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蛋糕四分之一给小明,小明吃了三分之二,小明吃了整个蛋糕的多少?

第1篇:数学二年级《分拆为乘与加》教案

1、学会将一个数表示成多种形式的乘与加。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通过动手*作,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将一个数分拆成多种形式的乘与加。

师: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得数相同,算式不同。

师:一个数可以表示成多种不同的算式。请你也来试一试。

师:今天我们就来尝试用多种不同的算式的分拆一个数。(出示课题)

师:请你尝试着来列乘法算式。

生:每堆1个,有11堆,11=111每堆2个,有5堆,还多1个

师:11=25+1这个算式是乘法和加法都出现了,要怎样计算呢?

生:每堆3个,有3堆,还多2个

小结:原来11可以被分拆成这么多不同的算式。

师:你看懂了什么?算式怎样表示?

生:21=210+1师:你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师:现在乘10变成了乘5,算式要怎样变化呢?

生:21=45+1师:同样都是21,可以有这两种分拆方法。你还能想到更多的分拆吗?

师:想一想,21还可以怎样分拆?完成书上58页填空。

小结:21可以被分拆成多种形式的乘与加混合运算。其实每个数都可以

第2篇:数学二年级上册《分拆为乘与加》教学设计

1、能将一个数表示成多种形式的乘加,丰富对数的感觉。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将一个数表示成多种形式的乘加。

在分拆的过程中感知括号里最大填几。

媒体,练习纸,小圆片,火柴棒(或牙签)

(1)()里最大能填几(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9=()()+();29=()()+();

29=()()+();29=()()+();

29=()()+();29=()()+();

(1)为什么多余1和2

(2)余数和谁要比一比大小为什么

(1)把43张**照片贴在照相册上,贴了8页,平均每页贴照片多少张还剩多少张

①想:43里有()个8,还多()43=()8+()

②列除法算式表示:438=()张()张

(2)有33朵红花,每人5朵,分给几人,还多几朵

(3)小丁丁有20颗珠子,每7个一串,可以穿几串,还剩几个

③在1号本上*解题(辅导余数,单位名称,答句的写法)

(1)()3=7(),余数可能是();

(2)()6=9(),余数可能是();

说说为什么判断余数可能是几,主要看哪个数

第3篇:沪教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上册《分拆为乘与加》教学设计

1.学会将一个数表示成多种形式的乘加。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通过动手*作,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会将一个数表示成多种形式的乘加。

在分拆打过程中感知括号里最大填几。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吃桃子吗?现在小巧有11只桃子,你能帮助小巧来分一分桃子吗?分的时候必须说一说:每堆分几个?还多几个?

反馈:每堆有3个,可以分3堆,还多2个。

师:每堆有3个,可以分3堆,还多2个。我们可以用这样的算式表示11=3×3+2。

师: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分拆的时候有什么小秘密?

小结:11可以分拆成很多乘与加的形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乘与加。

师:你看懂了什么?算式怎么表示?2表示什么,10表示什么?1又表示什么呢?这个算式表示什么?出示p50图的第二条。

师:这幅图又可以用怎样的算式表示呢?

21=4×5+1师:21还有哪些分拆方法呢?

小组讨论,合作完成21的分拆(看在规定的时间里哪一小组写出的算式最多)

第4篇:二年级下册数学《乘加、乘减》教案设计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教学文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下册数学《乘加、乘减》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解答方法的过程,初步学会分析这类题目的数量关系。

2、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结合和合情推理能力。

3、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增加自主解答问题后的成功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1)商店运来8筐苹果,每筐20千克,?

2)盘子里有5块蛋糕,吃了2块,?

先让学生口头提问,再列式解答。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如何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相信同学们一定能积极动脑思考,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揭示课题)

1、出示例题挂图,学生观察。

提问:题目中告诉我们几个已知条件,你能按顺序说出来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共42个吃了3天,每天吃9个

题目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谈话:要求“还剩多少个”,必须要知道哪两个条件?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指名学生完整的说说解题思路。

学生尝试列式计算,指名板演,教师

第5篇:二年级数学《分拆成几个几加几个几》的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新课“拆成几个几加几个几”是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了乘法分配律的初步认识,“5个3加3个3等于8个3”、“5个3减3个3等于2个3”,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在探究与练习中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分拆方法,主要是把一个两位数分拆成10和几。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精神,“关注学生的的终身可持续发展,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视野和开放意识”,本接课的学习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巧算,体现新教材的亮点之一——算法思维。“重视研究*学习,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与实践,敢于创新”。本课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会学习,开发学生的潜能。

整节课的设计分为“创设情景——探究新知——巩固提高”三个层次。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多媒体动画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小胖的话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让学生用学具动手*作,得出分拆一个因数(两位数)的规律: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动手*作,对14×6分拆成几个几加几个几有了感*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师运用多媒体演示起到了指导作用。再让学生自己编题,达到由学生提出问题

第6篇:六年级数学教案设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

教学重难点: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学生*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1、教师明确说明: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

(1)观察算式说一说运算顺序。

(2)学生尝试练习,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学生汇报计算过程,教师板书。

1、学生*列式计算,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选出两题,请学生进行板演,学生评价。

2、减去的,差是多少?

第7篇:六年级数学《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教案

使学生掌握分数加、减、乘混合在一起的算法。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运用运算顺序和运算定规律进行灵活、准确的计算。

1、加强口算的基本训练。

2、例6的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明确运算顺序。

3、适当增加带分数乘法和分数连乘的计算式题。掌握带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例:黑板的宽是米,长是宽的2倍,黑板的长是多少米?黑板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让学生知道通常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然后再乘。

4、通过例题的教学让学生思考分析并明确:三个分数相乘,如果是带分数要先化成假分数,为了简便,可以先把所有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约分,再把约简的分子、分母分别相乘。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要培养学生先认真观察算式的特点再选择算法的良好学习习惯。

5、教学中仍然注意复习运算顺序的使用前提,不要盲目简算

第8篇:六年级数学《分数与整数相乘》教案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相同。

2、能力目标:掌握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3、创新目标:使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4、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讨论意识和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本节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分数乘以整数意义,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通过讨论发现并总结计算出方法并能正确运用先约分再相乘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能正确运用先约分再相乘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一个大西瓜。通过切西瓜的实物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完全相同。

1、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

2、思考:你能很快计算出下面算式的结果吗?

导出课题“分数乘以整数”师板书课题。

(1)通过以上的观察和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之间合作交流,自学例1。

讨论归纳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和法则

(一)指名到台上,按要求切西瓜。

1、将西瓜平均分成两份。问:

(1)两份合在一起,一共是几块?

2、将西瓜平均分成四份。问:

(1)四份合在一起,一共是几块?

3、将西瓜平均分成八份。问:

(1)八份合在一起,一共是几块

第9篇:二年级数学加减、乘加、乘减复合的应用题秀教案

课题:加减、乘加、乘减复合的应用题

1.使学生知道比较容易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点.

2.初步学会口述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

3.会分步解答比较容易的加减复合应用题.

分析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白皮球图6个、花皮球图18个.

一、铺垫孕伏【演示课件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例1)】

1.根据条件补充问题.

(1)二(1)班男生20人,女生18人.〖学生可能提出二(1)班一共有多少人?还可以提出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或者女生比男生少多少人?

(2)汽车上有36人,到站下去8人.(学生可能提出车上还剩多少人?)

2.根据问题和一个已知条件,补充另一个已知条件.

(1)妈妈买来12个苹果,______.还剩多少个?

(2)小明拍球50下,______.小明和小刚一共拍了多少下?

商店里有24个皮球,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解答,请一名同学上黑板板演)

4.订正板演24-20=4(个)答:还剩4个.

问:说说这道题的已知、求是什么,这道题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师说:刚才的复习题大家做得很好,老师知道大家对一步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掌握得很好.如果将第1个已知条件商店里有24个皮球不直接给出,而

第10篇:小学六年级《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教案

教学内容:课本第9页例4,练习三1~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分数加、减、乘混合在一起的算法。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1.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2.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

3.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及其计算方法。

问:最后两题的运算顺序怎样。

(第一题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第二题先算括号,再算乘法)

说明:如果我们将那两道题的整数改为分数,它们的运算顺序也是不变的。按照同样的方法算一算下面的题目。

问: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后*完成。让两名学生到黑板上做。)

1.课本12页做一做。

板书设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一个蛋糕,小明吃了3分之1,爸爸吃了剩下的3分之1,余下的妈妈吃了,【】吃得多

  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认识分数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认识分数教学设计 篇1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内容。注重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本课重点是让学生加深理解分数的意义,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动手实践,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获得对分数的直观认识,也领悟到了分数所表示的实际含义。

  从整数到分数,对学生来说是认知上的突破,为了给学生搭建突破的台阶。本课开始就创设了一些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分苹果”,分物品是学生生活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教师就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再现生活中“分苹果”的场景,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了“平均分”,为下面教学几分之一的意义作了铺垫,同时让学生懂得“我为什么要学习分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建构,而动手操作对学生的建构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节课,为学生创设了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情境,提供了探究的材料和充分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感悟分数的含义。如:在认识几分之一时,让学生折出一张正方形的 ,进一步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

  本节课最突出的特点是实现了教材的重组。学生在认识几分之一后,教师并没有急着让学生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而是学习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分数的读写法。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五册P91-P93。

  1. 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活动,对分数有初步的认识,培养互助、合作的意识。

  2. 在想一想、分一分、看一看、说一说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

  4. 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讲述: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在生活中,你分过东西吗?看来同学们都有分东西的经历,现在,老师想请你们帮我分分东西。请看大屏幕。

  1. (课件出示6个苹果和3个盘子)从屏幕上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难能解答?你是怎样分的?我们把这种称为什么分法?

  2. (课件出示4个苹果和2个盘子)师:4个苹果平均分装在2个盘子里,每盘装几个?用击掌的方法告诉老师好不好?

  师:预备――开始 生:(拍手击掌)

  3. (出示1个苹果和2个盘子)

  师:把1个苹果平均装在2个盘子里,每盘装几个?

  师:预备――开始 (教师应观察学生的表情,灵活处理)

  师:用我们以前学的数能表示吗?

  师:那么,用一个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个新朋友――分数。

  揭示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探究之中。]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一)认识二分之一( )

  1.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电脑博士是怎样分的?(平均分)。

  师:把这个苹果平均分成了――(生:2份)

  师:这样的一分也就是――(生:一半),这样的一半怎样表示呢?

  师:两个半块苹果,哪一半是 ,是谁的 ?

  师: 是什么意思?(指名说)

  师:想一想,还有什么可以用 表示?(教师强调:只有平均分,每份才是它的二分之一。)

  2. 大家弄清了“ ”的意义,怎样写?怎么读呢?

  教师边示范边解读:“――”表示平均分,叫分数线,“2”表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表示总份数,叫分母,“1”表示任取其中的1份叫分子,这个数读作:二分之一。

  (1)从小组组长那儿领取不同的图形,试着折出它的 ,并用斜线画出来。

  (2)小组交流讨论:拿的是什么图形?是怎样得到这个图形的 的?哪部分是这个图形的 ?

  (4)你知道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动手操作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数学能力。在这个环节设计“折一折”,就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 的意义,为后面让学生动手操作,发现新的分数作了铺垫。]

  刚才,小精灵悄悄的给我提了一个建议,让我们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能利用手中的材料,发现一个新的分数。(把学生的作品在黑板上展示出来,并让学生把发现的分数写下来)

  (2)交流成果:这个分数,你是怎么发现的?(与众不同的折法,教师不仅要给予鼓励,还可以用学生的名字命名为“XX折法”。)

  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分数,都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任取其中的1份,就是几分之一。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创新动力,在动手实践、交流讨论中探究新知,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意识。]

  三、巩固练习,拓展深化。

  (2)组内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1)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涂色部分的表示方法对吗?为什么?

  (2)你在操作过程中想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既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共同分享学习成果。]

  3. 拓展与延伸:

  我们今天认识了这么多的分数,其实,只要你留心,生活中处处有分数。把你知道的告诉大家好吗?

  [设计意图:多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活跃思维。伴随着学生情感参与的开放题“找身边的分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激起思维高潮,让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四、总结反思,评价体验。

  这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领会学习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的经验。]

  一、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的教学,我是本着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的思想,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出发点,以关注学生的发展为主导思想进行设计的。在引入新课时,通过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分苹果”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强烈欲望。在新课学习完后,又鼓励学生找一找身边的分数,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学会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二、小组合作,交流思考。

  本节课中,我注意激励学生动手思考,把思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将操作与思考相结合,手脑并用,让学生在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取新知。

  三、动手操作,勇于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在现实情境中“做”数学。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动口交流、动脑思考,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本节课我最大的体验是:学习内容贴近了学生生活,学习材料便于学生操作,学习活动过程始终关注着学生的情感和态度,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生活。

  认识分数教学设计 篇2

  《百分数的认识》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时。这一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认识百分数,会正确读写百分数。在具体情境中,正确解释百分数的意义,了解百分数与分数的异同,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百分数学生曾经在现实生活中有所接触,但没有一个完整的正确的认识。本课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意义和应用的基础上设计的。教材在设计上注重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思想,以足球比赛中谁来罚点球这一具体情境导入,让学生通过比一比,算一算等多种形式与方法来感悟学习百分数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然后再以形式多样的习题来巩固学生的认知。教材遵循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引领学生逐步认识百分数。充分关注了学生学习兴趣与各种能力的培养。

  3. 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

  由实际生活抽象出具体的数学问题,在尝试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与各种能力的形成情况,再将抽象的数学思想运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会数学学习中的乐趣。

  教材中呈现的内容与我本节课想传授给学生的内容有一定的距离,在充分研读教材后,我对教材进行了再创造,放弃了教材中的二个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了评选文艺节目的教学情境,从而引出百分数,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而且本堂课我努力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让学生在课前搜集生活中的百分数,自主探索百分数的意义。学生对“百分数的意义”的理解在具体的实例中自主感悟和逐步抽象,在探讨选哪个节目参加公开汇演时,自然而然的明确了百分数的优越性。练习的内容只有一个题是来源于教材,这样会不会与教材编写者的看法有所背离。但就我个人认为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完全有空间和可能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鉴于此,我在传授本课时,对教材进行了部分改动,但我认为这很重要,因为每位教师的教学方法、思路都不尽相同,面对的教学个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给了小明3个两人就一样多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