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是怎样抒情的呢?

沁园春长沙教案鉴赏能力。 二、背诵全词。 教学设想 一、教时:1课时。 二、重点与难点:诗词欣赏与评价。 三、学法指导: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四、教具准备: 1.投影片 2.录音带:范读带、配乐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39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两首。初中我们学习了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长沙。 (板书课题) 2、简介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二、诵读鉴赏 1、整体感知,熟悉内容 播放范读录音磁带,听范读正音:舸、寥廓、峥嵘、稠、遒、遏 生齐读,熟悉内容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它的突出特点是塑造了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读这首词就要从整体感受抒情形象入手,理清思路。 默读圈点,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 理清思路:(见预习提示) 明确:上阕写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 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精神和理想,暗答了上阕的提问。 初步概括形象特征:(外观其行,内察其心) 明确:独立深思,忆旧言志。 自由朗读,试行背诵。(记关键词顺着思路背) 检查背诵,若不能背,说明原因可能是没有进入意境;若能背,指出还要深入体会,具体把握情感特征。 3、鉴赏评价 理清了思路,初步感受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后,我们还要深入体会,具体把握情感特征。 联想设疑,制造悬念: 前3句的正常语序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诗歌语言常用变序,这里将“独立”置前,“独立”这个词,好像不符合毛泽东豪迈、潇洒的个性,是不是降低了词的格调?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更激发读者生发种种想象与联想: 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那么诗人“独立”橘子洲头,又要表达怎样的情思呢? 在“寒秋”的氛围中,联系“长沙”、“湘江”,我们会想见屈原“哀秋冬之绪风”,宋玉“悲哉秋之为气”,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审言“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湘江北去,诗人南下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参见背景说明),是不是也要抒悲秋之情呢? 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深情 要深入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特征,我们有必要了解诗词的抒情方式常识。(参见练习三提示:抒情诗词有的直抒激情,有的通过写景、状物、记事、写人来抒发感情。)就长沙的内容而言,有借景抒情,有直抒胸臆,有怀人忆事抒情。那么课文中哪些句子是借景抒情、哪些地方是直抒胸臆、哪些地方是怀人忆事抒情? 明确:上阕“看”统领的7句是借景抒情,“怅”、“问”是触景生情,直抒胸臆;下阕的“携”、“忆”、“记”表明是怀人忆事抒情。 A.“看”统领的借景抒情写到哪些景物?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万类。 体会到怎样的意境? 讨论提示:红叶、绿水、鸟飞鱼跃,这些景物单独看上去也很平常,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些诗文名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吴均与朱元思书) 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从唐僧玄览诗中化出的名句,见初中课文鸟飞鱼跃的联想)但诗人眼中之景,意象密集,组合有序,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有分有总。并从数量(万、百)、范围(遍、漫),色彩浓度(尽染、碧透),运动力度(争、击、竞)等方面突出景物特征。如果让你用一个四字短语来概括毛泽东眼中的秋景的特点,应该怎么说呢?(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美不胜收) 明确: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是一幅色彩瑰丽的图画,晚秋静穆的伟大中律动着勃勃的生机,扫尽千古悲秋之气。 从这壮阔的深秋意境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呢? 提示:假如是一个消极悲观的诗人,面对同样的景物,可能是这样的感叹: 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 水流无情,逝者如斯; 黄叶飘零,生命终结; 苍鹰孤独地盘旋,小鱼无力地漂游; 不是万类竞自由,而是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 明确: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对大自然中万类生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板书:诗人、关怀天下) 朗读提示:要想象画面,进入意境,读出关注热爱的积极情感。(板书:读出关注) B、“怅”、“问”直抒胸臆 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蓄积的情感终于爆发为直白的发问,升华为哲理的思索。这时候,站在我们面前的已不是一般的游人,也不是普通的诗人,而是一个关怀天下的哲人。(板书:哲人) 朗读提示:要读出深思。(板书:读出深思) C、“携”、“忆”、“记”怀人忆事 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 放投影片,补充事实,印证词意: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a.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b.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c.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讨论:“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板书)。 朗读提示:要读出情志(板书)。 三、整合小结 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斗士。 鉴赏方法:诵读入境,抓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整体把握形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情感特征。 依据朗读提示,朗读全词,读出感情。 四、赏读结束 放投影片毛泽东诗词手迹,听配乐朗诵带。 请朗诵水平好的同学朗读全词,要求读出感情 五、练习 1、全诗的"诗眼"是什么? 明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炼字炼意(体会下列词句中加点字的好处。) 、独立寒秋 "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层林尽染 "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鹰击长空 "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鱼翔浅底 "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万类霜天竞自由 3、背诵这首词。体味词中的思想感情、精妙词句和开阔意境。 附: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读出形象立造像写意游人独立深思 读出关注看借景抒情诗人关怀天下 怅 读出深思问直抒胸臆哲人忆旧言志 携 读出情志忆怀人忆事斗士主宰沉浮 记 诵读关键词?思路?抒情方式形象情

之前有提问过一个问题:有哪些让人惊艳的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用曾经见过的一个师姐的优秀设计自问自答了一下热场,我也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师姐的设计那么流畅自然,这种框架可不可以嵌套在其他课文上,从《荷塘月色》到《沁园春·长沙》的设计,是我的一次模仿和尝试。

这种框架适合有景有情的文章,框架就是由题目入景,由景找到写景句子,分析写景方法后,再对比其他诗人写同样景的心境,突出本课作者的特殊心境,再结合背景材料了解为何作者会有如此特殊的心境,再回到课文梳理作者的心境变化。中间由景入情的过程有一个走出文本的阶段,找到作者的特殊心境后又在走入文本。

下面是我自己参照这个框架作出的教学设计,自我感觉整体思路还是非常自然流畅的,只是具体在真的课程设计的时候,提问还需要再仔细整理下,这里只是让大家看看按照框架构思教学设计的可行性。


从题目《沁园春·长沙》出发,分析题目由词牌名+题目组成,补充文学常识——词牌名。和《沁园春·雪》做对比,深刻体会毛泽东的语言风格。

再回到题目“长沙”,让同学们找到词中写此时长沙美景的句子。让同学们谈谈读完后的感受,并概括这两幅美景: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

拓展其他描写秋景的诗句,例如“枯藤老树昏鸦”“无边落木萧萧下”,问:“为何毛泽东笔下的秋景和其他诗/词人如此不同?”到达“景-情中转站”(我自创的名词哈哈),得出景物描写和作者身份、经历、心境有关。

此时再补充毛泽东的生平,他在此时的人生经历作为背景介绍,突出毛泽东与其他诗人不同的很大一点就是,他是个革命家,把自己的命运和人民、祖国的命运连在一起,并且团结各方面的力量,想创造一个美好的新中国,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所以,他看到的是万类霜天竞自由,想到的是人民群众也要自由,不要压迫,问出的是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到这里,上阕就基本上解读完了,就是写景,抒发毛泽东的豪情壮志。

那下阕是在说什么呢?上阕提出了一个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试着去回答。

下阕回忆了与同学少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岁月,概括:峥嵘岁月图。

那谁能去主导中国社会的沉浮呢?只有怀着新思想、想要革新旧世界的新青年们。

同学们觉得这些昔日同窗真的能解答作者关于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么?答:不能。

从哪里可以看出呢?“独立寒秋”,“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当初和意气风发的同学们约好了,要再来橘子洲头浪遏飞舟的,但是现在却只能隔空问候,只有毛泽东一人重游橘子洲头。难道毛泽东真的只是想和这些人一起来再赏景么?答:赏景要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不仅是为了赏景而来,更是为了重温理想。

我们不妨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大胆猜测下,这些昔日同窗的命运又是怎样?当时革命形势越来越严峻,可能有的同学已经牺牲了,有的因为现实的打击而放弃了理想,剩下还没有放弃的都还在东奔西走、苦苦坚持,但可能也不再像当初的少年意气,所以本词一开始只有毛泽东自己“独立寒秋”,重游橘子洲头,这种“独”是相较于当初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们而言的。

“曾记否”这一句的转折,和上阕“怅寥廓”的转折有异曲同工之妙,是激情之后的迷茫,新一轮的反思,他仍然在迷茫“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也是一种理想和现实的碰撞,就像荷塘中的宁静和不宁静一样,理想是万类霜天竞自由,是一群同学少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但现实确是独立寒秋,问那些曾经的同学“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重游橘子洲头,不仅是为了赏景,更是为了重温理想!

此外,还可以把《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再拿出来比较比较,看不同时期的毛泽东对革命的认识和心境有何变化。两篇文章采用相同的词牌,字数格律都想同,写作上也都是先写景再抒情,整体语言风格大方向一致,但细微之处仍有差别,具有非常大的可比性。

《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当时的毛泽东处于青年,还在怀念同伴们的力量,去推动农民运动也是想要争取农民的力量,是去游说,是以理服人。但是,写下了《沁园春·雪》(1936年)的毛泽东是经过了大革命失败,体会过被国民党追杀,悟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并且在遵义会议上成为了共产党核心领导团队的一员。

所以,《沁园春·长沙》里联想的是昔日同学少年,但在《沁园春·雪》里面,联想的却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他对革命的未来有了更清晰的把握,甚至隔空解答了《沁园春·长沙》里的“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问题,那就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他不再迷茫,也不在遗憾那些走散的曾经的革命同志,对革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沁园春·长沙》这橘子洲头的重游,虽重温革命理想,但仍然带着一些迷茫。11年后的《沁园春·雪》这采用了相同词牌格律的另一首词,则坚定了革命的理想,为11年前跨时空之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答出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完美回复,这何尝不是另一种重温理想呢。

陈宇诺123 该用户已被删除

万山,层林,漫江,鹰,鱼

ABC 该用户已被删除

《沁园春·长沙》解读 沁园春·长沙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

乱暧1976 该用户已被删除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沁园春 长沙》和《沁园春 雪》的比较赏析 意象壮美 意境高远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赏析 “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它包括“意”和“象”两方面的内容。这里的“意”指的是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这里的“象”指的是作为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诗

《泌园春?长沙》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由谁主宰的问题。诗人首先选取的意象是湘江,在深秋的季节,诗人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日夜不息的向北奔流。脚下是橘子洲,面前是汩

季墨季节 该用户已被删除

意象,即文学作品中所写之景,所绘之物。通过客观的意象的排列组合,巧妙取舍,意象可与作者所抒之情达到完美的结合,进而创造一种该作品独有的意境。 从美学上讲,高远、辽阔、雄伟、阳刚的景象为壮美。壮美是和谐、自由的审美范畴,外在形式常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的意境的区别 『沁园春·雪』借景抒情,有实景也有虚景.描写了壮丽雪景,想像雪后晴天的美景。 『沁园春·长沙』是借景叙事,沁园春长沙上片写出了蓬勃向上的意境,动静结合。

有什么意境?什么人读意境都不一样。有什么心情读这个意境也不一样。你要是考试用。就直接百度一下以前的答案,不用提问的。我总结了一下。除了考试这个问题很让人蛋疼的。以后我要是成功了。就说:“啊!啊!啊啊!啊啊啊1问他们什么意境。那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沁园春长沙作者表达了什么情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