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篮球比赛中的骑马射箭只能是单脚起跳是吗?

不是每一个孩子都可以“鸡”成谷爱凌!

原创作者|李镇西(新教育研究院院长,原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

本文为李镇西校长原创,首发李镇西校长个人微信公众号“镇西茶馆-ID:zhenxichaguan”,校长传媒获得授权发布

谷爱凌横空出世,惊呆了国人。

我从没听过的这个名字突然刷屏了,因为她夺得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大跳台金牌,为中国斩获了本届冬奥会第三金。

她是哪个小学、初中、高中毕业的?

我一直等着有学校欢呼:“热烈祝贺我校××届毕业生谷爱凌获得冬奥会冠军!”然后大谈该校的“素质教育”如何硕果累累,比如“培养”了这样的学生,等等。以往不少冠军的母校都是这样吹的。有一年,一个美国人获得诺贝尔奖后,国内有一所中学居然挂出标语:“热烈祝贺我校××届毕业生×××的妹夫×××获得诺贝尔奖!”

一个学校的校友获得了荣誉,母校为此自豪,人之常情,非常正常。发出贺电或挂出标语,表示庆贺,也无可非议。

但你千万不要把这个冠军说成是你培养的,更不要从这个冠军身上总结出你学校的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教学创新等“办学经验”,还一套一套的,比如“一个关键”“两个落实”“三个推进”以及“4S模式”“315工程”……

然而,几天过去了,我没看到中国哪个学校出来“认领”谷爱凌。

随着网上信息的进一步披露和丰富,我才知道,谷爱凌爸爸是美国人,妈妈是中国人(不知是否是美国籍),她是在美国出生,美国长大,美国读书,三年前加入中国籍。

不知其他同胞怎么想,反正作为中国人,我除了自豪,还有一点“占了便宜”的窃喜。

只是我对她自己说的加入中国籍的动机有点失望,她没有说“同为炎黄子孙”“报效祖国”之类的,而是说,因为在中国,自由式滑雪的多个项目尚处于起步阶段,“加入中国籍,一想到我有可能成为别人的榜样,我就觉得这个机会不容错过。”

但毕竟咱挖了一个“优生”,知足了。

看到她的家庭背景,我目瞪口呆了:谷爱凌的妈妈谷燕在北京长大,大学就读于北京大学。领英上的资料显示,北大毕业后,谷燕赴美留学,先后在奥本大学读了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在洛克菲勒大学读了分子遗传学,还在斯坦福大学的商学院读了MBA,毕业后在华尔街工作。而她的丈夫,也就是谷爱凌的爸爸,则毕业于哈佛大学。对了,谷爱凌的爷爷也是斯坦福大学毕业……

有了这样的“金色基因”, 这个漂亮的女孩,简直就是传说中的神话一般的存在:不仅仅擅长滑雪,还酷爱骑马、攀岩、射箭、足球,是个全能运动高手。除此之外,她会弹钢琴,会跳芭蕾,还以1580分(满分1600分)的高分被斯坦福大学录取,是名副其实的学霸!

面对她,我们通常喋喋不休的各种教育理论、原则、途径、方法……统统不管用!

有谁根据这些理论、原则、途径、方法……“培养”出过“谷爱凌”?

几年前,某报记者曾就采访某高考状元后写文说,该状元之所以能够成为状元的第一原因,恰恰不是因为他努力学习,而是他爱玩儿!因为他更多时间是花在踢球、弹琴、旅游和打游戏等方面,还有睡眠充足,“从来不熬夜,每晚睡觉时间绝不超过十点半!”

我当时就在博客上写文怼他:“你怎么不说这孩子的智商有多高?”

是呀, 对谷爱凌的成功来说,天赋是第一的,其他都不是决定因素。

有一次谷爱凌生病了,不顾妈妈的劝阻非要去赛场,她说:“我还能走,就去看看呗,顺便赢一场也行!”

如此凡尔赛,若没有超出常人的天赋,仅仅靠“顽强的毅力”,怎会有这样的自信?

当然,如果一个人任其自生自灭,再有天赋也不能造就成功。在全世界,像谷爱凌这样的天才显然会有很多很多,而不少天才却被埋没了,无人知晓。

所以, 强调天才,不是不谈教育,而是说,只有在天赋这个前提下,我们才能谈其他。比如,环境和家庭。

先说环境因素。我在想,美国的中小学生肯定没有中国中小学生压力这么大,即使是现在“双减”之后, 许多孩子依然负担重重,哪有谷爱凌那么自由?

有报道说:“在中国,谷爱凌发现,身边的小伙伴们很早就开始上奥数补习班,为了和小伙伴们一起,谷爱凌也去学了奥数,这给她的数学成绩打下了极好的基础——在美国的中学里,谷爱凌的数学考试成绩一直是第一名,甚至还打破过学校的数学考试纪录。后来每年暑假,妈妈都会带她回到北京,去海淀黄庄上课外辅导班,学习数学。谷爱凌说,妈妈告诉她,‘来中国上十天课,能在美国顶一年。’”

中国的十天,顶美国的一年。这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中国孩子的学业负担有多重?如果谷爱凌在中国读中小学,哪怕她的智商超过爱因斯坦,恐怕也难有时间去骑马、攀岩、射箭、弹钢琴、跳芭蕾了!

所以,“谷爱凌用一年的时间完成了高中两年的课程,提前一年从高中毕业。这样她就有更多的时间准备冬奥会。她也是自己所在中学第一位提前毕业的学生。”

看来,谷爱凌的成功,得益于她“一学两制”,即一样的学习,却有两个制度—— 在中国学习,在美国考试。

可在中国学习,在中国考试的中国的孩子就没这么幸运了!

这也足见中国的教材和课程有多难!可怜的中国学生!

报道说:“备考美国高考SAT时,谷爱凌也选择了回国补课。她强烈地感受到了中国在考试上的优势。”

这优势仅仅对当时还是美国人的谷爱凌才是优势,而对中国大多数孩子来说,则是灾难。

如果谷爱凌也在中国学习中国考试,会成为谷爱凌吗?

设想一下,如果她从小在中国读书,即使学校发现了她的天赋,那么,谷爱凌面临的选择恐怕只有一个,放弃正常学业,进入相关专业的少年体校,比如进入少年滑雪训练学校,从很小就开始专业训练……如果那样的话,还有今天什么都爱玩而且什么都玩得很棒,甚至还拿世界冠军的谷爱凌吗?

其实,妈妈谷燕后来也把女儿送去了专业队训练,但并没有让她放弃学业,而是一边读全日制的学校,一边训练并参加比赛。这在中国恐怕很难。

对了,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全红婵了,那小姑娘不就是从小脱离学校而参加专业训练吗?想想这两个同为中国选手的女孩吧,面对记者,两人的精神面貌和气质完全不同,而全红婵之所以没有能成为谷爱凌,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环境不同。

谷爱凌母亲谈到对孩子睡眠的重视时说:“我就是让她必须睡足够的觉,小时候睡15个小时,上小学后13个小时,现在每天也要睡10个小时,睡不够哪有精力玩儿?”

这也只能在美国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才能做得到。在中国做得到吗? 哪个中国孩子的父母不希望孩子能睡“15个小时”“13个小时”“10个小时”?都是自己的心头肉,谁不心疼?但大环境不允许啊!

所以,脱离了生长的大环境,孤立地想从谷爱凌身上“总结梳理”出什么“教育秘诀”,完全就是白扯!

说到家庭,我首先想到的是有钱。因为我看报道说,谷爱凌作为一名个人运动员,“她的花费是一笔极为昂贵的支出,不仅要支付教练的费用,还要支付飞到全球各地参加比赛的旅行费用。”

写到这里,我又想到全红婵了。幸好有国家,不然全红婵的天赋也会打水漂。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制度的确还是有优越性的。

全红婵毕竟是天赋极高的个别人,所以政府愿意为她投入,以期待她“为国争光”;而其他同样有某种天赋但又不如全红婵那么突出的孩子,就没那么幸运了。而对大多数中国家庭来说,不可能为孩子的某项爱好投入“极为昂贵的支出”。

但这里的“家庭因素”其实主要还是指谷爱凌的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从披露的信息看,谷爱凌生活在一个高知家庭,前面我已经引述了相关资料,展示了其父母和爷爷的高学历。但这还不是最主要的,因为在中国双博士双海归的父母也很多,但这些高学历的父母有谷爱凌母亲(因为从报道来看,主要在女儿身上花工夫的是她妈妈)的素养吗?

对,我这里说的是“素养”,而不是具体的方法。虽然所有素养都得体现于具体的行为,但没有素养就不会有相应的行为。

据谷爱凌的妈妈说,从谷爱凌三岁起,她就凡事都让她自己选择,要求是,既然选择了这件事情,就要努力去做好!

尊重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然后鼓励孩子努力做好。这是尊重,也是信任。

可我们有多少孩子的业余时间学这学那,是自己的选择?往往都是父母的选择,然后强加给孩子。

给孩子以自由的选择,才能让孩子内心生长出自信与自强。

这次比赛中,在两跳结束后,谷爱凌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篮球骑马射箭和抛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