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谁武功最强?

原標題:李逵為何怕燕青?

  為何李逵怕燕青?原來燕青小?扑天下第一,因此宋公明著令燕青相守李逵。李逵若不隨他,燕青小?扑,手到一交。李逵多曾著他手腳,以此怕他,隻得隨順。

  《水滸傳第七十三回》

  梁山泊好漢李逵,人稱黑旋風,戰斗力強,拿起板斧沖鋒陷陣,千軍萬馬也難當,看起來似乎天下罕有對手。然而,讓人納悶的是,五大三粗的猛漢李逵最懼怕的卻是身材小巧的浪子燕青,以及在梁山泊排名不怎麼靠前的沒面目焦挺。在與李逵交手的人當中,燕青和焦挺讓他留下了敗仗記錄。

  《水滸》的高明之處在於不是簡單地將英雄的武藝進行排名,而是體現了一物克一物的道理。李逵力氣了得,擅長大力砍殺,但是一碰上擅長摔跤的燕青和焦挺,就沒轍了,因為李逵不擅長近身格斗。他除了被焦挺摜倒在地外,還經常被燕青教訓,隻得乖乖地聽小乙哥擺布。《水滸》這種武林高手相生相克的描述,避免了簡單化、面譜化的毛病。由此可見,施耐庵或是武林中人。

  除了武術,從文學角度而言,《水滸》這樣搭配人物,也是符合美學原則的。李逵體現的是好漢的粗,大大咧咧,甚至有點神經大條,因為這個吃過不少虧。我們知道,文學形象講究多樣性,這種多樣性體現在哪兒呢?就在燕青身上。燕青代表的是“細”,除了武藝高強,箭法高超,還膽大心細,江湖經驗豐富,《水滸》夸他“機巧心靈,多見廣識,了身達命,都強似那三十五個”﹔在對應風險方面,他比吳用還強。這樣一種“粗”與“細”的搭配,看似矛盾,其實相輔相成,李逵愛惹事,引發故事的發生﹔燕青能辦事,帶動故事的進一步發展。例如李逵聽信謠言,誤認為宋江強搶民女,惹了大禍,結果由燕青來想辦法彌補,捉拿真凶。可以說,水滸后半部的精彩,幾乎全由李逵、燕青這一對搭檔來演繹。

  一部小說,一部影視劇,靠什麼出戲?靠搭配出戲,看似矛盾摩擦的搭配,往往是戲最精彩的地方。

(責編:易瀟、許心怡)



若论《水浒传》中108将中谁的武功排第二,大致可以给出肯定的答案,此人便是关王后人大刀关胜。然而,第一却绝对不是卢俊义,更不是豹子头林冲。

卢俊义不是梁山108将武功第一,谁又能排在关胜前面,独占水泊武功第一之位呢?

施耐庵从来就没有说过卢俊义武功天下第一,只是在“公孙胜芒砀山降魔,晁天王曾头市中箭”这回书的末尾,借用宋江的话,说卢俊义“一身好武艺,棍棒天下无对”。宋江这句夸赞别人武功的话不痛不痒,大有敷衍浮夸之嫌。

梁山之上,能够套用宋江这句话的好汉大有人在,略举几例便可大概看出卢俊义武功的水准了。在五虎将中,董平“一身好武艺,双枪天下无对”。八骠骑中的史进“一身好武艺,三尖两刃刀天下无对”,步军头领解珍“一身好武艺,钢叉天下无对”。

再往下数,扈三娘“一身好武艺,红锦套索天下无对”,项充“一身好武艺,标枪天下无对”……宋江眼中的“天下无对”,仅是此人身怀独门绝技而已,梁山很多人都有自己擅长的武艺和兵器,但他们都很难排到108将武功第一的位置。以此推论,要想证明卢俊义在梁山上武功第一,还得从其他方面来考察。

上面略举这几例,梁山好汉的独门绝技都是通过实战检验的,比如项充,他与李衮合作的标枪、团牌、飞刀,曾经杀得九纹龙不知东南西北,差点就丧了命。后来,这二人与李逵组团,在梁山步军中是一支非常厉害的战斗组合。扈三娘的红锦套索活捉过王矮虎、彭玘、宣赞,端的厉害。诸如此类,简直是不胜枚举。其他如没羽箭张清的飞石、花荣的箭法、鲁智深的禅杖、武松的拳脚,都是打出来的“天下无对”。卢俊义的棍棒经过实战检验了吗?

此处不再多说,列位看官可以细读《水浒传》,看看卢大员外是否用过棍棒与人厮杀过。肯定没有,既如此,何来“天下无对”之说?

《水浒传》中,施耐庵共写过两人高超的棍术,一个是史进的师父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另一个就是林冲。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与王进相比,在棍棒技术这个单项上更加专业。林冲也是名副其实打出来的“棍棒天下无对”,书中“棒打洪教头”这一节,施耐庵就以实战验证了枪棒教头的棍棒技术。所以,论及棍棒,卢俊义绝非林教头对手。

宋江的话说得很明白,卢俊义是以棍棒厉害才得“一身好武艺”之名的,棍棒技术不如林冲,那还是什么108将武功第一人?

五虎将的排名非常在理,这个武将队列,应当是梁山最厉害的战斗团队。那么,排名第一的关胜,就应当是五虎将中武功最高之人。

关胜出场时间较迟,没有多少实战来检验其武功水平。但是,关胜的兵器则是108将中第一重武器,凭此,就有理由断定,关胜的膂力应当是五虎将中最厉害的。林冲的主打兵器是丈八蛇矛,重量是不及青龙偃月刀的。自然,丈八蛇矛属于长兵器,抡动起来也是需要非常好的膂力的。不过,与关胜相比,在力量方面似乎要稍逊一筹。

所谓武功,就是武艺加功力,功力在一定程度上讲的就是力气。从兵器的重量来比较,林冲与关胜比,要处于下风。

尽管关胜出场较迟,实战方面的战绩不如林冲。但是,林冲的战力似乎也没有那么神奇。我不知道林冲“遇强则强”的结论是如何得来的,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并没有表达这层含义。而且,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悖论。

很多读者都认为,林冲武艺高强,竟然连史文恭都可以战而胜之。因为,林冲遇强则强。那么,林冲打的那么多平局又如何解释呢?林冲假若能打赢史文恭,则肯定是《水浒传》武功第一高手了,与杨志打平,与呼延灼不分胜败,是不是杨志、呼延灼“遇强则强”呢?

林冲唯一斩将记录,是在攻打高唐州时阵斩于直。除此之外,取胜的场次极其有限,独龙冈活捉扈三娘之后,似乎只有在曾头市与曾魁遭遇时,二十回合之上战退了对手。何况,当时并没有分出胜败,曾魁只是料敌林冲不过,便拨马往林子中去了。曾魁退出战斗,似乎还有引诱林冲追击,然后以伏兵乘之的阴谋隐含其中。曾魁不过是史文恭的徒弟,林冲连他师父都能战而胜之,但二十合以上不能取胜,是不是曾魁才是“遇强则强”呢?

林冲没有表现出“遇强则强”的霸气,但其武功实力肯定是不容小觑的。林教头平局是多了点,但梁山好汉中又有几人能人挡杀人,佛挡杀佛呢?关胜也鲜有胜绩,五虎将中似乎也没有谁在高手对决中占得多大便宜。秦明平花荣,呼延灼平鲁智深、杨志、孙立,董平也没有打赢过谁。所,从五虎将的排名来衡量,林冲居108将武功第二,应当是施耐庵所要表达的含义,“遇强则强”没有那么回事。

假若以马军五虎将来衡量,关胜肯定得排在林冲之前,是五虎将的第一名。这一点,可以从关胜征讨梁山时,双战林冲、秦明之战中看出一点端倪。

这一场厮杀,应当是《水浒传》中水平档次最高的一次对决,梁山排名前三的五虎将一齐出马,只杀得天昏地暗,如走马灯般在灯影里厮杀。斗到深处,关胜“我力斗二将不过,看看输与他”,与两员五虎将打了很长时间,只是“看看输与他”,毕竟还没有“输与他”。可见,林冲、秦明若与关胜单挑,能打成平局就不错了。

五虎将中,关胜排名第一自不待言,那么,在108将中,关胜能排第几呢?是不是也稳居第一呢?我看不见得。

以综合实力来比较,梁山108将武功第一人,应当是花和尚鲁智深。

鲁智深原是老种经略相公麾下关西五路廉访使,有“镇关西”之称。几乎所有的读者都认为,《水浒传》中的镇关西是郑屠,其实,这是大大的上了施耐庵的当。在鲁达拳打郑屠的细节中,施耐庵明确的写道:“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

按照文理逻辑来讲,鲁达的这句话可以简缩为:洒家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洒家不枉了叫做镇关西。《水浒传》中的关西位于西北边陲,经常对西夏作战,大概是鲁达作战勇猛,便做到了关西五路廉访使,同时得到了“镇关西”这个人见人怕的绰号。因而,鲁达应当是梁山之上最具实战经验,经历了对外作战的正规军武将。无论关胜、林冲还是其他战将,恐怕都不及鲁达阵战能力。

上文说到,关胜兵器重量梁山第一,鲁智深的禅杖则是第二重兵器。原本,鲁智深是要打造一条一百斤重的水磨禅杖,超过八十一斤重的关王刀(青龙偃月刀)。因为施耐庵在此要点明这段故事的时间,便以“待诏(翰林院才有待诏)”的意思,打造了一条六十二斤的重兵器。六十二这个数字,表示从嘉佑三年(公元1058年)到宋徽宗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之间所相隔的年份,宋江及梁山起义就是在这一年发生的。宋徽宗下革佛诏抑佛、毁佛,也是在这一年。

所以,鲁智深的膂力不见得弱于关胜,施耐庵通过鲁智深与待诏反复商议禅杖重量,实际上就是暗示鲁智深的膂力不在关王之下。关胜不过是关王嫡派子孙,自然也可以推断关胜在力量方面不如鲁智深。

上文讲到,梁山好汉的实力都是通过实战检验的,鲁智深与武松梁山力气排名前两名,一个是以倒拔垂杨柳来验证,一个则是举石墩来予以证实。关胜没有这方面的体验,也是暗示在力量方面要略输给鲁智深、武松。

鲁达是战将出身,关胜在上梁山之前不过是类似于朱仝、雷横职务的浦东巡检,没有上阵打过仗,从实战水平来讲,还是逊于花和尚。

鲁智深步战水平很高,排名十大步军头领第一名,应当是名副其实的。除了力量、步战水平超级存在而外,鲁智深的马上能力也是一等一的。最为著名的一战,便是挑花山大战五虎将第四名双鞭呼延灼。双方打了四五十个回合,两军都鸣金收兵,呼延灼暗暗喝彩,说这个和尚竟然如此了得。后来,慕容知府告诉他,这个和尚原本是老种经略相公手下的人,又曾做过小小种经略相公手下的提辖,呼延灼对此十分敬服。

以此战衡量,鲁智深进入五虎将行列,并且排在林冲之前,恐怕没有多大问题。而反过来讲,如果让关胜、林冲到步军中任职,能够胜任领衔十大步军头领的职责吗?恐怕第一个不答应的就是行者武松。

以综合实力来看,梁山武功排名前三名的应当是鲁智深、关胜、林冲。因而,108将中武功排名第二的人就是大刀关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浒谁的武功最高的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