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里这条小巷陈德里这条小巷在哪里?

通讯员 谈志娟 扬州发布记者 刘峰生

“‘乌苏里江来长又长’‘白云飘过大顶子山’,《乌苏里船歌》描写的美景就位于我们农场所在的饶河县境内,我在那里工作生活了35年。”曲江街道施井社区老党员陈德优自豪地说。

今年89岁的陈德优出生于邗江蒋王农村,曾经是部队医院理发员的他,1958年随全国十万复员转业官兵前往黑龙江开垦荒地,在那里,他不但参与过垦荒,还因为有文化而担任过电影队放映员,见证了“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的历史。陈德优说:“‘北大荒’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奋斗精神,无怨无悔。”

859总场唯一扬州人 乌苏里江边垦荒

“我12岁到上海学理发,21岁在原华东军区直属医院做理发员,是当时医院工作人员中唯一的普通百姓,后来到859总场,又是唯一的扬州人。”陈德优说。

“1958年5月,已经结婚但尚未生小孩的我们夫妻俩,随全国十万复员转业官兵前往黑龙江垦荒。”陈德优介绍,他与妻子被分配到位于黑龙江省饶河县境内的859总场二分场,当年那里不通火车、汽车,唯一的对外交通工具是船,他们从佳木斯出发,沿松花江、黑龙江到达乌苏里江边的饶河县,乌苏里江的对面是前苏联。

陈德优一行一二百人到达二分场时,虽然已有两个生产队上百名复员转业铁道兵在垦荒,但那里的荒凉还是超乎想象,一米多高的荒草一望无际,蚊子多得成堆。刚去时没有房住,大家临时将荒草编起来做屋顶、围墙,晚上睡大通铺,中间用木箱隔开。当年的冬天才建了土坯墙的草房,有了炕才抵御得住长达四五个月的寒冬。

“刚开始开荒种地时,由于面积太大,一个生产队最少上万亩,人根本忙不过来。”陈德优说,那时种的是大豆、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产量很低,但广种薄收为后来打下了基础,五六年后产量就上来了。

 图为陈德优在调试放映机。刘峰生 翻拍

乘马扒犁去放电影 为总场工人送欢乐

“我小时候没有读过书,在医院做理发员时发奋学习,达到了初中水平,正因为有了文化,我被调到电影队做放映员。”陈德优说。

“由于条件限制,总场成立之初几乎没有任何文化娱乐活动,1960年成立电影队后好多了。”陈德优介绍,电影队有10多名队员、五六部放映机,另外还有发电机,3人一组到各生产队放电影。放映人员、设备需要运输,冬天里积雪不化,大家乘坐马扒犁,其他时间坐马车。

“电影全部在露天放映,只要听说电影队来了,一个生产队所有人员要兴奋一天。”陈德优说,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前期,电影种类还很多,有国产的如《梁祝》等;有进口的《奥赛罗》、《巴黎圣母院》等。露天电影其实看得很辛苦,夏天蚊子成堆,能将人脖子、腿上咬肿了;冬天则要棉袄外面加棉大衣抗寒,但两部电影前后3个多小时,几乎没有人中途离开。

在寒冷的冬天,为保障正常放映,放映队队员在室外放映之前,还需要将放映机在室内预热,等正常运转后才搬到室外,这种方法在南方一般不会使用的。

图为拎着电影胶片盒的陈德优与同事在乌苏里江边。刘峰生 翻拍

乌苏里江边35年 传承艰苦奋斗精神

“乌苏里江上夏天开船、冬天开汽车,我在那里工作生活30年,见证了‘北大荒’变成‘北大仓’,作为南方的扬州人,说苦确实苦,但我无怨无悔。”陈德优说。

“昨天,有位电影队的老同事从常州来看我,说原来的859总场现在不种大豆、小麦了,改种水稻,从3月开始育苗,10月才收获,一年只种一季,生产周期长,产量高、米质好,供不应求,听听心里都开心。”陈德优告诉记者,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北大荒”就成为了全国粮食生产基地,为国家生产了大量粮食,作为早期的垦荒人倍感自豪。

 图为陈德优向徒弟传授经验。刘峰生 翻拍

“我的两个女儿是在‘北大荒’出生的,她们在父辈们艰苦奋斗精神的影响下成长,也培养了不怕苦不怕累的意志,大女儿恢复高考后第二年考上大学,后来做医生;小女儿学的是金融。”陈德优说,女儿们又将这种精神传承了下去,他的两个外孙女都是研究生毕业。

1993年,陈德优退休后与妻子一起回扬州养老,他与全国各地的老同事经常来来往往,虽然都是高龄老人,但大家还牵挂着“北大荒”,那里是他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的地方。

正在为您跳转到访问页面......

如果您的浏览器没有自动跳转,请检查以下设置。

(1)请确保浏览器没有禁止发送Cookie。

(2)请确保浏览器可以正常执行JavaScript脚本。

(3)若使用IE浏览器,请使用IE9及以上版本。

(4)确保本地时间的准确性。

(5)请观察这个时间( 04:22:27)若时间一直未变化,则是由于验证页面被缓存,可能是与CDN设置不兼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宽窄小巷在哪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