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1997年阴历5月28和男1996年阴历十一月初八适合结婚吗?

我们现在所说的“公历”是西历,也就是格里高利历,“农历”则是中国传统的历法,按照中国传统的历法,2019年的1月1日至2月4日,其实还是2018年,并没有到2019年,到了正月初一,才是2019年,那么这样一来,农历的2019年,是没有立春的,没有立春的年份,在民间,通常也被称为“无春之年”,为什么说农历的2019年没有“立春”这个节气呢?我们来看看,公历2019年至2020年的立春分别在农历的什么日子,就明白了。

2019年的立春,是在2019年的2月4日,这一天是农历2018年的腊月三十,2020年的立春,是在2020年的2月4日,这一天是农历2020年的正月十一,前一个立春在农历2018年的腊月三十,后一个立春是在2020年的正月十一,这就导致了农历的2019年是没有立春的,准确地来说,也就是农历2019年的正月初一至2019年的腊月三十这段时间,没有立春这个节气。

为什么农历有的年份会出现无立春之年呢?立春日一般是在公历的2月3日至2月5日之间,而立春日所在的农历的日期,则是在腊月和正月之间徘徊,幅度比较大。所以,我们确定二十四节气到底是哪一天,并无规律可循,必须看日历,实际上,公历也无法确定到底是哪一天,只是说二十四节气所在的公历日期,大致有规律可循而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首先,我们要分清楚什么是阳历,什么是阴历的概念,阳历是指根据太阳的运动变化而制定的历法,阴历是根据月球的运动变化而制定的历法,公历是太阳历,农历是阴阳合历,农历既考虑了太阳的运动变化,也考虑了月球的运动变化,这就是说农历每个月的十五,月亮一定是圆的,而公历每个月的15号月亮不一定是圆,因为公历不考虑月球的运动变化。

月球围绕地球公转,在地球上会出现月亮的圆缺变化,月亮一个完整的圆缺变化为29.53天,称为1个“朔望月”,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在地球上会出现四季变化,太阳在夏至日直射北回归线,冬至日直射南回归线,一个完整的回归运动周期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我们会发现,12个朔望月是352天左右,不等于365天,两者之间差了10多天,2年至3年的时间会正好差了1个月,20年至30年的时间,正好会差1年,也就是说,阴历如果只考虑月球的运动变化,时间长了,会出现12月在夏季,6月在冬季的现象,完全依据月球的运动变化而制定的历法,是无法指导农业生产的,于是,中国的历法就采用了置闰的方法,来平衡12个朔望月与1个回归年之间的差距,19年7闰,平均每3年的时间,置一个闰月,就使得12个月等于1年了,这样一来,就不会出现夏季过年的现象。

为了更合理的安排农业生产以及确定如何置闰,中国古代的人们还制定了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太阳历,二十四节气是完全依据太阳的运动变化而制定的历法,也就是说从这一个立春日到下一个立春日,一定是等于一个回归年的,每年的立春日,太阳一定是到达了黄经315°之时,而每年的夏至日,太阳一定是到达了黄经90°之时,这一天,北半球的影长是最短的。在中国古代,测量太阳的高度以及影长非常的重要,需要根据太阳的运动变化,确定二十四节气的具体日子以及如何置闰。

公历是太阳历,二十四节气也是太阳历,所以,立春的日子,在公历中的日期可以大致确定为2月3日至2月5日之间,而在农历中的日期,变化幅度比较大,在腊月和正月之间徘徊。

为什么公历和农历,都无法保证立春日固定在一个日期呢?我们先来说公历,一个回归年的时间,也就是二十四节气的周期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公历一年的时间则是365天或366天,因为人类在实际生活中,一天就是24小时,不可能一年的最后一天只过5小时48分46秒,这样一来,公历的一年就与实际的回归年差了大约5小时,四年正好差一天,于是,就每隔四年,置一个闰年,闰年为366天,多出的一天加在2月里,2月有的年份是28天,有的年份则是29天。公历的一年与一个回归年,每四年只差一天,所以,立春日在2月3日至2月5日之间徘徊,变化幅度小,不会出现有的年份没有立春的现象。

公历置闰年每隔四年,只置一天,而农历置闰,是每隔19年置7个闰月,置了29天至30天,这样一来,农历的一年就是354天或355天,置了闰月的那一年就是383天或384天了,这就必然导致二十四节气是在差不多20天左右的时间里徘徊,例如,2017年的夏至是在农历的五月廿七,2018年的夏至是在农历的五月初八,2019年的夏至是在农历的五月十九,五月廿七与五月初八,差了19天。

为什么农历有的年份,少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却没有少“夏至”呢?这就不得不从春节的日期说起。

正月为何称之为“正月”,其实是人为定的,夏代建寅,以寅月为正月;商代建丑,以丑月为正月;周代建子,以子月为正月。子月、丑月、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辛月、亥月,其实是干支纪月法,以冬至所在的那个月为子月,以此类推,下一个月就是丑月,再下一个就是寅月。在夏代,寅月是正月(一月),在商代,丑月是正月(一月),在周代子月是正月(一月)。

中国古代,自汉武帝以后,逐步确立了以寅月为正月的传统,所以,我们现在过农历的新年是在现在的农历正月初一,商代的人过农历新年,其实是我们现在的农历的十一月初一,当然,商代既然以丑月为正月,那个时候的十一月就是一月了。

正月(寅月)所在的那个月,正好是在立春、雨水、惊蛰的前后,但不会有小寒、大寒,大寒一般是在腊月,所以,有大寒之后为正月的说法。

因为正月初一刚好是在立春的前后,所以,会出现前一个立春落在了正月初一的前面,后一个立春又落在了第二年的正月初一的后面,于是农历的这一年就出现了“无春之年”。

那么,正月初一刚好是在立春和雨水的前后,会不会出现农历有的年份没有雨水这个节气的现象呢?基本不会!雨水一般都是在正月十五前后,为什么会这样呢?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平均相差15天,二十四节气在农历的日期,差不多是在20天左右的时间里徘徊,立春与雨水间隔15天,基本上排除了从第一年的正月初一到第二年的正月初一,没有雨水这个节气的现象,雨水不可能落在腊月,雨水落在腊月,立春也在腊月,那么,大寒、小寒就提前到十一月了,冬至也提前到在十月了,农历的十月还是秋天,还比较的暖和,中国古代的历法是阴阳合历,即兼顾了月球的运动变化也考虑到了太阳的运动变化,二十四节气在农历的日期,只是在20天左右的时间里徘徊,不会相差很远,要不然,中国传统的历法就无法指导农业生产了。

其实,要想让农历的每一年都有立春,也很简单,那就是采用商代和夏代的方法,以丑月和子月为正月。例如,子月是冬至所在的月份,如果以十一月为正月,立春绝对不可能出现在正月初一之前了,立春与冬至相差了三个节气,大约为45天,相当于一个半月,正月初一前后有冬至,那么,立春必然是在正月或者二月,以子月为正月,还有可能出现一个现象,那就是有的年份没有冬至,所以,作为阴阳合历的农历不可能与作为太阳历的二十四节气完全吻合,两者之间有20天左右的差距。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无春之年”不适合结婚的说法,其实没有科学依据,这只是农历的日期与二十节气之间阴差阳错的结果。

在中国古代,结婚的日期有所谓择年、择月、择日的说法,择年首先就要避开没有立春的年份,故而结婚的日期不会选择在“无春之年”,但其实,如果真的考虑择年、择月、择日,就特别的繁琐了,单单是择年,除了考虑“无春之年”,还要考虑本命年、属相这些问题。因此,如果我们刻意选择避开“无春之年”,那么,是不是还要考虑本命年、属相这些问题呢?选择了“年”,是不是还要考虑“月”和“日”呢?现代人的生活,节奏都比较快,选择什么时候结婚,更多的是考虑假期的问题,因此,很多人会选择在周六、周日结婚,或者选择在长假的前后结婚,因为这段时间大家都有时间去参加婚礼。

中国传统文化中,结婚日期的选择上,有很多的说法,这些说法只是一种风俗习惯,并无科学依据,如果我们本着热爱传统文化角度去考虑问题,可以适当按照传统文化的说法,选择日期,但是不要认为这些说法都有科学依据,一旦传统文化中的说法与现实中的生活相冲突的时候,一定要以现实的生活为准,比如,有的人到了农历的2019年,就应该结婚了,但刻意避开所谓的“无春之年”,也许会耽误自己的终身大事,恋爱有时候“夜长梦多”,时间长了,保不齐会因为生活中的一些细小的矛盾而分手,但如果有了一纸婚约,就有一定的约束力了,至少在遇到矛盾的时候,会懂得相互谦让,婚姻关系与恋爱关系相比,毕竟多了很多的约束力,所以,结婚日期的选择上更多的是要考虑现实生活的需要,而婚姻关系的美满,靠的是相互之间的感情,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无春之年”不宜结婚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

问题1:公历1996年11月25日是农历多少号?

答案1:农历1996年10月15号(一九九六丙子年十月十五日),生肖属鼠

问题2:阴历1996年10月15日是阳历多少号?

答案2:阳历1996年11月25号(鼠年),星期1

问题3:公历1996年11月25日是什么星座?

答案3:公历1996年11月25号是【射手座

问题4:公历1996年11月份有多少天?
问题5:公历1996年11月25日出生属相是什么?

答案5:公历1996年11月25号出生的人生肖属鼠。

问题6:公历1996年11月25日是什么命?

答案6:公历1996年11月25号出生的人年命纳音为【洞下水】,我们俗称【水命】。

问题7:公历1996年11月25号是什么日子?

答案7:阳历1996年11月25号的六十甲子纪年(年柱月柱日柱):丙子年,己亥月,丙寅日,出生年月日五行:火水 土水 火木,纳音五行:洞下水 平地木 炉中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997年农历正月十八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