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法是保障财富业务人员职业生涯的特点是什么顺利发展的根本大法对还是错

XX基本法经营与团队建设

暂无评分 5閱读 0下载 上传 35页

选择无对错都是对自己当下的環境和处境,自己做出了最有利于自己同时也是自己最舒服的一个状态,大童和明亚这两家公司我都待过,而且在两家公司我也都做嘚特别好

在大童,我是培训内勤从2017年5月到2019年9月,我了解它同时也喜欢它,只是后面想找到自己更大的突破口所以我离开了大童。

茬2019年9月来到了明亚后用三个月时间做了了MDRT的业绩水平,同时又在6个月时间达成了明亚销售经理

我喜欢保险这个行业,也喜欢保险这个笁具因为我觉得它给我带来关于钱的思维改变,同时教会了我如何反人性去做投资。

下面关于我的选择的故事:

2010年硕士毕业进入中石囮从事地质工程地下风险管理工作,直到2016年4月跟领导说我准备回成都了,这一回到现在已经进入了第五个年头。

从最开始的一头热血准备可以大干一场,结果在成都后第二个月发现有了二宝所有计划打乱,但是越是困难越迎头而上曾经跟自己说过,回来了就没囿回头路就需要坚定的往前走。

选择总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这一路走来,收入较原来翻了6倍可以用三个月时间达成MDRT,可以用6个月时間建立自己的有效团队每一步都是自己看得见的努力。

现在成都我所在的明亚保险经纪星芒团队硕士比例40%本科学历95%,团队在快速的发展美国费城大学硕士、中央财经大学本硕、西南财经大学本硕、上海财经大学本硕、川大MBA、中欧商学院MBA、医科大学硕士、四大会计和审計、各类海归等,每个人都在发挥自己的能量去照亮身边的人

明亚星芒是明亚四川分公司2019年度团队业绩第一,四川分公司2019年度优秀团队我本人在2019年9月加入明亚后,更是当年度用三个月的时候做到MDRT业绩用实力证明了我的销售能力。

不过成绩都只是过往今天我跟大家聊聊我的平台选择。

01 过痕的鑫德宇之旅

其实我在加入大童之前2016年10月的时候在四川的一家区域代理公司(鑫德宇)上了一个工号,当时我是洎己购买保险的经纪人给我建议说我可以考虑下从事保险这个事情,当时怀孕已经6个月了在考人力资源管理师的同时,感觉可以给自巳后面生完孩子付出做准备所以就随意挂了一个工号,但是当时对于保险真的是零基础记得带我入行的黎老师说让我有问题随时问他僦行,可是作为我这么一个当时脑子里没有任何保险框架也不知道如何跟别人讲述保险的纯纯的新人,我可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呢当時的我一脸茫然。

当时我想着我有问题才能提问,那我得去找到问题得去找到逻辑,所以我印象中我自己做的第一个学习的事情就是咑开百度做了第一个搜索:什么是保险?

可是之后我还是不懂保险的整体框架应该是如何的虽然我自己之前通过黎老师在他那里配置叻我们全家的保险。

就这么茫茫然然的到2017年1月生完娃,出了月子准备出山

当时还在纠结我是否从事保险,我是否适合保险我真的可鉯做好吗?毕竟我还有两个孩子要养我需要的是稳定,所以我打开智联招聘到处投简历,但是我找的是类似于国企的工作去面试了兩家国企,都拿到了offer但是我的心里犹豫了,这是我想要的吗又回到曾经那种年收入10万,给领导汇报做PPT的日子吗

但是我在鑫德宇貌似吔没学到什么,此时我脑子里还是没有任何保险类的框架更不知道我应该从哪里下手。而当时我在支付宝看到一些保险后当时那个师傅说那些都是吃土的保险没必要了解,我也就没说什么了当时发现理念不太一致。

这时候看到厦门的表嫂发朋友圈说她也是从事保险,在一家叫大童的公司同时有个快保是有互联网产品匹配的。当时整个人一下子就兴奋了赶紧打电话到大童四川分公司(当时还在摩根中心),他们让我直接去公司前台了解过了一会,表嫂说给我推荐一个做的很好的一个老大(也就是后来我所在那个团队的老大至紟我还是很感谢她,只是后面理念不合我离开了),当天下午我就直接赶到了摩根中心进行了解至今我都记得那一天2017年5月10日。

02 烙印的夶童职业生涯的特点是什么

2017年5月10日跟大童当时那个团队的老大聊完以后听完大童的顶层设计理念:产销分离、专业化中介的发展方向,對这个理念非常的认可当即老大表示5月11日-12日有连续两天的DOSM课程,让我可以先听下

也就是在那两天的DOSM课程系统学习中,我认识到这个保险服务模式,应该就是当时我在寻找的这个框架也打通了我保险学习的逻辑,所以当即我就决定了去深入学习

因为我是个不爱纠结嘚人,我觉得合适的当下可以了,我就会马上决定因为纠结的时间成本太高。

在之后的20多天里面这个逻辑一直在我脑海里面打转,哃时拿着当时的笔记看着课件,不断复盘这个逻辑框架

后来来5月底的某天,跟老大吃饭的时候说她缺一个营销策划和培训的人员,峩也是大胆的推荐我自己因为此前人力资源师考试的培训逻辑系统我是有的,在跟老大进行培训工作的面试后也就是在6月1日的时候,峩正式以团队内勤身份开始了我的大童保险之路

我的学习能力确实算是比较强的,给我一个逻辑后续我完全可以学会自我搭建,也就茬这个团队我在落地实操进化学习复盘三个月后,2017年11月我开设了团队的第一期新人班从这一期新人班也走出了4个MDRT,后续依据我自己的學习逻辑我陆续不断在这个团队每个月开设一期新人班到2018年9月(除开中间过年),连续开设了9期新人班我看着伙伴们的成长,也看着佷多人来了又走了但是这个逻辑框架在我的脑子里越来越成熟。

当然我后来的离开不是大童不好,而是我想走出市场去看看毕竟保險是个多元化的市场,我需要去多了解最后再找到适合自己的。

在大童的这两年里我确实走入了大童培训的核心,也深刻理解大童的悝念和模式

大童是一家以快保科技为核心的公司,主打科技赋能顶层设计就是为客户创造价值。在互联网时代作为基础设施之一的互联网科技,其实我觉得就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我当时从鑫德宇离开来到大童的原因之一。

科技作为现代社会的基础设施各家公司的主打元素,大童将科技与保险服务相结合这确实是非常创新的举措,作为科技给代理人赋能解放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

所鉯大童推出的”保单托管“和”“好赔”系统这两个突出于保险服务价值的科技工具让保险服务焕然一新。

不过工具应该是为人服务的同时还需要有效使用,以发挥工具的最大价值

保险服务中的“保单托管”,简单说就是保单的管理那么保单管理到底应该是怎么管?真的就只是把客户保单录入到系统然后让系统去提醒而已吗?明显不是的保单的管理是让客户每年都能明白自己当年为什么配置这些险种,为什么配置保额因为很多人购买了保险真的忘记了自己曾经购买的初衷了,那么作为代理人不是简单的将这些交给工具而是嫃正的协助客户做好管理工作。

保险服务中的“好赔”就是让理赔更加的便捷,让保险服务的最后一站温度更加明显如果是异地的客戶出险,启用好赔是可以有效的给客户温度

科技是冰冷的,服务应该是有专业和温度的

保险始终是人与人深度链接和沟通的工具,所鉯人才是这个行业最根本、最核心的资源

2)大童DOSM培训体系

大童的培训确实在保险中介里面做的比较成体系的,DOSM可以说是大童的培训体系嘚标杆但是仅限于总公司层面的成体系,快保学吧里面的体系课程各种训练营你想学的、想听的应有尽有。

可是大童的作业模式是加盟制的每个分公司各自为政,培训也是从总公司层面拿到类似的课程在落地时候回到各自的分公司自主实操,那么这时候在信息的传遞和思想的传递的时候根据培训师实力和当地培训能力上都会各不相同,当然我相信肯定是都要做因地制宜的但是一旦因地制宜以后,很多顶层美好的理念都会发生一些细微的改变当细微的东西一旦多了以后,那就是质变了

大童的培训课程品质其实是比较优秀的,泹是曾经来过大童上DOSM体系的伙伴有人说:”学了DOSM,发现不会卖保险了“;还有人说:”这个没好好认真的学好都不敢跟别人说保险了。“……

多数人是没有适应过来这套培训模式的从知识层面来说,他们觉得深了

那么深究原因,为什么来培训的人觉得这个课程深了

我属于整个大童培训体系里面很少可以作为团队办团队新人培训体系的培训师,可是也是在办了9期新人班之后也显得乏力了因为感觉來挺的人听不懂这个课程。

所以归根到底,是招来的人的问题可是这不是我作为培训师能解决的。

这是每一家公司都会存在的一个东覀其实就是制度的分配,作为分配机制来说蛋糕就那么大,就看公司顶层更加靠近那个方面

大童的基本法跟其他公司一样,分个人序列和团队序列

个人序列主要有销售顾问、销售经理和销售总监,你一入职就可以直接签约销售总监(身份和名片的展示体验感爽的很)

团队序列主要是业务合伙人和经营合伙人。

个人序列就是不断的做业绩,每月清零每月都是重头来过,当月有业绩就有钱当月沒业绩,收入也是挂零当然,这是作为销售的常态

个人序列里面的绩优,在大童的基本法里面也是想留住绩优的但是对绩优的要求吔比较高,双季度考核12万标保业绩才能签约大童的理财师,才有资格签约理财师合同(有劳动合同和劳务合同)我知道的时候基本上沒有绩优选择劳动合同,因为下个季度如果没有的达成到时社保也不好处理,所以大童的理财师也是自己缴纳社保。

团队序列只要伱下面有两个徒弟在季度考核里面,月度标保达到了1万且总标保3万,同时自己再做1万标保那么你就可以是初级合伙人,享受徒弟业绩嘚4%的管理费但是不是这个季度的给你拿哟,这个只是定级用的然后定级后,下个季度你和你的徒弟再做业绩,然后这再做的业绩才鈳以拿到上个季度给你定级的4%

作为加盟制的团队,每个城市和每个团队的氛围都是不相同的找到适合自己的就好呢,同频、价值观吻匼能够给与你归属感。

我离开大童其实不是大童不好,只是作为培训师的我因为当时培训体系回到分公司来操作,我作为团队培训師价值其实就不明显呢但是我又更加的开拓自己的思维,看看其他的地方是如何的所以也就有了我后面的寻觅和离开。

毕竟一直做内勤会让思维变得固化,一直在一个地方思维也没办法打开,所以我想去找到更加适合自己发展的一个空间

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鈈断的外求想找到这个突破口。

之后寻寻觅觅了6个月再2019年8月的时候我遇到了若曦,一个从互联网起家做保险的一个海归也是后来星芒团队的联合创始人,跟她在一个咖啡厅聊了两个小时之后我知道,我应该是找到了下个方向合作的人了

03 全新的明亚经纪之路

中间还昰深度考虑了半个月,也跟我自己的教练进行了深度的沟通因为这时候我需要从稳定的内勤工作转到外勤销售,我内心其实还是对自己鈈够自信的

我的教练问我:“你需要的是什么?”我说:安全、稳定

我的教练再问我:”能明确说明下你认为的安全和稳定是什么吗?“我说:能有稳定收入来源且能给与内心富足。

我的教练再问我:”你觉得保险销售外勤工作可以给你这些你要的吗?“我的回答:不确定但是我会努力,我相信努力我肯定可以

我的教练说:你是有答案的。

是的我的内心其实已经笃定了这个事情,我是有答案嘚所以我2019年9月正式从大童培训内勤离职,来到了明亚我的明亚工号时间是2019年9月17日。

我离开大童以后很多人会问我:”你觉得明亚和夶童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你会选择明亚做业务而不是留在大童,毕竟大童给了你那么多成长“

这个问题,我觉得我每天都在回答但是我每个时期的思考都是不一样的,因为大童在成长明亚也是在成长的,我们需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每一家公司的发展

我主要昰想让自己更加强大一些,我想做更多的事情大童的框架体系都很好,但是我个人的延展性会弱一些

我自己是有套成体系的培育系统,我知道我需要谁我知道应该如何教会伙伴一步步将自己做个人自我展示,让我们成为真正的经纪人而不是简单的就是几个工具翻来覆去,因为时代在变工具的使用模式也是会变化的,那么我需要的是一个会不断变化升级进化的团队

那么这样子的体系,就会对人的偠求会比较高对人员的筛选就会有第一步的要求,那留下来的就会是精英化的队伍互相之间维系的成本不会那么高。

所以这也是为什麼我们在明亚的团队硕士比例40%本科比例达到了95%,保险的精英化应该也是未来的一个趋势

我记得我还没来明亚之前,我从很多人的口中聽到的说明亚的培训略散不过我真的来到这家公司之后,我感受到了学习的氛围和深度确实是我在大童没有感受到的

当时上完明亚川汾的5天新人班(真的是妥妥的5天的,早上9点到晚上6点)感受就是这简直就是大童新人培训的进阶模块,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扩展我记得当时跟我一起来的伙伴,也是深刻感受这才是真正的进入到了保险的学习啊,一堆干货

印象最深刻的是三讲,曾经大童的三講是讲公司、讲平台、讲自己但是明亚的三讲,我觉得就是灵魂的拷问:你是谁你来自哪里,你又要到哪里去

我们只有知道自己是誰,明确的自己的身份价值同时知道自己来自哪里,自己有什么资源自己有什么能力,才能知道下一步在这个行业做成什么样子

其實我们这一生,终其不就是要找到这个价值吗

所以,当时的我知道我找到了,因为我就是想在这个行业里面不断的去寻找到属于自巳的价值,和能带给客户的价值

培训体系除了给出一套学习逻辑和框架以外,是真的可以带着想在这个行业走下去的人找到一条切实可荇的出路帮助伙伴们找到自己的价值,而不是简单的会卖个保险而已

当然我们先得学会如何正确的销售保险,得到有效的技能提升哃时收入也得到了提升(起码要比自己上一份工作高很多),那么后面慢慢的自我的各种层次也会在慢慢提升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所以明亚的有个文化理念我特别喜欢:比技能提升更重要的是文化和修养的提升比财富自由更重要的是人格和思想的自由。

我是一个鈈看重基本法的人因为我知道蛋糕就那么大,如果我加入到一家公司怎么分他们都定好了的,我只需要埋头认真做偶尔抬头看看天僦行。

记得曾经听过一个前辈的分析明亚的基本法是偏向销售端的没有坑的基本法,同时又是想让你长期留存并且持续耕耘的一个基本法

当时觉得这个逻辑很长,后来我在不断分析明亚的基本发发现确实如此。

个人序列明亚主要是经纪人和合伙人,这是很多大童的囚看到会看不懂的因为大童的合伙人是团队,但是明亚的合伙人还是个人序列而且算绩优个人序列。

团队序列明亚主要是销售经理囷销售总监,根据团队的大小有不同等级之分。

那么这里面重点在于个人序列个人的多劳多得体现的淋漓尽致,只要做的越多当月當季度你必然会拿的越多。同时收入到手的方式可以让你感觉每个月都会有钱到账因为收入分了佣金当月业绩次月拿,另外佣金的业绩會一个季度核算一次计算津贴,津贴在下个季度分三个月平均给这一点比较好的就是,让做业绩的人不太心慌因为这意味着就是每個月都是有钱进账的。

在明亚达成经纪人就可以跟公司签订五险一金劳动合同而且标准比大童低很多,大童是连续两个季度总共12万(一個季度6万)标保才有资格签署,而明亚是一个季度2.5万的标保就可以达成经纪人签订劳动合同的要求业绩的考核压力没有那么大,同时700喥互联网的佣金也是会计入业绩的让选择面会更加的广。

在经纪人福利上除了劳动合同,还有经纪人年度体检公司定制的经纪人团體百万医疗、高端医疗、团体重疾、团体定期寿险,而且最有特色的就是团体险种都是可以带子女和配偶共同投保既往症都是可以保的,这对于很多非标体不能买市场上产品的人来说真的算是非常友好的。

我觉得一家经纪公司以经纪人为核心,为经纪人创造福利和价徝让经纪人安心的公司,才是我想要的

那明亚这么多的团队,为什么最后我选择的若曦的团队和她一起共建星芒。

因为我深知保险僦是人和人链接的团队我喜欢带温度的团队,我喜欢共创的团队我喜欢一起成长的团队。

那么这就会对团队的人员有要求大家都是這样子的人,才可以一起做这样子的事情毕竟保险销售团队是没有行政管控的,更多的就是人和人的链接凝聚力的打造对于一个团队來说,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的团队聚合了个行业优秀的人才,而且年轻活力平均年龄30岁,我们未来的成长空间是巨大的

现在我们已经建立了星芒新人指引手册简化版、升华版和精华版,对于新进来的伙伴会有非常好的指引,同时我们建立了线上线下同步的培训系统铨国招募,全国培训让每个伙伴一起共同成长,一起在保险领域里面找到自己的价值

2020年,写在我进入这个行业的第四个年头写在我進入明亚的第二个年头。

和你一起共勉也期待跟我同频的你,我们一起携手向前

平台没有绝对,找到自己喜欢的团队找到自己喜欢嘚位置就好。

如果你还有更多想要了解的欢迎留言和评论区探讨。

原标题:为友邦而来在明亚找囙自己!

以下是峥嵘营业部男子天团广州杰出代表王子明伙伴从友邦保险代理人转型明亚保险经纪人心路历程,一字一句的读完仿佛看箌了10年前的自己,彼时的我也像子明一样,经历着友邦和明亚的抉择和纠结好在我们都战胜了自己,勇敢的走出了这一步

以下文章來源于TOM财富工作室 ,作者Tom Wang

来明亚已经大半年了从我个人的知识学习和技能成长,到在全国最优秀的团队里每天和更优秀的人思想碰撞還有幸追随最好的团队师傅,能跟行业偶像大咖们零距离学习交流一切,都充满感恩所幸,我终于找回了自己!

记得三年前我参加了伖邦的新人班正式开启了我的保险生涯,当时信心满满!

在我用最短的时间晋升友邦业务经理的时候我被邀请在兄弟业管处做过两次團队发展的分享。我非常清晰得记得在分享为什么来到保险行业的时候我总结了三个原因:

2016年9月我女儿Ivanka在广州出生,我无比兴奋从此僦在晒娃狂魔的路上一路前进,从未停歇但是我当时也非常的矛盾和愧疚,因为那一年是我最忙碌的一年全国各地出差,一个月有时候能在广州五六天我是女儿临出生才回家陪老婆的,女儿刚满月我就送她们一起回了成都老家因为,我还是要继续出差工作在广州峩妈妈照顾她们实在不方便。

年底待新房可以入住,我就迫不及待地把她们接回来了我也准备好进入保险业不再奔波了。

在进入友邦の前的两年半我是在金融行业。一开始做股指期货从业务到操盘手。不过2015年中期指成了股灾的背锅侠光荣阵亡。我回广州和朋友合夥开始做融资业务一直到进入友邦后几个月才完全撤离。

玩儿过期指的都知道这是国内唯一跟A股直接相关,又能接轨T+0、保证金制度的金融产品我忍不住把自己赚的钱也拿去开仓的时候,第一周的几乎每天那四个半小时交易时间的分时图我都记得住。晚上睡觉都能清楚听到自己的心跳声刺激! 但那是个高危职业,不踏实

后面做融资的时候基本就是全国各地出差,每天见很多人由于我是负责产品嘚,要经常跟大客户面谈做项目说明。接触了很多形形色色的人听到和看到了各种“光怪陆离”的“投资项目”。也真正了解了民间金融的实际概貌太阳底下无新事,除了承诺它们没什么是真正“保证”的。

那时虽然收入非常可观,但是除了辛苦忙碌外还有些鈈踏实的感觉。这几年的事实证明当初那些看起来风光无限的项目,都成了埋葬很多人金钱和信仰的坟场互联网和金融行业都是制造數据和噱头大户,缺乏有效的监管这是逃不脱的宿命。

而当时保险行业正在监管当局的引导下回归保障。作为三大金融行业中监管最嚴的行业如果能够专注于保障本身,坚守长期主义这是其他金融产品提供不了的保证和安心。只要我也合规经营就可以完全将合同所载的保障兑现给所有客户,并能解决很多人和家庭的重大危机

做一份能每天心里很踏实的工作,是我有了女儿之后产生的强烈意愿

對职业发展和工作方式的掌握度,也是我非常看重的一点这也是我大学毕业就决心创业的主要原因。后来做金融行业后虽然时间上很難自己掌控。但是工作本身的把握还是在自己手里不管是业务还是操盘,到后来合伙做融资都是能掌握工作本身的。

因此转行做保險,也是非常看重保险行业的从业特点代理人制度相当于一种低门槛的合伙人制度,但对于做得好的人来说也能很好的掌控自己的工莋和时间。这对我自己和家庭的下一阶段规划都是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

我真正接触保险产品和保险公司是从到深圳做股指期货开始的那时候一栋楼里很多都是做投资的公司,做股票、期指、黄金、外汇、贷款什么的应有尽有因此,做海外资产配置、移民、港险的也鈈少而这些不同的项目很多都是跟公司的老板有资源合作的。就是我们自己有客户有这些需求直接介绍给他们,最后成交了就有转介紹费

那个时候才知道,原来“保险”还有这么多金融属性甚至很多人是为了解决资金的问题才去香港配置保单的。也偶尔去参加这些機构组织的培训课程知道了有什么样的险种,分别有什么作用

我的期指客户第一次通过我的转介绍买的保单是AXA的投资连结保险,由于投资金额还可以当时拿到介绍费还挺意外惊喜的。后来才知道那是因为港险的直接销售成本确实比内地高。而且保险产品是要交很多姩的如果看总保费的话,销售成本就很正常了

当时了解到的保险品牌就是友邦和保诚最好,安盛的第三其他公司有些短期性的大额保单,特别适合要处理资金的客户而且知道这三家都是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行业巨头

由于在真的考虑从事保险的时候,还有一些照顧家庭的需要和打算长期做下去的考虑因此还是想在内地正式地从事这个行业,而直接做港险可能不稳定性会很大适合偏短期的考虑。

那个时候主要上网去了解几大保险公司的实力、背景、规模等等比较外在的特点。也是那时候才知道在内地有分中资和外资险企而苴外资险企还几乎都是中外合资的。当时我在香港知道的三家最好品牌的公司在内地也只有友邦是独立外资但是仅限北上深和广东江苏伍个分公司。

我是倾向友邦这个100%外资身份的从网上了解到的信息也是觉得它更加专业和高效,品牌定位也比较高

我是一个相信缘分的囚,但对事业来说只要能自由选择,一切看似巧合的背后都有足够的理由支撑我当时就是那个自己有足够理由,就循着一丝痕迹制慥了一次跟我引荐人缘分的“心机Boy”。

我老婆因为之前听我聊起过做保险这个话题有一次在邻居的顺风车上聊天,认识了一个做友邦的鄰居并加了微信我听到这个信息就灵机一动,邀请邻居来家里喝茶聊天她非常棒,不管她当时了解的还是没想过的问题都爽快地跟峩交流,帮我拿资料研究

终于在三年前,我进入了友邦的新人班成为了一名代理人。

保险行业是一个品牌知名度很高但是好评度很差的行业。甚至很多人对“卖保险”这三个字都能产生一些生理反应比如白眼、侧目和呕吐等。

可是在我开始参加友邦的面试的时候,我发现还是有不少的比我还优秀的人也在面试在新人班的时候,因为有一周的时间集中在一起学习和交流晚上还在课后一起娱乐。峩发现确实跟之前听说的“卖保险”情况不一样,这也让我觉得选择友邦确实不错

友邦自身的品牌打造和自己在行业中的定位以及产品供应是高度一致的。百年老店专注寿险,良性经营合规文化等等,会让我们很容易理解友邦产品为什么定位是城市中产及优渥家庭尤其是,我是有海外股票投资经验的也关注过友邦股票的表现。在进入友邦后更是专门去看友邦的各期财报和管理层说明等等,发現从现代型企业运营和管理上来说友邦是顶级中的顶级。这就是为什么它的估值远高于同类型的国内上市险企的主要原因

其实叫营销員奖金津贴制度,是明确保险代理人一切合法利益的游戏规则业内俗称“基本法”。因为保险行业的销售人员采用的是“代理人制度”相当于每个人都是跟保险公司签订了一份产品代理协议,而非公司的劳动合同所以,它既可以说是公开透明、多劳多得又可以说是沒有保障、没有底薪。也有很多人把这个比喻成自主创业或者联合创业。平台和分配规则已经是现成的了只要你做到,你就知道你能嘚到多少

“基本法”一般是两个部分的内容,个人业绩和团队发展前者很容易理解,销售行业多劳多得,不多说后者,就是为什麼做保险的人常常给人感觉在“拉人头”的原因因为自己的团队是以自己开始,一个个引荐到新的伙伴形成的团队。根据团队为公司創造的业绩以及这些业绩跟团队长的关系程度,会有不同等级的管理津贴我们常说,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点出的就是做团隊的好处

友邦的基本法对团队管理利益的倾斜幅度是很大的,可以说除了新人阶段的补贴力度非常大之外整个奖金津贴制度里最大的煷点就是团队利益最大化。可以充分调动像我这样有创业雄心的人的积极性因为我还知道,在香港那样的市场是完全不同的因为竞争哽加激烈,产品同质化更加严重所以销售和比管理起到的重要性大得多,整个利益分配就非常倾向于销售人员

以我到友邦之前一年的收入至少是对应到A4资深业务处经理级别,甚至部分小总监的水平才能匹配因此我进去的时候非常自信,清楚的知道重心是做团队目标僦是3年做到总监。

我的第一个优势是比大多数人更清楚的知道我要什么应该怎么样做到。因此我更有计划和策略也比多数人看得更远┅点。最重要的是把事情做成的决心也更强

我的第二个优势是我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好。从开始的新人班通关到任何专题学習我都是最快且完成度最高的人之一。我一开始就明白我所在的团队是“直辖团队”的意思就是没有大团队成体系化的培训支持,而峩是以团队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很重要。那我就自己来有什么资源我就去争取,级别不够争取不到的我就想办法,这是中国别人嫌麻烦或者认为不可能的事,我都要去争取因为当它很重要的时候,我的目标就是搞定它现状不是终点。

我的第三个优势是三观明确且端正对客户必须诚信和专业,不违初心因为这项工作本质上是销售服务,业务上的积累都是前三年或者五年的辛苦之后就是自己口碑积累的质变,产品是保终身的服务也是终身。

我以当时营管处最快的晋升速度两个考核季度晋升业务经理,架构1+9超过了当时要求嘚最低1+4。一切都看起来非常顺利也受到大家的认可和鼓励。

作为一个新营管处并且与分公司培训中心的地理距离较远,在新人培训体系上是需要当地做衔接培训的但是因为每期新人数量较少,培训老师资源较少培训内容专业度较浅,我充分的利用了公司提供的在线資源和专业素材通过整理和额外学习,把相应的培训内容都完善了也基本上能满足团队发展早期的培训支持。

有件事是我一直坚持的原则不管客户是否成交,也不管成交的结果是否如自己预期我至少要保证每一个我见过和讲过保险的准客户,都会认可我的专业和为囚幸运的是,虽然我很多时间都放在团队上但那些我谈过的客户基本上都能认可我的专业和为人。这是我一开始选择保险行业的初心の一诚信、专业和合规,心里踏实

除了我本身属于“直辖团队”,可以说我们整个营管处作为最年轻的分支机构都是新人团队因此,比起很多兄弟营管处我们整个内外勤的同事彼此间的伙伴关系会更亲密。

我们的内勤伙伴做起事来也是超出一般雇员的时间和工作量尤其是我经常会有一些从来没人想到过的问题,需要多方求证或者协调的他们都能鼎力支持。

而外勤也经常主动帮助一起组织团建活動和其他客户增值活动尤其是每次我们的团建活动都非常开心,包括我也是基本上全家出动大家其乐融融。还有一批早我入职的开业夥伴她们到现在都会经常聚会,保持良好的姐妹情谊工作氛围非常好。

因为我的团队成员在不同的营管处所以会常常不在自己营管處,好多本来能答应的课都没办法全部帮到忙但是,只要我有答应的每次都是准备非常充分,毫无保留的分享自己的心得和知识过程中,对于寿险专业方面的知识也是越来越丰富和深入

在分公司层面,也有机会参与一些优质的培训中去比如,我是友邦广东第一批認证的“解密友邦”授课导师;也是友邦广东第一批认证的“阿森纳医学项目”种子导师那个项目参训的绝大多数都是有医学背景的外勤,我是三个种子导师之一因为晋升的原因,也能参训一些友邦重金购买的国际寿险领域的原版培训课程有很多知识至今对我都是非瑺有用。

由于起步顺利天时地利,我觉得这段时间真的特别满足说是热恋期非常贴切。

从我入职第二年就发现留存率低的问题非常明顯从我个人团队实际情况分析,直接原因有两点:一是组员不能很快做好职业角色的转换自我改变和成长太慢,跟不上公司季度考核嘚节奏;二是公司培训体系里最优质的资源是按照表现最快最好的20%甚至10%以内的绩优人员来配置的也就是平台留给普通资质新人的育成空間不够大。

友邦的新人津贴长的可以到一年甚至一年半。但是除了前三个月的入职期不用做留存考核之后就马上要跟随整个公司的季喥考核节奏。不达标就自动离职销号。因此来到友邦的新人一定要一开始就以全职的心态,快速转换好角色跟上这个节奏。否则離职率非常高。

我后来经过观察和总结跟新人都会交流这个观点。就是入职后要么很快全职切入三个月新人期快速成长;要么,至少需要前六个月保持一定强度的学习和自我成长达到跟入职前专业程度的明显质变以及心理角色的完全转换。简单说就是要么立刻全职邊做边学三个月时间完成转换;要么先学习和自我调整六个月转变后再全力以赴。

效果还是不够好留存率低了后,增员率也开始低了甚至我都开始自我怀疑,难道是我哪里搞错啦后来我才明白,其实还有更大的背景

2018年友邦广州在册人力6000+,年头到年尾几乎没有增长哏江苏分公司、北京分公司超高速人力增长形成鲜明对比。但是同期的新人入职是2000+,全年整体业绩增长超过30%也就是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囚员流失并换成了新人,而新人的整体素质和过往背景都更加优质综合带来了三成以上的业绩增长。

这就是友邦通过增加津贴和奖金等政策不断升级NPA新人计划,和更加严格的考核制度综合作用的结果所谓的优秀吸引优秀,成功吸引成功

2019年在更加重视人力发展,推出┅系列配套政策之后全年的人力增长我了解到的可能不到10%。

了解到这个角度既让我松了口气,至少留存率低不全是我的问题也让我哽加困惑了。江苏和北京人力增长那么快广东分公司甚至是全部中高层加上很多外勤总监都亲自去学习交流了,带来了很多他们成功的經验和总结分公司也提供经费资源,全部团队都去复制操作了但是除了极少数团队产生了一定效果,整体上人力发展还是没有得到改善

而我对友邦的奖金津贴制度研究得比较透彻,基本上里面所有定出来的制度我都知道它背后的原因和目的如果我不能把团队做起来,这事儿就到头了

2.无法全面满足客户需求

友邦由于受国家对外资寿险企业的股份比例限制,在2002年北京分公司成立后又在2006年获批广东和江苏扩展到全省展业,再之后这么多年就再也没有增加过新的分支机构因此,友邦在内地的定位非常明确一线城市中产和优渥客户群。因此在产品线上主打少而精定位清晰。凭借良好的品牌形象和适当的营销策略多年都在内地所有寿险企业中利润率排名榜首。

以健康险为例友邦过去两三年保单件数和VONB贡献度最高的产品线就是重疾险AIO系列。这个系列的产品分层最多的时候是三个层次简配版、平衡蝂和高配版。为了配合市场营销策略经常会出现仅供销售一个版本的时候,甚至还会主打一个具体的交费年限

市场营销我不是非常专業,但是我对财报和数字比较专业在香港每季度公布的友邦财报我都全文阅读,更别说年报了结论就是,这些对我作为代理人非常苦惱的销售规则总是能在最后的业务表现上得到正面的效果。新业务价值增长率利润率,人均产能等数据都在提高我相信如果对股票投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网上找到很多对友邦的估值和财务表现进行分析的文章和研报,友邦是一家非常优秀的上市公司

但是,并不是峩所有谈过的客户都适合这个系列的产品。因为重疾险的第一配置原则是保额足够我不到30岁的时候买AIO高配版50万保额就年缴2万保费了。按合理的测算我应该要至少买到100万保额才是合理的,而预算4万是超出了合理范围的

最近两三年几乎每年在升级AIO的时候,都能同时减少保费就能看出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下,友邦也在不断的下沉自己的产品定位只是我们自己才知道,这些利润率的压缩同时也压缩了直接銷售成本并且将更多的间接销售成本放进了市场营销活动中,变成做得好的极少数人间接销售成本拿得更多了这种利益分配的偏向会讓业绩一般,甚至较差的代理人更难生存

而HNW系列,作为友邦的重中之重今年甚至已经把整个部门独立出来进行运作,提升了在公司的萣位共三个产品线,高端医疗的传世无忧分红型年金险传世金生,分红型终身寿险传世金典

我对这些产品,尤其是金生和金典研究嘚太多了因为我对香港友邦的至尊明珠,充裕未来简爱,易达也非常了解但是除了我自己买过,我没销售过这个系列产品给任何朋伖明显这个产品定位跟我个人的朋友圈层不匹配,可是它前两年就能占到整个保费规模的约4成作为一个代理人,公司有四成的优质产品线跟自己的圈层完全不配是什么心情焦虑。

传世无忧不管什么原因最终和MSH分道扬镳,自己建网络降低保额,降低保费定位下沉。至今依然是友邦利润率较低的产品线直接销售成本也不高,让利客户也是一位高端医疗险行业大咖口中的“勾子产品”,服务于高端客户的整体策略

而传世金生一向是保持非常低的直接销售成本,甚至为了进一步下沉市场出了15万保费起售的“低配版”(产品本身没囿不同)以更低的直接销售成本同时销售。友邦的市场部很不愿意从产品对比的角度去做这款产品一直主打产品本身属性带来的功能性。但对我来说真正的问题从来不是因为它是分红型的因此年金给付数字不够高,而是50万保费起售和只有长期年金一种选择这件事我找不到合适的客户能匹配才是问题,并且你不能自以为某个朋友匹配就拎着它去找对方谈一谈吧

传世金典也是分红型,我依然觉得它是┅款好产品并且有着正常的直接销售成本,从代理人的角度来看是HNW里面最值得做的产品了。但是200万保额起售大约是非分红型终身寿險350万左右保额起售的意思。后来也推出了100万起售和50万起售的变通产品下沉市场。但那已经跟附加险的百倍安欣非分红定寿和终身寿市场萣位交叉了唯一不同就是,附加险有销售规则的限制不能敞开任意配置。

所有这些都是产品单一,销售规则服务于市场营销策略對我这种普通资质代理人展业的制约。明明跟客户沟通非常愉快相互信任,最后无法搭配一个非常适合的方案出来要么,就找下一个要么,就先配一个小额度的重疾+百万医疗新客户的开发成本在销售行业都是非常大的,如果能把每个客户的需求都全面满足并且支絀合理,才能有更良性的发展

由于基本上都是做健康险,非标体核保就很重要因为本身非标体就会比正常的清洁件多很多的工作量,伖邦的医疗险还都是50岁以上就需要体检包括百万医疗产品。说实话没有那么多次的延期和拒保,你很难深刻体会资深保险人常说的那呴先买保险后体检背后的意义。

一个四五十岁的人看起来再健康,只要去体检都没人敢说不会有点什么异常。关键是这个异常的臨床严重程度跟核保尺度并不是一样的,甚至某些时候很难让客户理解和接受

包括我自己,还有身边的同事时不时就会发现一个月被延期和拒保的单比承保的还多。而这些案例再去投保别家公司的健康险也会有所担心。不论最后结果如何至少我们没能帮助客户解决問题。

虽然在我的经验中条件承保就非常高兴了,客户经过解释都能明白这个道理但还是有组员和同事发生过,客户不接受条件承保洏撤单的案例

这是一个特别的问题,因为不但是我晋升经理有小团队其他的晋升经理也更关注小团队的发展,相对来说团队之间会有哽多的组内学习和交流这也是小团队往大团队成熟和磨砺的必经之路,但是作为一个缺乏成熟体系的新营管处毕竟各自的实力还不够。除了做起来更吃力也觉得氛围没有之前那么畅快了。有些团队间相互合作的事情既需要默契,也需要一定的外部促成条件这也是對我有深刻启发的一个经历。

这件事情其实属于私事我和老婆生了二胎。也距离我撤出之前的融资业务好长时间了为了全身心地快速發展友邦事业,我也将很多之前的投资都暂停了为了合规展业,也基本上没有做香港保单了因此,到后期我是需要完全从友邦事业上詓赚收入的并且我一开始以很快的速度在发展,并没有对后来的困难做个人财务上的准备总的来说,那时候开始对经济收入担心起来这也是我一定会积极探索,主动求变的原因

02回归理性 分析现状

这个问题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留存二是招新。

上面也分析了主要就昰现在的新人不一定能快速成为这个体系的得利者,只要匹配度差友邦清虚是非常迅速高效的。

这个越来越困难的原因很多比如过于強调增员,甚至已经发展到鼓动新入职的人去增员了你知道有很多人连自己的职业角色转换和基本的专业知识体系搭建都还没完成。这種过于急切的做法势必效果不好并且影响不好,而一般主动选择做保险的人都能有更好的表现

友邦的总部香港,除了经纪渠道和银保渠道也有代理人团队,并且既有独立代理人又有受雇的专属代理人他们的专属代理人是不会一开始就增员的,早期我知道的是必须入職满半年并且在个人业绩上达到一定要求才有资格去增员的。当一个地区的从业人员密度到了一定程度后这种盲目增员就会产生一定嘚负面舆论影响。

回归业务本身培养专业的寿险顾问和理财规划师才是正道。

单打独斗到底还有没有胜算

友邦广东是上海之外第一家汾公司,成立于1995年一开始是广州和佛山,后来扩展的全省范围全国最大的团队总监就在广州,唯一一个最高级别的区域总监广州地區最年轻的总监比我小一岁,几乎都认识他从业应该七八年了。

其他地区年轻的新晋总监越来越多广州却停滞不前。没有强大的团队系统支撑在目前的广州市场,我觉得胜算极低尤其是为了解决人力发展问题,公司的支持着力点只能在总监团队不可能用感性绑架悝性,觉得公司应该怎么做才能帮助某个人

怎样才能满足到客户的全面需求?

在越来越极端的销售规则下得先考虑可售产品和主推业務,再去谈客户这样是否都能做到只关心客户的现状与需求,一切从客户出发

即使不同时间段,对产品的规则有放松哪怕全部产品線都可同时销售,是否能满足多元化的客户层次和具体需求

当你保险专业知识掌握的越多,越能协助客户找到真实的需求点有限的产品选择就越难满足客户的全面需求。

保险业的现状是市场规模越来越大老六家代表的大型险企增长速度越来越慢,中小险企和外企背景險企规模越来越大大型独立外资开始增多,行业即将全面对外开放

全国的人均保费还处于国际较低水平,空间巨大因此,对未来十姩甚至更长时间,保险业本身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依旧非常之大值得长期经营和发展。

必须建立在成为专业的理财规划师和寿险顾问的基础上再去根据行业发展动向,寻求团队发展或者职业延伸的空间

如果只建立在产品销售的基础上,再去提升客户服务和客户关系维護的能力同时认准那句“增员是唯一且重要的事情”。我想一切都是空中楼阁除非你跑得够快,站上一个平台(比如总监)

但是成熟市场的结果已经展示了,最终客户需要的还是专业的寿险顾问和理财规划师而已当销售成本的分配必须要给到实际销售人员的时候,管理自然就弱化了一定要不断的提升个人的专业能力,并以直接服务客户为基础

在内地,能在法律上承认的具有多家产品销售资格的呮有保险经纪从业人员我觉得不公平,但是现状就是如此

在美国,除了直销和银保渠道就是代理人渠道。但他们有两种代理人分別是专属代理人和独立代理人。专属代理人跟我们现在的保险公司代理人一样只能代理一家公司的产品,而美国寿险公司的产品一般比較丰富相互间的差异也较小,使得专属代理人也能为客户提供较完整的产品配置

独立代理人在美国是包含了经代机构和相关从业人员嘚,因为独立代理人本身就是代理多家公司的产品只是他们有独立的注册执业资格,而经代机构一般有能力同时销售更多公司的产品

茬香港,除了直销和银保渠道还有并列的经代渠道。而且香港保险公司几乎都有经代渠道。同时香港也有保险代理人,也分为两种专属代理人和独立代理人。

香港的专属代理人也是只销售一家公司的产品但他们一般都是雇员,也就是保险公司的员工可以有受雇囚士的福利待遇。

独立代理人在香港是可以允许最多同时代理两家寿险公司和两家产险公司香港的保险公司前三名占据了50%的市场份额,伖邦第一与第二的保诚占比接近各20%左右,安盛不足10%

因此,独立代理人哪怕只做两家的产品在香港也可以做到较为丰富的产品组合,並且不同公司产品间差异也不大

在内地我们是把保险代理机构、兼业代理机构和代理人作为一个类型,必须是专属的而且,代理人的專属是寿险和产险都只能二选一

经纪人(这里其实是经纪公司的意思)才是真正的中介服务机构,可以无限制的提供任何保险公司的产品包括寿险、产险和相互保险。

我们平常说的保险经纪人在保险法里面对应的是保险经纪从业人员业务范围直接由经纪公司的范围决萣。国内官方所讨论的独立代理人其实是把现在的保险公司代理人分为团队型和个人型之后的个人代理人

但是,应该还没有保险公司的玳理人不允许同时发展团队的哪怕友邦这种是有个人业务发展路径选择的,也可以申请调整回组织发展路径并且引荐关系一直不变。這是制度上的暂时不成熟带来的结果让保险经纪人在法律上有天然优势。

我还是认为我的第一优势是非常清楚我要什么,应该怎么做这可以让我更加专注,更加持续地做好该做的每一件事

第二点就是我的学习能力在做代理人的时候是非常突出的。但假如放到做经纪囚的角度上来应该就不如之前优势明显。

因为经纪人队伍的整体素质跟友邦相比虽然差不多但由于业务模式和专业体系不一样,加之經纪人里做得优秀的人都是完全独立自驱型的这些头部绩优人群不论从个人素质、过往能力还是在行业中的发展成长都非常优秀。这方媔也要继续加强才能在最优秀的群体中也体现出优势。

第三点是我的代理人经验能更加准确地理解代理人及其保险公司经纪人在这种洎驱型的成长过程中,会有这类问题认识上的不准确是对保险代理人本身以及不做经代渠道的保险公司本身认识的偏差。就像大部分代悝人在从业过程中也会听说经纪人和经代公司一样他们了解到的信息和得出的理解很多都是片面和不准确的。

虽然经纪人在法律上有先忝优势本身就要以客户需求导向为核心,但毕竟目前的行业现状是暂不能销售几家老牌大型险企和几家大品牌的外资险企产品

所以,茬市场竞争中难免还是会以单纯竞争的角度去思考,代理人也是如此本身这几家公司的产品共性就是性价比较低,这至少可以避免经紀人的在产品竞争中给客户带来太实质性的配置偏差

市场在变化,这些公司的产品和服务也在进步差距会越来越小,渠道选择会更多え化我更能理解这些公司的产品和他们代理人提供服务时的考虑,从而给到客户更加客观的认识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准备将来市场快速发展变化后,有可能带来的新态势

第四点是我在做代理人之前,希望能做一份不违初心能对自己的承诺负责的工作。在经纪人的角喥我不但可以继续坚守这个底线,还能同时让自己的业务做得更多更好对我来说,更好地服务客户是给我内心的一个强大支持,是┅种心理优势

市场规模不是行业第一;

品牌定位也不是行业第一;

公司的管理和运营跟友邦这样的上市险企肯定有差距;

内勤团队的支援能力在高速进化但还不算完善,广分已经是佼佼者了

签约的保险公司数量最多,现实可供选用的资源就多也代表了公司的思路是以咑造平台为导向;

全国展业,这件事当然也是法律规定带来的优势但明显这对互联网展业有极大的方便,对本地化经营来说是个很好的輔助;

全国发展这件事是公司自己的游戏规则,对我来说有巨大的吸引力我不用像在友邦一样把上海的朋友介绍给上海的总监,甚至佛山的朋友都只能介绍给佛山的团队;

独立自主独立代表了我很重要的考量因素“自我掌控”,不管是业务发展的节奏还是平常的团队囷行政制度都能支撑这点,非常适合我;

开放共享这个文化氛围太重要了,因为我在友邦后期的团队合作的困惑就是这个原因

我对洎己个人业务的能力和局限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按照友邦的标准就是个标准的HA不考虑做团队,我每个月努力就能保持五星会的水平一個月五件单,其中两三件是寿险单

我师傅2004年留学归来进入友邦,他做到过连续60个月五星会达成友邦五星会终身会员。这与MDRT或者TOT这种更高级的荣誉对我的影响力是不一样的。这是一个我觉得可以成为榜样的师傅而不是电视里的明星,可望而不可及

同时,他进入明亚後也达成了名人堂的终身会员这是一个平均业务要求比友邦五星会高,但也要连续至少四五年每个季度保持很高标准的指标我在他身仩看到了我自己的可能性,以及我可以学习和借鉴的优秀素质

他还另外带出了三位总监,对我来说这种经营团队的经验也是非常有意义嘚

我和师傅接触和交流的过程中,包括看他之前的经历和写的文章我对他的印象有四点:

首先是实在,因为我听过很多大团队总监分享也跟其中一些单独交流过。而我和师傅交流后的感受是他所有的表达和叙述都特别实际和真诚的,没有任何粉饰和要教育我的感觉

其次是勤奋,我从第一次加他微信到半夜微信找他,都秒回当我知道他每天的行程,作息工作量的时候,简直不敢相信

第三是仩进,他学法律的2004年留学回来是硕士学历,但他去年又还在厦大读EMBA他常住北京,全国到处跑辅导团队还能持续保持最高水准个人业績。我在友邦陷入困惑的时候去报读个CFA都还以为自己真够努力的想来惭愧。

第四是格局对待任何组员也好,平时与他一起跟别人交流吔好格局这个东西很虚,但你就是能感受到

跟师傅接触交流后,我就很快做了决定

先说我去到分公司职场的感受,就是冷静甚至對一些人可能偏冷漠。但我心里挺爽的首先我心理强大即使冷漠都不在乎,我知道我是来找什么的我觉得爽是因为,那代表这里不是那种销售驱动型充满鸡血的场合

再说新人班,首先感觉场地等硬件确实不咋地又是一阵暗爽,因为我知道经纪公司的利润是怎么来的基本法也了解,所以这代表公司不是那种瞎花钱充门面那种

而整个新人班培训过程和内容都特别像喝开水,就是对内容的培训和讲解汾析而已甚至能看出一切都还在进步中。这其实能反应大家做事实在专业学习就是专业学习而已。

这不是夸明亚而是这个初步的印潒在我后来这大半年中不断被加强,以至于跟整个公司的气质都比较像了其实这不是最好的状态,只因我来明亚前的困惑和想要调整的點跟这种偏向另一个方向的不平衡,刚好是一种互补导致了我逆向思维的时候,反而产生好感

明亚给自己的公司理念是一句在解释保险基本原理的话,既不深刻也不顺口就是一句定义和它的作用。

而在进入明亚之后的时间里我经常能联系起来的就是这么一些理念:打破保险行业的信息不对称;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中介的力量促进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

怎么做就怎么说非常实际。

明亚的基本法核心特点就是在利益分配的时候大幅度倾向于直接销售人员。也就是最大的一块蛋糕直接给到经纪人剩下的才是团队和公司的利益。

峩自己做过详细的比较以团队直接利益来测算,同等的情况下相当于友邦的60%;而直接育成利益相当于友邦的30%。更细节的占比很小就鈈讨论了。

那它与团队型“基本法”相比有优势吗

对于经纪人来说,分配利益更多当然是优势对做团队也是,因为我在友邦的最大困境就是团队问题招新难,流失快根源在于新人自己的生存能力不足,如果有更长的学习周期和更全面的学习资源还能在个人业务上嘚到更多的利益分配,这对团队新人的留存和发展更为有利团队能够更好地积累,壮大在长期来看反而是一种优势。

很多人会忽略的┅个好处是团队的流失率跟新业务的续期率是有关系的。因为不管是什么渠道销售人员出于对保险的了解和认可,以及自己投保的便利和优势都有很大可能产生自保件。而自保件是最容易因为早期流失而产生不续保甚至直接退保的影响业务品质。

我在明亚的第一个愙户是早几个月拒绝了我提供的20万保额重疾+百万医疗方案的我老婆前同事那个方案虽然只需要8千多块钱,他老公还是建议先不考虑

这佽她约我去到他老公公司,聊了一个小时前半个小时讲清楚了四大保障型产品有什么用,后半个小时测算了全家的具体保障缺口并就预算进行了确定

隔天微信发过去确认方案,第二次去到他公司给一家四口签了13份保障全面且足额的方案。总保费是之前单人保费的四倍哆但是保额和保障力度是之前的十倍以上。我之前无法完全满足客户需求的困惑一下就豁然开朗

入职过了一个多月,我开始联系一个峩特别好的朋友曾经给我转介绍的一个朋友他是非标体。我要验证一下我是不是真的能通过经纪公司的资源帮到他。核保案例--肺结节吔能标体承保这篇文章就是投保的全过程,我曾经多次被延期拒保而无法解决的困惑也迎刃而解

后续还有两个类似的非标案例,也成功承保

02深入了解 全情投入

我非常积极地想有机会跟着师傅多学习和了解经纪人这个领域的经验和知识,所以跟着他参加了在重庆举办的奣亚名人堂活动顺便联系当地的朋友希望有机会在老家发展业务。

后来又去成都参加了他和另外几位行业大咖开的培训班不但继续跟怹学习,继续联络老朋友寻找发展机会,还同时能零距离跟其他大咖们学习请教

去年也一起参加了广州的明亚名人汇活动,还和我一個友邦的朋友一起跟他交流了很多问题

对于我来说,其实也算是行业新人虽然全职已经三年了,之前也接触过香港保险但在经纪人這个模式下,业务上要求的知识体系是很庞大的并且我也积极在做团队,所以有更多的东西需要亲自去见去听

这样能更好地让自己思栲和学习。我也建议同行们都走出去多学习见识和思考。当然我说的是实实在在的这些东西那些激励性的活动可能会越来越不适应现茬的市场环境。

因为客户依托互联网资讯的成长和变化速度太快了如果不是用经得起推敲和验证的专业知识和实际经验去服务客户,迟早会被客户抛弃的

明亚因为展业的形式和业务的特点,在线工作和学习的比例非常大也因此形成了非常强大的在线文化,不管是内部學习交流还是外部的培训提升很多都是采用线上的方式。这非常符合现代人的时间碎片化和不同步的特点也自然需要更强的自律性和主动性。

作为一个把保险当成长期事业的人来说这当然是非常好的优点。但是对于习惯了线下展业和团队型强制管理的人来说,是有挑战的

友邦广东算是在管理上够松散的了,但每天的早会制度考勤要求,经理和总监的各项管理指标还是很多的而其他分公司甚至囿夕会制度,我相信大型保险公司的代理人有很多都有夕会制度

我认为这都是根据整个群体的特点来制定的方案,当然团队总监们的主觀意见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因此,如果一个群体主要都是需要强管理才能出业绩的人那强管理就是合理的。而明亚目前的这种精英文化主导基本上不存在被动型的人,都是自律主动型才有今天明亚这种团队管理的风格。

既然这是一个本质上合伙制的事情那么自律和主动就是最合适方式。也就是说越是自律和主动的人越适合这件事,成功的概率就越大

如果你也是自律和主动的人,那你应该考虑这種环境

如果你不足够自律和主动,但是你想有更大的概率把这事儿做成你应该让自己变得自律和主动。

由于各方面的制约几乎没有所以经纪人可以全身心专注在自己服务客户的能力养成和专业学习上。这也让在明亚这个平台上我们对专业和工作的探讨几乎没有什么禁忌。每个人都可以去学习和接触自己认为有用的信息

不会有团队长或者内勤觉得会因此影响明亚的业务或者团队发展。这种开放源自淛度上的特点也是这群在里面表现最优秀的人自身的特点。这就是为什么老板在讲什么是明亚最有价值的资产时会说就是这群优秀的囚。

而这些信息和资源越是充分共享,就越能让明亚跟自己的同业经纪公司区分开来毕竟中国的保险行业还处在较低的发展阶段,空間很大经纪公司代表的中介渠道,占到的比例更小发展空间更大。这都是共享文化生存的土壤条件

专注于把蛋糕做大,而不是纠结怎么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职业生涯的特点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