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朗读重音在哪?

初中语文《天净沙 秋思》

1.题目:《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意;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秋思”;

(3)合理的板书设计。

1.你会怎样指导本课的朗读?

2.对于新字讲授环节,你是如何设计的?

余光中曾经写到:“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而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仍不得不想到这篇作品《天净沙·秋思》。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怀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1.了解诗歌体裁和作者生平。

【明确】“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元曲继唐诗宋词后兴起,是元代的新诗体。“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不详,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杂剧以《汉宫秋》最著名,散曲存《东篱乐府》一卷。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2.多媒体展示名家范读音频,学生齐读,注意重音,读出感情,并用“/”划分诗句的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学生配乐读,体会诗句中蕴含的作者感情。

四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共同学习。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明确】这首小令共写了藤、书、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明确】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作者的感情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明确】理解“秋思”的含义,“秋思”的意思:秋天时的思绪(主要是离愁或者乡愁)。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

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情景交融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展开想象,为诗歌设计插图,并展开交流探讨,进一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乡之情。

小结: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是道德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凡景物,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

作业:①熟读并背诵诗歌;②积累关于“乡愁”的古诗词。

1.你会怎样指导本课的朗读?

本文对话多,感情色彩浓,采用了对话和图片的形式穿起了整个故事,朗读时应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语调。文中反复出现的问句——“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不仅应读出小壁虎难过、焦急的心情,还要注意小壁虎说话的礼貌,重音放在“借给我”三字上,然后稍停顿一下,再读“行吗”。读小鱼、黄牛、燕子的话时,要把“拨水”“赶蝇子”“掌握方向”读重一点,以表达它们不借尾巴的理由和它们各自尾巴的作用。读老牛的话时,声音应比小鱼、小壁虎等的声音低沉一些;读小鱼姐姐、燕子阿姨的话和小壁虎的声音也应有所区别,从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2.对于新字讲授环节,你是如何设计的?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会设计如下新字讲授环节:

①认读。a.我会范读课文,圈出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学生自己拼读,读准字音。同时学生圈点出不认识的生字。b.出示生字卡,教师领读。c.组内朗读,互助解决。同桌互相检查读文,重点看字音是否读准确,句子是否读通顺。我会流动指导,最后每组代表总结组内的学习成果。我会进一步强化生字的读音。d.借助字典,自主学习。学生自由朗诵过程中,发现生字,通过字典,自己解决生字的读音。提醒大家应注意的地方:蛇是翘舌音。虎的声母是“h”,不是“f”。

②识记:识记环节可以利用图画情境进行识记;探究汉字的偏旁部首、汉字的构成规律进行识记;联系生活法进行识记。

③书写指导学生书写,我会按照“指导—示范—练写—点评”的顺序进行。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 【面试】图解面试全流程 》

《 【面试】备考指南(适用于所有学科,原创长文,耐心阅读) 》

《 笔试过后,面试之前,你需要收藏这些网站! 》

《 20下教资面试报名人数暴增?!紧急了解面试全流程! 》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您访问的URL地址不存在

如果该地址是您收藏夹中的地址,请更新您的收藏夹地址信息。

这是幼儿天净沙秋思教案,是优秀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幼儿天净沙秋思教案第1篇

  1、感受理解曲中主人公的思乡之情

  2、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3、背诵和默写全曲

  1、以学生活动为主,其中包括朗读、讨论、描绘、写作、欣赏等,教师适当点拨讲解。

  2、这首元曲释义简单,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把重点放在指导阅读、讨论景物描述的作用和反映的主题上。

  3、本课教学拟一课时。

  1、简介作者:马致远(1250?-1321),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杰出戏剧家,著有杂剧15种,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汉宫秋》;他又是元代散曲大家,现存130首,除《天净沙秋思》外,还有《山市晴岚》、《远浦归帆》等也具有代表性。(幻灯显示或印发资料)

  2、在曲牌“天净沙”中,最为著名的一篇便是《天净沙秋思》。“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意为秋天的思绪。(板书题目)

  3、简介元曲:元曲与唐诗、宋词标志着文学史上的三座艺术高峰。曲在元代兴起,它开拓了一条大众化、通俗化的新的文学途径,在格律、字句和情调上有较大自由。它包括杂剧和散曲,散曲从结构上又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类。小令通常是独立的单只曲牌,按曲调创作,每一个曲调都有自己的名称,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都不相同,常用于写景、抒情。如这天我们将要学的《天净沙》。(幻灯显示或印发资料)

  说明:让学生简单的了解元曲,有助于学生阅读和欣赏。

  说明:范读要根据感情基调的需要,节奏合理而低缓。(能够结合多媒体动画Flash,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5、学生自读,教师点名读。朗读要注意节奏,并感受景物描述。(朗读节奏见板书,可幻灯显示,教师适时指导朗读)

  说明:“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透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指导朗读,旨在透过读让学生对这首曲有一个初步的感受,为理解全曲作铺垫。

  6、结合自己的朗读后的感受(或观看的动画Flash),学生进行素描(有条件的校园能够让学生自己制作动画Flash),力求把曲中的景物描绘的合理、形象、生动。(教师给予点评,选取好的进行鼓励、展示)

  说明:初一的学生对直观性的东西感受较深刻,透过学生素描勾勒,曲中的景物尽在眼底,能够激起学生对自己经历(或媒体上的景物、故事)的联想,到达体验理解课文资料的目的。

  ㈠曲中前三句共描述了几种景物,情调氛围有何异同?在文中有何作用?(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完成)

  明确:①共写了9种景物,即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句,一字一景,凝练而不简陋,再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鲜明的修饰语,一幅意境苍凉的深秋晚景图就勾勒出来,言简意丰。

  ②第一句三种景物写出一片萧飒秋景,造成一种黯淡凄凉的气氛,衬出了这个旅人内心的悲哀。

  ③第二句三种景物则明净,安谧,就连那户人家的欢声笑语也似听见,比较自己的奔波不定,更感到羁旅之苦。

  ④第三句景物古老、凄凉、羸弱,衬托出天涯游子的内心孤独凄苦之情。

  ⑤由此可见,第一、三句色彩情调一致,都是“哀景”,正面衬托游子的哀愁;第二句则为“乐景”反衬游子羁旅之苦。(教师适时板书)

  ㈡、这九种景物又是在一个什么大的色彩之下呢?

  明确:“夕阳西下”,时间愈来愈晚,光色惨淡、昏黄,更使以上景物倍添迟暮苍凉的情调氛围。

  ㈢、结句点明了什么?

  明确:处于这种环境中的人是“天涯游子”,并直抒胸臆----因思乡愁已“断肠”,使景物描述与人的心境完全沟通,充分体现了因情设景、情景交融的创作意图。

  说明:①教师引导学生提问后,思考并分组讨论。②采用讨论法,发挥群众的作用,培养学生既能独立思考又能合作学习的习惯。③形象是曲的骨肉,感情是曲的血液,思想是曲的灵魂,学生透过教师点拨,对曲中形象、感情、思想作到全面的分析欣赏也就从整体上感受和理解曲作家的情感。

  8、学生再读全曲。(要读出感情)

  9、你能用现代文的形式来描述这首曲吗?(要求:用第一人称,语序能够自行安排,能够增删资料,要突出曲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互相交流,选取一两名学生的作品全班交流)

  教师下水文:绛红的夕阳慢慢地走进西山,残霞血一般的染红了天空。我牵着那匹瘦骨嶙峋的老马,踟躇地走在古道上。烈烈的西风卷起黄土,迷朦了双眼,但在隐约中,我望见路旁的一根枯干的藤萝死死的盘附在叶落枝干的老树上,一只暮鸦站在枝头孤独的哀鸣。忽儿飘过一架小桥,听到桥下潺潺的水声,又望见人家已是炊烟袅袅,我不禁愁已断肠,望天长叹,“身在天涯,我的家到底在哪里?!”

  说明:透过学生对曲的描述,加深了情与景之间关系的理解,对主题也有了更深的印象,为以后的背诵和写作情景作文带给了参考。

  11、小结:这首小令,字字句句都是出自作者匠心设计,巧意安排,全篇自然有致,情趣天成,不落雕琢造作的痕迹,所以元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称之为“秋思之祖”,近人王国维赞它“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宋元戏曲考》)

  12、迁移:朗读白朴的《天净沙秋》,体会一下它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有何异同?

  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明确:同:两曲都是描述萧瑟的深秋晚景。

  异:白曲描述重景,马曲描述情景并重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说明:张志公先生曾说语文课“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并以实践潜力的养成为依归”。教师利用迁移这个环节,让学生扩大视野,养成比较阅读的实践潜力。

  13、全班齐诵全曲

  ①学生背诵默写全曲。

  ②课下查阅图书或网络与“秋”有关的诗词曲,选取你认为经典的欣赏背诵。

幼儿天净沙秋思教案第2篇

  1、诵读整首小令,体味词的韵律美。

  2、品味这首小令,体会其中的景物描述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背诵整首小令。

  2、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游子的凄苦心境。

  1、导入语(2分钟)

  秋天是一个适合抒情的季节,许多诗人、词人都在这个季节里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句子。例如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杜甫的“万里悲秋

  、范仲淹的“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等等。这天,我们一齐来学习一首别致的描述秋景、抒发秋情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板书)。

  2、朗读而成诵(15分钟)

  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学生配乐诵读:先个人读、再齐读。

  3、分组看“景”、察“情”、问“法”(20分钟)

  五人为一组,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这首小令写了哪些景物,

  第二、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第三、这首小令使用了什么手法,

  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第一、这首小令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阳十种景物。十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增添景物的个性,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

  第二、这首小令在最后一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从第一点中“十景”的某些修饰语和“断肠人”这个主角名称能够挖掘出这首小令的情感。

  第三、这首小令主要使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十种景物并置,一词一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景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思乡之情,有相通之处,

幼儿天净沙秋思教案第3篇

  1、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曲中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多渠道引导学生品味写景语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情之能力。

  5、学生领会和学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提供了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课例。

  游子思乡之情,羁旅之思。

  通过阅读欣赏这两首古诗,培养学生的古诗朗读能力,学会如何阅读欣赏古代诗歌。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可由秋天的诗词导入(如刘禹锡的《秋词》等)。或由学生描述秋天的景色导入。

  可通过自由读、默读、赛读、有感情地朗读等方式进行

  (四)学习小组讨论、探究这首词

  1.这首词写了哪些景色?

  2.作者在这首词中蕴涵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词的独特之处(如色彩的搭配等)

  4.点明这首词的主旨句是什么?

  5.品味文中的语言。

  6.分析文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1.可提起笔来补充内容,扩写《天净沙》,也可拿起画笔来画。

  2.比较阅读:引刘禹锡《秋词》其一,与《天净沙

  写一段短文,描写《我心中的秋》。

幼儿天净沙秋思教案第4篇

  1.知识和潜力目标

  ⑴识记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掌握“散曲”的文体知识。

  ⑵正确朗读、背诵全曲,能准确把握这首曲表现出的思想资料和思想感情。

  ⑶学习分析诗歌的方法,感知诗中的艺术形象,提高鉴赏诗歌的潜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了解诗歌的朗读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⑵透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培养想象力,陶冶情操。

  ⑶知人论世,透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把握诗歌主旨。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⑴学习作者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态度。

  ⑵体味诗歌中的意境,感受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曲的资料,品味曲中情趣。

  ⑵背诵、默写全曲。

  ⑴透过诵读,发展语感。

  ⑵从语言角度赏析诗歌,领悟曲中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课文,简介散曲。

  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体式,如唐诗、宋词、元曲。《天净沙秋思》就是元曲中的一首佳作。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每首能独立,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牌,表示不同的谱式,规定着不同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曲牌表示曲调,另有题目。小令的曲牌常是一个,即一首小令一个曲牌,但也有例外的。《天净沙秋思》属于散曲中的小令。

  2.作者及写作历史背景简介。

  马致远(1250~1321)号东篱,元大都(今北京)人,元代前期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是一位“姓名香贯满梨园”的作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马致远生活的“元朝是蒙古贵族统治中国的时代,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人民受到沉重的压迫,知识分子被降到与娼妓、乞丐相近的地位”。“一些走上仕途的文人,因受统治者的歧视,思想仍多苦闷,正如明胡侍所说:‘中州人每每沉郁下僚,志不获展……于是以其有用之才,而一寓之声歌之末,以舒其佛郁感慨之怀,盖所谓不得其平而鸣焉者也’”。马致远年轻时迷恋功名,曾做过地方小官,五十岁左右脱离官场,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中友”的生活,沉溺于山水之间,寄情诗酒,成了一个啸傲风月、玩世不恭的诗人,其内心仍然充满了一股牢骚不平之气。他最著名的剧目是《汉宫秋》;一生写了120多首散曲,其中《秋思》堪称“叹世”之作中的代表。这天我们就来品味这首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秋思》。

  (二)与文本对话,感知文本。

  1.学生活动:学生听录音范读,听准字音、节奏,再自己朗读。注意找出文中你认为易读错的字,难理解的词。

  字音:涯(yá)瘦(shòu)

  词义:昏:黄昏,傍晚。枯藤:干枯的枝蔓。断肠人:多指漂泊在外、思念家乡或亲人的人。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抽生叙述课文所写的资料:一个秋日的黄昏,骑着一匹瘦马的游子正在苍凉的古道缓缓前行。在小桥流水人家的院旁,枯藤缠绕的老树上,昏鸦正在归巢。游子不竟悲从中来。

  3.学生再读课文,从资料、思想感情、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质疑探讨,分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师生共同总结。

  ⑴曲的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绪?用词上有何特点?

  诗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怡静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在旅途中的孤苦寂寞的情绪。三句诗用了九个名词,一字一词,一词一景。各个事物名词前冠以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事物又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还使本来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深秋的暮色中构成了一个统一整体,构成一幅形象生动的深秋晚景图,在简约中更见细深。像这种把几个彼此相关的典型景物巧妙而有机地排列组合在一齐,构成一幅群体的、生动的画面,用以烘托气氛,深化意境的语言现象,人们称之为列锦手法。这种手法使诗句语句凝练、文辞简洁。

  但我们在阅读中只要少加留意,就会感觉到九种事物的名词并列,节奏基本上是两个音节一个节拍,显得十分单调而迟缓,如同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拄着拐杖,句偻着身子,颤颤巍巍地行进。这种节奏与诗歌资料的基调是一致的,正适合表达作者心中那种凄凉、无助,甚至有点呆滞的感受。这种节奏读起来一词一顿,这种多次的停顿,给人一种呆板、枯燥、乏味之感。加之第一句中的“枯”“老”“昏”,第三句中的“古”“西”“瘦”等词蕴涵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感情,又点染出一种让人生愁、生闷的“哀景”,这就让读者很容易感知到作者当时那种孤独凄苦之状。

  ⑵诗的最后两句各自写的是什么?

  “夕阳西下”点明了特定的时间,也照应了前文的“昏”字,属于写景铺垫。“断肠人在天涯”点出了主人公,直抒天涯游子之悲,属于卒章显志。此句为全篇的主旨。

  ⑶诗的第二句与第一、三句有何不同?对全诗主旨的表达有何作用?

  第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哀鸣,“枯藤”、“老树”、“昏雅”,呈此刻人们眼前的画面是一片灰黑色,给人的感觉是毫无生气、暮气沉沉,就如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这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子无家可归之意。第三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再次凸现了无家可归的哀怨与迷惘;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旅途中的孤苦寂寞的情绪;一个“古”字,把游子的个人凄苦推及古今,足以引起读者的丰富联想和共鸣。第二句描绘出一幅温情脉脉、幽雅恬静的画面。“小桥”是沟通障碍的建筑物,在情感上也意味着沟通;“流水”是清澈纯净的,蕴含着丰富的活力;“人家”是温馨的场所,是产生欢歌笑语的地方。那里写他人有家而我独无,更添一份思乡之情;与一、三句构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发游子的恋家思亲之情。倘若诗的其他几句是正面写游子之思之悲,那么第二句则是从反面来写,更添悲愁,可算是“以乐景写哀情”,“一倍增其哀”了!

  总之,曲的前面几句写景都是为后面的人物出场营造环境和气氛的。断肠人出此刻那些撩人情绪的意境中,能够说那景也是断肠人的“断肠景”了。

  ⑷同学们再细读这首小令,看看写法上有何特点?

  ①静景与动景相应。在这首小令中,作者将九种相对独立的事物巧妙而又自然和谐地纳入一个画面中,从而构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如写环境的幽静用“流水”的动态与“小桥”“家”的静态相映;写苍凉的道路则用“西风”“古道”相映;“小桥流水人家”的安适、静雅与“断肠人在天涯”的沦落异乡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②景色与情思相融。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景的写法,把本来抽象的、难以表达的悲苦之情借助景物画面刻画得淋漓尽致。在现实生活中,自然景物本是没有感情的,但作者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中时,这些事物便被赋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感情融为一体了。“小桥”、“流水”、“人家”本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象,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断肠人”心碎断肠之触发物,使图景带上了悲凉的气氛。“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即是此理。

  ⑸透过我们对这首曲的阅读、讨论和分析,你对这首曲表达的主旨有何看法?

  从对全诗的阅读欣赏中,我们明白了浪迹天涯的游子此时的情绪是:看到傍晚归巢的乌鸦,溪边桥旁的小院,不禁顿生思乡念亲之情。这便是诗人在诗中流露出的思亲恋乡之愁。作为游子的诗人,“夕阳西下”时,仍“断肠”“古道”,此时,连马都已瘦,可见人又何堪呢?即使如此,也还得如古往今来的游子一样,从那里来、要到那里去、没有人明白,他们只是这样默默行走着,漂流天涯。这就进一步流露出诗人的漂泊羁旅之愁。诗人为何会产生那些羁旅之愁、思乡之愁呢?我们从诗人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的时代来看,主要是诗人一生不得志,漂泊于外,或许正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吧?这就更进一步流露出诗人的人生失意之愁。总之,诗人在诗篇中所流露出的思亲恋乡之愁、漂泊羁旅之愁、人生失意之愁,充分说明了作者的秋思实乃秋愁也!诗篇细致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抒发了那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秋思(散曲)写景枯藤老树昏鸦(写景触情秋野黄昏悲凉

  小桥流水人家(孤独思乡)悲凉之景

  古道西风瘦马(游子惨状)惆怅之情

  抒情夕阳西下(特定的时间环境)写景铺垫哀愁

  断肠人在/天涯(点明主旨)游子之悲

  ㈢潜力训练,学习反馈

  3.学生自读课文,用散文的语言将曲中描绘的意境写出来。

  例: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4.学生默读、背诵、并默写全曲。

  5.完成课后第3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净沙·秋思si读几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