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为什么不等富士号

这是一篇计划外的文章翻译,所以不会投稿到意军吧专栏。



编者按: 人们普遍认为,日本在年的日俄战争中凭借六六舰队取得了胜利。Hans Lengerer回顾了这支舰队的建设过程,同时肯定了山本权兵卫和有地品之允做出的贡献。

甲午战争后,根据《马关条约》第4条规定,中国被迫赔偿2亿两库平银,这相当于当时的日元。此外,中国还要支付1500000两(2380102日元)作为遵守条约,听允日本陆军临时占领威海卫三年的费用(第8条)。1895年11月8日又签订了归还辽东半岛的《辽南条约》,根据第2条规定,中国必须为此支付3000万两(日元)的赎辽费。

总计日元的赔款使日本的经济、工业和金融活动迎来了自明治维新以来的最大发展。工业和经济迅速发展最重要的体现便是大规模的军备建设计划,其目的是让日本成为世界领先的海军强国。日本海军实力和作战能力的提升使得日本顶住了三国干涉还辽的压力,并击败了主要的假想敌,俄国。

在这些赔款中,有日元用作日本陆军的扩张经费, 日元用作日本海军的扩张经费,日元用作采购军舰和鱼雷艇的补充经费,还有579762日元用于设立一座钢铁厂(八幡制铁所)。换句话说,日本海军获得了大约47%的中国赔款。这笔可观的经费便用来建设所谓的六六舰队(其中大部分在英国造船厂建造),扩建和装备造船厂和修理设施,以及改善训练。同时,日本政府意识到强大的造船业是建造一支庞大海军的先决条件,因此颁布政策鼓励民间兴办船舶工业与相关产业。这些爆发式的扩张政策让日本海军在八年内达到了海军大臣桦山资纪在1890年9月提出的总吨位200000吨标准,即他所言的“最低需求力量”,这将使日本在年的日俄战争中战胜俄国海军。

中国把北洋水师作为海上运输陆军时的护航力量;而日本认为海军的目标是歼灭敌方舰队,保证和维持制海权。在黄海海战中,日本海军的一支由巡洋舰和岸防舰组成的舰队击败了拥有两艘大型铁甲舰的中国舰队,取得了制海权。龟缩在威海卫内的北洋水师在日军鱼雷艇的夜袭中几乎全军覆没。

与中国作战的日本舰队的组成代表了法国的新学派和俄罗斯的斯捷潘·马卡洛夫的思想,以大型铁甲舰为核心的中国舰队更类似英国皇家海军和当时美国的海军历史学家马汉所推崇的舰队结构。新学派理论对那些弱小的国家来说极富吸引力,因而在1880年代初被财政受限的日本采纳。从表面上看,甲午战争似乎证明了这些理论,人们预测日本可能会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然而,日本方面认为海军的战略目标——夺取和维护制海权,只有通过购买大型装甲舰船建立以之为核心的作战舰队才能实现,中国的赔款使日本获得了必要的资金,建立一支均衡的海军力量。

1895年春,甲午战争即将结束之际,海军军务局长山本权兵卫奉海军大臣西乡从道之命,制定未来规划依据的关键原则。这项研究的重点是:(1)亚洲的总体政治形势,(2)列强在亚洲的战略规划。日本海军战后的重整军备计划将以这项研究的结果为基础,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保障制海权维护日本独立,建设保卫国家所必须的海军力量和设施。

1917至1919年间停泊在吴港的富士号。她是根据1892年和1895年海军计划向英国订购的6艘一等战列舰中的第一艘,由位于布莱克沃尔的泰晤士钢铁厂建造。

三国干涉还辽后,山本权兵卫立即将包括下列政策的文件提交给海军大臣:

如果对我们现有的海军力量进行评估,你会得到这样的印象:一个赤裸的人拿着利剑面对一个戴着头盔身披重甲的敌人。我国海军的传统精神是一个因素,但海军建设资金短缺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浪速号和高千穗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们配备了与尺寸不相称的大口径主炮,但与进攻能力相比,防护或多或少地被忽视了。我们必须在财政方面尽一切努力,以在未来获得性能均衡的舰船。具体来说,我们要确保防御力和进攻能力相匹配。

就海军作战而言,有一个国家是我们未来在东亚必须面对的……此外很少有国家会单独对抗我国。就目前关于我国海军军力的讨论中,有必要考虑到一个国家或一个同盟进入东亚的可能性。因此,应当准备一支能与这些势力抗衡的舰队。

我国需要拥有一支由装甲战列舰和一等巡洋舰组成的主力舰队。至于轻型舰队,特别是小型巡洋舰之下的舰艇,应当作为辅助部队使用。根据我军与上述国家对比的结果,主力舰队应包括6艘战列舰和6艘一等巡洋舰。

甲午战争后的海军扩张计划

1895年7月,海军大臣西乡从道向内阁提交了新的造舰计划,这个计划是根据山本权兵卫的研究结果为基础制定。西乡从道解释这个计划的理据如下:

英国和俄国在东欧和亚洲的利益不同,因此它们不太可能结成反日同盟。应当以英国或与法国(或其他一两个小国)结盟的俄国为准绳确定舰队的规模和力量。建立一支比这些强国中的任何一个所能派往亚洲的舰队更强大的舰队就足够了。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英国或许能够迅速向亚洲派遣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部署在地中海的现代化装甲舰。俄国的情况也类似。所以有必要应付这两种情况中的任何一种。

如果上述预测是正确,英国或者俄国及其盟国能够向亚洲派遣五六艘现代化装甲舰。为了对抗这些军舰,需要新建4艘一等大型装甲舰;加上已在建造中的两艘战列舰,我们就有6艘现代化的大型装甲舰。

这是日本海军第一个针对特定威胁的造舰计划。根据甲午战争的教训,舰队的核心由装甲战列舰组成。当时正在英国建造的富士号和八岛号也包括在这个舰队组成的当中,再加上4艘新战列舰。这支主力舰队还会得到6艘一等巡洋舰和一些小型舰艇的支援。

表1:1892年海军计划

1.1892年秋,西乡从道的前任,海军大臣仁礼景范中将(1892年8月8日- 1893年3月10日)向议会提交了一份计划文件,打算在16年内花费日元使日本海军的总吨位增加120000吨。这个计划的核心是建造4艘11400吨的装甲战列舰和4艘5200吨的一等巡洋舰。花费日元订购2艘战列舰、1艘巡洋舰和1艘通报舰的预算案将在1892年12月召开的第4届议会中提交。贵族院削减了预算,但政府坚决要求执行。于是,明治天皇在1893年2月10日发表声明,天皇将在此后6年里,每年从皇室开支中捐出300000日元用于海军建设。同时所有官员也被勒令捐出10%的工资。后来,这项计划的预算案再次提交议会,预算修订为日元,最后获得批准。再后来这两艘战列舰的建造时间从7年压缩到5年,这意味着预算必须增加到日元(这个过程在《海军军备沿革》第14章中有详细描述)。

2.富士号和八岛号是日本海军的第一型战列舰,建造目的是为了对抗中国的定远号和镇远号(7400吨,主炮为两座双联装305毫米炮)。在甲午战争之前的10年里,定镇两舰的火力强于任何一艘日本军舰。而建设主力舰是成为海军大国的开端。

表1概述了从1892年开始的初始建设计划。甲午战争后,远东地区的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有了大量的中国战争赔款,1892年的计划在1895年得到修订——参见表2。1895年的计划包括17艘大型军舰,外加75艘驱逐舰和鱼雷艇。

接着西乡从道长篇阐述日本海军的任务和完成任务所需的兵力,其中的要点概述如下:

日本海军目标是获取制海权。为此,日本海军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主力舰队来对抗任何的敌人.

装甲战列舰是作战舰队的主要力量。

除了战列舰之外,作战舰队还需要由巡洋舰和小型军舰组成的支援部队。

应该根据一个强国或两个强国组成的联盟所能派遣到东亚的舰队力量来计算日本海军未来所需的实力。日本海军需要有足够的实力来对抗这些势力。

为了满足上面的要求,需要建立一支包括6艘战列舰、18艘巡洋舰、6条鱼雷炮舰和2艘鱼雷艇补给舰的舰队。这个计划拟议建造4艘战列舰,以补充前一项计划已经得到批准的2艘战列舰。此外,这个计划还拟议建造9艘巡洋舰、3艘鱼雷炮舰和1艘鱼雷艇补给舰。本计划中拟定的舰队力量将由正在建造或建造完成的舰船实现,或是通过后续建设计划的舰船实现。

这个计划将延长至10个以上的财年,并且不该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应当持续注意世界局势和其他大国的军力,在必要的时候更改当前的目标并修改建设计划。

除了拟议中新增的高速巡洋舰部队外,还需要用现有的舰船组建一支“防卫”舰队,因为后者无法与主力舰队协同作战。防卫舰队能够在和平时期执行必要的任务。

表2: 1895年修订的海军计划

富士号的姊妹舰八岛号在竣工后不久驶过泰恩河畔纽卡斯尔的平转桥;她由阿姆斯特朗埃尔斯维克造船厂建造。

内阁在会议中审议了这项提案,决定将计划分成两期进行,以便筹集资金。

第一期预算案在1895年12月26号召开的第9届议会中提交,经过一个小小的修改后得到批准:从设计经费中减去203440日元。第一期的总拨款为日元,分自1896年起的连续7个财年拨付。

第二期预算案增加了两艘一等巡洋舰,在1896年12月召开的第10届议会中提交。第二期未经修改就得到批准,拨款日元。整个计划从1896财年持续到1905财年,总预算日元。

1915年12月13日停泊在佐世保的敷岛号。她是根据1895年第二期扩张计划建造的4艘战列舰中的第一艘,在布莱克沃尔的泰晤士钢铁厂建造,并于1901年竣工。

第一和第二期海军扩张计划实现了山本权兵卫构想的六六舰队。表3列出了根据这个计划建造的军舰,在执行中经常会有修改。这些军舰基本在日俄战争前竣工,为日本海军击败俄国舰队奠定了基础。

表3:第一和第二期扩张计划建造的舰艇

由于编队和保护贸易方面的原因,需要进行必要的修改。《海军军备沿革》中有详细的论述。

海军大臣西乡从道。他提拔了山本权兵卫,让他放手干。

在经历了多多少少不平凡的海军军官生涯后,当时军衔为少佐的山本权兵卫()在1887年7月成为海军大臣西乡从道的副官。1891年6月调往海军省担任秘书,从此走上政治舞台。之后他晋升少将,担任海军官房主事。作为管理海军的核心人物,他十分强硬地采取了一些不受欢迎的措施。例如在甲午战争前,他解除了包括8名将官在内的97名海军军官的职务,同时提拔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军官接替他们的职位。1893年,作为海军省的幕后操纵者,他通过斗争建立了和陆军平等的海军军令部。

山本权兵卫在1898年5月晋升中将,并于同年11月8日出任海军大臣,直到1906年1月6日辞职,此后由斋藤实中将接任这一职位。加上担任秘书的时间,他在海军省工作了14.5年,在此期间他一直都是海军决策的核心人物。

山本权兵卫,常被誉为“旧日本帝国海军之父”。正是他打破了陆军的统治地位,确立了和陆军的平等关系,并在年甲午战争前“清洗”了日本海军。然而,陆海军地位平等带来了一个不太愉快的后果,双重指挥系统加深了陆海军之间的矛盾,达到了山本权兵卫没有预料到的程度。

即使政治机构和军队最高层在外交和国防方面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在这有最有利的条件下,日本海军还是花了大约十年的时间来准备日俄战争。山本权兵卫的个人决定应该获得最高的赞誉。他选择东乡平八郎中将来指挥这支舰队,但截至那时,东乡平八郎的履历并不出彩。启用东乡平八郎出乎许多高级军官的意料,然而事实证明他选对了,东乡平八郎作为一名杰出的日本海军将领在今天仍被人铭记。

1906年1月7日,西园寺公望内阁成立,斋藤实担任海军大臣;尽管期间内阁发生了一些变动,但他担任7年的海军大臣,直到1913年;而他的继任者加藤友三郎将军则担任这一职位8年。这对于海军政策的延续非常有利:尽管内阁经常发生变动,但这三名杰出的海军将领都任职了很长一段时间;使得他们可以把精力集中在组织上,扩建日本海军,选拔领导人。

1902年2月3日抵达日本后不久,停泊在清水的初濑号。由阿姆斯特朗埃尔斯威克造船厂建造,船体和阿姆斯特朗公司建造的八岛号类似。
浅间号是1895年第一期扩建计划中向阿姆斯特朗埃尔斯威克造船厂订购的两艘装甲巡洋舰中的第一艘。
服役初期的常磐号,她是浅间号的姊妹舰。虽然计划中6艘装甲巡洋舰是从3个不同的欧洲国家订购的,但她们都有类似的排水量和常见的英国式武备,后者由4门8英寸炮和12 -14门6英寸速射炮组成。

西乡从道选择新舰尺寸和战斗力的理由值得注意。他指出新计划中的15000吨级战列舰可以匹敌英国最新建造的战列舰,其优点如下:

这种尺寸的战列舰无法通过苏伊士运河。因此,敌方派出拥有类似舰船的舰队,必须费时费力地绕好望角航行。由于英国保持中立,必要的煤炭补给站无法使用,敌方必须在船上装载相当数量的煤炭。

如果敌方派遣作战舰队前往远东,我国海军的大部分部队将负责保卫海军港口、造船厂和海岸线上适合建立基地的节点。因此我们必须扩充海军…理应实施大规模建设计划。敌人在远东没有能够修理大船的造船厂或船坞,建造和扩建这样的设施需要巨大的开支。

敌人能够通过苏伊士运河派遣到远东的军舰必然仅限于二等战列舰和巡洋舰。如果我们拥有一支由6艘战列舰和4艘强大的7000吨级一等巡洋舰组成的舰队,我国就能得到足够的防御。

这个计划中的巡洋舰是我国不曾有过的大型军舰,她们的尺寸和战斗力相当于敌人派往远东的任何装甲巡洋舰和旧式战列舰。

二等和三等巡洋舰均优于现役的同型军舰,航速快并且装备了大量速射炮。

战列舰的战斗力相当于英国百夫长号这艘目前远东最大的军舰,排水量还要高出5000吨。一等巡洋舰类似于英国部署在远东埃德加级防护巡洋舰,二等巡洋舰为吉野级的改进型...

上述推理构成了六六舰队计划的理论基础。日本人的结论是,由于从欧洲水域向远东部署一等战列舰的限制,日本海军的作战舰队足以保卫日本,击败一两个国家可能派遣的舰队。

八云号装甲巡洋舰,订购于什切青的德国伏尔坚造船厂,1900年竣工。

先行者:有地品之允中将

六六舰队的诞生应当归功于山本权兵卫。然而,他并不是第一个提议以6艘战列舰为基础组建舰队的人,这个想法早在甲午战争前就出现了。

有地品之允中将。他那篇关于海防的文章包含了后来六六舰队理论中的大部分论点。但在这支舰队的预算得到批准的时候,有地品之允已经从日本海军退役了,所以他的名字很少与主要由英国建造并在1904 - 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击败俄国人的六六舰队联系在一起。

1891年6月11日,有地品之允将军向海军大臣桦山资纪中将(1890年5月17日-1892年8月7日在任)提交了一份名为《海防意见书》的备忘录。考虑到目前主要海上强国的军力和潜在的敌对势力,应当组建由6艘战列舰为核心的日本防卫舰队。他列出敌人可能派遣各型军舰的数据支持自己的论点,同时考虑了苏伊士运河的限制,另一种绕过好望角远航的方案,以及煤炭消耗和补给。这些论点有力地支持了西乡从道在1895年甲午战争后向内阁和议会提出的扩编日本海军的提议。以下内容摘自有地品之允的备忘录。

从我国的角度出发,我国海军需要把重心放在防卫海岸线上。

要确定海军力量和战略,首先要研究敌人的进攻战略。和敌人的力量相比,我国海军还很弱小。敌人将占领本土海岸或附近岛屿没有防御的海湾建立基地,从那里发动攻击。如果我们的舰队相比敌方足够强大,敌人就无法直接进攻,被迫在占领部分国土前摧毁我们的海军。敌方舰队的目标是海军港口和我们的舰队。我们的海军港口需要在没有舰队支援下的自卫能力。我们的舰队应当比强于敌方,否则就没有胜利的机会。所以我们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舰队,作为我国国防的主要组成部分。至于所需军舰种类和数量,应该根据我国的地理位置和敌国能够向我国派遣的进攻力量的强弱来决定。因此,研究敌方能够派遣的军舰类型和数量及其有效的补给能力至关重要,需要立刻进行。

如果敌人接近我们的国土,打算摧毁我们的舰队,他们也许能够击败我们;但是,如果敌人在我们的国土附近没有补给基地,就无法派遣军舰。因此,我国应该拥有一支强大的国防舰队,以歼灭进攻的敌人为目标。为此,应尽快批准建造6艘排水量为1吨的战列舰。这些军舰的战斗力相当于18艘敌方巡洋舰,应当部署在重要的军事战略节点上。

由于苏伊士运河的深度只有28尺(8.53米)深,吃水超过25尺(7.62米)的军舰无法通过。如果敌人想要从欧洲派遣优于我们的军舰,就得绕过好望角,但这段漫长的航程对敌人来讲十分不利。

在1890年的法国海军大演习中,一艘战列舰煤舱中的煤炭可以维持五天。根据海军顾问英格尔斯的说法,一艘战列舰装载的煤炭可以维持三天。如果平均计算这两种不同航速的消耗量,那么每四天就必须补给一次煤。例如,一艘10000吨的战列舰每24小时需要消耗200吨煤。如果派遣4艘战列舰,每周就要消耗5600吨煤。东亚国家的大部分煤炭由我国供应;在上海和香港这样的主要港口,外国供应的煤炭和我国供应的煤炭比例在1:7到1:9之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爆发战争,任何敌对国家都不可能派遣大型军舰进攻我国;即便敌方在和平时期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也无法夺取海权。因此,敌人不得不派遣一支巡洋舰部队长途跋涉来到我国。为了对付敌人,我国海军应当建立一支由战列舰组成的舰队,辅以支援的巡洋舰。6艘新建的战列舰和我国海军已建成的军舰组成的舰队,可以更容易地执行防卫海岸线和封锁任务。新增的6艘战列舰将使我国海军的总吨位增加吨…,它不仅能够保卫国土,还能获得在亚洲的制海权。

费用是这个建设方案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每艘战列舰的成本在600到700万日元之间;6艘战列舰的总成本为万日元。

我国拥有15200海里长的海岸线,有许多良港和重要的海湾,煤炭产业也很发达。“尼加拉瓜”或“巴拿马”运河已经开始建设。建成后,我国将不再是远东贸易航行的终端,而将成为亚洲的贸易中心,商业必将更为繁盛。我国影响力的提升会改变亚洲形势。与外国交往将更为频繁,这是我国实现雄心壮志、大有可为的时代。如果到那时才考虑扩大海军,那就太晚了。因此,这项国防计划现在就得提上日程。

如果上述计划得以实现,我们就有底气修订现有的条约。和平时期的贸易将得到保障,在亚洲的贸易权将也会扩大。战时,舰队的任务——对抗强大的敌人和封锁作战——将变得更加容易。

1901年6月8日抵达日本后不久,停泊在佐世保的朝日号战列舰。她由位于克莱德班克的约翰·布朗公司建造。
1900年代初的三笠号。她是根据扩张计划建造的6艘战列舰中的最后一艘,也是1905年对马海战中东乡平八郎的旗舰。三笠号由位于巴罗的维克斯公司建造。

在以上所有讨论中,防卫日本的海上交通线和海岸线是抵御敌方舰队的关键因素。远洋的进攻性作战从未出现在讨论中,6艘战列舰和六艘装甲巡洋舰的特点也体现了这一战略方针。

第二期扩张计划拨款的最后两艘装甲巡洋舰出云号和磐手号是在英国建造的。她们于1902年在阿姆斯特朗埃尔斯威克造船厂竣工。这张出云号的照片大概拍摄于1902年,就在该级抵达日本后不久。

其中6艘战列舰和4艘装甲巡洋舰都是由英国的一流海军造船师按照日本的要求设计的,设计方案必须得到日本的批准。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火炮和防护系统在建造过程中不断改进。不过,尽管各舰在细节并不完全一致,但武备和航速几乎是相同的,因此她们可以作为一个整体行动。

这些战列舰相比英国的同型舰多了两门6英寸副炮。这可能是通过削减煤舱或是接受相对简陋的住舱实现的。鉴于这些军舰原本用于在日本海域作战,拦截和击退远涉重洋的敌方舰队,因此这些方面显得不那么重要;日本海军也不可能派遣舰队到远海与驻扎在那里的敌方舰队作战。这种通过牺牲航程和居住性增强战斗力和防护的做法体现了日本第一支现代化舰队的防御性质。在此后的日本军舰中也能看到这种倾向。

最后应当指出的是,六六舰队是重新推理海军力量部队定义的结果,随后将继续发展为所谓的八八舰队。

甲午战争的胜利给日本带来了巨额的战争赔款,这使得日本海军的大规模现代化和扩建计划成为可能,这反过来又让日本海军赢得了对俄国的海战胜利。如果没有这些资金和公众对扩建海军力量的支持,山本权兵卫付出的努力就会失败,六六舰队也就不可能实现,日本要么被迫放弃与俄国的军事对抗,要么在发动战争后失败。之后日本海军及日本的历史将会完全不同。

  1. 根据后人对明治时期()造舰计划的研究,当时并没有这个术语,直到后来“舰队”完成后才开始使用。
  2. 包括赔付给威海卫占领部队的军费和赔款的利息。
  3. 在1882年前,日本一直将俄罗斯视为主要的潜在对手,此后改为中国。1895年战胜中国后,日本再次将俄国视为头号威胁。
  4. 年间,建设这座钢铁厂总共花费了日元,但其中大部分是通过债券筹集的。
  5. 甲午战争前,日本国内的舆论对日本海军来说是不利的,但在甲午战争胜利后,日本海军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和高度期望。
  6. 尽管如此,这些军舰还是经受住了日本军舰的所有攻击,在被中小口径火炮击中200多次后仍能继续作战。因此日本人认为,装甲舰或多或少能够免疫这些火炮的打击,并且更加相信只有装甲重炮的装甲舰才能对抗装甲舰。
  7. 这个部门是海军行政机关海军省和海军指挥机关军令部之间的联络机构。
  8. 三国干涉还辽是指俄国、德国和法国在1895年4月23日逼迫日本归还马关条约中规定割让的辽东半岛。
  9. 这个国家当然是指俄国。
  10. 山本权兵卫在制定舰队扩张计划中有一段非常有趣的小插曲。最初的六六舰队其实是六六六舰队。但由于预算限制,其中一组装甲巡洋舰被取消;只能用由6艘旧式军舰(包括船腰炮房舰扶桑号、原中国炮塔舰镇远号和松岛级岸防巡洋舰)组成的二线舰队替代。
  11. 唯一值得一提的是他曾先后登上德国军舰维奈塔号和莱比锡号参与环球旅行;他对世界形势很感兴趣,并积累了相当多的实践经验。
  12. 其中包括伊集院五郎、财部彪、竹下勇、斋藤诚、岛村速雄、加藤友三郎和冈田启介,他们后来对日本海军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13. 1903年12月28日,在日俄战争爆发前不久,战时大本营条例得到了修改。这标志着经过十年艰苦的斗争,日本海军终于获得了与日本陆军同等的指挥权。
  14. 在担任海军大臣期间,山本权兵卫于1904年晋升为海军大将。后来他两次出任日本首相:一次是在1913年2月20日——1914年3月24日,他的内阁在西门子贿赂事件中倒台;另一次是在1923年9月2日——1923年12月19日。
  15. 富士号和八岛号的设计源自君权级,她们的排水量只有12500吨;这些新舰则以英国的威严级为基础设计。
  16. 后来增加了两艘装甲巡洋舰;最终的排水量约为9500吨。
  17. 有地品之允在1886年6月晋升为少将,担任横须贺军港指挥官,1889年5月15日至1891年1月16日担任海军兵学校长,并于1891年6月17日接替井上良馨中将担常备舰队司令任;1892年12月12日晋升海军中将。此后担任吴镇守府司令,随后再次担任常备舰队司令(1895年5月11日至同年11月15日)。期间,他的海军生涯被台海登船临检事件中断(1895年10月20日,八重山号通报舰在公海上对英国商船塞里斯号进行了拦截和搜查,日本方面认为这艘商船载有台湾抗日运动的一个头目)。英国方面坚持要求处分舰队总司令,并终身剥夺职位。虽然日本刑法中并没有相应的规定,但日本为了避免和英国发生冲突,被迫谴责了有地品之允。在天皇的批准下,有地品之允和八重山号舰长平山藤次郎大佐被调往预备役。后来平山藤次郎成为东京高等商船学校校长;有地品之允在1896年6月获得爵位,1897年7月成为贵族院议员,1901年4月成为枢密院委员。1919年4月去世,享年77岁。
  18. 接下来他花了大量篇幅解释如何节省预算和增税。这份备忘录写于1891年,此时离甲午战争爆发还有三年,离获得赔款也还有四年。有地品之允的分析表明,在当时国家预算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不可能建造出这支六六舰队。
  19. 有地品之允中将指的是日本被武力开放后不久,欧美列强强加给德川幕府的不平等条约。明治政府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让日本摆脱这些条约。1893年,英国做出了让步(五年后生效),随后其他国家也做出了让步。
  20. 另外两艘装甲巡洋舰从法国和德国订购;《warship2014》70-92页有这六艘装甲巡洋舰的详细介绍。
  21. 后来在与美国进行造舰竞赛是,日本就巴拿马运河通航能力问题提出了相同的论点。
  22.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海军执行保卫海上交通线和护航任务,舰长们承认他们的军舰航程相比英国海军的同类军舰更短。
  23. 在1918年前也有一个八八八舰队,第三个八由旧式军舰组成,就像山本权兵卫最初构想的六六六舰队一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富士众成一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