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张萱男人一共多少人?

吴道元(约685年-758年),字道子,后改名为道玄,画史尊称“吴生”。阳翟(今河南禹县)人。中国唐代著名画家,被称为“百代画圣”。

生平:道子幼年家境贫寒,初为民间画工,相传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年轻时即有画名。后来作了山东兖州瑕丘县尉,不久即辞职。漫游洛阳,从事壁画创作。时曾为将军裴旻作画,被当时人将张旭草书、裴旻舞剑、吴道子作画同时称为“三绝”。开元年间以善画被唐玄宗召入宫中,历任供奉、中书省内教博士,改为道玄,后官宁王友(官名),此后一直为宫廷作画。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吴道子擅佛道、道教人物画,还有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据载他曾于长安、洛阳两地寺观中绘制壁画多达300余堵,奇踪怪状,无有雷同,其中尤以《地狱变相》闻名于时。 绘画风格:吴道子的绘画具有独特风格。早年笔法较细,风格稠密;中年变为遒劲,宋代画家米芾形容吴道子笔下圆润似“莼菜条”,滑溜细腻,波浪起伏,点划之间,时见缺落,有笔不周而意周之妙。后人把他和张僧繇并称“疏体”。吴道子所画人物衣褶,飘飘欲举,线条遒劲,潇洒秀逸,当时人将他和北朝齐时代著名画家曹仲达相提并论,称他们为“吴带当风,曹衣出水”,因为曹仲达画中的人物,衣服常紧裹在躯体上;而吴道子笔下的人物,大袖飘飘,线条流畅。他利用线条的宽窄变化表现物体的凹凸,使线描的画面具有立体感。他喜用焦墨勾线,略施淡彩,自然超出绢素,称为“吴装”。作画线条简练,笔才一二,象已应焉。其山水画作蜀道之景,自为一家;又传曾于大同殿壁画嘉陵江三百余里山水,一日而毕。吴道子的绘画对后世影响极大,他被人们尊为“画圣”,被民间画工尊为祖师。苏轼曾称赞他说“画至吴道子,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好理于豪放之外”。

代表作品:吴道子在史籍中享有盛名,但因为他大量的创作是壁画,所以很少有传世作品保留下来,无真迹传世,传至今日的《送子天王图》可能为宋代摹本,但已经可以窥见吴道子笔法的精髓。另外还流传有《宝积宾伽罗佛像》、《道子墨宝》等摹本,敦煌莫高窟第103窟的维摩经变图,亦被认为是他的画风。徐悲鸿曾经获得一幅残卷,经他和张大千鉴定,认为是吴道子真迹,可能是一幅壁画的草图,暂根据画中人物取名为《八十七神仙图》,此幅画气势磅礴,人物闲适秀丽,是中国古代画的精品。

对后世的影响:吴道子的一生,主要是从事宗教壁画的创作,题材很丰富,有宣传教义的,有《梁武帝》、《郗后》等人物。

他在千福寺西搭院北廊的壁画里,把菩萨像画成自己的样子,这同以后的韩干在宗教壁画《妓小小写贞》和《一行大师》一样,对于神的世界,不受宗教教义的约束,自由地加工。他不愿意以神的“供养人”的地位,站在佛国的一角,而乐于以普通画工的形象去主宰神土。他可以把达官贵人拉入《地狱》中来,可见他对宗教神权是蔑视的。

吴道子的山水画也很成功。玄宗派他去四川考察蜀山蜀水,要求他打下草稿,回来作画。但他从蜀地考察归来,连一张草稿也没有。玄宗责怪之,他从容不迫,在大同殿上,画蜀山蜀水,怪石崩滩,挥笔如暴风骤雨,嘉陵山水,纵横三百里,一日而成,博得赞赏。其“疏体”画法,为后代之宗。

吴道子是一位全能画家,人物、鬼神、山水、楼阁、花木、鸟兽无所不能,无所不精。同时吴道子是中国山水画之祖师。他创造了笔间意远的山水“疏体”,使得山水成为独立的画种,从而结束了山水只作为人物画背景的附庸地位。开元.天宝年间正是吴道子绘画创作的极盛时期。这时他仅在洛阳,长安两京寺庙就留下壁画三百多壁,此外还来有大量卷轴画。据宋徽宗赵佶亲自主持编纂的《宣和画谱》载,时间过了几百年,到宋代宣和年间(1119--1125年),宫廷中还收藏有吴道子的卷轴画93件。目前所惧到的画迹、碑刻、画目以及关乎吴道子的画诗画跋、口传画迹、海外存迹等还有391件。公认的吴画代表作品是《天王送子图》、《八十七神仙卷》、《孔子行教像》、《菩萨》、《鬼伯》等。现存壁画真迹有《云行雨施》、《维摩诘像》、《万国咸宁》等。现在台湾的《宝积宾伽罗佛像》、《关公像》、《百子图》等。还有一些真迹摹制品,如《吴道子贝叶如来画》(七幅)、《少林观音》、《大雄真圣像》等。海外存迹有流入德国的《道子墨宝》50幅,流入日本的《溪谷图》等6幅。吴道子一生虽然创作了许多作品,但真迹流传下来的很少。

吴道子活动的时代,正是唐代国势强盛,经济繁荣,文化艺术飞跃发展的时代。唐代的东西两京——洛阳和长安,更是全国文化中心。画家们上承阎立本、尉迟乙僧,如群星璀璨。《历代名画记》说:“圣唐至今二百三十年,奇艺者骈罗,耳目相接,开元天宝,其人最多。”如吴道子、王维、张璪、李思训、曹霸、陈闳、杨庭光、卢稜伽、项容、梁令瓒、张萱、杨惠之、韦无黍,皇甫轸等人,都是当时的大画家。这么多的名家和数以千计的民间画工,争强斗胜,群芳汇集,各显神通,绘画之盛,蔚为大观。

吴道子的出现,是中国人物画史上的光辉一页。

他吸收民间和外来画风,确立了新的民族风格,即世人所称的“吴家祥”。就人物画来说,“吴装”画体以新的民族风格,照耀于画坛之上。“诗圣”杜甫称他为“画圣”。亦尊吴道子为“百代画圣”。在历代从事油漆彩绘与塑作专业的工匠行会中均奉吴道子为祖师。由此可见,他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他曾在长安、洛阳寺观中作佛教壁画四百余堵,情状各不相同;落笔或自臂起,或从足先,都能不失尺度。写佛像圆光,屋宇柱梁或弯弓挺刃,不用圆规矩尺,一笔挥就。他用状如兰叶,或状如莼菜的笔法来表现衣褶,有飘动之势,人称“吴带当风”。他在长安兴善寺当众表演画画,长安市民,扶者携幼,蜂拥围观,当看到吴氏“立笔挥扫,势若旋风”,一挥而就时,无不惊叹,发出喧呼。

一代画圣,吴道子留给我们后世的是对他无限的仰慕和怀恋。而他的传奇必将继续下去,承载着浩浩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永远留在中华儿女的心中!唯一遗憾的是,现在也没有一件确认的画圣真迹传世,也许这真是传奇的真正含义吧,所谓传奇,就是永远存在在我们无限的想象当中……

妙手松烟染素纱,挥墨处,茅舍两三家……

论唐代美术-绘画与书法鉴赏

专 业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论唐代美术-绘画与书法鉴赏

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繁荣开放的一个朝代,其美术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和自身持久发展的情况下,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其中绘画和书法更是其中闪耀的明星,在这一时期更多画的种类开始独立成科并走向成熟,书法方面名家辈出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4号宋体)

关键词:绘画,书法,独立成科,名家辈出

中文摘要………………………………………………………………I 关键词

英文摘要………………………………………………………………II 关键词

1.绪论…………………………………………………………………3 第一章 绘画种类及赏析………………………………………………4

1.1山水画………………………………4

1.2人物画………………………………4

1.3花鸟画………………………………4 第二章 名家书法赏析…………………………………………………5 2.1初唐四大书法家书法………………………5 2.2张旭与怀素草书………………………………5 2.3颜真卿与柳公权楷书………………………………5

结语…………………………………………………6 参考文献……………………………………………7 致谢…………………………………………………8

唐朝是中国经济高度发达的朝代之一,其对外交往频繁,并广泛吸收各种外来文化。因而其美术方面较之以往有了空前的发展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朝的美术涵盖范围广并且产生了许多新的表现技法,涌现出了一批批流芳百世的美术名家以及一部部传世千古的佳作,大大深化了中国美术的内涵。

学习唐朝美术,吸收其中的思想精髓,有利于我们更深入的体会到中国美术的魅力并进一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第一章 绘画种类及赏析

提到唐朝山水画,不得不说一下展子虔这个人,他画的山水层次分明,比例适当,取得了“远近山川,咫尺千里”的效果,被称为“唐画之祖”。如他的代表作《游春图》,生动的描绘出了明媚的春光以及游人纵情游乐于山水中的欢快神态。此画以青绿勾勒为主,层次分明,刻画十分细致,将春天自然景色的特征以及游人的神态表现的淋漓尽致。

既展子虔后最具代表力的山水画家为李思训和李昭道父子,两人被 为“二李”或“大小李将军”。其中李思训为青绿山水的开创者, 他的代表作有《江帆楼阁图》,这幅画构图阔远,刻画细腻,画中人物都表现的栩栩如生。其意境隽永,线条遒劲,色泽明丽,典雅而 富于装饰感,山水的情态被充分的表现出来,耐人回味。李昭道的 代表作为《明皇幸蜀图》,这幅画表现的声势浩大,通过青绿设色, 表现出了浓郁的“春”的气息,给人带来一阵阵春意,充满趣味。

唐朝人物画十分繁荣,涌现出了许多名家,其中代表性的有阎立本、吴道子、张萱和周昉等。阎立本代表作有《步辇图》,画中竭力刻画了唐太宗和松赞干布的使者禄东赞这两个人物形象,其中唐太宗身着红色便装,雍容大度,面目和善,目光深邃,表情庄重,体魄魁伟。丰满的脸庞,长长的耳朵,细长的胡须,可谓是将唐太宗的帝王之相刻画的淋漓尽致。而禄东赞则是宽阔的前额,脸上布满了皱纹,举止谦恭,眉头微蹙,显示出了他智慧的成熟。

吴道子被称为“画圣”,其在使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时,特别注意整个画面气氛的统一与形象具有强烈的运动,他在线条运用上渗透了强烈的情感,富有运动感和节奏感,使形象的感人效果得到大大的提高。其所画人物衣裙飘举,线条遒劲,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被誉为“吴带当风”。 张萱和周肪以仕女画著名,如张萱的代表作有《虢国夫人游春图》和《捣练图》。画中刻画了不同人物的仪容和性格,人物间的相互关系显得生动而自然,人物各具情态,描绘的极其生动活泼。周昉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技法,描写了当时的“贵族人物”,并通过对人物的一定程度的内心刻画,真实的反映出了生活的一些方面,透露出了社会的内在矛盾。其代表作有《挥扇仕女图》,通过不同的人物身份、动态、思想、感情,从不同角度表现了宫廷妇女的忧怨并通过一定的环境刻画加深了这一情绪。

唐朝最具代表性的花鸟画为韩滉的《五牛图》和韩干的《牧马图》,其中《五牛图》这幅画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牛的生活形态和习性,造型生动,形貌真切。作者独具匠心,用粗壮有力的线条去表现牛的强健有力、沉稳和行动迟缓,造型准确,墨色色彩层次分明,使得画面浑厚却不失轻灵。尤其是作者对牛眼神的刻画,将牛既温顺又倔强的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牧马图》由一代花马名家韩干所作,画中马的形体真实生动,作者用细劲的线条勾绘出马强劲有力的姿态,具有唐代独有的雄浑气魄。画中人物衣纹疏密有致,结构严谨,用笔沉着,神采生动,与马的形象相呼应,使整个画面显得气势磅礴,充满震撼力。

2.1初唐书法四大家书法

初唐书法四大家指的是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和薛稷。这四人在书法上各有千秋,对后人影响极大。其中欧阳询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高,被称为“唐楷第一”。其楷书源于汉隶。用笔、结体都十分严谨,骨气劲峭;于平整中见飘逸;笔画穿插,安排妥帖,字画的安排紧凑、匀称,间架开阔稳健,被后人称为“欧体”。虞世南学习王羲之书法,其书法与欧书相比,用笔比较平稳,运笔、落笔少顿挫,不见棱角锋芒,搭笔不似欧书严谨。褚在欧、虞的基础上追求结体的

宽绰与用笔的从容力度,其书画细长,有轻重变化,有婉约华美的媚趣。薛稷书法瘦劲妍美,转折处有顿挫,可谓是开瘦金体先声。

欧阳询楷书《仲尼梦奠帖》

2.1 张旭与怀素草书

唐朝的草书取得了重大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草书名家为张旭与怀素。张旭被后人称为草圣,其效法张芝草书,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化莫测的狂草来,其状惊世骇俗。他书写注重狂逸,喜怒哀乐全藏于心,他的字怪而不怪,点划用笔完全符合传统规矩。其书法博大清新、纵逸豪放之处远超前代书法家。怀素从张旭书法,被人誉为“以狂继颠”。其书法如暴风骤雨,闻神鬼惊。他书写时笔画圆转遒逸,运笔上下翻转,起伏摆荡,有疾有速,有轻有重,像是节奏分明的音乐,富有动感。他强调笔断意连、生生不息的笔势,点划之间互

相呼应,实为草书艺术的极致体现。

2.2 颜真卿与柳公权楷书 颜真卿与柳公权两人被称为“颜筋柳骨”,分别是“颜体”和“柳体”的开创者,后代效仿者甚多。颜真卿书法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形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树立了唐代的楷书典范。其书法在字形结体和用笔上,化瘦硬为丰腴,骨力遒劲而气概癝然,结体匀称平稳,宽博恢弘,用笔凝重,浑厚圆劲,表现出雄健豪壮的磅礴气势。柳公权的书法继承了颜真卿雄壮的特点,避开了颜字肥壮的竖画,将其写得大体均匀而瘦硬,把点画写的好像刀切一样爽利、深挺,同时他还继承了初唐的秀媚书风,创造出了具有自己独特艺术风格的“柳体”。他的书法结体严谨平稳,笔势灵巧劲挺,同时严谨之外又开阔疏朗,体势劲媚,自成一体。他下笔斩钉截铁、干净利落、刚劲挺拔,自出新意。

经过了近一个月的努力,我终于完成了这篇论文,其中还有许多不足,这需要我今后继续改进。和老师在一起的这段时间已经过去了,但老师的教诲依旧在我的脑海中回想,我将永远也忘不了老师那严谨负责的教学态度和您在教学中给我的无私帮助,相信这将让我受益终生。

(1)金维诺 《中国美术-魏晋至隋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朱关因 《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江苏教育出版社

《你能读懂的中国美术史》中华书局

(4)曹卫东 《中国艺术》海潮出版社

通过这段时间美术鉴赏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知识,虽然仍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继续深入学习。但这已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次主题论文,我进一步加深了对美术的理解。感谢赵晖老师这段时间教我美术鉴赏知识,给我在美术方面打好了基础,这次论文设计是在众多帮助和支持下完成的,感谢给与了我帮助的所有人,是你们给了我完成这篇论文的动力。

长沙理工大学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独立思考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结果由本人承担。

年级与班级:大一成型1102班 论文作者签名:胡磊

《唐代小说鉴赏》论文:

专业班级:通信工程2班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初次读米兰昆德拉的作品确实感觉到有些吃力,这和我平时所看的叙事类小说和言情类小说是无法比的,其中包含了一个人对于情感的深度理解与诠释。《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昆德拉的才华得到集中体现的一部作品。昆德拉从一两个关键词以及基本情境出发构成了小说的人物情节。他以一个哲人的睿智将人类的生存情景提升到形而上学的高度加以考虑、审查和描述;由此成功地把握了政治与性爱两个敏感领域,并初步形成了“幽默”与“复调”的小说风格。

昆德拉更关注人物的基本境遇--“哲学是在没有人物、没有境遇的条件下进行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开始就将托马斯的问题摆在那里:在没有永劫回归的世界里,生命存在之轻。小说首先提出问题为托马斯设定规定情境,即轻与重的存在编码;于是哲学思考本身有了小说性,问题本身则是小说家在作品中显现的哲学思考。

昆德拉问题研究的重要特征是拒绝得出结论,他认为是塞万提斯让人知道世界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一大堆相对的问题。昆德拉在书中提出轻、重、灵、肉、记忆、虚弱、晕眩、牧歌、天堂等一系列的生存暗码,并与人物一一对应,支撑起各自的生存状态,展现了心灵与肉体的两重性。而每个关键词都是人物不同可能性的侧面。可能性是与一次性抗争的最积极的方式,因而此书可视为对自以为是的“绝对”的瓦解。而生命由于缺乏绝对的意义,变得没有依凭与支撑,甚至不如随风飞舞的羽毛那样有确定的方向。我不得不说虽然有些读不懂,但是在各方注解后,我也大概懂了少许其中的精髓,下面我就发表一下我的一些感想。

在本书的开篇,昆德拉就讨论了永恒轮回的问题。永恒轮回是指一种假定宇宙会不断,而且将会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循环的观念,而且这种循环的次数不可理解,也无法预测。昆德拉从永恒轮回的角度来看法国大革命,就再没有了平行宇宙理论给我的神奇的美感,“一个在历史上只出现一次的罗伯斯庇尔和一位反复轮回,不断来砍法国人头颅的罗伯斯庇尔之间,有着无限的差别。”昆德拉震惊于自己在翻阅一本关于希特勒的书时所产生的怀旧情怀,他深刻地说,“与希特勒之间的和解,暴露了一个建立在轮回不存在之上的世界所固有的深刻的道德沉沦,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被预先地谅解了,一切都被卑鄙地许可了。”但永恒轮回真的不存在吗?人类历史不正是在一次次的演绎着一幕幕惊人相似的

悲剧么?也许是轮回的间隔太久了吧,所以人们才这样如此可怕的健忘?

“只有在这种乌托邦式的前景中,悲观和乐观的概念才具有一定的意义:凡认为人类历史在五号星球上会变得不那么血腥的,为乐观主义者。凡不这么认为的,则为悲观主义者。”对于人类的未来,我是越来越觉得悲观了,革命和战争不是一次次的发生了吗?但或许革去的永远只是人的命而已,人性的弱点,人性的丑陋依然。这,就是人类命运的永恒轮回吗?也许这值得我们的深思。

重,女人总是在等待承受一个男人的重量,但那却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生命,其实很脆弱,可是它要承受着很多东西。

轻,“轻”的一层含义,即个体的游离,游离于它所依附的整体之外。这种游离导致归属感的缺失,让人无法承受。每个人,或许,都处在于某些的游离状态。

萨宾娜选择了“轻”,她追求“生命之轻”,因此一次又一次的选择了背叛。存在主义把个性和自由看作人的根本,而自由的意义即在于选择。“存在先于本质”,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道德和灵魂都是人类在集体存在中创造出来的,是人的社会性的一种束缚。个人没有义务遵守某个道德标准或宗教信仰,却有选择的自由。

萨特说,“他人就是地狱。”为了自由,为了独立的人格,萨宾娜痛恨媚俗,因为“媚俗起源于无条件地认同生命的存在”,她拒绝承载任何他人和社会的束缚。她走上宿命般背叛的逃离路程,她背叛父亲,背叛婚姻,背叛爱情,背叛祖国。一次又一次地踏上流浪之旅。“背叛是意味着打乱原有的秩序,背叛意味着打乱秩序和进入未知。”她通过背叛实现了无所依着的自由轻盈,她说即便是死了也要让人们把她的骨灰撒向空中, “轻”就是她的生命本质。

但,这条背叛之路把她带向哪里了呢?也许最初的背叛还充满着激情与欢乐,向她展开一条条新的道路,可倘若这条路走到了尽头又怎样呢? “一个人可以背叛父母、丈夫、国家以及爱情,但如果父母、丈夫、国家以及爱情都失去了──还有什么可以再背叛的呢?”萨宾娜感到四周空空如也,她的悲剧即是不断背叛的旅程的终点的虚无。 在她的心灵的最深处,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不时奏响那首荒谬但感伤的歌曲,向人诉说,在两扇闪亮的窗户后,生活着一个幸福的人家。”萨宾娜最终没有逃脱对家的“媚俗”。也许,一个人终究无法脱离

人生是不可能有预演的。人的一生是一张永远不能成为正式作品的草稿,是一场永远不能正式登上舞台的彩排,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到头来,我们自己是无法通过比较来检验出究竟是哪种生活方式更正确,于是我们没有必要把每一次的选择都看得是那样的重要,那样的沉重,我们尽可以去做一个凡夫俗子,随心所欲地去享受生活的轻松,然而,真的能够这样吗?这显然违背了自然的规律。

马戴,字虞臣,曲阳(今江苏东海西南)人。会昌进士。在太原幕府中任掌书记,以直言获罪,贬为龙阳尉。得赫回京,终太学博士。与贾岛、姚合为诗友。擅长五律。诗保存在《全唐诗》中。

边城独望 马戴 聊凭危堞望, 暗起异乡情。 霜落蒹葭白, 山昏雾露生。 河滩胡雁下, 戎垒汉鼙惊。 独树残秋色, 狂歌泪满缨。

初秋时节,诗人独自凭倚着高高城楼的堞墙,眺望塞外风光,不由自主萌发了一股独客异乡的感情。

诗人马戴,曾从军大同军幕,独在异乡,面对荒凉的塞外,翻腾着感情波澜,这是十分自然的。全诗似乎是前后两联抒情,中间两联写景,但细细读来四联诗又浑然一体,情景互生。

“聊凭”、“暗起”这两句诗把读者带进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里去。诗人面对当前处境,既无可奈何,又无法排遣心中的郁闷。这样,就从诗人的内心开始展现诗人的自我形象 。颔联 、颈联承首联之“望”,写望中所见;也承首联“异乡情”,写出了“异乡情”

暗起的环境。严霜凝结,蒹葭一片惨白,使人感受到一阵寒意;远山昏暗,雾霭在山林中升腾而起,弥漫于山峦峰壑。这是一幅远景,画面中突出了萧索的气氛。紧接着,诗人又呈现一幅近景。胡天的雁群垂下了翅膀,落在荒凉的河滩上;一阵阵动人心魄的鼙鼓之声,从军营里传出。这幅近景,加强了全诗画面凄冷萧瑟的悲凉之感。诗人望中所见,是如此萧条、冷落,又具有鲜明的异乡情调 ,自然会引起万千思绪, 回应了异乡情暗起的缘由。诗人选取了富有特色、富有感情色彩的意象来构成望中所见的境界,引发了读者无限的情思。

诗人的情绪也随着所写步步激荡 。末联里“独” 树,“残”“秋色 ”,层层递进,把诗人的情绪“逼” 向了高潮。在孤零零的一棵树上,几片黄叶残留枝头,萧瑟的秋色、萧飒的秋风之中,诗人在树下徬徨,继而狂歌、号泣,泪水如雨,洒落衣襟..这样,诗人就完成了对自我形象的刻画。

从独自一人无可奈何地在城楼凭堞而望,到眼前凄清、悲凉的秋景,到情绪的爆发而狂歌号泣,从叙述、描绘到抒情,从外在动作形态,进入到情绪的深处,很有层次感地完成了诗人自我形象的刻画。这一形象的塑造,动作性鲜明,感情浓烈,可谓形神兼备,给人留下极深刻的印象。严羽《沧浪诗话》曾说:“马戴在晚唐诸人之上。”在某方面说来,这一评价是有一定依据的。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 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 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 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 恐惊平昔颜!

沈德潜评此诗云 :“意格俱好,在晚唐中可云轩 鹤立鸡群矣 。”(《唐诗别裁》)这里所说的“意”,是 指诗的思想感情,全诗以乡愁为主题,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坎坷不幸 ,所谓“格”,主要地是指谋篇布局 方面的艺术技巧。这首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可以说就是:情景分写。情与景,是抒情诗的主要内涵;情景交融,是许多优秀诗作的重要艺术手法。然而此诗用情景分写之法,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开头二句写诗人在黄昏日落之时,满怀惆怅地遥望乡关,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仰视所见的景物 :“孤云 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晚云孤飞于天际,归鸟投宿 于林间,借着它们有形和无形的羽翼,虽有千里之远也片时可达 。诗以“千里”与“片时”作强烈比照, 写出云、鸟的自由无碍和飞行之速;但是,这绝不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诗人“怅望”所见,而且这种景物又是引发诗人情思的契机 :“念我何留滞,辞 家久未还 。”原来,诗人久客异地,他的乡关之思早 已深深地闷在胸中了。因此,颔联由外界景物的描绘自然地转入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不言惆怅而满纸生愁,不言归心似箭而实际上早已望穿秋水。

前面写情之后,颈联又变换笔墨写景,景物描写不但切合诗人眼前的情境,而且由近到远,层次分明。

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它的余晖返照秋山,一片火红,象野火在远远的秋山上燃烧,渐渐地隐没在山的后面 。“入”字写出夕阳的逐渐暗淡,也表明了 诗人伫望之久,忆念之殷。不仅如此,这种夕阳西下余晖返照之景,不但增加了诗人的乡愁,而且更深一层地引发了诗人内心深处感时伤逝的情绪。客中久滞,渐老岁华;日暮登临,益添愁思,徘徊水边,不敢临流照影,恐怕照见自己颜貌非复平昔而心惊。其实诗人何尝不知自己容颜衰老,其所以“临水不敢照”者,怕一见一生悲,又增怅闷耳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 昔颜!”尾联充溢着一种惆怅寂寞的心情,以此收束,留下了袅袅余音。

情景分写确是此诗谋篇布局上的一个特点。全篇是写“落日怅望”之情,二句景二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前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 ”,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引起迟 暮之“惊”,显示出情绪的发展、深化。若不管格律,诗句稍颠倒次序可作 :“孤云与归鸟 ,千里片时间。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如此前半景后半情,也是通常写法,但显得稍平 ,没有上述那种层层递入、 曲达其意的好处。而“宿鸟归飞急 ”引起归心似箭, 紧接“辞家久未还”云云,既很自然,而又有速(千里片时)与迟(久留滞)对比 ,所以是“起得超脱, 接得浑劲”(见《瀛奎律髓》纪批。)

李重华《贞一斋诗说》指出 :“诗有情有景,且 以律诗浅言之,四句两联,必须情景互换,方不复沓。”

他所说的“情景互换”,就是“情景分写”。当然,这种分写绝不是分割,而是彼此独立而又互相映衬,共同构成诗的永恒美。

马戴 露气寒光集, 微阳下楚丘。

猿啼洞庭树, 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 苍山夹乱流。 云中君不见, 竟夕自悲秋。

唐宣宗大中初年,原任山西太原幕府掌书记的马戴,因直言被贬斥为龙阳(今湖南汉寿)尉。从北方来到江南,徘徊在洞庭湖畔和湘江之滨 ,触景生情, 仰慕前贤,感怀身世,写下了《楚江怀古》五律三章。

近人俞陛云在《 诗境浅说 》中说:“唐人五律,多高华雄厚之作,此诗以清微婉约出之,如仙人乘莲叶轻舟,凌波而下也 。”他以“清微婉约”四字标举 此诗的艺术风格,确实独具一格。

秋风摇落的薄暮时分,江上晚雾初生,楚山夕阳西下,露气迷茫,寒意侵人。这种萧瑟清冷的秋暮景象,深曲微婉地透露了诗人悲凉落寞的情怀。斯时斯地,听见的是洞庭湖边树丛中猿猴的哀啼,看见的是江上飘流的木兰舟。“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楚辞·九歌·湘夫人》),“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涉江》),诗人泛游在湘江之上,见景怀人,屈原的歌声仿佛在叩击他的心弦。“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这是晚唐诗中的名句 ,一句写听觉,一句写视觉 ;一句写物,一句写己;上句静中有动, 下句动中有静 。诗人伤秋怀远之情并没有直接说明, 只是点染了一张淡彩的画,气象清远,婉而不露,让人思而得之。黄昏殆尽,夜幕降临,一轮明月从辽阔的洞庭湖上升起,深苍的山峦间夹泻着汩汩而下的乱流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二句,描绘的虽是 比较广阔的景象,但它的情致与笔墨还是清微婉约的。

同是用五律写明月,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李白的“梦绕城边月,心飞故国楼”(《太原早秋》),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江入大荒流”(《旅夜书怀》),都是所谓“ 高华雄厚”之作。 而马戴此联的风调却有显著的不同,这一联承上发展而来,是山水分设的写景。但“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田同之《西圃词说》),“广泽生明月 ”的阔大和静 谧,曲曲反衬出诗人远谪遐方的孤单离索 ;“苍山夹 乱流”的迷茫与纷扰,深深反映出诗人内心深处的零乱彷徨。夜已深沉,诗人尚未归去,俯仰于天地之间,沉浮于湘波之上,他不禁想起楚地古老的传说和屈原《九歌》中的“ 云中君 ”。“屈宋魂冥寞,江山思寂寥”(《楚江怀古》之三),云神无由得见 ,屈子也邈 矣难寻 ,诗人自然更是感慨万千了 。“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点明题目中的“ 怀古 ”,而且以“竟夕”与“悲秋”在时间和节候上呼应开篇,使全诗在变化错综之中呈现出和谐完整之美 ,让人寻绎不尽。 从这首诗可以看到,清微婉约的风格,在内容上是由感情的细腻低回所决定的,在艺术表现上则是清超而不质实,深微而不粗放,词华淡远而不秾艳,含蓄蕴藉而不直露 。马戴的这首《楚江怀古》,可说是 晚唐诗歌园地里一枝具有独特的素馨花。

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 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 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 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 何年致此身?

此诗纯写闭门寂寞之感。整首诗篇好似一幅形象鲜明、艺术精湛的画卷。我们把它慢慢地打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撩人愁思的秋风秋雨直到傍晚才停歇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接连不断的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连番的风雨,雁儿们已经耽误了不少行程,好不容易风停雨歇,得赶在天黑之前找到一个宿处。这里用一个“频”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联想起雁儿们急于投宿的焦急之状。古人每见雁回,易惹乡思。下面我们继续打开画卷,景象则由寥廓的天际渐渐地转到地面,转到诗中的主人。只见风雨中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而寄居在孤寺中的一个旅客正独对孤灯,默默地出神。“落叶他乡树 ”这句 ,很值得玩索。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诗人在他乡看到落叶的情 景,不能不有所感受。自己羁留异地,何时才故乡东海(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呢?其心情之酸楚,完全渗透在这句诗的字里行间。“寒灯独夜人”,一个“寒”字,一个“独”字,写尽客中凄楚孤独的况味。不难想象:一灯如豆 ,伴着一个孤寂的身影。夜已深了, 寒意重重,在寒气包围中,灯光更显得黯淡乏力,而诗人孤独凄苦的心情也随之更进了一层 。“ 寒 ”与 “独”起着相互映衬的作用:由寒灯而显出夜长难捱,因孤独而更感到寒气逼人。

五、六两句让画卷再向下推移,它不仅显示了更大的空间,更细的景物,而且出神入化,展现了诗人的心境。这时夜阑人静,连秋虫都已停止了歌唱,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响声,一滴接着一滴,虽很微弱,却很清楚 。这句“空园白露滴”用的是以“动” 烘托“静”的手法,比写无声的静更能表现环境的寂静,露滴的声音不但没有划破长夜的寂寞,反而更使人感到静得可怕。试想,连露滴的声音皆可听到,还有什么比这更寂静的呢?下一句“孤壁野僧邻”同样是用烘托的手法。明明要说的是自己孑然一身,孤单无助,却偏说出还有一个邻居,而这个邻居竟是一个绝迹尘世、犹如闲云野鹤的僧人。与这样的野僧为邻,诗人的处境的孤独就显得更加突出了。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写出了诗人的心境:秋夜孤房连露滴的声音皆可听到,正说明他思潮起伏,长夜无眠;而所与为邻的只有一个野僧,表明他正想到自己已经被抛出世外,不知何日才能结束这种生活。正是因为这样,所以诗的最后两句也就与前面的描写自然衔接起来,不显得突兀。

最后两句直接说出诗人的感叹 :“寄卧郊扉久 ,何年致此身?”诗人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又作“霸上 ”,长安东)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 到进身之阶,因而这里率直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这首诗写景,都是眼前所见,不写浮词雕饰;写情,重在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因此,尽管题材并不新鲜,却仍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出 塞 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 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 乱斫胡兵缺宝刀。

这首《出塞 》,除具有一般边塞诗那种激越的诗 情和那种奔腾的气势外,还很注意语言的精美,并善于在雄壮的场面中插入细节的描写,酝酿诗情,勾勒形象,因而能够神充气足,含蓄不尽,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金带连环”四字,极精美。“金”字虽是“带”字的装饰词,但又不仅限于装饰“带”字。似写战袍,却旨在传达将士的那种风神俊逸的丰姿 。“马头冲雪 ”的“冲”

字,也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动词。作者不用带雪、披雪,而用冲雪,是要用这个动词传出人物一往无前的气概和内心的强烈感情 。“金”字和“冲”字,都极简洁 而又很含蓄,都为激扬的诗情涂上了一层庄严壮丽的色彩。在着重外形描写时用一两字透露人物内心的美,使人读后感到诗情的既激扬又精致,没有那种简单粗糙,一览无余的缺点。

“卷旗夜劫单于帐 ,乱斫胡兵缺宝刀。”“卷旗”, 避免惊动敌人,的是夜间劫营景象。因风疾所以卷旗,一以见战事之紧急,再以见边塞战场之滚滚风尘。这岂只为景物描写,作者正以战旗之卷,写出勇士夜赴战场的决心与行动。

卷旗夜战,正是短兵相接了,但实际上只是雷声前的闪电,为下句作铺垫。“乱斫胡兵缺宝刀”,才是全诗中最壮烈最动人的一幕。这场“乱斫胡兵”的血战,场面是很激烈的 。“缺宝刀 ”的“缺”用得好。

言宝刀砍到缺了刃口,其肉搏拼杀之激烈,战斗时间之长,以及夺得最后胜利,都在此字中传出。诗人在全诗二十八字中,极为精彩地处理了选材、顺序与如何运用并积聚力量等重要问题。前三句,只是引臂抡锤,到第二十六字“缺”时,奋力一击,流火纷飞。

读岳飞《满江红》“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深感“缺”字韵押得险而有力,得高山危卵之势。而马戴在这首诗中的这个“缺”字,虽不当韵脚处,却同样使人惊诧 。“乱斫”两字虽很真切而且精辟 ,但,如无“缺”字,则不见作者扛鼎之力。这一个字所传达的这一真实细节,使诗情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全诗结构紧密,首句以英俊传人物风姿,次句以艰难传人物苦心,第三句以惊险见人物之威烈,结句强劲有力。至此,人物之丰神壮烈,诗情之飞越激扬均无以复加了。总之,此诗在艺术上处处见匠心,在古代战歌中,不失为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的上乘之作。

唐代送别诗的艺术特点鉴赏

摘要:在唐代,由于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更使得“送别诗”成为唐代诗歌中的重头戏。而特殊的社会背景,特别的人格追求,使得唐人的送别诗有着自己的特点,或壮别或幽婉,题材种类多,涉及范围广,手法多样,情深意长,在唐诗中极具研究价值。

张籍的《送裴相公赴镇太原》 高适的《别董大》 李白《赠汪伦》等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崇尚友道,珍惜友情,是我们优秀的民族精神。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多少人的心弦。“离别”自然成为古典诗歌中的重要内容。正所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特别是在唐代,由于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更使得“送别诗”成为唐代诗歌中的重头戏。而特殊的社会背景,特别的人格追求,使得唐人的送别诗有着自己的特点,特别是在艺术特点方面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文学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总是与特定的社会背景相联系。唐代送别诗如此繁荣,必有其特定的创作情怀。唐代是我国统一多民族继汉代之后又一个鼎盛时期,经济发达,政治稳定,文化繁荣,民族大融合。在这样的时代里,必定有一大批文人希望通过读书走上仕途。这正符合“学而优则仕”的大环境。而在唐代正是科举考试走入正轨时期。大批的读书人想走入仕途必定要参加科举考试。举子赴京赶考冲满了艰险,分别后生死未卜,前途难测,所以唐人特别重视送别,更重视赠送送别诗。着在当时成为一种风气。如张籍的《送裴相公赴镇太原》里有一句是“天子亲临楼上送,朝官齐出道旁辞”,这是皇帝参加的送别场面。从皇帝都参与,不难看出贫民百姓对送别懂得参与与重视。

唐人重视送别诗,还有一种独特的文化心理。唐朝人爱好诗歌成为一种风气。当时的各类文书,大多皆用诗歌写成。在当时达到了任何事物无不可以入诗的程度。(1)在科举兴盛的时代,唐朝也流行温卷,行卷,把这样的方式作为走入仕途的敲门砖。而同时,写送别诗,还有它实用价值的一面。送与被送二者的关系,往往是挚友或亲人,而这双方往往有一方身份高贵,所送之诗就是到达异地的通关证。这样,到达异地,呈上所送之诗,往往会得到一些关照。正是这种实用价值,更加速了唐人创作送别诗的高潮。

再从唐代的文化来看,唐代文化异彩纷呈。音乐舞蹈都呈现出气势恢弘,风格多样,优美和谐,铿锵热烈的盛世特色。著名的歌舞大曲有歌颂唐太宗武功的《秦王破阵乐》,唐玄宗参与编制的《霓裳羽衣曲》等。这时的诗歌也与音乐相互结合,互相促进。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本是一首普通的送别诗,但后来被谱成“阳关三迭”,就这样诗借歌传,歌借诗飞,一直被传唱。

当然,唐人创作诗歌的情怀是多样的,从上面几点足以说明送别诗的繁荣。但创作送别诗肯定还有社会,个人等内外因素的促使,这是我们研究送别诗创作情怀有待进一步探讨的内容。

通过认真品读唐人的送别诗,不难发现诗中的抒情手法。可以说送别诗就是抒情诗。抒情,有直抒胸臆,有借景抒情,有寓情于景,有情景交融等。那么,唐人的送别诗,表现出的抒情艺术有哪些呢? (1)直抒胸臆的手法在送别诗中运用得很广,往往这种手法让送别诗通俗易懂,更易流传。如高适的《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识君。这首诗前两句直接写落日之景,后两句直写真诚情谊,全是肺腑之言。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诗句毫无保留阻碍,慷慨悲歌,一吐为快。再如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友情之深,深及千尺。借助潭水直抒胸臆。

(2)当然,直抒胸臆是一种坦诚,是深情厚谊的最直接表现,但是,深挚的情感又往往是说不尽道不完的,所以有很多诗人不愿去仰声长呼,而是借助别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他们找到了借景抒情这一法宝。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堪称是我国古典诗歌抒情的基本特征。的确,景物在人的眼中会随人的感情而变化,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因此,在送别诗中,诗人他们在送别时的眼前的景物也都往往附上了浓重的情感色彩。唐人在创作送别诗,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寓情与景,情景交融已成为唐代送别诗的基本抒情特征。 借景抒情这种艺术手法,自从产生以来,一直都是最常用的抒情手法之一,用在诗歌中的更是俯拾即是,因为离开了景而纯粹去谈情,仿佛这情便没有了着落。所以,在唐人的送别诗中,几乎每首诗都有借景抒情的例子。但我以为借景抒情的最高境界则是:融情入景,把一段浓浓的深情,深婉含蓄地藏在简淡的、似乎是不经意间得来的景中,只留下若隐若现的一截丝头,让读者去发现、去抽取,越抽越多,牵出一腔心事,跌宕起伏,意味深远,一如醇酒,虽清洌而味厚,时愈久而愈香。借景抒情的诗作在唐人的送别诗中比比皆是。如李白的《送友人入蜀》和王昌龄的《送十五舅》都是这类作品。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旅游专业毕业论文的写作,可以下载参考以下论文:

[1]王荣.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测评体系构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0.

[2]王海珍.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底蕴余杭》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20.

[3]张娜芳.高等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20.

[4]刘佳佳.素质教育理念下中职旅游专业课程满意度及优化调研报告[D].湖南师范大学,2020.

[5]李雪.中职旅游专业地域文化类课程设置现状及优化的调研报告[D].湖南师范大学,2020.

[6]龙玉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形体训练课程的构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20.

[7]刘贝.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中职旅游类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河南大学,2020.

[8]金婷婷.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学习力的影响因素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20.

[9]王峥.旅游教育方向研究生专业学习适应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20.

[10]魏静.高校旅游专业的德育教育功能及其优化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20.

[11]钟华美.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及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20.

[12]陈悦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20.

[13]苏玉珍.本科院校旅游专业调剂生学习体验影响因素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20.

[14]刘琴.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学习自我效能感与自主学习的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20.

[15]赵敏.基于心流理论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学习投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20.

[16]王琦琴.项目教学法在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20.

[17]兰芬.中职旅游专业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20.

[18]吕梦冉.CLIL教学模式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20.

[19]姜燕.文旅融合背景下中职旅游服务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苏州大学,2020.

[20]王元博.情境模拟教学模式在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20.

[21]刘畅.吉林省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春师范大学,2020.

[22]汪艳.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20.

[23]王佳晨.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20.

[24]王竣琪.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学习投入及影响因素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20.

[25]刘梦琳.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有效学习行为评价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20.

[26]陈亭伊.“双师型”背景下中职学校旅游专业教师专业转型问题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20.

[27]张心良.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信息技术素养测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0.

[28]梁玉洁.中职旅游专业学生酒店服务岗位胜任力测度及提升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0.

[29]徐先鹏.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生涯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0.

[30]李昂.中职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旅游类专业融合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0.

[31]马飞飞.中职学校旅游专业学生实训课堂环境感知与教学效果的关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0.

[32]陶园.中职学校旅游专业学生人格特质对毕业去向选择的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0.

[33]赵月花.中职旅游类专业学生对就读城市旅游形象认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0.

[34]公婷薇.基于Kano模型的中职旅游专业学生课堂满意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0.

[35]沈佳婷.基于核心素养的中职旅游专业学生评价模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20.

[36]孙晓丽.旅游专业本科实习生职业价值观对择业意向的影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20.

[37]胡文静.普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优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20.

[38]李瑾.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期望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20.

[39]谭磊.中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扬州大学,2020.

[40]张乐.中职旅游服务类专业互动式教学法的优化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20.

[41]黄棣.工匠精神视角下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20.

[42]马梅花.民族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研究[D].民族大学,2020.

[43]李珊.中职学校旅游类专业教师虚拟仿真教学平台采纳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20.

[44]杨静.民族地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国际化素质培养调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

[45]张贝贝.镇江高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生涯教育研究[D].扬州大学,2019.

[46]崔烜.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酒店工作敬业度研究[D].扬州大学,2019.

[47]符晓媚.PAE翻转课堂在中职学校旅游类专业教学中的设计与运用[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9.

[48]胡佳佳.基于职业胜任力的中职学校旅游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9.

[49]李菡滢.浅析中职语文旅游专业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建设[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9.

[50]袭著高.中职学校旅游服务专业职前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51]孟恩惠.“3+4”贯通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转段后对中职阶段培养的满意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52]崔妲.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信息化教学实践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9.

[53]吴丽琼.“互联网+”时代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9.

[54]王一迪.贵州中职旅游专业英语课程设置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9.

[55]赵雪婷.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学习动机对学习倦怠的影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9.

[56]曲彦慧.基于混合式学习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堂教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9.

[57]罗艳芝.中职旅游专业学生混合式学习参与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58]裴英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认知对学习行为的影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9.

[59]王月.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主体性培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9.

[60]常乐茹.中职旅游专业学生环境素养评价及培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61]韦金介.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与专业整合的研究与实践[D].五邑大学,2019.

[62]范燕红.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语文教学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大学,2019.

[63]吴牧潇.中职旅游课程开发类型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影响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大学,2019.

[64]卢依蕾.中职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导游语言技巧》课程的教学设计[D].云南大学,2019.

[65]张梦迪.昆明旅游职业中学专业理论课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研究[D].云南大学,2019.

[66]邱瑞雪.中职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D].云南大学,2019.

[67]刘珊珊.中职学校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模式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9.

[68]岳健.旅游扶贫战略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减贫绩效评价与增效机制创新研究[D].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9.

[69]叶铮.广州中职学校旅游专业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9.

[70]侯玉洁.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优化研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9.

[71]邵覃儿.新媒体环境下中职旅游英语教学改进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

[72]陈杨品.基于职业气质培养的礼仪课程教学优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

[73]李益瑶.中职旅游类专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升的教学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

[74]高丹.中职旅游专业《导游业务》课堂教学优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

[75]付红.中职旅游专业学生民宿岗位适应性调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

[76]王秋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中农业旅游专业的问题与对策[D].辽宁师范大学,2019.

[77]杜变连.中职旅游专业酒店实习生培训效果影响因素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9.

[78]关梓彤.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中职生酒店实习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9.

[79]冯永梅.重要他人对旅游中职生专业认同的影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9.

[80]陈莎莎.长沙C职校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建设的个案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81]张慧.贵州省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景区顶岗实习现状调查报告[D].贵州师范大学,2019.

[82]张威.沈阳市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培训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9.

[83]司宛灵.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现状和发展对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

[84]王文娇.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班级管理的提升策略探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

[85]李楠.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英语语用能力培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9.

[86]张雪.基于心理控制源和成就目标定向的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9.

[87]曹宇薇.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专业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9.

[88]张珊珊.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9.

[89]王丽霞.智慧旅游视角下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广州大学,2019.

[90]王靖茵.旅游专业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徳教育研究[D].广州大学,2019.

[91]龙晓燕.项目教学法在中职旅游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92]陆水姣.产教融合视角下中职旅游类专业课程的教学优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93]潘婷.产教融合视角下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协同育人协同度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94]施琪.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满意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95]郭励.基于移动终端的数字化学习在中职旅游专业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96]姚尚.中职学校旅游专业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9.

[97]郭佳.中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及影响因素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9.

[98]林荫.中职学校旅游专业学生实习体验满意度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9.

[99]汤静.案例教学法在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9.

[100]孙卉.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习满意度对其就业意向影响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9.

[101]潘立岿.扬州市中职旅游管理专业产教融合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扬州大学,2019.

[102]朱斌琦.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及影响因素研究[D].扬州大学,2019.

[103]马莉慧.旅游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对择业意向的影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9.

[104]马婷婷.中职旅游专业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及影响因素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9.

[105]梁志文.中职旅游类专业学生就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9.

[106]徐文静.中职旅游服务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现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9.

[107]孙小妮.上海工商信息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中职语文教学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108]张超.基于扎根理论的中职旅游专业学生创业学习内容体系构建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9.

[109]聂湘益.中职旅游专业《模拟导游》课程实景教学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9.

[110]刘琪.中职旅游专业《旅游概论》教材分析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9.

[111]冯志平.中职学校旅游专业教学案例设计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9.

[112]朱晟轩.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四个一体化”实践性教学研究与应用[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8.

[113]罗明.高职院校“嵌入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8.

[114]刘盛.能力本位视角下的中职学校旅游专业课程改革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8.

[115]黄梦诗.民办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研究[D].暨南大学,2018.

[116]赵佳.云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对缅境外办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建设[D].云南大学,2018.

[117]刘超.管理沙盘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8.

[118]夏文靖.中职英语阅读教学中地方文化渗透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8.

[119]王学吉.基于VR技术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平台的实现[D].湖北工业大学,2018.

[120]王靖.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方法[D].湖南师范大学,2018.

[121]杨茜.中职旅游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8.

[122]贺文文.广西本科对口中职自主招生背景下课程衔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8.

[123]程晓双.“3+4”贯通培养中职段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校归属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

[124]苏倩倩.项目教学法在中职旅游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8.

[125]张贝贝.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择业观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8.

[126]林泽茂.校企合作背景下中职教育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传统手工艺传承创新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8.

[127]刘亚梅.现代学徒制在贵州中职旅游教育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中的应用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8.

[128]徐蕊.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课堂教学有效性实践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8.

[129]王英其.我国高校体育旅游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山西大学,2018.

[130]王伟文.“慕课”的基本理论及其在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8.

[131]翟孝娜.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路径研究[D].渤海大学,2018.

[132]田一涵.全域旅游背景下中职学校民宿服务管理专业建设探索与构想[D].广西师范大学,2018.

[133]谭林胶.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生满意度调查与实践教学改革探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8.

[134]张永训.智慧旅游背景下中职旅服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8.

[135]代爽.沈阳市中职旅游专业学生行业就业率偏低问题研究[D].云南大学,2018.

[136]郭径舟.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8.

[137]王克如.基于OBE的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8.

[138]谢俊琳.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

[139]吴杨.高职涉外旅游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8.

[140]杨丽婷.基于校企联盟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8.

[141]那翠翠.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认知失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8.

[142]崔康宁.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培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8.

[143]张晓婷.泰国普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短期汉语教学设计[D].兰州大学,2018.

[144]左书凡.中职旅游专业课程课堂教学设计优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8.

[145]李欣.重庆市中职学校旅游专业优秀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调查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8.

[146]李晓芳.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中职学生学习投入影响因素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8.

[147]杨靖.中职导游专业德育实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8.

[148]袁英杰.云南大学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职教师资本科“双师型”人才培养研究[D].云南大学,2018.

[149]金李绮.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ZJ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7.

[150]周雪洋.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意向探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7.

[151]杜苁蓉.职高语文教学与专业相结合的实践探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7.

[152]赵晴.影响项目教学有效性的教师因素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

[153]谢清.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研究[D].云南大学,2017.

[154]张佰刚.西安都市圈旅游专业村空间演变微尺度研究[D].西北大学,2017.

[155]张凯旋.课程与教学论(旅游)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现状分析及优化策略[D].渤海大学,2017.

[156]马斌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旅游规划》课程实践教学研究[D].渤海大学,2017.

[157]许润.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7.

[158]赵云.旅游专业本科生大学学习、专业认知对就业意向的影响研究[D].海南大学,2017.

[159]田夏.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7.

[160]晁小景.我国旅游专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7.

[161]陈利平.高职旅游类专业学生对旅游信息资源质量的满意度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7.

[162]黄海燕.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D].河南大学,2017.

[163]刘雨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智慧学习行为影响因素评价探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7.

[164]谭乐霖.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应用型旅游本科专业课程设计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7.

[165]王经纬.基于BP神经网络的高校旅游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7.

[166]黄伟明.项目教学法在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7.

[167]于佳.多维视野下旅游管理专业教育[D].辽宁师范大学,2017.

[168]宋艳艳.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休闲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7.

[169]曲佳月.“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旅游专业创业教育影响机理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7.

[170]何蕾.海南高职旅游专业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7.

[171]杨丽红.高职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双师”队伍建设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7.

[172]李东瑾.基于分布式认知理论的旅游管理专业翻转课堂教学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7.

[173]韩冬.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主观幸福感、学业压力及其应对方式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7.

[174]邵蕾.基于学生满意度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7.

[175]康琪.基于旅游业人力资源开发为导向的高职旅游类专业建设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6.

[176]王杨.诵读教学法在中职旅游专业英语导游词讲解中的实践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177]邓冠敏.基于主体需要的中职旅游专业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178]王若琳.旅游专业职高生语文口语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

[179]谢媛媛.以职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健美操选项课程目标与内容设置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6.

[180]陈茜.校企合作共同体构建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6.

[181]刘玉珍.众创时代广东省顺德区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国际合作办学研究[D].南昌大学,2016.

[182]杨霄翔.PBL教学法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183]刘欢.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6.

[184]袁珺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工学一体化英语课程改革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6.

[185]王路婷.基于学生视角的旅游管理专业完全学分制本科教学研究[D].渤海大学,2016.

[186]李安娜.地方高校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D].渤海大学,2016.

[187]李雪.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D].渤海大学,2016.

[188]江军红.中职旅游专业语文校本教材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

[189]赵佳.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6.

[190]王彩彩.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治理机制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16.

[191]于耀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学习倦怠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6.

[192]刘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6.

[193]邢亚娟.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现状与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194]刘梅.农林职业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6.

[195]张彩虹.中美体育旅游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D].郑州大学,2016.

[196]王艳.海南省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D].海南大学,2016.

[197]曹彦.影视辅助提升中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探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

[198]杨洋.常德市中职学校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

[199]黄燚.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6.

[200]周芝.重庆市中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6.

[201]樊春燕.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学习投入及相关因素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6.

[202]邓懿.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中职英语课程改革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

[203]高冰.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6.

[204]尹晓磊.多媒体技术在高职旅游专业教学中的应用[D].北京理工大学,2015.

[205]向以群.基于元认知理论的高职旅游专业技能型课程设计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

[206]李韵.基于就业导向的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改研究[D].燕山大学,2015.

[207]袁宏伟.基于项目学习的小组协作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

[208]谭颖.从文化视角探讨中职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语文教学改革[D].湖南师范大学,2015.

[209]王袁霞.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质量评价研究[D].安徽大学,2015.

[210]姚洁.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结合的实践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

[211]徐晓盼.虚拟旅游教学的应用性研究[D].渤海大学,2015.

[212]李佳航.普通高校旅游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5.

[213]刘旭华.《案例》:A中职学校旅游专业人才供求意向调查研究[D].暨南大学,2015.

[214]朱俊宏.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

[215]程文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视觉素养现状与教学实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

[216]盘笑莲.瑶族地区职业学校旅游专业中的瑶族文化传承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5.

[217]张颖.基于职业能力需求分析的高职旅游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

[218]肖梦妮.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教研践”模式及其在旅游专业教育的应用[D].广西师范大学,2015.

[219]程景玲.高职旅游专业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河南大学,2015.

[220]姜丽丽.敦煌市中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

[221]刘婷磊.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指导课程编制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

[222]顾璇.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

[223]杨静.北京吉利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

[224]张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5.

[225]郝佳.旅游管理专业导游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

[226]夏有浸.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网球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

[227]李玉红.中职语文教学培养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实践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228]马燕妮.任务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229]曾红艳.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传统文化教育研究[D].湖南大学,2014.

[230]岑妍梅.广西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设置与其产业发展的适配性研究[D].广西大学,2014.

[231]冷鑫鑫.项目管理在中职教学实践课程建设的应用研究[D].南昌大学,2014.

[232]张祎.Oxford的策略培训模式在高职高专旅游英语专业学生听力教学中的应用[D].郑州大学,2014.

[233]王媛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研究[D].青岛大学,2014.

[234]段立霞.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235]王吉霞.中职旅游类专业海外实习危机管理机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236]王媛媛.山东省旅游专业中职生的专业认同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237]蒋辉.中职英语教学专业性研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4.

[238]杨艳秋.中职语文教学中职业精神渗透策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239]郭清.旅游管理本科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4.

[240]解亚娟.旅游管理专业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教学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4.

[241]程新杰.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D].沈阳师范大学,2014.

[242]邵文杰.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4.

[243]王海萍.基于企业满意度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244]石天英.内蒙古高等专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245]黄从玲.交际教学法在高职旅游英语中的实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246]廖文碧.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D].广西大学,2014.

[247]黄婕.湘潭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对策探析[D].湘潭大学,2014.

[248]杨家伟.栾川县旅游专业村集聚研究[D].河南大学,2014.

[249]周奕含.高校旅游专业音乐课程改革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250]梁燕.职业院校旅游专业学生的闲暇活动选择及其影响因素[D].湖南师范大学,2014.

[251]黄艳葵.粤东地区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析[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4.

[252]王建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旅游类专业公共基础课改革探索[D].河北师范大学,2014.

[253]钱怡丰.旅游专业中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研究[D].宁波大学,2014.

[254]田娜.从业者认知视角下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职业素质培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255]刘燕.中高职“3+3”分段课程衔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256]王朋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职业能力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4.

[257]王敏.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满意度的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258]李璐汐.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259]徐雯雯.项目教学法在中职旅游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260]刘晓娜.高职旅游专业教师评价体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261]王蕾.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262]钱达.顶岗实习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择业意向的影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263]张鹏.旅游管理本科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4.

[264]谢杏.中职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生成逻辑与建设路径[D].湖南农业大学,2013.

[265]黄剑锋.人格特质与旅游职业选择意向的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266]申毓梅.中职旅游专业学生普通话行业实践能力培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

[267]郭晓斌.河南省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郑州大学,2013.

[268]葛丹阳.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269]陈思羽.英文报刊阅读对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270]蒲欢.中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实践培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

[271]马艳艳.来沪旅游相关专业归国留学人员调查[D].复旦大学,2013.

[272]林俊.上海高职旅游专业校企合作研究[D].复旦大学,2013.

[273]曹婷婷.广西典型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运行模式对比研究[D].广西大学,2013.

[274]彭志敏.情境教学法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275]陈明.云南省旅游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3.

[276]张志婕.旅游专业本科生职业价值观对酒店就业意向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3.

[277]何燕燕.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3.

[278]张代楠.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

[279]王体晓.教师主观幸福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

[280]王斐斐.基于博弈论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管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

[281]黄丽春.基于与东盟对比视角下的广西旅游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优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

[282]郑沛凌.泰国非汉语专业本科学生汉语学习调查研究[D].广西大学,2013.

[283]姚伟.G学院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管理研究[D].南昌大学,2013.

[284]沈宏洁.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指标评价体系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3.

[285]李娜.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文化课程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3.

[286]李芳菲.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期望研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3.

[287]洪刚.高等院校体育旅游专业课程设计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288]杨慧.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旅游管理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

[289]孙晓桂.高职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3.

[290]张文文.旅游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3.

[291]谭贤英.西部中职校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出路探讨[D].四川师范大学,2013.

[292]曾敏.海南省中职学校旅游专业“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3.

[293]张晓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形成机制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3.

[294]高詹玉.中职旅游专业体验式教学模式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

[295]肖寒.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机制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296]効红娟.高校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指导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297]于淑艳.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能力构成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298]南晓磊.旅游专业大学生情商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299]朱晓敏.我国民办院校旅游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300]王超.中等职业学校旅游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301]鲁辉玲.运用“必需、够用”原则增强中职文化课教学有效性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302].语文教学对提升中职旅游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与教学对策[D].鲁东大学,2013.

[303]朱磊.关于中职院校旅游专业价值观教育的思考[D].辽宁师范大学,2013.

[304]辛蕾.“项目与迁移”模式在高职旅游类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

[305]陈雪娜.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旅游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D].上海师范大学,2013.

[306]李莉馥.三螺旋视角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礼仪素质教育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

[307]战玉建.职业院校旅游类专业实践教学中校企合作的探索[D].河北师范大学,2013.

[308]蒋平辉.试论中职旅游专业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2012.

[309]张晓洁.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

[310]成浩.基于CBE模式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311]王彦斓.XX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争创院级重点专业建设项目管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

[312]陈娜.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

[313]佘雪莉.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习自我效能感与实习效果的关系研究[D].华侨大学,2012.

[314]杨森.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315]秦颖.专业市场购物旅游发展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

[316]苏丽娜.交际法在高职旅游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燕山大学,2012.

[317]刘蓓.中职生职业认同维度、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广州大学,2012.

[318]胡晓珊.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硕士课程设置优化设计初探[D].四川师范大学,2012.

[319]熊志芬.我国旅游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320]王翔燕.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西南大学,2012.

[321]吴呤颗.五年制高职旅游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322]隋新华.大连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生涯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323]周思芬.教师在旅游专业学生职业选择中的作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324]佘为.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习教学过程中的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325]李慧.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双师型”教师能力提升路径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

[326]顾永惠.高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英语课程设置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327]张艳艳.案例教学法在旅游管理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D].山西财经大学,2012.

[328]樊启学.高等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施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的行动研究[D].苏州大学,2012.

[329]滕佳.旅游管理专业伦理教育模式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

[330]逯铮.中高职旅游专业课程衔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331]李霞.中职旅游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及优化途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332]王涛.D旅游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发展战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

[333]陈安锋.我国旅游专业大学生劳动力供求失衡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大学,2011.

[334]刘红梅.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335]闫荣明.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

[336]马志明.中职学校旅游类专业“双师型”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研究[D].广州大学,2011.

[337]崔淼.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训教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338]孙洪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认知与生涯决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339]程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340]杨洁.高职旅游类专业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与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341]胡文君.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层次实习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342]孙玉景.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

[343]徐峰.旅游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344]徐婷.旅游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345]马敏.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职业指导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346]朱晓慧.旅游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347]徐昌贵.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酒店实习满意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348]包丽丽.旅游管理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349]董莎莎.高校旅游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工作方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350]苏娜.我国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旅游专业课程体系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1.

[351]陈聪.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专业实习实效性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

[352]孙丽.五年制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英语课程设置现状的分析与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

[353]臧新颖.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

[354]张晓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

[355]徐群征.高职院校旅游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356]黄燕.中职旅游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与就业能力的相关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357]徐方方.安徽经管院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改进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

[358]朱晓凤.通过社会实践提高中职生英语口语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359]董倩.旅游管理学生专业认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360]冯卫娟.旅游专业本科教学设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361]张丽华.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教学改革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362]杨星.我国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363]韩婷婷.旅游管理专业青年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364]王泓砚.辽宁高职旅游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的问题及成因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

[365]余磊.高职院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设计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

[366]王旭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367]逯晓蕾.认知学徒制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368]杨高荣.高校旅游专业环境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369]冯晓斐.高职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370]李微微.高校旅游专业实施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371]徐东北.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与实施质性个案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372]张文丽.案例教学法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373]林志新.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374]刘玉姝.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职业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375]敖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校外实习中的适应问题与影响因素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376]张敏敏.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内容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

[377]刘占明.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旅游类专业课程体系创新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378]车慧.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实习效果评价研究[D].燕山大学,2010.

[379]蔡小红.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

[380]赵昕.案例教学法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

[381]管爱娟.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初探[D].苏州大学,2009.

[382]陈淳.高职课程设置中的问题与对策[D].华东师范大学,2009.

[383]李丹.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探讨[D].辽宁师范大学,2009.

[384]薛晨囡.燕山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评价及优化[D].燕山大学,2009.

[385]付娥.中职学校旅游专业语文教学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9.

[386]关维.高校旅游专业教师反思性教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

[387]赵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

[388]刘敏.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

[389]曹春丽.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

[390]张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旅游专业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

[391]董琦.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重复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

[392]张芸.旅游管理专业饭店管理概论课程改革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

[393]董静.能力本位视角下高职旅游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

[394]张晓磊.旅游管理专业伦理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

[395]张素娟.基于企业工作岗位分工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及建设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

[396]高洪影.职业高中旅游专业语文校本课程开发[D].东北师范大学,2008.

[397]刘俊华.山东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398]高丽红.澳大利亚高等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设置对我国的启示[D].苏州大学,2008.

[399]黄云芳.中职旅游专业语文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8.

[400]郑昌盛.连云港市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实践教学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401]张震芳.旅游专业职高生语文口语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402]何铁雨.社区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403]刘洁.我国旅游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经济学分析[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08.

[404]于亚杰.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办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

[405]李红.旅游服务专业中职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发展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

[406]王翠平.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新模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

[407]于晶.双语教学模式在高校旅游专业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

[408]刘沧.旅游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模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

[409]朱丽.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实习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

[410]张微微.旅游管理专业《旅游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

[411]冯颖.中日旅游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

[412]赵志峰.旅游管理专业性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

[413]孙钰.建构理论视角下对我国高校旅游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研究与思考[D].辽宁师范大学,2008.

[414]王淼.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

[415]尹晓华.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

[416]杨力平.旅游管理专业综合实力评价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

[417]樊海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

[419]刘鑫.建构教学模式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

[420]费明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

[421]杨萍.旅游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错误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8.

[422]翁林华.信息技术与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

[423]石民辉.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英语课程中的问题及建议[D].东北师范大学,2007.

[424]张龙.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D].福建师范大学,2007.

[425]李莹.高职院校专业培养课程体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7.

[426]黄平.高职旅游教育专业建设研究[D].苏州大学,2007.

[427]刘飞飞.产学合作下高职旅游专业课程开发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

[428]郗敬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

[429]余晓萍.中职校旅游专业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D].南京师范大学,2007.

[430]任燕.旅游道德认知与旅游伦理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

[431]郝国栋.贵州省体育旅游专业人才需求现状及培养模式的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7.

[432]卓莉.西安潜在旅游人力资源供需关系研究[D].长安大学,2007.

[433]孙丽.旅游管理专业双元制教学模式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

[434]杜江.体验思想指导下的旅游专业体验教学模式思考[D].辽宁师范大学,2007.

[435]张萱.高校旅游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途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

[436]张燕燕.体验视角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探讨[D].辽宁师范大学,2007.

[437]罗永琴.我国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

[438]马艳.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评价—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D].辽宁师范大学,2007.

[439]胡晓立.从人才角度看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培养问题[D].四川大学,2007.

[440]冉三.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2+1”培养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441]姚利娟.论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07.

[442]张蕾.四川省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

[443]张蕾.市场需求与高职旅游类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

[444]赏兰.中等职业教育旅游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

[445]林瑾.论中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设计[D].福建师范大学,2006.

[446]杨旭辉.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6.

[447]姚海琴.大众参与非专业类旅游节庆的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06.

[448]张小琴.上海潜在旅游业人力资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449]王雪梅.中等职业教育旅游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多少人叫张海燕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