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这样说哈尼话怎么讲?

《北京的春节》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北京的春节》教案(精选1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北京的春节》教案 篇1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知道多音字“假”的用法。会写本课9个生字。

  2、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知道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日子。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词汇,培养语感,能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知道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日子。

  一、出示歌谣,激趣导课:

  同学们,我在网上下载了一首歌谣,是关于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的。你们想读吗?(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喇叭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读了这首儿歌,你有什么感受?

  老舍先生有一篇文章,也写了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题目就叫:老北京的春节。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指导预习。

  1、出示预习要求: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想办法认识。

  (2)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三年级学生年龄小,自学能力较差。在课前预习,教师看不到学生预习的过程,不能保证人人参与预习。把预习纳入课堂,重在指导预习的方法,培养预习的习惯。)

  2、小组内检查生字。

  3、教师抽查“规矩、亲戚、预示、放假”的读法。指导“规矩”的写法。(读写结合,分散了写字的难点。)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同学们,你们能把课文通顺的读下来吗?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天中人们的活动?春节的开始、高潮、结束分别在哪一天?你可以用笔画下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培养学生边听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

  2、交流汇报,教师随机板书。

  (开始)(高潮)(结束)

  3、你觉得哪些段落写得最有趣?自己找出来读一读。

  四、创设情景,精读品味。

  1、我看到很多同学都在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你能画出这一段的的总起句吗?(到了除夕可真热闹。)我为同学们带来了一段录像,也体现了除夕的热闹情景,愿意欣赏吗?

  2、放映录像,请同学们边看边想:你从这段录像上看到了或者联想到了课文中哪些句子,请你自己在座位上轻轻地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按照自己的体会读相关句子。)

  (这个环节看似简单,实际上颇为巧妙。学生在读“根据录像所联想到的句子”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在理解课文,而且这种理解是个性化的,是“感悟性”的,而不是机械的。)

  4、你能用你的声音和表情把除夕的热闹情景表现出来吗?(学生比较辨析三段音乐,认为其中一段活泼欢快,较为合适。然后学生在此背景音乐中朗读课文。)

  5、刚才的录像非常有趣,你们想不想自己做导演,拍摄一段录象?请同学们自读第六自然段,小组之间讨论,要拍摄这样的录像需要做哪些准备。

  6、现在,你们就是导演了,请把你们的.计划告诉大家,好吗?(有趣的情境,亲切的话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生1:我需要准备各种各样的灯。

  师:什么样的,请具体说说。

  生1:这些灯有玻璃的的,有牛角的,有的是纱灯,有的是冰灯,还有的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

  生2:还要准备走马灯、纸灯、宫灯、带有小铃铛的灯。

  师:每样的准备一盏,准备九盏够吗?

  生(激动地):不够不够。课本上说,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应该准备很多很多这样的灯。

  生2:还应该准备荷花灯、猴子灯等。

  师:哦,我怎么没见书上写这样的灯?

  生3:书上有个省略号,省略了很多种形状

  《北京的春节》教案 篇2

  1、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热闹、喜庆的气氛。

  3、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及详略得当的写法。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2、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学习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生:喜欢)那你们能说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吗?(生举手自由答)我们是这样过春节的,那你们想不想知道老北京的孩子是怎么过春节的呢?(生:想)好,现在我们就跟随作者老舍,去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

  3、课件出示生字新词,师指导学习。

  重点指导“榛、掺、浒”和多音字“正”的读音。

  4、学生交流不理解的词语,学会根据上下文进行理解。

  截然不同: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万象更新:一切事物或景象都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

  万不得已:实在没有办法;不得不这样。

  悬灯结彩:挂灯笼结彩带。形容喜庆景象。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哪天结束?(腊月的初旬开始,正月十九结束)

  2、快速读课文,提取信息,小组合作填写下表。(课件先出示空表)

  主要习俗时间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吃糖、初一穿新衣、贴对联和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元旦出门拜年、在家待客、逛庙会正月十五看花灯、放花炮、吃元宵

  3、学生交流填表情况,教师相机出示答案。(若有不同意见,相互讨论)

  4、观察上表,你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吗?(时间顺序)

  5、通过表格,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6、除夕和正月十五这两天中你更喜欢哪一天?请找到相应的段落读一读,把热闹、喜庆的气氛读出来。

  四、小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知道了课文的写作顺序,朗读了自己喜爱的段落。课文中还有很多生字新词需要大家用心去揣摩,联系上下文记住它们的音形义。下节课我们将进行听写比赛。

  1、听写词语。(课件出示需要掌握的词语)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指名回答,师相机板书)

  二、品读课文,领悟特点

  (一)年前准备阶段

  1、在这五个时间段中,哪几个时间段是准备过年的情景?(腊八、腊月二十三)

  2、请在课文中找出描写人们准备过年的段落。(第1―7自然段)你想用哪个词语来形容人们准备过年的场面?(可以用自己的话描述,也可以用文中“忙乱、紧张”等词语描述)

  3、大人会忙些什么?(熬腊八粥、泡腊八蒜、大扫除、置办年货)小孩儿会忙些什么?(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他们的心情怎么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4、你最喜欢哪一种活动?请找出来读一读。(指名朗读,读出你的感受)

  5、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春节前的这段时间你都会干些什么。

  1、交流:课文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除夕、初一、元宵节)它们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

  2、它们是一样热闹吗?默读思考:除夕、初一、元宵节,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3、学生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总结。(除夕:热闹、喜庆、团圆;初一:悠闲、快乐;元宵节:红火、美丽。)

  4、品读第8自然段,思考:

  (1)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除夕真热闹。)

  (2)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除夕真热闹”?(从“家家赶做年菜……鞭炮声日夜不绝”这几句话中可以感受到除夕的喜庆、热闹。)

  (3)这一天除了喜庆、热闹,还有什么特殊意义?(抓住“除非、必定”等词语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5、品读第10自然段,思考:

  (1)大人们开始走亲访友,互相拜年。小孩子们会做什么呢?(逛庙会)

  (2)老北京的小孩子们在庙会上玩些什么呢?(师出示庙会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孩子们的悠闲与快乐)

  6、品味“元宵节”的气氛。

  (1)读第12―13自然段,画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2)引导想象:还会有哪些花灯呢?除了花灯,还有什么?

  (3)指导朗读,把花灯数量多和人们的高兴之情表现出来。

  三、合作研读,领悟写法

  1、默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把详写和略写的部分做上记号)

  2、学生汇报。(作者详写的是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这几天,其他日子则一笔带过。)

  3、引导探究。小组合作探究:详略结合的写法有什么作用?

  4、出示课后习题第3题中的例句,引导学生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京味儿”语言的特点。(师范读引导)

  5、拓展:说说选段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两个选段见课本阅读链接)

  (老舍的文章语言通俗易懂,写出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文中对除夕这一天热闹的场景描写得井井有条;初一则通过写腊月二十三人们祭灶的活动,来体现春节的趣味和欢乐。本文介绍了闽南的春节习俗,重点描述了一家人在腊月二十九一天的忙碌,忙碌中透露出温馨和喜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开始――腊月的初旬

  彩排――腊月二十三

  第一个高潮――除夕

  第二个高潮――初一

  第三个高潮――元宵节

  这篇课文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语言真挚感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对北京浓浓的热爱之情。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梳理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完成表格。学生们大致了解了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到了春节的热闹氛围。然后我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体会详略结合的写法的作用。

  《北京的春节》教案 篇3

  1.了解单元导语,抓单元训练重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目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1.能够读准课文中的生字词。

  2.读熟课文,理清课文的表达思路。

  腊月 初旬 展览 蒜瓣 饺子 杂拌儿

  翡翠 榛子 栗子 风筝 鞭炮 逛庙会

  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在学习过程中,你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请记下来。

  (一)读议结合,小组合作探究

  想一想,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合作填表,并说一说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1.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的简略?反复朗读体会。

  2.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体会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结合自己过年谈感受。

  北京人过春节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四)主题阅读,课外延伸

  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走进民族村》之《英国人的圣诞节》《云南的歌会》,畅谈自己的阅读收获。

  1.英国人是怎样庆祝新年的?与我们中国的节日有哪些不同?

  2.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点?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 )的展览会 ( )的香味

  ( )的玩具 ( )的姿态

  ( )的技能 ( )的日子

  (1)《北京的春节》指出新年的高潮是( )

  A除夕 B元旦 C元宵节 D过小年

  (2)《北京的春节》指出新年的彩排是( )

  A除夕 B元旦 C元宵节 D过小年

  1.读课后“阅读链接”,与课文相关部分比较,学习不同的写法,并运用到习作当中去。

  2.搜集各民族春节有哪些习俗?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北京的春节》教案 篇4

  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2、通过阅读,能找出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

  录像再现现在人过春节的情景,激发兴趣。

  1、喜欢过春节吗?谈谈自己的想法。

  2、老北京的春节是怎样的?

  二、整体感知,初识大意。

  1、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圈出来。

  2、检查生字读音情况:出示课件

  (1)放鞭炮检查。

  (2)对这些生字你有没有想提醒大家的地方?解决重点难点。

  3、解决遇到的困难或问题。

  你在读文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提出来。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自己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热闹)

  快速读一读课文,看春节热闹,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顺序说一说。

  板书:腊月正月十九

  (二)学习过年这一节。

  1、默读课文,找出喜欢的一个段,划出表现热闹的句子,谈谈为什么说这些句子能表现出热闹。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喜欢的段落交流,喜欢同一个段落先交流。交流时注意抓住重点的词句说。

  3、指导学生读出热闹来。读完之后,师生评议。

  (三)学习元宵节这一节。

  1、默读这一节,过元宵节热闹表现在哪些方面?

  2、小组合作讨论。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灯的数量多、种类多、亮等特点。数量多可引导学生抓住处处、整条街、几百街上有灯,家中有灯等;种类多可引导学生抓住玻璃的、牛角的、纱灯、冰灯、长龙、走马灯、宫灯、纸灯等等。

  3、合班交流。出示录像看灯,让学生感受灯的世界灯的美丽。

  4、读出喜欢的心情。指名读。

  (四)感受咱的春节与老北京的春节有什么不同。

  1、学生联系自己过春节的情况谈一谈。

  2、交流自己搜集的与春节有关的不同资料。(图片、文字资料、录像、幻灯片等都可以)

  四、作业超市(自选一个)

  1、写一写自己过春节时最有意思的情景。

  2、搜集不同地方的人过春节的不同习俗,办一期手抄报。

  《北京的春节》教案 篇5

  1、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风俗,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2、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3、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1、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气氛。

  2、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一、复习,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到了北京春节的浓浓的“年味”。其实,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值得我们细细咀嚼。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嚼嚼这一独特的味道。提问:我们知道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写了春节的时期的几个重要日子活动。那么,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在文中详写的四天中,我们已经学习了“腊八”这部分,现在大家来回忆一下:腊八的时候,人们做些什么?从中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语言风格?

  二、深入阅读,体会气氛。

  1、指导品读“除夕”,指名朗读,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1)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闹。

  (2)抓“除非,万不得已,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3)指导学生感情读文

  2、指导品读“正月初一”。

  小组齐读,边读边思考:

  (1)正月初一与除夕的气氛有什么不同?

  (2)正月初一这一天人们都在做些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3)你们春节拜年吗?说说你拜年的经历。

  (4)引导学生了解庙会时怎么回事?

  3、指导品读“元宵”。

  全班齐读,边读边画:

  (1)分别画出表示灯的数量多的词句,说说你表示灯的种类多的词句,体会人们对元宵节的热情。

  (2)如果你置身于这灯的海洋,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你能用朗读将自己的心情表达出来吗?(指名朗读展示)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语句研读,创设情景读,结合生活体验,深入走进北京人的春节,感受人们的欢乐和浓浓的民俗风情]

  二、拓展阅读,领悟表达特点:

  1、提问:作者写这篇文章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

  2、引导分析:这篇文章为什么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它在表达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一是按时间顺序进行有条理的叙述:二是详略得当,详写春节中的高潮部分,略写其它部分;三是语言通俗,简练。)

  三、延伸谈话,了解风俗。

  1、师:北京的春节是很吸引人,但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一些不同的风俗吗?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

  2、启发思考:我们所了解到的这些春节风俗今天是否依然广泛存在??你觉得现在过年的氛围浓吗?说说你的感想。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引发他们对如何传承中华民俗文化的思考。

  小练笔: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的实际写一写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北京的春节》教案 篇6

  1、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2、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一、童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童谣,自己读读: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这首童谣写的是什么内容?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线索

  1、认真默读全文,想想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

  (学生可能弄不懂的词语:腊月、初旬、麦芽糖、江米糖、空竹、逛天桥、逛庙会)

  指名交流,根据学情顺势而导。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北京人过春节哪些地方你最感兴趣?

  预设一:生在练习纸上完成表格,师引导理清时间顺序。

  预设二:在交流中,学生贴纸条(黑板条)、作记录,师引导理清时间顺序。(根据学生情况选择一种操作策略。)

  三、分清详略,合作研读

  1、引导找出写得详细的部分。(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2、四人一小组,自选一个部分展开研究,研究问题如下:

  (1)详细写了什么,说给大家听。

  (2)哪里写得好,读给大家听。

  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交流研讨:分为“腊八”队、“除夕”队、“正月初一”队、“正月十五”队展开竞赛。

  (1)解决第一个问题。

  小组派代表复述研讨的部分,组员可以补充。师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叙述顺序(“腊八”是用并列的方式写的;“除夕”是用总分的方式写的;“正月初一”是用对比的方式写的;“正月十五”是用总分总的方式写的);反馈评分。

  (2)解决第二个问题。

  生生、师生互动,师注意引导学生品出京味语言的特点,必要时作示范;反馈评分。

  4、引导学生体会详略处理的好处。

  四、拓展延伸,读中学写

  1、快速浏览,找出描述小孩过春节的地方,指名读。

  2、启发学生谈谈现在北京春节怎么过,其间可让学生采访在座的老师。

  3、学生写过春节时有趣的地方(片段),教师巡视。指名交流,教师评价时注意学生是否用上了书上的写法,及时点评、表扬。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总结全文,复现童谣。

  2、作业:写一篇现代《北京的春节》,可以学习老舍先生按时间顺序写的方法,注意详略得当。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师:谁来说说这首童谣讲的是什么事儿?你说。

  师:(打断)拿话筒。

  生重说:这首童谣讲的是北京的春节。

  师:这首童谣啊,真的是讲的是春节,不过,它是50多年前,当时街头流行的一首童谣,孩子们都爱念,它就相当于现在的流行歌曲了。这节课,老师带你们一起去学习老舍先生笔下的春节,想去吗?

  师:好,看老师写课题。“北”啊,右边在写的时候,稍微高一些,会更好看。节字请大家注意,它的最后一笔,咱们如果留出一个小尖儿,会更好看一些。咱们一起读课题。起。

  生齐:北京的春节。

  师:想不想去了解北京的春是怎么样的呢?

  师:好的,请你一起打开书。注意,这一次读书,熊老师请你们认真地默读课文 ,看一看他们照老北京的规矩,他们的春节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第二个呢,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听明白了吗?好,开始吧。

  师:一个词,一个句,一个标点都别放过。

  师:每一个同学都读得非常认真,熊老师非常高兴。

  师:不少同学已经读好了。

  师:行,都差不多了,咱们来交流交流。

  师:这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先说。

  生一:我觉得老北京的春节非常热闹。

  师:这是你的感受。你呢?

  生二:我觉得老北京的春节非常有趣。

  生三:我觉得老北京的春节非常和谐。

  师:啊,最后一位的男同学。给他一个话筒。来。

  生四:我,我认为那个北京的春节它非常热闹,还有哪个非常得(没听清)。

  师:请坐,其实老师第一课读老舍先生的作品和你们的感觉是一样的。老北京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就是:热闹、还有喜庆。

  师:下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热闹而又喜庆的北京的春节,好不好?

  师:这遍读啊,熊老师还是让你们默读,但是,明显地和第一遍不一样了,这遍默读请你们注意,快速地浏览,看看繁吵美丽的春节是怎么过的。把他的时间找出来,这里面的时间段啊,写得特点详细,你可以在旁边做上一个记号。开始。

  师:古人说:一目十行。看看咱们北师附小的孩子是不是掌握了这种本领。

  师:一会儿功夫,咱们同学已经画完了。都画好了吗?行,咱们一块儿来交流交流。

  师: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二月初几就已经开始了,首先第一个好日子是

  师:对,腊八。腊八是忙忙碌碌的,不仅要熬腊八粥,还要泡――

  师:接下去就到了什么日子?

  师:对,腊月二十三,小年。这个小年呐,其实就是春节前的彩排。小年一过,人们就更忙了,转眼间人们就来到了

  师:对,除夕可是我们过春节,最隆重的一个日子了,非常热闹和喜庆,大家都围在一起乐呵。乐呵一节以后,就来到了农历的新年,我们把他叫

  师:正月初一啊,人们可以访客,拜年,还在家里待客,逛庙会等等这些,尽情地去享乐。最后一般是在什么时候XX的?

  师:正月初六。这个日子一过啊,一转眼,元宵上市了,春节的又一个高潮来了,这就到了

  师:正月十五,这个年过得可真够长的。一直到了正月十九,等寒冬XX的时候,春节可就算是结束了。

  师:你们都画下来了吗?如果说有谁没画下来的话,你可以在下面偷偷地把它画上去。

  师:这时间啦,XXX,你发现了什么目的?

  生:这都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师:你发现得很好。还有谁想说吗?这个男孩,好。

  生:我发现用时间顺序写,写得十分辛苦。

  师:那么多的风俗习惯。一会儿功夫就让我们全都看明白了,这就是按时间顺序写。北京到春节有七天的风俗,这七天风俗,老舍先生又重点写了哪几个时间段呢?你找得到吗?

  师:好,请那个男孩,拿着话筒说。

  生:我觉得第一个他就是写的腊八。因为,腊八他是分了两个自然段,告诉我们腊八的时候大家要熬腊八粥,吃腊八菜。

  师:除了腊八呢?你只要说出是哪个时间段就行了。还想说吗?还想说就请说。好,你说说看。

  生:我,我想的不同,我觉得他还写了除夕。

  师:很好,还有谁发现了。有话筒的同学拿起话筒来说,哦,还是你,你来吧,没关系,就你说吧。

  生:他还写了正月初一。

  师:嗯。还有没有?你们俩既然都站起来了,继续说。

  生:他还写了正月十五。

  师:好的。你们真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老舍先生重点写了这四个部分,都被你们一一地给找出来。下面呐,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这四个部分。我们就按顺序好吗?你们这两个组呢,你们负责研究腊八,这两个组负责研究除夕,你们这里中间虽然隔了一条河,没关系,你们也可以合作研究,你们研究的是正月初一,这两个组,你们研究的是正月十五。听明白了吗?

  师:研讨的问题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师:详细写的什么?说得如何?哪里写得好,听明白了吗?

  师:好,你们可以自己先思考一下,如果觉得合作成功的话,大家就围在一块儿,分好工,谁愿意说给大家听,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好吗?

  师:如果觉得自己思考好了,你们整个组可以到一块儿商量商量,整个大组可以到一块儿。

  师:需不需要熊老师帮忙?都不需要啊。

  师:你们这组是怎么分工的?

  师:看大家讨论得非常热烈,我都迫不急待地想知道你们到底讨论得怎么样了,怎么样,我们来交流交流。请大家注意,我们下面的交流啊,采用一个比赛的形式,听得懂PK吗?

  师:我们就来PK PK,好不好?

  师:咱们分在四个队,研究腊八的就是腊八队,那你们研究 的是除夕,当然就是(生:除夕队。)除夕队了。

  师:好,给你们准备好了XX。准备好了吗?

  师:可要听好竞赛的规则。哪组找得快,我们就先来研究哪个部分的内容。另外呢,比如说你们腊八除啊,你觉得你对他们研究的内容感兴趣,你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提问提得有价值提得好,也可以加分。明白了吗?

  生:明白,明白了。

  师:好,我们的比赛马上就要开始,第一轮非常简单。每组派一个代表来说一说第一个问题:详细写了什么?如果说得好,就为本组先得到第一分。哪组先来?

  师:好,除夕队你来。抢得第一个机会。你来说说看。

  生:嗯,我不用除夕。除夕它主要表现了……,就是一些贴对联,吃年饭,首先还要放鞭炮,就是最后还要吃团圆饭。

  师:有补充吗?来,你说。

  生:最后还要守岁。

  师:他这个说得好,守岁。你们明白什么是守岁吗?好,你说说看。

  生:在过去有一种怪物,叫岁,就是在除夕的时候,经常来吃小孩,或是说捣乱,给小孩子压岁钱,在旁边守着岁爷爷,就可以避邪,不被给岁吃了。还有一个就是守着XX不会掉,防止岁来捣乱。

  师:据说呀,守岁,年老的人他们分析是……的意思,年青人守岁的话,就可以为自己的父母增寿。你真了不起,连我们中华的传统习俗都了解得这么清楚。你看,刚才是除夕队抢到了一分。然后,刚才,解决守岁问题的是哪个队啊?

  师:哦,正月十五队,你们也得到了一分。就是要这样来抢。好,继续。除夕完了,下面谁来抢?哪个组?你们这组的,你们是?

  生:我们是腊八队。

  生:腊八这个自然段,主要写的是腊八粥的制作方法还有腊八饭的制作方法。

  师:你讲得也非常清楚,腊八队也得到一分。咱们继续,哪个队?好,你们来。

  生:那个,在正月初一的……,就是正月初一休息,拜年,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举办各种庙会,让人们看。

  师:好,正月初一队,也得到了第一分。刚才还有哪个队没有说自己这一部分的?正月十五是吗?好,你来说说看。

  生:正月十五是春节的另一个高潮。在街上的老树要挂起灯来,家家户户也要挂灯,大家还要吃元宵。

  师:说得挺好的,也加上一分。通过第一轮小小的测试,你瞧,现在领先的是正月十五队。接下来熊老师的任务就是给你们评分,看哪些同学能够抢得好,抢得快,回答回答好,明白吗?

  师:好,我们先从哪个部分开始?看,除夕举手的人最多,你们抢到第一个机会,开始。

  生一: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我觉得这一块写出了除夕的味道。

  师:很好,味道。继续呀。

  生二:在外面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要回家来吃团圆饭。是写出了团圆情,是深深的情。

  师:情,体会的真好。这组决不把机会让给其它组。

  生三:男女老少……然后我觉得这个写出那个除夕的声音。

  师:说得非常好,不过帮你纠正一个字音,是“间”(四声)断,还是“间”(一声)断?

  生:间断(四声)。

  师:你再读一读,再读一读这段。

  师:(打断这个学生)不对,我让那个女同学把这词再读一遍。是什么?

  生:间断。(四声)

  师:再读一遍,响亮地告诉大家。

  生:间断(四声)。

  师:很好。还有谁说,你来。你抢一个。

  生:就是,我……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人会去睡觉,都要守岁。从这里看出来,那个所有的人,除了小孩子,用的语言非常详细。

  师:非常地好,腊八队也加上一分。还有很多想说的是吗?是不是?

  师:那咱们一起走进这热闹喜庆的除夕之夜好吗?

  师:过年喽,爆竹声声迎……,春风送暖……,千门万户

京东上的所有商品信息、客户评价、商品咨询、网友讨论等内容,是京东重要的经营资源,未经许可,禁止非法转载使用。

注:本站商品信息均来自于合作方,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拥有者(合作方)负责。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印刷版次不同,印刷时间和版次以实物为准。


京东价:京东价为商品的销售价,是您最终决定是否购买商品的依据。

划线价:商品展示的划横线价格为参考价,并非原价,该价格可能是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或由品牌供应商提供的正品零售价(如厂商指导价、建议零售价等)或其他真实有依据的价格;由于地区、时间的差异性和市场行情波动,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等可能会与您购物时展示的不一致,该价格仅供您参考。

折扣:如无特殊说明,折扣指销售商在原价、或划线价(如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厂商指导价、厂商建议零售价)等某一价格基础上计算出的优惠比例或优惠金额;如有疑问,您可在购买前联系销售商进行咨询。

异常问题:商品促销信息以商品详情页“促销”栏中的信息为准;商品的具体售价以订单结算页价格为准;如您发现活动商品售价或促销信息有异常,建议购买前先联系销售商咨询。

在上一篇精读的结尾,留下了一个问题:我们究竟更需要一个以尊重日常、尊重土地为思想意识,来应对“民族身份”和“人地关系”两大危机的景观设计学科?

还是更需要以文人士大夫审美趣味为原则,去建造亭台楼阁、奇花异石、诗情画意的园林艺术,并将其在整片国土上推广?

显然,这个问题是有倾向性的,我的选择一定是前者。只不过,“小孩子才做选择题,成年人……咱不能全都要吗?”全新的景观设计学,难道不可以和我们历史悠久的造园艺术,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吗?

当然可以,但是我们必须理清一点关键问题——以谁为价值核心?俞老师坚定地选择景观设计,在他看来,这是原则问题,是不能够退让的。且听他的解释。


01 景观设计学VS传统造园学

一般来说,我们经常把美丽的自然景色或人工景色,称之为某种“景观”。但在专业语境中,“景色”只是“景观”很小的一部分,仅体现了视觉审美。第一位现代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将“景观”定义为“一个地区的总体特征”,包括自然形成的景观特征,和人类活动干预后形成的人文景观特征。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构成的综合体。

既然是综合体,我们就需要考虑如何系统、全面地进行规划设计。景观设计学正是关于景观(大地综合体)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和修复的科学与艺术。景观设计学首先是科学,要对综合的土地问题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而后才是艺术地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解决途径。根据解决问题的性质、内容和尺度的不同,景观设计学包含两个专业方向: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前者是指在较大尺度范围内,基于对自然和人文的认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为某种使用目的,安排最恰当的空间位置与土地利用方式;而针对某个特定用途的地区的详细空间设计,满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需要,是景观设计的任务。(以上描述的是“完整概念”上的景观设计学,暂时不必和行业现状对号入座)

俞老师认为,景观设计学有别于传统造园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是大工业、大城市化和社会化背景下的产物,是在现代科学与技术(而不仅仅是经验)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景观设计要处理的对象是土地综合体上的复杂问题,绝不只是某个层面的问题(如审美意义上的风景问题);景观设计要面临土地、人类、城市、一切生命的安全与健康及可持续的问题,而非个人情趣使然。

传统造园学,本就有历史的局限性,何况,它还有内在缺陷。

传统园林可以营造的很诗意,但在当代的语境下,它违背普遍的环境伦理和价值观,这是内在缺陷。

俞老师主张用真、善、美来综合评价景观。在这样的标准下重新认识传统园林,首先它经不起“真”的考验,假山假水、奇花异草、怪石嶙峋,并不真实反映人与土地的关系、反映普通人的平常生活。其次,经不起“善”的检验,多少帝王贵族为营建园林,铺张浪费至极,弃人民于水深火热。尽管我们古代也有朴素简约的宅园营建案例,但它们似乎自宋代以后,就已绝迹。传统造园术缺乏环境伦理和生态意识,在当今大范围推广则更为“不善”,当造园师忙碌于城市公园和万紫千红的广场花坛时,乡土的植物、动物正在失去它们的栖息地;当大量抽取地下水用于侍奉娇艳的鲜花时,我们的母亲河正不断遭受着干旱和污染的侵害。至于“美”字,见仁见智,也许很多人觉得传统园林诗情画意,可它主要是封建士大夫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反映,不能满足当代人的生活需求,更不能彰显当代人的身份认同。

当然,用现代的眼光、用真善美的标准,去评价传统园林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不公平的,毕竟所处的时代不同。那为什么还要批判呢?俞老师认为:这是因为人们误以为在现代中国还要建造这些园林,人们还想要发扬光大这一本应该反思的传统,那就不得不把它对当前中国的危害性揭示出来了,并不是“前人之说本以完备,非要另立一说以胜之。”

如果旧传统不能再适应当代的要求,那不妨就作为遗产来对待,认认真真地保护起来。新时代总要有新的景观、新的文化,我们不必非要做个老帽子、做件长衫,套在它们身上,新酒没有必要装在旧瓶子里。也许你会觉得“新酒”的景观设计,看起来好西方啊!可俞老师解释说:何必刻意到中国传统里去寻找所谓的中国,只要你解决了中国社会的问题,符合中国人日常生活的需要,用了中国技术所能做的东西,适应中国特定地区的环境,又是中国人做的,怎么不是中国呢?这完全就是中国的嘛。

如果这样说,你还是不能接受景观设计学“抛弃”传统的话,那我们不妨换个视角,在中国的另一种传统中,为其找到源头。

景观设计学,其实古已有之,它就是千百年来在中国乡土大地上,先民为获得安居不断与自然界较量、调和,最终适应环境所形成的一门“生存的艺术”。正是这门“生存的艺术”,使得中国大地丰产、安全、美丽、健康,形成真正诗情画意的景观。

在云南哀牢山中,生活着一个古老的水稻民族——哈尼族。在这里,山体被划分为上、中、下三段,海拔2000m之上是世代保护的自然丛林,高山截留暖湿气流,为山下的聚落和梯田提供不尽的水源。中部是人们居住的场所,水源流淌过家家户户的门前,涤尽生活垃圾和牲畜粪便,成为下部稻田的肥料。下部是层层叠叠的梯田,丰产的稻谷保障哈尼族人世世代代在此安居。这便是乡土的“生存的艺术”,一个与土地、劳作、生存相联系的平民文化,反映真实的人地关系,是景观设计学的真正源头。这与传统园林所表现的帝王士大夫的消遣艺术,完全是两个层次的文化。

而这样一门“生存的艺术”,在中国甚至是世界上,长期以来被上层文化中所谓的造园术给掩盖了,我们世代传承往往只注重已然作古的上层文化,而忽视生机勃勃的下层文化,必须予以反思。

当代中国,人与自然的平衡被再一次打破,城市化正在摧毁农业时代的“桃花源”,中国面临着民族身份危机与人地关系危机,这也正是景观设计学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应该重拾其作为“生存的艺术”的本来面目,在真实的人地关系中、在寻常和日常中定位并发展自己,而不能迷失在虚幻的“园林”中。

关于“景观设计学”与“传统造园学”的争论,始于20年前,这么多年过去了,争论的结果如何呢?我手里碰巧有一本教材,中国林业出版社的《风景园林学原理》,在谈及与传统造园学关系时,书中这样写道:

在最近100多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对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以及城市扩张、交通拥挤和环境污染等现实问题,传统造园学的理论和方法越来越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因此这个学科不断地吸收技术成果,吸收相关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从而发展壮大,成为视野更为宽广、地位日益重要的一门关于人类生存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学科——风景园林。

我想,这应该算是学界的共识了吧?可仔细想想,当前学科的现状,科学真的“战胜”艺术,成为了公认的价值核心吗?俞老师坚持的“景观设计学”,自然是科学为核,所以北大的景观设计学授予理学学位;而更主流的一级学科“风景园林学”,似乎还是更偏重艺术,以东西方造园理论方法为课程体系的主干,科学性常常只作为对艺术表现合理化的修饰。我们不妨回想一下,平时画图时是纠结于形式更多呢,还是综合研究分析地质、土壤、水文、生态、使用者行为规律等要素更多呢?做个不恰当的类比,“修桥”算科学还是艺术呢?当然是科学对吧,首先它不能塌,其次才是琢磨怎么设计得好看点;如果修桥是艺术,那麻烦就大了。作为一门关于“人类生存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学科”,难道还不如修桥吗?(现实也确实不如)

坦率地说,我并无兴致涉足专业命名问题,以及背后的价值核心选择问题,反正也“吵”了十几年了。只是作为一名普通的从业者,我频频会因为一件事情感到无比焦躁:每一次,我都没办法用三言两语,向专业外的人解释清楚“风景园林”是做什么的,但只要说“景观设计”,男女老少瞬间皆懂,顿时云开雾散,心情无比美丽。所以不排除某一天,我会改换公众号的名称。话题扯远了,收。


02“反规划”理论与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好了,以上我们精读的内容主要是理念问题、学科问题,那反思了这么多、批判了这么多,俞老师眼中的景观设计学,要如何确立一套新理论、新方法,来妥善解决问题呢?俞老师给出的答案是“反规划”理论与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1)反规划:先做好排除法

传统城市规划的逻辑是什么呢?通常情况下,我们总是先预测近中远期的城市人口规模,然后根据国家人均用地指标确定用地规模,再依次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和不同功能分区的空间布局。这样的规划途径,有不少弊端:

首先,它忽视了大地是个有机的整体。假如预测城市未来有100万人口,划定100平方公里的建设土地,在城市建设用地“红线”边界外,剩下的区域才是自然的地方,是林业、是农业,它从根本上忽视了大地是个有机整体,认为大地是没有生命的,进而生态环境保护实际上成为了后续的点缀,难以落到实处。土地是母亲,城市是胎儿,而传统做法恰恰是先造胎儿、再生母亲。

再有,城市是个复杂的巨系统,预测不准。从多年的规划成果来看,几乎没有一个城市是能预测准的。比如深圳预测2000年的人口是100多万,并以此来规划,结果到2000年达到了700多万,差距巨大。如今我们建造新城,预测人口数量,几乎都是按人口不断增加来预判的,可是从统计数据来看,年间,在我国660多个建制市(地级和县级市)中,约有80个人口流失的“收缩型城市”,占比12%。随着我们城市化率逼近70%,不再增长,将来一定会有更多城市面临收缩状态,哪里会像预测的那般,不断增长呢?由于预测的不准确,我们的城市要么超前建设,浪费了大量土地资源,侵占了原本健康的自然空间;要么远远滞后,但人们总要生存啊,所以自发且无序的扩张便蔓延开来,同样是大量侵占自然空间。

因此俞老师认为,与其这样,我们能不能把想法倒过来,不如先做一个能覆盖全国土的、不建设的规划,一个避免严重错误的规划,一个100年不用变的规划。湿地、河流、森林、甚至文化遗产,往往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会被忽视,那我们就把他们划定为不准建设区域,做一个法定规划,保障土地的完整性和健康,其他的空间留给城市发展。那么即便城市建设的再粗糙,也无伤大局,因为最容易受到破坏的区域,都优先保护起来了;不论城市建设是超前还是滞后了,只要能有效地管控在合理范围内,不侵犯不建设区,就不会出现严重的错误。

如果我们的知识,尚不足以告诉我们做什么是对的,但它至少可以告诉我们不要做什么

这便是“反规划”理论,它的思考方法就是排除法,是要在编制城市规划前,优先去建设一套区域生态基础设施来永远地保障城市和居民安全健康地生存;将区域生态基础设施扩展到整片国土上,便可以形成一套国土生态基础设施,保障国土生态安全。“反规划”是理论,“生态基础设施”是建设成果。具体规划方法和技术路线,多少会有些“专业”,需要单启一篇文章才能详细地展开解释,所以在此就不赘述了,不是今天的重点。如果你特别感兴趣的话,可以阅读《“反规划”途径》一书。

(2)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战略

应用“反规划”理念,通过对未来区域和城市生态安全具有战略意义的景观元素和结构的规划控制,建立生态基础设施。俞老师团队曾提出过一些关键战略:

a. 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
b. 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境系统
c. 维护和恢复河流和海岸的自然形态
d. 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
e. 城郊防护林体系与城市绿地系统相结合
f. 建立无机动车绿道
g. 建立绿色文化遗产廊道
h. 溶解公园,使其成为城市的生命基质……

以上关键战略,是维护土地的自然和生命过程的基本需要,也是人类可以获得可持续生态服务的需要。由于篇幅有限,我只能和你简要分享其中三项战略。

  • 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

城市之于区域山水格局,犹如果实之于生命之树。破坏了山水格局的连续性,就切断了自然的过程,包括风、水、物种、营养的流动,必然会使城市这一果实发育不良,甚至失去生命。

举个简单的例子,河流廊道是大自然唯一的连续体,鱼类也由于河流的连续,才有了生命的连续。我们常吃的武昌鱼,会在武昌上游的湖泊里产卵繁殖,然后游回到长江下游生长。而我国大江大河上的拦腰水坝,已经给这一连续体造成严重损害。这一问题即便在水坝历史更为久远,技术更为成熟的欧美国家,也很难解决对生态的负面影响。在北美的许多河流,由于水坝的存在,鳗苗、鲑鱼和鲟都无法返回河流上游的栖息地和繁殖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鱼梯被最先引进到一些低矮的水坝上。通过设计,让鱼梯出口的水流达到一定的流速,可以吸引有着溯流而上习性的鱼类进入鱼梯,而如果鱼梯的位置设置的合理,比如一些鱼类原本就喜欢靠着岸边游动,那么它们通过鱼梯的可能性就很大。

鱼梯的一种形式,中间的隔板,是让鱼做短暂休息的避水区

但这种设计只能说是聊以自慰,因为并不是所有鱼类都有体力游过鱼梯;况且建设鱼梯的只能是低矮水坝,对于像三峡这样动辄一百多米高程的大坝来说,鱼梯根本就没有建设的可能。更为搞笑的是,生态化、“鱼”性化的鱼梯设计,常常成为当地村民的伙食来源。

我国古代一直有做堰的传统,既利用地势,起到调节水位的作用,又可以保全河流的连续性。在三峡工程这类不得已而为之的发电工程之外,一些没必要做拦腰坝的地区,需要最大程度维护河流的连续性。

所谓“山水格局”,只是个形象化的表述,现代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已经提供了大量可以信赖的计算方法和工具,帮助我们对各类自然过程的格局和状态进行分析,维护土地这棵生命之树。

湿地是地球表层上由水、土、和水生或湿生植物相互作用构成的生态系统,对人类生存至关重要。湿地能够提供丰富多样的栖息地,调节局部小气候,减缓旱涝灾害,净化环境,满足感知需求并成为精神文化的源泉、教育场所等。而在快速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同类型湿地的面积逐渐缩小、富营养化、趋于消失,最终被完全填埋。中国国土上至今已几乎找不到一块纯天然的湿地了。

中国为什么有那么多洪涝灾害?因为湿地系统被破坏了,湿地是维持土地水分平衡、防止洪涝灾害的关键。当然,湿地不能独立发挥作用,要和河流廊道相互配合。而我们的行政管理却是割裂的,水利部门只管河流廊道,不管湿地,在出台《湿地保护法》以前,湿地甚至都没有一个明确的部门来负责,有地地方归林业部门,有的地方归环保部门,这就导致完整的水系统被切断了。

事实上,国内外很多研究都表明,城市依靠湿地系统和水系统,恢复成一个连续的网络,可以解决大部分防洪问题,并不需要完全依赖防洪堤解决。防洪堤不仅造价昂贵,还极大地破坏水生态。

以汽车为中心的城市是缺乏人性、不适于人居住的,从发展的角度来讲,也是不可持续的,“步行社区”、“自行车城市”已成为国际城市发展追求的一个理想。

然而,快速发展中的中国城市,似乎并没有从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中获得启示,而是在以惊人的速度和规模效仿西方工业化前期的做法,“快速城市”的理念占据了城市大规模改造的核心。非人尺度的景观大道,环路工程和高架快速路工程,特别是“滨江大道”,已把有机的城市结构和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单位制”社会结构严重摧毁,把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割裂,把人与水的关系切断。这条廊道不仅是人们出行服务,同时它还是城市中密布的毛细生态网络

西方人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建立非机动车道,但是他们要付出代价。因为城市早就定型了,需要拆掉部分道路,才能建立非机动车网络。美国波士顿大开挖工程,花了将近200亿美元,把穿越城市的快速车道埋到地下,重新在地面恢复绿色廊道和步行、自行车空间。

20年前,我们的城市不需要花太多钱就可以实现廊道建设,因为城市、城郊还有大量余地,在规划城市时只要预留出非机动车绿色通道即可。如果能从北京二环里,沿着一条生态的非机动车绿道,一直骑行道西山,那该多畅快,北京的生态环境该有多好!

只可惜,我们曾经过度压榨了城市每一寸土地的价值,如今绿道建设几乎都成为了城市发展的标配,可建设情况并不乐观,连不成网络,为什么呢?就是由于当初的城市规划没有预留空间,我曾尝试过从奥森公园,沿着清河边,骑往颐和园,很多路段的绿道是断开的,甚至还有断头路,根本连接不起来。

以上我们谈到的“反规划”理念,以及若干关键战略,都是俞老师早在20年前便已提出的。20年过去了,俞老师的众多愿景、期望,实现了吗?应该说,既实现了,也没有完全实现

20年间,国家对生态问题的重视与日俱增,“生态安全”已成为国家层面的重要战略。“反规划”理念充分体现在了如今的“国土空间规划”中,国空规划的一项核心工作,便是要划定“三线”——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三条控制线,作为今后城市发展的硬约束,这与“反规划”期望实现的目标,是高度一致的。其他各项关键战略,如乡土生物多样性保护、河流整治、湿地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等等,也都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共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俞老师的愿景实现了,它们在一点点变为现实。

那为什么又说没有完全实现呢?因为不论是国土空间规划,还是其他各项战略工作,“风景园林”都不是主导者,我们广泛配合着城乡规划、城市设计、建筑、生态、林业、水利等其他学科专业,实现着我们自己的初心。于是才会出现那个困扰我们所有从业者的难题:风景园林到底有没有核心竞争力?单从理论上讲,可以有,也曾有机会有;而回到现实,只能留待我们继续探寻、继续摸索了,从各专业的夹缝中,再次寻求新的生机。至于为什么如今会面临这样的困境?

自从传统园林之争、学科命名之争和院士评选之争后,俞老师似乎渐渐淡出了主流圈层和公众视野,只在2020年,荣获杰弗里·杰里科爵士奖时,再次引发了一波关注。这是国际景观学与风景园林界,授予具有杰出贡献的景观设计师和学者的最高终身成就奖,而这样等级的认可,在国内却少有机会获得。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不知不觉,竟把话题带到这里,稍显沉闷。那不如,就用一段文字和一则对话,快快结束本书的精读吧,轻松一点。

第一段文字,来自周维权老先生在《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三版)》最后一章的结语,先生说: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表明,在新旧文化碰撞的急剧变革的社会转型期,如果不打破旧文化的统治地位,‘传统’会成为包袱,适足以强化自身的封闭性和排他性。一旦旧文化的束缚被打破、新文化体系确立之时,则传统才能够在这个体系中获得全新的意义,成为可资借鉴甚至部分继承的财富。就中国当前园林建设的情况而言,接受现代园林的洗礼乃是必由之路,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除旧布新,而这‘新’不仅是技术和材料的新、形式的新,重要的还在于园林观、造园思想的全面更新。展望前景,可以这样说:园林的现代化启蒙完成之时,也就是新的、非古典的中国园林体系确立之日。”

感慨唯有对传统园林如此精深研究的老先生,方才能有一颗创新求真的心。

第二则对话,来自鼎鼎大名的英特尔公司。

在1984年,英特尔陷入到前所未有的困境,公司面临着是否放弃自己的核心业务存储器的生产。那时的英特尔还是一家存储器的公司,但当时整个市场已经被日本厂商冲击得七零八落,假如英特尔还死守着存储器市场,前景非常堪忧。

某一天,英特尔的CEO戈登·摩尔,也就是“摩尔定律”的那个摩尔,跟总裁安迪·格鲁夫独处一室,相视无语。

“如果我们被扫地出门,董事会就会找一个新的CEO,这个新的CEO上任,他会做什么呢?”

格鲁夫沉思良久,黯然地回答说:

“他会让英特尔远离存储器市场,我们在这个市场里边已经没有希望了。”

沉默半晌之后,格鲁夫再问摩尔:

“既然如此,与其让别人这么做,为什么我们自己不来做这件事呢?”

这真是商业史上,极其睿智的一段对话。

好啦,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拜了个拜~

“ 管见论之,见仁见智,各取所需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哈尼话春节快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