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龄最有名的小说?

松江学者,于史书之著述、编纂,史学之研究、阐论,史料之搜集、整理;以及地志、政书、传记、金石等方面的撰辑,涉及面广,品类亦多。主要有:

晋代陆机以文学著名,但他曾著有史书几种,如:三国《吴书》5卷,王仁俊、姜亮夫各有辑本。尚有《晋书》(一作《晋纪》)一种,记晋宣帝、景帝、文帝在曹魏时期史事,今存二种佚文辑本。又撰《晋惠帝起居注》、《晋百官名》等。

南朝陈代陆琼(537~586年),在宣帝时领大著作,撰《陈书》42卷,今未见传本。

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会修宋、辽、金三史,杨维桢作《来辽金正统辨》千余言,总裁官欧阳玄读后赏叹曰:“百年后公论定于此矣。”欧阳氏欲荐修不果,维桢著有《国史纪传》(一名《两汉唐宋史苶》)200卷,今尚存残帙。

清康熙间,王鸿绪曾二度任明史馆总裁,后被休致回里,带回主纂的史传稿,在横山下园宅中续修。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三月,汇纂成《明史列传稿》208卷、目录3卷。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续加撰辑,补入纪、志、表,合称《明史稿》,计310卷,后由其家属以敬慎堂名义付刻。

王氏在修《明史》之初,撰《史例议》2卷,阐论修史见解。此《明史稿》之成,他曾延多位史学耆宿助纂。

松人于纪传通史《史记》的评论探究,有明张之象《太史史例》100卷,嘉靖间长水书院刊;徐孚远、陈子龙著有《史记测义》120卷,陈子龙曾单刻《史记》正文而无注,见《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著录;徐三重著《史记通表》2卷。近人沈惟贤有《史记日记》3卷。此外,沈氏为诸史补表作注,如《前汉匈奴表》3卷、附录1卷,《后汉匈奴表》2卷,《晋五胡表》1卷,《唐书西域传注》4卷等。

明初永乐时,华亭李至刚曾与修《明太祖高皇帝实录》,计257卷。明徐阶于隆庆中主纂《明世宗肃皇帝实录》566卷(万历五年由张居正续修)。天启二年(1622年),董其昌应召赴京纂修《神宗显皇帝实录》(万历)及《光宗贞皇帝实录》(泰昌),《明史·董其昌传》云:“命往南方采辑先朝章疏及遗事;其昌广搜博征,录成三百本。”此即《明史·艺文志》著录之《万历事实纂要》300卷。“又采留中之疏,切于国本、藩封、人才、风俗、河渠、食货、吏治、边防者,分别为四十卷,仿史赞之例,每篇系以笔断。书成表进,有诏褒美,宣付史馆。”此书于天启四年(1624年)辑成,名《神庙留中奏疏汇要》,计40卷、目录1卷。原抄本存于宫中未付印,故世所罕见。民国26年(1937年)北京燕京大学图书馆排印问世。有邓之诚序,引明史学家谈迁《国榷》中语,称董其昌与李维桢“并良史材”。

纂辑《通鉴》者,清姚培谦、张景星合编《通鉴揽要》总29卷、附录1卷;《明史揽要》8卷,属简编本。

清康熙间沈业著《晋朝十六国始末》。此书为编年体,与崔鸿《十六国春秋》之列传体不同,可互为参稽。

宋袁枢著《通鉴纪事本末》,自战国迄五代,集题239目,清林子卿为此书作注,计81卷。清杨陆荣,居北竿山下,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著《三藩纪事本末》4卷,志南明福王、唐王、桂王始末。

明张鼐纂《战国策隽》4卷,宋存标著《国策本论》10卷。陈继儒著《吴越史》26卷,天本,今存于南京图书馆。陈氏还著有《建文史待》一书,首为逊国编年,次为报国列传等,末附建文传疑,主明建文帝朱允炆出亡论,引书126种,采辑颇广。唐志大著《高庙圣政记》24卷。记万历史事者有于 《剿奴撮议》1卷、张鼐《辽筹》2卷、《辽夷略》1卷,四库开馆时以诸书触忌讳被禁,幸有遗帙见传。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沈恺在宁波知府任,防倭海上,著《夜灯管窥》2卷,收文100篇。

明季史料,除有关松事者已见文献卷外,尚有章旷《楚事记略》1卷,蒋平阶《东林始末》1卷及《复社姓氏录》,杜登春《社事始末》1卷,张肯堂《保黎录》,张茂滋《蒙难纪言》等。

清董含著《三冈识略》,卷五记清初松江大狱,在《明清史料》丁编内存有《明季后裔朱光辅谋反残件》,可证其事。

三国吴陆逊族子陆凯著有《吴国先贤传》4卷,清严可均辑入《三国文编》。晋陆机著《洛阳记》1卷,佚文辑入《汉唐地理书钞》。

清倪蜕于康熙间随云贵总督甘国璧入滇为幕友,他广搜云南历代史料130余种,并稽考档册,写成《滇云历年传》12卷,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刊,民国时收入《云南丛书》。此书自帝尧,迄于乾隆元年,编年系事,另有《滇小记》2卷。又顾开雍著《滇南纪事》。徐怀祖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从闽漳访台湾,著《台湾随笔》1卷,略记风土、行程。张祥河著《粤西笔述》1卷。近人王廷材著《卫藏通考》。

松人主纂各地志书者亦不少。如:明徐阶于嘉靖时奉敕重修《承天大志》40卷,据《明会要》记,以《兴都志》改纂。华亭徐献忠于嘉靖六年(1527年)后弃官寄寓吴兴,著《吴兴掌故集》17卷,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刊,书分16类,实为个人修纂之湖州志书。他如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袁国梓主修《嘉兴府志》18卷,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徐恕主修《平阳县志》20卷等等。

类志方面:明徐阶、张庭、焦煜同编《岳庙集》4卷。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宋际、宋庆长合著《阙里广志》20卷,阙里为孔子故宅,是志分图像、世家、礼乐、林庙等12门,所载故实,详于旧志。

南宋陈仁玉著《游志》一书,陶宗仪继此纂《游志续编》2卷,汇唐宋元人游览之作48家,书颇罕传,嘉庆间阮元得此书,进呈内廷,列入《宛委别藏》;阮氏提要称其“选择精审,足以资考核”。

明陆应旸,居松城西门外长桥西,他据《明一统志》节辑为《广舆记》一书,清蔡方炳稍增删,订为24卷,传本颇多,可作总志便览。

志河渠水利:明朱国盛于天启五年(1625年)纂《南河志》14卷,分33门,四库存目谓书于黄、淮诸水疏治事宜颇为详晰。清顾大申著《河渠志》18卷,是大申出镇夏镇(今微山县)时,经13年之久所写成,后榷虔州(今赣县),复补撰《图经》28篇。此外,俞汝为著《黄河考》,吴韶著《全吴水略》,戴宝蓉著《广利渠水利镜》1卷。

记行之作:清初王璲著《漫游纪略》4卷,今人谢国桢《明清笔记谈丛》中有专节考作者生平,并举此书中记漕政之利弊、迁界史事等等均有史料价值。许缵曾于康熙九年(1670年)冬出任云南按察使,著《滇行纪程》,十一年冬起程回里,又写《东还纪程》,二书记述沿途山川、古迹、物产、风俗,颇为详瞻。此外,张祥河著《续骖鸾录》,系援范成大著作之名。

明洪武二年(1369年),杨维桢奉召参修《大明集礼》(原本50卷,嘉靖刊本补为53卷),此书分门,除五礼、舆服等礼制外,并编入钟律、雅乐、俗乐三门。《列朝诗集小传》记杨氏“纂修《礼乐书》”,实即此书。

政制、法令编辑本,有清严虞惇《文献通考详节》24卷,张祥河《会典简明录》1卷。此外周纶著《石楼肊编》5卷,分考六曹的历代旧制。姚培谦辑《六官典故》。

明张鼐著《鎑堂考故》1卷,记明代国子监故实。董其昌著《学科考略》1卷,记历代学制,贡举简史。

辑官署史料,有明俞汝为、俞汝楫等于泰昌元年(1620年)辑成《礼部志稿》110卷,印本末记其名,《四库提要》考为俞辑,民国时印入《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内。汝为又辑《南京兵部车驾司职掌》8卷。董其昌曾辑《南京翰林院志》12卷。

考文庙礼乐制度,有张安茂纂《泮宫礼乐全书》16卷,分学校、庙制、从祀、乐律等12门。

汇考救荒资料,有明俞汝为《荒政要览》10卷,万历刊。清姚碧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著《荒政辑要》8卷,周忠熺有同书名之作。皆有裨实用。《郑堂读书记》于姚著有佳评。

中外关系史料,明钱溥于天顺六年(1462年)奉命使越,归辑《使交录》18卷。正德元年(1506年),张弘至使越,归著《万里志》2卷。此外,孙承恩著《使交纪行》,徐孚远著《交行摘稿》,朱之瑜著《安南供役纪事》,均为有关中越史事之作。钱溥曾使朝,著《朝鲜杂志》3卷。

凡记松郡人物传记之专书,已汇记于县情文献专目,今选记其他传记之作。

汇辑人物总传:旧题陶宗仪编《草莽私乘》1卷,是书系录胡长孺、王恽、杨维桢等14人杂文20篇,皆记当时忠孝节义之士,原稿今存,王世贞有跋文。四库疑好事者托陶名。

明徐肇惠著《先进遗风录》,志宋元宪以下迄文待诏,凡65人,各系以颂。他如;张烈《殷遗录》,张鼐《先进旧闻》,董宜阳《近代人物志》等。清金维宁著《垂世芳型》13卷。董含,顺治十八年(1661年)进士,是年因“奏销案”遭斥革,终生不仕,以笔墨自娱,著《盍簪感逝录》2卷,记40年间交游人物事迹。

编人物表:沈球《历代人物编年考》10卷,徐怀祖《古今名人世表》10卷。

撰专传:明陈继儒编《邵康节外纪》4卷,此书志北宋理学家邵雍事迹言行,雍卒谥康节。材料采用雍子伯温所著《邵氏闻见录》,重予诠次。清孙芑编《关帝文献汇要》8卷,江志关羽生平。明周忱巡抚江南有惠政,《濯缨亭笔记》有记,顾清为编《周文襄公年谱》2卷。

纂辑类传:明陈继儒纂《古逸民史》22卷,前20卷志古代人物,后2卷为《元史》隐逸补传。朱溶纂《忠义录》,记明季死节之士,毛奇龄撰序;又纂《隐逸录》,记明秀遗民薛寀、恽日初等等人物事迹,修《明史》时采用。清张恒著《明儒林录》19卷,记两浙诸儒言行。范台著《皇朝儒行所知录》6卷。张荣著《崇川独行传》1卷。陈化成在抗英斗争中于吴淞殉国,华亭钱鸿业为辑《褒忠录》4卷,道光十九年(1839年)刊印。

明陈子龙、夏允彝等创建的“几社”,曾编辑多种文选,其著名者有《皇明经世文编》,计504卷、补遗4卷、总目1卷、凡例1卷、姓氏爵里1卷。由陈子龙等24人参与编辑。崇祯十一年(1638年)冬以平露堂名义付刻行世。此书选辑明代经世文章,包括时政、国史、边政、海防、农事、财政、刑法、科举……等32门类,重要政论,略具于此。其《姓氏爵里总目》,收小传428人。书之编例人为一集。由于主编诸人中有抗清人物,文字触犯清忌,乾隆间列为禁毁书,故传本极稀,今仅存者,人称“宇内有数之秘笈”,朱希祖曾作长跋,称“希有至宝”。

明代王世贞以文学名,其一生所写史学文章,散见于文集、说部中,华亭董复表裒辑成《弇州史料》一书,计前集30卷、后集70卷。存明洪武至万历间重要的典章制度史料。

徐孚远曾纂《十七史猎俎》160卷。其中《宋史猎俎》40卷,为其孙怀祖所补,今有传本。夏寅著《政监》32卷,条系汉迄元代史事,各加评断。

《四库全书》著录《历代名贤确论》100卷,《总目提要》谓“近世所行刊本,或有题华亭钱福所辑者”,经考此书为南宋人所作,明刻坊本,“托名以行”。附辨于此。

松江金石著录及碑刻文字,志书有记载,以光绪《华亭县志》为例,计著录201件。或辑为专书,见文献卷著录。

金石专著:陶宗仪纂《古刻丛钞》1卷,汇录汉代至南宋碑刻71件。《四库总目》评此书“所载诸碑,传世者甚罕”,“多与史传相发明”,“是书摭拾佚文,首尾完具,非惟补金石家之阙漏,即读史谈艺亦均有所裨益”。

明代徐献忠著《金石文》1卷,清冯承辉著《金石 》1卷及《石鼓文音训考证》1卷。

考历代货币,有清张崇懿辑《钱志新编》20卷,吴钧辑《选钱斋钱谱》15卷,续3卷。各有传本。

清光绪间朱记荣汇刻《行素草堂金石丛书》及《金石全例》,均有裨研究取资。

松江历代文士辈出,留下的文学遗产至为宏富。据华亭、娄县四部志书著录集部书目,已有千余种。清钱陆灿辑《历朝诗集小传》收明代华亭诗人43人。沈德潜编《清诗别裁集》,书刻于乾隆二十八年(1762年),已收华亭诗人43人。今人谭正璧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收松江文学家89人。张慧剑编著《明清江苏文人年表》(1368~1840年)记录华、娄两县主要文人281人,著作558种(包括文学外之著作)。主要有:

西晋陆机、陆云文集,在《隋志》、《唐志》中有著录,传本至稀。南宋庆元六年(1200年),徐民瞻访求传本,刻于华亭县斋,计《陆士衡集》10卷、《陆士龙集》10卷,合称《晋二俊文集》。

宋末元初,凌岩隐居云间九峰,一放于诗,著《古木风瓢集》,其诗“鎔意铸词,锵鸣秀拔,骎有大历之风”,集中品题九峰次第,人称“山史”。

元明之际,有会稽(一作山阴)杨维桢、任士林、钱塘钱惟善、仁和邾经、天台陶宗仪、桐庐邵亨贞、吴兴赵雍、王蒙、长洲宋克、无锡倪瓒、常熟黄公望、江阴王逢、南京马琬、及释维则等人,在松或定居,或小住,每与松邑文土以文艺交游,文事繁兴。

杨维桢,在松城南门内迎仙桥东筑“草玄阁”。著作颇多,文学方面,在元季有“掉鞅词坛”之誉。所著《东维子集》30卷(文28卷,收各种文体478篇,诗2卷)。《四库总目》称“维桢以诗文奇逸,凌跨一时”;《复古诗集》6卷,元张羽评称“纵横其间,上法汉魏,而出入于少陵、二李之间”;又《铁崖古乐府》10卷,《乐府补)6卷,张羽赞其“隐然有旷世金石声”。元代设科,每用古赋,杨氏撰《丽则遗音古赋程式》4卷,门人陈存礼编集。《四库总目》云:“然在科举之文亦可云卷舒风云,吐纳珠玉者矣。”陈于京刻《铁崖集》,包括《铁崖文集》5卷、《史义补遗》2卷、《西湖竹枝词》1卷、《香奁集》1卷。

陆居仁,著《松云野褐集》,清《元诗选》本存1卷。

钱惟善,定居华亭,早年乡试以《罗刹江赋》得名。著《江月松风集》12卷、续集1卷、文录1卷、补遗1卷。其集在明代未刻而传稀,明曹溶觅得钱氏手稿本,诸藏书名家据此传抄。此稿本后入内府。陈旅序钱集,称他诗文“妥适清蒨,娓娓乎有唐人遗风”。

陶宗仪所著《南村诗集》4卷,系后人掇集,毛晋印入《元人十种诗》。《四库全书总目》称其“格律遒劲,……非元末靡靡之音,其在明初固屹然一巨手矣”。

明代,本县诗文著述更多。

袁凯,著《海臾集》4卷,明清先后六刻。又《集外诗》1卷。明天顺中朱岐凤选其诗,张璞付刻,名《在野集》。陆深等诸家评谓“笔致逸妙”。

邵亨贞著《野处集》4卷、《蚁术文集》16卷、《蚁术诗选》8卷、《蚁术词选》4卷。后二种四库开馆时未见,提要以为佚传。嘉庆间阮元访得,进呈内府,列入《宛委别藏》。

管讷,字时敏,以字行。著《蚓窍集》10卷,明初武昌楚府刊行,《四部丛刊三编》予以影印。著作尚有《秋香百咏》等。

张弼著《张东海文集》9卷,另有诗集多种,先后刻本卷帙不同。后其子将诗文合刻。

钱福著《鹤滩稿》6卷。

顾清著《东江家藏集》4卷、中集29卷、后集9卷,嘉靖间顾正阳刊。四库著录,谓其“诗清新婉丽,天趣盎然;文章简练醇雅,自谐法律”。

孙承恩著《瀼溪草堂稿》58卷,为其门人杨豫孙、董宜阳、朱大韶所编。四库著录。陆树声撰序称他“博稽宏览,邃谐渊音,故出之撰述,皆深厚尔雅,纡徐委密”

徐献忠著《长谷集》15卷,他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悯松郡解布之苦,作《布赋》一篇,读者咸酸鼻焉”。

徐阶,著《世经堂集》34卷(四库本26卷)、《续集》16卷,《少湖文集》7卷。以经世之文居多。亦记松郡事,如《修筑捍海诸塘纪略》等。

张之象,著述与编辑刊印书至多。诗文集汇为《张王屋集》,分卷题名。

云间两何:良俊、良傅,并有才名,人比之“两陆”。良俊著《柘湖集》28卷(后印本改题《何翰林集》22卷)。良傅著作,后编为《何礼部集》10卷。明代合印,称《云间两何君集》,民国间姚光影印,传本较广。

莫如忠著《崇兰馆集》20卷,《石秀斋集》10卷。万历刊本。四库存目,谓其诗“颇具唐音,五言近体,尤多佳句”。

陆树声著有诗文集14卷、笔记12种,在他卒后11年之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其子汇刻为《陆文定公全集》26卷,另有《陆学士杂著》,系10种笔记单行本。

冯时可著《冯元成全集》83卷,包括杂著10种19卷。

陈继儒,工诗善文,小品隽永。著作及编刊注书有108种。诗文集有《陈眉公全集》、《眉公十种藏书》等等。

张以诚为张弼玄孙,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状元。著有《酌春堂集》10卷。

张所敬,后居华亭,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与唐汝询等结雅社。著有《雪航漫稿》。

唐文献著《占星堂集》,计《文集》10卷、《别集》6卷、《诗集》4卷。

何三畏,原为庄行人,后徙居松城东北隅,著《漱六山房集》48卷,另有3种书名别行。

董其昌著《容台集》,原本20卷,今有崇祯三年(1630年)陈继儒序本存。乾隆间四库开馆,以集中有违碍处,存目17卷。后人有将集中诗文选刊单行者。

张鼐著《宝日堂初集》32卷,崇祯二年(1629年)刊本,四库开馆被禁,偶有遗本。

王凤娴著《焚余草》3卷,范濂评其诗“高华绝响”。二女张引元、张引庆,合集名《双燕遗音》及《贯珠集》,徐树敏《众香词》评二女倡和,“皆尔雅俊拔,大类刘长卿风骨”。

章简,抗清殉难,次女章有湘著《澄心堂集》、《望云集》,清陈维崧《妇人集》称她与姊瑞麟、妹玉璜,并擅诗名;妹廻澜、掌珠,俱以文章显”。并引其《寄姊》诗二绝,谓“此诗何减唐人韩君平也”。

王微,江都籍,后归华亭许誉卿,其遗集原有8种,后散佚,今人施蛰存费20年精力,裒成《王修微集》4卷。

夏允彝著作,后人辑为《夏文忠公集》5卷。子完淳之作,嘉庆十二年(1807年)青浦王昶、娄县庄师洛辑为《夏节愍公集》10卷、卷末1卷、补遗2卷。柳亚子题《夏内史集》诗,有“悲歌慷慨千秋血,文采风流一世家”之句。1959年5月中华书局重辑本题《夏完淳集》。

陈子龙诗文集,原稿分题,嘉庆间北竿山何其伟刻为《陈忠裕公全集》,今有《陈子龙诗集》及《陈子龙全集》两种新印本。陈氏后期作品风格一变。王士祯评他七言律“沈雄瑰丽,近代作者未见其匹,殆冠古之才”。

徐孚远著《钓璜堂存稿》20卷,为古近体诗。姚光辑其《遗文》1卷问世。

清代:本县诗文名家及其著作主要有:

王广心《兰雪堂诗稿》7卷,戴有祺《寻乐斋集》,卢元昌《思美庐删存诗》,王璲《 川诗钞》6卷,顾大申《堪斋诗存》8卷、《鹤巢诗选》6卷,沈荃《一砚斋诗集》16卷,许缵曾《宝纶堂稿》12卷,王顼龄《世恩堂集》35卷、《王琩湖诗集》5卷,顼龄两弟:王九龄著《艾纳山房集》5卷,王鸿绪著《横云山人集》32卷、《赐金园集》60卷,高层云《改虫斋诗略》9卷,张荣《空明子集》总55卷,倪蜕《蜕翁诗集》6卷、《文集》2卷,张照《得天居士集》6卷,姚培谦《松桂读书堂集》17卷,周金然《饮醇堂文集》37卷,沈大成《学福斋文集》20卷、《诗集》38卷,黄图珌《看山阁集》64卷,夏秉衡《清绮轩初集》4卷,姚椿《通艺阁全集》44卷,张祥河《小重山房集》,胡远《寄鹤轩诗草》,王鼎《兰绮堂诗钞》17卷,等等。

松江文人词作,有单行者,有附于诗集后者,品类不多,如邵亨贞《蚁术词选》,陶宗仪《南村词》,周稚廉《容居堂词》,王顼龄《兰雪堂词》及《螺舟绮语》,范缵《四香词钞》,许宝善《自怡词》,改琦《玉壶山房词选》,等等。

词曲并存者,有明季施绍宰《秋水庵花影集》5卷较著名。前3卷为散曲,后2卷为词。

明陈继儒选辑《精选点板昆调十部集(乐府先春)》3卷,万历四十年(1612年)间徽郡刊本。此集稀传,郑振铎求得,为写长跋,谓“明刊散曲传世者甚罕,南曲选尤不易得”,使他“‘曲库’为之绚烂生辉”。此3卷本共收套数142。

松江人戏曲之作颇多。元季夏庭艺有《沉香亭》传奇。所著《青楼集》,主要汇志元代女艺人事迹。

明徐阶曾孙迎庆(于室),精研戏曲,广集曲谱,于天启五年(1625年),与长洲钮少雅合辑《汇纂元谱南曲九宫正始》,七易其稿,卒后由钮氏完成。此书考证元曲曲牌源流,并收录一些少见的宋元南戏曲词。还辑有《北词广正韵谱》一书,为北曲曲谱。清初李玉扩编付印,并冠“一笠庵”室名。

杂剧、传奇,明代有徐霖、王玉峰、顾瑾、许经眉,清代有周稚廉、张照、夏秉衡等9人。总计明清二代各家之作有59种。例如:明王玉峰《焚香记》,叙王魁、桂英故事,系翻案之作。许经眉《掷杯记》,叙万历时松江朱文石家藏有宋代玉杯,发生家属夺宝故事。王棫创作传奇最多,有23种,如《梨花记》、《异梦记》等等。清黄图珌,著传奇8种,合刻为《排闷斋传奇》,以《雷峰塔》一剧流行最广。他自述创作过程,言“于看山之暇,紫萧红笛,以娱自赏心而已。一时脍炙人口,轰传吴越间”。夏秉衡有《秋水堂三种》,即《八百箱》(一作《百宝箱》)、《诗中圣》与《双翠园》。

另有清黄之隽,初居陶宅,后徙松城,著杂剧《饮中仙》等4种,传奇《忠孝福》。张照奉敕编写宫廷大戏,有杂剧《九九大庆》等3种,传奇《升平宝筏》2种,另有《升平岔曲》一书,民国时故宫博物院排印传世。

民间弹词:元杨维桢写《仙游录》、《梦游录》、《侠游录》、《冥游录》四种,合称《四游记弹词》,明万历间所刻者仅3种。

清代雍乾间,方元普作《九松亭》弹词24回,后由周殊士增补续完,系演珍珠塔故事。吴毓昌作《三笑新编》48回。朱素仙作《玉连环》76回。此书后印本有题《钟情传》、《连环双烈传》、《碧玉连环记》等,演苏州梁琪故事。

清康熙间江洪著《草木春秋》5卷32回,演药名故事。东泖杨景淐作《鬼谷四友志》3卷,一名《孙庞演义七国志传》,乾隆六十年(1795年)自序。胡公藩作《天上人间》,演赵世忠等人故事,稿本存。韩邦庆著《海上花列传》64回,初名《花国春秋》,出书时易名。

明清松江学人编辑诗文总集,除专辑地方文献总集有20种外,属于综合性者亦有30余种。昔人所著诗文集,或无力付刻,或刻后失传,每赖总集之辑,得留片羽。

选古诗文者:如明徐献忠辑《乐府原》15卷,“系取汉魏六朝乐府古题,各为考证,并录其文”。张之象辑《古诗类苑》120卷,“是编起自上古,下迄陈隋,一枝片玉,搜括无遗”。陈继儒于万历间辑刊《古文品外录》24卷,郑振铎跋称“所选皆旨远情深之文”,凡300余篇。郑氏又购得《古文品内录》20卷,判断为坊间假陈继儒之名以售。清吴茂源辑《古文林》300卷。王士禛编《古诗选》,华亭闻人窔花毕生精力,为作笺释,计32卷,乾隆原刊,翻刻者颇多。姚培谦辑《古文斫》16卷、后集18卷,流行较广。

选专集者:明徐献忠辑《唐百家诗品》147卷。张之象、赵应元合辑《唐诗类苑》200卷,分36部。姚培谦选韩、柳、欧、三苏、王、曾几家诗为《唐宋八家诗》52卷;又辑陶潜、谢灵运、谢惠连、谢朓四家诗为《陶谢诗集》13卷。

宋以后诗文选本,有张景星、姚培谦、王永祺合辑《宋诗百一钞》8卷,又《元诗百一钞》8卷,二集能反映各体流派。后印本改名《宋诗别裁》、《元诗别裁》。明诗,有陈继儒、马世奇合选《盛明百家诗选》12卷。清代诗文,有康熙间孙鋐辑《皇清诗选》30卷,孙恩辑《清诗选》初二集。姚椿辑《国朝文录》82卷。

此外,选赋者有雷琳《赋钞笺略》15卷。

南宋潘纬,于绍兴后期迄乾道初年(1167年前)撰《柳文音义》,注释柳宗元文集,吴郡陆之渊序称:“柳州内外集,凡三十三通,莫不贯串经史,轇轕传记、诸子百家、虞初稗官之言,古文奇字,比韩文不啻倍蓰。非博学多识前言者,未易训释也。”潘著“成一家言,将与柳文并行不朽无疑矣”。此书后辑入南宋间所刻《增广注释音辨唐柳先生集》内,今有传本。

注释唐人集者,尚有明陈继儒选注《骆丞全集》4卷。注杜诗者有明范濂《杜律选注》6卷,清卢元昌《杜诗阐》33卷。

陈继儒又为《西厢记》、《幽闺记》《琵琶记》《红拂记》、《玉簪记》、《绣襦记》六种传奇作批评,原各单行,乾隆十二年(1747年)修文堂汇刻,名《六合同春》。

清姚培谦有《楚辞节注》6卷。又著《李义山诗集注》,乾隆刻本,清人有为此集作批者。顾成天(良哉)有《离骚解》1卷,《楚辞九歌解》1卷,《读骚别论》1卷。

松江历代艺术名家辈出,俞剑华编《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收列松人就有560余人。

元夏文彦,原籍吴兴,后居松郡。著《图绘宝鉴》5卷,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夏自序,次年刻印,并有抱遗老人杨维桢序。卷一为画论,其他四卷搜辑自上古至元代能画人物1500余人。《四库全书》著录,《总目》评:“搜罗广博,在画史之中,最为详瞻。”天启中卓尔昌刻此书改题《画髓玄诠》。后有韩昂续纂本及坊刻增广本。

元陶宗仪著《书史会要》9卷、补遗1卷,洪武九年(1376年)自序付刻,后有影印本。为与夏著画史相辅之作。

近人张雨材,擅绘画,从事教学,晚年著《中国绘画史》一书。

董其昌的书画论述见于文集之中,如:《容台别集》内收《书品》314则,《画旨》155则。其昌自书的论书、论画、题识的手迹卷册,存世颇多。明末清初长洲杨无补从董氏文集中辑成《画禅室随笔》4卷,分论用笔、评法书、跋自书、画诀、画源等15门。此书传本颇多。也有《画旨》单行,或另辑为《画眼》、《笔势论》等书名单行者。清青浮山人曾辑《董华亭书画录》1卷,高士奇辑《董文敏画录》。

松人评论与题跋书画之作,如:明陶宗仪《画诀》,沈恺《艺林赘言》,何良俊《书画铭心录》1卷,后人从他笔记中辑为《书论》、《画论》各1卷单行。陆树声著《平泉题跋》1卷(后印本名《陆学士题跋》),莫是龙《画说》1卷,计16则,周中孚称其“颇得画家三昧”。陈继儒《书画史》1卷,录书画杂事62则,实非史体。他另有《墨畦》1卷。清顾大申《画麈》8卷,宋懋晋《画宛》,王鼎《宋元法帖评论》,杨汝谐《话雨斋法帖跋》2卷、《书画跋》5卷。张照著《天瓶斋书画题跋》2卷,张兴载又补辑1卷。

张照于乾隆九年(1744年)奉敕将内府所藏自古代至清初的书画精品,编成《石渠宝笈》44卷,此编按书画类型及贮存处分等排列,并考记内容,其中不少为艺林鸿宝。张照又将内府所藏释、道二氏书画等品,专编为《祕殿珠林》24卷。

明黄瑜于天顺六年(1462年)集来刘次庄《法帖释文》、米芾《书史》、黄伯思《法帖刊误》、曹士冕《法帖谱系》四书,汇印为《书学会编》。

清张祥河汇集清人画论如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等12种,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刻为《四铜鼓斋画论集刻》。

松人摹刻的丛帖,可分四类:

一是专集松邑一二书家的手迹,如明张弼手迹有《铁汉楼帖》,张骏手迹有《宝恩堂帖》徐阶手迹有《宝纶堂帖》(孙召台刻),他如《崇兰馆帖》(莫如忠、莫云卿),《落纸烟云帖》、《赐金堂法帖》(清沈荃),《玉虹楼帖》16卷、《天瓶斋帖》(张照)等。专集董其昌书法的丛帖,有《玉烟堂董帖》(一名《小玉烟堂帖》,陈之瑞刻)11卷,《来仲楼帖》12卷等12种。据《珊网一隅》等书所记,尚有《蒹葭堂帖》等10余种,未见流传。

二是汇集松郡书人的手迹,有孙克弘刻《东皋堂帖》。

三是汇集诸名家真迹,如董其昌等摹刻历代真迹的《戏鸿堂帖》16卷(董氏仅摹《汝南公主墓铭》,余为沈宏所摹。此帖曾由施氏用大斋、王氏横云山庄、沈氏古倪园先后整理重印)。他如林希颖刻《玉恩堂藏帖》,陈继儒刻《燕喜堂帖》。

四是专集某一书家真迹:陈继儒书法宗苏、米,他广搜苏武字迹,刻为《晚香堂帖》28卷又集米芾书,刻为《来仪堂帖》。

论述之作:有陶宗仪《印章考》1卷,鞠履厚《印文考略》1卷,冯承辉《古铁斋印学管见》1卷,又著《历朝印识》5卷,此为印人续传。松人拓印集者,已见著录有32种。一种集古印谱,如清胡远拓《汉钢印萃》;另一种为自刻拓本,如陈 《秋水园印谱》等等。

清代张照,熟谙音律,乾隆六年(1741年),京中成立“律吕正义馆”,他分总其事,编《律吕正义后编》120卷。

明林有麟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辑《青莲舫琴雅》4卷,汇辑琴式、论述、典故、题咏等资料。

海宁施绍訚著《弈理指归图》4卷,其图为华亭钱长泽所绘,乾隆原刻,光绪重刊。钱氏另著有《残局类选》一书。又薛丙作《心武残编》,并增订《桃花泉全谱》。

明曹昭于洪武二十年(1387年)著《格古要论》3卷,分13门,包括:书画、琴砚、瓷器、器、锦绫等等内容。《四库总目》评此书“于古今名玩、器物,其真赝优劣,皆能剖析纤微;其典故本末,故其书颇为鉴赏家所重”。天顺三年(1459年)王佐增辑为13卷。

林有麟家有素园,爱石,于万历间检群籍中所记奇峰怪石,各写其形,并缀题咏,计102种,始蜀中永宁石,终松江普照寺达摩石,名《素园石谱》。

元至正间陶宗仪著《南村辍耕录》30卷,《列朝诗集小传》曾记他于十载间写成此书经过。《四库总目》论此书“于有元一代法令制度,及至正末东南兵乱之事,记录颇详;所考订书画、文艺,每多足以备参证”。此书有元刻本,明玉兰堂刻本印入堵文明绘《秋江送别图》,较为罕见。宗仪又编有《说郛》100卷,选辑汉魏至宋元的各种笔记,以及经史诸子、诗话、文论等而成。采用之书达600余种,其中少数作品世无传本。《说郛》原本已佚,近人据明抄本配齐,有涵芬楼排印本。又有120卷本,为清陶珽所增订。

明曹安著《谰言长语》2卷,正统十三年(1448年)付刻。《四库全书》著录,称书“中多据见闻,发明义例”。

明宋诩父子著《竹屿山房杂部》,《四库全书》著录有:《养生部》6卷、《燕 部》2卷、《树畜部》4卷,均宋诩著;《种植部》10卷、《尊生部》10卷,诩子公望著。共32卷,但非全帙。据几处藏本,尚有《家要部》3卷、《家仪部》4卷、《家规部》4卷,总为43卷。公望子懋澄合编题名,刻于弘治十七年(1504年)。内容包括农艺经验、田家杂事、饮食制品、家庭生活、养性怡情等。

明何良俊著《四友斋丛说》38卷,分17目,其中存有松郡掌故及文艺史料。隆庆三年(1569年)初刻30卷,后续撰8卷,刻于万历七年(1579年)。

良俊又以《世说新语》为蓝本,采南朝宋、齐以后事迹续之,名《何氏语林》,合刘氏原书共30卷。《郑堂读书记》称此书“单词只语,思致渊永,诚亦至理攸寓,文学行谊之渊也”。后王世贞删定改名《世说新语补》4卷,凌濛初重刻《世说新语》,将何本续书分开,误题王世贞作。

陆树声于万历间里居时,先后作笔记10种,如《汲古丛语》、《清暑笔谈》、《长水日抄》等,其后人江印为《陆学士杂著》。

陈继儒所作笔记、杂著有20余种,如:《读书十六观》、《偃曝余谈》、《眉公笔记》、《妮古录》、《太平清话》、《珍珠船》等。内容以札记古事,记录见闻为多。所辑《销夏录》、《辟寒录》各4卷,汇考炎夏、寒冬掌故。

清蔡显(娄县人)著笔记《 渔 录》,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松江知府钟光豫举发其中引古人《紫牡丹》诗为诽谤朝廷,酿成文字狱,被杀时年已71岁。此笔记幸有漏网之本,民国四年(1915年)刻入《嘉业堂丛书》。

明清两代,松江学者曾主持或参与朝廷编纂的数部类书。

明永乐元年(1403年)闰七月,华亭李至刚参与监修解缙主纂的大型类书《文献大成》,次年十一月编成。后永乐帝朱棣增派姚光孝等人重加补辑,至永乐六年冬缮写完成,赐名《永乐大典》。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朱棣命徐阶主持抄录副本,于隆庆元年(1567年)抄成。

《大典》正本,毁于明清之际,副本也历遭劫难,大部毁失。解放后二次影印残存之帙,计793卷,即为徐阶主持重录之本。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王鸿绪参与主纂《佩文韵府》,王顼龄子图炳也与修。五十年成,计444卷。康熙五十七年,娄县徐颖梁纂《戎政典》中的《兵制部》80卷,是大类书《古今图书汇编》中的一部,雍正时此类书重加编校,改名《古今图书集成》,计1万卷。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华亭张梦征参与编纂《骈字类编》240卷。康熙六十年松人张照、沈宗敬、张梦征、王图炳等分任修纂《子史精华》160卷,雍正五年(1727年)告成。

个人编纂的类书:西晋陆机编《要览》3卷,今有辑佚本。元钱全衮鉴于阴幼遇所纂《韵府群玉》20卷有漏略,为作《补遗》10卷。明李绍文于天启三年(1623年)纂成《艺林纍百》8卷,他广搜典籍中自一至百的数字材料,汇纂排比而成。何三畏纂《何氏类鎔》35卷,自天文迄字学,分为12门,将历代典故以骈语联络成文。陈继儒延老儒助纂类书,先后编成《石渠阁汇纂诸书法海》24卷、《艺林萃言》24卷等12种。清姚培谦纂《类腋》55卷,附录1卷,分天、地、人、物四部,于事物诸事,各考索其渊源。后两部与张卿云合编。《郑堂读书记》谓此书“采辑菁藻,便于检阅,几家有其书”。后赵克宜增辑为67卷,名《角山楼增补类腋》,通行本颇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最经典的小说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