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男性在主要钢琴比赛的获奖者行列中占据主导地位?

长期以来女性在在小提琴演奏历史中的地位一直都不如男性。虽然也有不少女中豪杰。不过在人数仍比不上男性。在上世纪中叶以前,小提琴的音乐世界一直被男人统治,直到最近半个多世纪,才有越来越多的女小提琴家登上这门演奏艺术的殿堂。女性音乐家的表演艺术和教学都对后辈的小提琴演奏家产生了深刻而直接的影响。她们都有着出众的外表和惊人的演奏技巧,将女性美与音乐美融为一体。

这里整理了一些著名女性小提琴演奏家,当然还有很多著名的女性小提琴演奏家,有机会再补全。以出生日期排序了一下。有不明确的还请纠正。

1995年10月31日)出生在奥地利的维也纳。她的父亲是一位带有意大利血统的职业小提琴家,曾在维也纳音乐学校任校长,而她的母亲则是一位普通的奥地利妇女。莫里尼年幼时非常富有艺术才能,还是在四岁时,她就已经开始在维也纳的儿童舞蹈学校中学习跳舞了,与此同时,她的父亲发现了女儿在音乐方面所内涵的天赋,于是,小莫里尼从此又开始了一项新的工作—跟随父亲学习小提琴。

莫里尼在九岁时便开始正式登台演出,当时,她那与幼小的年龄不相符的娴熟演技,曾经感动了所有聆听过她的演奏的人,人们亲切而又激动地将她誉为“天才少女”。

1917年,莫里尼在德国的莱比锡举行的“贝多芬音乐节”上,以极其惊人而完美的技艺演奏了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这次演奏同样是由尼基什指挥莱比锡交响乐团协奏的。通过这次意义重大的演出,13岁的莫里尼更加确立了她在人们心目中的“天才少女”形象。

1921年,17岁的莫里尼第一次踏上了美国的国土,这一年的1月26日,她在纽约的卡内基音乐厅举行了盛况空前的独奏音乐会,这场音乐会是由博丹斯基指挥纽约爱乐乐团为她协奏的。音乐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当地的许多评论家都纷纷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他们一致将她誉为“当代最优秀的女小提琴家”。

Barinova)是法律专家同时也是具职业水的业余钢琴家,在种音乐家长庭诞生的巴莉诺娃,很小就接触音乐,4岁时就开始学习小提琴,由于双亲与音乐的关系,巴莉诺娃到10岁首次登台前,都是拜当时名气不小的小提琴家为师,如查分特诺夫斯基(V.Zaventnovsky),波兰的科汉斯基(P.Kochanski)及奥尔的弟子阿许尔翁(J.Achron )等人。

1924年巴莉诺娃独自一人到法国师范音乐学院就读(Ecolo Normal),师事比法学派的大师(J.Thibaud).1925年巴莉诺娃完成两年国外的学习,重返故乡。

1927年以完美的毕业演出取得音乐学院的文凭,之后她马上成为列宁格勒爱乐的独奏家,经常在当地的音乐会登台,1933年她获得全苏联音乐比赛获奖。

1937年获全苏联音乐比赛冠军。

1943年她应邀到著名的德黑兰会议演奏,1945年她和两位苏联著名钢琴家索弗尼特斯基(V.Sofronitsky)及吉列尔斯(E.Gilels)应邀到波茨坦会议中演奏,证明其演奏能力已倍受肯定。

1950 后巴莉诺娃已成为俄国著名的小提琴家之一,1956年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担任教职,1967年升任为教授(同年柯冈的夫人E.吉列尔斯也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担任小提琴教职), 为莫斯科音乐学院第一位女性小提琴教授。

于1919年8月11日出生在法国巴黎的一个音乐世家,她的母亲也曾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家。内弗幼年时就受到了母亲在音乐方面对她进行的不断熏陶和启蒙教育,后来又在母亲的指导下开始正规地学起了小提琴。也许是独特的天才所致,内弗在学习小提琴演奏的过程中进展速度极为惊人,她那非凡的灵性和极好的素质,使得她的内心很快与音乐和小提琴融为了一体。接触小提琴仅仅几年的时间,她已经以极其突出的成绩而引起人们的关注了。

1930年,11岁的内弗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巴黎音乐学院,在毕业的同时,她还在该院举行的一次小提琴比赛中荣获了大奖。

1935年,内弗赢得她短暂的一生中最重要的辉煌时刻。这一次,她在波兰华沙举行的“维尼亚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中,战胜了包括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在内的众多强手而一举夺魁,从而在瞬间轰动了整个世界。

内弗在法国小提琴演奏史上,是一位具有举足轻重意义的人物,尽管她仅仅活了30岁,但她的演奏艺术仍然属于20世纪世界小提琴演奏艺术中最有价值的一种。

1919年9月30日出生于奥德萨,她的小提琴师承除了史托里亚斯基之外,她在莫斯科音乐学院还曾经和波里亚金(M.Polyakin )及夫婿的老师扬波斯基(A.Yampolsky)学习,1937年她和及戈尔斯坦(B.Goldstein)等五位同胞代表俄罗斯參加比利时伊萨依小提琴大赛,伊利莎白·吉列尔斯以优异的表現获得第三名,为当届女性小提琴家最好的成绩。

奥伊斯特拉赫在比赛当时曾写信(1937年3月26日)告訴他的太太:她(指伊利莎白·吉列尔斯)在比赛时演奏得非常好,所有预测都认为她会获得金牌。虽然最后的结果与预测不同,前两名分別颁给了奥伊斯特拉赫及奥德诺波索夫(R.Odnoposoff ),不过由此可以看出伊利莎白·吉列尔斯当时的演奏功力了。

如果想在二十世紀的小提琴大师群中要找出一对实力雄厚的夫妻档,与他的另一半伊利莎白·吉列尔斯(Elizavata Gilels 1919-)应该是当之无愧。

伊利莎白·吉列尔斯的哥哥Emil Gilels()是二十世纪非常知名俄国钢琴家,两人与奥伊斯特拉赫相同,皆出生于奥德萨(Odessa),妹妹和奥伊斯特拉赫及从小都是史托里亚斯基(P.Stoljarski )的爱徒,兄妹二人后来到莫斯科音乐学院深造,并被苏联政府列为重点培训的音乐人才,在当时是前途似锦的两位青年才俊。

1924年12月15日出生在波兰的海乌姆。还是在很小的时候,她就显露出了与众不同的音乐天才。据说当她只有三岁时,由于经常看姐姐拉小提琴,便无师自通地学会了小提琴演奏的基本方法。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她居然拿起姐姐的小提琴拉了一首她母亲常唱的歌曲,使得毫无心理准备的家人们惊讶得目瞪口呆。就这样,三岁的亨德尔自己决定了她日后的生活道路,从此与小提琴结下了不解之缘。

亨德尔是一位演奏曲目广泛的小提琴大师,无论是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和现代主义时期的作品,她都有着大量的涉及。然而她最擅长演奏的作品还是贝多芬、勃拉姆斯、布鲁赫、、萨拉萨蒂和沃尔顿等作曲家的作品。

(Wanda Wilkomirska)于1931年11月1日出生在波兰华沙的一个典型的音乐世家中,父亲是一位小提琴家和优秀的小提琴教师,母亲则是一位有才能的钢琴家。

维尔科米尔斯卡接受音乐教育非常早,三岁时,她便开始跟随母亲学习钢琴,到了五岁时,父亲便开始正式教她拉小提琴了。由于父亲是一位非常富有经验的小提琴教师,因此他很早就看中了他的这位年幼的女儿身上的特殊才华。

同许多优秀的小提琴大师们一样,维尔科米尔斯卡也是一位在幼年便被冠以神童称号的天才小提琴家。据记载,她在年仅七岁时就在克拉科夫登台进行过表演,九岁在家乡的小提琴比赛中获奖之后,15岁便在乐队的协奏下举行了正式的公开演奏会。

18岁她从布达佩斯音乐学院毕业时,又在当地举行了两场精彩的毕业独奏音乐会,演奏了包括弗朗克的《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勃拉姆斯的《G大调小提琴奏鸣曲》,维尼亚夫斯基的《波兰舞曲》,拉威尔的《茨冈狂想曲》及巴赫的若干首无伴奏组曲等作品,受到了现场听众们的一致赞扬。

维尔科米尔斯卡是一位在国际小提琴比赛中多次获奖的小提琴演奏家。1947年,1949年,1950年,1952年,她先后在日内瓦、布达佩斯、莱比锡和华沙所举行的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获奖,并由此一跃成为世界一流的小提琴演奏家。

俞丽拿(Yulina 1940—)浙江鄞县姜山镇人(今浙江宁波市),生于上海。中国女小提琴演奏家;幼年学钢琴,1951年进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就学,先后师从窦立勋、谭抒真。

1959年《梁祝小提琴协奏曲》首演,年仅18岁的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一举成名。

1960年,在上海女子弦乐四重奏(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弦乐组合)中担任第一小提琴,参加在柏林举行的第二届舒曼国际弦乐四重奏比赛并获奖。

1990年,她以第一位访问台湾的大陆艺术家身份,在台北演出《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轰动台湾。她还录制了许多张独奏和重奏唱片,其中包括与英国BBC乐团,与俄罗斯爱乐乐队合作录制的唱片。她演出过三十多套重奏音乐会曲目,是中国国内掌握重奏曲目最多的一位小提琴家。

西崎崇子1944年4月14日,日本小提琴家。 自幼从父西崎信二学习小提琴,是铃木镇一所创的铃木教学法的首位学员。五岁开始在公众场合演出。

1962年去美国深造先在耶鲁大学从布罗杜斯·欧尔学习,然後在纽约茱莉亚音乐学院从约瑟夫·富奇学习,在此期间还师从其他教师,包括教奏鸣曲的路易斯·珀辛杰尔和教室内乐的阿尔多·帕里索特。

1966年在茱莉亚音乐学院期间她获得了由伟大的小提琴家亲自创立的弗里茨·克莱斯勒奖学金。

1967年在黎文特利特国际比赛中获冠军,西崎崇子获亚军。

1969年西崎崇子在茱莉亚音乐学院协奏曲比赛中获冠军,当时她与中提琴手今井信子一起演奏了莫扎特的《交响协奏曲》。

于1948年3月26日出生在现在韩国的汉城。她的父亲虽是一位律师,但却是一位十足的音乐爱好者。

1961年,13岁的郑京和随父母来到了美国。她先是进入了一所职业儿童学校,在接受一般的正规教育的同时,她有幸私下里成为世界著名小提琴教育大师伊凡·加拉米安的业余学生。

郑京和跟随加拉米安学习了六年之后,在小提琴演奏艺术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了相当成熟和完美的境地。

1967年,19岁的郑京和参加了美国著名的“莱文垂特小提琴比赛”。在比赛中,她的惊人天才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最后,她与和她同龄,并同为加拉米安得意弟子的另一位天才小提琴家一起并列获得一等奖。这次比赛的获胜,为她日后迅速跨入世界一流小提琴演奏家的行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70年她在伦敦皇家节日音乐厅与安德列·普列文执棒的伦敦交响乐团合作,演出的曲目是柴科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音乐会取得巨大成功。随后,她立即签约,在伦敦加演三场、随团赴日本访演并在电视台演出。与伦敦爱乐乐团、柏林爱乐乐团、克利夫兰交响乐团的演出合同纷至沓来。自此,她开始了历演不衰的国际演出生涯。

自1988年起,作为百代公司的签约艺术家,她与西蒙·拉特尔执棒的伯明翰市交响乐团合作录制了巴托克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和两首狂想曲,郑京和作品荣获了令人向往的Gramophone大奖。

郑京和所录制的优秀唱片数量很多,其中包括与夏尔迪图瓦合作录制的门德尔松的《》、柴科夫斯基的《》、拉罗的《》及圣桑的《哈瓦涅斯舞曲》、与乔治索尔蒂合作录制的巴托克《第一小提琴协奏曲》,贝尔格的《小提琴协奏曲》,埃尔加的《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及 沃尔顿的《小提琴协奏曲》,与鲁道夫肯普合作录制的布鲁赫《》以及与钢琴家拉多·鲁普合作录制的德彪西的《小提琴奏鸣曲》等等,这些优质的唱片不但被世界上众多的权威唱片杂志评为名片,而且许多都被作为珍品被唱片收藏家及音乐爱好者们广泛收藏。

于1959年出生在俄罗斯莫斯科的近郊区。她3岁开始学习小提琴,9岁进入莫斯科中央音乐学校,后升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在学琴过程中她曾师从过两位名家,一位是大名鼎鼎的前苏联小提琴大师列奥尼德·科冈,另一位是目前在世界上名气极盛的小提琴教育家,前苏联小提琴大师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的弟子布朗教授。

穆洛娃本人具有着很高的音乐天赋,是一位小提琴演奏方面的奇才,她在20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就开始名扬世界。

帕格尼尼的《》是世界“十大小提琴协奏曲”之一,其技巧之艰难、音乐之美妙为人所共知。当年穆洛娃的老师科冈就是演奏这一作品的世界名家。

1975年在波兰维尼亚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获得第一名。

1981年在芬兰西贝柳斯国际小提琴比赛中再获第一名。

1982年又在前苏联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中获得小提琴比赛的冠军,从而一举轰动了国际乐坛。

穆洛娃的第一张唱片录于1985年,曲目是西贝柳斯和柴科夫斯基的协奏曲。她最有质量的作品是布勃拉姆斯、 斯塔科维奇、普罗科菲耶夫的协奏曲。

娜嘉·萨勒诺 – 索能伯格

娜嘉·萨勒诺 – 索能伯格 1961年出生意大利。八岁与她的家人移民到美国,在柯蒂斯音乐学院学习,后来又在茱莉亚音乐学院。 1981年,她成为沃尔特W.瑙姆堡国际小提琴比赛中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的获奖者。

于1963年6月29日出生在南德意志的莱因费尔顿。她的父母都不是音乐家,但两个哥哥却与她一样都从小喜爱音乐。穆特对小提琴有着一往情深的感情,一接触到它便觉得非它莫属,并且认为“拉小提琴是自己创作出来的声音”,因此更值得为它而献身。

安妮·索菲·穆特的第一位正式小提琴教师名叫埃纳·赫尼希伯格,是著名前辈小提琴大师卡尔·弗莱什的学生。

1970年,七岁的穆特在“全德青少年小提琴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从而引起了人们的高度注意。当时,比赛的评委们一致对她的才华表示出了震惊。为了进一步鼓励她,大会破格为她颁发了特别奖,这是这个比赛有史以来所颁发的最高奖。

1974年,穆特又在另外一个重要的小提琴比赛中获胜,再次显示出了她那神童小提琴家的风貌。

穆特在瑞士温特图尔音乐学院中,不仅跟随斯托基教授全面学习小提琴演奏技艺,而且在音乐艺术的其它方面也受到了良好而系统的训练。这些必要的多方面艺术修养和技能积累,为她日后成为一名优秀而成熟的小提琴演奏家打下了坚实牢固的基础。

1976年,当时年仅13岁的穆特在著名的“卢赛恩音乐节”上与自己的哥哥克里斯托夫一起演奏钢琴、小提琴二重奏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1977年卡拉扬邀请穆特在萨尔茨堡圣诞节上与柏林爱乐乐团一起合作演出协奏曲。后来,这一系列重要而又成功的演出,使得穆特终于有充分的机会向人们展示她的演奏技艺和艺术才华。由于与卡拉扬进行了成功的合作演出,很快她就在整个欧洲掀起了轰动。以后,卡拉扬基本上每年都与她进行四、五次合作,并且还和她一起录制了一大批优秀的唱片。就这样,穆特开始名扬天下,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瞩目。

熟悉穆特艺术生涯的人都知道,她所取得的成功是与著名指挥大师卡拉扬分不开的。这位被誉为“当代指挥艺术帝王”的艺术大师,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是穆特最为理想的老师。

日本小提琴家诹访内晶子,1972年生于东京,现今最年轻的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大赛金奖获得者。

作为一位出色的独奏家,她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并且在古典乐坛建立了很高的国际声誉。

她曾赢得过帕格尼尼、伊莉莎白小提琴大赛的第二名,并摘取过柴可夫斯基大赛的金牌,在古典音乐界已大有名气。

集迷人外貌、超技琴艺、慧黠头脑于一身的诹访内晶子将成为古典音乐界的新偶像,小提琴爱乐者最新的“梦中情人”。

帕特里夏·科帕奇斯卡娅

帕特里夏·科帕奇斯卡娅1977年出生于摩尔多瓦 (Moldova,一个1991年脱离苏联独立的小国)。她来自一个音乐世家,母亲艾米利亚-罗马涅区也是小提琴家,她跟随家庭在1989年移居维也纳。先后在维也纳和伯尔尼学习音乐,21岁时她成为维也纳大学音乐学院研究员,2000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帕特里夏·科帕奇斯卡娅专精现代作品,截至目前,已首演超过50首以上的现代小提琴作品,其中多首还是她自己的作品。她2000年获得墨西哥亨里克-谢林小提琴比赛的头奖。

2002年嬴得国际瑞士信贷青年艺术家荣誉奖。

年度代表奥利地在新星音乐会系列中,于纽约和各欧州首都城市中作首演。其后,她获得欧洲广播联盟EBU在2004年颁发的SPP新星奖。

2011年, 帕特里夏荣获布里恩茨小提琴制造学校协会颁发的金琴弓(Golden Bow)奖。

莱拉.约瑟芙维茨 1977年出生于加拿大,出生不久便搬往美国洛杉矶,三岁半开始学习小提琴。八岁师从The Colburn School的著名小提琴教师Robert Lipsett。13岁搬到费城进入著名的柯蒂斯音乐学院,十几岁时,她就在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交响乐团演奏。

莱拉·约瑟芙维茨走的是一条从神童到天才、再到天才中的天才之路。这比较符合卡尔·弗莱什有关造就一个独奏家的路子:练琴最好从小开始,以保证到青春期开始时,他的艺术的技术部分已经是一座建好的大厦,这样,他从青春期开始起,可以专心致志地去完成更崇高的任务。

1994年,Josefowicz首次在卡内基音乐厅亮相。同年与飞利浦签约,录制了柴可夫斯基和西贝柳斯的协奏曲。

2007年她被授予美国卡明斯研究员,美国艺术家称号。

约瑟芙维茨的演奏在熟练掌控技巧的基础上更为绚丽多彩,这一点从她以往的演奏曲目和唱片中我们就能找到答案,除了《波西米亚狂想曲》,熟悉的还有1995年的《西贝柳斯、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PhilipsE)以及1998年的《FortheEndofTime》(Philips)等等,这些专辑中所收录的西贝柳斯、老柴、巴托克以及伊萨伊等作曲家的大部头作品,无不显现出令人叫绝的演奏技巧,再加之演奏曲目之广泛,难怪人们将约瑟芙维茨誉为“女海菲茨”。

1978年出生同同一天生日的陈美出生于新加坡,父亲是泰国人,母亲是华人。后来父母离婚,她随母亲改嫁给一位英国人而前往英国生活,移居伦敦。她5岁接触小提琴,其后她那非同寻常的音乐天赋迅速显现了出来。她在北京及伦敦皇家音乐学院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并在10岁时与伦敦爱乐合作完成了她的处女秀。

从10岁的至14岁,在众多强手之中,陈美在名家杰作的现场演奏及贝多芬、莫扎特、柴可夫斯基等人协奏曲的录音作品方面的非凡的出色表现,继续振憾着众多听众。

1989年:10岁的陈美在伦敦与爱乐乐团合作举办演奏会,在 英国引起震动。BBC一台称其为”世界上最优秀的年轻小提琴家”。

1990年-1992年:完成三次录音录制贝多芬、柴科夫斯基和莫札特的小提琴协奏曲以及海飞兹、帕格尼尼等大师的小提琴作品。

1991年:与莫扎特合奏团合作举办了她第一次世界巡演。

1995年6月30日:陈美在英国伦敦皇家阿尔波特音乐厅(Royal Albert Hall)举办”红色激情之旅”(Red Hot Tour)音乐会。

1996年:推出古典专辑《Classical Album 1》,打破古典艺人音乐专辑销售最快纪录:两周内售出50万张;入选《人物》杂志”全球50位最美丽人物”。

2009年,她获得了英国华人青年联会主办的大本钟奖暨英国十大杰出华人青年评选的获选人资格,并最终获奖。

珍妮·杨森生于荷兰,1978年11月13日,六岁开始学习小提琴,十岁首度公开演奏。从Utrecht音乐院毕业后,与知名小提琴家贝尔京(Boris Belkin)习琴。1997年于阿姆斯特丹音乐会堂首度登台,不久又再度获邀演出,此后欧洲与世界各地皆竞相邀约。1998年加入隶属于柏林爱乐的重要室内乐团——柏林光谱合奏团(Spectrum Concerts Berlin)。2003年9月,获得荷兰文化部颁赠的荷兰音乐奖肯定,这是荷兰艺术家所享有的最高荣誉。

希拉里·哈恩1979年11月27日出生在美国维吉尼亚的列克星敦市,受到过“格莱美”奖的肯定,并被《时代》誉为“全美最佳”年轻古典音乐家。

1985年五岁时,跟随克拉拉·伯科维奇开始长达五年的小提琴学习。伯科维奇是敖德萨人,曾经在列宁格勒音乐天才学习教课25年,后移居巴尔的摩。

1993年与费城乐团首次合作演出。与匈牙利布达佩斯节日乐团合作,进行欧洲首次演出。在法国Sully-sur-Loire音乐节进行了欧洲室内乐首演。

1994与美国其他著名乐团合作演出,包括克里夫兰、纽约爱乐和匹茨堡交响乐团。

1996年第一次录制巴赫奏鸣曲和帕蒂塔,获得Diapason d’Or奖。与费城乐团首次在卡耐基大厅演出。与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在柏林爱乐大厅首演。在纽约与林肯中心室内乐协会演奏巴赫六部勃兰登堡协奏曲。

1999年从科蒂斯音乐学院毕业获学生学位。首次与柏林爱乐、洛杉矶爱乐、旧金山交响乐团合作演出。到澳大利亚进行五个星期的巡演。演出并录制埃德加·梅耶尔为她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

2000年1999年录制的巴伯和梅耶尔协奏曲唱片获得德国音乐评论大奖和戛纳古典大奖。

2003年与洛杉矶爱乐、波士顿交响乐团等进行北美巡演。与旧金山交响乐团进行四个星期的欧洲巡演。

莎拉·张的韩国名字叫张永宙(ChangYong-Chu),1980年她出生于美国的费城。从4岁起,她在母亲的指导下开始学习小提琴。两年后,便奇迹般地登台与管弦乐队合作演出。其天才的琴音,为她赢得“音乐神童”的美名。

1987年,7岁的她以全额奖学金被纽约朱丽亚音乐学院录取,并成为著名小提琴教授多罗茜·迪蕾的学生。

翌年岁末,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被带到梅塔和穆蒂面前拉琴。结果,她以一曲帕格尼尼的小提琴随想曲让两位大指挥家听得十分惊讶。“真是了不起的小提琴 天才”,梅塔赞不绝口地说。一个星期之后,她便应梅塔的邀请、在纽约爱乐乐团的新年音乐会上登台演奏。演出大获成功引起轰动。接着,她又应穆蒂之邀,参加了费城交响乐团成立90周年的盛大演出。这样年仅8岁的莎拉·张便获得了世界性的成功和殊荣,其声名迅速而广泛地在西方乐坛传播开来。

1999年,莎拉·张以她对音乐出色、卓越的把握与诠释,获得了著名的艾华利·费莎大奖。

对于莎拉·张,世界最杰出、已故的小提琴大师爵士曾给予过这样的评价:一位“最完美的小提琴家”。

文薇,1981年7月2日出生于四川成都,小提琴演奏家,四川音乐学院教授。

1993年文薇小学毕业时,就以专业第一名考入四川音乐学院附中,跟随杨宝智学琴,同时也被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录取。

1997年,年仅十六岁的文薇在俄罗斯青少年小提琴比赛中崭露头角,受到担任该项比赛评委的我国小提琴教育家、原上海音乐学院的张世祥教授的青睐。他便亲自写信给文薇,邀请她赴澳大利亚深造。

1998年文薇考入澳大利亚音乐学院,攻读学士学位。

2002年文薇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朱利亚音乐院校,获得过该院的迪蕾奖学金”和“艾琳钻石奖学金”,并在该院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

2005年取得音乐硕士学位。

2012年,文薇签约少城时代,并被环球音乐旗下古典厂牌DECCA招致麾下,录制发行了同名双CD唱片,成为DECCA厂牌签约的第一位华人小提琴演奏家。同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小提琴演奏家”。

朱莉娅·费舍尔(Julia Fischer)1983年生于德国慕尼黑。 ,德国小提琴家、 法兰克福音乐学院教授。母亲维埃拉·费舍尔出生于斯洛伐克,1972年移居联邦德国,是钢琴家。父亲弗朗克-迈克尔·费舍尔是数学家,出生于东德,同年移居西德。

费舍尔曾在林肯中心、卡耐基音乐厅等知名场所演奏。曾与众多国际知名的指挥家合作,诸如洛林·马泽尔、克里斯托夫·艾森巴赫、雅科夫·克莱兹伯格、尤里·捷米尔卡诺夫、内维尔·马里纳、大卫·津曼、丹内克·马卡尔、君·麦克尔、鲁本·加扎里安、马雷克·扬诺夫斯基、赫伯特·布隆斯泰特、迈克尔·蒂尔森·托马斯等等。足迹遍布美国,巴西和日本以及绝大多数欧洲国家。

2004年推出第一张专辑,勃拉姆斯及苏联管弦乐小提琴协奏曲,获得高度评价,并迅速爬升至德国古典唱片销售排行榜前五。其它备受赞誉的专辑主要包括巴赫小提琴独奏,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等。

费舍尔的演奏曲目非常广泛,从维瓦尔第到肖斯塔科维奇,从巴赫到潘德列茨基,她甚至还在2008年1月1日以钢琴家的身份弹奏了爱德华·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

神尾真由子1986 年出生于日本大阪,4 岁开始习琴,从小就展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10岁首次登台演出协奏曲。

15 岁,获邀至纽约卡内基厅参加青年协奏曲系列演出。

17 岁,分别在巴黎与纽约开了个人独奏会,获得一致的好评。

21 岁,在争议不断的评审风波与乐团及指挥的刁难之下,凭借着坚强的实力,夺得 第 13 届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大赛小提琴组首奖。

尼古拉·贝娜蒂提1987年7月20日出生于苏格兰。4岁受姐姐影响开始学琴,10岁接到梅纽因音乐学校录取通知书,14岁获得英国杰出天才比赛大奖。后加入BBC苏格兰交响乐团首席小提琴。除了演奏,她还努力推广古典音乐,关注儿童音乐教育,并聘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爱心大使。

在北美,亚裔的教育程度和家庭平均收入均居各个族裔之首,被称为模范少数民族,俨然是实现“美国梦”的最佳典范。

不过,模范少数民族的光芒掩盖不了一个令人沮丧的真相:长期以来,亚裔男性被主流文化剥夺了男性特征,被阉割(emasculating)和定型为女性化的弱者。

按照著名华裔作家Frank Chin的说法:亚裔男性在北美是唯一完全没有男子气概(masculinity)的族群。

北美人眼中的亚裔男性是怎样的?

体型单薄,性格胆小懦弱,只懂技术的书呆子,

沉默寡言,没有幽默感,

不会社交,没有个性,没有创意,

不敢冒险,不适合当领导,没有男性的吸引力

无论是国人眼中风光无限的学霸男,还是让人羡慕嫉妒恨的高富帅,抑或是教授医生律师工程师还是普通职员,只要是亚裔男性,就会被套在这样一个刻板印象中。

“缺乏男子气概”就像一道魔咒盘旋在亚裔男性的头上,渗透到他们生活中的每一天,影响着他们人生的每一个重要阶段,无论在学校、职场和婚姻市场,亚裔男性都处于鄙视链的最低端。

为什么只有亚裔男性遭受这种隐形的歧视和心理迫害?奉行精英教育的亚裔男性为何没能获得“美国式”成功?该如何拯救亚裔男性的男子气概呢?

被北美主流文化阉割的亚裔男性

关于男子气概,不同的文化和族裔应该有着不同的解释。以盎格鲁-撒克逊文化为主体的美国社会,霸权男子气概(hegemonic masculinity)最受推崇。

霸权男子气概表现为:体格高大强壮,性格外向自信,擅长社交,极具领导力和男性魅力。

它也充分体现在好莱坞大片、啤酒和古龙香水广告中;在体育比赛中的叱咤风云,在商业谈判中的强势、睿智和果断,社交场合的幽默善谈、深受女人喜欢……

主流媒体一直在传达这样一种信息:

· 白人男性是霸权男子气概的典型代表;

· 缺乏阳刚之气的亚裔男性,是最没有男子气概、最女性化的族群。

亚裔男性长期被媒体、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忽视。

好莱坞作品中几乎看不到有魅力的亚裔男性角色,偶尔的几个角色,要么是书呆子,要么是瘦小可笑、任人嘲弄的喜剧角色。主流媒体还时不时地会嘲笑亚裔男性,比如不擅长体育,不受女性欢迎……

电视剧“破产姐妹”中韩国老板

根据2015年《亚裔美国男性研究》

89%的亚裔男性认为,他们没有受到社会的关注,

78%的亚裔男性认为,他们一直被媒体描绘成女性化的男人。

被主流文化阉割的亚裔男性的人生很艰难,自中学时代开始,亚裔男生便会感受到霸权男子气概的压力。

在北美校园的Jock vs Nerd的鄙视链中,擅长体育的Jock才是校园的风云人物,只知道学习的Nerd亚裔男孩处在鄙视链条的最低端,常常会被嘲讽或欺负。

从这份来自2015年《亚裔美国男性研究》的统计,可以看到将近20%的亚裔男孩在学校遭受欺凌

青春残酷,动物凶猛,青少年每时每刻都想融入群体之中,这对亚裔男孩子的心理伤害有多大。

而且移民家庭的孩子普遍跟父母无法深度沟通,很多父母根本不知道孩子心中经历着怎样的无奈、痛苦和挣扎。

北美的华裔男孩被戏称为“小中男”,里面掺杂着很多的苦涩,无奈和自嘲。

很多华裔家感叹“小中男”人生的不易,因为缺乏男子气概,不仅考藤校比"小中女"难;找对象也难,"小中女"有一半嫁给了别的族裔。

常春藤大学一贯偏向录取男生,耶鲁大学男生录取比例连续14年超过女生,布朗大学2018年男女生录取比例分别为10%和8%。

但是亚裔男生的遭遇则有很大不同,亚裔藤校录取率最低,且亚裔女生的录取率又大大高于亚裔男生。根据北美一些华裔家长论坛统计,华裔男女生的藤校录取比例在1:2到1:2.5之间。

婚恋市场对亚裔男性更为残酷。

虽说亚裔男性教育程度和收入最高,但是,在北美众多族裔男性的竞争中,体格相对瘦小,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的亚裔男生不免黯然失色,再加上长期以来被主流文化阉割了男性气质,使得亚裔男性在婚恋市场的处境更是雪上加霜。

美国最受欢迎的交友网站 OkCupid 2009年和2014年数据发现,所有种族的男人(白种人、黑人、拉丁人和亚洲人)中,白人最受欢迎,亚洲男性是最不受欢迎的

60%的亚裔青少年从来没有约会过,

将近40%的亚裔青年没有约会对象,

这是所有族裔中比例最高的。

美国职场有一种说法:如果你是男性,身高六英尺,同时又是白人,你拥有了在美国成功的三个因素。

主流社会往往一看到一副亚洲脸孔,马上就会联想到不会社交、不敢冒险、不够大胆,不具备霸权男子气概的领导气质。

霸权男子气概困扰着亚裔男性的整个人生中,他们的自信和骄傲就是这样一点点地被摧毁。

他们没有获得应有的尊严和社会地位,他们是一群被边缘化、另类化的族群。

亚裔男性要不要“白化”(whiting)?

亚裔男性被女性化跟美国漫长的种族歧视历史有关,亚裔男性被称为黄色危险(Yellow Perror),一直受到白人的敌意和抵制。

历史上亚裔男性被迫只能从事洗衣、做饭等妇女的工作,给人留下了柔弱的印象。再加上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案对亚裔的权利进行限制,导致亚裔男性长期处于社会最底层,形成了软弱无能、缺乏男性气概的刻板印象。

亚裔男性是不是应该彻底向白人看齐?是不是拥有霸权男子气概才能打破外界的刻板印象和歧视?

《亚裔美国人与男子气概:对话》中几位作家对此展开过讨论,他们认为霸权男子气概不应该是衡量男子气概的唯一标准,北美社会需要创建一个更开放的男子气概的概念,要能容纳不同族裔的文化差异。

他们认为,优秀男性的标准本来就是很多样化的,美国白人可以为自己大胆、外向和善于表达而感到自豪,亚洲男性的男子气概更多地体现在坚韧、强烈的家庭责任感

与霸权男子气概的咄咄逼人和强势不同,亚裔男性的男子气概更多地体现在尊重他人、倾听他人的讲述、不要轻易打断他人的谈话等。

针对有些亚裔男性拒绝承认自己的亚裔身份,试图变得完全像白人一样来获得主流社会的承认。

Hamamoto的研究认为,亚裔男性的“白化”反而助长“白人至上主义情结”,更加深了亚裔男性的不受欢迎的刻板印象。

更多的研究表明,亚裔男性只有坚持亚裔的文化和身份,才能获得自尊和自信,从而抵抗种族歧视对心理的伤害。

但同时,亚裔男性也要承认自己文化上的不足,虚心向主流文化学习,重新定义亚裔男性的男子气概。

《亚裔美国人与男子气概:对话》指出,亚裔美国人没有独特的男子气概,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独特的文化或声音

令人欣喜的是,近十年来亚裔二代开始崛起,他们主张自己的权利,不再做沉默的人。

他们开始思考如何和霸权男子气概竞争,以挑战主流社会的偏见,展现亚裔男性的新形象。

2015年《The Economist》上一篇题为《The model minority is losing patience》的文章认为,亚裔二代乃至三代,正在失去第一代移民的忍耐力,不想继续做“温顺听话”的模范少数民族,他们不屈服于社会的歧视和偏见,并采取行动来挑战现有的规则。

2000年至2018年中期亚洲年轻选民投票率

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资料显示,从2018年开始,亚裔美国青年一改以往不关心政治的形象,投票率第一次超过了白人和黑人选民

在2014年和2018年的中期选举中,年龄在18-29岁之间的亚裔美国人的投票率增加了19%,而白人为17%,黑人为11%。

虽然哈佛大学招生歧视案以哈佛的胜诉而告终,但这是亚裔联合起来抵抗种族歧视迈出的重要一步。

首位进入NBA的亚裔球员林书豪,多次在媒体上谈到亚裔男性受到的歧视和不公平的待遇,让北美社会更多地听到了亚裔男性的声音。

亚裔美国总统候选人杨安泽(Andrew Yang)的出现,第一次向主流社会展示了亚裔男性的卓越政治才能,是亚裔在美国社会参政的里程碑。

亚裔美国总统候选人  杨安泽

不管最后的竞选结果如何,对社会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不仅有利于消除社会对亚裔男性的刻板印象,也能激发亚裔的巨大的参政热情。

摒弃功利和保守的亚裔精英教育观

亚裔男性挑战社会刻板印象的行动才刚刚开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想彻底改变亚裔男性被歧视的现状,亚裔需要改变保守和功利的精英教育模式。

北美学者的研究表明,文化偏见和种族歧视是亚裔男性被女性化的根本原因。但是这种歧视持续至今,则和功利、保守的亚裔精英教育价值观有很大关系

亚裔男性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学业优秀和找到稳定收入的好工作上了,虽然最终过上了中产阶级的日子,付出的代价是,失去了社会化和男性性格特征,强化了亚裔男性女性化的刻板印象。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社会学教授Jennifer Lee 认为,亚裔精英教育观过于狭隘和短视,将学业优秀和考上名牌大学视为“成功”,将医生、律师、工程师等工作视为人生目标。这种教育模式是不成功的,既没有让亚裔进入精英阶层,也没有让亚裔免受歧视。

韩裔作家Wesley Yang在纽约时报发表的著名的《纸老虎》一文中,痛批亚裔精英教育观:孝道等级,谦逊隐忍,尊重权威,只看重学习成绩,常春藤名校情结……他认为亚裔精英教育培养了奴性的中产阶级。

北美更多的研究表明:功利和保守的亚裔精英教育产生了大量勤奋努力、学业优秀、精通技术、温良谦恭让的模范少数民族。

但是,模范少数民族是一面双刃剑,在承认亚裔在教育和收入方面成功的同时,还意味着亚裔男性温顺听话、具有脆弱和软弱等女性化特点。

这其实是对亚裔男性的一种歧视和伤害,和历史上打压亚裔男性的政策一样,是北美主流文化进一步阉割亚裔男性的手段。

首先,轻视体育让亚裔男孩从小都没有进入男人的世界 

霸权男子气概是由北美的体育文化产生并且不断强化形成的。

和黑人以体育打入北美社会不同,亚裔是以教育方式打入北美社会的,亚裔男性在体育上的缺失进一步加深了亚裔男性女性化的刻板印象。

对白人男孩来说,体育是男孩的运动,不仅可以展示男子气概,也是获得同伴认可的重要方式。男孩子通过体育进入男人的世界,学习如何成长为男人,学会男人之间的相处。

亚裔父母将学业优秀视为人生成功的唯一途径,除非是考名校的需要,体育普遍被认为浪费时间。

整天埋在书堆里的亚裔男孩,从小都没有在男人的世界里成长,也没有学会各种社交规范和礼仪

对成年后的白人男性来说,体育仍然是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家人亲朋好友团聚休闲,还是同事商务伙伴联络感情,体育都是最主要的方式。

曾经参观过一个白人律师朋友家的地下室,被酷爱体育的他布置得像一个迷你体育馆,四面墙上是四个硕大的水晶大屏幕,一流的音响设施,墙上挂满了拍卖来的体育明星的衣服、球具等等,中间吧台摆满了各种酒具。和朋友边喝酒边享受各种球赛,是这位朋友业余生活的重要内容。

有个白人朋友告诉我,她的丈夫作为家族企业的CEO是非常繁忙的,但这不影响他作为顶级球迷的生活。

他们家常年在体育馆有一个包厢,她的丈夫下班后直接就去体育馆看球赛,有时候会邀请商业合作伙伴一起看,有时候是孩子和家人一起看比赛。真正做到了看球赛、商务应酬以及家人团聚的完美结合。

北美男人的世界是以体育为中心的,这对从小没有经过体育锤炼的亚裔男性来说,会显得跟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无论是在办公室还是在社交场合,亚裔男性无法自如舒适、侃侃而谈,给人一种疏离感,被看作是沉默寡言,不会社交的人。

其次,标准化培养模式抑制了亚裔男孩的个性、创造力、冒险精神 

亚裔男性的工作领域集中科技领域,在其他很多领域尤其是在男性占据主导地位的体育、政治和商业领域,很少有亚裔男性的身影

如上图所示,2015年《亚裔美国男性研究》发现, 75%的亚裔男性被认为是擅长数学,科学和计算机

亚裔男性没能向北美社会展现多姿多彩的优秀人才,追求的是收入稳定的比较有保障的工作,而且从事的都是职位较低的技术工种。

在北美主流文化看来,亚裔男性不仅没有个性,缺乏主见,而且未能彰显创造力、爱冒险等男子气概。

亚裔男性的工作领域为何如此单一?

因为亚裔男性是通过标准化模式打造出来的,在学业优秀-名校-好工作的统一培养模式下,亚裔男孩从小被剥夺了追求梦想的权利,男孩子的个性和天性也被抑制了。

一位常春藤招生官在纽约时报撰文表示:他惊讶于亚裔孩子背景惊人的一致,都是学习成绩优秀,都擅长小提琴和钢琴,数学或科学获奖。

他看不到亚裔孩子发自内心的热爱、激情和创造力,只感觉到一个个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机器人。

功利和保守的教育观具有致命的危害,首先,会摧毁孩子的自主性和自信心,使得孩子无法找到自己内心的热爱和兴趣,也无法拥有发自内心的激情和动力,更不会迸发出想象力和创造力;

其次,剥夺了孩子犯错的权利,没有机会尝试错误的人生,是无法培养创造力和冒险精神的,也就注定了平庸的人生。

 第三,父母的绝对权威扼杀了亚裔男孩的叛逆、勇敢和强势的天性 

亚裔男性担任领导职位现状

左图来自2015年《亚裔美国男性研究》,

美国61%的亚裔男性没有担任任何管理职能。

40%的亚裔男性领导至少一人以上,

但是,领导100人以上的只有1%;

右图来自经济学家网站,在Google等五所公司中,亚裔是各个族裔中提拔到高管层的比例最低的。

缺乏男子气概,是亚裔男性遭遇职场天花板的主要原因。

按照北美的职场文化,领导人应该具有强势、外向、果断、敢于冒险等霸权男子气概的特征。

相比之下亚裔男性胆怯软弱,循规蹈矩,不愿承担风险,不敢挑战权威,因而不适合担任高层领导。

亚裔男性通常不喜欢在公司会议上发言,因为怕说错话或者说的话没人重视。

而公司领导和同事就会认为:

是不是你不理解我们说的话?

是不是觉得我们说的话很傻?

是不是你对公司的事情根本就是漠不关心?

你是不是没有自己的想法?

亚裔男性尤其不喜欢质疑公司领导人,或者对管理层的决策提出建设性批评,因为怕自己的观点让人不高兴。

但是,在公司管理层看来,敢于挑战权威,提出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和想法,才是领导力的重要体现。

循规蹈矩说明亚裔男性只适合做事,不擅长创造性思维,不具有承担风险和远见的能力,不适合当领导。

亚裔男性为什么如此谨小慎微,温顺听话?

因为亚裔男孩是在父母的绝对权威中成长起来的,从小就被教导要安静听话,要顺服权威;要低调隐忍,多干活少说话,因为“枪打出头鸟”。

Rachel U. Chung的研究显示,和其他族裔相比,亚裔父母在孩子的学业、职业和个人事物上决策上的影响力是最大的,尤其是对男孩子的控制更严,因为男孩应该比女孩强的文化传统,亚裔父母往往对男孩用力过猛。

在高控制和高压力的教养模式下,不是在沉默中爆发,就是在沉默中灭亡。

亚裔男孩要么叛逆不听话,但更多的亚裔男孩被驯服成为听话的小绵羊,他们天性中的叛逆、敢冒险、好竞争、强势被一一摧毁,他们最终成为一个顺应这个世界,而不是挑战这个世界的人。

这就是为什么,亚裔精英教育产生了大量的温顺听话的模范少数民族,却没有产生大胆、创新、敢于冒险的精英型人物;没有产生敢于叫板主流社会、挑战歧视、改变刻板印象,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领袖型人物

要想拯救亚裔男性的男子气概,让亚裔男性活出应有的骄傲和自信,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改变功利和保守的观念,回归精英教育的本质—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社会学教授Jennifer Lee 认为,亚裔社会责任感比较弱,美国的亚裔比白人和黑人更不可能从事公益活动,而这恰恰是体现领导力的重要内容,也是亚裔未能跻身精英阶层的主要原因。

她指出,2016年只有59%的亚裔美国人做出慈善捐款,而白人为68%,黑人为65%。只有17.9%的亚裔美国人参与志愿服务,而白人占26.4%,黑人占19.3%

真正的精英不是为了追求一份收入稳定的好工作,而是有更广阔的梦想和追求,是心怀天下、勇于奉献、以改变世界为己任的领导者。

当越来越多的亚裔男性成为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成为富有社会责任感、对社会产生影响的精英领袖,社会对亚裔男性偏见也就能彻底扭转了。

北美的亚裔男性因缺乏男子气概而没有取得社会成功,亚裔精英教育模式的失败是主要原因之一。

国内教育理念有着与亚裔精英教育模式一脉相承的功利和保守,国内精英男性能否在全球化的男性竞争中胜出呢?值得我们深思。

你认为什么样的男人才能吸引到你呢?

如果你是留学生,如果你准备出国,如果你对国外生活感兴趣,如果你性格开朗外向喜欢和人聊天玩耍,欢迎添加真相君微信fasticket或者企鹅号,真相君携海外拍客及资深顾问一起帮你解答,有任何出国留学的疑难杂症,欢迎在后台随时私信我们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幻想曲泰勒曼五级钢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