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粤语流行歌曲起初到现在一直都是粤语本身词汇为歌词,能达到现有的高度吗?

本文讲述港乐的发展历程,解读各个时代粤语歌的标志特色、代表歌手的风格,客观分析香港乐坛从辉煌到走向困局的原因。

香港原来人口不多,但1949年的时候大量移民涌入香港,香港人口激增到了250万。

而这些人中又以广东农村居民居多,广东人也是讲粤语的,这就导致了在50年代初期,香港真正流行的音乐是粤曲。

粤曲最早是粤剧里面的一部分,粤剧就是唱戏,一般要二三个小时。

而在50年代,粤剧中一些歌被提炼出来,在茶楼里面有几个人唱上一段,有点“节选精彩片段”的意思。

这种形式时间短,便于传播,而且香港市民都有去茶楼喝早茶的习惯。边吃小笼包喝边听一段粤曲,这就让粤曲流传起来。

真正的唱片是在60年代开始的,当时的香港粤语电影非常流行,也就是现在说的“粤语残片”。

这些香港电影红的都卖到了东南亚等地方。而谭炳文、邓寄尘和郑君绵作为当时的粤语片巨星,为了宣传,都推出了属于自己的粤语唱片。

唱片这类新奇事物最重要的消费群体是年轻人,只不过那个时代粤语歌曲偏于陈旧和市井,而并没有得到年轻人的喜爱,年轻人普遍还是选择英文歌听。

所以粤语唱片一直不温不火的发展到了60年代后期,终于,被两个来自新加坡的人打破市场——郑锦昌和丽莎。

郑锦昌有"粤曲王子"之称、而丽莎被称为"粤曲王后"。

一王一后,他们的经典名曲是《新禅院钟声》、《唐山大兄》、《相思泪》等。

一起来欣赏下《新禅院钟声》的歌词:

徒追忆 花月证 情人负我
变心负约太不应 相思当初枉心倾
怨句妹妹太薄幸 禅院钟声
深宵独听 夜半有恨人已泪盈盈

歌曲改变了“粤剧风格”的唱腔,唱出了粤语歌曲的感觉,获得市井市民的喜爱。

不过在那个年代等级观念强烈,香港的上层都是英国殖民和外资高层。他们常去的酒廊、夜总会这些“主流场所”主导的还是英文歌。歌星唱的依然是英文歌。

所以粤曲虽然发展了,却只在低下阶层传唱,没有登上大雅之堂。

到了70年代,电视开始普及,港产电视剧在那个时候流行起来的。

1974年,一部名为《啼笑姻缘》的电视剧在香港热播。

而仙杜拉演唱的同名主题曲,配合着优美文雅的歌词,让粤语歌真正火了一把。

《啼笑因缘》节选歌词:莫叹失意百感生 难求遂寸心
赤丝千里早已系足里 缘分天赐不必怨愤

这首歌也代表着早期粤语歌词的一个特点,用较严谨的书面语甚至文言文写作歌词。这样写出来的歌词虽然意境优美,不过难免有些不接地气。

真正推动粤语歌潮流的是歌手许冠杰,他主唱《铁塔凌云》可以说是粤语歌流行的里程碑。

《铁塔凌云》歌词赏析:檀岛滩岸 点点磷光 岂能及渔灯在彼邦
俯首低问 何时何方何模样 回音轻传
此时此处此模样 何须多见 复多求 且唱一曲归途上

许冠杰的歌词有励志成分,有时也很“鬼马”风,比如《打雀英雄传》——“谁是大英雄 落手 三只东 度到岩三叫二五六筒 截正糊 真阴功”。

他的歌词贴近大众生活,比如《半斤八两》中的——"我们这群打工仔 到处奔波简直是折磨肠胃 赚那么少钱,到月底怎么够用?"

许冠杰的歌既能写出狮子山精神,也能将市井烟火文化发挥的淋漓尽致,他成为一代歌王。

但许冠杰歌手身份居多,真正改变粤曲歌词格局的是新一代的填词人黄霑、郑国江、卢国沾等人。

他们凭借自己出色的文学素养,在流行歌的填词上先摈弃传统粤曲曲风中文绉绉、不易解读的特点,又将歌曲写的贴近现代人生活,同时立足点不是在情歌上,而是具有一定艺术层次。

最标志性作品是罗文的《家变》——

月缺后月重圆 缺后月重圆 始终都会相对衬
人间的波折 经得起挫折 始终都会不枉此生
迎接那变幻 今生与你拥抱着永恒

凭着这首歌让一直被外界瞧不起的粤语流行曲正式登堂入室。

1978年,甄妮推出首张个人粤语专辑《奋斗》。首两个月卖出25万张,雄踞当年大碟销量榜首位达十二星期。

而此时美国流行音乐权威杂志《告示版》(Billboard)也注意到了粤语歌,首次出现"Cantopop"这个英文专用名称,称呼粤语流行曲。

至此粤曲正式转变为了“粤语流行曲”。

80年代,随着《大侠霍元甲》和《射雕英雄传》传入大陆,那些原本听不懂粤语歌的大陆人也会唱着“万里长城永不倒”,“问世间,世间始终你好”。

徐小凤、罗文、甄妮、谭咏麟、张国荣和梅艳芳雄霸80年代的乐坛。

而谭咏麟和张国荣更是垄断了香港乐坛大小奖项。

在当时二人的歌迷经常互相开骂,各不服气,谭咏麟和张国荣同时出现必定掌声、嘘声同起。这也就是偶像文化现象的开始——谭张争霸。

左:谭咏麟 右:张国荣

谭张争霸实际上是唱片行业的互动,侧面反映了八十年代歌坛竞争激烈。谭张争霸也标志香港乐坛的全盛时期。

不过,香港受外来影响较深,80年代的香港电影大多借鉴好莱坞成功模式。

而粤语歌曲方面,由于那时候日语歌趋于成熟,所以八十年代粤语歌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改编自日本歌曲。例如——

张国荣的《不羁的风》改编自大泽誉志幸《La Vie En Rose》、《Monica》改编自吉川晃司的歌。
谭咏麟的《酒红色的心》改编自玉置浩二的作品。
张学友的《蓝雨》改编自德永英明《Rainy Blue》、《每天爱你多一些》改编自桑田佳佑《真夏の果实》
陈慧娴的《千千阙歌》改编自近藤真彦的《夕烧けの歌》、罗文的《好歌献给你》来自西城秀树的歌曲等等。

90年代,香港乐坛是一个病态的时代。

所有唱片的奖项都是被唱片公司垄断买断自由决定的。唱片公司重视和吹捧的是偶像魅力,只是重视市场包装而不是音乐创作。

这就导致了只要帅和美就可以唱歌,唱什么无所谓,反正都能拿个奖,这对于粤语歌发展极为不利。

随着谭咏麟和张国荣抗议这一现象的放弃领奖,成就了香港最为著名的四大天王时代。

张学友、刘德华、黎明、郭富城支配乐坛,并且由于唱片公司的“商业目的”,他们垄断了几乎全部的音乐颁奖典礼的奖项。

在四大天王中最具唱功的张学友曾试图改变这一现状,希望能更关注“音乐自身的魅力”。

在1997年张学友推出《雪狼湖》音乐剧,虽然较好,但只不过昙花一现。

随着香港乐坛的病态特点——重视偶像而非音乐本身。这导致音乐人的流失。

加上金融风暴影响,盗版猖獗,电脑网络流行,MD的数码产品出现,大量歌曲被免费传播下载,导致唱片销量大幅减少。

唱片公司难做,唱片公司为了生存,只能去和卡拉OK合作。

由于K歌在90末和00初极度盛行,唱片公司和卡拉OK集团合作,推出适合年轻人能在KTV“独家试唱”的歌曲。

粤语歌需要迎合年轻大众的口味,而这一做法就必须将歌的门槛要降低——

这样的歌曲采用简单的旋律和重复易记的歌词,令大众能快速掌握,轻松歌唱,这就形成了K歌文化和“口水歌”盛行的现象。

可能是KTV多是女生结伴唱歌,到了2000年的时候,粤语歌曲反而变成女歌手的时代。

郑秀文和陈慧琳成为2000年标志歌后代表。

她们的歌曲快歌如《眉飞色舞》、《花花宇宙》,情歌如《插曲》、《终身美丽》让二人红极一时。

同时杨千嬅和梁咏琪暗暗发力,曾一度与郑、陈二人抗衡。

而此时唱片公司继续讨好年轻市场,满大街的流行曲,满大街的口水歌。

口水歌对于唱片的购买更为不利,因为不少青年人认为只是唱唱就好,歌曲又没什么特别含义。

而黎明、张学友明确拒绝了乐坛颁奖,音乐人青黄不接,很多大牌歌手找不到好歌。

此时电影市场畅销,郑秀文凭借《瘦身男女》大获成功,刘德华电影部部叫卖,王菲《eyes on me》火遍日本,她主攻国语歌和亚洲市场。

各方成因导致了大牌歌手逐渐离开香港歌坛。

亦有知名歌手及音乐人因各种原因逝世:罗文、张国荣、梅艳芳和黄霑,对香港粤语流行音乐的负面影响甚大。

男歌手方面虽然有李克勤、古巨基这样的实力歌手坐镇,不过“歌星的豪华程度”远远不如辉煌时期的1980年代和1990年代。

随着盗版愈加严重,唱片卖不出去,唱片公司陆续裁员倒闭,很多捧了一两年的年轻偶像直接不捧,一批批小明星从此销声匿迹。

唱片公司的“造星运动”,盲目偶像和不重视市场导致了粤语歌渐渐走下了神坛。

随着制度的改变,也重新洗牌了粤语歌的市场。2006年古巨基推出专辑《Human我生》

《Human我生》将原先的粤语歌中口水歌之流全部抹去,歌曲中探讨人生概念,励志、动人。

一首《爱得太迟》歌词劝解大家珍惜眼前人,且看歌词:

多少抱憾多少过路人 太懂估计却不懂爱惜自身
人人在发奋想起他朝都兴奋 但今晚未过你要过也很吸引
理想很远爱于咫尺却在等 来日别操心趁你有能力开心
世界有太多东西发生 不要等到天上俯瞰

这首歌在当年引起空前反响。而这首歌的作词人是香港乐坛不得不提的LX。

LX的歌词极具风格,他仍旧略带早期粤曲词中“文言文”的古典,强调宿命论,多一份超现实主义,更夸张和大胆。

LX的原名叫做梁w文。他与另一个叫做黄伟文的作词人并称香港词坛的"两个伟文" 。

黄伟文的歌词有时自嘲,有时谩骂,有时泼辣,有时市井,他的歌词写尽我们心中那种说不出的感觉。

LX和黄伟文是撑起香港乐坛的人,而他们把最好的作品都给了陈奕迅。

陈奕迅凭借自身唱功,加上金牌作词者(LX,黄伟文)的强力支持,推出了《人来人往》、《明年今日》、《葡萄成熟时》、《富士山下》,他的粤语歌无需多说,注定是当代华语乐坛的传奇。

同一时期英皇热捧的女歌手是容祖儿,她凭借《我的骄傲》成为乐坛天后。连霸三年香港女歌手年度总销量冠军。

2000年中后期,香港乐坛开启了古巨基、陈奕迅和容祖儿的“古陈容”时代。重现辉煌。

此后不少实力派和创作歌手开始进入,如卫兰、方大同、王菀之、泳儿、吴雨霏、陈柏宇等等。

可成败都在手机和科技。

随着科技发展,磁带、CD成为了往事,数字音乐在2010年代“免费”盛行,手机直接“免费”听歌,这就让唱片越来难做,唱片公司开不下去。

歌手需要多方面发展,转而与电视综艺、电影、电视剧合作。

发粤语唱片的人越来越少,经典歌王的老去,同时国语歌市场的兴起,这都导致粤语歌走下神坛,香港乐坛陷入不浓不淡的窘境。

现在的香港乐坛,再也没有80、90年代Beyond的《真的爱你》、张国荣的《风继续吹》、张学友的《饿狼传说》、李克勤的《红日》这样的经典。

谭咏麟只能一遍遍唱着《讲不出再见》和我们再见。

转眼间,陈奕迅的《明年今日》和谢安琪的《喜帖街》已经是十几年的歌曲了。

香港乐坛那个辉煌的80、90、00时代统统已过去,而10时代也过去了。

来源:转自知乎,链接在上面,可以去看原文。

  我听了一下大长今的ost,还不错,韩国的音乐我听得多了,他们的音乐制作一向很蛮好的。其实那首呼唤的主题曲子是一首民谣改编的,曲风是简洁淳朴的那种。一共就六句呀,反复唱了三遍,你仔细听就可以听出来。头尾都是儿童合唱团唱的,中间好象是个女中音唱的。这种旋律简单的曲子很难翻唱,除非重新编曲。陈慧琳的声线不适合唱简单淳朴的调子。还有改变的歌词差远了,原来的意境全部消失,民谣有中国诗经的感觉
  “大长今”里面有一首插曲,就是我称赞是天赖之音那一首,应该就是把这首歌重新编曲了。好像也是那几句歌词,但是以很缓慢抒情的方式唱出来
  要造成天籁之音的效果很容易的,你听new age的音乐吗?里面好多天籁之音的效果。新世纪音乐,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流行的一种音乐模式,属于一个分类吧,比如说音乐里分爵士,摇滚,古典呢。月亮女神听过么,有类似的效果。不过莎拉布莱曼的音乐也是那些古典乐迷所不屑的
  那首苍龙,气势真是很强。那首“高原”其实也挺不错
  都是用管弦做出来的,效果很好。普通流行歌曲都是电声乐队伴奏的,所以不耐听吧
  你说得对,管弦乐才能有那种辽阔感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BEYOND有一首名作,叫“长城”,是同时有粤语版和国语版的。通常来说,同时有粤语版与国语版的作品,往往都是国语版的歌词写得更好,原因就是前面说过的,粤语比国语有更大的约束性,所以用国语写的歌词几乎一定胜过粤语。
  偶倒是很多同时有粤语版和国语版的作品偶都是觉得粤语的词更好哦。
  比如说《一生何求》,《给自己的情书》,《约定》,《千千阙歌》...

    BEYOND有一首名作,叫“长城”,是同时有粤语版和国语版的。通常来说,同时有粤语版与国语版的作品,往往都是国语版的歌词写得更好,原因就是前面说过的,粤语比国语有更大的约束性,所以用国语写的歌词几乎一定胜过粤语。但奇怪的是,“长城”的粤语歌词,我认为胜过国语版。
  不觉得。我倒是觉得粤语版好过国语版的多。

  《一生何求》的国语版是王杰的《惦记这一些》
  让我升起心中的太阳
  别说那过过去太拥挤
  顺便送两首粤曲小调给楼主看看,词写得不错哦。
  唉,不久又东去伯劳西飞燕
  鸳鸯扣 宜结不宜解
  苦相思 能买不能卖
  悔不该 惹下这冤孽债
  怎料到 赊得易时还得快
  顾影自怜 不复是如花少怀
  只剩得 半残红烛在襟怀

  《千千阙歌》的国语版是《风中的承诺》
  歌手:李翊君 专辑:沙漠寂寞
  何处是我最终的居留
  多少缠绵编织成的梦
  多少爱恨刻划的镜头
  为何一切到了终究还是空
  另外不知楼主对两个版本的《今宵多珍重》和《晚秋》怎么看?

  lz对达明一派可能了解不多,达明的歌有不少也填上国语歌辞,恐怕没一首能与原作相比,像石头记改编的金燕子,禁色改编的我是一片云,去听过就知道差的不是一点点。还有达明的歌名中借用名著名也不像lz所说真真正正地表达原著的精神,你看伤逝(鲁迅),禁色(三岛由纪夫),爱在瘟疫蔓延时(加西亚马尔克斯),舞吧舞吧舞吧(村上春树)(这个应该算是黄耀明作品),都可以说是挂羊头卖狗肉,歌词另有内涵,石头记只是偶然现象,天问也属于我说的借用歌名,内涵是抨击某一政治现象,呵呵,点到为止,心知肚明就可以了

  原来粤语还有那么多的学问的!贵为广东人的我却不知道,实在是汗颜!

  学粤语歌比学粤语容易多了, 对步对~

  想不到在中国也能这么容易赚钱,只要你一天上网超过三小时,就能在上网之余赚钱了。已超过一千二百万人行动了,你还等什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十首最好听的粤语老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