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在中国新闻传播史的地位

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复习资料汇总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1.中国的报纸始于唐代。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2.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孙樵《经纬集》卷三所收的题为《读开元杂报》一文。

3.敦煌进奏院状,分别被收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

4.“邸报”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宋朝。宋朝流行于民间的称为“小报”。“小报”始见于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是对官报的一种补充,信息量大,读者广泛。

5.“邸报”的内容(1)皇帝的诏旨。(2)皇帝的起居。(3)官吏的任免。(4)官僚的章奏。(5)军事情报。(6)刑罚。

6.唐以后各个朝代的报纸的管理机构:宋代负责邸报发布工作的是“都进奏院”、元代新闻传播活动主要集中于“中书省”、明代邸报发行管理有“通政司、六科、提塘”、清代邸报发行管理有“通政司、六科、提塘”。

7.明代“邸报”的抄传和发行工作主要通过三个环节。首先是通政司。其次是六科,分别是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最后是提塘。清代官报的发布方式、发行渠道和明代的十分接近,即经由通政使司、六科、提塘三个环节。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1.新闻史上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由英国传教士于1815年在马六甲正式创刊。

2.07年英国人马礼逊成为被派遣到中国的第一位传教士,也是来华传教的第一位新教传教士。

3.22年9月12日创刊的《蜜蜂华报》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纸。

4.27年11月8日,《广州记录与行情报》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英文报纸。

5.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是第一份宗教性的报纸。

6.41年5月11日,在香港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纸《香港钞报》。

7.2月20日,《德臣报》历时129年,是中国也是香港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8. 10月1日创刊的《孖剌报》是香港最早出版的英文报纸。

9.850年8月3日创刊的《北华捷报》是上海第一份英文报刊。

10.857年1月26日创刊的《六合丛谈》是上海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11.万国公报》是在传教士所办中文报刊中影响最大、历史最长、发行最广由林乐知集资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结构脉络图


中国新闻传播史 (理论框架梳理) 上古 甲骨、金属铸件(金文) 、岩石是最早的文字传播载体 集市贸易、经济广告、 3000 年以前的上古时代 两汉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两汉时代进入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载体是以竹、木制造的简和绢帛为主 造纸术始于西汉中期,完善于东汉和帝元兴年间,时称“蔡侯纸”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 “倚马可待” 直到公元 403 年东晋桓玄下令废简用纸以后,才开始了纸张在传播载体中独占鳌头的历史 唐朝 中国古代的 中国的报纸始于唐代中期 新闻传播活动 邸吏、进奏官、进奏院状(官报) “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 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 731-公元 741 ) 中国最早的印刷品出现于隋唐之际 宋朝 “邸报”、都进奏院、太宗太平兴国六年(公元 981 年) “定本制度”始于真宗咸平二年(公元 999 年) “小报”是从 11 世纪就风行社会的非官方报纸,肇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非官方报纸 元朝 1 “小本”是民间私自雕印发卖的报纸 明朝 提塘报房 明中叶以前的“邸报”手写抄传,中叶以后,部分开始采用印刷,明思宗崇祯末年,部分“邸报”采用活字版 何甥,明光烨,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有姓名可考的和“邸报”发行有关的人 抄送“邸报” ,最晚在万历年间就已经是一项公开的社会行业了 万 历 到 天 启 这 一 段 时 间 , 估 计 仍 是 手 抄 和 雕 版 印 刷 两 种 方 式 并 存 , 崇 祯 末 年 才 出 现 了 活 版 印 刷 的 报 纸 中国古代 《万历邸钞》、《天变邸钞》、《急选报》(保存至今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原件) 的新闻传播活动 《急选报》出版于万历八年,雕印,说明中国至晚在万历八年( 1580)就已经有民办雕印的报纸了 塘报(自下而上)和告示(自上而下) 清朝 京报 民间报房的出现和盛行在乾隆中叶以后 民间报房所出的京报,自乾隆以后,基本上都是印刷的,光绪末年以后才开始用铅印 辕门抄 中国古代的邸报有 1200 多年的历史,小报有近千年的历史,民间报房出的邸钞、京报有近四百年的历史 2 1840 年以前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马六甲 米怜 境外 《特选撮要每月纪传》 1823.7 巴达维亚 麦都思 宗教性中文报刊 《天下新闻》 1828 马六甲 纪德 散张编印 《依泾杂说》 澳门 罗 中英对照 境内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广州 郭士立 1834.1 《新闻纸略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新闻史和中国新闻传播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