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比较此回中晁盖领的好汉和宋江结识的江州好汉,在营救宋江时的表现有何不同?

  顶着“梁山寨主”头衔的在传中能算得上是梁山好汉吗 。你们知道吗?接下来趣历史小编为您讲解

  晁盖可称得上是水浒好汉,却不能说是“梁山好汉”。因为他最终被踢出了梁山好汉圈(梁山108将)。

  接着再问个问题,王伦是梁山好汉否?估计许多人都摇头,道理很简单,王伦被杀掉前,已被定性了。

  林冲道:“你是一个村野穷儒,亏了杜迁得到这里!柴大官人这等资助你,给盘缠,兴你相交,举荐我来,尚且许多推却!今日众豪杰特来相聚,又要发付他下山去!这便是你的!你这嫉贤妒能的贼,不杀了要你何用。”

  林冲虽说了很多,其实一句话就能概括:王伦是梁山最大的阻碍!岂能算梁山好汉?

  如今,对比下王伦和晁盖,是不是突然有股难言的感觉?王伦被开除,光明正大。晁盖被开除,却是遮遮掩掩。

  跟王伦和晁盖,情况类似的其实还有一位,他叫韩博龙。因仰慕梁山投奔而来,被接待。偏偏那段时间很忙,没空面试。于是韩博龙便在朱贵酒店内,先熟悉工作,却一头撞上了私自下山的。

  李逵白吃白喝不付钱,韩博龙工作认真负责,非追着李逵要饭费,被李逵一斧子劈死了,此事从此也就没了下文,韩博龙等于白白死掉。虽他已加入梁山,并有了工作,显然也不能算梁山好汉。

  因此,王伦、晁盖和韩博龙,就成了三位 “梁山编外好汉”。不同点仅是王伦最公开,韩博龙最冤枉,晁盖最隐晦,因为他成了宋江的垫脚石!

  显然这就出现了一个疑问,晁盖不但带来了十万生辰纲和全部家资,还劫法场救宋江,为梁山的发展堪称是倾尽所有,为何却成了宋江的垫脚石,并最终被踢出梁山好汉圈?在笔者看来,就是因晁盖上梁山后,这两件事错得太离谱导致!

  宋江杀后,一路逃亡一路收小弟,然后带着这些人准备上梁山。半路上遇到投家书,老父病亡。宋江让这九位小弟,拿着自己书信上梁山,他回家奔丧走了。

  晁盖自然真心接纳这九位好汉,且规格也非常高。“众多好汉随着晁头领,全副鼓乐来接”(出自《》第34回)。

  本来这是一幕好开端,可随后晁盖就做了一件离谱的事,如下:

  秦明、花荣在席上称赞宋公明许多好处,清风山报冤相杀一事,众头领听了大喜。后说吕方、两个比试戟法、花荣一箭射断绒绦,分开画戟。晁盖听罢,意思不信,口里含糊应道:“直如此射得亲切?改日却看比箭。”

  也就是说对花荣的神射术,晁盖不信!倘若心中存疑,最好的办法是啥?身为老大,自然是喜怒不形于色。甚至还要喝彩——这么牛的神射术,奇才啊,敬一杯!然后再找机会验证真伪。

  甚至根本不用晁盖表示啥,他手下小弟就会追问,并要求开开眼进行验证了。那时晁盖无论如何抉择,都进可功,退可守——这无关做人的厚黑,而是老大应有素质。

  可晁盖却直接挂在脸上了。这对满心欢喜的九位好汉来言,意味着啥?必然都不高兴。因为怀疑的不是花荣一人,而是这九位好汉。潜台词就是,你们九位串通好了忽悠人,甚至连宋江的诸多出彩事情都被怀疑了(秦明、花荣在席上称赞宋公明许多好处,清风山报冤相杀一事)。

  在这种情况下,花荣必须要做出反应!故而来了一个梁山射雁。

  且射雁前,花荣就看着晁盖说:“恰兄长见说花荣射断绒绦,众头领似有不信之意。远远的有雁来,花荣未敢夸口,这支箭要射雁行内第三只雁的头上。射不中时,众头领休笑。”

  然后花荣一箭射中,晁盖和众头领看了,尽皆骇然——梁山老大的威严,碎了一地。等于晁盖自打脸:少见多怪,甚至!须知,一旦老大的威严丧尽,也就意味着没人会真心听从和拥护。而花荣则打着晁盖的脸,建立起来了自己的威信!

  这就是为何后来,晁盖带着17位好汉劫法场救宋江后,当宋江提出反攻江州,晁盖反对时,花荣敢无视晁盖的老大威严,直接发声支持宋江,同时晁盖的嫡系兄弟、三雄等,竟然都壁上观的原因。

  宋江上山后,第一件事就是要回家接老爸上山。晁盖表示:咱刚劫完法场,兄弟们都太累了,等几天再行动。可宋江却不干,提出自己独身前往。

  哪料,此刻晁盖却翻脸了,道:“贤弟路中俏有疏失,无人可救。”

  宋江回怼:“若为父亲,死而无怨。”(出自《水浒传》第41回)

  结果如何?宋江果然独身前往,差点被官府活捉。晁盖不得不派出兄弟,一面接应宋江,一面还要把宋江的老爸,安全护送来梁山。等于晁盖再一次自打脸!

  这其实就是宋江的算筹。宋江算定了,就算晁盖不想管,可梁山上他有那么多心腹小弟,会答应吗?晁盖若敢不救援,梁山必起内讧!以晁盖那点兄弟,如何比得过宋江的嫡系?

  所以宋江怒怼晁盖,非要独身回家接老爸,就是跟晁盖的斗法!晁盖离谱就离谱在,全程被宋江牵着走,没有清醒的认识。

  须知,宋江一上山据说了:“休分功劳高下;梁山泊一行旧头领去左边主住上坐,新到头头去右边客位上坐。待日后出力多寡,那时另行定夺。”

  呼啦一下,属于宋江势力的有四十位,属于晁盖势力的才有“林冲,刘唐,,,,杜迁,,朱贵,”九位。(出自《水浒传》第40回)

  故而,宋江提出接老爸时,晁盖就不该威胁宋江“贤弟路中俏有疏失,无人可救”,而是直接让宋江点将,你看谁跟着你合适,有啥需要我这大哥帮忙的等等。不应跟宋江直接撕破脸,反中宋江圈套遭到碾压,再一次威严扫地,从此处于被动地位,再无翻身可能。

  这便是为何后来,宋江能用一句“哥哥是山寨之主,不可妄动”,就死死按住晁盖的原因。

  至此,晁盖就沦落为宋江的垫脚石,直至最终他被踢出梁山好汉圈,已经不可避免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在整个《水浒传》中,宋江可以说是交游最广阔的人了,而且他身上还自带亲和光环。无论是绿林好汉还是江湖侠客,见到宋江之后通常都是二话不说纳头便拜,自愿给他当小弟。等到宋江上了梁山之后,更是轻而易举就当上了梁山之主。

宋江善于拉拢人心,这一点早在他没上山之前就已经显露出来了。所以,当宋江成为梁山首领的时候,在梁山上更是表现的说一不二。吴用、李逵等人对宋江自然是言听计从,特别是李逵,更是一口一个“公明哥哥”。虽然宋江很有心计,在晁盖死后轻而易举就当上了梁山老大,但是有两位好汉宋江却始终掌握不了。这两位好汉一个瞧不起宋江,一个看透宋江,最后都落了个圆满的结局。

在《水浒传》中,宋江确实主角光环浓厚,可是他却并不是最出彩的角色。梁山上真正受读者喜欢的,当属“花和尚”鲁智深。宋江虽然是书中主角,但是在各方面的表现反而不如鲁智深。作为书中唯一一个毫无瑕疵的英雄好汉,鲁智深对花言巧语的宋江也一向瞧不起。

当初宋江极力促成招安,鲁智深就持反对意见。可是,因为大部分梁山好汉都被宋江的“封妻荫子”蒙蔽了双眼,所以最终梁山还是投靠进了朝廷的怀抱。后来梁山征讨方腊时,战死了一大半的梁山好汉。如果不是鲁智深擒住方腊,恐怕梁山好汉还不知道要死多少。

梁山好汉死了多少,宋江当然不在乎,在他的眼里梁山只是他的筹码。当初招安是这样,如今征讨方腊同样也是这样。所以,当他知道鲁智深擒住方腊之后,就急不可耐的要班师回朝去领赏。可是宋江也怕回去之后,万一皇帝问起擒拿方腊的过程自己不好回答,于是就用光宗耀祖、封妻荫子诱惑鲁智深,让他随自己一同回去。

虽然宋江一向对鲁智深恭恭敬敬,开口闭口都称“吾师”,可是鲁智深却一直都瞧不起宋江。在梁山上如此,下了梁山更是如此。特别是现在擒住方腊后,宋江一副急不可耐回去领赏邀功的嘴脸,更是让鲁智深对他非常不屑。所以鲁智深坚决地拒绝了宋江,最后反而落了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圆满结局。

其实,宋江拉拢梁山好汉那一套,不外乎光宗耀祖、封妻荫子。对于世俗之人来说,这两样诱惑确实非常大,也难怪梁山好汉铁了心跟他一干到底。但是,宋江的这一套对看透名利的出家人就不好使了。除了鲁智深瞧不起宋江之外,同为出家人的公孙胜,也把宋江的嘴脸看得透透的。

公孙胜原本是二仙山的道士,在紫虚观里逍遥自在。可是后来他却选择了入世修行,跟晁盖等人劫取生辰纲,由此才入了梁山。可以说在公孙胜的眼中,他加入梁山为的就是“替天行道”,功名利禄在他眼中犹如粪土。相对于其他梁山好汉来说,公孙胜才是真正抱着济世救民的心态加入梁山的。

可是,自从宋江上了梁山之后,梁山上很快就发生了一系列的变故。晁盖死了,宋江成了大龙头。在这个过程中,公孙胜算是彻底看清了宋江的真面目。而且,宋江搞出的那个“替天行道”的大旗,怎么看都像是一种讽刺。像宋江身边的李逵、王英等人,说这些人是替天行道的绿林好汉,简直是贻笑大方。所以,虽然公孙胜在梁山上坐第四把交椅,可是却毫无留恋的辞别宋江,谎称回家探母离开了梁山。

公孙胜说回家探母,不过是一个善意的谎言,碍着兄弟一场的面子,不愿意当场和宋江撕破脸皮。后来高唐州大战回去帮忙,也正是牵挂梁山上的其他兄弟,他才再次出山。可是宋江招安之后,又带领梁山好汉帮助朝廷攻打方腊,这个时候公孙胜就彻底对宋江失望了,所以再一次的离开了梁山,从此闲云野鹤,落了个圆满结局。

公孙胜之所以要再次离开,是因为宋江为了功名利禄已经是毫无底线了。“替天行道”的口号说扔就扔,连出身相同的方腊也是说打就打。其实,方腊集团和梁山好汉的出身是一样的,两者都属于当时的农民起义军。只不过,梁山好汉在宋江的利用下放弃初衷投靠了朝廷,而方腊却坚持了下来并且还建国称帝了。从某种方面来说,方腊的格局比宋江高太多了。也难怪鲁智深、公孙胜等人瞧不起宋江,他最后落得一杯毒酒的下场其实一点也不冤。

        蔡九知府听罢,依准黄孔目之言,直待第六日早晨,先差人去十字路口,打扫了法场,饭后点起士兵和刀仗刽子,约有五百余人,都在大牢门前伺候。已牌时候,狱官禀了知府,亲自来做监斩官。黄孔目只得把犯由牌呈堂,当厅判了两个斩字,便将片芦席贴起来。江州府众多节级牢子虽然和戴宗、宋江过得好,却没做道理救得他,众人只替他两个叫苦。当时打扮已了,就大牢里把宋江、戴宗两个扎起,又将胶水刷了头发,绾个鹅梨角儿,各插上一朵红绫子纸花。驱至青面圣者神案前,各与了一碗长休饭、永别酒。吃罢,辞了神案,漏转身来,搭上利子。六七十个狱卒早把宋江在前,戴宗在后,推拥出牢门前来。宋江和戴宗两个面面厮觑,各做声不得。宋江只把脚来跌,戴宗低了头只叹气。江州府看的人,真乃压肩迭背,何止一二千人。但见:
        愁云荏苒,怨气氛氲。头上日色无光,四下悲风乱吼。缨枪对对,数声鼓响丧三魂;棍棒森森,几下锣鸣催七魄。犯由牌高贴,人言此去几时回;白纸花双摇,都道这番难再活。长休饭,嗓内难吞;永别酒,口中怎咽!狰狞刽子仗钢刀,丑恶押牢持法器。皂纛旗下,几多魍魉跟随;十字街头,无限强魂等候。监斩官忙施号令,仵作子准备扛尸。
        刽子叫起恶杀,都来将宋江和戴宗前推后拥,押到市曹十字路口,团团枪棒围住,把宋江面南背北,将戴宗面北背南,两个纳坐下,只等午时三刻,监斩官到来开刀。那众人仰面看那犯由牌上写道:“江州府犯人一名宋江,故吟反诗,妄造妖言,结连梁山泊强寇,通同造反,律斩。犯人一名戴宗,与宋江暗递私书,勾结梁山泊强寇,通同谋叛,律斩。监斩官江州府知府蔡某。”那知府勒住马,只等报来。
        只见法场东边一伙弄蛇的丐者,强要挨入法场里看,众士兵赶打不退。正相闹间,只见法场西边一伙使枪棒卖药的,也强挨将入来。士兵喝道:“你那伙人好不晓事,这是那里,强挨入来要看。”那伙使枪棒的说道:“你倒鸟村,我们冲州撞府,那里不曾去,到处看出人。便是京师天子杀人,也放人看。你这小去处,砍得两个人,闹动了世界,我们便挨入来看一看,打甚么鸟紧!”正和士兵闹将起来,监斩官喝道:“且赶退去,休放过来。”闹犹未了,只见法场南边一伙挑担的脚夫,又要挨将入来,士兵喝道:“这里出人,你挑那里去?”那伙人说道:“我们挑东西送与知府相公去的,你们如何敢阻当我?”士兵道:“便是相公衙里人,也只得去别处过一过。”那伙人就歇了担子,都掣了匾担,立在人丛里看。只见法场北边一伙客商,推两辆车子过来,定要挨入法场上来。士兵喝道:“你那伙人那里去?”客人应道:“我们要赶路程,可放我等过去。”士兵道:“这里出人,如何肯放你?你要赶路程,从别路过去。”那伙客人笑道:“你倒说的好。俺们便是京师来的人,不认得你这里鸟路,只是从这大路走。”士兵那里肯放,那伙客人齐齐地挨定了不动,四下里吵闹不住。这蔡九知府见禁治不得,又见这伙客人都盘在车子上立定了看。
        没多时,法场中间人分开处,一个报,报道一声:“午时三刻!”监斩官便道:“斩讫报来。”两势下刀棒刽子,便去开枷,行刑之人,执定法刀在手。说时迟,一个个要见分明;那时快,闹攘攘一齐发作。只见那伙客人在车子上听得“斩”字,数内一个客人便向怀中取出一面小锣儿,立在车子上当当地敲得两三声,四下里一齐动手。有诗为证:


        又见十字路口茶坊楼上一个虎形黑大汉,脱得赤条条的,两只手握两把板斧,大吼一声,却似半天起个霹雳,从半空中跳将下来。手起斧落,早砍翻了两个行刑的刽子,便望监斩官马前砍将来。众士兵急待把枪去搠时,那里拦当得住,众人且簇拥蔡九知府逃命去了。
        只见东边那伙弄蛇的丐者,身边都掣出尖刀,看着士兵便杀;西边那伙使枪棒的,大发喊声,只顾乱杀将来,一派杀倒士兵狱卒;南边那伙挑担的脚夫,抡起扁担,横七竖八,都打翻了士兵和那看的人;北边那伙客人,都跳下车来,推过车子,拦住了人。两个客商钻将入来,一个背了宋江,一个背了戴宗。其余的人,也有取出弓箭来射的,也有取出石子来打的,也有取出标枪来标的。原来扮客商的这伙,便是晁盖、花荣、黄信、吕方、郭盛;那伙扮使枪棒的,便是燕顺、刘唐、杜迁、宋万;扮挑担的,便是朱贵、王矮虎、郑天寿、石勇;那伙扮丐者的,便是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白胜——这一行梁山泊共是十七个头领到来,带领小喽罗一百余人,四下里杀将起来。
        只见那人丛里那个黑大汉,抡两把板斧,一味地砍将来,晁盖等却不认得,只见他第一个出力,杀人最多。晁盖猛省起来:戴宗曾说一个黑旋风李逵,和宋三郎最好,是个莽撞之人。晁盖便叫道:“前面那好汉,莫不是黑旋风?”那汉那里肯应,火杂杂的抡着大斧,只顾砍人。晁盖便叫背宋江、戴宗的两个小喽罗,只顾跟着那黑大汉走。当下去十字街口,不问军官百姓,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渠,推倒倾翻的,不计其数。众头领撇了车轮担仗,一行人尽跟了黑大汉,直杀出城来。背后花荣、黄信、吕方、郭盛,四张弓箭,飞蝗般望后射来。那江州军民百姓,谁敢近前。这黑大汉直杀到江边来,身上血溅满身,兀自在江边杀人。晁盖便挺朴刀叫道:“不干百姓事,休只管伤人!”那汉那里来听叫唤,一斧一个,排头儿砍将去。约莫离城沿江上也走了五七里路,前面望见尽是淘淘一派大江,却无了旱路。晃盖看见,只叫得苦,那黑大汉方才叫道:“不要慌,且把哥哥背来庙里。”

        翻开《水浒传》,一种粗犷刚劲的艺术气息便扑面而来,有如深山大泽吹来的一股雄风,使人顿生凛然荡胸之感。作者施耐庵,既忠实于社会与历史的真实,又有艺术的虚构和概括,他继承了话本小说艺术的现实主义传统,借鉴了志怪、神话小说的浪漫主义手法,使作品突破了虚拟致幻的艺术模式,以及“极摹”“备写”,拘泥于史实的局限,开创了古代现实主义长篇白话小说创作的先河。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其故事结撰精巧、情节曲折跌宕,人物勾勒生动,语言准确明快,都给予人极深的印象。而作者对场面的构筑、调度、描写和渲染独具匠心,显示出大家手笔的功力。
        场面是文学作品的基本构成单位,它是指在特定的情景下,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动物静物等描绘手段的集中表现。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就是通过一个个场面有机地组织和展现,来形象、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水浒传》中有众多的场面描述,其中“梁山泊好汉劫法场”一节尤为精彩。作者调动了众多的艺术手段,有面的概貌,有点的特写;有以时间为线索的纵向延伸,也有以空间为转移的横向铺陈;有详雕、有略写;有悬念,有直叙;有对话,有抒情;有自然景色,有社会环境;有人,有物;有动,有静。这一切互相交织在一起,塑造了人物,渲染了气氛,推进了情节的发展,烘托了主题,构成了一幅惊心动魄,充满了艺术魅力的画卷。
        故事的开篇从“蔡九知府听罢”至“何止一二千人”,仅用了三百余字就叙述了“知府怎样把行刑日期向后推迟了六天”,到“宋江、戴宗二人被众狱卒士兵推出牢门”等十几个情节。可谓用笔简洁,直入题旨。
        接着是一首概叙法场全景的诗。作者运用了面的描写,并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愁云荏苒,怨气氛氲。头上日色无光,四下悲风乱吼”先写自然景色。作者借景抒情,烘托了法场悲壮的气氛。“对对缨枪”,“森森棍棒”,阵阵鼓响锣鸣;刽子手仗钢刀,押牢卒持法器,面目狰狞丑恶。这动、静相交,人、物结合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法场那阴森可怖的气氛。“犯由牌高贴,人言此去几时回;白纸花双摇,都道这番难再活”,作者抒情,预示着犯人必将成刀下之鬼,“长休饭,嗓内难吞;永别酒,口中怎咽!”“监斩官忙施号令,仵作子准备扛尸”。一阙歌罢已见作者的情感,更由此而承上启下,既推波助澜,又设置悬念,起笔不凡,行文顿然生色。
        作者布局全篇轻重相宜,落笔时浓淡有致。在众人都直勾勾地注视着法场中央的宋江、戴宗二犯的时候,却轻灵地将镜头摇起,以高屋建瓴的全景式俯视,使法场的五个局部成为五个特写分镜头。但见画面上,中间的分镜头里是法场的中心,写的是静:“团团枪棒”把宋江、戴宗二人紧紧围住,“宋江面南背北”,“戴宗面北背南”,坐以待毙。四面分镜头写的是动:“只见法场东边一伙弄蛇的丐者,强要挨入法场里看,众士兵赶打不退”。“只见法场西边一伙使枪棒卖药的,也强挨将入来”。“只见法场南边一伙挑担的脚夫,又要挨将入来”。“只见法场北边一伙客商,推两辆车子过来,定要挨入法场上来”。这四个“只见”,这东、西、南、北拥向法场的四伙强人,虽然身份不同,举止各异,但目的只有一个,都吵闹着要“挨入”法场,很是蹊跷。这里作者不但运用了点的特写,而且还使用了对话、悬念等表现手法,加强了法场的紧张气氛,使整个画卷活脱鲜明起来。
        这四个分镜头中的人物的身份、职业、动作以及“挨入”法场的神态各不相同:玩蛇的乞丐,赖咭咭兵打不退;弄枪卖药的,蛮横横强将入来,挑担的脚夫,“依官仗势”,挨将入来;推车的客商,识多见广,定要挨入法场。作者妙施笔墨、独运匠心,把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互不雷同,使文章色彩斑烂,摇曳生辉,具有立体感。
        “午时三刻”一声报,众人只听得一声“斩”字。“又见十字路口茶坊楼上一个虎形黑大汉,脱得赤条条的,两只手握两把板斧,大吼一声,却似半天起个霹雳,从半空中跳将下来。手起斧落,早砍翻了两个行刑的刽子,便望监斩官马前砍将来。众士兵急待把枪去搠时,那里拦挡得住,众人且簇拥蔡九知府逃命去了”。
        这壮烈的一幕,所产生的艺术感染力是巨大的。李逵脱得赤条条的手握双斧,从茶楼上跳下的这一动态造型,也是李逵形象的典型化标志,可以说,李逵这“从天而降”的非凡举动和神威勇力,给“劫法场”的壮举增添了奇光异彩,洋溢出了传奇性的浪漫主义精神。这是场面中的精雕细琢,是塑造人物的详写,同时也是场面中最精彩的特写。接下来便略写了东、西、南、北四伙强人的举动。
        “只见东边那伙弄蛇的丐者,身边都掣出尖刀,看着士兵便杀;西边那伙使枪棒的,大发喊声,只顾乱杀将来,一派杀倒士兵狱卒;南边那伙挑担的脚夫,抡起扁担,横七竖八,都打翻了士兵和那看的人;北边那伙客人,都跳下车来,推过车子,拦住了人”。
        这又是五个点描写。几乎与李逵跳楼的同时,这四面的强人一齐发作,把个法场闹得天翻地覆,人仰马翻。这里有详略的对照,并且把情节推向了高潮。那一点的造型、那四面的举动,又使读者心中的疑云消散,悬念尽释,原是梁山泊众好汉“全夥在此”,直至梁山泊众好汉背负着宋江、戴宗二人跟着李逵杀出了法场。
        好汉们劫法场,从一个点即李逵从“半空中跳将下来”杀了个“尸横遍野、血流成渠”,的详细特写到与四个面的结合,即东、西、南、北各路梁山泊好汉装扮成各种角色,协同作战,洗劫法场;即突出了“黑旋风”李逵,又称赞了四路好汉,有点的描写,面的概貌;有详、有略使整篇小说点面结合,扣人心弦,文章更加生辉。
        “劫法场”的故事,从对宋江、戴宗行刑监斩的当天起,直至众好汉劫了法场撤到“白龙神庙”,约二千字。在这短小的篇幅里,作者通过以时间为线索的纵向延伸,和以空间为转移的横向铺陈相结合的手法,生动传神地展现了“梁山泊好汉劫法场”的场面。从知府早上差人打扫法场——宋江、戴宗临刑前吃长休饭,喝永别酒——众士兵狱卒押宋江、戴宗二人进入法场——午时三刻,梁山泊好汉劫法场——来到白龙神庙。这是以时间为线索的纵向延伸,它使整个场面一层层十分清晰,井井有条,一环紧一环。而且,在这纵向延伸的过程中、横向的铺垫,以及庙中的聚义,又使整个场面威严壮观,起伏跌宕,具有立体感。
        正是作者灵活地运用了纵横交错的艺术手法来展现场面,才能写出纷繁复杂的矛盾冲突,才能写出扣人心弦的斗争场景,才能写出个性鲜明的众多形象,这一篇文字既有条不紊,又惊心动魄,生动逼真。并且言简意赅,异常精练。从而也就把“梁山泊好汉劫法场”,众英雄同心协力救宋江、戴宗这一主旨很自然、很形象地表现出来。这样宏大场面的描写,非巨擘圣手难以堪其任。这一篇即是明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围绕宋江提出一个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