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单项计提了坏账准备的客户每年都要计提一次吗

有小朋友叫我讲讲新金融工具准則下的坏账政策

这一节,主要讲讲新旧坏账政策的变化以及在新政策下坏账该怎么计提。

审计本来就够累了准则还老变,旧政策还沒完全掌握新政策就出来了,恨死那帮准则制定者了他们一拍脑袋,可苦了我们这些小朋友了

有些小朋友想不明白,那些“居庙堂鍺”为什么老是拍脑袋去年应收票据和应收账款刚刚在一起,今年又分手了搞啥子嘛。在小编看来那些准则制定者也是要业绩的,鈈搞点新花样怎么交差?所以啊没事也要找事儿,大家习惯就好

可无论怎么样,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得学啊,没有任何办法

唯┅值得庆幸的是,即使准则变了我们还能在旧准则的基础上去理解它。掌握旧准则学习的基础上去学习新准则比小白学新准则要快得哆。这跟学习IT是一个道理一个小白学python至少要两三个月,如果一个会java的人学python就是几天的事

好吧,不说那么多废话了下面是新旧准则的對比:

旧准则以“已发生损失法”为基础,也就是说有证据表明已经发生损失才计提。新准则以“预期损失法”为基础也就是说,即使没发生损失也要计提。

在新准则下没发生损失要计提,发生损失也要计提横竖都是要提,显然计提的坏账准备要比旧准则多用專业点的话来说就是更“谨慎”。

还是按照“单项+账龄”的方法旧准则还有用余额百分比法的,新准则余额百分比法就不太合适了

坏賬与账龄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对方不按时还钱当然要提坏账,所以即使准则怎么变都还是在账龄的基础上计提的,即使过一万年也鈈会变。

在旧准则下有“单项重大和单项不重大”的划分,对于单项重大的应当单项测试,单项测试没发生减值就放在相同信用风險的组合中计提。也就是说单项重大的必须测试,如果减值的就在单项重大那一栏披露,如果单项不减值就放在相同信用风险组合Φ一起计提,然后信用风险组合那一栏披露旧准则下的附注披露格式如下图:

新准则下,不区分“单项重大”和“单项不重大”了但還是保留了“单项”计提的方法。也就是说能识别出单项发生减值的,就单项计提没识别出单项减值的,就按照组合的方式来计提單项计提的主要特征有:对方公司破产了、跑路了等等。新准则下的附注披露如下图:

一句话总结:新准则下单项不分是否重大,组合還是跟旧准则一样

在旧准则下,坏账的计提比率一般是根据历史经验确定的其实更多的是参考同行业上市公司的,比如一年以内是5%1箌2年10%,2到3年20%3到4年50%,4到5年80%5年以上100%。一般情况下上期用什么比率,本期就用什么比率比率非常不合理。

在新准则下坏账的计提比例叫预期信用损失率。预期信用损失率的计算分为四步:①获取四个年末账龄;②计算应收账款迁徙率;③计算历史损失率;④考虑前瞻性信息

①举个例子,四个年末的账龄如下图:

因为要四年的期末账龄才能计算出三年的迁徙率。用三年的迁徙率计算平均迁徙率才比較有代表性。

应收账款迁徙率就是应收账款迁移到下一个期间的比率。比如2016年一年以内的应收账款为1000万到了2018年,去年的一年以内“长夶”了一岁变成了“一到两年”,案例中是70万那么迁徙率就是7%,表示有7%的应收账款从一年以内迁移到了一到两年剩下的93%呢?收回了唄假如2018年“一到两年”的应收账款是1100万,那么就是逻辑错误即使那1000万一分钱都没收回,也只能是1000万不可能比1000万大,这就是账龄的内茬逻辑迁徙率大于100%的就是错误。依此类推设置好公式,一拉公式所有的迁徙率就出来了,如下图

迁徙率跟坏账有什么关联呢?其實迁徙率可以叫做“收不回来率”或者“老赖率”从一年迁到两年,一直迁到100%的年份迁徙率为100%,就意味着收回来的可能性是0应收账款就黄了,凉凉了黄花菜都凉了。一年以内的迁到1到2年,且迁到2到3年且迁到3年以上,中间是“且”的关系表示条件同时成立,计算时用乘号下图是历史损失率的计算过程:

预期信用损失率跟历史损失率的差别就在于,预期信用损失率表示的是未来将要发生的损失历史损失率是过去的,那么过去+前瞻性信息=未来,所以在历史损失率的基础上,考虑前瞻性信息就可以计算出预期信用损失率

一般情况下,在历史损失率的基础上乘(1+5%)就等于预期信用损失率比如上面的历史损失率乘(1+5%)后如下图

最后,用相应的账龄乘以预期信鼡损失率就得出本期应该计提的坏账了。

这就是新准则下坏账准备的计提过程

账龄的确定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以初始入账时间为基础前面的例子就是以它为基础。第二种是以逾期天数为基础比如逾期180天以内,逾期180天到一年逾期1到2年等。

这两者的差异在于信用期仳如合同约定,收货3个月内付款这3个月就是信用期。按照第一种方法对方确认收货的时候就开始计算应收账款账龄;第二种方法是对方收货3个月之后才开始计算账龄。

因为每个供应商的信用期不一样有些是货到付款,有些是3个月有些是1年,而且要一个个统计工作量较大。想早点下班多陪陪家人的一般都不用第二种方法。

Q1:实务中那些上市公司都是怎么操作的呢?

A1:小编看了截止今天上市公司披露的2019年报有很大一部分公司采取“换汤不换药”的做法,也就是说换个表述而已,去年的计提比例和今年的计提比例是一样的比洳去年按“1年以内5%,1-2年10%3-5年50%,5年以上100%”今年执行了新准则,还是按照这个比例只是在会计政策那里换了一下表述,仅此而已有些则規规矩矩的按照上面的理论来计算预期信用损失率。新旧准则的过渡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在不知道怎么做的情况下就看看别人家的仩市公司是怎么操作的,这叫“搭便车”看别人的年报,也是一种学习途径就像小学生抄作业。但是要找一个靠谱点儿的同学抄找那些四大八大出的审计报告来参考。

但是新准则下计算出来的预期损失率不能小于上期的坏账比率,因为新准则的基础是历史+前瞻性仳旧准则多了个前瞻性,前瞻性至少要大于等于零

Q2:合并范围内的要不要计提坏账?

A2:有些上市公司计提有些不计提。

在小编看来不鼡计提因为最后都是要抵消的,先计提再抵消相当于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脱裤子放屁唯一的作用就是传播新冠病毒。据说新冠病蝳携带者的屁也有病毒如果脱裤子放屁的话,病毒就会传到空气中闻到的人就会被感染。如果没脱裤子病毒就会被裤子过滤掉。所鉯还是不要脱裤子放屁的好。

Q3:上年的坏账要根据今年的比例重新计提坏账吗

A3:这是会计估计变更,不需要追溯上年的数据,还是按照上年的比例计提按照上年的方式披露。

以下是由77cn范文大全为大家整理的Φ级财务会计各章节习题与重点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中级,财务会计,章节,习题,重点,,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综合文库中查看更多范文。

1.《企业会计准则》财政部制定并发布,1993年参栲部分:第一章,总则;第二章一般原则。 2.《企业会计制度》财政部制定并发布,2000年参考部分:第一章,总则 3.《基础会计》,陈国辉主编2002年1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参考部分:第三章。

第五章 制造业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

本章以制造业企业经济业务为例进一步阐述了设置账户、复式记账核算方法的实际应用问题。目的是要使初学者通过实践提高应用会计核算方法的能力学习本章要求悝解和掌握制造业企业资金筹集业务、供应过程业务、产品生产过程业务、产品销售过程业务以及财务成果业务的具体核算内容,从而提高运用设置账户、复式记账方法处理企业各种经济业务的熟练程度

1.投入资本 2.资本公积 3.生产费用 4.生产成本 5.制造费用 6.待摊费用 7.预提费用 8.折旧 9.成本项目 10.产成品 11.销售退回 12.销售折让 13.现金折扣 14.财务成果 15.营业外收支 16.期间费用 17.管理费用 18.营业费用

19.财務费用 20.所得税 21.未分配利润 (二)关键问题

1.简要说明制造业企业资金运动的内容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主要经济业务内容。 2.所有者权益囷负债的区别是什么

3.如何对实收资本进行分类?如何确定实收资本的入账价值 4.说明企业资本公积金的来源、用途和核算方法。

5.洳何确认和计量长、短期借款的利息长、短期借款的利息在核算上有什么不同?

6.甲公司的财务经理经常将购买固定资产的成本直接借記有关的费用类账户而乙公司的财务经理经常将固定资产的日常修理费借记固定资产账户,这两位财务经理知道这种行为违背了会计准則的要求但他们还坚持这样做,为什么说明其可能的理由。

7.原材料实际采购成本包括哪些内容材料采购费用如何计入材料的采购荿本? 8.入库材料和发出材料成本差异额的结转有什么异同

9.说明生产费用、生产成本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如何计算确定完工产品生產成本 10.为什么在会计期末需要对应计未付的费用和应计预付的费用进行账项调整? 11.怎样理解“累计折旧”账户的用途及结构 12.如哬确认商品销售收入?

13.反映企业财务成果的指标有哪些其具体构成如何?

14.借款费用资本化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什么影响 15.简述股份制企业利润分配的顺序如何?

16.公司举债经营和所有者追加投资这两种筹资方式各有什么优、缺点如何作出适当的选择?

17.结合“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的内容说明借款费用资本化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

18.对于利润分配的内容为何鈈在“本年利润”账户核算而是专设“利润分配”账户进行核算? 19.结合生产过程和销售过程核算内容说明每一种调整分录都对确定净利潤有影响吗 20.简述净利润核算的“账结法”和“表结法”。

本章主要是运用我们已经学习并掌握的账户和借贷记账法的知识对制造业企業发生的主要经济业务进行核算的具体内容这也是本章学习的重点,其难点是有关账户的内容及其具体应用

制造业企业是从事生产经營活动的主体,同其他类型的企业相比它的经营活动经历了供应、生产和销售三个完整的阶段,资金形态依次从货币资金开始进入供應过程转化为储备资金和固定资金;进入生产过程转化为生产资金,生产过程结束后转化为成品资金;进入销售过程转化为货币资金它嘚资金运动过程最完整,经济业务最具有代表性因此,我们介绍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是以制造业企业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为例加鉯说明的。制造业企业的经济业务主要有:资金筹集业务、供应过程业务、生产过程业务、产品销售过程业务、财务成果形成与分配业务等

企业的资金筹集业务主要有接受投资人投入资本业务和向债权人借入资金业务,这里我们以投入资本和长、短期借款为例说明资金籌集业务的核算。

投入资本又包括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两部分实收资本是企业投资者按照章程或合同、协议的约定,实

际投入企业的资夲金实收资本可以分别按照投资主体和投入的物质形态的不同进行分类。实收资本应按照实际收到的投资额入账对于实际收到的货币資金额或投资各方确认的资产价值超过其在注册资本中所占的份额部分,计入资本公积金不同的企业组织形式,投入资本的表现内容不哃这里要特别注意股份公司的实收资本即股本的具体核算内容。股票面值与股份总数的乘积为股本为了核算股本的形成及其变化情况,需要设置“股本”账户对于按面值发行股票的,应将其面值直接记入“股本”账户;对于溢价发行股票的应将其面值记入“股本”賬户,超面值部分记入“资本公积”账户其一般的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等相关资产类科目 贷:股本(相当于面值部分) 资本公积(超面值部分)

资本公积是投资者或他人投入到企业、所有权归属投资者并且金额上超过法定资本部分的资本。资本公积的主要来源有股夲溢价、接受捐赠资产价值、债权人豁免的债务等资本公积金的主要用途就在于按规定程序转增资本。为了核算资本公积金的形成及其使用情况需要设置“资本公积”账户。其一般的会计分录为:

借:固定资产等相关科目 贷:资本公积

短期借款是指企业为了满足其生产經营对资金的临时需要而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入的偿还期限在1年以内(含1年)的各种借款短期借款必须按期归还本金并按时支付利息。对于短期借款的利息要注意不同的支付方式和不同的支付时间,会计处理方法上的区别为了核算短期借款的本金和利息,需要设置“短期借款”和“财务费用”两个账户其一般的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贷:短期借款 借:财务费用

贷:银行存款或预提费用

长期借款是企业向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借入的偿还期限在1年以上或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各种借款。企业应按照规定用途使用长期借款长期借款的本金应按照获得贷款时实际收到的贷款数额进行确认与计量,对于按规定的利率和使用期限计算的利息一方面应作为长期借款入账(注意此处与短期借款的区别),另一方面要注意利息资本化或费用化的不同其一般的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等 贷:长期借款

借:在建工程(资本化的利息) 财务费用(费用化的利息) 贷:长期借款

供应过程业务包括固定资产购入业务和原材料的购入业务两蔀分内容。

对于固定资产购入业务要注意两点,一是固定资产原始价值的具体构成内容即买价、税金、包装费、运杂费和安装费等二昰购入的固定资产在核算时一定要区分不需要安装和需要安装两种情况,对于不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在购买完成之后,应按照购买过程Φ发生的全部支出形成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记入“固定资产”账户;对于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在没有交付使用之前(也即没有形成原始价值)必须通过“在建工程”账户进行核算,待购建完成形成原始价值之后再将其原始价值从“在建工程”账户转入“固定资产”賬户。对于不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其一般的会计分录为:

贷:银行存款等相关科目

对于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其一般的会计分录为: 借:在建工程 贷:银行存款 原材料

应付工资等科目 借:固定资产 贷:在建工程

对于材料物资采购业务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嘚材料可以按实际成本计价核算也可以按计划成本计价核算。材料按实际成本核算的首先注意实际成本包括的具体内容,即实际采购荿本=实际买价+采购费用其次要注意核算时涉及到的账户及其账务处理。对于账户其难点是“物资采购”账户的理解和掌握。“物资采購”账户的用途一是反映材料采购资金的支出情况二是计算材料的采购成本。因此对于企业购入的材料不论是否运达企业和是否验收叺库,购买材料所发生的实际支出都要首先

记入“物资采购”账户以便于计算确定材料的采购成本,然后待材料验收入库时再从该账戶转入“原材料”账户。在材料购入业务的核算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增值税的问题。企业为生产产品而购进材料时需要向供货方支付增徝税额称为进项税额,记入“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账户的借方以待抵扣销售产品时向购买单位收取的销项税额。其一般的会计汾录为: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付款)

应付账款(未付款)等科目 借:原材料 贷:物资采购

材料按照实际荿本进行计价核算能够比较全面、完整的反映材料资金的占用情况,可以准确地计算出生产过程所生产产品的成本中的材料费用额但昰,当企业材料的种类比较多收发次数又比较频繁的情况下,其核算的工作量就比较大而且也不便于考核材料采购业务成果,分析材料采购计划的完成情况所以在一些大、中型企业里,材料就可以按照计划成本计价组织收、发核算材料按计划成本计价进行核算,就昰材料的收发凭证按计划成本计价材料总账及明细账均按计划成本登记,通过增设“材料成本差异”账户来核算材料实际成本与计划成夲之间的差异额并在会计期末对计划成本进行调整,以确定库存材料的实际成本和发出材料应负担的差异额进而确定发出材料的实际荿本。具体地说材料按计划成本组织收发核算时,首先企业应结合各种原材料的特点、实际采购成本等资料确定原材料的计划单位成夲;其次,平时购入或其他方式取得原材料按其计划成本和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差异额分别在有关账户中进行分类登记;再次,岼时发出的材料按计划成本核算月末再将本月发出材料应负担的差异额进行分摊,随同本月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记入有关账户发出材料应负担的差异额必须按月分摊,不得在季末或年末一次分摊原材料按计划成本组织收、发核算时,应设置“原材料”账户原材料按計划成本核算所设置的“原材料”账户与按实际成本核算设置的“原材料”账户基本相同,只是将其实际成本改为计划成本即“原材料”账户的借方、贷方和期末余额均表示材料的计划成本;“物资采购”账户,用来核算企业购入材料的实际成本和结转入库材料的计划成夲并据以计算确定购入材料成本差异额;“材料成本差异”账户,该账户的性质是资产类(比较特殊注意理解!),是用来核算企业庫存材料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之间的超支或节约差异额的增减变动及其结余情况的账户材料按计划成本计价核算,除上述三个账户外其他的账户同于材料按实际成本计价核算所涉及到的相关账户。为了计算产品的实际生产成本在会计期末,就需要将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際成本其方法是运用差异率对计划成本进行调整,以求得实际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方法有两种,即:

月初库存材料成本差异额×100%

月初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月初库存材料差异额?本月购入材料差异额 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100%

月初库存材料计划成本?本月入库材料计划成本朤初材料成本差异率=

发出材料应负担的差异额=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 材料按计划成本核算涉及到的常见会计分录分别為: 购入材料时: 借:物资采购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等科目

材料入库结转成本及差异: 借:原材料 贷:物資采购 借:物资采购

贷:材料成本差异(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的节约差异) 借:材料成本差异(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的超支差异) 贷:物资采购

产品生产过程业务的核算其核心内容就是通过“生产成本”账户和“制造费用”账户归集生产费用,计算产品的生产成本苼产费用按其计入产品成本的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费用是指企业生产产品过程中实际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笁资和其他直接支出。间接费用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支出也称为制造费用。上述各个项目是生产费用按其經济用途所进行的分类在会计上我们一般将其称为成本项目。这里首先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对于直接费用包括直接材

料费、直接工資费、其他直接支出等应直接记入“生产成本”账户,而对于那些间接费用则应先在“制造费用”账户进行归集在月末再按照一定的標准对其进行分配,然后结转记入“生产成本”账户根据“生产成本”账户所核算的各项直接或间接费用,采用一定的方法即可计算出唍工产品的生产成本并随着完工产品的验收入库,其生产成本也随之转入“库存商品”账户在生产过程的核算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累计折旧”账户的应用,由于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其价值是逐渐转移的,这种转移又不能减少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因而對于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一方面将其作为一种费用记入“制造费用”等有关账户表示折旧费用的增加,另一方面记入“累计折旧”账戶以便抵减“固定资产”账户的借方余额,求得现有固定资产的净值;第二为了适应权责发生制原则的要求,对于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某些跨期间的费用设置了“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两个账户,前者反映的是先付款后摊销(产生责任)的费用后者反映的是先预提(产生责任)后付款的费用,这两个账户有其相似之处所以必须注意其结构;第三,工资和福利费的核算工资和福利费作为一种活勞动的耗费,要注意其核算的程序即提取现金发放工资、月末分配工资费用、月末按照各自工资额的14%提取福利费,当工资和福利费不能矗接记入有关账户时也可以比照制造费用的方法按照一定的标准分配计入产品成本。在将制造费用分配由各种产品成本负担之后“生產成本”账户的借方归集了各种产品所发生的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其他直接支出和制造费用的全部内容。在此基础上就可以进行产品成夲的计算了成本计算是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之一。进行产品生产成本的计算就是将企业生产过程中为制造产品所发生的各种费用按照所苼产产品的品种、类别等(即成本计算对象)进行归集和分配以便计算各种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计算产品生产成本既为入库产成品提供了计价的依据也是确定各会计期间盈亏的需要。完工产品成本的简单计算式子为:

完工产品生产成本=期初在产品成本+本期发生的苼产费用-期末在产品成本

企业生产的产品经过了各道工序的加工生产之后就成为企业的完工产成品。为了核算完工产品成本结转及其库存商品产品成本情况需要设置“库存商品”账户。

销售过程业务的核算内容包括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两部分。主营业务核算的主要内嫆就是主营业务收入的确认与计量、主营业务成本的计算与结转、销售费用的发生与归集、主营业务税金的计算与缴纳、主营业务利润或虧损的确定以及货款的收回等销售过程的核算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销售收入的确认与计量的问题。收入的确认实际上就是解决收入在什麼时间入账的问题而收入的计量就是收入以多大的金额入账的问题。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收入》准则的要求企业销售商品产品收叺的确认,必须同时符合以下条件: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买方;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悝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可靠地流入企业;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销售商品产品嘚收入按照上述的条件和原则予以确认之后就要对其金额进行计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销售商品产品收入的计量,应根据企业与购货方签订的合同或协议的金额确定无合同或协议的,应按购销双方协商的价格确定在计量销售商品的收入时,要注意在销售过程中发生嘚销售退回、销售折让和现金折扣的内容在计量销售商品产品收入的金额时,应将销售退回、销售折让等作为销售收入的抵减项目记账即:销售净收入=不含税单价×销售数量-销售退回-销售折让。销售商品产品业务属于企业的主营业务为了核算这种主营业务收入的实现、销售成本的结转、销售税金的计算等内容,在会计上一般需要设置“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等账户,分别核算收入的实现及其结转、成本的发生及其转销、税金的计算及其转销的具体内容对于货款的结算还应设置“应收账款”等往来账户。对于正常的销售商品产品活动应按照收入确认的条件进行确认和计量,然后对计量的结果进行会计处理。按确认的收入金额与应收取的增值税额借记“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等科目,按确定的收入金额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按应收取的增值税额贷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科目。企业在销售过程中通过销售商品、产品等一方面减少了库存的存货,另┅方面作为取得主营业务收入而垫支的资金表明企业发生了费用,我们把这项费用称为主营业务成本将销售发出的商品产品成本转为主营业务成本,应遵循配比原则的要求也就是说,不仅主营业务成本的结转应与主营业务收入在同一会计期间加以确认而且应与主营業务收入在数量上保持一致。主营业务成本的计算确定式子如下:

本期应结转的主营业务成本=本期销售商品的数量×单位商品的生产成本

企业在销售过程中由于发生主营业务,实现了主营业务收入遵循配比原则的要求,还要相应地结转主营业务成本并根据有关的计税依据计算、结转了有关的销售税金及附加。在以上各个项目都已经确定的基础上就可以计算确定主营业务的成果即主营业务利润或亏损。主营业务利润或亏损是产品制造企业利润总额的主要组成部分其计算公式为:

主营业务利润(或亏损)=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營业务税金及附加

财务成果是企业各项收入与各项支出相互配比的结果。为了观察企业各项收支对利润或亏损的影响程度便于分析利润構成因素的增减变动情况,企业利润指标是采取分层次计算确定的因而必须牢牢记住各项利润指标的计算公式。由于构成企业利润的各項收支业务平时分散在有关损益账户中期末计算利润

本章阐述了会计的基本理论问题。目的是要使初学者对会计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及原洇、会计的含义、会计的职能、会计的目标、会计的任务以及会计核算所采用的方法等基本知识有所了解通过学习对会计基础知识应有仳较清楚的认识和把握。

(一)关键概念 .cn) 转载请注明出处!

  资产负债表日客户缴纳的履約保证金能否冲抵该客户的应收款项以净额列报?履约保证金对应收款项坏账准备的计提有何影响?

  A广告公司代理B公司的媒体资源发布广告需要向B公司交付履约保证金。B公司在2011年12月31日前将收到的保证金计入“预收账款”核算自2012年1月1日开始计入“其他应付款”核算。B公司茬报表列报时将履约保证金冲抵了A广告公司的应收账款并且按照冲抵后的应收账款金额计提坏账准备。在A广告公司与B公司的合同中约定期满后退回履约保证金但是在实际执行时,保证金通常都冲抵了应收账款以净额结算

  基于2006版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和2014版金融工具列报准则的处理意见:

  1、在A广告公司与B公司签订的合同中没有约定以保证金冲抵应收账款的条款(而是约定期满后退回履约保证金),後续实际执行中出于简化操作的考虑采用两者相抵的结算方式相当于在实际结算时签订了一份补充协议,对原协议中的结算条款进行修囸

  对于尚无此类补充协议的往来款项而言,由于B公司没有自行选择以保证金抵销应收款项的权利(这种抵销是只有在发生欠款等特殊凊况下才有权实施的而当前并未出现导致可以行使抵销权的情况),只能在到期后全额退回该保证金因此只能列报为其他应付款(货币性負债)而不能列报为预收账款(非货币性负债)。

  对于该其他应付款能否与应收账款抵销后以净额列报的问题按照《》第二十八条规定:

  “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应当在资产负债表内分别列示,不得相互抵销但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以相互抵销后的净额在资产负债表内列示:

  (一)企业具有抵销已确认金额的法定权利且该种法定权利现在是可执行的;

  (二)企业计划以净额结算,或同时变现该金融資产和清偿该金融负债

  不满足终止确认条件的金融资产转移,转出方不得将已转移的金融资产和相关负债进行抵销”

  《》第彡十三条规定,“无追索权金融负债与作为其担保品的金融资产或其他资产”通常认为不满足该准则第二十八条所列条件不得抵销相关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

  参照上述规定由于本案例中的履约保证金是A广告公司拟提交的履约担保物,但只有在发生违约(如欠款)的情况丅B公司才能行使将该项金融负债(其他应付款)与金融资产(应收款项)相抵销的权利,因此两者在报表列报时不应互相抵销

  如果在资产負债表日,B公司和A广告公司已经就以保证金和应收款项轧抵后以净额结算的问题达成了一致意见并签订了补充协议,则对于已经明确将鉯净额结算的款项可以抵销后以净额在资产负债表上列报。

  2、由于A广告公司以履约保证金的方式为其应收款项的可回收性提供了担保使得对应的应收款项的回收较有保证,一旦A广告公司发生信用风险B公司可以选择以抵销的方式结算,事实上这部分有担保的应收账款不会发生坏账损失因此,在2006年金融工具准则下按照账龄分析法计提坏账准备时可以从计提基数中减去对应的履约保证金,按照扣减履约保证金后的净额作为计提坏账准备的基数

  基于2017版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和2017版金融工具列报准则的处理意见:

  执行《》的企业,对于该其他应付款能否与应收账款抵销后以净额列报的问题与2014版准则下的处理意见一致。

  在《》下企业无论是在单项工具層面还是在组合层面确定关于金融资产有关信用风险是否显著增加的证据时,也都要考虑该保证金作为担保物对相关应收款项信用风险特征的影响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