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国际学校有哪些?附近的也可以推荐下问百度

钱江晚报新教育专题--国际班报名及入学信息早知道

钱江晚报记者 沈蒙和 钱江晚报实习生 王雅慧

国际班报名陆续启动 入学考试稍有变化

浙江洋高中,今年最多增一所

  在高三学生收到国际大学录取通知的同时,高中国际班(俗称“洋高中”)也越来越受家长学生青睐。离中考还有3个月,各地重高还没有做好招生方案,但其麾下的部分国际班,已开始接受各种报名。

  近日,富阳中学中美国际高中(AP中心)在浙江图书馆举办招生说明会,现场座无虚席。 宁波效实中学等一大波重高国际班,也将在近期启动招生。坊间还盛传,杭州高级中学、宁波肯特学校今年会加入“洋高中”行列,让浙江的初三学生跃跃欲试。

  目前,我省经教育部备案的国际高中共有29所,今年最多新增一所杭州高级中学,但是否会如期招生,至今尚未有定论。

  记者了解到的情况是,绝大多数国际班都设在重点高中,不仅不愁生源,部分国际班的录取名额竞争还相当激烈。像杭十四中中美班,录取比例曾一度达到9∶1。

  国际班近年大热,主要受留学低龄化的影响。

  记者今年参加了好几次省内大型留学展,国外中学的展位均超往年。显然,想接受美国等国外高中教育的浙江初中生越来越多。另一个原因,是重高国际班大都自主招生,而且超过半数面向全省招生,很多初中生都将此作为进入重高的途径之一。

  不过,记者从浙江省教育厅得到的消息是,截止昨天,我省经教育部备案的国际高中仍是29所,今年还没有正式新增的成员。

  杭高国际班的申请,的确已通过省教育厅,报教育部审批中,所以招生计划目前还没有出来,暂时也未列入杭城高中提前自主招生计划。预计4月初,在杭州市教育局公布各类高中招生计划时,才能见分晓。

  这样看来,浙江“洋高中”今年顶多新增1所,相对于去年一下新增6所,明显放缓扩军脚步。

  舒处长告诉记者,对于新办国际班,浙江一直很谨慎,每个大市开设国际班的数量,不能超过高中学校总数的5%;招收学生数量,不能超过学校学生总数10%,并全部要纳入招生计划。

  尽管“洋高中”扩军的确切消息还要再等等,但到底读不读,很多初三生现在就要做决定了。

  记者了解到,和往年相仿,今年浙江省内的“洋高中”多半将在中考前自主招生。

  在“洋高中”分布图上,杭州是最密集的区域。包括杭十四中(中美班)、杭师大附中(中美班)、杭四中(中英班)、杭州外国语学校(剑桥班)、东方中学(中澳班)、富阳中学(中美班)和富阳二中(中加班)在内的7个国际班,今年都将由学校在中考前提前自主招生,不需要中考成绩。

  少部分国际班是根据中考成绩确定录取名单,但也需要考生提前报名。如上虞春晖中学、金华一中等。

  还有像宁波效实中学(中美班)、宁波外国语学校(中美班)、瑞安中学(中美班)这样的国际班,则是通过自主招生和中考两种方式招揽精英。其中参加自主招生的,一般5月就能知道录取结果,你就不用再备战中考了。

  如果说留学是中考后的备选项,那么现在的国际班就是和中考并列的重要选项。对很多学生来讲,今年中考到底考不考,将取决于读不读国际班。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什么是学科?如何理解并落实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怎样凝练特色强化优势实现跨越发展?这些看似寻常的问题,却是“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谋求发展寻求突破的最大困惑和难题。

  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围绕省重点高校建设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导向,以支撑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和引领浙江信息经济发展为中心,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学科结构,整合资源配置,突出重点难点,强化优势特色,学科生态不断改善,学科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电子信息学科群已经成为浙江数字经济领域一流人才培养、一流学术成果和社会服务产出、一流师资队伍荟萃的重要基地,很好地诠释了学科是学者的精神家园、是教学和学术的共同体、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学校学科建设成效明显,2013年学校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5年学校入选浙江省首批5所重点建设高校,2016年学校第三次成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浙江省共建高校,2017年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3个学科列入省重点高校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并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B+,2018年学校获批新增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网络空间安全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一批特色鲜明的学科交叉平台和创新团队逐步形成,为加快推进省重点高校和“双一流”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学科布局,构建良好学科生态

  学校始终坚持“聚焦优势、突出特色、探索前沿、协调发展”的学科建设方针,立足浙江数字经济,围绕省重点高校和“双一流”建设目标,凝练学科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以一流学科建设带动学校整体优势凸显。学校按照“一流牵引、分类统筹、特色强身、交叉驱动、生态优化”的思路,以一级学科为学科建设责任主体,构筑电子信息学科高峰、机械经管学科高原、交叉学科创新高地,分类分层建设,统筹协调学科发展体系,并以体制机制创新驱动学科生态和谐。

  深入开展学科大讨论,理清学科建设思路。近年来,学校聚焦省重点高校和“双一流”建设“一个目标”,坚持分类定位、分层推进一级学科建设和目标引领、统筹推进学科交叉发展“两条主线”,实施以一级学科为主体的学科建设责任机制、以一级学科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以一流学科为引领的绩效考核与动态调整机制“三个机制”,重点推进国家级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四大建设”,学科评估与学位点建设取得预期成效,学科整体水平和学校综合实力有了长足进步。在此基础上,学校围绕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基本特征及发展阶段、途径与模式,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在全校范围深入开展学科建设大讨论大调研,引导师生全面深化对学科建设内涵的认识,正确处理学科与学院、学校及其与教学、科研、服务等之间的关系。学校党委明确提出了学科建设内容的全面性、学科组织的团队性、学术研究的前沿性、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性、学科内部的和谐性等“五性要求”,并据此进一步提出以学科建设为主线,统筹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师资队伍、国际化办学“六位一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至此,学校学科建设和学校发展的“123456”总体战略思路基本形成。

  落实一级学科的主体责任机制,分类定位分层推进一级学科建设。围绕省重点高校和“双一流”建设目标,根据“一体两翼三足”学科发展布局,学校《学科建设“十三五”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学科分类目标,即以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类学科群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形成学科高峰的“一体”,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管理、智能制造学科群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形成学科高峰的“两翼”,以基础研究、新兴交叉技术为核心的材料与环境学科群、数理基础学科群和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群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形成支撑学科高峰的“三足”。根据不同的学科分类,学校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分别实施了优势特色学科“造峰工程”、特色支撑学科“填谷工程”以及基础学科、人文社会学科“繁荣登攀计划”,给予学科相应的经费支持与资源配置,构建基础与应用相互促进、文理工管多学科相互支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形成良好的学科生态。

制定实施路径,加强过程管理,注重学科内涵发展

  学校不断完善学科建设机制,以一级学科为学科建设主体,以学科交叉平台和创新团队为抓手,理顺机制体制,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学科建设整体水平。

  后申博时代,学位点建设驶入“快车道”。2013年7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批准,我校被确定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3个学科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申博”成功是几代杭电人魂牵梦萦、期盼已久的大事,在杭电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后申博时代,如何加快学科的改革和发展,努力培养高质量的博士研究生,以更高的现代大学办学理念加快学校的发展,成为摆在杭电人眼前的一件大事。学校以“申博”成功为契机,将学位点建设驶入“快车道”。

  2018年,学校新增机械工程、网络空间安全、管理科学与工程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博士点数增加到6个,并列省属高校第三。同时新增马克思主义理论、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网络空间安全等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国际商务、审计、汉语国际教育、艺术等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硕士点数达到1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数达到 9个,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8大学科门类,学科结构更趋合理,办学特色更加明显,办学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优化资源配置,聚焦优势特色学科。学校集中优势资源,聚焦优势特色学科,加大投入力度,按照优势特色学科、省一流学科、支撑学科等不同类型分类分层进行管理。对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优势特色学科进行重点投入,以标志性成果为建设目标,强化绩效考核,突出成果导向,以重点研究领域为突破口,引领学科整体提升,争创电子信息学科品牌,争取早日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校13个学科参评,8个学科上榜,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3个学科获得B+(全国前10%-20%)。电子科学与技术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9所高校并列第12位;控制科学与工程与同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15所高校并列第17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与天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复旦大学等23所高校并列第24位,三大学科均已跻身全国高校前列,达到985高校发展水平。

  在2017年中国科教评价研究中心排名中,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进入全国前5.30%,控制科学与工程进入全国前7.49%,电子科学与技术进入全国前14.29%,8个学科进入全国前30%。在2017年中国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我校电子、计算机等5个学科进入世界500强。在2018年软科公布的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我校18个一级学科全部上榜,其中7个学科进入全国前25%,11个学科进入全国前50%。

  2013年,我校工程学首次进入ESI学科全球排名前1%;2018年,我校计算机科学进入ESI学科全球排名前1%。截至目前,ESI学科数上升为2个(工程学前5‰),材料科学有望2019年进入全球前1%。

  凝练学科方向,明确建设主体,建立学科负责人制度。2018年4月8日,在奥地利总统范德贝伦、总理库尔茨见证下,我校与奥地利MUT环保技术与机械设备工程有限公司就共建高性能功能化的环保设备及先进制造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自动化学院侯平智老师作为项目负责人见证了这一仪式。2010年以来,侯平智和他的团队就和奥地利企业在流程工业OTS仿真系统、VR安全应急演练仿真、环保自动控制、城市污水污泥无害处理等环保水污染处理、职业教育装备及培训等领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合作,成为中奥国际合作交流的典范。侯平智团队也是学校近几年打造的优秀创新团队之一。

  为健全学科组织体系,构建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模式,激发学科活力,提升学科竞争力,按照学校“人人有学科,人人进团队”要求,学校鼓励所有专任教师按学科进入团队,完善学科组织。学科根据学科规划,凝练重点研究方向,组建重点研究团队。2016年经学科讨论、学院申报和学校审核,所有学科完成团队组建工作,学科组织构架基本完善,团队凝聚力和归属感明显增强。

  同时,学校设立学科负责人岗位,在本学科内遴选或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负责本学科发展规划、建设方案的制订与实施,决策本学科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完成聘期学科建设目标与任务,以此加强学术高端人才队伍建设,吸引、遴选和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学科负责人,形成一批优秀的创新团队。学科负责人对所在学院院长负责,协助所在学院院长做好本学科的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合作与交流等各项工作,确保学院任期责任目标和学校省重点高校建设规划中各项学科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2016年,经学科遴选、学院申报、学校审核,已完成18个学科负责人遴选工作,学科负责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被有效激发,学科活力明显提升。

  组建学科交叉平台,聚焦重点发展方向。学校以优势特色学科为轴心,以领军人才为核心,以重大项目为纽带,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面向科学前沿和关键技术问题、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大力推进交叉学科群建设工程,探索完善能有效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2017年,学校已遴选出首批4个学科交叉平台和12个创新团队,初步形成特色鲜明、学科交叉、研究前沿、国内领先的科技创新体系,为打造电子特色鲜明、学科交叉融合、技术国内领先的“十大信息技术高地”创造了积极条件。

  学校首批立项建设的4个学科交叉平台和12个交叉创新团队,经过一年多的建设,成效显著。“一带一路”信息技术研究院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参与)1项和多项省部级科技奖励,获得千万级中德财政合作项目1项。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成功研发符合IEC61131-3标准的自主可编程控制器软件平台(CASS2.0),获得PLCOpen国际认证证书;成功开发了虚拟控制器到虚拟机器人、实体控制器到虚拟机器人、实体控制器到实体机器人全过程匹配的开放式机器人控制原理教学平台;实现了基于龙芯、进芯、中天微国产芯片的可编程控制器,并实现量产。人工智能研究院引进国家级人才2人,与百度云智学院成立“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和推广研究中心”,并已与多家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开展人工智能技术研究。

  搭建交流平台,畅通交流渠道,促进信息有效互通。为及时了解学院、学科对省重点高校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准确掌握重点学科建设进展情况,及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更好地为学校改革和发展服务,学校建立学科联系人制度,重点办每位人员指定联系单位。学科联系人将学校有关学科建设工作的方针、政策、计划和要求以及其他学院在学科工作中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及时传达给联系学院、学科,加强对联系学院学科建设工作的咨询与服务,同时全面了解联系学院的学科建设情况,做好调研工作,交流情况,沟通信息,及时报告并协助解决学院学科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提高工作效率。定期收集整理对口单位在学科建设方面的问题,对于联系点的问题要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提交学校讨论决定。

  从2016年开始,学校创立“学者荟”沙龙品牌,方便广大教授、学者进行学术交流,碰撞思想火花,激发集体智慧,实现信息融合。沙龙不定期举办学术交流活动,每期确定一个主题,邀请一位学者作主题发言。“学者荟”沙龙创办以来,围绕“双一流”建设、ESI学科建设等主题多次举办活动,与会学者围绕主题内容分享学术成果,谋求合作机会,创新共享机制,有效地促进了信息融通,增强了学术团队的交流与合作。

  六年来,随着学科实力的不断提升,学校综合办学实力也不断增强,学校排名不断提升。2015年,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名第89位。2018年,艾瑞森中国校友会网中国大学综合排名第95位。2018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全球第720位、全国第85位,首次进入世界500强潜力高校。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学科建设,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建设省重点高校”的意见,这一切都为学科建设指明了方向。面向未来,学校将凝心聚力,坚持特色发展,对标国家“双一流”建设标准,以浙江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推进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建设为契机,齐心协力,对标补短,攻坚克难,不断提升优势特色学科水平,加快实现省重点高校和“双一流”建设目标。(重点高校与学科建设办公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威国际学校学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