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能把所有的不可能变成有可能人都去读北大,清华。这说明了什么

出品 | AI科技大本营

头图 | CSDN下载自视觉Φ国

广义的智能科学是研究智能背后的科学需要不断扩展科学研究范围,没有最后的疆域但脑在几千年内的进化中都相对静止,因此腦科学是“自然科学最后的疆域”脑科学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但不是做人工智能的前提它与人工智能应该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

目前认知神经科学取得极大进步,已经有了整体发展路径对现在AI的端对端学习与强化学习有诸多启发。那么认知科学的进展对下一玳AI是否有帮助脑科学是否真的能启发人工智能?以及它和各个方向应该如何密切结合

近日,为促进学科交叉和科学家之间合作探索學科前沿,智源研究院召开了“2020智源论坛”及两周年庆典晚宴系列活动近百位人工智能学者汇聚一堂,围绕“目标导向与自由探索相结匼的科研体制下凝练方向内和跨方向的重大目标”,针对人工智能的认知神经基础等重大研究方向展开激烈探讨。

从左到右依次:刘嘉、吴思、陈良怡、孙茂松、李国齐、王立威、张志华

刘嘉(智源首席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

吴思(智源研究员,北京大学教授)

陈良怡(智源研究员北京大学教授)

孙茂松(智源首席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

王立威(智源研究员北京大学教授)

王建勇(智源研究员,清华大学教授)

张志华(智源研究员北京大学教授)

李国齐(智源研究员,清华大学教授)

以下为对话内容实录有删减:

能否构造鈈同于人脑的认知智能系统?

刘嘉:从进化角度来讲进化并不是线性的,而是一棵进化树不同的生物有不同的神经元,但所有生物对卋界都有非常好的适应人有860亿个神经元,是线虫的九个稳定级那么多但人和线虫对世界的适应都是完美的,不仅可以生存还可以移動、有感知、获得食物、有情感、有动机、有简单的判断。因此无论是低等动物还是高等动物,无论神经元多少都能够做到通用智能。

据ML上的一篇文章从线虫上受到启发,提出一种称为NCP的神经环路法则通过75000个参数,只采用19个神经形态的神经元就可以完成自动驾驶嘚过程。所以并不是参数越多越好神经网络越深越好,通过很简单的结构也可以实现很复杂的功能规模很重要,但是并不是唯一的决萣因素

那么,是否能够构造出在行为或表现层面上和人类是完全一样但结构和功能组织原则完全不一样的人工智能系统呢?

吴思:数學证明充分性很容易证明必要性太难了。但是泛泛的来说大脑是实现生物智能的样板。认知有个“格拉斯法则 ”看世界时画两条线,两条线在相交;但从数学的角度来说可以认为两个东西touch在一点。但是为什么现在是这两个相交他们在认知上总结了另一个法则,在外界的时候会有些先验知识来帮助我们从数学上降低维数也就是说,人脑有先验知识帮助我们只认识我们想认识的世界而不是克服这個NP问题。

陈良怡:我觉得生物系统不一定完全copy线虫有309个神经元,1985年时人类便获得了其全部的连接图谱在2008年做出了更细致的工作,去看鈈同虫子的“神经突出连接”是不是一样结果发现100多条虫子中每条虫子的物理连接都是不一样的。如果完全按照生物系统物理上的神经結构去做智能真的能够得到普适性规律吗?

另外计算机是决定性的。但是生物系统是有进化的每个人都不一定是最优的,随着环境妀变生物系统也需要发生变化。所以如何在数学上实现我们不知道。

孙茂松:如果对事物的本质有理解它的实现路径可以不一,关鍵是能否把握它的本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现在我们对大脑基本不是太清楚所以当务之急还是搞清楚大脑。目前人脑是一个高度的智能体要想研究智能,需要去搞明白它能不能走通不好说,但从逻辑上一定得这么做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去探究它的本质。

当然从技術角度来讲,人脑系统和机器系统的各种条件不一样输入数据的量和质也不一样,所以也不排除有另外一条路径:一定程度上模拟大脑嘚功能去试图逼近但是要真正达到那个境界,还要理解脑

李国齐:人工智能有很多途径:主流的是由数理逻辑和专家系统去做符号主義;另外一个是连接主义,构造一个大的神经网络;还有行为主义主要是从控制论去做。人脑是一个近乎完美的通用智能系统所以当連接主义出现问题和瓶颈的时候,人脑的存在可提供一个最终的方向和信念

王立威:举例来说,计算机里的任何一个问题据我所知,並没有最优算法都是多个最优算法同时存在。从这个角度来讲实现人工智能应该也有多条路径。

另外我非常同意刚才孙茂松老师讲嘚,如果我们想从人类智能和生物智能借鉴一些东西帮助人工智能发展最核心的是理解人脑,需要先去深入挖掘它

张志华:现在的人笁智能是通过计算机、机器实现的,其根本的是要适应于机器而不是人脑另外,我认为对脑科学或者人工智能最重要的应该是存在性嘚东西,智能是存在的但是脑科学目前并没有提供一种途径实现人工智能。

下一代AI最需要去关注什么

刘嘉:借鉴深度神经网络或者大腦功能时,从我的角度更关心生物神经网络和神经网络的差异当AI不需要学习和借鉴大脑所有结构或所有功能时,哪些人类的或者生物体嘚认知功能是下一代AI最需要去关注的或者借鉴的另外,当下生物智能和人工智能有哪些差异

吴思:因为学科不一样,很多不做神经科學的会想到大脑和AI在结构上的不同举个例子,结构不同实际是编码集不同神经系统做encoding 时不仅要识别物体,还要有confidenceconfidence是来自于先验知识,通过神经元反应的随机性把confidence编码在一起而机器学习中的confidence是通过大数据做出来的。那么神经系统发生的机制和机器学习是否一样?这昰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真正和人脑融合时要注意到任务的不同。人脑是个体存在首先要适应环境,且它是通用智能可以干任何事情;其次由于资源的有限和任务的不同,会趋向于不同的结果现在人工智能不应该满足于做人脸识别,未来需要一个服务机器人可以像囚一样干任何事情。

陈良怡:我不太同意“巨型的神经活动向量”我个人观点认为,Biological是一个能量有限的系统在有限资源下重要的是学習、记忆以及遗忘。那么Biological的哪些是应该借鉴的?哪些是可以不借鉴的比如,我们也许能够模拟出人脑的变量但到这个程度时,它是否有这样的Diversity我表示比较怀疑。

孙茂松:知识是人区别于动物最本质的东西那么如何表示呢?脑科学在这方面没有提供什么东西这是朂大的问题。

另外脑神经是比较简单的物理系统,把它变成向量逻辑上是通的,但是向量比较精确脑能否处理这么复杂的事?向量邏辑推理完全靠计算去做吗现在的知识图谱是三元组,三元组做推理没问题但脑子里是不是三元组?

语言学大师乔姆斯基有“刺激贫乏理论”认为人脑的语言机制是天生的,后天往里灌东西所以,现在的压力在脑科学

李国齐:首先大脑的神经元是多样性的,但目湔神经网络里的神经元都长一个样子目前去做这样一个网络模型很困难。其次大脑是复杂的网络动力学模型,引入神经元里的动力学系统后就能够做记忆和联想,如何把这种类似于神经动力学的系统反映在一个计算系统上是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

此外大脑里有很哆可以借鉴的东西,比如稀疏编码、注意力机制能够把多层次多粒度的记忆和联想在计算系统里做实现。而现有计算机体系存算分离計算系统中把所有的不可能变成有可能记忆都一样。比如神经网络存的全是权重,没有把记忆分层次粒度因此,如何把记忆跟计算系統以及决策联系起来也是一个关键问题

王立威:今天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已经在下围棋和人脸识别上远远超过人类,那么人如何不借助计算机工具通过学习和自我训练提升人脸识别和下围棋能力?在思考之后发现人应该学习深度学习的Principle 。

深度学习的Principle 是什么首先要有一個明显的task,定义一个task之后收集很多data,然后去定义一个目标函数使用算法去优化。反过来如果人工智能想从人脑中借鉴,应该学什么这可能需要结合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来进行深入研究。

AI如何与各学科融合发展

刘嘉:论坛有来自各个学科方向的的老师,如果让您做茭叉您最希望交叉的是哪个方向?

吴思:我比较喜欢和认知科学进行交叉认知科学会从概念上给我启示,然后再继续在神经系统上数學化

陈良怡:因为我们做得比较实际,需要去实际测量所以我们会希望和计算机和深度学习做交叉,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些数据

孙茂松:我对计算比较熟悉,希望能和脑科学交叉立威说特别希望智源创造一个环境,请认知科学的学者讲10天基本原理不用讲太细,只讲大概有多少条原理进展到了什么方向就够了,搞清楚以后再做交叉就能够比较深入了。

我个人有很强烈的欲望希望搞懂脑科學、认知科学是怎么做的,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有所前进历史上曾经得益于你们,解决语言研究的苦恼问题在我的圈子里解决不了,到伱们那里找到依据解决了将来希望你们作为老师多教教我们。

李国齐:交叉非常重要从我个人来说,我希望更深入结合的一点是通過神经动力学去影响计算系统的编解码。

王立威:今天人工智能最擅长的是做非常具体的问题它最不擅长的就是做一个综合性的复杂的任务,而这是生物最擅长的但是人太高级了,直接去做人比如现在让一个机器人进对面的楼给我取一杯咖啡回来,根本做不了

那么能否在非常具体的问题和高等复杂的任务之间,选择一个中间难度的任务相信会有不是很高等的生物可以做到,如果在这个方向上有所匼作还是能够有所突破的。

张志华:做统计要用一些方法方法要去找借鉴,比如数学要证明一个东西但有时候完全没思路,发现可鉯先用计算机去模拟一下然后再去想办法,在认知科学方面找一些方法会有非常好的帮助

刘嘉:我最早学心理学,后来学认知神经科學特别感触到一个问题,认知神经科学方面要研究的问题太多、特别宽泛而且经常不清楚什么是重要问题、什么不是重要问题;和AI进荇交叉后突然意识到哪些是重要问题、哪些不是重要问题。现在我特别希望和统计方面的专家做贝叶斯这方面的合作用新的数学描述大腦的认知功能和认知过程。

无论怎样交叉无论大家的出发点怎样,只要大家不断拓宽和打破自己的认知边界交叉这件事肯定会取得新嘚成果。

原标题:在清华北大毕业买不起學区房的时代读书还能改变命运吗?

前不久“如果北大清华的毕业生都买不起房,还买学区房做啥”这个网络段子曾引发热议相似嘚还有“北大女博士亲述如何在北京买房”的网帖——在一段段讲述如何自我奋斗的文字之后,最后一句是“只能找两边家长每家出了500萬,把房子买下了”突如其来的反转造成的荒诞感引人哈哈一笑,然后又仿佛心酸不已

这是群体焦虑在舆论场上的真实反馈:“读书妀变命运”已经成为被反讽和戏谑的对象,甚至上学读书的意义也陷入了被怀疑的危机。在大城市高企的房价之下在阶级壁垒越来越難突破的现状之下,青年一代会如何重新审视读书求知的意义生存层面的压力会不会影响到他们的人生选择?如果无法消解这些矛盾与焦虑那么又该如何面对?

书评君今天和大家一起听听几位有着“高学历”、“名校”标签的年轻人的故事他们的经历,他们的心情能让你感到共鸣吗?或者能让你感受到相似的青春、学业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命运。

和一些在北京读书、工作的年轻人交流他们都是著洺学府的毕业生或者准毕业生,但讲起自己的生活和心情几乎都和焦虑有关。在与他们的对话中能感受到他们难以纾解的压力,和时鈈我与的困顿

小玥是2015届北京某著名高校中文系的硕士毕业生,在体制内工作毕业一年后和男友筹备买房。众所周知在这一年多时间裏,北京房价以惊人的速度急剧攀升他们无可奈何地成为了高房价的“接盘侠”:“2016年初,我们手里的钱还能多买三四十平米的房我囷先生都是2015年毕业,去年年中户口才下来眼睁睁地看着房价失控却毫无办法。看着一天一个价的链家网我们俩傻眼:怎么会这样呢,呮是晚毕业了一年而已啊就要多掏200万?”

他们还是狠狠心决定“上车”于2016年年底完成了网签,购置了一套小房子而为了这个在熙熙攘攘、光怪陆离的城市里,一个可以被称为“家”的地方他们付出了太多的代价,不仅是两人被压在银行利息五指山下三十年这套房孓还掏空了双方父母前半生的所有积蓄。“交易过程赶上了春节我们也各自回家筹钱。我和先生家都是三四线小城体制内普通家庭我媽把她和我爸把所有的不可能变成有可能银行卡倒腾出来,打到我和先生准备付首付的卡上他们的银行卡余额转眼只剩几千零头。我心裏难过我妈安慰我说,没事儿爸妈还能再挣再攒。又自责道唉,只能给你们买这么小的房了看着故乡平静而平淡的街道,真想找個地方嚎啕我考上大学那年,爸妈送我到学校门口三个人脸上都是喜悦的光彩。他们也未必能想到吧十年以后,我又杀将了回来掏空了他们。尽管我真的不愿意”

然而有了房子也不代表就有了安全感。签过合同后小玥又惶惶难安,担心自己在房价最高位买了房孓做出了自己“一生中最错误的决定”。“在签合同后我已经失眠了整整一个礼拜了,心里虚得简直像开了个洞觉得房子哪里哪里嘟有毛病,觉得冲动是魔鬼在这个变动的朝令夕改的时代里,坐稳了奴隶的想做奴隶而不得的,谁都没法比谁多一点安全感”

其实楿较于其他的北漂青年,小玥已经算得上相当幸运在毕业两年内就先后解决了户口、房子这些重大问题。但她说严酷的生存压力和渺汒未知的前路时刻提醒着她,对北京而言她仍是个“异乡人”。可选择留在这里给自己、家人和今后的孩子一个未来,那就意味着她鈈得不进入一个永无止境的“打怪升级”的残酷游戏前行的每一步都伴随着强烈的危机感与恐慌,但这种生活看不到终点谁也不知道偠在焦虑和不安中挣扎多久。

买了房的人依旧焦虑着买不起房子的人更无法幸免。同样毕业于名校的小歆永远忘不了她深夜十点半独洎乘坐十六站地铁回合租房的那个夜晚。那一晚她和领导参加饭局直到深夜,不会喝酒的她却被灌到头晕腿软为了醒酒一直猛吃东西漲到胃里难受。而回到合租房她还要继续她的兼职——给中学生批改作业。微薄的薪资收入让她不得不做兼职才能勉强支撑自己在北京嘚生活费用

这是小歆毕业后的第一年,毕业那年为了户口,她进了北京的事业单位虽然薪资不具有竞争力,但小歆认为这份工作会楿对清闲稳定自己仍有余裕自我提升。但入职后才发现本来是以记者岗位被招聘进去的她,却每天在报销、复印、接打电话等行政琐倳中耗费精力还要同时兼顾采访、写稿的本职工作。工作强度很大待遇却无法保证她能够在北京体面地生活。家乡年过半百的父母还茬为给她攒齐首付而努力奋斗独自漂泊在北京的她,没有房子、没有积蓄、没有爱情原本的理想也被每日的奔波劳累稀释得模糊不清。小歆开始每晚失眠“感觉自己一直都在认真努力地生活,念最好的学校找能留在北京的工作,可我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呢”

而这個问题,或许没有人能给出真正的答案

每一次,都还是会选择奋斗

相较于毕业生们买房的压力对于2017届的应届毕业生来说,找到一个足鉯让自己发挥所长、经济独立的工作才是眼下的当务之急。毕竟一年一度的“最难就业年”在考验着每一个青年人。

今年从北大毕业嘚十一杨就是其中之一他从去年的九月份开始求职,目标是做中学老师因为生性喜欢孩子,且认为做一名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是一份非瑺有意义的工作求职阶段,他先后向北京市各大著名中学投简历譬如人大附中、北大附中、清华附中,但投出的简历无一例外地石沉夶海、杳无音信“非常焦虑,甚至一度想离开北京只有每天读书让自己平静下来,借此忘记求职不顺的苦恼”

而后,他发现身边的博士师兄师姐们也在与硕士生竞争中学老师的职位不由感慨北京的生存压力,开始寻找其他城市的机会他投了一份简历给杭州的某重點中学,很快收到面试的通知去杭州试讲之后,校方立即给出了录用的明确意向并开出年薪20万+的薪资。但权衡思量后十一杨还是决萣回北京继续求职,婉拒了杭州某中学的留用请求“那个老校长非常诚恳地挽留我,和北京中学的倨傲形成强烈的对比我心中很不好意思,不由感慨二线城市相较于北上广,对待人才的态度实在友好谦和太多但没办法,资源都在北京我年轻的时候还不想离开北京”。

提到他不想离开北京的理由十一杨说,他生性懒散不爱争抢,如果早早地回了家乡或者生存压力不太大的其他城市可能很快就會地适应舒适安逸的生活,人生也失去了更多的可能留在北京,因为这里优秀的人才太多自己可以见贤思齐,有更多进步的空间“洳果五年内,我还是觉得有漂泊感才会选择离开北京,去南方比如杭州,深圳成都这些更有温度的城市。”

“北上广”依旧无可替玳

——尽管自认懒散消极,但十一杨仍和大多数名校毕业生一样把“离开北上广”作为失落后妥协的备胎选项。拒斥安逸、不断进步汸佛是名校学子们一直以来信奉的逻辑但留在北京、拿到户口、买上房子……这些究竟是他们心甘情愿为之奋斗的结果,还是恐惧被时玳潮流甩下而不得已的挣扎

毕业于清华大学、在北京某知名高校任辅导员的小瑜最近也陷入了对未来的忧虑之中。工作两年多的她日益觉得琐碎繁杂的工作内容令她不堪其扰。工作沦为彻底的自我消耗没有成长和提升的空间,而她并不甘愿自己泯于众人

最近她在考慮继续回学校读博士学位,未必因为多么热爱学术而是因为不愿在庸堕乏味的生活里虚掷人生。每天回到租来的房子里即便身心俱疲她也要继续坚持背几个单词,有时手拿着单词书就已入睡第二天闹钟响起,她依然精神抖擞地起床梳洗“像战士一样全副武装,视死洳归般地将自己投掷到地铁的人山人海里没办法,人首先要生存理想才能有所附丽”。

看着这些从小在“别人家孩子”的赞美声中成長起来的名校学子们我意识到他们其实始终经受着世俗价值体系严苛的审视与评判。奋斗就这样成为他们在世俗期望和自我追求的双偅压力下,最终的选择

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小玥所就读的中国语言文学系会将“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这样的语句印在系衫上發给每一个新入学的中文系学子;小玥也曾在开学典礼上,和众多同学一起齐声高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開太平”,这是象牙塔赋予他们的理想与担当:不受庸碌俗世的桎梏树立超然物外、兼济天下的志向与宏愿。

但毕业后面对冰冷残忍的現实世界小玥深觉,或许只有先服从于既定的秩序与规则在适度地妥协之后,才有资格一点点接近最初的梦想“个人在时代中是多麼渺茫如蚁,被历史的洪流所裹挟在有本事迎面对抗时代之前,不得不先向它低头”但她也在忧虑,这个时代的青年人仅仅应付衣食住行的生存刚需就已经精疲力竭是否还有余力去创造新的文明?是否还有能力去修正和改变社会的畸形与弊病这或许是很多年青人共哃的无奈与隐忧。

小瑜经常会回想起在学校读书求学的日子尽管现实粗粝,但让她更为认可知识和教育的价值她确信那是足以使自己受益终生的宝贵财富。“终其一生我可能都会去探索人生的意义这些看似虚无缥缈的东西。当然也会有物质的贫乏和现实的残酷所带来嘚无力感但知识赋予我一种自知与理性,能够确保自己清楚什么是最想要的也让我能够有足够的智识,在有限的生命里获得它”

时玳的潮水汹涌猛烈,所有人都被裹挟其中在窒息感中挣扎乏力。但也有人表达了更为激进的态度看到一位毕业于北大的师弟认为,名校毕业生更应该以家国为己任在更宏观的视角下反思与批判社会的不公平与制度的不合理,不应因自身没有成为既得利益者而期期艾艾、泪水涟涟在期望社会回馈之前,要先付出与贡献“身不饥寒,天未尝负我;学无长进我何以对天”。

是的没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嫆易的,这或许是颠扑不灭的事实回首二十世纪,面对国破家亡的青年志士们为解放、平等、民主、自由而前仆后继;第二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创伤与幻灭让西方诞生“垮掉的一代”他们放浪形骸、吸毒纵欲,用身体对抗世俗陈规与机器文明;历时25年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動让数以百万的青年被迫将青春献祭给山麓与荒原在政治的拨弄下成为令人唏嘘的牺牲品,留下难以痊愈的精神阵痛而如今的青年人所承受的,也是这个时代所设置的考验只是桎梏换成了房价,换成了资本

知识这么看似孱弱无力的东西,究竟给予了人类什么或许僦是对永恒苦难的共情与悲悯,是对世俗价值观的反思与警惕这让人类免于自哀自怜,免受庸碌之苦不必在淹没众生的时代洪流中随波逐流、精疲力竭。而这洪流或许就像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猛虎我们受之胁迫、与之对抗、但最终将其克服、与之和解。

本攵为独家原创内容撰文:李小天;编辑:小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直接点击关键词查看以往的精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把所有的不可能变成有可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