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兴慜的足球之路能否被复制?

国青、国奥、国足一周之内全部输球,让人不禁疑问,中国搞了这么久的青训,到底哪出问题了?


同样是新生代球员,孙兴慜可以说是这个时代综合能力最强的亚洲球员,从他的成长经历或许可以借鉴一下足球人才培养的道路。

和典型的球星成长史不太一样,孙兴慜的成才之路有一个最大的让人困惑的地方,就是这位韩国球星在青少年时期的比赛经历。中文报道的说辞是这样的:”在孙兴慜8岁至15岁期间,父亲不允许他参加正式赛,取而代之的是每天约六小时的基本功练习。”如果不是最近孙兴慜自己接受采访时证实了这一点,恐怕很多对青训有所了解的人会一直怀疑中文报道是否夸大其词。


在青少年阶段,没有相应的比赛经验,最后却成为顶级的职业球员,在这个时代这是非常反职业的。因为在当下绝对主流的观念里,关上门自己练,缺乏稳定的高质量比赛,会导致孩子的意识和心理发展出现问题。所以这种训练,其实和已经被我们抛弃的举国体制下封闭式、高强度的体校模式类似。

这种方式到底效果如何,是不是舆论所说的那样不堪?显然不是,这种模式效果不仅是孙兴慜的经历,2002年打入世界杯的中国国家队的球员就是成长在类似的模式下,而那批球员之后的中国足球人才出现了断崖式衰落。


那我们是要提倡这样的举国体制吗?也不尽然,举国体制的上限比较明显。近日,欧洲俱乐部联盟撰写了欧洲青训报告,以阿贾克斯、巴塞罗那、葡萄牙体育为例,为我们展示了一些顶级青训机构训练时长的数据。


在这个领域,国内球员其实并没有落后太多,他们基本功的训练时间基本上都是欧洲俱乐部的两倍左右。


优秀的球员足球踢得好是需要天赋的,这些没办法靠训练来提升。正如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足坛也没有两名完全相同的球员,天赋不同也是造成不同青训俱乐部在同样的训练条件下,培养出的球员质量风格各异的原因。


回到孙兴慜身上,他的基本功以及战术理解能力是靠练出来的吗?答案毫无疑问,不靠训练,是天赋。有件事佐证了我的观点,孙兴慜的哥哥和他是同样的启蒙环境,但却止步于德国第五级别联赛。天赋是成为一名普通球员能成为球星的先决条件,在体系建设上围绕发掘天赋高的球员来进行设计,这样才是遵循足球的客观规律。

显而易见,青训的重点其实不在于训,而在于选,怎么样选出优秀的球员才是青训该做的事。现任上海申鑫主教练朱炯可以说是少数看到了关键问题的人,这条转发只有70的微博抓住了问题的核心:


假以时日当我们品尝到青训的果实之时,一批批的“孙兴慜”将涌现出来。而想要通过青训给足球这样一个优质的答案,全体足球人需要努力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先说结论,不会,即便孙兴慜突然间归化,国足也一样不会有成绩上的提升。国足成绩提升的关键在于足球人数尤其是足球青少年人数的持续增长


要理解这个观点,首先得理解足球的规律。虽然足球与篮球同为世界两大球类运动甚至是前两大,同样是多人抢一个球的运动,但是两类运动具有完全不同的规律。

先说篮球。设施方面,球场偏小,篮板和网框较小。规则方面,进攻防守回合区分分明,一般情形是得分交替上升,区别在于不同得分手段获得的分数不同。教练布置与调整战术的空间大得多,战术目标是通过阅读对方战术来不断调整本方战术,增加进攻回合得分率,提高防守回合成功率。

所以,假如篮球队有个实力爆炸强的明星球员,你只要围绕他来打来构建战术就可以了,其他球员即便出现失误,这个进攻回合拿不到分或者这个防守回合送了分,调整战术甚至直接换人,保证接下来的回合拿到分防得住就可以了。这样一来,明星球员的压力也会小得多,能够得到更多的休息。举几个例子,大姚时代的男篮为什么成绩那么好,就是因为即便队友失误,他还是可以大概率利用他的绝对优势打成进攻回合或者防得住,甚至即便他休息他的队友也能够打好一些攻防回合。类似的,伦纳德在猛龙的时候无压力轮休,就是因为他的队友完全可以保证进攻回合拿到分防守回合防得住,实在遇到队友无法处理的情况他再出场解决就是了。(虽然本人看不起这种轮休行为)

但是,足球很难出现这样的情况,这也就是接下来要说的足球的规律

足球的设施方面,球场非常大,即便是5人制足球场地也比篮球场要大,而且球门要比人的身形更大(或者是小球门但对守门员施加了一些限制,这种主要是人少的时候会做限制,主要还是谈11人制的)。规则方面,进攻防守回合区分不明显,随时随地都会发生攻防转换,进攻中某个环节出现失误很可能就发生攻防转换甚至直接被对手得分,防守中某个位置出现失误很可能整条防线形同虚设。与此同时,一场比赛90分钟但只有中场休息可以系统性地调整战术,比赛进行过程中教练现场调整11个人的战术打法绝无可能。

当然还有其他特征,但从这些特征中我们已经可以明显看到:

1,球员相比球场来说相对渺小,也就是说每个球员只能负责球场上某个区域(不管是进攻还是防守)。而且比赛时长很长。这也就意味着每个球员在场上负责的区域是有限的,跨区域作战很少见。

所以,篮球比赛有时候打快攻或者节奏提速,经常会有一个强点球员从发球接球就一条龙攻框。而在足球比赛中,很少见到门将传球给一个强点球员,该球员还一路奔袭破门。不是说没有,而是说这不是一种常备战术,不可能每一球防下来了就都让这个强点球员这样冲,这样打法半场撑不撑的下来都难说。

这也就引出了下一点,单个强点球员必须要有人与他进行配合,只有找到正确的战术并且配置合适的球员,这个强点的优势才能发挥

2,足球比赛的胜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球员实力加总≠球队实际表现,这也就是为什么足球更常说“化学反应”

2004年的希腊神话和波尔图奇迹,2012年破车欧冠之路,甚至皇马银河战舰计划的破产,大量例子都已经说明,每个球员的“实力”加总起来并不等于球队整体实力,关键是如何打造战术体系以及培养球员之间的“化学反应”,其中关键就是糅合阵中球员的特点形成统一的战术体系

2,11个人中,单个强点难以带动整个队伍获得胜利

由于足球运动没有明显的进攻防守回合区分,所以现代足球战术的目标不像篮球那样仅仅是提高进攻回合成功率提高防守成功率,而是进一步强调进攻回合数量减少对手进攻回合数量。这也是为什么传统前腰传统中锋式微的原因。不论是巴萨的极致传控还是近几年英超引领的高位逼抢,目标都是抢夺进攻回合,形成进攻端局部优势以点破面

这种情况下,不论是球场上哪个位置,都很难以单个强点带来持续性的胜利。单个球员很强,对手只需要挤压你的空间,压缩你们队伍的回合,打破你们战术体系中与强点球员的联系,这个强点球员自身再强也翻不出多少风浪

回到孙兴慜这个问题上,首先回答我们有没有可能培养出孙兴慜

可能性不大,因为足球人口很少,自然出现天赋高的球员可能性就不高。而且如果出现了,他将被寄予厚望,如果国足战术风格不合适他,或者没有水平也比较高的球员与他形成有效配合,他所面临的压力很可能压垮他


小贝的案例之前已经讲过,皇马时期阵中每个球员实力都很强,但加起来却并不是一只强队。

伊布单兵作战能力很强,但是国家队始终踢得很挣扎,反而是他从国家队退役后球队打的有声有色。这就是单点强和整体性的对比。篮球场上一个95分的带4个70分的可能可以打到总决赛(老詹18年),但足球场上一个95分的至少得配一个平均分80而且有几个关键点达到90分的才有可能拿到冠军。后者可以参见12年我车欧冠阵容,杜奥巴(德罗巴)和施治(切赫)可以算90到95,兰8


我再举一个跟孙兴慜天赋整体而言比较接近的球员作为例子,他就是破车的马科斯阿隆索(又是龙哥)

M阿隆索和孙兴慜两个人都是球商比较高,脚法也到位,进攻嗅觉敏锐。差别在于阿隆索绝对速率比较慢,而孙兴慜身材略输一点(尤其是凯恩拉不开空间的时候),这两项劣势对于他们所打的位置都属于致命性缺陷,所以我说他们俩天赋水平整体差不多

阿隆索在3后卫阵容边翼卫位置上如鱼得水而在4后卫体系下非常挣扎,这是由于3后卫体系下队友的站位和覆盖区域能够与他的技术特点和场上职责形成“化学反应”,弥补了他的致命缺陷

如果孙兴慜突然来了国足,他的致命缺陷会显露无疑,国足目前阵中没人像哈里凯恩那样拉开进攻空间让他不用正面面对扎实的中卫群,也没人能在中场有效拦截打出快速反击发挥他的速度优势,更加没人能够读懂他的无球跑动形成局部优势

更别说孙兴慜与武磊技术特点类似,武磊在国家队踢球已经没什么人跟他形成有效配合了,孙兴慜来了也照样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孙还是照样打不出来


综上,结论就是,孙兴慜不管是现在突然来国足,还是架空地假设未来中国出现一个孙兴慜那样的球员,他能不能发挥出来的关键点不在于他本身,而在于整个阵容整体水平甚至是中国足球的整体水平

篮球可以靠两三个强点撑起亚洲第一的排名,但足球需要的是整体水平提高而不仅仅是个别球员实力出众就能带领球队走向胜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韩国足球运动员孙兴慜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