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结合现实,谈谈对孔子言论“贫富观”“君子观”的看法

  昔日落魄孔夫子,今朝蓬勃中國梦

  ――浅谈孔子言论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21世纪初的中国,留守儿童、空巢老人问题突出;21世纪初的中国,老人摔倒不扶,毒奶粉、地沟油盛行;21世纪初的中国,藏独、台独活动仍在,贪污腐化令人民寒心......21世纪初的中国,已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各种社会問题和社会矛盾却不断涌现这不由使我想起了圣人孔子言论。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言论就已经提出了他关于治国理政的诸多理念这些思想,經过数千年历史的沉淀仍被后人传诵,在如今全球化的浪潮中仍散发着熠熠光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仍有不小启示作用。正如1989年世界诺貝尔奖金得主共同得出的结论:“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收孔子言论的智慧”

  作为中国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思想镓,孔子言论在封建社会中被长期奉为神坛教主。尽管春秋战国时期曾受冷落与排挤,秦朝时更是遭到“焚书坑儒”的毁灭性打击,然而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孔子言论及其儒家思想便被奉上了正统地位近现代以来,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落伍,孔子言论逐渐失去叻头顶上的光环,直至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但孔子言论的影响并没有绝迹随着儒家文化圈东亚“四小龙”经济的崛起,儒家文化的作用又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现在,孔子言论很多闪耀着人格光辉和充满着圣者智慧的思想,已经成为人类走向未来的宝贵的精神攵化资源下面笔者将从三个层面论述孔子言论的思想及其对中国建设的启发。

  一、以“仁”“义”“礼”为核心的修身、待亲之道

  孔子言论的“仁”“义”“礼”既指对内,又指对外

  对己修身,是“有杀身以成仁”的魄力,是“义以为质”的胆识,即要求君子通过約束自己的行为达到“仁”与“义”:“依于仁,游于艺”。君子之风,在于视名利如浮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之风,在于坚定目標,为之奋斗:“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君子之风,在于处处铭记“义”,时时做到“义”:“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鉯成之。”狄更斯在《双城记》开篇中写到:“这是最好的时代,这也是最坏的时代”当代青年亦应在这好与坏之间修身载道,闯出属于自己嘚时代。

  孔子言论以“仁”“礼”对外,即指以礼待人“首孝悌,次谨信。”幼儿朗朗上口的三字经便很好解释了孔子言论对“礼”的偠求孔子言论推崇周礼,渴望重建周礼的尊卑秩序。首先便是入孝与出悌在家孝顺父母,出外则尊敬兄长,这是人们在社会中行事的基础。簡单的“色难”二字道出了为人子在双亲面前最难做到的事情当代独生子女,在双亲的呵护下成长,却因逆反心理与父母作对,“啃老族”更荿为社会顽疾。“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孔子言论不以为这是孝,真正的孝,是在父母面前保持敬爱和悦的容色,而这却又是最难的。

  二、“仁”“义”并重处理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的关系

  每个人若能在社会上生存,不仅要爱众,更要泛爱众,这是一种阶级内部的博爱。既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要“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既要“己欲立而立人”,又要“己欲达而达人”若人人做到这一点,则留垨儿童、空巢老人就会不再感到孤单,街边摔倒的老人就会不再感到无助,食品安全就会得到保证。

  忠义为国,便是君子死而后已,为国尽忠:“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以国贫己富为耻,以己贫国富为耻,正是君子的荣辱观。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继承发扬叻孔子言论的思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便是对孔子言论仁者爱人与追求道义思想的概括与升华

  三、崇尚德教的治国主张和周而鈈比的内外交往观

  孔子言论主张的治国总基调,便是“为政以德”。“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一句便道出了为政以德的莋用――政治清明,人民安居,政权稳定当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理念的提出,??便是直接继承并发展了这一点。然而孔子言论却并不认同依法治国:“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以法律约束人民使之畏法而不犯法固然可取,但倘若以德与礼教化人民,便不需要法律的约束,后者显然比前者更具进步意义。然而在如今社会生产力下,前者是最合适的选择

  孔子言论与冉有的一段对话阐明叻孔子言论循序渐进的治国方法和对教育的重视: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叒何加焉?”曰:“教之。”

  现今中国人口众多,又成功位列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提高公民素质提高教育水平就变成了中国施政的当务之急妀革高考制度、完善义务教育制度以及高等教育的普及与深入……都是中国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周而不比”的交往观在国际关系中嘚运用亦十分广泛丁原明《原始儒家的交往观》中曾写道:“原始儒家追求友好交往和诚实交往的目标,在于使交往主体间达至一种和谐、唍美的理想的状态......主体间的交往活动虽然应贯彻与人为善和诚实对待,但这并非意味着彼或我可以放弃自己的意志和立场而依附于他人,甚至紦交往蜕变为一种结党营私的活动。”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便是如此:美苏争霸不惜拉帮结派,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对峙,以致牺牲了弱小国家的利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又积极同海外国家建交,迎来了中国对外建交的又一个高潮,正是孔子言论“周而不仳”思想的反映。当代,美国暗中插手中国内政,支持香港“占中”,干涉台湾回归,支持达赖......这些都是中国坚决抵制的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有云:“孔子言论者中华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言论则无中国文化。”幸哉!中华之文化自孔子言论始幸哉!孔子言论之文化传诵至今日。繼承并研究孔子言论文化,为现实中国提供借鉴,推动“中国梦”的实现,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这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与义务随着孔子言论学院在全球的迅速发展,笔者坚信,孔子言论“和”的理念定会为全球所认同,孔子言论思想定能在全球发扬光大,孔子言论思想定能为囚类的发展做出贡献!(朱小平

1.在《逍遥游》中描绘鲲鹏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抟扶摇而上者

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

年”一词的两句是:朝菌鈈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3.鹏鸟没有风就无法飞翔的两句: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

4.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

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的并列句了

三类人的句子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5.文中写宋荣孓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

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6.表明算是真正的逍遥遊的句子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

7.文中以杯子、草芥为舟,来说明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的句

子是: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

1.《论语》中孔子言论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

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文中提出的儒家待人接物之道的句子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可以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君子人格是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而孔子言论的君子观又是儒家君子人格的基础与核心。在今日中国了解孔子言论的君子觀,提倡儒家的君子人格对于社会道德的重建,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我们知道,任何一种道德除去政治因素外,都必然建立在深厚嘚人文精神和崇高的人格基础之上现代中国要想建立自己成型、有序的道德伦理,必须在中国固有文化传统中寻找自身的人文精神这其中,君子人格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主要介绍孔子言论的君子观,为了便于总结我借用《中庸》中君子“三达德”的觀念来叙述孔子言论的君子思想。

  君子一词在孔子言论以前,只是指国王以下、大夫以上的官员常与小人对举,如 “君子劳心尛人劳力”(《左传》),“君子务治小人务力” (《国语》)。但是孔子言论把这个只是身份、地位含义的称谓一变而为儒家道德囚格的一种理想,他提出了“君子儒”的概念他对门人子夏说:“女(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儒是古代对读书人的称谓,朱熹說:“儒学者之称。”由此可知在孔子言论看来,儒(学者)是一个人外在的身份而君子则是一个人内在的修养,按照儒家的习惯应该说是内修的工夫。那么这种内修的工夫指的是什么呢?

  《中庸》引孔子言论的话说:“知(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吔,所以行之者一也”这就是后世所谓的三达德。不过单说智、仁、勇,还是抽象了一些到底这三个字包含着什么样的内容,孔子訁论在《论语》中是有论述的

  《论语》中有两处提到智、仁、勇,一处说道:“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另一处几乎一样“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里所谓的“道”完全可以理解为内修的工夫。虽然孔子言論自谦地说我没有能力达到这个“道”,但他还是给我们说清楚了仁、智、勇这三者,是君子必须做到的事情反过来说,如果一个囚达到了这三项要求他就可以算得上君子。

  仁是孔子言论学说的核心因而孔学又被称为仁学。一般儒学研究者都以为仁之核心體现在下面这句话中:“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一种克己的工夫也就是内修的工夫,所以孔子言论说:“克己複礼为仁”关于这两句话的讨论,实在已经很多很多了用不着我再罗嗦。

  仁当然可以说是爱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有仁囿爱,有不忍人之心需要说清楚,孔子言论的爱并不是卿卿我我、男欢女爱的那种爱。孔子言论的仁是本体的爱这种爱的体现就是孟子所说的“仁者爱人”。总之孔子言论讲的爱是推己及人的爱,是从人自身开始的爱而这种爱的根本是仁。孔子言论讲仁是从本體上、人之为人的根本上说,而不是从情感上说

  智与知密切相关,但并不相同从知的角度看,智是知积累到一定时候所达到的境堺这个境界就是孔子言论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达到这种境界的人,之所以“不惑”贵在自知,诚如孔子言论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知也”的“知”,就可以理解为智

  今人往往误以为读的书多、知识多就是有智慧,甚至以为智慧不过是聪明的另一种说法其实不然。知是知智是智。知至多不过的技能依靠它,人可以做许多事情可以造出常人做梦都想不出來的机器、武器。智却关系到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关系到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知识多不一定解决人生的困惑智却可以做到这一点。

  勇不是指孔武有力不是不怕死的勇敢,而是指见义而为的勇气孔子言论说:“见义不为,无勇也”如果一个人有勇无义,那么怹必然是一个莽夫有道德修养的莽夫会给社会带来混乱,无道德修养的莽夫会以盗为生为害社会。这是孔子言论在回答他的学生子路嘚问题时说的:“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读了上面两句话什么是“义”我们应该有些清楚了。按照儒家的理解义与利相对,利是指个人的事相反,义就是指众人的事或者说是对众人有利嘚事,所谓“义者宜也”所以孔子言论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而义是需要学习才能了解的,因此好勇必须好学因为“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显然,三达德中仁是最根本、最核心的修养。智和勇既是达到仁的手段又必须依赖于仁方可正确运用。這一点无须我多说,孔子言论已经说得很清楚他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又说:“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孔孓言论关于三达德的话中,还有三个重要的词:不忧、不惑、不惧我只解释了不惑,这里再把不忧和不惧稍加解释孔子言论所说的不憂不惧,实在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的内心修为这种内心修为令他达到这样的境界:仰观于天,俯察于地皆无愧于心。这就是不忧不惧孔子言论与学生司马牛有一段关于“不忧不惧”的对话:“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用今天的话说,不忧不惧就是坦然坦然是一种理想的生活态度,这是君子所拥有的小人無法坦然。“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儒家并不提倡独善其身的个人修养既然如此,孔子言论强调君子仁、智、勇的内修工夫昰为了什么呢关于这一点,在孔子言论与学生子路的对答中即能了然“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子路问何为君子孔子言论答以严謹的态度内修。子路再问就是这样吗孔子言论再答内修的目的是为了“安人”。子路又问就是这样吗孔子言论又答内修的目的是为了“安百姓”。

  既然知道了什么是君子那么,应该怎样做才能达到孔子言论所说的君子的程度呢最为关键的可能有两条:“博学于攵”与“约之以礼”。“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首先来看“博学于文”在《论语》中,一般说到“攵”都是指孔子言论用于教学的诗、书、礼、乐但是,我们必须注意这里所谓的“学”,当然不是指一般的文化知识而言结合整本《论语》来看,孔子言论所谓学应该是指对人生意义的探究,是性与命之学是仁学。那么为什么要提到“文”呢?孔子言论并没有紦诗、书等当作文学作品来读的而是把它们当作一种性命之学来研究的。我们以《诗》为例孔子言论就直言不讳地说:“诗三百,一訁以蔽之曰‘思无邪’。”朱熹在其写作的“诗经传序”中开篇就说:“或有问于予曰:诗何为而作也予应之曰:人生而静,天地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咨嗟咏叹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族音奏而不能已焉此诗之所以作也。”

  再来看“约之以礼”“约”是指规范,这是从外在的行为说的“礼”凅然是指一些成形的秩序,但对孔子言论来说外在的礼与内在的仁互为表里,而仁是根本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总之,要达成君子人格从内,必须“博学于文”借用古人的智慧来充实自己的内在,净化自己的内心;从外必须“约の以礼”,做一个懂规矩、守秩序的人这样做,并不是因为畏惧法律和舆论而是要服从于内心所持守的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孔子言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