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歌曲和现代歌曲区别有那些?

古典诗词和现代流行歌曲的结合研究

【摘要】古典诗词引入到现代流行歌曲中,有利于现代流行歌曲多元化发展,提升流行歌曲内涵与品位,由现代流行歌曲发展趋势所决定,与群众审美接受心理相符。在具体结合中,主要以古典诗词全盘吸收、借古典意象重构现代故事、直接引用或化用古诗加以演绎和扩展三种形式体现。

【关键词】古典诗词;现代流行歌曲;结合;研究

【本文著录格式】王岩.古典诗词和现代流行歌曲的结合研究[J].北方音乐,2020,05(10):253-254.

古典诗词是文雅的文学艺术,是中国上下五千年古典文化的瑰宝,从诗经楚辞到宋词元曲,古典诗词不仅与我国文学文化发展息息相关,而且也在音乐发展中得到一定体现,唐诗中放荡浪子的情怀、宋词中欲说还休的情感,都可以用音乐表现。现代流行音乐不应当只是生活的翻版,也要具有深厚的文学与历史文化支撑,才能更容易被受众接受,得到脍炙人口地传唱。因此,古典诗词与现代流行歌曲应当积极进行有机结合,使之得以互相传唱。

一、古典诗词与现代流行歌曲结合特点

古典诗词引入到现代流行歌曲中,有利于现代流行歌曲多元化发展,提升流行歌曲内涵与品位,同时也利于运用新的方式继承与传播中国经典诗词与传统文化,使听众在享受音乐同时体验到诗词的抽象意境和美感,感受中国数千年以来的精粹文化魅力。在古典诗词与现代流行歌曲结合中,基本上采用普及与拟古两种方式进行结合,既将古典歌词或全篇引用或选择性引用或以白话文翻译等形式将古典诗词与现代音乐进行巧妙结合,主要有两个基本特点:首先是意境的结合,通过将古诗词描写的意境改编与重构,让现代流行歌曲体现出梦回大堂的错觉,营造出历史与现代相结合的各种情境;其次是情感的结合,通过模拟古诗词意境与运用部分词句,让現代流行歌曲能够得到情感上的深化、内涵上的升华,进而表达出独特情感。[1]

二、古典诗词和现代流行歌曲结合成因

(一)由现代流行歌曲发展趋势所决定

古典诗词和现在流行歌曲结合,完全符合三古三新的标准,即古文化、古旋律、古辞赋以及新概念、新唱法、新编曲,是古今文化雅俗共赏的典型结合产物,打造出最完整、最标准的现代流行中国风歌曲。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尽管国内现代流行歌曲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但是仍旧存在着一些尖锐、不可忽视的问题存在,比如说格调不高、媚俗性与娱乐性过重、毫无文化价值与精神,更有部分现代流行歌曲传达出错误的价值观念。在这种形势背景下,国内民众对优质现代流行歌曲需求前所未有。在现代流行歌曲发展历程中,其与中国古典诗词结合是现代流行歌曲发展的最理想选择,是保持现代流行歌曲创作动力、发展活力与自身魅力的内在需要与自觉探索。古典诗词融入到现代流行歌曲中,就将中国传统的诗词经典与优美动听的现代流行歌曲旋律进行了有机融合,或是经典挖掘或是警醒劝诫后人,使现代流行歌曲借助于中国古典诗词元素,表现出中国民族特色与传统文化,体现出现代流行音乐对古代文学的利用与接收,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也使中国古典歌词借助于现代唱法与曲调,转化为优美歌曲,促使现代流行歌曲具备一种东方美与古典美,传唱起来更有韵味,也必定会经久不衰;另一方面,用现代流行歌曲形式以歌吟诗,有助于鼓励现代流行音乐家主动接触被掩藏与遮住光彩的中国古典诗词,将那些沉睡千年的中国传统诗词经典以诗和歌的演唱形式重新展现,在追本溯源的同时在现代流行歌曲中领略中华诗词之美,深度讲述其背后的人文价值与文化内涵,让经典永流传。

(二)与群众审美接受心理相符

流行歌曲之所以流行,究其原因是源于其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能够在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做到雅俗共赏与意蕴悠长,进而吸引大部分国人欣赏与爱好,拥有适度娱乐性与广泛群众性的显著特征。而我国古典诗词虽然不如流行歌曲那样通俗浅显,但是却因为其是我国历史文化与群众人民的智慧结晶,上可到王公贵族下可到渔樵野老,在我国历史文明发展长河中源远流长,具有富含意蕴、精致隽永等独特特点,因此,古典诗词在社会各阶层同样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能够被现代人审美意识所接受与认可。将古典诗词与现代流行歌曲有效融合,能够将传统古典诗词化作为具有现代气息的优美歌曲,或是情感抒发与共鸣,或是宽慰激励世人,对于吟唱作品与文化传递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现阶段,随着人民审美艺术与文化意识的觉醒,我国群众不再满足于以男女感情为题材的流行音乐作品,国人期盼富含精神与文化价值、意义深远的音乐作品呼声越来越大,古典诗词具有典雅美与意境美,为了适应国人审美取向,向传统古典诗词靠拢、以诗和歌成为了现代流行音乐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古典诗词和现代流行音乐作品的有效结合,能够汲取古典诗词中的精华,用优美词句和典雅意蕴构建意境,增强音乐作品的表现力,使受众通过耳边似曾相识的旋律与节奏,触动内心的感动与激动。除此以外,也能够用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使通俗易懂的流行音乐兼顾古典诗词的意境悠远,兼备深厚历史感与鲜明时代感,以此让现代流行歌曲达到雅俗共陈的审美境界,获取国人的审美接受,打动不同职业、不同文化层次的社会群众,给听众引人入胜的审美享受与艺术体验。

三、古典诗词和现代流行歌曲结合的具体表现

(一)古典诗词全盘吸收,直接成为歌曲表现主题与内容

中国古典诗词中,一部分是意境优美的文学诗词形式,另一部分原本就是古典流行歌曲。比如说,我国宋朝时期的许多诗词原本就是宋代流行歌曲,而且每一个词牌名都代表着一个音乐调性,并能够直接当歌词使用与传唱,只不过遗憾的是,在千百年流传之中部分古典诗词的音乐性遗失了,大量词牌原曲失传了,只有留下来诗词的文学性文字形式。在与现代流行歌曲结合过程中,部分古典诗词被直接引用到流行音乐作品中,将流传数千年的古典诗词直接表现在现代音乐中,并经过音乐创作人的重新制作与曲调调配,以新世纪新旋律的结合方式使古典诗词全盘融入到现代流行歌曲创作中,使现代流行歌曲兼具民族性与时代性,成为一首首优雅意境的好歌。其最早源于1983年,在邓丽君的诗词歌曲专辑《淡淡幽情》中,《独上西楼》《但愿人长久》《万叶千声》《有谁知我此时情》《人约黄昏后》等专辑内的12首歌曲,曲名来源于不同古典诗词词牌名,歌曲歌词全部来自于古典诗词,搭配以现代曲调使得每首音乐更富有诗意,且与众不同。由于这张专辑在录音与唱片意境上的完美,邓丽君这张《淡淡幽情》唱片还被日本誉为“最梦幻的大碟”。除此以外,近些年许多音乐创作人也将各种曲调的古典诗词融入到现代流行歌曲中,如岳飞的《满江红》、北宋苏轼的《明月几时有》、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等古典诗词都被谱上曲,被著名音乐演唱家予以深情演绎与现代传唱。[2]

(二)借古典意象重构现代故事

艺术创作讲究广征博引,也就是坚持物为我用的原则,能够从广阔浩瀚的素材中引经据典,重新演绎或创作出新的物体,表现作品主题广泛性。在现代流行歌曲作品中,虽然有的作品采用古诗词与音乐相结合的形势,但是却不完整使用整首作为歌词,而是将古典诗词中的古典意象或典故内容来重构出新的现代故事,抒发作者独特心境,继而展示与演绎出一点现代故事情感,这种全新创作的方式非常常见,打造出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此情此感。在这种结合形式上,较有代表性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大陆歌坛岭南派的领军人物陈小奇,另一个是台湾的琼瑶。细品陈小奇创作作品,可以说是古风最重的词作家之一,其作词喜欢用古典诗词中的典故与名句来演戏现代人的个人情感,形成了陈氏风格的中国风歌曲。他的“涛声三部曲”在当年歌坛可谓独领风骚,为古典诗词与现代流行音乐结合形成了一个典范,如《涛声依旧》中引用了张继的《枫桥夜泊》中的渔火、月落、乌啼、江枫等意象词,写下了“月落乌啼总是千年风霜”的歌词;《巴山夜雨》中引用了李商隐《夜雨寄北》中巴山夜雨、西窗烛等意象词,写下了“远方没有巴山雨”的歌词;《白云深处》中引用了杜牧《山行》中停车、霜叶、白云、石徑等意象词,写下了“这霜叶也不是当年二月花”的词句;而琼瑶作品则借用了古诗词原作者灵感,表达出一种情怀与氛围,通过赋予更易普及与传唱的白话文形式,使歌曲拥有了古典美,为中国风流行音乐增添了新的生机。如《在水一方》的同名主题曲中,其同名歌曲《在水一方》中的整个歌词如同《诗经 蒹葭》的白话改编版,“绿色苍苍、我愿逆流而上、道路曲折无己”等歌词不但保留了古典诗词《蒹葭》原有的意境,同时也将现代白话文中很少用到的晦涩难懂字眼的词义解释得人人明了,有利于大众传唱,增加了中国风歌曲的生命力。

(三)直接引用或化用古诗加以演绎和扩展

音乐灵感是瞬间产生的突发创造性思维,从古典诗词提取精华而创作的流行歌曲,难免会套用或模仿古典诗词的艺术风格与语言格式,继承与提炼古典诗词的语言形式与表达方法,进而保留古诗词灵感,使歌曲主题先入为主,将词作与情感一同浓缩,为流行音乐确立新的一种风格,增添意境悠长的空间与韵味。因此,部分音乐创作人往往会选择直译原始诗句,把诗词遣词用字通俗化展示,用古诗词形式抒发独特心境。比如内地新生带歌手许嵩创作的《庐州月》,在整首歌中就适当引入了部分古典诗词与典故,通过直接或化用古诗,在当今乐坛涌起了清新的中国风流行音乐风潮。在《庐州月》歌词中,其中“柳絮纷飞里,看见了故乡”这句歌词来源于《青玉案》中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桥边红药,叹夜太漫长”则来自于《扬州慢》中念桥边红药,表达抽象的愁绪与物是人非的惆怅;再如说黄安创作的《新鸳鸯蝴蝶梦》中的前两句歌词,就将李白诗词“昨日之日不可留、今日之日多烦忧”进行了重新演绎与拓展,将古文与现代流行音乐结合,抒发爱情释然之感。除此之外,还有《寂寞沙洲冷》《知否知否》《青花瓷》等。

综上所述,现代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相互结合,已经成为了现代流行音乐创作的普遍共识与自觉行为,其能够使现代流行音乐汲取古典诗词营养,迎合大众审美需求,填补内容空洞无物的漏洞,增加诗词意境的含蓄雅致之美,可谓相得益彰。

[1]高阳.论古典诗词对现代流行音乐的影响[J].当代音乐,2016(4):12-15.

[2]刘莎莎.古典诗词与流行音乐的交融[J].开封大学学报.2015(4):9-11.

作者简介:王岩(1982—),女,汉族,北京通州人,本科,硕士,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声乐。

当周董的“Mojito”再次宣告了谁才是音乐圈真正的顶流时,还是有很多人,在分享朋友圈的同时,怀念他做到极致的那些中国古风歌,以及方文山极具韵味的词。

毕竟,曾经沧海难为水。

现在网络上的古风歌,旋律好些的多半直接挪自日本轻音乐,而歌词,是真的让人读不懂。

而比歌词还看不懂的,是评论区里五花八门的古风小作文。

△莫笑农家腊酒浑,鸡是你,豚也是你

听歌要看评论区,曾一度是欣赏音乐的默认法则,但这并不包括看不懂古风歌词想在评论区寻找解读的朋友们。

点开后,你首先看到的,可能是古风迷们自发进行的微武侠小说片段大接龙。

△这儿位儿游儿侠儿是北儿京儿人儿?

动辄一二百字起步的小说,尽管文采很像是那么回事儿,仔细研读还挺有悬疑感,但对习惯了一目十行的冲浪网友来说,有点工程量太大。

曾经制霸90后青春的疼痛文学,终究没有失传,改头换面变成了古风疼痛文学。创作者们深得郭敬明与饶雪漫的真传,在古风的背景下依然讲究明媚的忧伤,不光甜到忧伤,还痛到要拔刀相向。

那啥,咱就是谈个恋爱而已,没必要捅来捅去弄这么血腥昂,弄脏了地板,清洁阿姨也该拔刀了。

古风疼痛体的时间跨度极长,几十年不在话下。寥寥数语,富家小姐与战场将军的恩怨情仇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古风疼痛文学里,公主和将军的命运永远是固定的:一个嫁了别人,一个战死沙场,总是被命运捉弄,悲剧收尾。

最缱绻的是“阴阳两隔”的桥段,开头先用“爱情的力量改变一切”的励志人生来铺垫,后面是“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现已亭亭如盖矣”的灵活化用,看来语文确实学得不错。

有些故事还特别善用第三人称,借他人之口,描述画面,要比直接的陈述高级得多。

男儿有泪不轻弹,何况他已傻又痴。

古风疼痛体的弊病相信各位也看出来了,一是文字半文半白,读着绕口;二是情节太拧巴,看多了容易被悲伤的情绪感染。

这时候,直白的语C对话体小说就很用了。

它摒除了疼痛体的大量铺陈,鲜少细节描写,像是QQ聊天的复制粘贴,直接在一问一答间展开情节,往往在对话里藏有妙不可言的玄机。

此外,评论区还衍生出了一类受众颇多的叙事流派:闺房戏子体

特点依然是极为扭捏,全文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不是我,而是小女子,你也不是你,而是公子或者先生。

先生我不爱我?那算了,小女子就见一个爱一个。

尽管背景是古代的,但创作者们,显然更欣赏的是随性的新时代亦舒价值观,正经闺房小姐不要当,要当那“擅长以色侍人”的青楼女子,在情场肆意潇洒。

这位作者想必饱经沧桑吧,那句“短暂而又真心”不禁让人心里咯噔又咯噔。

如果经历过短篇小说的洗礼仍然耳聪目明,恭喜你,可以成功晋级,接着欣赏评论区的另外两大文学形式:微型散文与新体诗歌。

所谓微型散文,也可以直接理解为朋友圈文案或者QQ空间说说,特点是一定要用很短的句子来表达出夸张的情绪。

至于逻辑,真的可以不用管。

这段话大概是想表达,说出我爱你,难过做军阀和去起义,虽然没人能搞懂这三件事有什么关联。

如果微型散文的文字对仗工整些,结尾还押上了韵,就可以归为新体诗歌的范畴。

古体诗词的特点是语句简练,内容凝缩,而评论区新体诗歌的特点则是一句话掰成十句说,但你一句也看不懂。

看着花里胡哨,但撰写的难度却比短篇小说低了不少。因为,这两类评论言之无物,没有实际情节,所有的词汇都可以排列组合重新洗牌。

为此,上流君特意整理出这份古风评论编写指南,希望大家仔细研读,认真练习,也可以尽早上个热评。

首先,要善于运用缱绻的辞藻。

这点就可以向TVB学习,多用成语或者伪成语,话要四个字四个字地说。

其次,要灵活掌握修辞的搭配使用。

本图中的文字共三行,但巧妙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方式,可以称得上是教科书级的评论。

“乱糟糟的世界”与“干干净净的你”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拉踩行为的实质是衬托“你”的纯洁无瑕。

后面又用了夸张和比喻的方式,来形容你是我心上的日月光辉。比起平白直述的“我爱你”,这句话更像是诗人界的王家卫作出了《重庆森林》般的诠释。

当然,光用修辞还不够。也要注意借鉴亦舒、倪匡等香港作家的写作方法论,多用空行。

他们是为了稿费,我们是为了高级感。

你看,就连搞笑文案用上空行后也显得很高端。

但这并不是普通的搞笑文案。正所谓,喜剧的核心往往是悲剧,这里的电饭锅明显不是实物,而是意象。

我们来看前面的电瓶车、宝马,两种出行方式的对比除了透露出作者的清贫之外,也在为后文进行铺垫。

宝马并不贵,却象征着奢侈的日子,而电饭煲虽然便宜,一顿也离不了。你的离开,不仅是拿走了电饭煲,还拿走了我所有的生活构想,和活下去的勇气。

看似是在嬉皮,实则是哀到极致。不得不感慨,作者的构思之惊奇,创意之巧妙啊。

当然,不分行,那就远远没有这样的效果,因为你一眼就能看到后面的文字,心里也就没有这样大的落差。

如果是进行诗歌创作,空行就更能表现出文本的对仗了。

看多工整,谁都不会注意到没几个压上韵。

最后,就是慎用标点符号。

原因很简单,文言文那都是没有标点的。就算用,也别全用对,挑着用。

标点都用错了,恰好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写下这段情深意切的小故事时已不能自已。

细看,“他先是笑道”,“后又是苦笑道”,词语的重复中多了个字,可见人物的心情递进层次。

再看,冷冷的笑了一声,为何不用“地”,而是“的”?

众所周知,“的”是用来修饰名词的,这里的笑,并不表示顺势而生的动作,而是始终挂在脸上,侧面说明,孟婆作为一位长者对此已经司空见惯,更加衬托出了男主的情深义重。

最后,结尾反过来的引号,注意那不是什么使用错误,而是以此来暗示读者,全文未完,让读者意犹未尽的同时继续吸引注意力。

如果实在编不出来了,也没关系,适当借用两句假语录。仓央嘉措、宫崎骏、张爱玲,都是被碰瓷的老人了,随便用。

反正,没人看得出来。就算看出来了也没关系,咳咳,这里送上被戳穿后的现场教学。

实际上,评论区的矫情文字,在什么类型的歌曲下都有。高考打气、生病安慰、表白鼓励、暗恋被拒、知乎段子,可以说包圆了评论区。然而,为什么古风歌曲下面的画风尤其独特?

这就要从古风开始说起了。无论是近两年井喷式拍摄的古装电视剧,还是短视频软件上的古风配乐,都在潜移默化中加深着很多人的古风情结。

多少人厌倦了枯燥的日子,也想像小说里一夜梦回大唐,或者穿越到架空的朝代,在不同的时空体验另一种人生。

《逍遥叹》里一句“昔日伊人耳边话,已和潮水向东流”,既是心情的真实写照,也能勾起我们对仙侠情结的憧憬,对过往记忆的回顾。

深夜听歌时,情绪更容易泛滥。码好字又删除,接着又重新编辑,已成为每个听歌人的日常。

抒发情感无可厚非,怕就怕徒有其表的伪古风文学,文字乍一看很华丽,但不能细究它的意义,因为真的没什么意义,只是为了押韵。

有人也许还记得《青花瓷》里“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中三个“惹”字的连环妙用,前面是写细雨蒙蒙中,动景与静景的结合,后面话锋一转,在良辰美景里遇到了你。

现在的听众,只能被迫接受《离人愁》里驴唇不对马嘴,水平没到初中的“今两股痒痒,今人比枯叶瘦花黄”。

没人知道大腿为什么要痒,也没人知道大腿痒与瘦花变黄有什么关系。

乍一看,这两句歌词都用了古风素材里常见的意象,整体风格文白参半,但前者的芭蕉惹骤雨,是雨打芭蕉的巧妙化用,而后者的枯叶瘦花黄,是对“人比黄花瘦”的押韵式歪解。

被这样的塑料古风语言影响,很多人的审美水平,是在呈陡坡式下降的。

△当代奇观之古风爱好者批评曹雪芹现代感太强

无论是歌词还是评论的写作者,都值得拥有更独特的表达方式。

深夜在评论区辛苦码好几百字,改了好几遍,结果别人注意到的,却是错漏百出的语法和遣词,丝毫没有产生任何的情感共鸣,这对创作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悲哀。

“位卑未敢忘忧国,哪怕无人知我……”近来,一首融合京剧曲调和流行旋律的古风歌曲《赤伶》成为各大音乐排行榜的热门歌曲,更得到李玉刚等歌唱家的多次演绎。从十几年前虽然还未被冠以“古风歌曲”头衔的《青花瓷》,到当下旧词新唱的《琵琶行》,网络歌手、民间唱作人原创的《踏山河》等作品的风起云涌,这种风格的歌曲在一代代年轻人中始终未曾沉寂。
古风歌曲之所以能盛行,从内容上来说主要有三个明显因素。其一,古风歌曲满足了青少年对真爱的憧憬。青少年是流行歌曲的主要受众,正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往往笃信爱情至上。古风歌曲的内容绝大多数是爱情主题或带有爱情元素。除了纯粹的爱情主题外,古风歌曲更多的是把爱情作为其中一个元素去润色情感。如方文山作词的《缘分一道桥》直接以演唱古诗开篇,霸气展现塞外战场的恢宏之气,其中融会着“谈爱恨不能潦草”的爱情观,更要以生死去证明。其二,古风歌曲充满对侠义精神的推崇。古风歌曲塑造了大量侠士,其中惹人注目的是在民族危机中挺身而出的英雄人物。如《赤伶》中的优伶与侵略者一同烈火焚身的民族大义感人至深。这些歌词可以激起青少年追求自由生长、个性解放的情感共鸣。其三,古风歌曲的主题满足了人们情感宣泄的需求。“饮风咽沙”“枕风宿雪”等折射的是当下生存境况的不易;渴盼如英雄“长枪策马”“浪迹天涯”满足了现实个体在群体中想要突出自我的精神需求;推崇“美人画卷”“红楼斗酒”年少的鲜衣怒马是对青春的致敬,而歌词中隐约可见“青丝成灰”“冷月空对”是时光流逝的感叹,是只恐时不我待,无处挥洒热血的隐忧。
古风歌曲的风靡,还得益于其形式上符合流行音乐的创作传播规律。词语押韵、节奏明快,可以有效提升传播的到达率,也是流行音乐得以广泛流行的重要因素。而古诗词的简洁、精炼、押韵,一定程度上成了歌词创作的富矿。
主题上古风歌曲的创作往往选择古典文学中熟悉的故事、意境进行解构再造,语言上通过模仿文言的词语来提升内涵,营造氛围,通过个性的表达吸引眼球。优秀的古风歌曲很多有历史出处,它们改编自民间故事,传奇色彩浓厚。如《霸王别姬》等来自历史上的经典爱情故事,塑造的是社会认可的传奇英雄。古风歌词喜用成语来模仿古人表达方式,这样可以快速被听众理解并产生情感共鸣,演唱起来别有一番韵味。由于词作者的水平差异,有些作品则是带有古典词语的词语拼贴:如“折断月光”“叶黄退入长秋”等歌词读起来不通,断句混乱,丧失了古典诗词之美。虽然初听惊艳,但其表述或不明所以,或强行押韵,是用现代表达方式去强行模古的体现。如《盗将行》中“笑像一条恶犬”的表达就饱受诟病。这种批评并非是不尊重创作自由,而是此类歌曲的流行度、传唱度高,且主要受众偏年轻,所以让社会不能忽视这类歌词对年青一代文化积淀潜移默化的影响。
某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表示听过或可以接受古风歌曲,半数以上的同学能够随口唱出喜爱的古风歌词。也有个别同学表示反感,主要原因是“伪古风”。所谓“伪古风”,其主要表现就是打着古风和传统文化的旗号张扬个性,歌词不注重叙事逻辑。前言不搭后语导致不易理解,或只是文言词汇的生搬硬套,甚至是生编硬造,忽视对原本古典诗词中“温柔敦厚”的诗教或文化精神的探寻。追溯古典艺术的源头,诗词歌赋发挥着“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的作用。这些经典借助文字和声音传承千百年,历久弥新,刻印在民族精神和文化中,在后人心中激荡起层层共鸣的涟漪。分析古风歌词的特点,就是要针对问题引导背后的艺术创作趋势。
我国古典文化蕴含丰富的艺术资源,可以为当代的艺术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关键是如何挖掘、利用。当下,国潮奔涌,既有民间自发的古风歌曲创作,也有汉服文化热,还有以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文化综艺类节目为代表的各主流媒体的创新之作。这些都是对古典文化的体认,是民族自信和文化复兴的物质表象。在这种大背景下,引导古风歌曲创作“去伪存真”,领悟传统文化,尤其是古典诗文中的精髓,用民族精神的丰厚滋养去破除流行文化的困境,不失为一种创造性继承、创新性转化。
(摘编自武玥《古风歌曲何以风廊》《光明日报》2021年7月14日,有删节)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风歌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多年前的《青花瓷》,近来《琵琶行》旧词新唱,《赤伶》成为热门歌曲,说明古风歌曲未曾沉寂。
B. 很多古风歌曲改编自民间故事,传奇色彩浓厚,它们有历史出处,塑造的是社会认可的传奇英雄,所以才能成为优秀的作品。
C. 因为不注重叙事逻辑,或者前言不搭后语让人费解,或者生搬硬套文言词汇,甚至于瞎编乱造,古风歌曲也遭近半同学反感。
D. 出于对古典文化的体认,才有了民间自发的古风歌曲创作热、汉服文化热以及《国家宝藏》等文化类节目热的奔涌局面。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风歌曲中的“饮风咽沙”“长枪策马”“红楼斗酒”“冷月空对”等主题满足了人们突出自我、致敬青春等情感抒发的需要。
B. 部分古风歌词断句混乱,强行押韵,不知所云;只重感官,忽视古典美感。此观点忽视了古风歌曲受众为青年的现实。
C. 我国古典诗词发挥着“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的作用。古风歌曲要追寻这一源头,进行文化精神探索。
D. 古风歌词需要借助文字和声音来传承经典,分析其词汇、韵律等特点,就是要针对古风歌词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其背后的艺术创作。
3. 下列选项,最能全面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 古风歌曲在内容上满足了当下青少年对爱情的憧憬,并通过对传统经典故事、意境的重构,赢得了当代青年们的青睐。
B. 古风歌曲流行是因为其节奏明快,注重押韵,并且契合青少年对侠义精神的追求,能够激起他们对个性、自由的追求。
C. 当代古风歌曲因满足人们的自我精神需求,其歌词充分借鉴古典诗词简洁、精练、押韵的特点而深受欢迎,广为流行。
D. 在内容上契合青少年心理,在形式上符合流行歌曲的规律,并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是古风歌曲风靡当下的主要原因。
4. 请举例说明,文章在论述时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
5. 下面是古风歌曲《赤伶》的部分歌词,请根据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分析《赤伶》流行的原因。
戏一折/水袖起落/唱悲欢唱离合/无关我/扇开合/锣鼓响又默/戏中情戏外人/凭谁说/惯将喜怒哀乐都藏入粉墨/陈词唱穿又如何/白骨青灰皆我/乱世浮萍忍看烽火燃山河/位卑未敢忘忧国/哪怕无人知我/台下人走过/不见旧颜色/台上人唱着/心碎离别歌/情字难落墨/她唱须以血来和/戏幕起/戏幕落/谁(终)是客/你方唱罢我登场/莫嘲风月戏/莫笑人荒唐/也曾问青黄/也曾铿锵唱兴亡/道无情/道有情/怎思量/道无情/道有情/费思量/

1.D  A.“古风歌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多年前的《青花瓷》”错误。B.“所以才能成为优秀的作品”错误,强加因果。C.“古风歌曲也遭近半同学反感”错误。
2. B “此观点忽视了古风歌曲受众为青年的现实”错误。
A.“古风歌曲在内容上满足了当下青少年对爱情的憧憬,并通过对传统经典故事、意境的重构,赢得了当代青年们的青睐”表述不全面也不够准确。B.“古风歌曲流行是因为其节奏明快,注重押韵,并且契合青少年对侠义精神的追求,能够激起他们对个性、自由的追求”表述不全面。C.“当代古风歌曲因满足人们的自我精神需求,其歌词充分借鉴古典诗词简洁、精练、押韵的特点而深受欢迎,广为流行”表述不全面。
4. ①引用论证。如第一段引用《赤伶》“位卑未敢忘忧国,哪怕无人知我”的歌词,说明了古风歌曲风靡的现状。②举例论证。如第二段以《赤伶》中所塑造的优伶与侵略者一同烈火焚身为例,论证了古风歌曲盛行的原因之一是人们对侠义精神的推崇。③对比论证。如第三、四段先从正面阐释古风歌曲风靡是因为其形式符合传播规律,又从反面说明了部分作品因不符合传播规律而饱受诟病,对比鲜明,说服力强。 
5. ①融合京剧曲调和流行旋律,得到李玉刚等歌唱家多次演绎。②主题上,充满对侠义精神的推崇,满足了情感宣泄的需求。③歌词注重押韵,节奏明快;有古典元素和历史厚重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唱古风歌和通俗歌的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