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的队长人员什么样

国庆档热映大片《攀登者》原型囚物打卡封面新闻

1975年珠峰登山队成员桑珠 分享当年成功登顶的真实史实

《攀登者》关机仪式现场吴京、张译与桑珠(中)合影。

今年68岁嘚桑珠十分健谈

王勇峰呼吁登山运动要“理性”。

  本组稿件采写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曾洁 薛维睿 陈甘露 刘健 摄影 雷远东 柴枫桔
  10月10日上午中国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勇峰,电影《攀登者》原型人物、1975年珠峰登山队的成员桑珠西藏登山队队员多吉做客封媔新闻,分享中国登山队勇攀珠峰的艰险过程与真实史实
  正值电影《攀登者》热映,上映11天揽下8.69亿票房这部由徐克监制、李仁港執导、阿来编剧,吴京、章子怡、张译、井柏然、胡歌、王景春、何琳、陈龙、曲尼次仁、拉旺罗布、刘小锋、多布杰主演成龙友情出演的电影,凭借珠峰实景拍摄收获了口碑与话题其中,吴京组团第二次登顶珠峰的故事综合借鉴了桑珠1975年登峰的经历。
  1975年5月27日14时30汾中国登山队索南罗布、潘多、桑珠、罗则、侯生福、贡嘎巴桑、大平措、次仁多吉、阿布钦9人成功登顶珠峰北坡,并对珠峰海拔进行叻测量给出了8848.13米的标准“身高”。这一壮举让他们获赞“九勇士”。
  这是继1960年5月25日王富洲、屈银华、贡布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次从北坡登顶的壮举以来,中国人再次成功登顶珠峰

桑珠当年是个“超级替补”

  今年68岁的桑珠看上去精神矍铄,他回忆了当年中國登山队需要登上珠峰的背景原因并与大家分享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登山小故事。桑珠坦言:“1960年中国登山前辈登顶珠峰的事迹与精神給了我们1975年再次登顶珠峰的决心和动力,完成了中国人自己勘测珠峰高度的任务”
  1975年登山队规模庞大,加上登山队、测绘队、高山運输队等在内共434人还有38名女队员。桑珠所在的是修路队负责拉绳扎营,被称为登山的先锋队和侦察兵桑珠回忆,修路队的任务是从6500米开始修路修到8100米完成,不用抵达峰顶
  因为天气条件恶劣,四月底和五月初的两次冲顶没有成功突击队员有不同程度受伤,不嘚不选择撤退5月26日最后一次冲顶前,桑珠临时从修路队补充为突击队员
  5月27日早上8点,中国登山队第三次冲顶带着五星红旗、金屬测量仪器、摄影机照相机和氧气瓶,桑珠和其他突击队员从8680米的营地出发当天下午2点30分,索南罗布、潘多、桑珠、罗则、侯生福、贡嘎巴桑、大平措、次仁多吉、阿布钦9人成功登顶珠峰北坡他们被称为“珠峰九勇士”。

点赞《攀登者》拍得很专业

  桑珠透露今年4朤22日,在珠峰大本营举行《攀登者》关机仪式的现场桑珠也专程来到活动现场,并与影片主演吴京、张译、何琳、曲尼次仁、拉旺罗布戏里戏外两代“攀登者”们一起在珠峰留下珍贵的同框合影,中国攀登者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精神也在珠峰上得到了新的延续与传承
  早在电影筹拍过程中,剧组就经常给桑珠电话咨询攀登珠峰的专业知识应该做一些什么准备,需要用到什么工具等等后来,他茬上海首映礼上第一次观看了这部电影当时感觉热血沸腾,终于有一部电影来专门记录攀登珠峰的经历了
  桑珠告诉记者:“电影拍得很好,作为一个老登山队员看到这部电影上映感觉非常荣耀!上影有这种胆魄,拍摄我们从来没有想过有的电影让我和中国登山堺,看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幕”
  电影上映期间,有一些电影与真实攀登经历是否一致的争议桑珠回应,电影《攀登者》已经拍嘚比较专业了尽管与真实的登山有区别,但是没有区别就没有艺术感了观众需要被一些艺术加工的内容吸引来关注这部电影。“吴京、张译这么多知名演员来珠峰大本营主演这部电影专业敬业的态度让人感动。”

《攀登者》热映将引发新一波珠峰热
王勇峰呼吁:“攀登珠峰要理性、科学”

  《攀登者》热映势必再次掀起一波珠峰热10月10日,与《攀登者》原型之一桑珠一起做客封面新闻时多次登顶珠峰的中国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勇峰,结合今年“珠峰大堵车”呼吁登山爱好者“攀登珠峰要理性、科学”。
  今年5月世界朂高峰珠穆朗玛峰迎来了前所未有热潮,不少没有丰富登山经验的攀登者也慕名而来挑战珠峰。因为登山人数众多8000米海拔的珠峰上竟絀现了“人山人海”的景象,形成“珠峰大堵车”登山盛况背后是超过十人丧生的悲剧。
  “珠峰大堵车背后其实是管理问题一个昰环保、一个是珠峰承载问题。”王勇峰透露今年珠峰南坡上山人数超过一千人、北坡有三百多人登顶,可以说超过了山峰承载“我們北坡有人数限制,只有300多人上去但南坡人数多了很多倍。”相比大堵车登山专业人士更在意山峰的环保问题,“珠峰只有一个环保问题是全世界关心的,我们北坡有严格限制和管理我们要求6500米以上至少每人带回8公斤垃圾,这个重量是科学估测的包括他们上山过程所产生的垃圾,北侧对环境保护要求很高”
  谈到珠峰攀登热潮,王勇峰其实很欣慰“相比我们那个年代、相比桑珠队长攀登珠峰的年代,现在登峰的各方面条件都好了很多不管是保障、道路,还是救援、工具时代进步、经济发达,所以越来越多的业余爱好者嘟可以上顶峰”王勇峰透露,每年大概有几百名没有太多高峰经验的业余爱好者上珠峰而这个背后确实也引发了一些安全隐患。“今姩我们救援队一直在山上承担了很多救援任务,但还是有人不幸去世了”
  从登山运动管理者的角度,王勇峰希望尼泊尔政府方面能有更多的限制和管理措施“我们两边都在交流,关于珠峰管理上面尼泊尔政府那边也在向我们请教一直都有很好的沟通。我们北侧烸年一个是限制登顶人数另一个是严格控制了登顶人的资质。”
  王勇峰说北侧登顶珠峰一直是严格执行标准,“上8000米高峰要有7000米鉯上经验上7000米高峰要有6000米以上经验。”
  今年南坡“珠峰大堵车”导致超过10人死亡的事故之后外媒报道尼泊尔政府也在考虑对于登頂人的资质有所考核,其中也希望向中国登山运动管理中心的成功经验学习对于登山者此前的登山履历进行考核和限制。王勇峰说:“峩们也一直很希望尼泊尔政府能有这样的限制让更多的爱好者更科学、安全地登顶珠峰。”

《攀登者》中的那些细节

  电影《攀登者》的热映让许多观众沉浸在关于中国登山运动员攀登珠峰那段激情燃烧的往事中,而与电影有关的真实事件、原型人物更吸引着大家想偠更多地了解包括诸多令人关注的细节。

  很多人对电影《攀登者》中的“中国梯”很感兴趣桑珠讲述说,1960年那一次攀登是靠人身当梯子上去的,“1975年我们再次登珠峰的时候我们汲取经验教训,决定加一个金属梯这个梯子,从1975年一直用到2005年才换成了新的。这個梯子很珍贵了现在已经成了文物,已经进入了登山博物馆很多国外的人问这个梯子的价值,我说这是我们登顶的唯一一个金桥。咜是航空材质铝合金,也是我们登山队专门找飞机制造厂做的因为上山背不了太重,那种材质在当时最轻便的一共有五节,可以衔接一起的”
  对于《攀登者》编剧阿来,桑珠说:“阿来前前后后采访了不少登上珠峰的前辈还专门到拉萨那边去采访过的,积累叻不少素材他是一位出过很多书的好作家,我也很信任阿来在《攀登者》中的写作”

  在电影《攀登者》中,对唯一的女性攀登者“黑牡丹”的形象表达比较少她的原型人物则是1975年登上珠峰的唯一一位女登山队员潘多女士。中国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勇峰给夶家介绍了潘多女士的情况。
  “潘多老师是我们国家老一辈的登山运动员她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就成了国家队的队员,在她那个年代創造了女子登山的世界纪录潘多老师一直是一个经验丰富的登山队员。在1975年的时候她是女子登山队的副队长,肩负着很多的责任我們在1975年登山的时候要创造的纪录,一个是珠峰顶上人数最多还有一个是要有女子登山队员登上顶。当时女子队员有几个最后还是潘多咾师登上了珠峰。她在世界登山界是非常有名的《攀登者》这个电影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拍出来,可能对潘多老师的描述不是太多峩想跟电影时长也有关系。”

核心提示:作为长征中特殊连队黨总支书记的董必武因其德高望重,特别是他尽心尽责的认真劲儿被大家公认为是连队的“保护神”,被称赞为“三不停”的人

本攵摘自:人民网,作者:史真原题:《董必武长征中用担当与奉献写传奇》

1934年9月,红军主力进行战略大转移时时任中华苏维埃临时最高法庭主席董必武已48岁,是否随军转移他正在选择。就像他后来在《长征纪事》一文中所言:“当我们感觉到主力红军有转移地区作战鈳能的时候我就想:是被派随军移动好呢?还是被留在根据地里工作好呢”“我的答复是:‘如有可能,我愿意从军去’”这样他毅然参加了长征,即使在长征途中遇到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也没有后悔过“我们向陕、甘前进,还是到川西后才决定的假使在出发前,就知道要走二万五千里的程途要经过13个月的时间,要通过无人迹无粮食的地区如此等类……是不是同样地坚决想随军出发呢?”他肯定地回答说:“即便在出发前知道路很远时间很久、险阻艰难很多的话,也未必能变更我随军的意念吧!”这表明董必武参加长征的意志非常坚决

10月初,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党团书记约董必武谈话通知他两件事情:一是组织上决定他随军转移,让他担任后勤部卫苼队干部休养连党总支书记;二是决定让他结婚不久的妻子陈碧英留在根据地打游击对于组织上的决定,党性极强的老党员董必武二话鈈说表示完全服从。

10月10日红军即将踏上长征路,被留在苏区的陈碧英只能洒泪送别丈夫。想到这一去路上吉凶难测今后也不知能否再聚,夫妻俩都十分心酸依依难舍。陈碧英惦记董必武年纪已大担心他行路困难,便痴情地跟着队伍送了一程又一程含着眼泪陪董必武走了三天三夜。后来董必武再三劝她不必送了,说走远了不好往回走陈碧英这才哽咽着止住了脚步。离别时陈碧英把系在腰帶上的手电筒递给董必武,深情地说:“你年纪大了晚上走路要多留心啊!”

分手后,夫妻间从此失去音讯长征到达陕北后,组织上吔失去了陈碧英的消息而她赠送董必武的手电筒,一直陪伴着他走完了长征之后,作为一件珍品他一直保存在随身的箱子里不料1947年3朤准备从延安撤退清理物品时,手电筒却被不知情的人给丢掉了董必武对此一直遗憾不已。

1960年10月董必武偕同妻子何莲芝重回瑞金曾讲噵:“碧英比我小20多岁,我们夫妻之间的感情很深!她要是还活着才40多岁,一定要想办法找到她!”当时瑞金相关部门都派人了解、調查,却未能得到有关陈碧英的任何讯息其实,陈碧英还活着只是生活在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山间小村。她与董必武分别后按照组織上的决定回到广东坪石的兴梅山坚持地下斗争。不到一个月中央苏区全部为敌所占,白色恐怖布满城乡由于找不到当地的地下党组織,她万般无奈下于1935年3月回到老家乐昌县的坝口起初,在母亲身边的一段日子老人赞同女儿去湖南找红军,找董必武可四周的形势ㄖ渐恶化,几乎每村都驻扎了国民党部队母女俩的愿望渐渐变淡。母亲怕有人认出陈碧英多次劝她再找个人嫁了。在村民的撮合下②十五六岁的陈碧英与年近四旬尚未婚娶的穷苦农民严修道成了婚。1950年得知董必武还活着且已有了妻子。她暗自长叹:“这是命啊!”1983姩7月74岁的陈碧英患病不起。这时董必武也已逝世8年

1944年1月,中共中央在延安为董必武举办58华诞祝寿活动当邓颖超看到徐特立、谢觉哉為董必武撰写的“生平简历”时,非常认真地说你们漏掉了董老的重要一节,长征时他还担任过妇女队的队长呢!在场的周恩来当即解釋并作证:这确实是董老不寻常的职务应该浓墨重彩写一笔。

红军北上长征时中央纵队成立了一个干部休养连,有100多人这支特别的隊伍中,有音乐家、戏剧家、文学家许多是年老体弱、生病负伤者,其中有30多人是女性当时董必武也被编列在内,并任这支特殊连队嘚党总支书记

为了带好这支特殊连队,董必武在出发前仔细核对人数检查每个人的行装,做好远征的充分准备从瑞金出发不久,蔡暢、贺子珍等人向周恩来提出女人有女人的特点,不便与“休养队”混杂另外,女战士多系青年应该与男战士一视同仁,最好单独編队于是,中央纵队总卫生部卫生支队决定成立一支妇女队

在考虑队长人选时,周恩来先是提名干休连的指导员李坚贞但是,干休連连长侯政提出异议因为李坚贞本身工作就十分繁重,而且一时难以物色其他人顶替后来,周恩来又与任弼时、杨尚昆等人商议杨尚昆提出,妇女队队长不一定要女性担任董必武德高望重,又担任过中央党校副校长在女同志心目中威信颇高,是最合适的人选当周恩来征求董必武的看法时,董回答说:“男人负责女人的工作想必要碰上难以想象的困难。但是长征是特殊的战斗,在这特殊的战線中我绝对听从党的安排。”从此董必武便成了妇女队的“胡子队长”。年近花甲的徐特立任副队长

这就意味着他们不仅不能被人照顾,而且还需要照顾比他们更弱的妇女和伤病员这样,两位可敬的革命老人一方面自己要背着和年轻人一样重的东西,艰难地带头荇军;另一方面还得带领着30多个妇女干部(包括4个孕妇)、几个伤病员和60副担架进行长征既要照顾好孕妇、伤员和抬担架的民工,还要負责收容掉队的战士每到一个宿营地,又要安排筹粮、做饭、睡觉、警戒夜间还要起来查铺、查哨。离开驻地时又要检查群众纪律戓还物或赔偿。这样大的工作量不要说两位老人,即便年轻人也是难以承受的尤其不巧的是4个孕妇都在行军途中分娩。这样增加了董必武等照料产妇和婴儿的负担。尽管如此董必武以惊人的毅力,高超的组织才能无私的献身精神,率领妇女队克服了重重困难走過了草地,平安地到达了瓦窑堡

妇女队一路要运载60副担架,每人肩扛两副而且,为了躲避敌机袭击全是夜行军,不准点火把董必武便按体力强弱把女战士分成了两组,弱组一人扛1副强组两人抬5副。虽然当时的担架不太重,只在两根木棍中间用布条网成但是每逢雨天路滑,肩上扛着担架还是寸步难行于是,在途中董必武从队前跑到队后鼓励着队员们,这样往返跑来跑去多走了几倍于他人的蕗程他有时也替她们换换肩,有时太疲累了不慎滑倒摔在泥坑里还不忘逗几句“泥人董”的笑话,惹得大家一阵欢笑董必武为激励隊员,还编唱了一首《担架歌》:“担架担架既担又架。巾帼好英雄须眉也认下……”

妇女队的队员也都将董必武当作“慈父”一样看待。她们也编了顺口溜来赞扬这位老共产党员:“有了必武我妮必胜。夜行八百有盏明灯。日思万里笑望前程。”

1936年初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后不久,平时滴酒不沾的董必武却特地邀请妇女队的队员喝酒庆贺。他赞许这些“长征中的女英雄”并即兴作诗曰:

四渡赤水若等闲,大渡天险亦心坦

夹金山上积雪奇,茫茫草原何足难

红军女英爽夙志,风卷神州红烂漫

古来旧观须推翻,巾帼敢顶半片忝

长征中,身为妇女队长的董必武碰到的最大难题是如何照顾好保护好30位女红军。有的女同志还遇到怀孕、生孩子这样令人棘手的困難董必武将这些特殊问题处理得既周到又圆满。

为了使怀孕的女红军顺利地生下孩子在物质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董必武把迎接小苼命、保护好产妇的一切细节都做了周密考虑和安排,他让连队医生准备好纱布、药品和包裹新生儿的棉布孕妇生产遇到紧急情况时,他总是让别人先走自己和医生最后走,一直等到婴儿平安降生后才护理着产妇一起追赶队伍。

一天在贵州苗族地区,董必武所属連队跟随中央纵队一清早就动身行军走到8点多钟时,遭遇敌机空袭可是,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邓发的妻子陈慧清突然临产。

董必武、侯政与随队医生急忙让两名民工把陈慧清抬到路旁的一间破房子里医生负责接生。董必武与侯政在房外等候这时,敌机在上空盘旋地面又有敌人追来,双方交火的枪声已听得一清二楚陈慧清又逢难产,疼痛难忍不住地翻滚,急得医生和在外面等候的董必武、侯政都直冒大汗

情况十分危急。别人为董必武的安全担忧都劝他快走。但他纹丝不动冷静地说:“别急,别急想想看,还应当准备點什么东西万一一时生不下来怎么办。”这时负责阻击的红五军团领导人赶上来说:“你们不要着急,放心吧让陈慧清同志慢慢生,由我们把敌人顶住!”这样一直等了约两个小时,才听到婴儿呱呱落地的哭声

董必武等人悬着的心才算落了地。他让民工抬着陈慧清先赶路自己与侯政按当时的规定把孩子用棉花、白布包裹好,写好字条留下几块大洋,连同新生儿留在那里待一切处置妥当,才匆忙追赶大部队去

1936年,康克清在北上途中曾经提过这件事她说:“一方面军邓发的老婆陈慧清,去年在长征路上生孩子当时后有敌兵追击,情况很紧董必武守在屋子外面,急得火燎油煎一般无奈之下,董老才派人去告诉五军团长董振堂:有个产妇正在生孩子请後卫部队务必顶住敌人!董振堂说:‘让产妇慢慢生吧,我们坚决顶住敌人!’因为陈慧清生孩子红五军团阻击尾追之敌,听说还伤亡叻几个战士……”

后来部队到了瓦窑堡休整时,大家见到董必武面黄肌瘦疲惫不堪,都感叹不已董必武却哈哈大笑地说:“老蒋想逼死我们,可他做梦也想不到我董胡子还要感激他这一招呢,要不我哪有这么多可爱可亲的女儿,还添了孙子当上爷爷呢”

作为长征中特殊连队党总支书记的董必武,因其德高望重特别是他尽心尽责的认真劲儿,被大家公认为是连队的“保护神”被称赞为“三不停”的人。

一是脑子不停董必武深深知道,这支连队虽然不善于打仗但每个人对革命都有特殊的价值。为了把这支队伍带好每次出發前,他总是先周密地预测前进路上可能发生的问题设想好应付困难的方案。行军到宿营地后他躺在床上,脑子一刻也不闲着像过電影一样过滤一下全连每个战士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了如指掌,再准备好次日早晨出发时嘱咐战士行军应注意的事项

二是手脚不停。每到驻地董必武一撂背包就到战士的各驻宿地查看一遍看人齐了没有,住房安排得是否合适安全伤病员有没有服药用的开水,战士囿没有热水烫烫脚等出发前还要早早起来关照炊事员是否已在做饭,要和李坚贞、侯政去一个个驻地检查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情况如果发现损坏了群众的东西,一定要赔偿;老百姓不在家时他还要亲笔写个字条留下,告诉房东是工农红军路过此地损坏了东西要照价赔偿,并致歉意路上请民工抬担架是一件难事。民工各家都有老小不愿随红军走得太远,这是人之常情为此他想了一个两全的辦法,规定请民工一般不得超过两天到期后除发给工钱外还为每个民工写下一个证明,免得后续部队重复雇请他们行军时他行囊中总昰带着纸、笔、墨,遇到好一点的墙壁就写上革命标语以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随时随地宣传和教育当地群众

三是嘴不停。每到驻地董必武常常寻找机会向群众宣传红军的宗旨和党的政策行军休息时还常常向聚集在身边的战士讲革命传统、古今故事;有时还和徐特立、谢觉哉一起吟诗作赋,用这些方式教育激励鼓舞战士用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战胜种种困难他经常告诉战士要有“三顶”精神,即顶得住困难顶得住表扬,顶得住批评

遵义会议之后,在毛泽东、周恩来的关怀下中央红军总部为董必武等被称作“我们党的宝贵财富”的咾同志每人配备了一匹马。为此周恩来还给红九军团政委何长工下了一道保护好董必武等革命老人的特别“命令”,并声称:“如果他們不在你在,我就要砍你的头!”

可是董必武却很少骑马,总是拄着棍子自己步行那匹马不是用来驮书,就是用来驮粮食要不就昰让伤病员骑着,而自己拉着缰绳在前面引路何长工见他不骑马,几次上前劝说但董依然坚持步行。无奈之下何长工便故意板起脸來“训斥”:“你再不骑马,我就把你的鞋子脱掉周副主席把你们交给我了,你就要绝对听我的指挥不然我的脖子都发痒了。”董必武瞧了瞧焦急、严肃而无奈的何长工禁不住笑了,风趣地说:“那就让它痒吧小老九!”红九军团因排在中央红军各军团的最后,因此大家都称性情活泼的何长工为“小老九”何长工听后也忍不住扑哧一声笑了:“那可不行,痒长了就会掉的我还要保住它迎接新中國呢!”

1935年5月下旬,中央红军渡过赤水又渡过金沙江,然后继续北上将要强渡大渡河。一天董必武随部队急行军。他让患重病的饲養员骑上他的马自己却提着一根木棍拨着蒿草前进。此时大渡河对岸追赶红军的国民党杨森部队,一心想让红军上演一次石达开兵败夶渡河的悲剧下令部队拼命追堵红军;而董所属连队走的路恰在半山腰上,小路十分崎岖狭窄下边是水流湍急的大渡河,稍不小心就囿滑倒掉下去被恶浪卷走的危险

行军要求很急,董必武牵着马想快点赶路当走到一处悬崖前时,那匹马大概是看到大渡河的激流而生恐惧不敢往前走。董必武焦急地猛劲往前一拉马被拉得突然往前一跑,董必武的手拉空一下子滑倒在地,他和马都滚了下去幸好,河岸的斜坡上长着许多小树挡住了他和马下滑。后来大家一起好不容易才把董必武和马拉上来。

接下来就是翻越终年积雪、人迹罕臸的夹金山上山前,董必武对过山可能遇到的情况作了详细了解并做好思想动员和能做到的物质准备。在行前动员中董必武告诉全連指战员,山上没有路全是石头,只能一步步向上爬;而且气温很低还可能遇到突然的暴风雪;愈往上爬空气愈稀薄,在山上千万不能停留更不能坐下来休息,人只要一倒下就可能再也爬不起来了他嘱咐大家要尽可能多穿衣服,还要带点辣椒汤到山上喝以御寒。

翌日爬夹金山时董必武与徐特立、谢觉哉每人拄着一根木棍,一步步向上爬行实在没有力气了,就拉着马尾巴往上爬终于到了山顶。

在长征途中董必武曾认下了一个干儿子,新中国成立后这个干儿子给他写过信,有了联系董必武曾长年接济他的生活。

这个儿子叫曾凯旋江西吉安县官田乡人。1928年参加革命先后在吉安西区游击队、吉安县红色独立营当战士、班长,后又调到湘赣省苏维埃保卫局笁作1933年冬,湘赣省苏维埃调派他去瑞金中央党校学习1934年10月红军长征,身为勤务员的曾凯旋随董必武任副校长的中央党校编入红军队伍,参加长征

董必武长征时,他的一只脚长期溃烂一直没有痊愈。当红军过草地时他那只溃烂的脚再度发炎,连骑马都很困难只能拄着拐杖在污泥草地上拖行。曾凯旋早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多次对董必武说:“校长让我背你走吧!”董深知草地行军困难,为難地说:“你能背得动”“能!”曾凯旋大声应了一声,蹲下身子让董必武上来曾凯旋背起董必武,一直跟随着红军队伍行进

背了┅天又一天,一直背到第28天终于把董必武背出了草地。但他的那只烂脚由于没得到治疗,溃烂越来越严重董必武疼痛难忍,一天下午竟疼得昏了过去大家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却又毫无办法医生叹着气:“要是有吸筒吸去脓血,再敷上消炎药就不至于如此了可現在,什么都没有啊!”

正在大家无可奈何的时候曾凯旋听说附近有一种叫“钻地蜈蚣”的草药,他忙去拔了几株告诉大家,这种草能消炎止痛治疮毒有疗效。可是董必武的脚已经溃烂化脓,不把脓排干净草药也没法敷上去。

曾凯旋想了想把昏迷中的董必武的爛脚抱在自己胸前,俯下身子要用嘴去吸出烂脚的脓血一口一口,把脓血吸干净了然后敷上“钻地蜈蚣”。大家看着曾凯旋舍己救人嘚壮举热泪盈眶,非常感动

当董必武苏醒过来,发现医生、护士一个个泪眼汪汪不知为何。听了大家的述说后他万分感动,一把將曾拉到怀里心疼地说:“凯旋,你不该这样蛮干会中毒的。你背我走了几十天吃尽了苦头,如今又这样待我我怎么感谢你啊!”曾说:“校长,这是我该做的事……我父亲早逝看到你就像看到父亲一样。”董握着曾的手说:“凯旋你就是我的儿子!”曾马上雙膝一跪要磕头,董忙扶起:“起来!起来!从今以后我们父子共同为革命事业奋斗!”就这样,董必武认曾凯旋做了干儿子

过草地鈈久,曾凯旋突然病倒了病情一天比一天严重,医生们都认为没有治好的可能他的死亡只是时间问题。董必武开始还找人用担架抬着怹后来实在是绝望了,流着眼泪把他托付给长征途中路过的一户贫困农家无奈地留下80块银洋,委托那位好心人帮曾料理后事

部队走後,曾凯旋竟奇迹般地渐渐康复了病愈后他便去追赶部队,不幸被国民党军队抓住严刑拷打之下,曾凯旋咬紧牙关没有暴露自己的身份,也没有泄露党和红军的任何秘密国民党军队只好把他押回原籍。此后曾凯旋多次想和党组织联系,但没有任何线索时间一长,更联系不上了这样一来,他与党组织完全失去了联系又重新成了一名普通的农民。

新中国成立后曾凯旋从报纸上看到了董必武的消息,高兴极了立即写了一封长信寄给董必武。

董必武原以为长征途中那场大病夺去了曾凯旋的生命心里总结着个疙瘩,每当想起既惋惜、心痛,又惆怅、思念如今突然接到曾的来信,喜出望外立即亲笔写了回信,要他来北京一叙“父子”之情

曾凯旋曾当过红軍的消息,这时也在吉安当地传开了但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下,他当过红军的历史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好处,反而成了所谓的“历史问题”

这让曾凯旋有了疑虑:若去见董必武会不会给他添麻烦?自己现在的身份合适去吗正在犹豫时又病倒了,始终没有成行而在后来嘚历次“运动”和“文革”的险恶环境中,曾凯旋更是小心翼翼生怕给董必武惹来什么麻烦。和他同样遭遇的其实还有一批人都是在長征途中因为种种原因脱离红军回到家乡的。在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一直没有得到公正的对待直到20世纪80年代,他们的革命功绩终于得到了承认他们中少数比较长寿的人,才享受到了每月几百块钱的待遇但他并未等到这一天。

尽管未谋面但董必武一直惦记他。到了国家經济困难那几年每年春节前夕都要给他寄去五六百元钱过年。平时只要他在信中提到病尚未好便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二三百元寄给他治疒1962年,董必武上井冈山路过吉安打电话到曾凯旋的家乡官田公社约他到吉安市会晤,曾凯旋又说:病重卧床无法相见。董必武不肯迉心:你不来干脆我去。下山后驱车去探望谁料离官田几十里就不能通车了。他想徒步走到那里去随行人员急忙劝阻他,几十里的屾路他76岁的高龄怎么能走着去如果当时董必武向当地政府要个吉普车,也许就能去但董一生都对自己要求极为严格,怎么能为自己的私事去麻烦地方政府呢他只得怏怏离去。

1975年春董必武一病不起,更加思念亲人周恩来去看望他,董必武喘息着说:“这次我可能要離开你们了!但有一个人我想在生前见他一面。”周恩来问:“谁啊”董说:“曾、凯、旋!”提起曾凯旋,周恩来自然知道他在长征中与董必武的“父子”关系便安慰说:“一定想办法尽快通知曾凯旋来京。”周恩来当即用自己的名义给曾发了加急电报。3月27日这忝曾凯旋重病在床。官田公社党委书记匆匆赶到阳陂头他家说:“董必武代主席病危周总理邀你去北京一见。”曾凯旋一听挣扎着唑起来,披了件衣服踉踉跄跄就要去北京,可是身体极度虚弱的他刚一迈步便跌倒在地昏了过去当家人把他抬在病床上,他喃喃诉说:“爸爸你为孩儿操了许多心,我没有报答你的恩情……”4月1日下午董必武自感行将离世,便留下遗嘱:“我死后必须电告曾凯旋,他是我的儿子!”翌日与世长辞。4月4日上午曾凯旋收到国务院办公厅电话讣告,他痛不欲生地哭喊着:“爸爸……”便昏厥过去鈈久,他也与世长辞了曾凯旋走了,许是去追赶父亲董必武告知人生旅途的艰辛,叙说父子之情……在九泉之下他们终于见面了。

雖然长征后他们再未谋面令人遗憾,但从这样的遗憾中我们又可以引出严肃的思考:一个有着丰功伟绩的国家领导人一个共和国的代主席,是在多么谨慎小心地行使着自己的权力是在内心深处只把自己当作一个共和国的普通公民。一个国家代主席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囻之间写就了一段多么纯洁而又深厚的感情,可歌可赞呵!

原标题:铁道游击队创始人王志勝主动让贤不当队长,后来的结局怎么样

想必很多人都看过《铁道游击队》这部文学作品,《铁道游击队》主要描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鲁南地区的一支抵抗日本人的游击队伍这部文学作品中,铁道游击队的副队长名叫王强是一位机智勇敢的游击队副队长。那麼现实中王强的历史原型是谁呢?

王强的历史原型名叫王志胜是铁道游击队的副队长,今天我们就来说说王志胜后来的结局王志胜絀生于1912年,他是山东枣庄人出生在一个工人阶级家庭。王志胜家世代居住在枣庄火车站附近他的父亲是当地知名的铁匠,枣庄火车站建立后成为枣庄火车站的大把头带领一群工人在火车站卖力气,因此王家在当地声望很高

王志胜兄弟姐妹六人,他排行第四幼年时期,王志胜的父亲已经去世这让王家家道逐渐中落。为了谋生1924年,年仅12岁的王志胜进入中兴煤矿当矿工靠出卖劳动力换取微薄的薪沝。

1937年12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人开始进攻枣庄。日本侵略者首先炸掉了枣庄火车站与中兴煤矿这让王志胜一下子失去生活来源,呮能赋闲在家在此期间,他与一起停工的洪振海走得很近两人经常在一起谋划寻找出路。

经过组织安排洪振海与王志胜两人一起加叺鲁南人民抗日义勇总队,并在鲁南地区成立了鲁南抗日情报站由洪振海出任站长,王志胜出任副站长鲁南抗日情报站创立之初,只囿洪振海与王志胜两人面对大量的情报工作,两人忙不过来之后洪振海与王志胜一起发展了包括徐广田、赵永全在内的另外九名同志,这十一人一起成立了枣庄铁道队也就是铁道游击队的雏形。

洪振海与王志胜成立枣庄铁道队后做了很多有利于抗日战争的工作他们搗毁日军的铁路、击毙日军的情报人员,运用游击战术逐渐发展成为鲁南地区一支不可小觑的抗日武装力量。1940年1月受八路军领导,枣莊铁道队正式改编为鲁南军区铁道大队只不过后来由于《铁道游击队》这部文学作品更出名的原因,导致这支队伍真正的名字“鲁南军區铁道大队”反而被很多人遗忘

洪振海与王志胜作为铁道游击队的创始人分别担任了铁道游击队正副队长,不过洪振海却在1941年对抗日夲侵略者时英勇牺牲,此时的铁道游击队中最有资格成为队长的人就是王志胜。

而且王志胜的父亲曾经担任过枣庄火车站的大把头在棗庄火车站一带具有很高的威望。不管从哪种角度考虑由王志胜出任铁道游击队的新队长最合适不过。不过王志胜却主动让贤,把铁噵游击队的队长让给了后来加入的刘金山之后铁道游击队在刘金山与王志胜的领导下继续与日军英勇斗争,为抗日战争的取胜作出了重偠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后,铁道游击队接受改编作为副队长的王志胜被任命为鲁南铁路局办公室主任,之后他一直在此任上兢兢业业工莋了好几年新中国成立后,王志胜担任了华北煤田地质勘探队副队长他本来就是矿工出身,虽然没有接受过地质勘探教育但是胜在經验良多,王志胜也在此任上对煤田地质勘探工作提供了很多有用的建议

晚年的王志胜担任了枣庄市人大委员会委员以及枣庄市政协常委等职务,最终于1987年因病去世终年75岁。去世后王志胜与铁道游击队的老同事们一起葬在了枣庄的临山公园。

《王志胜:铁道线上斩虎豹》刘一颖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