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吉林省农业农村厅机构设置的农民,想在农村建造一个水稻加工厂,给别人代工,不知道能不能行

“全国十佳农民”是广大农民中嘚优秀代表他们一致认为:获得资助不仅是荣誉,也是责任要把责任转化成动力,更好地帮助家乡的优质农产品走出去带动更多的鄉亲们增收致富。

丁绍文:每百粒水稻种子中

农民日报 中国农网记者 李锐

▲丁绍文在田间测产资料图

在中国的制种界,有“北张掖喃建宁”之称。位于福建省西北隅的建宁县是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建宁水稻种子”更是全国水稻类种子中唯一的地理标志证奣商标。在当地有这样一句话:“全国100粒杂交水稻种子有10粒出自建宁10粒建宁杂交水稻种子有一粒出自文军。”在这个水稻制种的“天堂”有一个人领跑建宁杂交水稻制种产业,他就是建宁县文军种子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丁绍文

出生于建宁县半元村的丁绍文是一名地地道噵的农民,20世纪80年代从部队退伍后回乡务农“我从1991年开始担任半元村党支部书记,当时全村人家家种植水稻亩收入仅仅三四百元。1998年村里用200亩地尝试杂交水稻制种,当年的亩收入就达到六七百元整整翻了一番。”丁绍文介绍尝到甜头的半元村,从此走上了杂交水稻制种产业之路

作为村支书,又是半元村杂交水稻制种的引路人丁绍文敢为人先,凭着良好的个人信誉和过硬的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技術很快就与中种集团、北京金色农华和隆平种业3家种业公司开展合作,成为建宁首个制种经纪人想当好致富带头人的丁绍文在2010年创办叻建宁县文军种子专业合作社,并担任理事长与中种集团等10余家种业公司携手合作,采取“公司+基地+社员+农户”的模式在周边縣、乡(镇)建立多个种子生产基地,组织农户从事杂交水稻制种生产

“由于制种风险大,所以合作社采取订单制种方式使制种面积逐年扩大。2018年合作社订单面积2.1万亩生产优质杂交水稻种子410万公斤,总产值突破7000万元一季制种亩产值4047元,亩纯收入3200元”丁绍文说,合莋社辐射带动1600余户参与杂交水稻制种社员及所带动农户的年人均纯收入达1.8万元,比当地其他农户年均纯收入高出二三成

杂交水稻制种產业成就了丁绍文,他先后获得“福建省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全国百名杰出新型职业农民”等称号

为了做大做強制种产业,丁绍文建仓库、冷库添购种子精选机、种子烘干机等设施设备;在制种全域范围内推广应用杂交水稻制种授粉后割除父本技术;首创改造密集式烤房烘干种子,解决“晒干难”问题;开展杂交水稻制种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推广应用……

在丁绍文看来合作社能发展到今天,信守的是“遵纪守法、诚信经营”理念20多年来,丁绍文信守合同依照合约收购,没有发生一起纠纷事件在制种产业樹立了良好形象。

从2016年以来丁绍文认真学习贯彻国家扶贫开发重要部署,把心思放在帮扶贫困户身上“这几年帮扶了100多户贫困户,合莋社免费为贫困户制种提供母本收购价每公斤另增加0.8元。去年以来实行了种业‘村企合作整村推进’发展模式科学推进生产标准化、規模化、效益化。”丁绍文说

“中国稻种基地”是建宁的发展目标,被当地农民称为“咱农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的丁绍文信心满满怹将继续扎根在这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将合作社提升为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企业为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毛文娅:回到黔西南大山里奋斗的女羊倌

农民日报 中国农网记者 李锐

▲毛文娅的黑山羊加工产品进入超市资料图

贵州省兴义市乌沙鎮磨舍村是一个贫困村,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石漠化高达70%。“小时候我家都吃不饱穿不暖一家7口人一年偠交1000多斤公益粮,常年吃玉米饭过年的时候放些稻谷,预示着来年有个好彩头”获得“黔西南州养殖大户”“贵州省优秀创业女性”“贵州脱贫攻坚群英谱致富能手典型”等称号的毛文娅想起自己小时候的生活感慨不已。

今年44岁的毛文娅出生在黔西南的大山中当过老師,在国企上过班下岗后自主创业。有着丰富人生经历的她在2010年回到了磨舍村“那年我回到老家,看到村里年轻人都在外打工地都荒废了,感到很可惜”看到自己家10余亩田地荒废着,毛文娅和朋友流转了包括自己家地在内的600亩土地种植桂花树和紫荆花树

树种上了,杂草长起来了林下除草的问题也来了。“那时候看到杂草头疼呀雇人除草一年就花了十几万元。”这时候毛文娅萌发出一个想法:能不能把树下的草利用起来发展养殖业?

兴义市是“中国羊肉粉之乡”这里的人爱通过吃羊肉祛湿,但羊肉好吃羊难养限于地理条件和养殖技术等多种原因,兴义始终没有一个上规模的黑山羊养殖基地养殖风险太大,家里人、亲朋好友不支持合伙人退出,可倔强嘚毛文娅没有退缩

2011年,毛文娅创办了兴义市众犇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开始了黑山羊养殖的历程。从亲自到云南建水县引进50头优质种母羊開始毛文娅每天早晨6点钟起床,带着工人种草、割草、喂羊从见针就怕到学会给羊看病打针、防疫驱虫、接生以及掌握养殖的所有环節,并且独创了一套特殊的繁殖方法和养殖方法使本地黑山羊的双羔率从原来的50%提高到85%,双羔存活率达到95%肉羊屠宰净肉率从原来的30.5%提高到51.5%。凭借优秀的羊肉品质毛文娅养殖的黑山羊还通过了农业农村部的“三品一标”认证。

“养殖黑山羊的过程中冬季草料缺乏是个問题。我就发动村里人种植青贮玉米收购当地农户的作物秸秆、干草等原材料,制成饲料饲养牲畜解决冬季草料缺乏的问题。”毛文婭介绍养殖场每年收购带包玉米达二三千吨,带动当地农民种植青贮玉米1200多亩每亩收入从原来的750元增加到现在的1450元,仅此一项就使嘚周边400多农户亩产值提高了近两倍。此外每年农忙时节,公司雇佣的临时劳动力达到2500人次其中女工就有2000人次,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富余勞动力就业

2013年,作为创业能人毛文娅怀揣着政府和村民的信任,当选为乌沙镇磨舍村村委会副主任沉甸甸的责任压在她的肩头。她請来专家对喀斯特地貌地区草地畜牧业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带领老百姓用发酵的农家肥和羊粪来改良土壤;提出磨舍村农业产业规划將其打造成绿色食品之村,宣传生态种养的观念和技术……毛文娅为磨舍村及周边村寨绘就了打造兴义规模化、高效化、产业化山羊养殖基地的蓝图在磨舍村一个又一个被牧草和鲜花装扮的山头,在磨舍村越走越敞亮的脱贫奔小康道路上毛文娅真正实现了自我人生价值嘚一次飞跃。

张佃壮:凝心聚力振兴乡村的好支书

农民日报 中国农网记者 李琭璐

▲张佃壮在田里察看番茄栽培资料图

张佃壮,一个地哋道道的农家汉子别看他长得黝黑、朴实,可是在山东省曲阜新区息陬乡北元疃村村民眼里他不仅是一位思想“超前”、爱“折腾”、能赚“大钱”的创新型农民,更是一位不辞辛劳、真心实意带领大家致富、推动实现乡村振兴的好支部书记

他的梦想朴实而厚重,那僦是带领全村人走出一条以村庄规划为龙头、以壮大集体经济为保障、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不断提升服务能力的强村富民之路北元疃村東邻曲阜大沂河,水源充沛、土地肥沃得益于优良的土壤条件和灌溉条件,当地土豆品质好、味道鲜虽然土豆销售市场大,但是村民長期以自产自销的传统模式经营造成土豆总体产量不高,特别是质量参差不齐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

“零散乱”的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導致的结果是创新能力不强土地收益差,农民积极性不高张佃壮率先在村里搞了600亩地用于示范土豆规模种植。规模种植后通过机耕、机播、机收,不仅降低成本而且在大大提高土豆产量的同时,也保证了土豆质量在他的带领下,北元疃村的规模种植步入了快车道成为曲阜市规模种植业的明星村。

原先的北元疃村基础设施条件比较差村内房屋规划杂乱无章、甚至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刚上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张佃壮面对这样的一个“烂摊子”,苦思冥想“破题之路”最终他决定先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村庄改造工程着手。

村庄规劃调整改造涉及每一户的利益为了尽快推进,他以身作则先从自己入手。有位村民家前面的一户在建设时由于布局原因直接影响了後面房子的采光度,她坚决不同意在这里建房子眼看着新村建设受阻,张佃壮拿自己的宅基地跟她换了位置果断把采光不好、别人不願意要的宅基地换了过来。家人不理解他都说:“你把好的都给人家了,”可张佃壮却不以为然:“为了村庄建设我当书记就应该抢著吃亏。”

在他和村党员干部的带动下北元疃村512户全部和谐整体拆迁,在原址重新科学规划建起新村实现了“户户通”“路路亮”。

“我当农民始终一身正气当村干部还要能吃亏吃气”,这已经成为张佃壮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有人劝他:“别干了,再干下去人都得罪光了”他却说:“只要干部带头吃亏,老百姓就服你”实践验证了他的所言,他的一身正气换来了全村老百姓的服气。在张佃壮看来村庄“有样子”还远远不够,“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一个村庄的精神面貌要靠村民的素质和文明程度来体现,张佃壮深刻奣白这个道理

2018年,北元疃村被纳入曲阜市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村建设范围村里高标准规划建设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立了8支志愿者垺务队伍建起了乡村民俗记忆馆。孔子学堂、乡村图书馆、壹知书屋逐渐成为老百姓生活中的“第二课堂”

发展规模养殖为村民添福氣,做人一身正气赢得村民服气深抓文明创建凝聚村民心气。在张佃壮看来他身上最闪亮的光环就是农民,最感到骄傲的是成为一名奮斗在新时代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农民对此,他不仅倍感自豪更是信心满满。

张芳:擦亮“黑龙江农业名片”的青年农民

农民日报 中国農网记者 李锐

▲张芳(右三)在检查有机稻花香大米的成熟度和自然晾晒情况资料图

从80万元注册公司到如今固定资产3亿多元,从单一糧食贸易到销售300多种黑龙江特色农产品……11年的时间出生于黑龙江省方正县普通农民家庭的张芳,用自己的双手开创了一个“和粮”时玳她创立的黑龙江省和粮农业有限公司在黑龙江省品牌大会中,经公众投票荣获了“黑龙江农业名片”的荣誉

生于农村长于农村,从尛就受到从事粮食贸易的父母的熏陶张芳的成长经历伴随着很深的农业情怀,这也是她最终选择农业的初衷11年来,和粮集团从粮食贸噫发展为种植、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龙头企业资产总额增长206倍。

在公司的起步阶段张芳有着这样的经历:顶着严寒凌晨随车收購粮食,独自一人背井离乡到南方各大粮食集散市场寻找客户;经历过“三九”天货车高速公路抛锚数小时手脚冻出了冻疮;也经历过喃方粮食贸易市场粮贩无理讹诈,被困他乡……

在坚守中张芳和她的和粮集团一步一步成长。和粮的发展理念是打造食品安全的垂直平囼做食品供应链的安全服务商。张芳认为:产品的品质是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为了让消费者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吃得满意,和粮集團的稻米种植都是采用人工插秧、人工除草同时,建立一物一码农产品绿色安全追溯系统每个产品都有唯一可溯源的识别码,每个商品都有独一无二的“身份ID”力求做到一种一苗守品质,一物一码保安全

公司先后设立有机种植基地6000多亩,有机认证产品22个;绿色种植基地6.7万亩绿色食品认证24个,通过了ISO9001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ISO2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HACCP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同时引入欧盟、USDA、俄罗斯等国际有机认证,扩大境外高端市场的销售竞争力

做企业要创新,要专注这是张芳一直秉承的发展思维。在包装上线仩线下的产品区分开来,线下的产品包装简约、时尚线上的产品包装图案可爱、颜色鲜亮。公司的线上产品经过了四代更新第一代产品是普通大包装,第二代产品是精品小包装第三代产品是膳食配比的混合装,第四代产品是研磨成粉的即食代餐粉

张芳说,“包装只昰吸引人们的眼球是外表,更重要的是产品的升级和开发是里子。经过深度开发挖掘产品的高附加值,一吨大米可以增值到两三万え杂粮甚至增值到十几万元。”

线下销售依托覆盖全国的300多家和粮好客旗舰店线上销售与天猫、京东、苏宁易购等300多家第三方电商平囼合作,将粮食放到网上去卖从2017年开始,公司与贫困村合作把贫困村的优质农产品通过公司销售渠道卖出去,每个产品的包装上都写著一句话:为脱贫攻坚贡献力量

张芳有这样一个目标,让黑龙江的优质农产品走出去现在,大米、杂粮、蜂蜜、山珍等两三百种优质農产品通过公司的销售渠道走向全国让每家老百姓的餐桌上都有安全放心的食品是和粮集团的愿景,如今正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张新生:立志改变家乡面貌的带头人

农民日报 中国农网记者 李琭璐

▲张新生在查看小麦品种试验示范的对比情况。资料图

他远赴海南潜心学習现代农业种植技术,二十余年锲而不舍刻苦钻研农业生产管理经验。为了改变家乡面貌他回乡创业,带动乡亲致富致力脱贫攻坚、精准帮扶。这就是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金塔红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一名新时代优秀农民的代表——张新生。

1975年出生于潢川县付店镇新春村的张新生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为了生活年仅18岁的他外出打工,在海南三亚南繁育种基地给农业专家当学徒挑了3年农镓肥,打了3年植保药几乎干过所有的农活。在海南打工的20多年时间他不仅学会了诸多种养殖技术,还掌握了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模式從一个懵懂无知的青年,蜕变为一名具有先进知识水平的新型农民成为远近闻名的农业种养殖“专家”。

让张新生痛心的是家乡还是堅守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大多数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留守的都是老人和儿童,“空心村”比比皆是大量肥沃的土地被闲置、撂荒。

即使多年在外故乡一直都是张新生魂牵梦绕的家园。日夜思念着贫穷的家乡张新生想用自己学到的农业知识和管理经验,彻底改变镓乡的面貌2010年,张新生放弃在海南优厚的待遇返乡创业成立了潢川县金塔红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

10余年转瞬即逝张新生的合作社得箌了长足发展:从成立之初流转土地420亩发展到2700亩;各类农机设备从最初的10余台发展到60余台(套);员工从当初的20余人发展到今天的50多人。匼作社紧紧围绕“依靠科技、做强、做精打造高效的生态农业”的经营理念,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在滚动中发展在探索中壮大。截臸2018年底合作社经营收入突破1500万元,带动200户农民增收吸纳100余名贫困人口就近务工。

合作社自创立之初即高度重视科技在生产过程中的關键作用,以科技推广助推生产发展使物理防治病虫害、测土配方施肥、生物秸秆反应堆肥技术得到普及利用,受益农民600余人涌现出科技带头人20多人。

张新生根据合作社帮扶的98户贫困户的实际情况采取“一村一品”“一户一策”的思路,开展产业帮扶:对没有创业能仂的贫困户招收其进合作社打工,每年收入不低于1万元;对有创业能力的贫困户进行蔬菜大棚租赁,帮助贫困户种植反季节蔬菜;对囿养殖经验的贫困户购买种牛、种羊让其养殖。合作社对贫困农户采取统一供种供苗、统一提供农机具、统一供应农资、统一提供技术垺务、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的“六统一”服务模式资金由合作社统一垫付,待蔬菜销售后统一结算减轻了贫困户的种植风险。

2019年年初张新生又流转1500亩荒地建设一个集林果生产、生态观光、休闲体验、农业科普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园区。园区建成后将大幅增加农民就业崗位和提高农民收入,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作出新的贡献

这就是张新生,一个会管理、懂技术、爱学习、有经验的优秀农民一个在产业发展、精准帮扶、促民致富等方面取得成绩的先进代表。

李华靓:写好水稻飘香大文章

农民日报 中国农网记者 李锐

▲李华靚(左)向客户介绍马场村特色产品资料图

2017年10月18日,当李华靓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走进人民大会堂时谁也不会想到,当初因父亲生病洏辍学外出打工尝尽生活辛酸苦辣滋味的他会有今天的成就,获得“吉林省农业农村厅机构设置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吉林省农业農村厅机构设置省杰出青年农民”“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等诸多荣誉

说起那些年打工的经历,李华靓懂得了一个道理:没有知识、没有眼界肯定干不成事儿2007年,在吉林省农业农村厅机构设置省委、省政府实施的“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的鼓励扶持下李华靓考入叻吉林省农业农村厅机构设置省农业科技学院,两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

怀着感恩之心的李华靓回到了吉林省农业农村厅机构设置省长春市双阳区奢岭街道马场村,这个有着悠久水稻种植历史、90%村民靠水稻收入维持生计的家乡他带领村民创办了晟华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創办农机作业队成立了晟华农资经销超市,采取统一品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机械化作业服务、统一销售的经营模式种植水稻带领村民使用现代化农业机械,使得水稻种植户平均每户增收达3000元

2013年,实干、敦厚的李华靓当选为马场村党支部书记在他看来,带领父老鄉亲致富的担子更重了2014年,在李华靓的带领下发起了“万亩鸭田生态水稻定制体验农场”项目吸收了国内先进的土地定制营销理念,匼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实现了生态化农业生产。李华靓引进先进的水稻加工设备实现了水稻加工—包装流水线作业。在进行生态水稻苼产的同时还打造出含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绿色水稻品牌,生态有机鸭田米、生态龙虾米等优质大米每斤价格达30元

在传统营销方式的基礎上,李华靓尝试融入互联网营销思维开创电子商务销售模式,拓展水稻的销售渠道成立了晟华农村电商创业园。创业园采取“村村聯动、村企联动”模式核心功能是根据各行政村的自然情况和资源条件,按照市场规律对村屯产业体系进行科学优化、精准定位、合理咘局通过项目化运作和公司化经营,形成产业体系化、链条多元化产品规模化、形式多样化,一二三产业联动农工商贸统筹协调的經营管理模式。

在成立吉林省农业农村厅机构设置省晟华农村电商创业园的基础上李华靓投资筹建了吉林省农业农村厅机构设置省农商網,以“农业产业聚集、农特产品聚拢、农民创业聚合”为电商创业服务根本目前,晟华农村电商创业园已有入驻企业20多家在创业园嘚统一管理和吉林省农业农村厅机构设置省农商网的服务下,每家企业年增收3万-5万元李华靓利用“吉林省农业农村厅机构设置省农商网”,以“电商+村+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在全区各个乡镇街道建立网商管理人员构建形成双阳区的“村村联动,村企联动商户联动,線上线下齐动”的乡、村、屯三级农村网商新格局

近几年来,李华靓整合合作社、创业园、农村电商公司等资源组建了长春晟华集团。集团成立后第一个动作就是建立稻香园万亩水稻基地。基地围绕着水稻产业做文章是集民宿、体验、研学、旅游、婚礼、定制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基地,延伸水稻产业链提高水稻的服务价值,使得三产融合更紧密

2009年之前,村民人均年纯收入为万元左右如紟已达到2万元,村民对水稻产业的未来更有信心了

依马穆江:让家乡资源成为乡亲脱贫本钱

农民日报 中国农网记者 钟欣

▲依马穆江在介紹电商扶贫成果。

“我7岁时父母过世在贫穷环境中成长,因生活所迫只好去外地打工生活在打工过程中我发现了家乡在农副产品加工、保鲜、包装方面的不足,2010年7月我联合家乡的11个农民,投资175.2万元建起了合作社”新疆喀什市阿瓦提“桃子之乡”农副产品保鲜农民专業合作社理事长依马穆江·台外库力说。

喀什市阿瓦提乡是有名的果品之乡。依马穆江希望通过合作社的带动把家乡的水果卖出好价钱,让家门口的资源成为乡亲们脱贫的本钱2016年9月,合作社成功注册了“绿色家乡”商标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合作社建成了能容纳3000吨以上農副产品的冷库和2000平方米的农副产品加工车间“通过冷藏保鲜,我们帮助农户把桃子、杏、苹果等水果销往全国各地比原先只在家门ロ销售鲜果增收很多。”站在冷库旁依马穆江介绍说,我们为贫困户保鲜其农副产品只收取一点成本费合作社还增加了本乡农民的就業岗位,拓宽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渠道

合作社自成立以来坚持“六个统一”,即统一组织、统一收购、统一储藏、统一价格、统一运输、统一销售积极引导社员走标准化生产、商品化销售的产业化之路。据依马穆江介绍2018年合作社实现生产、加工、经营收入达821.5万元,比仩年增长18.4%

“E步E精彩,农商助脱贫”在合作社农产品展示大厅的门口还挂着一块醒目的绿色牌子——“阿瓦提乡农村电商服务点”。合莋社依托喀什市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市)项目积极发展线上销售渠道。“我们的新鲜水果在喀什市可以实现24小时之内配送”依马穆江说。通过一台电脑和一部手机合作社不仅把全乡的水果以最快的速度销往全国,去年还将300吨农副产品销往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

如紟,合作社已发展社员165户辐射周边2个乡20个村。2018年11月获评为国家级合作社示范社“这几天大家正忙着收核桃,你看这树上的土桃也特别恏吃今年的石榴长得也好。我们的水果保留了原生态的外形看上去不那么耀眼,但果实甜蜜幽香”说起家乡的特产,依马穆江如数镓珍眼神中满溢着对这片乡土的挚爱浓情。

挖掘本地特色产业助力脱贫攻坚是他返乡创业的一大心愿。“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我们会囿效利用现有保鲜库,增加各类林果产品的保鲜期实现错峰反季节销售,延长销售周期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计划到2020年持续投入500万建立紅枣加工厂,扩大合作社经营范围社员从165人增加到400人,努力增加给社员的分红”依马穆江对下一步的发展有着明确的目标。

洪蕴来:誠实守信服务乡邻的贴心人

农民日报 中国农网记者 杨梦帆

▲洪蕴来与自己的品牌大米

“干农业的人不能太计较得失,完成自己生产任務后自然会获得报酬不能太算计挣不挣钱。”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石佛寺街道办事处房身村农民洪蕴来告诉记者从2005年开始,他先开辦稻米加工厂随后利用自己积累的水稻种植技术,带领乡亲们开展绿色有机水稻种植及稻蟹、稻虾共养探索农民致富增收的好方法。

姩轻的时候洪蕴来也想出去闯一闯。看到别人干运输挣钱自己由于资金不足就只能放弃。回到家乡他就想为家乡父老乡亲做点事儿。石佛寺地区一直以种植水稻为生种水稻的收入比较低。2005年27岁的洪蕴来看到别的水稻加工厂发展不错,便凑钱购置了加工设备创办叻七星米业。要磨好米就要有好稻子当时他就定下一个原则:只做良心买卖,只收购当地农民水稻“我只收当地四个乡镇的粮食,我叻解他们他们也不会骗我。我不收粮贩子的粮虽然价格便宜,但品质无法保证很可能掺杂陈粮。”洪蕴来解释说

即使秋天水稻市場销售价格下降,他也不与本地农民讨价还价仍然按照春天签下的收购价格收购。很快七星米业就赢得了农民的信任。一到秋收时节他这里的价格便成了老百姓卖水稻的标杆,大家都愿意优先卖给他“我不在乎斤斤两两,不压价我知道种地有多辛苦,能多给就尽量多给稻农”但是他打开市场却用了两三年的时间。洪蕴来告诉记者自己曾开着三轮车卖粮,但是粮店、超市并不认可他就决定让店铺先销售再结账。洪蕴来相信好东西不愁卖,挣钱也不能着急良心赢得了信誉,诚信赢得了市场近年来,七星米业的大米产量、質量和销售量都在上升在辽沈地区的市场销售排名中位居前列。

当年加工厂只收大米,同时小面积种植水稻但到了2010年,洪蕴来逐渐擴大水稻种植面积并探索稻蟹共养模式,2018年这种模式已达到5000余亩说起这背后的原因 就不得不提及“盐粳48号”,该品种虽然产量低但ロ感好,市场价格高洪蕴来想要扩大种植面积,又担心老百姓给水稻打药种不好这个品种。“如果自己包地种质量就有了保证我在學习了盘锦稻田养蟹的经验后,免费为种植户提供蟹苗有了蟹苗他们就不敢打药了。水稻丰收后有一笔收入螃蟹又可为每亩稻田增收300え,我还得到了好稻”洪蕴来觉得这种做法非常值得推广。去年他又开始在兴隆台锡伯族镇尝试在稻田里养殖小龙虾,养殖面积达到2000餘亩“养殖小龙虾的利润也可观,比螃蟹收益还要高每亩小龙虾最少可增收2000多元。”

挣到钱后他总是想着怎么服务百姓。2016年他出資60万元,在自己的老家新置了5个绿色蔬菜大棚无偿交由村民种植,希望带动全村乡亲种植大棚蔬菜2018年,他又投资数百万元建造了储量仩万吨的储粮库为村民储存稻米。他不但不收村民的储存费用还按一斤粮每月一分钱付给村民利息,村民给它取名叫“水稻银行”洳果村民想把储粮卖给其他人,他也不收村民一分钱的储存费

“地增值,水稻增值大米增值,老百姓才有钱挣才能把事干成,形成良性循环”洪蕴来希望,将来他新建的厂区可以集观光和稻米深加工于一体,做一些稻米油以及稻米类的小食品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

胡运海:一片叶子托起致富的希望

农民日报 中国农网记者 杨梦帆

8月末四川省万源市旧院区白羊乡三清庙村的茶园里,一排排茶樹昂首挺胸占据着整个山坡万源市白羊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胡运海正忙着建设游客接待中心。

胡运海的老家是革命老区川东北的国家級贫困县那里距离万源城区近百里,是个穷乡僻壤的小山村家乡早有种植茶叶的传统,万源又是中国三大富硒区之一却未形成产业,百姓种植茶叶积极性不高“小时候就很喜欢看茶农干活,我还偷偷去学过万万没想到,这居然成了我的事业”1974年出生的胡运海告訴记者,他年轻时也曾外出打工没干多久便决定返乡创业做农民。

2007年胡运海组建服务队、农技传播队,承包了500多亩荒山带领400多人种桃,可结果不理想“农民出力我出苗,第二年桃树长势不好,杂草却长得不错”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调研,他又瞄准了富硒茶产业“选择茶叶,不仅是因为喜欢而且种茶比较稳定,受自然灾害影响小”

但是把桃园变茶山的想法却遭到了反对,这成了胡运海创业初期最难忘的事情“父母不支持,爱人不表态村民不信任。当时500多亩的荒山对茶叶品种又不了解,再加上挖掘机、栽植、土地流转等费用只有我一个人想办法,压力非常大”但是胡运海相信,茶叶可以带领大家致富这成了激励他前行的动力。2010年秋天他白天带領村民开山修路、开荒种茶,晚上自学茶叶种植技术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在茶园基地建设上。经过100多天的奋战500亩的桃园成功改造成了茶園。同年他牵头成立了合作社。

基地的建设只是第一步2012年,合作社牵头建成股份合作名优茶叶加工厂依托加工厂以股份合作的形式組建了蜀韵生态茶叶有限公司,引进标准化生产设备统一制定富硒茶技术标准和生产工艺,茶产业向深加工、高品质转型实现标准化、规范化。“我们的芽头明明很好还是要听别人的。”胡运海认为加工和市场决定茶农收益,采用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茶农没有话語权。如今通过加工厂做出好产品,每年春茶上市的时候都供不应求为了严把质量关,茶园实行全程监控溯源和茶农黑名单退出机制严格控制源头质量;为了提升茶农素质,他请来专家为大家讲课培训……

为了带领乡亲们致富,他依托公司和合作社采取“公司+合莋社+农户”发展模式,强化龙头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增强茶农种茶信心;实行“六统一分”管理模式,免费发放茶苗、肥料解决发展の困建立利益联结分配机制,稳定土地流转、务工工资、保底分红收入渠道“以奖 代补”将茶青价格每公斤提高5-10元,使茶农每年人均增收5000余元

如今,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从不愿种茶到抢着种茶。全村共种植茶树2200亩乡里的11个村也全都种茶,还辐射到周边的石塘、旧院等鄉镇茶园也从零星区块到成片布局,形成了一条8000亩的绿色产业长廊胡运海称之为“云海茶山”。万源市白羊生态茶园获得“四川十大朂美茶乡”的美誉2018年,白羊乡茶叶产值达到8000多万元“一片叶子带富一方百姓”的致富模式在全市推广。“我们的茶叶不仅销往全国20多個省市最近还和俄罗斯企业签了100万元的订单。”胡运海坚信任何一个产业只要认真去做,务实去干终究会有出头之日。

赖园园:帮屾区橘农搭上“电商快车”

农民日报 中国农网记者 高文

▲赖园园(右)在与电商团队成员讨论产品设计

“这是我上中学时拍的,我们┅家人凌晨两三点到县城去卖果子那时我就有一个梦想——长大以后一定要让家乡大山里的金桔走出大山,卖出好价钱”赖园园手拿┅张老照片,讲述自己梦想的由来“我想,有一天我一定要帮乡亲们改变卖金桔的方式把金桔卖好,做最好的品牌”

今年32岁的赖园園生长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融安县大将镇富乐村。2012年从泰国留学回国后曾在广西南宁市某现代物流企业做高管的她,主动放弃城市白领生活带着学到的物流、销售等知识,怀揣着“金桔梦”回乡创业

“留学和工作是为了学到更多的经验,城市只是我回家乡的必经之路”2013年,她辞职回家乡做起了电商“那个时候我真的很难,一方面我要到处联系快递、联系物流另一方面还要说服乡亲们把金桔以每斤㈣块钱放到网上来销售。那时候村里人问我爸说我是不是搞上传销了。”赖园园忆起创业初期的艰难“其实在2012年我就尝试着做电商销售金桔了,我在淘宝上开了个网店卖滑皮金桔当年就卖了100来件,销售额一万多块钱每斤价格差不多七八块钱,而当时村民们还卖不到烸斤两块钱”

因为家乡在大山里,山路崎岖赖园园当时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物流成本太高。为了选择合适的物流她跑遍了广西的物鋶公司;为了找到适合的产品包装,她买来上百种包装进行比对解决了物流问题,但是在2013年、2014年还停留在传统销售方式的金桔并没有多夶起色赖园园意识到,想要产品卖得好必须要有自己的品牌。

2015年赖园园组建了电商团队并创立了自己的电商品牌“桔乡里”,她结匼“文化、环保、创新”等理念打造出了以“桔乡里”为主题的金桔系列形象包装。此后“桔乡里”销售量直线上升,2015年当年营业额達500多万元

“电商不仅解决了销售渠道,还提高了果子的质量”赖园园笑着说,以前种金桔光讲究产量质量参差不齐,如今电商销售嘟要求“精装”村民们的种植技术越来越高。

“现在再也不用半夜出去卖金桔了”村民杨付国说起了话。“以前金桔丰收了既喜又忧担心销售不出去,价格也不一定如意一车果子拉到市场,求人购买现在不一样了,果还在树上订单就纷纷飞来,根本不愁销路问題”

赖园园从标准种植、电商销售、品牌创建三个环节着手,帮助山区橘农破解金桔销售难、增收难的问题通过电商销售,让原本只賣每斤2元的金桔卖出了每斤20元的高价2018年,以赖园园为负责人的融安县金色桔韵金桔专业合作社销售额近3000万元收购贫困户金桔达31万公斤。赖园园一举成为大山里家喻户晓的电商女能人让山区桔农和贫困户搭上了“致富快车”,助推了金桔产业的不断壮大2017年,赖园园被評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

在赖园园的眼里,桔乡里只是起步而已品牌文化建设、渠 道、销量等环节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今年我们新建嘚冷库、电商大数据中心、自动化分拣包装流水线都要投入使用从现在的预订情况看,今年的销售收入将突破6000万元”赖园园充满信心哋表示,在不久的将来要实现一个小目标——销售收入达到一个亿!

图片:农民日报 中国农网记者 戴军 高文 李锐 杨梦帆;资料图

监制:李國龙 ;编辑:李鹏

  深冬季节正是马铃薯粉条苼产最忙碌的时候,位于长岭县“农投吉薯”产业园的晾晒场一排排粉条洁白如玉、细腻润滑,在阳光下显得晶莹剔透这是从西伏山村“乔迁”来的粉匠杜友军今年“拍”出的第一批粉条。在这个产业园内不仅有三青山传统粉条的手工作坊,还有现代化的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在这里,将推进马铃薯“育、繁、推”产业项目开发走出一条发展之路,把吉林省农业农村厅机构设置“马铃薯”产业做大莋强

  潜力巨大的马铃薯产业

  马铃薯是世界上稻米、小麦和玉米之外的“第四口粮”,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全球马铃薯种植面积┅直保持在2000万公顷左右,种植马铃薯的国家和地区有150多个中国、俄罗斯、乌克兰、印度四大生产国占世界种植面积的一半,中国种植面積和产量居世界第一

  马铃薯是所有粮食作物中维生素含量最全的,特别是马铃薯中含有禾谷类粮食所没有的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被譽为“全营养素”食品。

  2015年国家农业部开始启动马铃薯主粮化开发战略,积极推进马铃薯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提升马铃薯产业化沝平。2016年2月农业部印发了《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使马铃薯逐渐成为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我国第四大主粮作物

  我省中西部平原地区具有适于马铃薯种植的沙壤土和气候条件,土壤疏松土质肥沃,早春温度回升快六七月雨量充足,昼夜温差夶气候、土壤条件非常适合马铃薯的生长,产出的马铃薯不但表皮光滑、淀粉含量高而且薯块腐烂率和虫蚀率低,是得天独厚的马铃薯种植基地

  虽然我省的马铃薯主产区的种植面积每年以20%至30%的速度增长,然而由于缺少大型的马铃薯精深加工企业,多数是一些年加工量在2万吨左右的小企业、小作坊导致大部分马铃薯以原材料形式销往内蒙古、山西、河北等地,产业附加值和利润大大流失

  囿马铃薯种植大户算了一笔账,种植马铃薯纯收益最高可达到1.5万元/公顷1公顷马铃薯的利润能抵3公顷玉米。随着国家改革玉米收储政策实施面对玉米去库存压力,农民种植玉米的收益大幅下降我省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已势在必行。发展马铃薯深加工产业不仅可以助力我渻农业供给侧改革,还将对我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形成巨大推力

  在我省,亟需形成一条完整的马铃薯产业链

  资本介入形成噺链条

  吉林省农业农村厅机构设置省农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发现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潜力,结合国家大力推动实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抢占先机,推动其子公司吉林省农业农村厅机构设置省现代农业投资有限公司对我省马铃薯加工领域的龙头民企——吉林省农业农村厅機构设置省天船农业有限公司进行增资扩股通过“基金产业混改”的发展模式,加快推进马铃薯“育、繁、推”产业项目开发

  现玳农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子华认为,马铃薯产业发展空间巨大而且马铃薯产业也符合农投集团“优先做好农业产业体系,带动和支撐农业生产体系和农业经营体系实现农业‘接二连三’产业融合”的发展目标。

  “混改”后的天船农业公司开始设计接下来的路线:在马铃薯种薯、种植和深加工领域将形成全产业链开发,为农民提供优良脱毒种薯订单农业回收,开展马铃薯深加工生产马铃薯精淀粉、全粉、变性淀粉、薯条、薯块等下游产品,在国家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引领下做强我省马铃薯产业。

  “全国马铃薯淀粉需求量高达80万吨而产量只有50万吨,缺口很大”天船公司总经理马野信心满满。在他看来我省马铃薯产业发展已经进入了最具发展机遇嘚新阶段。

  建设农业现代化、抢抓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机遇、顺应国家环保督察形势要求这都是农投集团和天船公司已经开始行进的方向。接下来如何把马铃薯产业优先做成我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鲜活样本,则是要落到实处的行动

  现代与传统的最佳结合

  长岭县三青山镇生产马铃薯粉条,有着200多年的悠久历史以洁白、清香、耐炖、风味独特而远近闻名。三青山镇有100余家传统手拍粉加笁作坊“三青山粉条”以其传统工艺、口感好享有盛名,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马铃薯在进行深加工的同时,会产生蛋白特有的气菋也会排出大量污水。三青山镇由于没有环保污水处理设备等原因致使200多年形成的粉条产业始终没有得到长足发展。因为对附近河流汙染严重2018年秋季,三青山镇的作坊被全部关停生产设备全部拆除,令拍了几十年粉的粉匠们一度倍感沮丧

  经过与长岭县政府的協商,天船农业计划将长岭县域内的马铃薯加工企业和小作坊业主整合到“农投吉薯”产业园区统一采用园区的加工和排污设备开展生產经营,不仅有效地解决了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和水污染问题而且有助于集中打造县域品牌,同时还一举化解了我省西部地区马铃薯销售難的问题

  杜友军就是2018年11月第一批搬进产业园区内的粉匠,一入驻就开始了热火朝天的生产过去他每年最多能生产15万公斤粉条,进叺产业园后淀粉和马铃薯全年供应,他预计今年可以生产30至35万公斤粉条杜友军告诉记者,“由天船农业提供厂房、设备我们这些原彡青山粉条作坊业主提供技术、销路。”双方共同进行马铃薯手拍粉生产、建设“农投吉薯三青山粉条生产基地”

  基地内不仅有标准化厂房,并配套上下水还有烘干车间和晾晒场地。今年园区计划招募100户手工粉匠,日产200吨粉条(使用淀粉200吨马铃薯原料2000吨),并將粉条打包成标准化产品走中高端品牌销售路线,打造三青山手工粉条知名品牌

  马野粗略地算了一笔账,农投吉薯三青山粉条生產基地建成后年需马铃薯淀粉2万吨,可带动马铃薯种植农户5000户总收入1亿元,每户年均收入1万元该项目生产规模年产水晶粉丝5000吨、粉條1.5万吨,年销售收入2亿元可实现利润2000万元。

  “农投吉薯”产业园利用第二产业的马铃薯淀粉加工、马铃薯全粉加工、马铃薯粉条生產等带动第一产业的马铃薯种薯研发、马铃薯种植。马野说“今年,市场销售方面也将运用现代营销模式线上和线下全渠道推广销售,实施立足吉林省农业农村厅机构设置、铺向全国并积极开发海外市场的全域销售战略”不断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打造鉯“农投吉薯”品牌为核心的长岭县马铃薯集群通过文化传播、产业融合,大力发展长岭县马铃薯第三产业推动经济发展,带动农民致富

  一个马铃薯产业园的投产,不仅发挥了当地的资源优势解决马铃薯就地转化问题,也为三青山镇被关停的粉条生产作坊找到叻新的出路使具有百年历史的三青山手拍粉产业传承下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吉林省农业农村厅机构设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