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焦裕禄中,乡亲跟焦裕禄介绍说治风沙就得多种什么

  今天,我的心里掀起了千层浪,因为我观看了一场令人刻骨铭心的电影-《焦裕禄》。

  电影一开始,一阵哀乐奏响,只见满天都是白色的孝布,那种白,让人有种莫名的悲哀。之后,成千上万的人胸前都佩着白花,脸上都露出了沉痛的表情。横幅在人们手中撑住,上面写着:“焦裕禄同志永垂不朽。”一个小小的兰考县县委书记,怎么会这么受乡亲父老的尊敬与爱戴呢?原来兰考县是一个在历史上都有名的灾区。“风沙”、“盐碱”、“水涝”是本县的“三害”。兰考的36万人民逃的逃,死的死,而焦裕禄却看见了兰考县的“宝”。决定任职县委书记。他一到那里,手里准备的馒头就被一群围上来的“乞儿”一抢而光。

  在群众面前他没有一点大官的架子;在别人实行特殊管理时,他决不搞特殊化。他以毛泽东思想为武器,发扬大无畏革命精神,坚持实事求是,走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焦裕禄把别人给他的二十斤大米让给了知识分子;在沙丘上解救痛苦的人民;在许楼村访问老百姓的衣食起居……你说,这样的书记怎么不得人民群众的爱戴。

  看完这场电影,我的心情不知用什么形容词来形容它。我觉得焦裕禄好傻,放着好好的不知比这里强多少的地方不去,偏偏来到这个灾害无穷的兰考县。我又觉得焦裕禄这个淳朴的人平凡而伟大,他为人民服务毫无怨言。那句“我是您的儿子,是毛主席叫我来看您的”至今在我心里回荡。我不知为什么,眼泪夺眶而出,觉得焦裕禄实在太伟大了,我一定以他为榜样,为目标,长大后无怨无悔地为人民服务。

【观《焦裕禄》电影有感】相关文章:

),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

 《张钦礼传》十二 | 张钦礼声泪俱下讲述焦裕禄事迹感动众人

  经作者独家授权,反问号(微信ID:CFS-fanwenhao)从4月5日起开始全文连载《张钦礼传》,与广大网友一起回忆那段尘封已久的往事。

第三章 灾区有“金矿”

  焦裕禄的丧事尚未办完,张钦礼就接到通知,要他5月16日赶到民权参加全省沙区造林工作会议。

  这是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以来,河南省落实“以农业为基础”方针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把造林作为扭转沙区风沙肆虐局面、改善生存环境、发展农业生产的关键措施进行推进。兰考因防风治沙、植树造林成果突出,作为四个先进典型之一向大会介绍经验。

  给大家介绍什么呢?沙区造林是他与焦裕禄携手并肩亲力亲为的事,本可以不拿发言稿,如数家珍般来个精彩汇报,但参加完焦裕禄遗体告别仪式回到兰考后,张钦礼彻夜难眠。

  焦裕禄和他推心置腹、共商根治“三害”方略的深夜交谈,狂风暴雨中手拉手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的相互鼓励,焦裕禄看望老贫农时“我是您的儿子”的深情问候……,这些都像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地反反复复在他头脑里闪现着……

  “老焦没有走完的路,不能半途而废!根治“三害”斗争,必须进行到底!”他暗暗下了决心,“对焦书记最好的纪念,就是把他下决心要做,但没做完的事情彻彻底底做好!”

  但是,下一步怎么走?会出现什么情况?他心里也没有底儿。

  从15岁参加抗日战争开始,游击队指导员、县支前团政委、县供销社主任、副县长,27岁就担任了县长。年龄不大,可也算是老革命了吧?但是,为什么在我们自己当家做主的新社会却不会工作了呢?反“五风”时跌了个大跟头,不是周总理出面搭救,现在什么样子也说不了!

  对于这个问题,他并不后悔:我那是同“五风”做斗争,是为民请命,难道我们闹革命不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而是为了吹牛搞浮夸,还让老百姓拉棍要饭吗?那么,为革命出生入死的老革命吴芝圃书记就不知道这个道理吗?他为什么这样做呢?

  难道真的是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

  他又想到在周总理关怀下被平反、恢复职务的情况。

  1961年7月,省委公开为他平反,恢复职务,但拖了两个多月才真正落实。其原因就是,省委明确不能留“尾巴”,地委领导却非要给他留个“尾巴”不可。最后还是他找到省监委书记刘名榜,才使问题得到解决。

  1962年,正是兰考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急需保障农民基本生活、积极发展农业生产的时候,地委发现兰考县委第一书记王金碧有经济问题,为什么不考虑他这个“兰考通”、曾经以命相搏告“御状”、坚持党的原则、捍卫农民利益的老县长接任县委书记,而是调来了对农村、农民并不十分熟悉的焦裕禄同志接任县委书记呢?

  多亏焦裕禄同志不是那种只会当官、不把人民利益放在心里的官僚,而是对人民有着深厚感情、善于抓主要矛盾的真正共产党人,他与张钦礼一拍即合,很快就把根治“三害”当成了他们共同的奋斗目标,在兰考形成一个根治“三害”的领导核心,培养了敢打硬仗的骨干队伍,摸清了“三害”的根源,全县精神为之一振,除“三害”斗争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但在这个时候,开封地委又要把他调走,从丰收地区调来一个县长,在焦裕禄极力挽留下,为了根治“三害”,张钦礼甘愿从二把手降为三把手,只留了一个负责根治“三害”工作的县委副书记职务,直到焦裕禄同志逝世……

  他想不通。曾有人帮助他分析原因,说他从抗战到解放战争,主要活动区域在鲁西南,参加的是八路军;开封地委书记张申是吴芝圃的老下级,主要在豫东一带活动,带领的是新四军,论与吴芝圃的个人关系,张钦礼比张申就差得太远了。

  所以,无论是反浮夸时公开顶撞吴芝圃,还是最终把吴芝圃告下台,都不可能使张申对张钦礼产生好的印象,不穿小鞋就算不错了。

  对此,他并不相信。新四军也好,八路军也罢,都是共产党领导的队伍,都是为人民服务的,个人关系有亲有疏也算正常,但总不至于带到工作中来吧?能够治好盐碱,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搞好植树造林,这些可都是毛主席来视察时发出的伟大号召呀!

  他与程约俊制定的兰考淤灌水利建设规划蓝图,是经毛主席看过,并热情鼓励的,这么重大的事情,吴芝圃、张申这些老革命怎么会拿来开玩笑呢?但是,事实毕竟是事实。不说提拔、重用,焦裕禄来到兰考,正需要他这个“兰考通”与他同心同德根治“三害”的关键时候,为什么非要把他调走,即使不走也要从丰收地区派来一个新县长呢?

  这时,他也对自己过了过“电影”,一年多的相处,他深深感到焦裕禄的理论水平确实比自己高了不少

  同样是八届十中全会精神,在一般人眼里,就是强调阶级斗争,为什么焦裕禄却能看出来除“三害”,发展生产,让人民安居乐业,也是在为广大贫下中农的根本利益而斗争,除“三害”依靠广大贫下中农就是坚持党的阶级路线,在本质上与党中央精神是一致的?有了这个,就能心里亮亮堂堂地除“三害”了!

  而自己呢,反浮夸,只知道是为老百姓说真话,怎么就认识不到自己正是在坚持党的原则,坚持党的宗旨呢?

  他越想越多,问号也越来越多,甚至越想越有些不寒而栗了。焦裕禄这个“主心骨”走了,地委领导同志对他这个态度,使他越发觉得根治“三害”这个路必定越走越艰难,没有一把手的坚决支持,他这个三把手还能兑现诺言,完成焦裕禄的未竟事业吗?

  他甚至想到,也许焦裕禄的去世,也是他毕生追求的根治灾害、使兰考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梦想彻底破灭之时……

会议安排的典型发言是四个,张钦礼是第二个。张钦礼走上发言席,抬头看了一眼“全省沙区造林工作会议”的会标,一个“沙”字顿时像一股电流传遍全身。睹物思人,引起他的无限感慨。他的脚步略有些踉跄,在与会代表们异样的目光中开始了他的发言。

  他用略带沙哑的声音,向与会代表介绍兰考县造林防沙、翻淤压沙、封闭沙丘、贴膏药扎针等情况和经验,说着说着,他的脑海里又浮现出与焦裕禄并肩治理“三害”时的一幕幕情形,涌出没有了焦裕禄这个的主心骨,他这个三把手还能不能完成焦裕禄未竟事业的担心。

  慢慢地,泪水开始在他眼中滚动,讲稿上的字模糊起来,发言主题也偏离了会议要求。张钦礼声泪俱下地讲起了焦裕禄为兰考人民除“三害”带病工作,活活累死,献出了他42岁年轻生命;讲起了焦裕禄与兰考人民生死相依的深厚情谊……

  整个会场鸦雀无声,代表们都被深深感染了。不知不觉间,会议安排的一个小时发言时间到了,他回头看看大会主持人,正要表示歉意,王维群副省长说:“你不受时间限制,继续讲。”

  两个半小时过去了。最后,他讲了焦裕禄的临终遗嘱:“咱兰考是灾区,我死后不要多花钱,我只有一个要求,要求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不离开那里,我要看着你们带领群众把沙丘治好。”

  这时,会场已是一片哭声。王维群副省长宣布:“会议暂停以后的发言,分组讨论学习焦裕禄的革命精神和工作经验。”

  全省性会议因一个人的发言而改变会议议程,这是很少见的。

  从王维群副省长的果断决策中,张钦礼看到了省里领导同志对焦裕禄精神的高度重视。他想,焦裕禄不就是我们除“三害”斗争的旗帜吗?只要这个旗帜不倒,焦裕禄就永远和我们一起战斗,我们就有主心骨,除“三害”斗争就能进行下去,并取得最后胜利。

  于是,张钦礼与焦裕禄精神从此就有了生死相许的默契,有了坎坷一生而不怨不悔的坚守。

  会议尚未结束,参加会议的新华社河南分社记者鲁保国就找到张钦礼,开始了对焦裕禄事迹的深入采访。

  民权会议结束后,张钦礼回到兰考第一件事就是把焦裕禄的英雄事迹写出来,宣传出去。他亲自执笔写了一份《关于在兰考人民除“三害”斗争中焦裕禄先进事迹的报告》,8月29日直接送交中共河南省委和开封地委。

  这份报告引起了省委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省委常务书记文敏生在全省生产救灾动员大会上,谈到灾区干部思想状况时激动地说:“有一位县委书记叫焦裕禄,他活着抱病治理‘三害’,临死又要求死后将他埋在沙丘上,看着县委领导全县人民把沙丘治好。这种精神是多么可贵!全省干部都应该向他学习。”

  河南省“四清”(“四清”即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63年到1966年5月先后在大部分农村和少数城市工矿企业和学校等单位开展的一次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清组织的运动)总团发简报称:“焦裕禄活着的时候领导兰考人民除三害,死了还不忘工作。”很快,河南省委发出《向模范共产党员焦裕禄同志学习》的通知,号召全省共产党员向焦裕禄看齐。

  在民权会议上采访过张钦礼的新华社记者鲁保国也被深深地感动着,他回到分社以后,就建议抓住这一重大线索组织宣传报道。不巧的是,当时恰遇分社领导班子调整,人心浮动,事情被搁置下来。

  到了10月份,总社派张应先到河南分社任副社长。在张应先主持的记者情况汇报会上,鲁保国详细地介绍了民权会议上发生的一切,高飞、戴德义两位记者也把间接听到的有关情况作了介绍,焦裕禄很快成了热议的焦点。

  作为新华社河南分社的记者,谁没有看到过自然灾害的肆虐,谁不了解群众改变落后面貌的企盼?不用讨论,大家就达成了一个共识:“这一线索是我们分社发现的,也应由我们分社去完成这一报道任务。”

  张应先副社长为组长,鲁保国、逯祖毅两位记者为成员的三人报道小组,开始着手紧张的宣传报道准备工作。

  “我可把你们盼来了……”张钦礼是最先找来的,他一见面就握住张应先的手,眼泪汪汪地介绍焦裕禄带领县委一班人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故事,说:“老焦虽然去世了,但他那同兰考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决心改变兰考面貌的革命精神,一直在鼓舞着我们……”

  闻讯赶来的还有县委办公室通讯干事刘俊生。他主动陪记者们到焦裕禄生前树立的韩村、秦寨、赵垛楼、双杨树“四面红旗”去采访。在村里,不少群众主动介绍情况,提供线索。

  一些人眼含热泪,动情地说:“焦书记是我们的好书记啊!他来到我们这里,就领着我们治沙、治碱、治水,等到我们这里自然面貌稍有改变时,他却离开了我们……”

  走到一棵泡桐树下,刘俊生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焦裕禄的照片给记者看。他指着这棵泡桐说:“这张照片就是在这棵泡桐树下拍的,当时焦书记肝部疼痛,走不动了,他用手撑着腰部在这里停了一会儿,我抓住这一机会给他照了这张照片。现在他去世了,但他带病工作的情景,仍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焦裕禄的形象令记者再也放不下手中的笔,张应先执笔,含泪连夜写出一篇报道,一面送审,一面将稿件传给总社。总社于11月18日播出,《人民日报》次日在二版显著位置全文刊发。

  肩题是在改变兰考自然面貌斗争中鞠躬尽瘁;主题为《焦裕禄同志为党为人民忠心耿耿》;副题是中共河南省委号召全省干部学习已故前兰考县委书记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

  《河南日报》总编辑刘问世、副总编辑翁少峰对此事抓得很紧,先后派出农村部主任李光照、黎路、记者部主任安孚林等人赴兰考采访,对焦裕禄事迹作连续报道。省电台也派出编辑、记者前往采访。

  在各方面配合下,全省迅速掀起学习焦裕禄的热潮。

  民权会议应该记入史册。正是张钦礼这个发言,正是副省长王维群的临时改变议程,正是新华社记者鲁保国的第一次采访,使一场声势浩大、经久不衰的中国共产党党性宣传教育活动拉开了帷幕,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他的战友们一道根治灾害、改变中国救灾史的中共领导干部的丰碑深深矗立在了亿万人民心中,成为中华民族的永久记忆。

  同时,与人们的思维大相径庭的是,焦裕禄的亲密战友张钦礼也因此陷入了生死荣辱跌宕起伏的“怪圈”。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河南省兰考县东坝头镇张庄村,一条宽敞干净的村庄大道,修葺一新的房屋小院整齐排列,道路旁树木葱郁,一片生机。可是谁曾想六十年前,这里还是风沙漫天、寸草不生,饥荒与贫穷充斥着整座村庄。

这个改变正是焦裕禄曾在这里工作了短短400多天带来的,他带领着大家把大沙地翻了个遍,而后种上泡桐防风固土,打破了兰考人民的艰难局面。如今五十多年过去了,焦裕禄仍然受到兰考人民的爱戴,其精神也在激励着兰考发展。

▲过去“三害”肆虐的张庄村如今已肥田沃土。图据红星新闻

“我理解的焦裕禄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领导干部都应该像焦裕禄同志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把我们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文明、和谐、美丽,这是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应有的责任。”焦裕禄同志纪念馆馆长、焦裕禄养子张继焦,每天都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宣传着焦裕禄精神。

“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

在山东省博山城外东南的崮山脚下,有个名叫北崮山村的地方。解放前,这里土地贫瘠,农户们大都住着山洞和茅屋,过着贫苦的日子。1922年8月的一天,焦裕禄在当地的一户自耕农家庭出生了。

▲焦裕禄() 图据新华社

“裕禄”是爷爷焦念礼特地起的,希望他将来不再受苦,过上太平、富裕的日子。但焦裕禄却早早尝到了生活的辛酸。读完高级小学后,家里油坊破产,焦裕禄不得不辍学回家,参加劳动,小小年纪的他跟乡亲推着独轮小车运煤卖煤。

在抗日战争时期,焦裕禄曾被日本侵略者抓到博山县城的日本宪兵队,受到毒打和折磨,后被送到东北抚顺大山坑煤窑做苦工,直到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焦裕禄才回到家乡,随即又积极参加民兵,保卫家乡。

▲焦裕禄在田间地头。图据新华社

后来在党组织的教育和培养下,24岁的焦裕禄在家乡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调到博山县八陡区武装部任干事。1948年初,焦裕禄南下河南尉氏,投身土改和剿匪斗争。新中国成立后,1962年6月焦裕禄回到尉氏,担任县委副书记。同年12月6日,焦裕禄来到兰考,先后任县委第二书记、书记。

临上任前,领导对焦裕禄讲:“兰考有三个‘最’,第一最苦,第二最穷,第三最难。”可是焦裕禄却说:“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请组织上放心,不改变兰考面貌,我决不离开那里。”

不吃“别人嚼过的馍”,他“拼上老命,大干一场”

当地群众知道兰考又来了一位新县委书记时,焦裕禄已经下乡三天了。彼时,他走到群众中间,向群众请教治理风沙、内涝、盐碱(三害)的办法。其中,风沙是首要解决问题。

▲老村长在兰考沙丘遗址前讲述治“三害”的艰苦岁月。图据红星新闻

“风沙有很多危害,不仅毁坏庄稼,还阻断道路、压塌房屋,我们张庄本来有7个自然村,后来有3个自然村都被风沙赶跑了,搬迁到了别处。”焦裕禄精神教育体验基地内,曾任村长的李国忠向红星新闻记者讲述当年的情景。

▲位于九曲黄河最后一个弯口的张庄曾遍布沙丘。图据新华社

张庄位于九曲黄河最后一个弯口,也曾是兰考县最大风口。李国忠说,张庄风沙大,形成了一座座沙丘推高了地势,淤泥被沙土覆盖在了地下几米深的地方,当年群众都在沙土里种庄稼、树苗,而沙土粘性弱,大风一刮秧苗随着沙土被连根拔起,很难生存。

▲“三害”调查队勘测大风过后形成的沙丘。图据红星新闻

1963年2月,兰考县除“三害”工作全面铺开。焦裕禄要求县委成立除“三害”办公室,并亲自带队下去搞调查。许多同志劝他不要去,待在家里听汇报,可是焦裕禄却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他抽调120名干部、群众、技术员组成“三害”调查队,在全县开展战风沙、斗内涝、治盐碱斗争。

“在焦书记的带领下,我们干部群众一条心,天不亮就到工地,吃饭也在工地吃饭,当时生活很困难,天天吃红薯干、玉米面,有时候连这些也吃不上。焦书记和我们同吃同住,当时发现人们饿着肚子还干活,他派很多干部到外地去调粮,还给我们补助半斤粮食,这些方法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李国忠说。

▲兰考县当年治理盐碱的情形。图据红星新闻

每当满天大风的时候,就是焦裕禄外出查看风口、风向的时候。每当雨下得最大的时候,就是焦裕禄外出查水源、探流向的时候。焦裕禄忍着肝痛,带领同志们一起搞调查,他和农民一样,用手指蘸土尝盐碱的浓度,走访探求治理办法。三个月的时间,焦裕禄不顾重病缠身,带领大家跑了120多个大队,行程5000余里,终于掌握了“三害”的第一手资料。

▲焦裕禄手迹。图据红星新闻

经过调查,焦裕禄把全县所有的洼地、淤塞的河道全部绘图编号,在这面貌基础上拿出一幅改变兰考的蓝图,计划在三到五年之内,改变兰考面貌。焦裕禄在计划书上加注一句话——“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不达目的,我们死不瞑目。”

迅速成长的泡桐:改变兰考命运,留下“绿色银行”

在河南省兰考县县城北不远的一块田地里,生长着一棵高达20多米、树冠可荫近百平方米、需三、四人方可合抱的泡桐树。这棵不同寻常的泡桐树正是焦裕禄当年亲手栽下的一棵泡桐树,已有近60年树龄,兰考人为了纪念焦裕禄,亲切地称它为“焦桐”。

▲守树人魏善民与焦桐。图据红星新闻

治理兰考的风沙,种树是防风固沙的好办法。沙丘怎么种树,焦裕禄斟酌了很久,最后选择了泡桐,因为他看中了泡桐生长的五大特性:耐盐碱、喜沙壤、长势猛、不遮阳、植根深。很快,兰考境内的泡桐和刺槐等防风固沙植物都长成了蔚为壮观的林带,加上焦裕禄力主推广的“翻淤压沙”等措施,兰考的300多个大沙丘和几十处风口全被制服。经深翻后的土地,成为了肥沃的良田。

当年与焦裕禄一同种植泡桐树的魏善民,今年已经79岁了。焦裕禄去世后,魏善民的父亲魏宪堂照顾了8年焦桐,后来魏善民听从父亲叮嘱,五十年如一日的每天与焦桐一起迎来日出:打扫落叶,浇水,施肥……

▲泡桐成为改变兰考命运的“传奇神树”。图据红星新闻

“栽树的时候,两个人一班,一个人扛树苗,一个人刨坑,焦裕禄就选上我了,说‘小伙子,我们俩一班’。我们栽了上百颗树,他教我们怎么翻淤压沙,将沙翻起来,把里面的淤泥压在沙层,大风再也刮不走了。”魏善民微微佝着背,手里拎着扫帚和簸箕,穿梭在人群中清扫落叶。

1964年5月14日,那一天是兰考人永远也无法释怀的痛,积劳成疾的焦裕禄病逝于郑州河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年仅42岁。噩耗传来,兰考人民震惊、恸哭。

其实,早在焦裕禄来到兰考时,他就已经身患肝病,却仍然坚持带病工作。人们经常看到他上衣的第二、三个扣子总是不扣,左手揣在怀里,钢笔、茶缸盖儿、鸡毛掸都是他顶住肝部止痛的工具。日子久了,他坐的滕椅被顶了一个大窟窿。

▲焦裕禄使用过的书桌和藤椅。图据新华社

魏善民说,当年兰考是附近最穷的地方,老百姓过得很苦,没想到焦裕禄愿意来,还和群众打成一片,时时刻刻想着群众。也因此五十多年过去了,老百姓仍然爱戴他、想念他。

焦裕禄在一篇日记中这样写道:“我想,作为一个革命战士,就要像松柏一样,无论在烈日炎炎的夏天,还是在冰天雪飘的严冬,永不凋谢,永不变色;还要像杨柳一样,栽在哪里活在哪里,根深叶茂,茁壮旺盛;要像泡桐那样,抓紧时间,迅速成长,尽快地为人民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焦裕禄烈士之墓。图据红星新闻

1966年2月1日,中共河南省委追认焦裕禄同志为革命烈士。随后不久,根据焦裕禄生前的遗愿和兰考人民的强烈愿望,河南省委决定将焦裕禄的遗体从郑州迁至兰考。

如今的兰考县遍地可见的泡桐树,它们不仅是改善生态的主力军,还成为当地人民的“绿色银行”。兰考泡桐透气、透音性能好,被誉为“会呼吸的木材”,用其制作的古筝声音悠扬悦耳,独有韵味。兰考人把泡桐制成板材、家具、乐器,远销海内外。相关企业500多家,产值超百亿元,直接带动4万人就业,形成“泡桐经济”产业链。

“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1963年春天的一天,焦裕禄和县里的几名干部骑车到各公社了解受灾情况。刚走到葡萄架大队杨庄村,就听到妇女痛苦的哭声,他赶紧走过去了解情况。原来孩子生了重病,家里人想放弃治疗。

▲焦裕禄同志纪念馆馆长张继焦。图据红星新闻

“一定要救活这个孩子。”焦裕禄果断说到,并写封信给县医院,提出孩子必须得去县医院抢救。就这样,这个名叫张徐州的孩子被焦裕禄救下。后来,孩子改名为张继焦,如今担任焦裕禄同志纪念馆馆长,每天都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宣传着焦裕禄精神。

“我理解的焦裕禄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领导干部都应该像焦裕禄同志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把我们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文明、和谐、美丽,这是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应有的责任。”虽然焦裕禄离开五十多年了,但张继焦在提到焦裕禄时眉头紧蹙,眼神望向远方。

▲1990年7月15日,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写下《念奴娇·追思焦裕禄》。图据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4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重访兰考,参观了焦裕禄同志纪念馆。他对焦裕禄精神进行了精确概括:要特别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要特别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要特别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要特别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

2017年2月27日,经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评估并经河南省政府批准,兰考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这是河南首个“摘帽”的贫困县,是全国第一批实现脱贫的国家级贫困县。

▲泡桐树开花。图据红星新闻

“几十年来,焦裕禄精神给我们国家和党产生了无穷无尽的力量,伟大的事业呼唤着崇高的精神,而崇高的精神也推动着伟大的事业,焦裕禄精神在新时代永远激励和关注着我们前进。”张继焦说。

“人间四月芳菲始,又是一年清明时。”4月1日,排成矩形方阵的焦裕禄小学少先队员们在焦裕禄烈士墓前,紧握右拳庄严宣誓,“时刻准备着,为共产主义贡献力量。”清脆的声音回响在上空,铿锵有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焦裕禄中治风沙就该多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