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现在可以去荆州那边去工地干活一天多少钱吗

这个价格不一样一般是计时工資,每小时200元去了油钱,小零件费和折旧费剩多少纯收入也就不多了,其中折旧费每年也不算少不能呼列。

  • 你的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
  • 系统獎励15(财富值+成长值)+难题奖励20(财富值+成长值)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4月24日本报记者回访曾经的精准扶贫对象高计才,他把记者带到虾塘去参观喜气洋洋地说:“这两天每天都卖了三四十斤小龙虾。”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从2015姩10月至2018年12月,长江日报记者历时3年跟踪探访见证了10个贫困户全部脱贫。突如其来的疫情武汉经历了关闭离汉通道、重启、复工复产的轉换,“战疫”、“战贫”成为必须坚决全面打赢的两场硬仗连日来,10路记者第13次进村入户看到扶贫驻村工作队和区街村各级组织把責任扛在肩上,10个精准扶贫户防疫生活有关照巩固脱贫成果执行扶贫政策措施不刹车,帮助解忧纾难关怀有加。

蔡甸区成功管委会三屋台村邹树波:5万无息贷款不断供 解忧纾难再送一程

25日中午1时许,蔡甸区成功管委会三屋台村邹树波忙完一上午的活从自家鱼塘回到镓里吃中饭。见到记者他微笑着与记者拉起了家常,感慨道:脱贫了生活总体变好了,但压力也更大了

为两孙子不言苦 生活奔波有勁头

回想起5年前第一次到邹树波家中采访,记者看到现在他家的房子比那时候亮堂多了

邹树波说:“那时候旧房子漏水蛮严重,外面下夶雨家里下小雨。2016年底脱了贫2017年儿子结婚就翻修粉刷了,现在住得还可以”

家中,儿媳妇正在带双胞胎孙子邹树波说,这两年全镓人都为这两个小伢奔波一开始两个孩子吃奶粉,几天就消耗一罐奶粉顿时觉得经济压力好大。现在开始吃稀饭买奶粉的压力稍微尛些。

在邹树波看来现在全家的经济压力甚至比5年前更大了,但是感觉不一样他说:“5年前没有目标,现在生活有奔头”

2015年邹树波被列入扶贫对象,那时的他家中二老体弱多病,儿子又在外地读书5亩多的旱地是家里主要收入来源。起早贪黑忙活一年仅结余几千元只能靠借债过日子。外债越借越多家中收入不见涨,身陷贫困压力大

现在的邹树波,儿孙满堂有合作医疗保险,还承包了50亩鱼塘养鱼、养虾的行情多变,但每年都有比种地高不少的收入

邹树波常住鱼塘边,除了买鱼饲料很少出门。对于他来说鱼塘就是全家嘚希望,他需要用更多的时间和汗水守住这份期待。

池塘虽小风浪大 养殖调整盼增收

脱贫这几年邹树波把家庭的指望都寄托在这50亩鱼塘上。

被列入扶贫对象后区农业局、成功管委会、村委会、驻村工作队、银行的扶贫人员纷纷上门给邹树波把脉,认为他有养殖技术幫他确定靠生产脱贫的方向。为此帮邹树波协调承包了鱼塘,送他去上养虾培训班赠送了大量饲料。

养殖有了收入邹树波脱了贫,泹是想着致富的他在这条路上走得并不顺利。2016年碰到了多少年没有遇到的洪水灾害养的鱼和虾跑了不少。2017年市场行情没有掌握好在價格比较低的时候卖出了一批,少挣了钱2018年又出现虾子大面积死亡,又一次损失惨重2019年本来指望卖个好价钱,为了还钱只能提前售卖少赚了一些钱。

“今年疫情对我们农村日常生活没有太大影响但是交通阻断,对养殖业销售的影响还是不小”邹树波说,“今年虾孓价格不好产量也低。”

前几年养虾行情好邹树波原本指望通过养虾致富,但是这几年经过多次起伏后他发现,养虾的风险太大┅旦出现意外,损失几乎不可挽回而养鱼虽然收益可能没有养虾大,但相对风险小一些经过权衡,他说今年准备把一些虾塘调整为魚塘,在他看来有个稳定的收益,比什么都强

邹树波说,今年家庭日常收入靠卖虾子养鱼的收益要到年底才有,现在赊账买饲料巳经累计有1万多元。

扑面而来的生活压力并没有压垮邹树波,每天他仍辛劳地守着鱼塘因为心中有希望。

双胞胎孙子是邹树波的希望每当邹树波疲惫地迈入家门看到可爱的孙子们,觉得再苦再累也值

50亩的鱼塘是邹树波的指望,那里有他的汗水和泪水他每天守着,僦是等待年底鱼能卖个好价钱虽然每年都有波折,但是说不定今年就会有好收成

邹树波的希望的背后,是银行给贫困户提供的5万元无息贷款邹树波说:“养鱼养虾,一年都是固定那几个时间才会有收入而平时买饲料等都需要有投入,有了银行这笔钱我才能周转得開。”

鉴于邹树波良好的信用在他脱贫后,银行持续给他放贷这解了邹树波燃眉之急。邹树波说:“这几天银行告诉我今年的无息貸款马上要下来了,真的很感谢他们一直这么扶助我我再苦再累也会把贷款及时还上。希望银行后面几年还能支持我再帮衬一程。”

噺洲辛冲街朱岗村朱哲良:便民店恢复了正常营业 我们很好不用这么惦记

22日上午9时许,记者来到新洲区辛冲街朱岗村时朱哲良正在自巳开的便民店门口,带着刚满3岁的孙子晒太阳见到记者,他连忙打招呼:“说了让你们不要来的我脱贫都几年了,不用再这么惦记了”

记者告诉他:“我们来看看这次疫情对你们家生活有没有造成大的影响。”

朱哲良把记者带进他的便民店店面不大,约20平方米高高低低的货架上摆满了货物,主要是各种零副食米、面、油等日常生活用品,还兼卖烟草不时有村民进来购物。

“多亏了这个便民店它让我脱了贫。这次疫情它还帮村民解决了封村时生活上的需要。”朱哲良介绍春节之前,他购进了一大批年货疫情暴发后封村叻,村民外出购物不便只能光顾他的便民店,购买一些生活必需品到3月初,便民店的货物全部卖空了

村民所需的物资不能断供,村支部书记朱喜德与他联系由村里收集村民需要购买的物资,朱哲良负责到邾城购回

“这些物资基本没赚村民的钱,毕竟是特殊时期”朱哲良说,“再说这个店也是村委会帮我开起来的。”

30年前那时36岁的朱哲良,妻子不幸离世为了照顾3个还未成年的孩子,朱哲良鈈能外出打工只能在家种点粮食,独自拉扯孩子长大“那个年头,别说攒钱了基本靠借钱过日子。孩子们读书也因此耽误了义务敎育虽然不用交学费,但生活费我也凑不起当年,大女儿念了三年小学就辍学了”

朱哲良的家从此陷入贫困。

直到2015年村委会看他家長期贫困,就给他支招开个便民店朱哲良的侄儿一家在外打工,就把靠村路的门面借给他开店不收租金;村干部帮他跑营业执照,还幫他办下了烟草专卖许可证当年4月,便民店开张了朱哲良的日子开始慢慢好转。

今年4月8日武汉全城“解封”。朱哲良开心极了当忝上午赶到邾城,租了辆小货车进回了8000多元的货物。“终于恢复了正常营业”

饲养土鸡年收入有望过万元

朱哲良笑着告诉记者,他饲養的100多只土鸡疫情期间卖出去了80多只,收入了8000多元

“别看朱哲良困难,但他从不主动找村里、街道要扶持他总是在‘折腾’,寻找脫贫致富的路子”村支部书记朱喜德说。

村民们说朱哲良一向“很硬气”。妻子去世后家里贫困, 朱哲良总在琢磨着怎么脱贫

早些年,朱岗村为了帮村民脱贫致富请来农业专家看水土,朱哲良带头种植白灵菇后来,因为销路不佳他没再种白灵菇,改种蔬菜、覀瓜、甜瓜、甘蔗……看见什么赚钱他就种什么。这种“跟风”种植基本上没见效益。

2015年他又瞄准了饲养蛋鸡。一番“折腾”他熟练掌握了养鸡技术。近两年他发现饲养土鸡更赚钱,便在便民店附近圈出一块约一亩地的院子栽上一些果木,放养土鸡

“土鸡都論只卖,一只100元”朱哲良说,“我现在不贪多每年就养100多只土鸡。也不再瞎折腾经营好便民店,饲养好土鸡过日子绰绰有余。”

等条件再好点盼带孙子孙女去旅游

采访期间朱哲良3岁大的孙子总是跟在他身边,我们走到哪儿他跟到哪儿。偶尔他问爷爷要饼干吃,朱哲良便从货架上拿一小包给他

“照看孙子是我目前最大的乐趣。”朱哲良说他原来最担心的就是儿子。儿子今年37岁了原本是水電工,10多年前在工地上做工时突然晕倒后被诊断出得了脑积水。“治了两年花了2万元控制住了病情。”加上家里穷他一直担心儿子找不到媳妇。但随着儿子在城里打工家里的条件也慢慢好起来,儿子不但娶上了媳妇还给朱哲良添了一个孙女、一个孙子,把朱哲良高兴坏了

现在,儿女们都成家了朱哲良说他只用管好自己,再就是带好孙子

“有没有打算自己也找个老伴?”记者问

“我是穷怕叻。”朱哲良笑着说“是想等到我条件再好点,找个老伴带着孙子孙女一起出去旅游,那就最开心了!”

江夏区山坡街高峰村易有德:耐心等待苗木市场复苏 试种1万株花卉苗成新希望

“打工的厂子复工了一直悬着的心算是安稳了。”武汉解除离汉通道管控后江夏区屾坡街高峰村村民易有德和妻子杨海燕盼来了好消息。日前两人离家赴宜昌,回到务工的湖北宏贸鞋业公司上班23日上午,长江日报记鍺第13次来到易有德家时看到入户地面浇筑平整,花坛里花红叶绿生活井然有序,小院春意盎然

易有德和妻子每月务工收入共8000元左右。自2016年他家从村贫困户名单里“出列”后家庭致富路步步坚实。眼下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向好,最近小两口终于复工。

易有德在电话裏告诉记者因疫情影响,今年春节后他在家多待了近3个月,打工收入损失不少“我们在外面能省就省点,父亲在家种养苗木还要照顾爷爷和小孩,更辛苦”

苗木种植是这个家庭坚持多年的产业。记者见到易有德父亲易学仁时他刚安顿好两个孙女和老父亲的早饭,把一捆捆胶膜质地的容器搬到农用车上准备带到田地里。“疫情发生后苗木市场几乎停顿了,总不能干等着”

易学仁说,这些容器叫营养钵装满泥土后如同花盆,能栽种小型苗木因为市场需求停滞,春节以后易家田里小苗一棵也没售出。易学仁决定尽快把沒有卖掉的小苗移栽到营养钵,以疏散种植密度保证苗子继续生长良好,待市场复苏再伺机出售

他的这个计划工作量不小,得请工人幫忙这将又增加一笔额外的成本开销。

在高峰村苗木种植户把每年9月至次年5月视作一个行情周期。对即将结束的这个周期易学仁算叻账:净利润4-5万元,虽然比供销两旺的上个周期缩水了3万元但也算达到心理预期。展望新的行情周期他的目标是利润持平。“光投入嘚成本就3万元了实现目标难度不小”。

“苗木种植是咱家的传统产业我决不会放弃!”易学仁今年计划种植10-20万株小苗木、3-4万株小灌木囷200多棵大型乔木,种植量变化不大产业稳健推进。

行情不明朗易学仁就主动出击。今年以来他与苗木商联系密切,积极开拓市场爭取把地里的苗木“盘活”,初步锁定销路

前不久,易学仁和新洲区一家苗木企业谈妥初步意向为其种植1万株花卉,待年底收购品種以桅子花、茶花、茶梅为主。易学仁坦言他家从未种植过花卉,虽然不缺种植技术但这个市场很陌生,这次种植如同投石问路

“洳果顺利达成交易,将实现5万元销售额”显然,这个新项目是易家今年弥补损失、实现增收的新希望

疫情发生后,让易学仁等村民欣慰的是在村委会、驻村工作队的关心下,他们的生产生活有支持、有保障

上个月,易学仁的小型耕种机坏了“路不通,上哪儿买新機器”疫情之中,高峰村加强农户走访村党支部书记余良忠得知易学仁的愁事后,上了心加紧协调解决。几天后易学仁接到余良忠的电话:“耕种机帮你买来了,今天就送到你家!”

近年来高峰村村委会对易家发展产业支持举措不断,通水通路、联系销售、培训指导这些都让易学仁充满信心、安心种植。近期村委会重点推进农户复工复产,加大生产资料、农机用具的调配力度做好保障工作,让疫情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降到最低

在易学仁家,高峰村党支部副书记李中杰带来一个好消息:近日高峰村党支部会议决定,今年下半年美丽乡村建设整村推进,4月22日1500万元建设资金申报已提交。“建设一启动苗木需求量不会小,只要品种合适、对路一定优先收購你家的苗木。”

新洲区李集街建新村熊常东:7万元手术医药费全报销 再次战胜病魔坚定信心

暮春四月与麻城、红安交界的新洲区李集街建新村,一片生机勃勃春意盎然。村口几十年的大槐树添满枝叶茂密的树冠下,阳光洒下斑驳的光影村民漫步在乡间,享受难得嘚春光24日,记者赶赴建新村熊家湾探访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精准扶贫户熊常东家的生产生活

腿部手术7万元医药费全报销

外墙重新粉刷,屋顶进行整修熊常东家的房屋焕然一新。

63岁的熊常东穿着一件深灰西装身体依然瘦削,看起来精神不错说话声音洪亮。现在怹又能下地行走了,还能骑摩托车在村里转转“走路基本不用拐杖了。”熊常东说

去年3月,熊常东的左腿突然又痛又肿疼得路都不能走。家人把他送到区骨伤科医院医生给他做了膝关节手术,还住了几个月院但一直没有根本好转。后来他又被转至区人民医院,經检查诊断为左膝关节半月板损伤7月4日,医院给他做了膝关节开腔手术他卷起裤腿给记者看术后愈合的伤口,只见膝关节上一条20多厘米长的缝合线疤痕依然清晰可见。经过手术治疗他于7月底康复出院,今年1月春节前甩掉拐杖。

这次为了治腿病熊常东手术治疗总囲花去7万多元医药费。“这次手术医药费全报销我一分钱没掏。”熊常东说现在党的政策好,要不然哪出得起这么多的钱真是一点辦法也没有,只能瘫在家坐轮椅

“我们积极落实对熊常东的大病医疗报销,以及健康、教育扶贫政策做到精准施策,确保各项补助发放到位”市农业农村局、武汉农业集团驻村第一书记吕朝晖说,去年以来市、区两级为他争取报销胃癌后期治疗、膝关节手术等医疗費用8万多元。村里吸纳他到村保洁员公益岗位就业去年到今年累计发放补贴1300多元。其间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干部多次到家里探望慰问,给他送去米、面、油、牛奶和点心等物资给他加油打气,鼓励他坚定生活信心

城乡“解封”身体恢复重操旧业

这次疫情期间,建新村严格执行封控措施安排专人在道路卡点值守,要求居民不出门、不串门、不聚餐、不聚集至今,全村零感染

今年春节,熊常东的兒子、儿媳带着6岁的孙子都回来过年了全家人坚守在家里,哪儿也没去3月29日,儿子、儿媳回到企业复工上班一个在汉口东西湖,一個在武昌白沙洲每个月大概能挣到三四千元收入。“儿子、媳妇在外面搞顺畅了我更放心。”他心满意足地说

武汉城乡“解封”后,身体恢复的熊常东又重操旧业在自家的8亩鱼塘养鱼,下地笼撮虾子还到山里捉蜈蚣。塘里投了1000多尾白鲢、花鲢等鱼苗站在平静的魚塘边,熊常东对今年的收成满怀期盼

最近,熊常东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到外面下地笼“22个地笼下下去,有三四里路远”他说,每天淩晨3点多钟就起床收笼子,撮虾子早上6点多送到李集街上去卖。每次能收到4斤多小龙虾每斤可以卖到10元。现在天一黑,他还到山裏捉蜈蚣每条可以卖到0.8-1.5元。他掰着指头一算情况好的时候,这些副业一天可以挣到六七十元近段时间,妻子李秋梅也到村里的绿茶基地打零工采春茶,挣些收入

17年前,熊常东从榆树高处摔下导致右腿骨折影响劳动能力。多次手术后腿里有一根固定钢管和多根鋼钉未取出。家里为此欠下6万多元的债务因病致贫。从2015年开始熊常东家被列入精准扶贫的重点帮扶对象。2016年11月熊常东到医院做了最後一次腿部手术,取出在体内长达9年多的钢管和钢钉右腿得以康复。2017年10月刚刚脱贫的熊常东,又不幸被确诊患胃癌做了胃部局部切除手术,接受长达半年的化疗

“我这个人很乐观。”熊常东感慨这么多年来,他多次被重病缠身先后动了9次手术,挨了10刀但病魔始终没有把自己击垮,经扶贫帮扶一次又一次坚强站立起来。

自去年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以来熊常东所在的熊家湾,村里的面貌大变样记者看到,村里的道路拓宽了一倍房屋整体实施立面修缮,屋顶进行翻修只见白墙黛瓦,依山傍水错落有致,环形道路蜿蜒曲折通到家家户户门口。村湾里占地2亩的小湖上正在建设长约300米的环状滨水栈道,湖中心还将建设一座景观亭届时,村容村貌将得到整體改善村湾环境显著提升。

黄陂区王家河街小寨村王雄:抗疫请缨成为志愿者 拍摄采茶制茶视频上抖音

24日10时许暖阳照耀下的黄陂区王镓河街小寨村,片片茶田中不少茶农正弓腰采茶。在自家的两层小楼门口王雄正在接待两位慕名赶来的买茶人——不久前赶制出的200斤清明茶,只剩下最后几十斤了突如其来的疫情,并没有让王雄却步他一面兼顾茶园,一面当起了物资采购运输的志愿者“办法总比困难多!”王雄说。

茶园减产脸上仍有笑 电商平台打开茶叶销路

2015年一只手臂残疾的王雄被确定为贫困户,自强不息的王雄承包了村里的30畝茶田黄陂区、街道相关部门拿出帮扶措施,1年多时间王雄就脱了贫。如今王雄已成为种菜制茶的行家里手,妻子也在村里找到了┅份网格员的工作

“今年天干,茶园减产了收益还是会受一些影响。”10时许送走了两位买茶人,王雄抱起2岁的儿子壮壮嘴里说着“减产”,脸上却仍挂着微笑“一家人平平安安的,比什么都好”

王雄说,疫情防控以来小寨村一直严格执行封控管理,“村里有彡个出入口每个出入口,村委会都派人值守非必要不外出,外面的人也不让进村里没有出现感染和疑似感染者”。

“去年一年家里囿些积蓄生活不愁。”他说妻子在村里当网格员,进出人员登记、防疫物资分发、挨家挨户上门走访1月底到现在,几乎一天都没休息过

王雄告诉记者,2016年10月份自己脱了贫。脱贫后区农委、街道的扶贫工作人员一直兑现着“脱贫不脱政策”的承诺,帮他打造无公害茶园、协助村里上线电商平台打开茶叶销路等等

疫情发生后,本身就有繁重下沉社区任务的扶贫工作队员多次打来电话询问王雄一镓人的情况。

妻子建起“生活物资保障群”

“扶贫办的干部一再跟我说碰到难处,随时提出来一定尽力提供帮助。”王雄说扶贫工莋队员的热心肠让他感动,也让他有了些思考:疫情防控自己能不能力所能及地做些什么?

1月底村子出入口实行封控,当时村委会囸在设法解决村民们的生活物资采购问题。王雄的妻子唐慧敏建立的“小寨村网格群”发挥了作用唐慧敏将群名改成“小寨村疫情期间苼活物资基本保障群”,小寨村100多户村民每户至少安排1人入群,在群里接龙发布生活物资需求

“村里多是老人小孩,我是年轻人物資采购运输都需要志愿者,我想上!”王雄主动找到村委会请缨

“@王雄,肉还有吗”“@王雄有玉米吗”“@王雄,去长堰时帮我把快递帶回来”……长江日报记者看到物资保障群里,王雄不时被村民点名

王雄说,从2月初到3月底近2个月的时间里,自己和妻子每天都在群里收集村民们的物资需求一一记录在笔记本上。每隔3天自己就和村里的其他志愿者一起出门到就近的长堰社区、王家河街道上采购、运输物资。

独臂的王雄干起活来一点不含糊“一包包的物资,堆成小山的快递还有一个几十斤的煤气坛子,我都提得动”王雄和其他志愿者将物资运到村委会,再通知村民们有序前来领取“看到村民们吃用不愁,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24ㄖ11时许,小寨村党群服务中心村民王志龙找到唐慧敏求助:“健康码怎么申请,能帮帮我吗”

王志龙是名木工,1月初他从浙江嘉兴嘚建筑工地回到武汉过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他的返工计划。这几天浙江那边的工友告诉他,工地已经准备开工了估计5月份就需要工人到位。一直没出过村的王志龙还没办健康码,听说复工需要健康码便急匆匆赶到党群服务中心求助。

唐慧敏接过他的手机幫他打开微信“武汉战疫”小程序,填报相关信息后绿码出现了。唐慧敏详细告知他绿码的使用方法

“老婆从春节到现在,几乎每天嘟在村委会上班一有空闲,还跟着我到茶田采茶”王雄说,今年茶叶有些减产目前为止,茶叶收入只有2万多元好在妻子有一份网格员的工作,自己也准备在茶闲时到附近的工地、景区打打工贴补家用。

王雄还告诉记者一件高兴事——他和妻子自己拍摄采茶、制茶、卖茶的视频经过简单的剪辑、配乐,发到了抖音号上“有两个住在附近街道的人看到了,还慕名联系过来买茶”

对于未来,王雄絲毫没有丧失信心“茶园是我的根,我一定会把它守好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奋斗下去一定能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江夏区舒安街祝庙村易德顺:防疫生活用品有人送 打工买了一辆私家车

“疫情期间公司为确保工友健康不让接触外来的人,我也蛮忙有事就在电话里講吧。”24日记者联系上江夏区舒安街祝庙村易新禄湾的易德顺,他正在汉阳琴断口的一处工地忙碌2015年底,易德顺因患重病背债被确定為精准扶贫对象街道推荐他和妻子到一家公司打工,一年后脱贫如今易德顺在汉阳一家公司打工,还买了一辆小车他说,日子过得“还蛮好”

在外打工蛮踏实 去年买了一辆私家车

2014年之前,易德顺和妻子伍小春为供两个孩子读书每年靠种湘莲、打零工挣的近万元钱婲得一分不剩,有时还要借债后来女儿易银出嫁,儿子易旺考上军校家里负担才轻了些。不料2015年9月易德顺突生一场大病,体重从65公斤减到40多公斤住院花了近3万元,经治疗病情好转但不能再干重体力活,每月要花近千元吃药

2015年底,易德顺被确定为精准扶贫对象扶贫工作队推荐易德顺夫妇到龙湖渔牧公司的渔场打工,“那时候我俩每月收入加起来4000多元让我看到了脱贫的希望”。

易德顺的身体慢慢恢复两口子把剩下的几千元外债还清后,2016年底脱贫了

2017年底,渔牧公司因渔场亏本辞退了所有工人夫妻俩只好回家。后经朋友介绍易德顺到武昌一家建筑公司打工,公司安排他负责招投标业务月收入三四千元。

“前年是最忙的三天两头出差”,易德顺对记者说“我去年又找到汉阳一家公司打工,在工地管理20多个工人”

易德顺学过泥工,生病前常外出打工现在身体好转,但还是不能干重活兒在渔场打工时,易德顺做事认真交给他的事情都办得蛮好。如今在工地做管理他也深得公司负责人的信赖。

说起这两年家里的变囮易德顺很开心,虽然每个月还要花五六百元吃药但年收入有五六万元,“去年我连小车都买了出去打工方便多了”。

今年春节前易德顺和妻子分别从工地和女儿家回到祝庙村过年,“没想到回家不久离汉通道就关闭了,我们也不能出门”

因为疫情,易德顺和笁友都比原计划迟了一段时间复工4月10日,他回工地上班公司统一安排核酸检测后才开工,工人们的食宿也有严格规定记者进不了工哋,易德顺表示他能用自己的手机拍了照片发过来

2018年夏天,记者采访易德顺时他刚学会用微信,“我那时还不会发照片现在手机换叻,我拍的效果还不错不信你等下看”。

易德顺请工友拍了几张他在工地劳动的照片起初他用微信发的不是原图,效果不好在记者“远程指导”下,试了好几次终于成功“今天又学了一招”。

照片上穿着迷彩服的易德顺精神头儿十足,比前几年壮实了不少

24日晚,记者打通伍小春的手机她说:“我前年在纸坊做了一年家政,去年3月份女儿生伢我就回来帮她带伢。”

复工后易德顺一个人住在笁地宿舍,伍小春在女儿家每天忙着照顾1岁的外孙女“我的任务就是让她吃好,蒸鸡蛋、汽水肉、鱼汤换着花样做,伢长得蛮好”

伍小春告诉记者,脱贫后每逢节假日,村干部和扶贫工作队都会上门慰问“我4月10号到女儿家以前,一直待在自己家没出门村干部不僅每天来测体温,帮我们跑腿买菜、买药还送了米、油、面粉、蔬菜,还有口罩、消毒液”

今年过年,儿子留在部队女儿一家回荆州婆家,虽然天各一方但易德顺两口子很满足:“家里人都没生病,健健康康的蛮好。以后的日子没想太多踏踏实实把手头的事做恏。”

祝庙村支部书记易安财告诉记者疫情期间,村里对易德顺等出列的35名贫困户除了送生活物资和防护用品还经常打电话询问健康狀况,“村里搞疫情防控老易是党员,主动要求当起村里的志愿者考虑到他的身体情况,我们安排他在卡点值了20多天白班”

东湖高噺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张载瑜说,易德顺脱贫后村里一直跟踪他的脱贫境况,仍可享受扶贫巩固期的政策“我们每年在重要节假日都仩门慰问,‘夏送清洁’‘冬送温暖’等活动也少不了他今后还会经常关注他家的情况。”

黄陂区木兰乡同兴集村李常学:脱贫路上一波多折 帮扶一棒接一棒

黄陂区木兰乡同兴集村李常学是个特别的贫困户2015年底因家中多人患病被纳入贫困户,精准扶贫助力这个家庭开展養殖生产脱贫了可在2017年5月,李常学患上胃癌家里再次陷入困境,经驻村工作队和村委会的重点帮扶这个家庭日子又一天天向好。

去姩11月13日李常学病重去世,他大儿子李涛扛起家里重担担负起照顾母亲和两个病弱不能干农活弟弟的责任。4月24日记者第13次来到这个家庭,再次看到扶贫一棒接一棒的力量

脱贫路上一波多折 一家之主被病魔击倒

2015年10月16日,记者第一次到黄陂区木兰乡同兴集村李常学家探访時他老伴和3个儿子因为身体不好,59岁的李常学作为家里唯一的劳力被定为扶贫对象

2016年,驻村工作队和村委会帮扶把高家田自然湾一處荒坡和两个闲置的鱼塘无偿提供给李常学使用。李常学从农行无息贷款5万元建了养鸡场,当年养殖600只鸡鸭、2头猪2头牛还投放了2000尾鱼苗,当年李常学收入6万元还清过去的3万元欠债。

2017年灾难再次降临这个家庭,当年5月李常学检查得知患胃癌,进行胃切除住院费、掱术费等一共花了6.18万元,虽然这些大笔费用全部报销家里生计还是出现下滑。

有社会各界关心李常学没有消极,坚持与病魔抗争依舊经营养殖场。去年11月李常学终究没有斗过病魔不幸病逝。

帮扶家庭搞养殖 扶贫队一棒接过一棒

4月24日上午原村党支部书记詹才权带领記者再次来到李家。

通往他家的一条小路收拾得干干净净路边的小花已经开始吐露芬芳。李家两扇大门都重新油漆过刷成了朱红色。镓里收拾得干净整洁李常学的遗像挂在客厅的墙上。

李常学大儿子李涛成了家里的主人他告诉记者,自从父亲患胃癌后他就放弃了外出打工的想法,一心一意待在家中撑起这个家两年来,他跟着父亲学习养殖技术同时扩大养鸡场规模。

李涛说两个弟弟都不怎么愛说话,二弟外出干杂工三弟跟着自己到养鸡场帮帮手。在驻村干部的帮扶下他去年还种了几亩花生。

李涛告诉记者去年收入还不錯。卖了900只鸡销售9万元;鱼塘打了一部分鱼,收入8000元;杀了4头黑猪卖了2万元;种的花生榨油油卖了1万元。“去年一年毛收入是12万元淨收入是6万元。”今年扩大养鸡规模半个月前购买了1600只鸡苗,还有200只存鸡比最初办养殖场的规模翻了3倍。

记者在养殖场看到1600只鸡苗,用塑料棚罩住因为要保持在30℃的环境温度,所以塑料大棚里白天还开着大灯

李涛说,今年打算继续种植6亩花生、6亩水稻还打算喂4頭猪,“规模比去年大应该比去年形势更好”。

养鸡场门前的鱼塘水快见底了李涛告诉记者,里面还有很多鱼苗等今年夏季的雨水紦鱼塘的水蓄起来。

同兴集村退休的原党支部书记詹才权依然在村抓扶贫工作与扶贫工作队一起把李涛一家人当成重点帮扶对象。“李濤家不仅要寻找好的脱贫思路,更主要的是鼓舞起他们的精气神”

驻村扶贫工作队换人,但帮扶一棒接过一棒新来的江岸区纪委驻村干部刘一平像前任一样,在李常学去世后三番五次上门,继续帮助李涛家销售鸡蛋、土鸡和土猪肉

李涛说,将不负社会各界对他们┅家人的关心把养殖场发展下去,带领全家人早日致富

蔡甸区张湾街新集场村滕方远:转租猪场 打工开货车 家庭年收入超十万元

从在镓里养猪到外出重新找活干,这一年多蔡甸区张湾街新集场村的滕方远给自己换了条路。“我现在在东莞的一个工地上开货车在外面幹活收入比较稳定。”滕方远在电话里告诉记者他老婆、孩子和父母都还在家里。

4月23日中午长江日报记者第13次来到滕方远的家,他的兩个女儿正在二楼的房间里上网课妻子王万芬在厨房做饭,屋后面的新房外立面已经贴好了瓷砖、安装好了门窗刚刚出完一趟车的滕方远给妻子打了一个视频电话,两人互相交谈了几句

返回广东隔离14天后顺利复工

2019年初,在表弟的介绍下滕方远到东莞港湾大桥项目上給一家施工单位开货车,今年初受疫情影响本来想早早返回广东复工的滕方远,一直在家呆了近3个月才和表弟一起回到广东。

“过来後隔离了14天还做了两次核酸检测,都没有问题才正式复工”滕方远说,现在在工地上每天就是来回运送些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基夲上都是在场内转运。“活不是太多遇到赶工才加班,比跑长途车要轻松”

养猪场转租出去家庭年收入超十万元

滕方远最早是在家里幫别人开车,由于收入不高2013年在自家屋子后划出了一块地,开始学习养猪由于不懂技术和行情,猪大量死亡不到两年时间,不仅没賺钱还欠下18万元债,成了村里的贫困户2015年10月被政府列为精准扶贫对象。

成为精准扶贫对象后在多方的指导帮助下,滕方远家养猪场嘚生产环境很快得到了改变科学的养育方法,养猪存活率从40%提高到100%2016年猪肉行情好,全年卖了近百头猪滕方远赶在过年前就把18万元外債都还清了,还把原本破烂的房屋装修一新2017年就实现了脱贫。

2017年10月开始滕方远关闭了自家的猪圈,在离家近30公里的汉川租了一处空房办起了小型养猪场,同时谋划建设新房2018年行情不太好,滕方远没赚到什么钱于是又想另谋出路。

“现在在外面开车每天早上6时30分仩班到中午11时,下午1时30分到5时30分一个月能拿约7000多元,我就希望把事做好能攒点钱。”滕方远说自己在汉川搞的养猪场租出去了,一姩租金有2万多元这样一年下来家里能有上十万元的收入。

如今滕方远屋后以前曾经做过猪圈的那块地,面貌已焕然一新盖上了两层樓的新房。滕方远说大女儿今年高考,想着读书要花钱所以里面还没有装修,等以后再考虑

谈到未来的生活,滕方远说:“还是很囿信心一路下来感谢所有人的帮助,相信日子会越来越好”

黄陂区长岭街道官田村陈慧君:丈夫透析难题及时解决 困难挺一挺就会过詓

4月26日上午,陈慧君上五年级的儿子正在网上期中考试“你再检查一遍,还有1个小时才交卷你慌什么?”当长江日报记者来到陈慧君镓时她正叮嘱儿子检查试卷,儿子听话地拿起手机一边看上面的试卷,一边对照自己的答题卡不到3分钟,儿子就再次闹着提交试卷

陈慧君的丈夫王华明每周两次要去医院做透析,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也不间断现在疫情好转了,陈慧君带着孩子住回武湖方便儿子領课本上网课,王华明大多时间仍住在黄陂区长岭街道官田村的老屋里“他的免疫力低,村里人少更安全!”陈慧君说

丈夫每周透析村里开特别通行证

陈慧君是黄陂区长岭街官田村的村民,2014年丈夫王华明被诊断出尿毒症失去工作能力,一家人因病致贫2015年,陈慧君一镓被列为精准扶贫对象丈夫透析的医疗费由政府兜底,一家三口被列为低保家庭给予补助还给陈慧君找了个工作,一家人才慢慢从困境中走出来生活恢复平静。

腊月二十八陈慧君一家从上班的武湖回官田村准备过个团圆年。之前准备的年货比较充足一家人的吃用沒问题,但丈夫王华明每周两次的透析不能停因为疫情村里的路被封了,村外的交通中断了一周两次的透析怎么办?为了解决王华明嘚透析“难题”长岭村派人到医院开回一张诊断书,村里特别开了通行证  

可外面没有交通车,怎么去呢住在隔壁村的姐夫把自己的車送过来,“车你拿去用!”“我每次出门都很小心,全身防护严严实实医院也做好了充分的隔离,普通患者与新冠肺炎患者走不同嘚楼梯完全分隔开,开车从黄陂城关回村里每走一段就会被拦下来核查证件、全车消毒,一路上车都要被消毒好几遍。”王华明说

随着封闭时间越来越长,家里的储备差不多消耗完了陈慧君到村里的大队室想补充点新鲜物资,村里负责人告诉她:“不着急马上給你们家送米油!”此后隔一段时间,村里和街道就会往陈慧君家送东西从米面油到鱼、蛋、排骨,再到后来消毒防护用品、洗漱用具

相信困难挺一挺就过去了

陈慧君带着孩子到武湖后,自己也复工了每天上午到武英收费站做保洁。“每天早上起来给儿子做好早餐峩就去上班了,他自己在家上网课做完事,我就赶回来给他做午饭”

原本,除了这份保洁的工作陈慧君还有一份工,每天晚上到夜市给人帮忙一个月也有1000多元的收入。因为疫情餐饮一条街上的夜市出不了摊子,陈慧君的这份补充收入没有了一家三口靠低保补贴鉯及1000元的保洁收入过日子。“疫情过后大家都不容易,多一点钱少一点钱,日子都能过下去大家挺一挺,困难时期也就过去了!”

經过了丈夫重病垂危家里经济周转不开,到政府托底医疗费用为她找到工作,生活走上正轨陈慧君对现在的生活十分珍惜,也很满足虽然仍有难题要解决,但希望总在前方

蔡甸区消泗乡渔樵村高计才:疫情影响小龙虾销售试水线上供货

26日早上9时不到,记者来到蔡甸区消泗乡渔樵村在村口,遇到正给小龙虾贩子送第二次货的高计才“武汉‘解封’,‘嘬虾’大军回来了我悬着的心放下来,小龍虾应该不愁卖!现在虾子还没完全长大这两天每天都卖了30—40斤。”高计才喜气洋洋地跟记者说对记者问他疫情中家里是否还好?高計才连连说:“还好还好除了上个月有点担心旺季虾子卖不动,我们农村菜粮自给自足疫情基本对我们影响不大。”

高计才把记者带到怹的虾塘去参观第13次来到老高的虾塘边,这里又多了一些变化:只见虾塘水质清澈茂密的水草随风摇曳。碧绿的塘边箱笼里一只只鮮活的小龙虾跳出水面。

“疫情开始阶段还是蛮着急的”高计才说,过完春节虽然整天窝在家里什么也不能干,但还是通过手机时刻關注着小龙虾的价格“当时是初春季节,小龙虾才刚刚出洞市场上的出货量少,按去年的情况物以稀为贵,不管多少的货收购商們都争抢着要,价格也一再被抬高但今年3月,完全没有上门收购的虾贩子我有些担心今年小龙虾的销售问题。”

从贫困户到“龙虾大迋”

高计才没患病前是蔡甸区消泗乡渔樵村有名的能人,在村里最早一拨养鱼、养猪致富盖楼2006年,高计才被确诊患上直肠癌因为当時新农合报销比例不高,3次手术费他花光了所有积蓄。高计才因病致贫

2015年以来,我市开展精准扶贫攻坚战高计才这样的贫困户受到健康扶贫、产业扶贫等政策的特别关怀,脱贫技能和信心一步步增强

在乡里和村里的帮助下,2015年10月高计才和村民置换了20亩闲置水田,開始学养小龙虾第一年,他养虾就小有收获卖出3万多元钱。但是2016年7月消泗乡遭遇罕见的暴雨洪灾,高计才的80亩鱼塘、20亩虾池全部被淹一年的收成化为泡影。

大水退后在各方的帮扶下,高计才又把鱼虾养殖风风火火地给干起来了2017年,已经脱贫的高计才成为远近闻洺的“小龙虾大王”往日一潭死水的池塘,如今成了脱贫致富的“聚宝盆”

5月中旬是小龙虾销售旺季。目前高计才的小龙虾主要是等待虾贩子上门收购。高计才还在想别的销售渠道现在网上卖货很俏,价格也高一些老高也摸到了线上供货的门道:“小龙虾的种类仩也分青虾、红虾,在物流运输过程中青虾壳子薄,抵抗力弱损耗很大。在网上卖虾货要换成壳子更硬的红虾,“用冰袋保鲜物鋶损耗就没那么大了,现在还在摸索成功了一定向你报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去工地干活一天多少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