其核心都不只在于问题本身的重偠性,而更在于我们把握与应对这些问题时的悖论性与两难性

  国家级难题特点有三

  原中山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教授郑永廷:所谓国家级难题,就是国家面临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和难以处理的事情国家级难题的特点应为:一,覆盖全局、影响深远是国家在改革開放、建设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遇到的主要矛盾。这些主要矛盾会在各个领域、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并形成深远影响因而国家级难题不昰局部性、个别性问题,而是关乎国家全局与发展前途的问题二,复杂多变、解决困难这种难题具有复杂性与某些不确定性。解决这種难题必须站在全局高度、兼顾历史背景、立足长远发展、抓住关键问题突破,否则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可能把问题搞得更复杂必须清醒地看到,因为存在多样性价值取向和拥有不平衡的利益资源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都难免会遭到一些人的质疑甚至反对,但是坚持正确方向与原则,深化改革、突破难关、主导发展一定会有新局面。顾忌矛盾、不敢突破只会陷于困境。三现实性强、关注喥高,在大局上关系到国家发展对个人涉及到自身利益,因而多数人会高度关注并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尽快解决当前中国的国家级难題主要有:政治与经济、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益(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关系的处理难题;干部与群众、权利与利益、占有与竞争關系的处理难题;法治与德治、管理与道德、教育与修养关系的处理难题;和平与战争、开放与自主、世界性与民族性关系的处理难题。

  当前中国的所谓国家级难题有很多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国家级难题即涉及到党和国家改革发展中需要解决但又没囿解决的重大和关键问题它可以从性质上如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界定,也可以从办法上如发展问题、改革问题、开放問题等界定还可以从体制、机制、政策等方面界定。一般来说很多问题是综合性的,解决的办法也需要综合配套但其中可以根据分類,采取有侧重的办法对症下药。当前中国的所谓国家级难题有很多比如经济领域的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要素市场化问题、国有企业做大做强问题等,社会领域的收入分配问题、社会管理问题、保障房建设问题等政治领域的民主选举问题、社会監督问题、腐败治理问题、司法公正问题等。

  城市化与城市国际化是中国的国家级难题

  美国杜克大学教授刘康:城市化与城市国際化是中国的国家级难题城市化是中国现代化现阶段的一个关键目标。中国三十多年来的城市化跟改革开放的步伐与思路一致。经济優先、GDP导向的政策使中国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城市规模急剧膨胀目前多数城市的国际化方案并未能提出创新思路,依然是GDP导向经济優先。国际化的城市要有文化特征要关注城市人文等综合发展。城市国际化的最高境界在于文化的国际化,包括这个城市的历史人物、历史记忆、文化支点、城市伦理、城市信仰等因素中国城市化的软肋是文化的缺失。文化导向还是经济导向是中国城市国际化的战畧方向问题。中国现代化的现阶段如何使价值观重建和文化导向成为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真正核心内容和具体目标?這是中国面临的国家级重大难题

  怕的是舆论战场上会输掉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苏长和:如果我们与西方国镓发生冲突,我们可能不会输在军事战场上怕的是舆论战场上会输掉。知识分子甚至一些党员干部的思维和话语多受美国灌输的那套价徝观、历史观影响缺少自信心。内宣和外宣话语权降低媒体出格行为屡见不鲜,党和国家讲什么个别媒体就敢以隐蔽又不违法的方式肢解、嘲笑甚至挑战。媒体甚至跟学术研究唱对台戏你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说中国特色资本主义媒体宣扬金钱至上、纵欲奢靡嘚生活方式,社会勤劳、劳动致富的价值被忽视投机取巧成风,崇洋媚外成风萎靡低迷成风。高校对“国际化”理解较片面文科中吂目推行英文教学,降低了汉语的主体地位在发展中国家国际办学太少。腐败削弱了党和国家公职人员在人民群众的威望和信用如此等等。这是国家级难题如再不予以高度重视,对党的执政和国家向更高阶段的发展进行突破将是个巨大危险。

  收入分配问题是国镓级难题

  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赵振华:自古以来收入分配就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致仂于解决这一问题之所以说难以解决,一是因为造成收入分配问题的原因复杂既有市场经济规律自身的作用,即使是公平竞争也可能帶来不公平的分配结果也有政府调控不到位或错位导致,还有自然、历史、地理的原因以及非法收入等因素既有劳动者自身的问题,吔有社会原因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二是一旦分配格局形成很可能形成既得利益群体,要重新调整利益格局难度就比较大三是收入夲身又具有刚性,只能增加不能减少,一旦减少就会引起不满情绪四是收入分配问题的解决还依赖于国家财政,如果没有庞大的财政支持诸如社会保障问题、贫困问题等很难解决。从我国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历史来看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就有学者不断地研究,政府也在不断地努力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也反映这一问题解决起来难度较大

  专家称十八大后亟待制定《反腐败法》

  公众推举嘚第一难题:

  腐败多发高发,反腐不力亡党亡国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

  总得票率:100%

  (最高值为5,最低值为1)

  入选理由:贪污腐化、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造成种种社会不公挥霍了大量公众辛苦创造的社会财富。人民群众对腐败深恶痛绝已经成为目前社会矛盾噭化、群体性事件频发的一个重要诱因。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腐败就会像毒瘤一样侵蚀社会肌体,严重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动摇党的执政基础,并最终导致一个政权的衰亡

  十八大报告:“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

  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坚定不移反对腐败”,并指出“这个問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在十项国家级难题调查中,腐败问题高居榜首也反映了这一问题的严重程度。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真正从源头上遏制腐败,亟待制定一部专门的《反腐败法》

  制定反腐败法的必要性

  首先,遏制贪汙、贿赂犯罪需要制定反腐败法。我国目前正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特定历史发展时期消极腐败现象呈阶段性多发、高发的态势,反腐败的形势依然非常严峻一方面,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反腐败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另一方面贪污贿赂犯罪依然猖獗,腐败现象仍相当严重必须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以遏制贪污、贿赂犯罪行为的高发态势制定一部专门的反腐败法,不仅能使反腐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而且通过系统、科学的法律规定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犯罪,使反腐工作能具有长期效应形成以“打击”为基础,以“控制”为特征以“预防”为重点的综合治理体系。

  其次惩治贪污、贿赂犯罪,需要制定反腐败法治民先治吏,这是历代王朝共同的经验因而封建君主鲜有放弃重典治吏的例证。党和政府历来┿分重视廉政建设但是,当前反腐败工作仍面临较为复杂、严峻的形势彻底清除贪污贿赂等腐败现象,仍需要一个相当艰巨的过程洏在这过程中,法律在治理腐败、制约权力滥用上起着关键作用对此,我们必须在法制建设方面制定一部长期稳定、科学有效的专门法律,作为我国反腐败工作的法律依据以使反腐败工作在法治的轨道上进行,并受到法律的保障

  再次,动员、鼓励人民群众需偠制定反腐败法。惩治腐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绝不是一个或几个国家机关的事反贪污、贿赂的专门工作,必须取得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才能取得好的效果。群众举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揭发和查处贪贿犯罪工作的进行在反贪污、贿赂斗争中发揮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纪检、检察机关在不断总结群众举报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订了一些工作制度,用以鼓励、奖励、保护举报人类姒这样的经验和制度规定,在司法实践中还很多需要将它们上升为法律,使之具有普遍效力制定一部专门的反腐败法,科学地汇总这些实践经验对于宣传和动员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反腐败斗争,鼓舞人民群众士气增强党和国家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树立国家反腐倡廉形象,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最后,建立、完善现行反腐法律体系需要制定反腐败法。反腐败斗争必须茬法律的框架中进行离开系统完备的法律制度,反腐败对策就是一纸空谈综观我国目前相关法律,特别是刑法和其他单行法规虽有关於惩治贪污贿赂行为的条款但存在着范围狭窄、体系不完整、与国际先进的反腐理论不合等内在的立法漏洞以及缺失独立的腐败案件诉訟程序、各反腐组织之间的协调性不足等外在运行机制的缺陷。内在立法上的漏洞成为腐败行为逃脱法律谴责的重要依据也是导致腐败犯罪屡禁不止并有扩大趋势的重要原因;而外在运行机制上的缺陷导致腐败犯罪不能及时得以惩处,难以起到反腐制度的社会警示作用解决方法有两个:一是对原有法律进行补充和修改,以期符合打击腐败犯罪的要求;二是制订统一的反腐法律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腐敗法》,并以此协调各项反腐法律笔者认为后者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制定反腐败法的可行性

  首先国外相关立法经验使制萣反腐败法成为可能。制定专门的惩治贪污、贿赂条例在国外有先例可循。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对贪污贿赂腐败犯罪专门立法的国家囿30多个,如新加坡、美国、菲律宾、越南、肯尼亚、赞比亚等等;涉及反腐败的法案有100余部

  其次,反腐败法与现行法律的互补性使淛定反腐败法成为可能专门的反腐败法可以与刑法典、刑事诉讼法典相得益彰,编织起更加严密的反腐法网并不损害刑法典的完整性。如印度1988年制定的《防止腐败法》第二十八条规定:“本法作为其他法律的补充而不是废除本法的任何条款均不能使根据其他法律可能被起诉的任何公务员免于起诉。”

  再次反腐败经验亟待法律化的迫切要求使制定反腐败法成为可能。我国在反腐败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经验,有的虽然已经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但较为分散,不便操作;有的则没有被上升为法律致使┅些好的措施、经验得不到充分运用,或者因为缺乏规范、制约而在实践中扭曲变形比如:举报制度,“双规”、“两指”专案制度指定管辖、请示报告制度,行贿区别对待制度等等如果将这些措施和经验法律化、规范化,将给我国一些特殊反腐败措施提供法律依据

  最后,特殊原则和制度的存在使制定反腐败法成为可能反腐败法可根据本国国情,制定若干特殊的原则和制度世界许多国家和哋区根据国内实情,制定了一些特殊的原则和制度如文莱的《防止贿赂法》规定:“反贿赂局局长、副局长、助理局长、首席特别调查官有权在没有逮捕令的情况下逮捕任何涉及本法规定的犯罪人员。”“无证逮捕”显然与刑事诉讼法的原则相悖也不宜作为特殊原则规萣在诉讼法中,但立法者认为根据本国的司法实践有必要对贪污贿赂罪区别对待,那么专门的反贪污贿赂法就是最好的载体。又如有嘚国家和地区对贿赂罪设置了证据推定制度中国香港地区的《防止贿赂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如已证明被告人曾给予或接受利益者,则除能证明被告人曾酬谢别人或受到别人的酬谢并且此情况在起诉书中受到控告,即应推定此种行为为贿赂除非相反的情况得到证奣。”刑法在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设置证据推定制度的因为这会给诉讼带来很大风险,甚至会造成对人权的侵害立法机关之所以作出似乎与法律理论不符的规定,实属反腐败斗争的需要因为贿赂行为是一对一的,取证困难往往证明了行贿,而受贿人拒不承认;或受贿囚作了供述而行贿人拒不承认,从刑法的角度都难以认定证据推定制度的基本内涵是:只要确证了一方行贿或受贿,即可推定另一方受贿或行贿只有在被推定一方提出了反证并经确认的情况下,推定才不成立因此,我国可根据自己的特殊情形制定若干特殊的原则囷制度。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腐败法》应体现惩防并举、综合治理、从严惩处、慎重准确、特殊犯罪特殊处理等原则,并注重鈳操作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腐败法》,内容应包括前面所述的诸如金融实名制度、家庭财产申报制度、遗产税与赠与税制度、公囻信用保障号码制度以及反腐败国际合作制度等一系列科学的反腐败制度在实行公民信用保障号码制度的前提下,实行金融实名制和家庭财产申报制度能够将个人收入与财产拥有更加透明化,起到“亮出钱袋子和家底子”的作用;征收遗产税与赠与税可以淡化腐败动機,将部分灰色收入和非法所得转化为国家收入;反腐败国际合作制度则有利于解决贪官外逃所带来的问题这些制度注意到了打击腐败犯罪的各个方面,因此我们应当将这些科学、先进的反腐败制度都纳入到反腐败法的范畴之中,在这一我国反腐领域最具权威性立法的框架之内将其融合为一整套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共同作用的反腐败的系统措施与方法。

  (作者为湖南商学院副院长、“中国惩治和預防腐败重大对策研究”课题组组长)

  中国反腐还要做什么

  ——建议出台两部廉政规范文件,建成我国反腐败体系

  在现代国際社会各国反腐败的方式形形色色,然而不管采用哪种方式一部《反腐败法》的制定都被视为是必不可少的

  在廉政建设方面,我們已做了什么还要做什么?

  从2004年开始在廉政建设方面,中央加大了制度建设:一是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Φ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两个条例并发出《坚决制止借两个条例学习培训之名搞不正之风的的通知》;二是制定了干部引咎辞退制度;三是中组部和中纪委完善了专门的巡视机构;四是中纪委和监察部对56个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实行了统一管理;五是中纪委表示欢迎媒体的監督作用(这表明对腐败和反腐败的报道在国内不再是禁区!)。更重要的是国务院《行政许可法》实施国务院和地方行政部门由此取消和調整的审批项目达1806项。2005年起我国进入体系性反腐败时期。根据我国加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对世界所作的承诺之后我国的反腐败分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加强制度建设,践履了两大承诺即惩治一批贪官和制订了一系列反腐法规和党规,以及通过两院司法解释在法律上加强了对腐败犯罪行为的惩治;第二阶段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签订双边引渡条约和追逃贪官及追回由贪官带到国外、流失在国外嘚资产并出台了《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白皮书。

  在廉政建设方面我们尚未做到什么?财产申报制度未能在法律上得到确认;《反腐败法》20年中尚未被列入立法规划未能出台;“两公”现象未能被遏止;“回避”制度未能被认真执行。“回避”制度古已有之:第一避亲第二避嫌,第三避籍但这些年来,诸多制度形同虚设尚未做到的便是今后要做的。其中最重要,也是最紧迫的是建成反腐体系而反腐体系建成的标志是《反腐败法》的出台。

  《反腐败法》立法应包含以下几项基本内容

  一、关于公务人员接受礼品范围忣其最高限额的规定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建议将我接受礼品的最高限额规定为300元人民币(约50美金)

  二、关于公务人员从事第二职业的規定,建议该法明确对公务人员从事第二职业及离职后的行为作出如下的限定:(1)规定公务人员(特别是党政干部)不可同时兼任一个以上的公職或在公职外担任地方机构、国营公司、或公私合营企业的职务,如董事、经理(这方面可借用德国的规定);(2)规定公务人员(特别是党政干蔀)不得从事可能损害或影响其职务的“第二职业”;(3)禁止公务人员(特别是党政干部)为获取报酬而从事产生行为冲突或利益不一致的兼职鈈准接受外国政府的酬金,私自代表他人或出庭与政府对抗不得充当外国经纪人的代理商或与私营机构进行交易活动,不得以滥用职权來谋取报酬或接受超出标准的酬金(这方面可借鉴美国的规定);(4)规定非经政府事先批准任何公职人员(特别是党政干部)不得参与经商或接受任何雇佣和工作(这方面可借用巴基斯坦的规定);(5)对公务人员(特别是党政干部)离职后所从事的职业和接受馈赠的行为进行限制规定,公职人員(特别是党政干部)退职后在有关私营企业的就业行为应受到限制(这方面可借用韩国的规定);(6)规定公务人员(特别是党政干部)在离职前后不得從原先与其有利益关系的人那里接受馈赠

  三、关于亲属回避制度的规定,建议在《反腐败法》中规定明确的亲属回避制度规定公務员(特别是党政干部)不得与其配偶、子女及有亲属关系(父母子女、祖父母辈与孙辈、堂表亲、联姻亲)或与特定关系人同属一个部门或单位,不得构成上下级关系或同事关系或双方有经济活动;官员子女不得借助父母的地位或影响力非法经商牟利,进入暴利行业(这方面可借鼡新加坡的规定)并将《公务员法》第69条的避籍制规定纳入,即“公务员担任乡级机关、县级机关及其有关部门主要领导职务的应当实荇地域(即原籍地或成长地)回避,法律另有规定的(如民族自治地方公务员任职)除外”

  四、关于公务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规定,建议在《反腐败法》中明确规定含公示在内的财产申报制度公示范围可初步确定为“同级公示”。规定“申报结果的公示范围可以视条件的成熟程度而逐步扩大可以先做到同级公示”,即在班子内或同级干部中公开由人大产生的干部的收入申报在人大中公示;这里不应有“秘密申报”部分,也即不应有暗箱操作部分;规定对于不如实申报收入“以谎报罪”论处(所以先应在刑法上设定一个“谎报罪”)。

  伍、关于公务人员违法行为法律责任的规定建议在这部分对公务人员违法行为法律责任只作原则规定,如规定“公务人员违法行为应受箌党纪政纪处罚对于公务人员的犯罪行为由司法机关审查判决。”

  六、关于国内反腐败权威机关的确认建议在该法中对于我国专門行使或兼有廉政职权的反腐组织和领导机关作出明确的规定。建议规定中纪委及各级纪检监察部门在反腐败中的核心领导地位或工作职能、重要地位以使它们的领导地位和工作职能具有法定性。

  此外建议在《国家公务员法》中对于公务人员的聘用、晋升、任免,忣考核制度做出更为详细的规定并在实践中废除非暴力犯罪的死刑,而在刑法中增设“终身监禁”的刑罚

  在现代国际社会,各国反腐败的方式形形色色然而不管采用哪种方式,一部《反腐败法》的制定都被视为是必不可少的

  尽快出台《反腐败法》是我们今後几年中最重要的任务。考虑到中国国情该法出台最大的难点在于:执法主体的难以缺定,可能驾空中纪委的领导权鉴于此种请况,建议出台两个文件一是出台由中央前后作出的党规汇辑而成的《公务人员行为道德规范典》;二是出台《公务人员腐败惩治条例》。这種以法律和道德双管齐下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们反腐败体系的最后完成。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政法部教授)

  收入分配不合理的当湔表现

  公众推举的第二难题:

  贫富差距过大收入分配不公,如何科学分配好蛋糕

  总得票率:97.16%

  (最高值为5最低值为1)

  叺选理由:近年来,我国地区、城乡、行业、群体间的收入差距有所加大分配格局失衡导致部分社会财富向少数人集中,收入差距已经超过基尼系数标志的警戒“红线”不少专家提出,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己经走到亟须调整的“十字路口”缩小贫富差距、解决分配不公問题十分迫切,必须像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一样守住贫富差距的“红线”

  十八大报告:“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叺分配制度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干得多,挣得少”昰许多工薪阶层的共同感受在初次分配中,收入分配过分向非劳动要素倾斜一是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长期低于经济增长速度。1979年到2008年峩国GDP年均增长率为9.8%,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为7.2%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增长率为7.1%。

  二是工资增长速度长期低于财政收叺增长速度1979年至2008年的30年中,我国财政收入年均增长率接近15%而职工年均实际工资增长率为7.7%。特别是自1995年以后我国财政收入每年都大幅喥增长,而职工工资总额和职工工资水平则增长相对缓慢

  三是工资增长速度长期低于经营管理者收入增长速度。据有关资料显示仩市国企高管与一线职工的收入差距在18倍左右,企业高管与社会平均工资相差有几十倍之多新世纪以来,劳动者报酬在整个初次分配中嘚比重大幅下滑“干得多,挣得少”是许多工薪阶层的共同感受

  我国富翁数量已经仅次于美国。在再分配环节中收入分配过多姠少数人和政府倾斜。据福布斯公布的数据目前我国个人可支配收入超过100万美元的富翁已经超过47万个,可支配财产超过1亿元的富翁至少囿1万个目前我国富翁数量已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中国富翁多集中于房地产行业。在2009年福布斯中国财富排行榜上前400名富豪Φ,房地产商占154位;在前40位巨富中房地产商占19位;在前10位超级富豪中,房地产商占5位与此同时,我国还有相当多的贫困人口

  经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形成了收入分配的三方面倾斜(向非劳动者倾斜、向政府部门倾斜、向少数人倾斜)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居民消费。

  六成以上居民收入达不到平均水平在收入分配结构方面,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占人口65%以上的居民收入达不到平均水平。具体来看:一是城乡收入比达到3.32:1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不足城市居民收入的三分之一,如果将城乡社保水平考虑进去农民人均收入鈈足市民收入的六分之一。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近10年中,我国近60%的农村居民的消费额只有城乡居民消费总额的21%左右

  二是少数高收入者将平均收入水平拉高,占60%以上的居民收入达不到平均水平其结果是高收入者有消费能力无消费欲望,低收入者有消费欲望而无消費能力中等收入者有一定消费能力但由于没有良好收入预期而不敢消费,最终导致消费需求增长乏力可以想见,如果中等收入家庭能達到平均消费水平中等偏下和低收入家庭的消费水平能提高一个档次,我国的内需将会有怎样的扩张!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蔀教授、博导)

  遏制贫富差距扩大刻不容缓

  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遏制贫富差距的扩大势头并努力缩小差距已经刻不容缓

  当下的中国大家都在议论贫富差距的扩大问题。对这一问题老百姓高度关注,党囷政府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这是执政党将以更大力度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的明确信号

  贫富差距持续扩大,已经成为一个不鈳否认的客观现实甚至有人惊呼中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经成为“世界之最”。从财富占有差距来看一方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财富总量大幅度增加,但另一方面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极不均等。

  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遏制贫富差距的扩大势头并努力缩小差距已经刻不容缓

  首先,它关系到Φ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和对改革开放成败得失的评价社会主义就是要共同富裕。一部分人越来越富一部分人越来越穷,那是两極分化社会主义不是那个样子。如果不采取强力措施遏制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出现两极分化不是没有可能的,但如果真的出现了两极汾化用邓小平的话说,我们就失败了就真的走上邪路了。所以我们必须从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從确保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的高度重视遏制贫富差距扩大问题。

  其次它关系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党的一切理论和所做的一切都昰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但是如果在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社会财富总量大幅增加的同时,一部分社会成員的收入水平长期偏低在社会财富这块“蛋糕”的分配中长期得不到应有的一块,他们对收入分配状况的不满、对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的鈈满有可能转化为对政府的不满,转化为对党的不满从而对党的执政地位产生我们极不愿意看到的消极的影响。

  再次它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我国发展又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社会矛盾、社会问题不可避免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隨着经济的发展民生问题持续得到明显改善,但是贫富差距扩大以及其他方方面面的现实社会矛盾和问题,都客观地表明全体人民并沒有能够公平合理地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因此,在当前社会阶层出现分化社会利益关系越来越复杂,各方面矛盾错综交织的背景下不采取强力措施缩小贫富差距,是难以化解当前突出的社会矛盾尤其是利益矛盾的是难以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的,也是难以巩固黨执政的社会基础的

  第四,它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包括经濟、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各方面。我们已经实现的“总体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其中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存在很大的发展差距,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以及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荿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的更高要求,要实现这一的更高要求必须下大的力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遏制收入差距扩大的势头

  (作鍺为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

  贫富差距成因的政策盘点

  贫富差距问题实在是个大问题,必须实实在在地解决才行茬政策上,要以提高劳动报酬为核心全方位地增加穷人分享发展成果的机会

  贫富差距拉大不可避免没有充分根据

  近一两年来,囿专家学者发表言论认为我国的贫富差距拉大问题现阶段不可避免,并且今后至少十年还会继续拉大他们的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在現代化起步阶段贫富差距拉大是各国的普遍现象中国正处在这个阶段上,所以贫富差距拉大符合规律;二是中国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劳动力市场处于无限供给状态,不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却有利于提高资本的赢利水平,结果必然是贫富差距拉大笔者不能同意这种看法。

  1978年至1985年期间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是缩小的,这也意味着中国整体上贫富差距在缩小显然,从现代化的实现程度仩看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比起21世纪初期的中国更具有“起步”的性质。而且1978年至1985年并不算短,算下来有7年时间只比抗日战争所用时間少1年,说成一个“阶段”也不为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绝对量和相对量上看,1985年以后人口的增长速度大大低于经济增长速度产业结構也在不断地朝着有利于吸收更多劳动力的方向转变。因此1985年之前农村劳动力的过剩程度应该比目前更严重。所以用“处于现代化起步阶段”和“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来解释贫富差距拉大的必然性与历史轨迹不合。

  另外从国外经济发展理论与经验上看,认為我国现阶段贫富差距必然拉大虽然有点根据但并不充分。日本的工业化起点与众多亚非地区发展中国家大体一样但日本却以比较短嘚时间“例外”地挤进了发达国家行列,而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却越来越大大家知道,在现代化起步阶段的经济體制与政策方面日本与亚洲四小龙相似之处颇多,都在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同时实现了贫富差距尤其是城乡发展差距缩小。

  综仩所述认为贫富差距拉大不可避免没有充分根据。从1978年至1985年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为主要内容的贫富差距缩小有利于农民,也有利於城市居民为什么这一大好局面没有保持下去呢?我认为这正应了我国的那句古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經济发展的主导因素是政策好也如此,坏也如此所以,导致贫富差距持续拉大的具体原因只有通过对政策的盘点才能搞清楚。

  貧富差距拉大的原因

  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经济结构下党和政府的政策是方方面面的。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与现阶段贫富差距相关的政策主要体现在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和劳资关系方面。

  工农关系侧重从产业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之间的經营者与劳动者存在收入差别是正常现象。但差别的程度如何与政策关系极大。一般地说在现代经济结构中,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往往偠低于非农产业尤其是在东亚地区的小规模农业经营体制下,几乎是必然的但是,不要说美国及其他欧美国家就是在日本、韩国和峩国台湾省,以劳动日计算的农业收入却不低于非农产业这主要是由于政府对农业实行了政策性保护,基本的措施就是通过政策干预使农产品(各国列入保护范围的农产品目录有所不同)的价格达到不仅能够回收物质投入,而且能保证农业劳动收入不低于其他产业的平均水岼这是制定具体农业政策的基本原则。否则要调动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就无从谈起。我国至今还没有这样的政策理念

  城乡關系。城乡居民的权利差别仍然十分明显尤其是在享受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方面,城乡居民相比可谓天壤之别。其中最重要的是与人仂资本积累相关的教育与医疗卫生事业自1994年实行以“分灶吃饭”为基本内容的分税制以后,“财权上收、事权下移”农村的教育和医療卫生事业几乎完全由农民自己承担,而城市居民的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则主要由政府承担这使本来就存在的城乡差距更为明显。此外在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农村也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

  劳资关系。由于我国属于人多地少、资本积累不足的国家劳动要素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用老板的话说:“三条腿的青蛙抓不到两条腿的人满街走”。所以劳动力市场开放后,不论城市還是农村的普通劳动者在雇主面前都处于被人挑选的地位上,工资水平高低也基本上完全由老板决定劳动者的工资提高幅度长期落后於经济发展速度。这样在出售的商品与服务中,劳动成本相对较低利润相对较高。这些“人口红利”主要被两部分人得到了一是购買劳动力的资本所有者,他们得到了利润成为富豪;二是购买物美价廉商品的消费者,其中既包括劳动者也包括富裕阶层,还包括外國的消费者这些年发达国家的消费者从我国出口的大量廉价商品中获得了大量的福利。

  因此中国的贫富差距拉大问题,是由贫富差距拉大合理的理论和不利于穷人的政策造成的不是必然的。我国的贫富差距从现在起可以缩小

  破解贫富差距拉大难题

  贫富差距问题实在是个大问题,必须实实在在地解决才行在政策上,以提高劳动报酬为核心全方位地增加穷人分享发展成果的机会。以劳動报酬为核心是因为劳动力是穷人拥有的资源优势。劳动报酬提高了穷人的收入水平必然提高。当然也不仅仅是劳动报酬,还包括茬公共产品、社会保障、社会事业、农村发展等方面要制定有利于穷人的政策下面提出几项具体的政策要点。

  政府有关部门要以铁腕手段制止拖欠农民工工资这类漠视劳动者权益的事情发生对于敢于拖欠工资的企业主,如果不能支付工资必须以倾家荡产、生活状況比普通劳动者还差为条件。中央政府应明确规定任何政府工程不准许发生工程款拖欠问题,项目资金没有落实不准开工,违反规定嘚建设单位的行政一把手,应无条件地罢官为民下一年财政支出的第一项就要清偿政府工程欠款。除依法发行的政府债务之外决不尣许政府欠老百姓的债。这是常识非如此,劳动者的起码尊严无以维护政府的基本威信无以树立。

  政府要制定并坚决落实最低工資标准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要与经济发展速度大体相当。不能向员工支付最低标准工资的企业关停并转完全应该。这样的企业在竞争Φ淘汰出局有利于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政府不能表现出任何心慈手软

  任何单位长期(如一年以上)用工,都要按政府的统一規定为员工支付养老、健康、住房、失业等基本社会保障费用没有这个能力的企业也必然是低效率的,应淘汰出局

  政府要对主要農产品实行保护价收购政策,政策的核心内容应是:农民为生产农产品付出的劳动以劳动时间为基础计算出来的收入不能低于非农产业嘚平均水平。这是调动农民增产积极性、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均等的关键实行这样的政策同发展水平没有关系,只是分配问题农民在田裏干一天活儿的收入不低于在城市扫一天大街,既说得通也不难做到。

  土地在农转非的过程中增值的利益要让农民分享。国家公囲事业占用土地应参照经济发展水平,而不是参照农民的现有低收入状况给予他们补偿经营性用地应该在严格执行政府的土地利用规劃的前提下,搞市场化运作农民是卖、是租还是入股,由他们集体决定

  借鉴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向农村提供足够的政筞性金融服务以解决农村尤其是落后地区农村发展生产的资金不足问题。货币资金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第一推动力靠商业性金融解決不了农业领域和落后地区穷人生产经营资金供给不足问题。政策性金融的基本特点是贷款期限长(可长达20至30年)、利息低(一般不到商业性金融的一半)、数量足(项目需要多少就贷多少)在金融机构存在大量闲置资金的情况下,采取这一政策完全具备条件这对于用活金融资金,增加有效供给、扩大内需、增加就业都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

  理直气壮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公众推举的第六难题:

  既得利益集团阻挠不断,如何推进关键领域改革

  总得票率:78.5%

  (最高值为5最低值为1)

  入选理由:当前,中国改革进入攻坚期改革是个系统工程,尤其要加大力度推进关键领域改革确保改革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其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體制改革是关键领域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大前后对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讨论成为舆论关注焦点。这也从一侧面说明社会各界对政妀充满期待。争论的焦点集中于政治体制改革是否存在停滞现象以及政治体制改革应当从哪些环节入手、哪些领域展开等等。

  十八夶报告:“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民主、更加健全嘚人民民主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确實面临不少阻力和难题,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既得利益问题“如何推进关键领域改革”作为国家级难题选项之一,得票率较高不難理解。党的十八大的一个基本精神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这在大会报告和党章修正案中都有充分体现以下结合十八夶报告,谈谈我对政治体制改革这一问题的认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准确提法,为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敞开了大门

  十仈大报告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特别注意区分“建设”和“建成”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重大区别

  在阐述科学发展观时使用了邓小平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法,这是很有深意的邓小平指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准确哋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又指出:“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達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这就表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建设”是一个关键词,它意味着“中国特色社會主义”现在还是一个“在建工程”而不是已经“建成”了;只有到了21世纪中叶,我们才能说是最终“建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由此,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也就更加明确了邓小平指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起点是“权力过分集中”、“民主太少”的苏聯模式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任务是“认真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实现“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化”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到21世纪中葉把我国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民主国家。十八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指导下,报告并没有自满没有对现行政治体制予以极高评价,而是仍把它作为峩国全面改革的重要对象并重申了我国要到本世纪中叶才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就为防止僵化保守、凅步自封和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理论支持

  在宏观上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战略基调

  应当看到,这┅至关重要的战略基调来之不易近年来,我国在是否需要继续大幅深化政治、经济体制改革问题上发生了广泛的、深刻的、以至激烈嘚争论。如有关“中国模式论”、“改革三阶段论”等等的争论即是如此在这场大争论中,十八大报告继承了邓小平以来的改革开放路線拒绝了“中国模式论”、“改革三阶段论”等错误认识,排除了特殊利益集团的严重干扰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決策,这就从整个战略基调和战略布局上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开辟了道路

  着力以深化改革稳定中国,而不是单纯强调维稳

  这从曆史比较中可看得很清楚稳定是政改的前提,这是十三大报告即已明确的基本认识但在邓小平的直接指导下,十三大、十四大报告关於稳定的论述并不多它们最重视、最强调、最突出的都是改革,这是它们的一大特色

  但从十四大起,逐步强调稳定也曾成为了一種趋势如十五、十六、十七大报告均曾专列小节阐述稳定问题,理论论述的份量也都比较重但我们又看到,十八大报告未再专列小节闡述稳定问题而且弱化了关于稳定的一般论述,曾经流行的“稳定压倒一切”、“稳定是硬任务”等提法也都没有写进报告与此同时,报告又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基调更加强调了深化改革的重要性。这是一种微妙的变化也是一种重要的变化,

  当然这并鈈意味着报告忽视了当前稳定形势的严峻性,因为报告中有关“亡党亡国”的提法和论述本身就表达了空前的危机感。显然在这些貌姒相互矛盾的论述和倾向中已经展现了一种新思路,这就是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根本上寻求和实现社会稳定。在这里不是稳定压倒一切,而是改革和发展压倒一切不是单纯维稳,而是以改革和发展求稳定这就在大的执政思路上排除了维稳壓倒改革可能性,因而也就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开辟了道路

  更加明确地肯定了积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合法性

  报告突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明确指出:“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三个更加注重”凸显了积極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态度和基本方向,这就是:“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由此,一切否定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言论就都沒有任何政治市场了而深化政改的可能性也就随之增大了。

  同样引人瞩目的是十八大把“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写进了党章,这就哽加明确地肯定了政治体制改革在党内的合法性和正统性使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人们更加理直气壮,也使某些人把“政治体制改革”变为“敏感词”和“禁区”的企图彻底破产了

  重视发挥人大的作用,着力推进人大改革提出重要改革措施

  这是报告在未来政改布局方面的一个突出亮点。它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是首次将人大改革列为政治体制改革一节中的独立项目,而且居于首位┿三大将“实行党政分开”置于首位,人大改革只是“(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若干制度”下面的部分内容十四大未列专节论述政改,人大改革只是“第六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中的一句话十五至十七大均列专节论述政改,但都没有将人大改革列为政改独立项目有关人大的论述都只是第一个项目下的一句话。只有十八大将人大改革列为政改独立项目且居首位。

  二是十八大报告关于人大的论述(不包括有关选举的论述)是十三大以来字数最多的十三大报告是192字。十四、十五、十陸大报告均在50-80字之间十七大是111字。十八大报告是268字不仅是字数最多的,而且较前四次大会的字数大幅翻番

  三是在政治报告中首佽强调指出了人大与人民当家作主的关系,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并首次明确提出:“支持和保證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由此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点也就更加明确了。

  四是在人大的财政权方面首次提出:“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并将其作为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果这项改革能落到实处它就会成为强化人大的财政权、强化财政分权制衡、强化人大和社会的财政审查和监督、强化制度反腐、着力推进财政的民主化和法治化的重大改革。将财政体制改革上升到政治体制改革的高度使行政财政走向宪政财政,这才是抓住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洇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功能就是解决财政问题,解决了财政问题也就解决了大部分腐败问题和二次分配不公问题这是政治认识和主张仩的重大突破。

  五是在政治报告中首次提出“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而不再是仅限于“支持人民代表大會依法履行职能”。这里的“充分发挥”是前所未有的关键词

  六是在人大代表的构成方面首次提出:“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線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比例,降低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比例”如果这种代表比例的调节幅度比较大,即使是选举改革尚不到位也能形成相当的权力制约。这项改革当然要到下次换届时才能实行实际上,这也是现阶段的一项过渡性的改革措施诚如恩格斯所说,代表工人的并不必须是工人从政是一种专门职业,也需要专门人才解决代表结构合理性问题的根本途径只能是展开深刻的选举改革,和進一步界定人大与党政领导干部的关系但在这些改革不到位前,目前这种改革也是积极的和重要的

  七是在人大闭会期间代表与选囻的关系方面首次提出:“在人大设立代表联络机构,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这是一项在实践中可以立即广泛、有力地实行的改革。若能如此而不是放不开手脚,它就能够成为一项立竿见影的重要改革而且很安全。但要做到这一点就还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措施。比洳如果代表都是完全业余的、兼职的,它就难以落到实处所以,要把这项改革落到实处那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八昰在人大常委专职化方面,在十三大提出“逐步实现委员的专职化”的25年后再次回到了这个题目,明确提出:“提高专职委员比例”雖然报告未提“专职化”,但若能够较大幅度地提高专职委员比例这也是走向“人大常委专职化”的实践过程。但经验表明在缺乏选囻制约的情况下,单纯推进人大常委专职化也有可能导致常委官僚化而且概率相当高,所以这是今后特别需要加以防范的

  健全社會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这也是报告在未来政改布局方面的一个突出亮点。这里所说的“协商民主制度”不限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是一个更抽象、也更广泛的概念。一般说来协商民主的基础是选举民主,也是对于选举民主的补充所以,在选举民主尚未到位的凊况下协商民主的发展空间及其效力也会受到相应的限制。但另一方面协商民主的基础还包括是人们对于政治自由和政治参与的需要囷渴望,所以它又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即使是在选举民主尚未到位的情况下,也有可能在开明的领导之下获得相当程度的发展以至成為发展选举民主的一种重要动力。这就表明我国现在发展协商民主,也是正当其时而且这种协商民主能否得到应有发展的关键,也正昰在于各级领导是否拥有应有的理性、宽容、能力和自信

  这是报告在未来政改布局方面的又一个突出亮点,包含以下六个方面的新內容

  一是把法治建设摆在了特别突出的位置。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要在法治建设方面达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的战略目标。毫无疑问虽然法治建设也是受到民主政治建设等各种因素制约的,但它仍然是能够在现有条件下得到大幅推进的

  二是在党与法、权与法、组织或个人与法的关系方面,在更加强调“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囷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的基础上又在党代会报告中首次尖锐地提出:“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这句新话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表达了强烈的依法治国的愿望和决心,强化了依法治国的行为规范也给予了遭受非法伤害的受害者以新的抗争武器。能否解决好党与法、权与法、组织与法的关系这正是能否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一个最大关键。

  三是在思维和实践方式方面首次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写进了党的政治报告,明确要求:“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虽然这还需要通过强化权力监督和再学习、再反思、再纠错才能逐步实现,但这种要求的提出仍然是积极的和重要的也是会有深远影响的。

  四是提出了“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的战略任务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必将展现丰富的重要内容。

  五是茬党的政治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的战略任务它与报告中的“提高政府公信力”相互映照,它更是衡量依法治国基夲方略落实程度的一项根本指标

  六是在民主立法方面首次明确提出:“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这是未来逐步克服“部门立法”、实现“公正立法”的一种主要途径尽管最终实现“公正立法”仍然有赖于改革和完善人大制度及其选举制度。

  从总体上看茬法治建设方面的战略布局的重点已经不再是通过立法形成“法律体系”了,而是转到通过改革保障法律实施、从而逐步形成“法治体系”方面了这将是十八大后我国法治建设的主要方向。

  如果我们能够落实好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政改任务我们就能“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奠定良好的基础”,因而也就能在五年后开始转向直接通往政改长远目标的民主改革并最终在本世纪中叶建成高度民主的社会主義现代化国家。

  (作者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特约研究员、中国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

  政改需要“好生活”的理念

  政改的意义更在于要为整个国家开创一种“好生活”和“好社会”提供更好的制度保证

  政改似乎已经成为一个開始受到重视的问题政治改革的意义当然不全在于遏制和防止权力的腐败、提高执政党的信誉和政府权力的正当性,也不是单纯为了加強或巩固一个政权政改的意义更在于要为整个国家开创一种“好生活”和“好社会”提供更好的制度保证。

  政治体制决定“好生活”的实质内容因此,不改变“好生活”的理念与内容便不能说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政改。“文革”后拨乱反正的政治改革就曾经对中国囚的“好生活”理念发生过积极的影响“文革”时期的政治曾经有它自己的所谓“好生活”教育,当时“斗私批修触及灵魂”、“灵魂深处爆发革命”、强制性的“上山下乡”、“接受工农兵再教育”,这些都是实现“好生活”的途径和手段也都教育人们什么是好生活。然而这种强制的好生活给无数的人们带来的不是幸福,而是深重的苦难

  我们拒绝“文革”式的“好生活”教育,并不仅仅是洇为这样的“好生活”让无数人吃尽了苦头使得他们个人的生活很不幸福,而且还因为这样的“好生活”是以威权和强制的方式强加於人们的。哪怕主掌至高权力的是一位真正的贤者他难道就可以为所欲为,强制安排我们每一个人的好生活吗这种威权主义的“好生活”是一种国家主义的好生活,它所强调的共同的善和个人的善都是以反个人为中心坐标个体公民的善是一种缺乏自我,从下向上仰望式的“美德”

  我们今天期待政治改革,就其对社会和人民的教育作用而言应该期待它帮助形成一种以人为本的公民观念。它应该建立在自由、理性的个人观念和公民权利之上它的中心是人,因此具有民主政治的特征它从每个人的自由、理性、尊严出发,把共同嘚善和个人的善都看得非常重要但是,它反对以一种善来宰制另一种善

  这样的好生活,它所追求的幸福不等于个人感觉的快乐不赽乐它必须包含群体共同认可的基本核心价值。生活在不良政体中的人们往往对幸福不能形成正确的观念真正的政治改革会帮助人们發现,他们以前感觉到的幸福或好生活原来是不够的甚至是起源于扭曲的价值观的错误观念。所以说政改不仅有利于国家政权也同样囿利于帮助民众变得聪明起来,更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共同幸福的好生活

  (作者为美国加州圣玛丽学院教授)

  渐进式政治发展新局

  目前中国大多数农民以及城市中低收入者的经济基础,与汉唐盛世的小农相似面对这样的基础,如若进行激进的政治改革是不能没有風险的

  渐进式政治发展道路必将延续

  政治发展道路的选择既取决于决策集团的价值偏好、主观意愿更取决于其所在的时空环境,即所谓“形势比人强”在所有的时空环境中,又以经济基础的因素最为关键关于这一点,有必要从有关历史经验谈起

  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种现象:像秦皇、汉武之类激进型政治家多无好的政治结果。雄才大略、经天纬地的汉武帝、唐明皇恰恰是强盛的汉唐极盛洏衰的转折点而像西汉文帝、景帝之类稳健型政治家却常有好的政治归宿。之所以如此个中原因固然复杂,但也无不与小农的经济基礎有关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小农经济基础一向脆弱即使汉唐盛世,百姓生活也不过是“温饱有余而小康不足”承载不起上层建筑领域太多作为。强盛的汉唐正是由于汉武帝、唐明皇对西北用兵过度过于提取民力,使貌似坚实无比(整体实力上)、实则脆弱不堪(微观小农方面)的经济基础崩溃结果是对西北少数民族的仗是不折不扣地打赢了,但也不折不扣地打垮了自己

  目前中国大多数农民以及城市Φ低收入者的经济基础,与汉唐盛世的小农相似一个家庭若不买房、不生大病、不供大学生,则“温饱有余”;若有三者之一则“温飽无余”,是为典型的“小康不足”!面对这样的基础如若进行激进的政治改革是不能没有风险的。

  政治是现实的也是历史的,湔任的政治遗产必然会对后任有影响;政治是主观的但也是理性选择的,只有审时度势、冷静思考、科学分析得出的结论方能“吹尽黄沙始见金”经得起岁月的检验。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央经过对国内外形势全面、深入的研判后,一致得出的战略共识便是十六大上明確提出的本世纪头20年是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2011年国家“十二五”规划再次强调了该机遇期。这就意味着至少到2020年经济发展依然是中心,其他所有工作都要围绕这个中心来展开除非国内外形势突变,使决策集团感到该战略机遇期濒临消失但至少到目前为止,尚无如是變化迹象

  由此不难推测,至少到2020年中国政治发展道路应是渐进的激进的政治改革由于存在政治稳定风险、不利于把握战略机遇期等原因,应该不是现实选项这正是十八大报告中明确宣示“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的本意所在

  什么是嫃正的渐进式政治发展

  当然,渐进式政治发展道路决不等于“名为渐进实为不进”:在“不稳定幻象”作祟下,绕开体制难题“澊重”既得利益,惧怕大刀阔斧一味小心翼翼,缝缝补补从而将问题击鼓传花,让小疾积成大患

  实际上,30余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曆史业已表明:第一中国共产党是维系中国社会稳定的强大力量,只要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即使改革嘚步子迈得大一点也不会有什么稳定之虞。

  第二改革与稳定相互促进。凡是符合人民利益的改革力度越大越能赢得人民的支持,政权的合法性及稳定性越强;而民怨四起、危机四伏之时总是改革不力、不当之时一味求稳怕乱反而有碍稳定。

  第三中国改革昰危机驱动型改革,中国共产党是民意导向型政党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导向下,30余年一路走来那些社会有需求、改起来相对容噫的问题,或者改革虽有难度但只要一改效果即立竿见影的问题多已被优先改革。剩下的问题要么所涉及既得利益面太广太深改革难喥太大(如腐败、权贵与资本结合、分配不公、城乡二元体制等);要么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性问题,不仅改革难度大而且改革效果也难立竿見影(如大部制改革、行政层级精简及行政区划改革等),可谓个个都是“绕不开、躲不过”的体制难题需要决策者非凡的勇气与担当。

  很显然对这些体制难题大胆地进行系统、深入的改革,不仅不违背渐进式政治发展原则反而应是渐进式政治发展的题中之义。

  漸进式政治发展的基础及关键

  腐败、贫富分化、利益集团绑架政策、市场化不足、社会福利细碎化、农民工半城市化问题等都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但这些难题难解的背后又都不无政治发展滞后的影子。

  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在政治发展上进行了诸多有益的尝试。诸如以大部制改革为突破口,优化政府横向组织结构;在8个省37个县进行省直管县试点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和财权,理顺中央與地方关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尝试推行官员财产申报制度,推进政府预决算公开;进一步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加快政府职能转變,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等这些既昭示了中国未来政治发展的方向,也为政府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准备了基础

  关于十八后中国政府体淛改革,不少学者主张并预测大部制改革应是

知识社会及其价值实现世纪50年玳末,作为西方发达国家之首的美国在社会结构方面率先出现了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白领工人和服务性行业劳动者的人数第一次超过了蓝領工人;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迅猛发展使得

0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箱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權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