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么画?

 《棕色的和谐》或者《鲁昂大教堂》作者是 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 )
《棕色的和谐》这幅画显然是在一天下午画的;当时天气阴冷,气氛忧郁,光线晦暗而又沉闷,只见大教堂耸立于一片灰色的天空下,画面上用的是赭石色。
灰色的大钟,四周细细涂抹了一点既蓝而又带深灰的颜料,中央部分用的却是黄褐色。中央三扇大门如同三个黑沉沉的洞穴;那木门的深暗色今日仍可从画面上看出来。在以灰色为主的这种深暗色度的调和之中,我们仍可看到停留在各种雕塑上的光的符号,因为这些雕塑是用少量活跃的色彩绘出的。
彩绘玻璃窗上的蔷薇花饰,在正中大门小尖塔后面用的是沉浊的蓝色,因而清晰可见。
  相反,《鲁昂大教堂》这幅画是莫奈在一天傍晚夕阳西下的时候改换窗口画出来的,存放于马尔莫当博物馆。如今仍保留着草图状态的这幅画,稍稍从侧面看去,其黄色和浅玫瑰色已随着侵入其基础部分的巨大蓝色暗影而看不出来了。
在正中的三角楣顶端,阳光和暗影却异常分明;珊瑚红的笔触在门框处呈曲折状,为突出每个空隙处而使用的鲜红色和橙色,使得整个建筑熠熠生辉。各处雕塑则因用的是淡蓝色而基本上难以看出,塔楼上的尖形拱肋、小尖塔以及高过淡紫色大圆花饰的长廊都用的是这种颜色……阳光及各种折射光的明灭不定似乎都在使得建筑物得以形成,而又将其化解……除正门的上方,颜料都用得很淡。
为恢复光的活力,莫奈发明了一种非常具体的“粗糙而又粘稠”的笔法。他的这些有关大教堂的画是在吉维尔尼的画室中完成的。

网友问:绘画感到底是什么?

凡是画画的人,经常会听到一个词汇“绘画感”。这个“绘画感”到底是指什么呢?或许,很多从事绘画的人也无法说清。

既然,网友问到我这个问题了,我想还是按老规矩来:少谈理论,用我多年来绘画的体验来讲述一下“绘画感”的内涵。

我以前很多次讲到“有些人画了一辈子画,却不懂画”。在这里还要重复一下我的这个论点。

我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些人画“画”是从事艺术创作,这里,前一个“画”字是动词,是指绘画的行为。而后一个“画”字是指一件由该人创作的艺术品。而有些人只是在做“绘画”这件事(仅仅是画画的行为),而并没有创作任何艺术品。因为,他不懂得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品,也就是说,他不懂得绘画艺术品的含义是指什么。

这样一来,就不难明白,为什么有的人画一辈子画也成不了画家,因为他缺乏的是对“艺术”的理解、认知和造诣,缺乏对“艺术”的驾驭、把控和描绘,缺乏对“艺术”的演绎、叙述和宣示。这又是什么意思?该如何理解呢?

当一个人立志成为画家,应该从一开始就要搞明白:是仅仅从事画画这件事呢?还是要画出真正的“艺术品”来?这两点弄不清,就极有可能最终成为一个画了一辈子画而不懂画的人。

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能创作艺术品的画家,就要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造诣情怀、理论技法甚至人品格调。这些缺一不可!没有这些做基础,你永远不可能明白“艺术品”和“非艺术品”的区别;永远不会懂得“俗”和“雅”;永远不会懂得“美”和“丑”;永远分不清“壮美”“优美”和“媚美”的界限;永远搞不明白“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的道理;永远也无法领会白石老人说的“最好的绘画在于似与不似之间”的精辟论断!

我以前发表过“再论艺术的真谛”一文(网友可以搜到)。我提出了重要的六个字“真 智 品 精 神 魂”。只有做到了这六个字,才会成为真正的艺术家。

而我要谈的这个“绘画感”,也就是在绘画过程中这六个字精神层面的体现。当真正的懂得了这六个字的含义,剩下的就是如何来表现,也就是说如何来“画画”了。

在此我想举一个小例子:每一个人都会照镜子,在镜子里看见的东西你会把其当做真实的原物吗?(不论镜子里反射的是自己、他人、景物或是其他什么)很少有人会将这些影像当做真实,你也不会因为这个影像的真实反映而特别激动兴奋。这是因为你知道:镜子里的景物再像,也只不过是那真实景物的影像而已。同理,如果你将画布当做了镜子,在这面“镜子”上“真实描绘”了你看到的景物,而且,描绘的极为相像,不差分毫。这样一来,你会将这件“镜子(即使是画布)”上描绘出的“影像(即使是画出来的)”看做真实的美好么?如果是,那只能说明你在看镜子里的景物时出现了某种幻觉。如果不是,那么你的问题就是在“画画”上了。

这里我说的问题就是:当你将景物画到了极致形象,实际上却降低了“绘画感”,增加了“摄影感(也就是镜子里的感觉)”。这是绘画的“病”!也就是我前文说到的只是在从事画画这件事而已。

自古以来,中外绘画艺术家都在努力试图寻找一条最美的方法来呈现“绘画的结果”。于是,在西方有了多种流派,即使是以安格尔为主的“写实”风格,也在光影、质感和精神层面追求绘画感,而不是求“像”!而这一点上看,中国人的祖先,由于思维方式和哲学理念的不同早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不论是书法、绘画、音乐、工艺、建筑、饮食、茶酒、风俗等等,均已经在求“境界的高尚、情怀的抒发、礼义的表彰和个性的体现”中达到了极高峰。那种单纯求“像”的东西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没有一件被传承下来过。

正因如此,中国画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绎、创新,形成了工笔白描,工笔重彩,小写意,大写意,泼墨等等纵横南北的不同画派,无一求“像”,而均求“意趣和情怀”。这就成为了绘画这件事的灵魂所在!中国画、中国书法以及中国艺术的方方面面(包括瓷器、玉器等众多艺术门类)均在体现“意趣和情怀”方面达到了其他各国无法超越的巅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写意中国画中用笔的那种“意到笔不到为上品,笔到意不到为下品”的神韵,可谓是墨落如山崩石裂、笔走似龙腾蛇飞!这便是“绘画感”在画面上的呈现!我们词汇中的那“得意忘形”一词正是由此而生,多么形象地描绘出了画者在得“意”而忘“形”之后,画出了精彩作品之后那得意洋洋、意气风发之态?

所以,好的画家一定是在方法、立意、构图、色彩以至情感上追求绘画作品的“韵律、笔法、风格及个性”呈现。一定是赋予绘画作品以内涵,而不去一味地毫无意义地求“照片感”!

这方面有人走到了极端:梁凯,石恪,黄慎,八大,石涛,任伯年,齐白石,陈子庄,毕加索,莫奈,梵高,米罗等等,成为了载入史册的艺术家。

“绘画感”是要靠悟性得到的。朋友们,努力吧,不要和自己较劲,将思维放开去感受一切的美好,去赞美这种美好!用你的心和情感赋予自己的“画”,让她变成可以飞翔的鸟儿,在自由的天际傲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未经作者授权,禁止转载

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彩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