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乡土中国遇到的困难有哪些?

要:《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所著,反映农村社会面貌及其运作情况的经典名著。2019年起,该书入选高中语文必读书目,但由于高中生对乡土社会认知不够、农村基层历经改革和转型、作者撰写时使用较多专业术语以及读者参考的辅助性材料不足等原因,导致阅读中出现不能理解的问题。今后,可以通过确立合理的阅读目标、运用有效的阅读方法、适当参考辅助性资料以及有选择地反复阅读的方式,克服理解困难,提高阅读效能。

关键词:乡土中国;国情教育;认知局限

一、《乡土中国》的主旨及阅读意义

《乡土中国》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所著,该书于1947年写成,1948年出版,内容主要来自费先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授课期间自创的乡村社会学讲义。至今,《乡土中国》已在数家出版社多次重版,是国内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富影响力的作品之一。该书由《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14篇文组成。较之于其他领域动辄几十万字的术著,或者上百万字的小说,《乡土中国》不可谓不“单薄”,但费先生对乡土社会之挚诚,书中内容之珍贵,影响之深远,是一般研究难以企及的。

《乡土中国》以作者长时间的社会调查和实地观察为基础,深入剖析我国基层社会的人文环境、组织结构、社会规范及其运作机理等方面的问题。费孝通先生指出,“乡土性”是基层中国社会最根本的特质。乡里人以土为根、因土而聚,既在土地上繁衍了自给自足、彼此独立的家与族,又因安土重迁而在漫长的岁月中构筑出“熟人社会”。“熟人社会”稳定、凝固且富有“地方性”。在这没有陌生人的世界里,乡里人之间可以通过不言自明的表情和动作或其他符号,代替象征现代性的文字,发挥着传情达意的效能。眉目传情使文字失去了用武之地,所以,“文字下乡”不受待见。以家为本、相互鲜有协作需求的社会特质,使乡里人在确认亲疏远近时,形成了水圈波纹式的“差序格局”及关乎家、国、天下的伦常关系。这一伦常关系塑造了“熟人社会”中,行之有效的一套运作机制于家与族之内,是长幼有序和男女有别的伦理法则;于外部关系处理是无讼、无暴力权力和同意权力等现代治理因素参与,但能确保社会不失秩序的礼治传统。如此温情脉脉而且井井有条,便是费先生展示给众人的我国乡土社会的真实面相。

2019年4月,当教育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将《乡土中国》定为必读书目时,即意味着这部不足7.5万字且早已在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声誉斐然的著作,从今往后将成为每位高中生应用心研读的宝贵资料。毋庸置疑,高中生研读该书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高中阶段的青少年应强化国情教育。青少年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伴随着能力提升和年龄增长,他们终将成为支撑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中流砥柱,也必然是未来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人才。在即将迈入成年人之际,需要用强烈的家国情怀去激励青少年努力拼搏,肩负起使命。青少年家国情怀的培养离不开本土意识的树立,也离不开对偌大基层社会的认知和审视。透过阅读《乡土中国》,高中生得以认识数量庞大的农村人口以及地域广袤的农村社会的实际情况,这是学生通观城市与乡村,洞悉国情与民意,勾连现代与传统的必由之路。

其次,高中生应提升人文素养、培养人文精神。尽管《乡土中国》是社会学经典,但从教育部的建议来看,我国高中生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都应阅读该书。通过阅读这本书,将有利于增强高中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自觉关心农村发展,了解农民思维,关注基层社会变迁,尊重父辈成长经历的人文精神,从而为将来能够更好地参与乡村建设奠定基础。

再次,《乡土中国》为学生充分掌握乡土类文献提供了宝贵的信息。在高中学习,尤其是文科学习中,经常会出现乡土类资料需要学生分析,不少学生认为,领悟此类文献有一定的难度。以语文为例,课本或阅读材料中的乡土小说和文化散文往往受制于篇幅,不足以让学生对所描述的人和事、文化传统有透彻的认识,也不能很好地理解话题背后所蕴含的时代背景,从而难以全面掌握作者所试图表达的情感。《乡土中国》为弥补这些遗憾提供了一条有价值的线索,该书包含了丰富的关于基层社会风土人情的信息,为我们理解中国、解读农民带来极大的便利。

最后,高中生需要尝试性地接触学术名著。我国中小学生所阅读的书籍大多数是文学作品,罕见严谨且有深度的学术专著。即使有部分国内作家的小说能反映农村和农民的情况,但这都是透过虚拟化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体现出来的,换言之,这些作品对基层社会的表达是间接的。《乡土中国》立足于长时间的实证调查,使其中的发现和剖析具有坚实的事实依据,直接展示基层社会的原本面貌,使学生在阅读中明显感受到了文学作品和学术作品的差异,体会学术的庄重与严肃,有助于学生将来参与大学正式学术研究。

二、阅读中的理解不能问题

伴随着新编语文教材的推广,《乡土中国》已成为多个省高一学生的手头读物。但作为初读者,我们的切身经验表明,阅读该书并试图领会费孝通先生的思想,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我们将阅读过程中出现的困难与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归纳为四个方面:

首先,读者对乡村社会普遍存在认知局限。大多数高中生对农村和农民都停留在一知半解的水平。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知识量不足与经验局限。如前所述,高中生目前的知识面和阅读量使他们对乡土社会的认识是零散以及间接的,而且很难找到有效的方法,在短时间内使学生对农村和农民形成完整和准确的印象。在此前提下,虽然学生中不乏土生土长的农村学子,但城鎮学生毕竟占有多数,甚至很多人有生以来都未离开过城市。生活经验的局限使学生在接触《乡土中国》时,不易理解基层社会之稳定与凝固、乡村家庭之独立与闭塞。当然,学生更难理解的是乡土社会的礼治规则——虽无形却有力的权力系统的奥妙之处,这就是我们发现的第一个阅读困难。

其次,当前乡村社会已发生较大的变化。客观地看,费孝通先生撰写《乡土中国》时的农村社会和现在不能同日而语。昔日封闭而自足的村落,现在可能已变作流动性极强而且富有经济活力的村庄;昔日以土为根、安土重迁的农民,现在可能早已携家带眷离乡别井,栖身闹市,另觅营生。在发展洪流中,乡村社会已不再如过往那般孤立,迅捷的交通和发达的互联网络早已建立起农村与外界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一些地方家族自治和礼治在秩序维持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来自国家政治权力推动的基层民主制度及其组织对乡土社会的嵌入已有40年①,这大大地改变了乡土社会原有的组织体系和权力结构。而高中生偶尔能接触到的,恰恰是历经改革和变迁后的当前的农村,因此,当阅读到费先生的描述时,必然会出现因时空跨越而带来的理解困难。

再次,《乡土中国》的通俗性是相对的。在向本科生和研究生推荐《乡土中国》作为阅读书目时,国内不少专家学者的共识认为,该书内容贴近生活,表达方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也有学者用“言简意赅,微言大义”来概括该书。但《乡土中国》的通俗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方面,按照读者认知能力的差异来区分,高中生、本科生和研究生阅读该书的难度是递减的,易言之,三者对该书通俗程度的感受应呈递增趋势。另一方面,《乡土中国》全书包含了许多社会学、人类学的专业术语,例如差序格局、感情定向、社会变迁、团体主义、社群以及与权力结构相关的一系列概念:横向暴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时势权力、长老权力等。对于这些术语和现象,费先生仅部分做了解释,这为高中读者带来不少困难。

最后,时间以及精力投入不足。在上述横担于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鸿沟难以消除之际,读者投入时间和精力的有限性制造了第三个阅读难题。对于大多数高中学生来讲,在平时繁重的课业及节假日诸多培训班之外,静下心来用于品味和研读经典的时间不多。受制于教学任务安排,语文教师大都不会停下课来,空出专供学生读书的时间,只能作为课外阅读任务布置下去,之后,语文老师通常也不会收集学生遭遇的各种阅读困难,设法帮学生克服难题。由此可见,书籍难而时间紧,重视程度不足,阅读效果就必然大打折扣。

三、提高阅读效果的几点建议

首先,合理定位阅读目标。不同层次的学生阅读《乡土中国》的目标应有所差异。对于高中生而言,透过费先生的文字感受乡土社会的面貌,知晓农村事务处理所遵循的特有规则,理解农民日常中的一般思维和行动逻辑即可。深层次去分析农村社会治理的原理和机制,掌握农村传统性和现代性的冲突,甚至弄清楚东西方国家基层自治以及人文观念的差异等,这些都不应成为高中读者的目标。对于一般学生而言,书中所涉及的专业术语,只要不影响读者对该书的整体理解,也可不逐一精准掌握,知道大概意思即可。合理定位阅读目标是减轻阅读压力及提升效果的前提。

其次,运用有效的阅读方式。根据个人经验,一方面,圈点勾画的阅读方式是有必要的。《乡土中国》中的观点表述比较明确。有的文章开门见山先提出观点,再进行分点论证;有的是先进行一番详细的剖析,辅之以实例说明,最后,在文末提炼该篇文章的核心观点,书中多数文章的重点字段是非常突出的。这说明,在研读时圈点勾画的阅读方式仍然非常有必要。另一方面,对于如《乡土本色》和《文字下乡》《无讼》等结构逻辑清晰,单层次较多的文章,读者还可以通过制作思维导图的方式提高阅读效率和加深印象。

再次,借助必要的辅助材料。在阅读《乡土中国》之前,读者可阅读一些通俗的描述基层社会的读物,不必然是学术专著,只要能反映农村社会景象即可。如鲁迅、矛盾以及丁玲等作家都曾写过这方面的作品。另一种非常有效的辅助阅读方式是观看影视作品。如《秋菊打官司》《被告山杠爷》《白鹿原》《马背上的法庭》等,事先择其一二观看就会对阅读《乡土中国》有较大的帮助。再有就是,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乡土中国》有过系统而精辟的解读与评价,也有不少硕、博研究生发表该书的读后感,这都是高中生参考的富有价值的资料。

最后,做好反复阅读的思想准备。《乡土中国》本质上是一部富有研究色彩和阐释意义的學术作品,费先生撰写该书之初,不曾意图将它作为专供中学生阅读的书籍,更多是面向高校学生。该书本来有一定的深度,而且在高中读者受到自身及环境等诸多限制的情况下,出现理解上的困难是无可避免的。这样一来,在时间和精力允许的前提下,反复阅读就成了不断强化对该书内容的理解,领会其要义的有效方法。诚然,这里的反复阅读不一定是全书的再一次阅读,读者可根据需要,对当中某篇或数篇文章,又或某个重要片段进行多次的阅读和思考。

注释:①198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合寨村通过村民选举产生村委会,成为我国第一个实施村民自治的村庄;1982年,基层民主自治写进《宪法》;1987年,国家颁布《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1998年,国家颁布正式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这都是国家治理机制嵌入农村的表现及进程。当然,其他表现还包括不同时期,政府推定的文字下乡、技术下乡、资本下乡、人才下乡等以及各项惠农助农工程。

作者简介:钱同同,16岁,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中部。关注时事政治,喜欢阅读社论时评、法学、社会学以及经济学书籍。

乡土中国阅读方法指导教学设计

语言建构与运用  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学会如何批注学术文章。

思维发展与提升  锻炼学生提要钩玄的能力,并能总结方法,学以致用,达到能力的迁移和和习惯的保持。

审美鉴赏与创造  建构阅读整本书经验,形成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把握思路,预备批读;批注示范,总结批读;学以致用,拓展批读。

教学难点  师生互动,展示批注;评价总结,提升批注。

教学时间  2课时(指导1课时,学生批注展示1课时)。

01导入思考,引出批读

1.画有画批,帖有帖批,阅读书籍常见批读。

批读在中国古已有之,谓之评点。早在唐代,就有了诗的评点,宋代出现了文的评点,后来又出现了小说评点。张竹坡、金圣叹、李卓吾(即李贽)、毛纶和毛宗岗父子以及脂砚斋在明清时代大规模地评点小说,并且创下一门学派,留下千古妙语,珠玑灿烂,以致文坛上无书不评,蔚然大观。李卓吾评点的《水浒》、金圣叹评点的《水浒》和《西厢》、毛宗岗父子评点的《三国演义》、张竹坡评点的《金瓶梅》、脂砚斋评点的《红楼梦》,再加上无数的诗话、词话、曲话,都可谓“批注式阅读”的集大成者。

(1)《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是《红楼梦》首次发现的传抄残本,朱批,被称为脂评本或脂批本,最接近曹雪芹原稿的本来面貌。

甲戌双行夹批:此是第一首标题诗。甲戌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每思览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块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月泪笔。(甲戌眉批:甲戌本是现今发现的《红楼梦》最早的抄本,胡适1927年在上海收藏,现存只有16回)

(2)毛泽东批读24史:持续时间长(年,24年读而不倦学而不厌);批注文字多(198条,3583字,最少2字,最多914字);批画符号多(圈点、勾叉、三角、横线等);有重点有选择性(有的人物传记至少读过五遍,如《南史》韦睿传、《新唐书》徐有公传和马周传、《后汉书》光武帝纪);阅读视角多(从政治、外交、战术、生产生活、选人用人、民族团结等,常读常新)

展示:毛泽东读《南史》批注图;毛泽东读《旧唐书》批注图。

02把握要领,预备批读

(1)按照书写的位置划分,主要包括眉批、旁批、夹批、段批、总批等。

(2)按照表现形式划分,主要包括符号式、数字式、文字式、提纲式、表格式、图画式等。

(3)按照内容划分,主要包括阐释式、感想式、联想式、评价式、补充式、质疑式等。

要学会“批读”,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


⑴建立批注的规范。这个“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四点:

建立简便、实用的批注符号系统。

建立规范、简明的批注语言系统。

建立严谨、全面的批注标准系统。

建立简便、可操作的批注程序系统。

⑵根据内容和文体特性,突出批注的重点。

小说的批读重点关注人物、情节、环境、主题及艺术风格;

学术著作批读重点关注概念、观点、材料与观点的关联、论证技巧、语言风格、行文思路、研究方法等;

人物传记的批读重点关注事件、人物品德与功绩、表现手法与语言艺术等。

⑶从操作方法上说,可以抓住一些重要的“信号词”。

如“假设”“如果”“反之”“否则”“首先”“要而言之”“质言之”“换言之”“殊不知”等,凭借这些“信号词”,可以更快地结合(原文)语境分析关键字词和句子的含义,分析材料与观点的关联,理清文章的脉络,抓住文章的“主旨”。

⑷在规范的基础上,要写出个性化的批注。

03批注示范,归纳方法

接下来我们就以《差序格局》为例,来看看如何批读。

⑴(结合第一节课同学们手绘家庭关系图活动)我们的亲属关系在《差序格局》中是这样阐释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亵的意思而且。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作者用蜘蛛网作比喻,凸显了中国社会中亲属关系的什么特点?请你把答案写在上面。

蛛网:发散型网络,节点多,较为庞大,错综复杂;“蜘蛛网”形象表现“差序格局”的网络格局,以每一个“己”为中心构成一张社会关系的网。论证技巧——比喻论证。

⑶小结:我们的回答批注出来也就是完成一个旁批的工作。上面的批注属于赏析型的批注。

2.关注信号句、信号词批注

⑴问题:这段话中,还有别的比喻吗?这个喻体指向的仅仅是亲属关系吗?

要点:同心圆波纹。这个比喻指向的不仅仅是亲属关系,除了亲属关系,还有地缘关系。

⑵“在我们的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这句话里的信号词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要点:这句话里的信号词是“不但,也”。我们“社会”的社字,最早是“宗社”,即血缘宗族形成的团体,属于同一个祖宗。“祖”“宗”都是里面的“示”,都有祭祀的意思,“宗”是盖了一个房子,“祖”是竖了一根木柱,都代表祖先祭祀。在乡土中国,祖祖辈辈世世代代在一片土地上耕耘生息,就有了“里社”的概念,同一个“里”的人,都是发小,形成一种共同体的关系,祭拜的是同一个土地神,“社”本来就有土地神的意思。所以无论是亲属关系,还是地缘关系,都属于中国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同心圆波纹”正好能概括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

⑶小结:这种批注属于关注信号句、信号词批注法。如用“~~~”来画底线,标示作品重要观点和精妙之处,用○来标示句子中间的核心词,用“???”来标示对作品的质疑或者不同意见。用“//”来标示作品层次划分,用“!”来表明自己的肯定和赞叹等。

⑴根据下面两段话,概括“差序格局”的含义。

【文段1】我们的社会结构和西洋格局是不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她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文段2】以‘己’为中心,象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象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

⑵参考:“差序格局”是指以“己”为中心向外推出的一圈圈的人际关系网络。这一围绕着家庭的血缘关系、地缘关系等不断外推、越来越大的网络,涵盖了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礼尚往来等乡土中国的日常生活,强调血缘、地缘之关键纽带和公私、群己关系的相对性,体现出强关系、超稳定的特征。

⑶小结:这种批注属于自拟释义批注。

4.图像图表方式批注法

⑴如果让你绘制这个网络,你怎么绘制呢?

⑵展示学生绘制的图像示例。

⑶小结:可见批注除了汉字和符号而外,还可以采用图像的方式,直观简明。

⑴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费老要用两段类似的话来诠释差序格局?这两段话有没有差别?


⑵特性:①己为中心,推己及人;②愈推愈远,愈推愈薄;③时空不同,圈子不同。

⑶这种批注属于编号式批注法。

⑴水波纹这一喻体有什么巧妙之处?如果换成“同心圆”有什么不好?

示例:费孝通构想的“差序格局”是一个“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动态”格局,并非是静止不变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以己为中心,像石子投入水中,如水的波纹一般。“水波纹”形象给人们留下了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这一形象化构想也赋予了“差序格局”以动感和美感。

正因为这种关系收缩性很强,所以才会出现红楼梦大观园的家大业大,凡是沾亲带故的,都包容得下,而一旦风雨飘摇,便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了。《增广贤文》里说“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这种世态炎凉,正体现了社会圈子会因为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化的特点。

⑵运用刚才的方法自己批注下面这句话。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是所,而众星拱之。”这是很好一个差序格局的譬喻,“自己总是中心,像四季不移的北斗星,所有其他的人,随着他转动。”  

示例:费孝通力求以最质朴的语言赋予“差序格局”最生动的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水”、“星”、“天空”都是极富有拟喻意义的形象。刘勰《文心雕龙比兴》中说,“比类虽繁,以切直为贵”。北辰(北极星)和北斗星在天空中是这样的呈现。

⑶小结:这种批注可以叫做质疑型批注。

⑷费孝通既然有意对“差序格局”作了如上解读,相对应的诠释也应该意味着自有偏重。

比如批注1:“水波纹”形象侧重社会结构中的平面亲疏人际关系,也由此推出了“人伦”的释义:“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力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比如古代儒家的“五伦”,夫妇、父子、君臣、兄弟、朋友,三伦全部在家庭以内,都是从自己推延出去的,而君臣、朋友属于社会范畴,而我们可以看到,与“他人”的关系并没有在重要关系中,根据跟自己关系的远近来区别对待人际关系。人情重、关系近,那么对其责任和义务就要多一点,道德评价就要松一点。

比如批注2:“北斗星”作为夜空中最亮的星,其他星“众星拱星”地环绕和衬托着它们,这一譬喻侧重立体社会等级结构,是水波纹这种亲疏关系所隐含的等级意味及其秩序体现,儒家伦理也就相应成为个体相互间的角色规范来形塑社会秩序的基本准则。《左传》中说“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都讲的是角色规范、社会秩序。

比如批注3:“差序格局”穿越历史时空的普适性魅力在于它对社会结构的横、纵两个维度的同时把握:“差”和“序”。这不仅仅是乡土中国的特征,可以说是传统中国的国家体系和行政管理体系的特征。儒家讲究爱有差等,“亲亲有术,尊贤有等”,认为爱人要有亲疏厚薄的区别。到后来,这种等级有序就可能演变为上下服从的侍从文化、效忠文化、门生文化,滋生出官僚主义、裙带关系、长官意志。

04学生展示,互相点评

1.请根据刚才学习的批注方法,对文中重要句子及核心概念进行批注。

2.批注并展示,互相点评欣赏。

原文:于是象格兰亨姆的公律,坏钱驱逐好钱一般,公德心就在这里被自私心驱走。

批注:“格兰亨姆的公律”是指在生活中,不少人总是把新的钱币留起来,先花破旧的钱币,从而造成新币的流通不如旧币频繁,新币就像是被旧币赶出了流通市场。

原文:我用这譬喻是在想具体一些使我们看到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的一种格局。我们不妨称之为团体格局。

批注:团体格局是指由各种各样由若干人组成的关系平等界限分明互相合作的团体构成的社会形态。

原文: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

批注:郭德纲相声里的话:“穷人在十字街头耍十把钢钩,钩不着至亲骨肉;富人在深山老林弄刀枪棍棒,打不散无义亲朋。”中国人所谓世态炎凉,尽在于此。

原文: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

批注:自我主义和个人主义有何差别?感觉日常生活中从乡土中成长起来的很多人都是自我主义的,比如不系链子遛狗的人,比如在小区消防通道停车的人。在“富于伸缩性的网络”中似乎没有,能够不以自我为中心的通常是公民教育之下的人们。自我主义的成立需要公私关系不分明,且不会受到来自社会的指责(社会也适应此种格局),就可能一直持续。

原文:在西洋社会里,国家这一团体是一个明显的也是唯一特出的群己界限。

批注:这句话是说西洋社会里没有其他的群体,最重要的群体就是国家,也就是说西方其实是倾向于个人主义的社会结构。比如消防员是一份职业而不是属于军队,可以根据专业情况决定去或者不去;比如家庭只指父母及子女……而子女到了成年也必须离开家去独立生活……为什么?西方社会并不依赖土地,成立国家的方式也与我们不同……

原文:我说西洋社会组织象捆柴就是想指明: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先规定的。我用这譬喻是在想具体一些使我们看到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的一种格局。我们不妨称之为团体格局。……

批注:西方团体格局与中国差序格局之下的道德观念的对比。

05任务布置,完成批注

在两周时间内完成14篇文章的批注,然后在全班展示;

有选择地对书中设计的问题进行回答;

对自己感兴趣、读有所得之处进行批注(不少于50条);

将自己在阅读中发现的,需要进一步研讨的问题列出来(3-5个);

同桌之间交换批注文字;

在两周时间内完成《乡土中国》批读记录单,并就如何批注学术著作进行总结(200字左右)。

附录:《乡土中国》“批读”记录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乡土中国》解决什么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