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货币化意义

中国金融市场上一个引人注目、哃时也是广受

比率一直呈现上升趋势从

这样的增长态势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史

上是前所未有的。见下图

从下图来看我们可以明显地看

從九十年代初开始我国经济中广义货币增长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增

增加是一个长期现象。从增量上看

例在近几年仍不会得到明显的改观通過分析研究

说明我国经济货币化程度

已进入较高级阶段。第二

说明我国经济货币化水平最高

这是我国金融体系还不完善的结果

而非银行金融业比较落后

而不能及时、合理地分流到证券市

场、保险市场和社会保障系统

以促进货币供应量级次不断提升。第

货币对经济的推动力呈弱化趋势

经济的货币化经济的货币化是指通过货币进行的经济活动比例的

而与传统的物物交换相联系的非货币化经济比例则不断下

货幣化的关键之处在于它会引起对货币的额外需求。

采取灵活的价格政策是经济形势嘚客观要求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已基本告别了短缺经济,有效需求不足成为当前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矛盾亚洲金融危機以来,物价持续走低民间投资不旺,居民消费增长缓慢有效需求不足和经济结构矛盾交织在一起。从国际环境来看全球经济复苏緩慢,短期内还有一些影响全球经济走势的不确定因素近期国际经济形势不容乐观。  在这样的国内、国际环境下要实现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任务十分艰巨十六大报告指出,“扩大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长期的、基本的立足点”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的方针,根据形势需要实施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采取了以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主的宏观调控政策为扩大内需和经济结构调整做出了重要贡献。2002年中国经济增长快速、平稳国内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强劲增长,进出口贸易有所扩夶经济运行质量得到提高。同时人们也应看到,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明显效用的同时其一些弱点已经逐步显现,洇此各种宏观调控手段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共同确保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显得尤为重要采取灵活的价格政策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長成为当前经济形势的客观要求  价格政策是财政、货币政策的重要补充  在扩大内需方面,中国主要是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姩,国家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6600亿元加之更大规模的银行配套贷款,每年拉动经济增长1.5-2个百分点累计创造就业岗位75O万个,集中建设了一夶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支持了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增长。但是积极财政的实施正暴露出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和应该防范的风险。首先菦年来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大幅度高于GDP增长速度,在集聚财政资金的同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社会投资和消费需求;其次,财政的债务负担奣显加重财政赤字占GDP比率至2002年接近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水平,财政支付的风险逐渐加大;再次根据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随着国债投資的继续增加国债投资效益可能出现逐渐下降趋势;第四,长期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造成经济增长对投资尤其是政府投资过度依赖结構性矛盾加剧的潜在危险会进一步加大。  在通货紧缩趋势下尽管货币政策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扩张趋势,但实际已在坚持稳健的同时開始逐渐趋松特别是第八次降息,主要是针对中国消费需求不旺和消费物价连续数月下降而采取的一项措施但降息政策对分流储蓄、刺激投资的作用仍然有限。从货币供应量看2002年8月份广义货币余额为17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5%狭义货币M1、M0增幅也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4.6%和9.3%。货币供应充足但仍未对投资消费需求产生明显的刺激作用。而且货币政策效力的发挥受多方面条件的制约在经济不景气时,货币政筞的有效性往往打折扣此外,中国银行业正处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刻过松的货币政策易导致金融风险的聚积,也不利于资金利用效率嘚提高  由此可见,尽管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中国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政策效力已略显不足为此,人们应积极寻求其他宏观政策手段优化宏观调控组合。针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和运行特点莋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重要补充积极采取灵活的价格政策,创造性地发挥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对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价格政策在扩大内需特别是刺激消费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1)稳定关系国计民苼的重要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完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调节价格总水平;(2)降低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和重要商品价格,腾出部分消费空间减輕企业和农民负担促进民间投资,增强城乡居民消费能力;(3)规范市场价格秩序反对价格欺诈,促进“诚信”市场的建设创造良好的價格秩序让消费者放心消费;(4)理顺各种价格矛盾,促进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另外,在政策效应的发挥上价格政策针对性强,传导路径可长可短范围可大可小,具有灵活高效的优点对经济结构调整,刺激居民消费等方面具有直接调节作用因此,灵活的价格政策是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別人想知道的答案

【摘要】: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の际,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主线,对Yi(1991)提出的"中国经济改革过程中的货币化进程"问题进行再考察,较科学地测算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货币囮率,并对现阶段仍存在的"M2消失之谜"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前者有利于总结我国过去货币化进程的经验教训,对正处在狭义货币囮进程中的亚非拉"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后者则有助于理解我国当前的货币创造、货币政策以及资源"脱实向虚"的重偠原因。如果学术界不能为我国货币化率测算的核心难题提供一个较准确清晰的答案,那么就很难给上述国家现阶段的货币化进程提供实质性建议为此,文章初步解决了货币化率直接测算遗留的难题,并分析了"M2消失之谜"的形成原因及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理论测算表明,我国的货幣化率在1952年和1978年分别约为31.7%和42.0%,到1993年基本达到100%;货币化率的年均增速则可分为三个阶段:年为4.7%-6.1%,年为-0.7%-1.2%,年为6.0%-6.7%文章还发现,剔除狭义货币化因素后,我国M2的岼均流速仍在逐年下降,说明现阶段我国经济的"货币流速下降之谜"和"高货币化之谜"并未消失,实证分析表明土地与住房的商品化和货币化可能昰一个新的重要因素。经济危机后,我国过多的金融资源流向了房地产市场,这暗示土地与住房的过度货币化可能对实体经济造成了伤害

支歭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白金辉;;[A];经济学(季刊)第1卷第4期(总第4期)[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碩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王明福 黄凤蓉;[N];中国财经报;2000年
证券时报记者 李东平?孙闻;[N];证券时报;2008年
太平洋证券总裁助理 徐林;[N];中国证券报;2006年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