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径比赛中如何提高竞技水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竞技体育人砥砺奋进、不断超越、勇攀高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国家体育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竞技体育的发展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与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进程同向、同步。竞技体育优异成绩的取得也彰显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映射了中国特色体育发展道路的强大生机与活力。

(一)初步发展阶段(年)。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国内外形势,如何快速提高竞技运动水平,适应国际交流需要成为一项重要任务。结合当时国情,我国体育事业确立了“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战略。从1952年参加第15届赫尔辛基奥运会开始,我国竞技体育逐渐崭露头角,1959年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为竞技体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竞技体育在国内外大赛成绩、优秀运动员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然而,十年动乱给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带来了严重阻碍,特殊时期在“缩短战线与保证重点”战略方针引导下,通过把有限社会资源运用到重点领域,确保了竞技体育的局部发展和赶超。

(二)稳步发展阶段(年)。自1979年我国恢复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以来,竞技体育的主要任务是“勇攀高峰,为国争光”,在“优先发展战略”推动下在国际比赛取得优异成绩,为国家培养优秀运动员。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我国竞技体育进行了体制机制改革的积极探索,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竞赛训练体制、人才培养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全面启动,在举国体制的推动和保障下,竞技体育实现了自身实力的稳步增长。

(三)快速突破阶段(年)。1992年后我国竞技体育呈现了项目的职业化、市场化发展趋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为竞技体育进一步注入了新的活力。以足球项目改革为突破口,我国竞技体育改革发展不断深入。这一阶段竞技体育的主要任务是吸收职业化改革成果,大力提升竞技体育的科学化、系统化和国际化水平,实施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在“奥运战略”助推下获取国际大赛成绩。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们实现了金牌、奖牌榜世界第一的目标,提升了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塑造了良好的国际形象,竞技体育的国际竞争力取得了历史性飞跃。

(四)转型升级和全面发展阶段(2009年—至今)。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竞技体育的主要任务是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竞技体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奥运备战模式和实施全运会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奥运项目协会实体化改革。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竞技体育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逐步实现了从单一管理到“多元治理”的体制机制转变、从“争光体育”向全面体育转变、从“金牌至上”向展示综合实力的复合型目标转变,竞技体育集聚了新的发展活力。

(一)奥运征程创造优异成绩

从1952年参加第15届赫尔辛基奥运会开始,中国代表团不断在奥运舞台上崭露头角。1984年许海峰获得奥运会第一块金牌,实现了奥运会金牌及奖牌“零的突破”。从1984洛杉矶奥运会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我国共参加了9届夏季奥运会,共获得224枚金牌、167枚银牌、155枚铜牌。从1980年参加第13届冬季奥运会开始,我国共参加了11届冬奥会,1992年实现冬奥会奖牌零的突破,2002年实现金牌零的突破,尤其是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中国首次进入冬奥会奖牌榜前8位。截止到2018年,中国共获得冬奥会金牌13枚,银牌28枚,铜牌21枚。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重返奥林匹克大家庭,实现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到2000年悉尼奥运会首次进入奥运金牌榜第一集团,再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首次位列金牌榜首,仅用了24年的时间,竞技体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创造了世界竞技体育史上的奇迹。

(二)世界冠军和世界纪录数量攀升

年参加第15届赫尔辛基奥运会开始,中国运动员们不断为国争光、勇攀高峰,取得了一次次历史飞跃。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竞技体育世界冠军数量攀升,从1978年中国运动员在世界大赛获得4项冠军开始,我国运动员共获得奥运冠军252个;获得世界冠军3319个,占新中国成立以来总数的99%以上;创超世界纪录1125次,占新中国成立以来总数的86.4%。其中,年中国运动员获世界冠军1392项,23年时间内年平均获得世界冠军60.5个,远远超过同期世界其他国家的增长速度。

(三)打造了一大批稳定的奥运金牌大项

我们不断注重打造适合中国国情的重点项目,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重点项目群,打造了跳水、乒乓球、羽毛球、体操、举重、射击、柔道7大优势项目,摔跤、击剑、射箭、自行车、跆拳道等众多潜优势项目,我国竞技体育成为国际体育舞台上一支重要力量。此外,我国还涌现了一大批优秀运动项目代表队,如五连冠的中国女排、长盛不衰的中国乒乓球队、勇攀高峰的中国登山队、被誉为“梦之队”的中国跳水队等。

(四)形成了举国体制和奥运战略制度优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坚持中不断调整和完善举国体制,使得举国体制始终能够发挥巨大的凝聚力、动员力和协调力,充分调动起全国体育系统共同做好竞技体育工作的积极性。经过几代体育工作者70年体育实践的不断检验,举国体制成为推动我国竞技体育快速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制胜法宝。依靠举国体制能够在特殊时期广泛调动全国资源和体育系统的积极性,高效的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共同参与的体制机制,塑造强大的工作合力,推动竞技体育在世界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五)成功申办承办了奥运会、世锦赛、亚运会等重大国际赛事

成功举办了1990年北京亚运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2011年上海世界游泳锦标赛、2012年海阳第三届亚沙会、2013年南京第二届亚青会、2013年天津第六届东亚运动会、2014年南京第二届青奥会、2015年北京世界田径锦标赛、2015年苏州世界乒乓球锦标赛、2018南京世界羽毛球锦标赛、2019年男子篮球世界杯赛、2019年武汉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等多项综合性国际赛事,还成功申办了2022年北京第二十四届冬奥会、2022年杭州第十九届亚运会、2021年湛江第三届亚洲亚青会、2025成都第十二届世界运动会等各类重大国际赛事。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申办,使北京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的城市。

(六)培养了一支规模庞大的优秀竞技体育人才队伍

充分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在体育领域大力实施“人才强体”战略,逐步建立了运动员、教练员、体育管理、科研人员、医务人员等各类优秀人才培养制度,造就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竞技体育人才数量稳步增长,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人才结构不断优化。截至2007年,全国各类优秀运动员总计17937人,其中,国际级健将489人,国家级健将4230人,一级运动员5635人,二级及以下运动员7583人;年,我国累计培养国际运动健将2725人,国际级运动健将21020人,从2008年到2017年,国家级健将运动员每年都超过5000人,国际健将运动员每年都超过700人,2014年达到了854人。截至2017年,我国共有教练员24354人,发展教练员人数1659人,到2016年,全国裁判员数量总计95472人,其中,国际裁判员485人,国家级裁判1819人,分布在72个运动项目中。

(七)竞技体育职业化和社会化改革成效显著

推动竞技体育的职业化、社会改革是提升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重要突破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竞技体育领域不断推进运动项目协会实体化改革,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业体育发展方式,继续推动具备条件的运动项目走职业化道路,提升了足球、篮球、网球等多个运动项目的职业化水平,利用社会市场助力竞技体育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职业联赛市场。2015年以来,以足球改革为突破口,不断提升了足、篮、排三大球等项目的职业化发展水平,不断扩大了职业体育的社会参与。

(八)竞技体育服务国家战略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彰显

新中国成立以来,竞技体育在国内外大赛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自身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与经济、社会、文化、外交等领域不断融合,在国家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举办和参与各类大型国际赛事,展现了中国良好的形象和经济社会发展新风貌,塑造了大国形象,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通过大力发展竞赛表演市场、职业体育市场、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等推动竞技体育项目产业化发展,2016年体育竞赛表演业总产出186.8万亿元,实现增加值达65.5亿元。随着我国体育事业改革的深入,竞技体育从主要服务国家崛起的政治价值,逐渐向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文价值转变,围绕满足于人民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发挥出竞技体育的休闲、教育、健康等多元价值。

(九)中华体育精神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在全社会得到弘扬

中华体育精神是我国竞技体育领域产生的重要文化财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逐渐形成了以“为国争光、团结协作、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等为内涵的中华体育精神,中华体育精神继承了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凝聚着体育战线一代又一代人的心血,在实践中不断被弘扬。中国女排不畏强手,顽强拼搏,创造了五连冠的辉煌,“女排精神”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改革激情,成为整个民族锐意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人生能有几回搏”“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等远远超过了体育的范畴,成为一个个激励全国人民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体育精神丰富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成为激发全国人民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瑰宝,在全社会得到广泛弘扬。

三、新时代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向

1.丰富竞技体育发展的新内涵,助力新时代强国建设

一是从服务国家的单一价值向满足社会需要的多元价值转变,拓宽竞技体育发展的价值内涵。要更加强调通过竞技体育推动新时代国家和社会建设,不断挖掘竞技体育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在促进国家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服务新时代国家对外战略、推动国家文明与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综合效能,为竞技体育自身发展拓展更大空间、集聚更多能量,从而更好地发挥竞技体育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从单向度的为国争光向全面服务社会发展转变,紧密对接新时代强国建设需要,创新竞技体育发展的目标内涵。要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高度提升竞技体育发展的新内涵,将竞技体育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密切关联,从国家发展和国家战略的高度重新定位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向,更好地服务于健康中国和强国建设目标,以满足人民体育需求为出发点,推进竞技体育转变发展方式,不断增强竞技体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三是从竞技体育优先发展、赶超发展向协调发展、全面发展转变,优化竞技体育发展的结构内涵。新时代的竞技体育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及时对竞技体育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进行矫正,尽快补齐竞技体育发展短板。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保障竞技体育内部各要素结构平衡发展,要实施可持续的发展评价,通过优化竞技体育发展方式,推动竞技体育的内涵式发展。

2.建立竞技体育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一是从竞技体育的单一管理向多元治理的体制机制转变,从政府权力无限向权力有限转变,从政府管办合一“独轮驱动”向政府、社会、市场、个人“四轮驱动”转变,从“垂直型”管理向“扁平化”治理转变,推动竞技体育不断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个人投资的“扁平化”治理结构转变。加强顶层设计,转变政府职能,确立社会组织在竞技体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把社会的全面参与、市场的有效参与、公民的自愿参与和政府主导融为一体,打造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依靠社会力量,政府参与、市场支持的新型竞技体育治理结构。

二是从依靠集中资源投入的粗放型向注重科技助力、机制创新的组织体系转变,推动竞技体育治理结构向多种机制耦合创新的集约型转变。整合竞技体育体制性资源,强化政府调控与市场资源配置协同,推动竞技体育发展方式从重数量的外延式扩张向重品质的内涵式发展转变,继续创新竞技体育运行机制,从强调资源集中投入的粗放型向依靠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的集约型转变,从人力密集型向科学密集型转变,提高竞技体育的整体结构性效益,引导竞技体育不断走向内涵式发展。

三是从国家单一投入向国家和社会多元参与的奥运备战组织管理模式转变,提升备战参赛体制机制活性。以改革促备战,以备战强改革,创新国家队备战管理机制,通过统筹政府、社会、市场、个人、行业等多元力量,引导和鼓励地方体育和社会组织、企业、高校、个人承担奥运会训练参赛任务,整合多方力量,调动多元主体备战奥运会的积极性,搭建全国性备战组织管理平台,打造国家和社会多元参与的备战体系。

3.不断完善竞技体育发展战略,提高为国争光能力

一是从突出奥运优势项目向各类竞技运动项目全面协调发展转变,通过提升竞技体育的整体实力,提高竞技体育为国争光能力。转变以优势项目为中心的奥运战略项目布局,完善竞技体育项目结构,在保持优势项目水平的同时,扩大和巩固优势项目规模,大力实施“集体球类项目振兴战略”和“体能项目全面提高战略”,在世界公认的最具影响力的项目上实现突破,保持冬季项目综合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持续提升,夏季奥运会和世界大赛成绩处于世界一流,通过优化竞技体育的结构布局,建立各项目分布合理、均衡协调的竞技体育发展新格局。

二是从注重数量规模型向强调质量效能型的奥运战略转变,从金牌至上向展现综合实力的复合型目标转变,丰富竞技体育为国争光的新内涵。塑造和推广健康积极的金牌观,从单纯追求提高运动水平转向为提升竞技体育的综合竞争力。充分认清竞技体育背后透射出的国家发展、国家形象、民族精神和社会价值,科学统筹重大赛事的备战参赛工作,更加注重追求国际体育话语权、国际体育事务参与权、承办国际赛事的能力、大型赛事规则制定权等,全面提升竞技体育的综合竞争力。

三是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适应国际竞技体育发展规律,从师徒传技到奥运攻关,大力推进“科技助力”工作,提升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智能化水平。主动适应国际政治、经济和信息技术变化,深化对竞技体育发展规律研究,把握奥运会项目演变特征和训练规律,提高金牌背后的科技含量。要搭建科技助力平台,加快复合型训练团队建设,推动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与体能训练、专项训练、机能监测、医疗康复、膳食营养、心理训练、情报信息等训练实践深度融合,加快训练场地、器材、设施等智能化改造,提高训练过程和状态监控的科学化、信息化水平。

4.大力推动“科技助力”工作,提升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

一是完善“科技助力”工作的体制机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运动训练实践密切结合的科技服务体系,完善统一的管理机制,打通各个项目间的壁垒,通过打造资源共享和经验交流平台,将科技与训练实践紧密结合。广泛利用社会市场资源,吸纳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科技助力”工作,通过发挥不同参与主体的优势,共同进行科研攻关、科技服务和保障工作,打造高效率、多渠道、多形式的运动训练信息服务网络以及体育科技激励、保障机制,提高科技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二是大力实施“科技助力”和科技支撑计划。引进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加强国际信息情报收集,动态分析掌握各国竞技体育大数据;围绕运动训练的实际需求展开科技开发,以科技为手段,组织多元力量对重大竞技体育科研项目进行公关,推动高新技术在运动训练实践中应用;加强技战术训练大数据分析,提高专项体能训练和科学恢复再生水平,加快生物技术、体育装备、训练器材和科研仪器等更新迭代,加强科学训练、营养恢复、状态调控以及多学科科技公关,提高训练过程和状态监控的科学化、信息化水平,通过器材的创新、设备的改造升级等逐步提高项目的科技含量。

三是构建现代化多功能智能场馆。提高我国训练场馆设施的科技元素,通过器材的创新、设备的改造升级等逐步提高场馆设施的科技含量,推进训练、科研、医疗、康复保障等多个元素融入训练场馆。要不断升级与改造满足备战奥运需要的“科研、训练、保障”三位一体的多功能智能场馆,打造具有技术诊断、医务监督、信息情报搜集、身体恢复等多功能融合的智能训练中心,为运动训练与竞赛提供优良的硬件保障。

5.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化竞赛体系,提升竞技体育的职业化水平

一是推动竞赛体系的社会化、科学化、制度化和多样化。改革全运会、冬运会、青运会制度,完善办赛方式和组织管理办法,推动全运会与奥运会接轨,年度赛事与全运会挂钩,国内比赛和国际比赛紧密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系列赛、大奖赛、分站赛等,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人群的需要。实行竞赛的分级分类管理,扩大专业赛事举办和参赛的灵活性、开放性和自主性,调动多元化赛事主体的积极性,建立既符合项目发展和市场需要,又符合青少年运动员成长、成才规律要求,与国际接轨的单项竞赛制度。

二是创新中国特色职业体育发展方式。首先,协调好我国的职业体育与“为国争光”的专业体育关系,既要立足我国国情又要尊重职业体育发展规律,协调项目管理中心与协会、职业俱乐部的关系,根据我国运动项目的市场化程度,广泛利用社会市场资源提升运动项目的竞技水平;其次,推动职业联赛的实体化运营,做好职业体育联赛顶层设计,打造不同项目的职业联赛,充分调动社会市场参与职业赛事的积极性,构建政府引导、依托市场、协会监管的联赛管理制度,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联赛发展模式。

三是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职业化品牌赛事。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充分挖掘不同项目的职业化发展潜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体育俱乐部和高水平职业化品牌赛事。积极推动各类运动项目俱乐部走向国际市场,根据我国体育项目的职业化程度和在世界的影响力,探索我国足球、篮球、排球、网球、高尔夫球等项目的职业化发展道路,争取到2050年重点培育出3-5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职业化品牌赛事。

6.坚持实施人才强体战略,推进竞技体育人才多元化培养

一是打造体育系统、教育系统和社会力量多元投入的新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拓宽运动员培养途径,大力推动体教融合,在继续发挥政府部门主导作用的同时,调动人才培养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市场在项目普及和培养后备人才方面的作用。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和联动机制,实现运动学校、学校运动队、业余体校、体育俱乐部有机结合,厚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育基础。

二是提升高水平教练员、裁判员等复合型人才队伍的培养水平。进一步实施精英教练员培养计划,加强高水平教练员队伍的建设、管理和培养,完善教练员执教管理考评机制和教练员职业能力提升办法,建立教练员终身学习制度,全面提升我国高水平教练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升复合型训练管理团队的科学化水平,通过加快我国体能训练人才培养,扩大我国体能训练和康复再生人才规模,加大高水平竞赛管理人员和裁判员培养,打造国际体育组织认知的人才团队。

三是推进国家队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创新国家队组建模式,优化优秀人才选拔方式,大力推进国家队高水平人才培养的社会化、院校化和地方化。通过依托多方力量,调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积极与一些高等院校、单项协会等建立合作关系,利用多方力量建设新型国家队。另外,将教育政策和竞技体育政策结合起来培养优秀后备人才,继续推行跨界跨项多元人才选拔方式,建立项目选拔与跨界选拔相结合的长效机制,继续坚持实施人才强体战略,打造不同项目联动递进的后备人才梯队。

  2019年马拉松年度工作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完成协会实体化改革,增添田径强国建设新动力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体育强国建设纲要》颁布之年,是中国田径备战东京奥运关键之年,也是中国田径协会实体化改革之年。

  经过一年多的筹备,2019年10月底协会实体化正式落地实施,迈出了行业协会深化脱钩改革的重要一步。协会实体化改革是中国田径作为基础大项,在新时代坚持高点定位、勇于担当,大踏步走向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发展的探索攀登之路,是形成“依法设立、自主办会、服务为本、治理规范、行为自律”的行业管理之路,也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田径事业、激发奥运备战的活力、全面贯彻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长远发展之路。

  马拉松作为中国田径协会引领全民健身,践行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重要抓手,在协会实体化改革后,将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和新能量,通过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思想观念的转变,释放出更多活力,为体育强国建设增添新动力。

  数据统计显示,2019年全年马拉松赛事数量持续增长,全国共举办1828场次规模赛事(800人以上路跑、300人以上越野及徒步活动),覆盖了全国31个省区市,参加人次达712万。

  (二)推出马拉松分级分类试点单位,完善三级赛事管理新机制

  近年来,中国田径协会通过制度、标准建设、专业人才培养、赛事文化传播、系列赛事打造、等级赛事评定等措施,积极推动以马拉松为代表的路跑运动沿着健康、规范、有序的轨道快速发展。

  为使马拉松赛事管理体系更加科学、完善,我们建立了马拉松三级赛事监管体系,并逐步发挥实效。各级、各类赛事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层级清晰、升降有序。在赛事组织、选手服务、安全保障、环境保护、信息发布、舆论环境形成较为完备的标准规范。马拉松赛事的社会化、规范化、市场化、职业化、国际化体系建立并逐步成熟健康发展。

  推出马拉松分级分类试点单位,完善三级赛事管理体制新机制。安徽、江苏、广东、陕西、四川、浙江等6个省份作为首批管理试点单位,根据田协相关规定自行出台本省范围内马拉松赛事管理办法,协助中国田协对相关属地马拉松组织管理逐步发挥积极作用。

  (三)探索马拉松职业化发展新路,研究俱乐部注册及联赛事宜

  2019年,中国马拉松的赛事数量和参赛人数继续上升,马拉松运动竞技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国马拉松向规范化、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职业化发展的要求更加迫切。中国田径协会将引导各类体育社会组织依据法律和各自章程规范运行、加强马拉松运动的社会化、职业化和市场化程度,逐步实施马拉松俱乐部注册制度并逐步打造中国马拉松俱乐部联赛。

  通过完善中国马拉松的赛事体系,规范职业化马拉松俱乐部,在深化群众基础,提高参与热情的同时,也将有利于田径运动尤其是中长跑项目的职业化发展打好基础。职业化的马拉松俱乐部通过向注册及非注册选手提供高水平的训练参赛条件,有助于中国马拉松以及其他中长跑项目竞技水平的提升,并形成中国田径为国争光良性的输血助力机制。

  (四)满足大众多元化健身需求,组织开展徒步越野等多样赛事活动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健康生活作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标志,越来越被重视。

  为了满足大众多元化的健身需求,中国田径协会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赛事活动。协会围绕青少年、女性、老年人、残疾人等人群,结合年龄和人群特点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路跑健身活动。积极推动亲子跑、女子半程马拉松,在大型赛事中增设竞速轮椅组,组织举办青少年趣味田径运动会、老将田径运动会,针对贫困地区(国家级贫困县)打造“小康之约”马拉松系列赛;为进一步提升路跑活动康民、便民、利民的服务水平,针对社区居民对跑步运动的需求,将赛事活动送到居民身边,设计打造社区跑,将田径文化惠及大众。为满足民众多元化的需求,新增组织开展了徒步、越野等赛事活动。

  (五)引入赛事安全监测干预体系,增添马拉松运动安全新保障

  伴随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马拉松运动呈现井喷式发展,成为推动全民健身、弘扬体育文化、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平台。

  这一年,为提高马拉松赛事的安全服务水平,中国田径协会为协会注册赛事提供心率预警大数据运营系统服务。通过联动AI预警大屏幕、智能穿戴设备、小程序成绩查询、医护端APP,全程为跑者提供安全保驾护航,逐步打造安全、科学、完善、良性发展的马拉松运动生态体系。

  协会将分步骤建立马拉松心率预警大数据运营平台,提高马拉松赛事的安全服务水平和加强对跑者的人文关怀。一是建立心率预警安全干预系统,加强对选手的保护,为跑者的安全完赛提供保障;二是搭建智慧马拉松心率预警大数据运营平台,采集和分析选手的运动数据,为科学训练提供依据;三是以个性化训练为导向,根据数据分析提供营养、康复、体能等方面的专业咨询和服务。

  (六)合作开展马拉松赛事微直播,探寻马拉松文化传播新业态

  这一年,中国田径协会注册赛事传播范围不断扩大,通过微直播平台,2019年网络直播的田径赛事有21场,在线观看超过500万人次。

  中国田径协会在推动改革发展过程中,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将微直播等新技术引入到赛事转播中,运用直播互动平台、网络直播等其他社交自媒体平台形式,将马拉松赛事信息传导到不同圈层,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目前随着以马拉松为代表的路跑行业的发展,跑者、举办城市、赞助商、赛事执行公司、计时芯片生产商、赛事影像服务机构等,已经构建起自己的生态。在生态的完善过程中,以马拉松微直播为代表的传播创新正在成为中国路跑彰显活力的脉冲。

  马拉松微直播平台将成为中国田径协会“传媒+产业”融合发展的一个战略平台。微直播服务为赛事主办方提供赛前推广、赛中直播互动以及赛后大数据分析服务,形成完整的服务链条,助力提升赛事知名度,优化赛事运营策略。

  (七)承接国际一流会议,开创中国马拉松国际交流新高度

  这一年,2019国际田联路跑会议在中国兰州举办,这是国际田联首次将年度路跑会议落户亚洲、落户中国,是世界路跑领域规格最高、参与国家(地区)和人数最多的行业盛会。

  国际田联路跑大会是中国智慧与国际理念深度交流融合的一次机会,既为兰州市创造了更好的国际平台,也为中国马拉松带来更多的合作机遇。这既是国内赛事组委会与国际赛事组委会直接对话的一次机会,更是全球路跑行业的一次大聚会、大交流,为世界路跑事业进一步发展贡献了智慧。

  除了国际田联路跑大会首次落户中国兰州,国内马拉松赛事也积极走向国际。中国扬州成功申办2022年世界半程马拉松锦标赛,成都马拉松进入世界马拉松大满贯候选城市。

  随着中国路跑事业的发展,中国田径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也不断提升。2019年中国田径协会副主席王楠高票当选世界田联理事、亚田联副主席,协会副秘书长王晓莹当选亚洲老将田径联合会副主席,另有7人顺利入选亚田联下属委员会委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世界体育舞台担任重要职位。

  当前我国马拉松发展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回首2019年,中国马拉松运动从量变走向质变,实现了较大飞跃,但我们必须看到,当前我国马拉松发展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马拉松赛事数量快速增长同管理能力、资源相对有限的矛盾

  2019年全国马拉松赛事达到1828场,马拉松运动整体呈现健康、稳定、蓬勃发展的局面。与此同时,中国马拉松也面临着赛事质量良莠不齐、赛事管理人才缺乏、社会资源相对有限等难题。如何加强协会对整个行业的管理和协调,仍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重要课题。

  (二)群众对高品质赛事的需求同精品赛事相对有限的矛盾

  如今,马拉松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追求美好生活的缩影,跑者对优质赛事的需求也呈几何式增长。但纵观中国马拉松赛事,一些办赛方的服务意识和办赛能力仍然有限,精品赛事整体占比依旧不高,难以满足群众对高品质赛事的需求。

  (三)群众对马拉松科学健身知识和功能及参赛规则意识、礼仪价值认知有待提高

  部分跑友科学健身意识不足,对自身运动能力的把控较弱,盲目跟风造成运动损伤;部分跑友对规则意识的理解不深入,个别赛事出现了选手替跑、蹭跑等行为;部分跑友对马拉松文化的理解不到位,存在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

  (四)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

  一是中国马拉松赛事对外籍跑友的吸引力有待提高,北马、上马等精品赛事还需采取更多措施吸引外籍人员参赛;二是与国际一流赛事相比,中国马拉松赛事的品牌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

  (五)群众参与广度与竞技水平高度发展不协调

  与深厚的群众基础形成对比的,是中国马拉松竞技成绩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全马的完赛人数在总体跑者中占比不高;二是高水平选手数量总体不多;三是竞技水平相对不高。在群众参与广度空前的今天,中国马拉松竞技成绩亟待突破。

  2020年工作规划

  2020年,我们面对马拉松发展的新时代、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要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依法治体、协同联动,持续提升马拉松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力推动马拉松项目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精心设计、周密部署、稳步推进,使我国马拉松运动规范化、社会化、科学化发展,助力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

  (一)释放协会实体化改革能量,进一步推动马拉松赛事高质量发展

  经过一年多的筹备,2019年10月协会实体化正式落地实施,初步构建了实体化运作机制,为协会转型后开展各项工作奠定了基础。2020年,协会将进一步转变管理体制、转变运行机制、转变思想观念,不断加强协会治理体系建设,提高协会行业治理能力。围绕协会实体化改革,把握机遇、提升效能、共建共享。

  通过改革,推动马拉松项目在新时代实现自身突破发展,提升管理效益,整合社会资源,团结全国社会各界,共同推动中国马拉松事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创新和完善马拉松行业运行机制,引导更多社会资源和力量,向马拉松项目聚集,实现行业的共建共享,让每位马拉松参与者都能感受到改革带来的成果,推动中国马拉松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马拉松赛事体系逐步完善。各级各类赛事内容丰富,层级清晰,升降有序,在赛事组织、选手服务、安全保障、环境保护、信息发布、赛事补给等方面形成较为完备的标准规范。

  (二)夯实塔基、垒高塔尖,通过群体厚度助推竞技成绩提升

  2019年,协会在增强马拉松群体厚度和提升马拉松竞技成绩方面做了诸多工作。2020年,我们将继续推广“国人竞速 全民畅跑”战略,力求在群体厚度和竞技成绩方面取得双丰收。

  具体而言,2020年我们将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思想作为马拉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满足群众对赛事的多元需求,逐步建立多层级的大众赛事体系,引导马拉松爱好者积极参与,让人民群众通过参与活动、赛事,感受到马拉松带来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同时,通过跑步推广、赛事活动、跑者服务、城市赋能、文化引导,不断满足国人追求健康体魄和美好生活的需求,发展群众体育,促进全民健身,夯实中国马拉松运动的塔基。

  另一方面,协会将进一步推进“国人竞速”运动员激励计划、“国人竞速”赛事激励计划、“国人竞速”青少年激励计划,筹备“国人竞速”俱乐部,搭建俱乐部选拔体系、培养体系、比赛体系和奖励体系,制定管理机制,提升商业运营能力,提升中国马拉松运动的竞技水平。

  (三)加强社会化、职业化建设,启动中国马拉松俱乐部联赛

  为了更好引导并激励中国马拉松向规范化、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职业化方向发展,促进马拉松运动竞技水平的发展与提高,中国田径协会将于2020年组织开展中国马拉松俱乐部注册,2021组织俱乐部联赛。利用俱乐部的职业化、专业化和规范化,让更广大的民众参与到竞技水平的提高中来。

  同时,协会将加大群众马拉松组织的专业培训,根据马拉松组织开展活动的需求,围绕各级、各类马拉松组织的管理和推广、训练和参赛、组织和运行进行培训。树立典型和示范,带动群众马拉松组织的整体发展。

  (四)优化越野、徒步赛事活动竞赛组织标准,扩大中国马拉松及相关运动形式

  继续打造群众参与度较高的赛事。完善徒步赛事组织标准和规则设计,提升徒步赛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建立越野赛办赛技术标准,结合城市文化和地质环境,因地制宜打造越野赛系列赛(草地越野、山地越野、海、沙滩越野、森林越野、雪地越野等)、品牌赛。

  积极探索,打造趣味性、游戏性、参与性更强的马拉松相关运动形式,并推动其系列化、品牌化发展,满足群众对赛事的多元需求,扩大中国马拉松及相关运动形式。

  (五)完善马拉松运动产业体系,构建路跑产业发展新格局

  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马拉松运动产业体系,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良性发展模式,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的新机制,实现马拉松运动产业继承创新发展和统筹协调发展的新局面,推动马拉松运动产业新增长。

  2020年,我们将培育多元化马拉松运动产业市场主体,充分发挥马拉松运动社会组织在普及马拉松运动、组织马拉松交流平台、服务路跑爱好者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对马拉松运动社会组织的管理和扶持,引导各类体育社会组织依据法律和各自章程规范运行、提升活力,培育多形式、多层次马拉松运动协会或俱乐部。

  促进马拉松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产业链衍生叠加,强化马拉松运营与城市产业发展、宣传推广的关系,加强政府、媒体与马拉松赛事运营机构、跑步协会、跑团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做大做强马拉松赛事经济规模,促进马拉松培训业、马拉松装备制造业、马拉松技术服务业、马拉松传媒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打造马拉松+产业发展新形态,大力推动马拉松与科技、旅游、健康、休闲、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

  促进市场主体不断壮大。产生一批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大批富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形成一批赛事运营、马拉松俱乐部、运动APP、户外运动产品等产业链知名品牌。

  推动产业消费人口扩大。不断提升跑者人口,提高马拉松运动消费额占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鼓励各地结合人文、自然景观等特色,因地制宜发展多样化赛事。积极引导具有示范效应的重点赛事项目发展,多元化满足人民群众对于马拉松运动的层次化多样化需求。

  (六)推进马拉松文化建设,培育马拉松文化传播新亮点

  推动马拉松文化建设,进一步提升中国马拉松文化影响力。整理与挖掘马拉松历史与数据档案,传承马拉松优秀文化,深入研究马拉松文化内涵。探索整合马拉松文化资源,打造有知名度的马拉松文化品牌活动。

  弘扬马拉松文化,提高群众对马拉松价值功能的认知。普及马拉松的功能价值,让更多的群众了解马拉松的健身知识,宣传健身效果,弘扬健康理念。在各级各类的马拉松赛事、活动中,介绍马拉松基本知识和规则、马拉松文化、马拉松精神,让群众充分了解感受马拉松的文化魅力。

  培育马拉松文化传播的新渠道、新亮点。发挥跑者示范效应,关注跑者的体验、公众的体验,以跑者为主线来挖掘故事,传播和宣传参与享受奔跑的乐趣,拓展大众通过马拉松获取荣誉感、成就感的渠道。

  (七)加强国际化进展,打造中国特色马拉松国际品牌

  进一步推动中国马拉松运动的国际化,积极参与世界田联、亚田联等国际田径行业组织的活动和会议,推动中国马拉松与国际间行业交流,不断扩大中国马拉松的世界朋友圈。

  进一步推动中国马拉松运动的社会化、职业化、国际化、产业化,开拓市场、加强标准化建设,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马拉松国际品牌。并与国际上的赛事融合发展,相互交流和沟通,不断融入世界最高水平的舞台中。

  (八)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科学有序组织开展全年赛事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上半年许多马拉松赛事面临延期。疫情结束后,中国田协将助力赛事运营商恢复赛事组织工作,协调行业资源,帮助中小企业降低疫情带来的损失和影响。

  下半年必然是马拉松赛事竞争异常激烈的半年,面对可以预见的火爆形势,出台相应办法和规划,统筹组织全国各地马拉松赛事科学有序开展赛事相关工作。

大学生欣赏田径比赛的方法及教育意义论文

  摘要:尽管我国的田径运动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目前我国大学生对于田径运动的欣赏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本文针对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欣赏田径运动的方法和教育意义,以期对高校的体育课程教育及大学生的培养有所帮助。

  关键词:田径运动  欣赏  教育意义

  根据国际业余田径联合会章程第一条,田径运动定义为:“田径运动是由田赛和径赛、公路赛、竞走和越野赛组成的运动项目。”现代田径运动的分类不同,大多数把田径运动分为竞走、跑、跳跃、投掷和全能五大类。国际田联承认的世界田径记录已有150余项。随着田径运动的迅速发展和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国际间的竞赛频繁,交流增多,人们对田径运动的认识不断加深。在以增强体质、发展身体素质、提高健康水平和培养意志品质为目的的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中,田径运动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田径项目是奥运会的基础项目,奖牌数量最多,影响最大,是奥运会中最有看点的项目,比赛竞争激烈,胜负的不确定因素多,这些都增加了田径运动的魅力。

  1 大学生欣赏田径比赛的现状

  由上表可以看出,自1992年至今,我国的田径选手在奥运会上共夺得了5枚金牌,尽管与美国和俄罗斯等田径大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是我国的田径运动水平已经开始呈现逐年提高的态势,尤其是刘翔在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栏中所演绎的冠军场面更是打破了我国男子田径比赛零的突破,自此,中国人开始关心田径了,上千万中国大学生的眼球也被吸引了过来,以下就对大学生对田径比赛的欣赏现状作一个分析:

  1.1根据相关调查目前大学生最喜欢欣赏田径和游泳运动的占10.7%,而最喜欢球类运动的占53.9%,喜欢艺术表现类的占18.2%,(数据引自于王薇薇,徐国芳《大学生参与体育欣赏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从数据上的差距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热衷于田径比赛的人数还很少,比例还很低,也就是说田径比赛在我国还不属于大众欣赏项目,特别是对大学生来讲。

  1.2在课余与学生的交流中我得知大多数大学生欣赏体育比赛的途径为电视和网络,很少有人去现场欣赏比赛。并且去现场欣赏比赛的这个人群中,绝大多数是去欣赏球类或者其他项目,欣赏田径比赛的寥寥无几。

  1.3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曾对学生进行过关于“欣赏田径比赛的动机”的访问调查,绝大部分的`田径比赛欣赏者是为了观看刘翔的比赛;同时在去年的上海大奖赛上,世界各国高手云集,然而,如果当天没有刘翔的比赛的话,到现场观看的观众屈指可数,但是如果有刘翔比赛的话,整个赛场立即爆满,人们就是为了去欣赏刘翔的风采。可见,目前很多大学生对田径比赛了解、认知、欣赏上的知识还只停留在外在形式上,停留在看热闹上。

  通过上面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大学生欣赏田径比赛的人数不多,到现场欣赏的更少,而且他们只是为了欣赏明星,并没有理解田径运动的真正含义,没有发现田径运动的真正魅力,没有意识到田径运动的意义和作用。本文介绍田径运动欣赏的一些方法和注意事项,提高大学生田径欣赏水平。

  2 田径欣赏的基本内容

  2.1 从技术角度欣赏

  田径运动技术是指人们合理地利用自己的运动能力,创造运动项目成绩的方法。它包括完成动作时运动员身体的姿势、方向、幅度、距离、节奏、速度以及力的相互作用等基本的运动学和力学特征。在高水平的田径比赛中,运动员的技术动作是经过长期艰苦训练形成的动作定型,有的已经接近了完美的境界。例如短跑项目中的快速有力的起跑技术、高速放松的途中跑技术、撞线的一刹那;跨栏跑的过栏技术和栏间节奏;接力跑的传接棒技术;跳高中的过杆技术;跳远、三级跳远中的空中动作等等。这些都是精彩之处,能使大学生达到一种精神为之一震的感觉,而且回味深长,高水平运动员技术的经济性、实效性、完整性以及动作节奏是从技术角度欣赏的重要内容。

  2.2从战术角度欣赏

  战术是运动员在比赛中战胜对手或取得优异成绩而采取的计谋和行动,是在技术的基础上,运用智谋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竞技方式。很多大学生认为田径项目就是看谁跑得快,谁跳得高,谁投得远,还用什么战术吗?其实不然,战术在田径比赛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刘翔预赛排名第三,次赛排名第二,复赛排名第四,决赛夺冠.教练员和运动员要根据不同的比赛强度发挥不同的实力,刘翔采用了体力分配战术、参赛目的战术和心理战术的综合运用才取得了冠军;非洲选手在中长跑中的优势使得他们有资格采取人海战术:用人数上的优势“包围”对手、轮流领跑节省体力、控制比赛节奏等等,他们也是技术加战术的双重运用才能在中长跑的领域里一直占据着霸主的地位。接力跑中运动员棒次的分配;中长跑、竞走中的跟随战术和提前冲刺;田赛项目中的免跳、免投;甚至一些影响对手情绪和心情的犯规战术:如抢跑等;所以运动员在比赛中中既是比技术比体能又是比战术比智能。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大学生们在欣赏田径比赛时也应该注重运动员对战术的制定和实施.

  2.3 从运动员的角度欣赏

  田径运动是体能主导类项目,包括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它是人类体质、身体机能的较量,是人类超越自我的不断追求,和生理极限的不断挑战。它最根本的诠释了“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1912年国际田联有了第一个男子100米世界记录,是由DonaldLippincott创造的,成绩是10.60秒;1968年JimHines以9.95秒成为第一个跑进10秒的人;2005年AsafaPowell以9.77秒成为现今世界上跑的最快的人,从1912―2005,93年的时间,男子100米的成绩提高了0.83秒,平均每年提高的幅度还不到0.01秒。马拉松全长42.195千米,保罗.塔格特在2003年以2:04:55小时的成绩创造了世界最好成绩。鲍威尔跳远跳了8.95米;索托马约尔跳高跳了2.45米;刘翔12.88秒完成了110米栏……

  这些是人类的极限吗?肯定不是。也许这些记录马上就会被刷新,也许几十年才能被刷新,但他们早晚会被刷新的,因为我们的奥林匹克精神就是“更高、更快、更强”。大学生们对运动员超人的运动能力而由衷的赞叹,由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扩展到其他方面,他的性格、爱好、样貌、风度等都会吸引大学生。甚至作为自己的偶像来崇拜,了解他们的成长和训练的艰辛,从而得到启发获得鼓舞。

  2.4 从文化的角度欣赏

  田径运动不仅仅是激烈的竞争,同样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从技术、战术角度来欣赏体育比赛可以得到美的享受,之主要是是洋溢的外在美,那么从文化的角度来欣赏就会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内在美。王军霞、邢慧娜夺冠后身披国旗绕场慢跑,那一刻她是最美丽的;王丽萍走过终点举双手向大家挥舞,那一刻她是最美丽的;刘翔身披国旗跳上领奖台那一刻他是最美丽的。大学生们受到运动员获得胜利时自豪感、成功感的感染,心灵上也会受到撞击,精神上受到震撼。

  2.5 从体育精神的角度欣赏

  田径运动可以说是最接近原始的,最能激发人类前潜能的,最能体现运动员意志品质的项目。在田径比赛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运动员连续的试投、试跳犯规,但他们没有急噪,而是在查找原因,回想动作,自我暗示,树立信心。有些在跑到半程的时候就出现意外或者伤病,他们知道自己不可能在取得好的成绩,但仍然坚持到达终点。运动员们在场上是对手,他们会拼尽全力战胜对方,可场下是朋友,他们会开心的交谈,热情的拥抱。他们搀扶受伤的同伴,他们安慰失误的队友,他们尊重执法的裁判,他们战胜所有的困难。大学生在比赛之余应对这些细节上的观察,体会真正的体育精神,领略到竞争的真正意义。

  3.1 通过欣赏田径比赛培养爱国热情

  大学生是青年人中素质较高的人群,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正确的确立,大学期间正是他们树立“三观”的时候。体育运动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运动本身了,它的内涵已经扩大到国家和民族的荣誉层面了,每到重大的体育赛事中我国运动员夺得奖牌时,国人内心的激动是溢于言表的。特别是刘翔在雅典奥运赛场上夺冠的时刻,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是热血沸腾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田径比赛是体育运动之母,是奥运会上的“重头戏”,很多人都把田径项目的强弱当成衡量一个国家体育综合实力的标尺,因此,只有田径运动强大了,才识真正的体育强国。同样,我们才能在高手如林的激烈比赛中体会到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3.2 通过欣赏田径比赛磨练意志品质

  田径运动的训练过程是相对枯燥和艰苦的,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必须克服种种艰难。然而,比赛是无情的,在比赛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运动员带伤上跑道,摔倒了爬起来继续跑,跑鞋脱落仍坚持跑完全程的场面,相信看到这些,没有人会不为之感动,这就是田径运动的魅力,这就是田径运动给我们的人生启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到最后;无论有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要有敢于面对和不曲不挠的精神。

  3.3 通过欣赏田径比赛激发锻炼身体的热情

  田径运动是力与美的结合,运动员,特别是优秀的田径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肢体动作呈现出来的美感是让人回味无穷的瞬间。从古至今,人类就一直被田径的美所倾倒,从古希腊掷铁饼者的力量之美到今天短跑名将刘易斯的速度之美;从西方撑杆跳之父布伯卡的舒展之美到“东方神鹿”王军霞的坚韧之美……无不让我们激发出投入体育锻炼的热情。通过体育锻炼,大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健康的体魄,还有健全的心理,高尚的情操,宽广的胸怀。

  综上所述,目前大学生欣赏田径比赛无论是从欣赏人数上还是从欣赏水平上看,都还处于初级阶段,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原因一是没有理解欣赏田径运动的真正意义,二是不懂得欣赏田径运动的方法,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意识到田径运动的重要性,同时向学生传授欣赏田径运动的方法,多创造学生欣赏田径运动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有更多的学生踊跃地投入到欣赏田径运动和进行体育锻炼的热潮中,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

  王薇薇,徐国芳.大学生参与体育欣赏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钟华,赵晓坤.田径比赛欣赏技巧的探讨[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5,(12).

【大学生欣赏田径比赛的方法及教育意义论文】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田径运动的基本知识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