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公民为什么不能用反证法

政法大学里为补考而设的带有实验性质的虚拟法庭上,是十二位家长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人士,

而他们并没有决定他们所讨论的案件审判结果的权力,绝对多少家长只当走过场,但是剧情突变, 虚拟法庭的辩论几乎达大白热化,

就在这样的一个大仓库中,一个极富责任感的8号家长终于以一己之力抽蚕拨蚕说服了其他十二位“陪审员”,

让正义得以伸张。 他太较真,

认真,中国缺乏这样的人。

最终才知道这个家长的身份就是检察员。

他的这个结论, 如果没有非常细致的分析,很难得到:

《十二公民》 每个人物都让人难忘。

9号 老大爷回忆自己在“反右”中遭遇 ,

还有蹲过监狱的5号陪审员,用自己的经历让人明白冤假错案的危害。

4号陪审员的“干爹”身份、

10号陪审员北京拆迁户的地域歧视、

6号医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7号小卖部老板生活的辛酸、

11号校园河南籍保安的大学梦无不令人印象深刻 。

最后被8号说服的是 北京出租车司机 ,家庭生活不幸,孩子叛逆,还离婚。

看了影片,感觉从某种程度上, 陪审团制度可能不适合中国, 因为真要落地的话,哪能找到这种较真的、逻辑严密陪审员呢?

也感叹中国千年一遇的巨变之后, 列强紧逼、东学西渐,抗战、内战、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走到今天,中国的国民性似乎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中国的国民性是回避诉讼的,而且从道德层面,如果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这种诉讼也不是君子推崇的, 从中国的法律环境来看, 官司的成本巨大, 即使官司打赢了, 也可能消耗巨大精力和时间,还结个梁子。中国人性格中 有模糊性、 什么事都是没有绝对的。 注重人情,面子,亲疏有别,缺乏西方公民的法治精神。

电影中,开始 大多数家长都希望尽快一致通过,还草草走人, 而 8号激发的中国国民性的另一面, 特别有主见, 你不同意我的观点,就是不同意我这个人,似乎就等于否定我这个人, 于是就是死磕。

即使某一意见被压制而至于沉默,但其实我们未必真的不知道那个意见有可能是正确的;

即使被压制的意见是错误的,它也有可能包含并且通常确实包含部分真理,只有通过与反面意见的碰撞,余下的部分真理才有机会得到补足;

纵然意见不仅正确而且是全部真理,除非它允许并且确实经过了极其有力而又最为认真的挑战,否则大多数接受它的人抱持的仅仅是一项成见,对其所以然的理性根据毫无理解或体认;

只重视“权利”,而无视“责任”;缺乏理性的讨论环境,容易暴跳如雷。自己永远是对的,如果别人反对,即便心理知道他是对的,也要为了自己的面子而死硬到底,因为“面子”是我的利益,而“正确”是大家的利益。 舆论是看不见的陪审员, 大多数陪审员被舆论潜移默化,有了舆论的底子,很多人就漫不经心,一口断定“富二代就该毙” 。

我们能从12公民中看到很多国民性丑恶的一面,但是问题在于怎么解决?单纯的公共教育就够吗? 补考的学生就形式化的模拟了下法庭, 并没有认真的去模拟辩论。

陪审团遵循的不是少数服从多数,而是要全部通过。

从纯粹故事性来看, 最吸引人的就是怎么能在限定时间内通过有罪或者无罪,12个人性格、背景各异、个性鲜明的人怎么能统一意见? 3号和8号的激烈冲突。

一方面陪审员身上有各自的缺陷,一方面从结局上看,大家都超越了自己。每个人都从这几个小时的冲突中成长了。 这种成长远远超过单纯知识的积累。每个人都非常了不起。

受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很多人不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民主议事流程,以佛教为例:

作羯摩时,首先推举出一位羯摩师,就是住持会议的主持人。羯摩师过去又叫维那,羯摩结束后维那一职自动灭失。在羯摩时,维那首先让大家就这个羯摩的本身是否如法进行认定。例如,参加这个羯摩的人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否有相应的资格;应来未来者是否因合理的理由而请假(说净)。参加羯摩的人数和羯摩所处的地点是否合法。只有当这些先决条件具足圆满,而又无一“别众”持异议时,真正的羯摩才能开始。

与现代的议会程序比较,那就显得更为庄严神圣了,现代的议会提案,通常是三分之二投赞成票者,便算通过,有的则以超过半数为准,有的则以超过四分之三为准,但却绝少有要求一致通过才算合法的。佛教的羯磨法,通常多是要求一致通过的,僧中只要一人有异议,便是僧不和合,便是羯磨不成。仅有灭诤羯磨是行黑白筹(投票)而取多数表决的。

在羯磨法中,也有规定:凡是如法、如律的羯磨法,便不许可无理取闹而横加破坏。如有一人无理取闹而破坏如法如律的羯磨法者,僧团便可对他一人而作羯磨;如有四人以上的小集团取闹而别作羯磨者,便得破羯磨僧罪。所以佛教的羯磨法是一种极其神圣而又极其周详的议事法。

议事简单来说可以分为三种形式:

1 多数服从少数, 比如军事指挥者,让多数人民主讨论,但是下决心,要军事首要负责人下决心;比如佛陀在世的时候, 僧团信任佛陀是智慧和慈悲, 以佛陀说的为准。

2 少数服从多数; 这个为大多数人所知。

3 要求一致通过。 比如陪审团、佛教羯磨。

这三种方式哪种效率最高,哪种最公平,并不是绝对的,而是要看参与人的素质。

我们通过《十二公民》还可以思考很多问题:

  • 1、 只有这个议事制度,没有较真的8号,能否保证公正的判断?
  • 2、 如何进行公民素质的教育?
  • 3、 如果8号就能做出公正判断,为什么还需要陪审团的存在?
  • 4、 选择什么样的人主持陪审团,是否必须是权威?
  • 5、 陪审团的人员构成怎样是最合理的, 这个模拟陪审团中有小商小贩、有性格严重缺陷者、有蹲过监狱的... 他们发挥了什么作用?
  • 6、 中国人大多数是以和为贵的, 我们该怎样理解有价值的激烈的冲突? 虽然电影的结局是好的,但是激烈的冲突是否可以回避,演员激情四射,让人忧虑现实中有没有失控的可能。
  • 7、 看了《十二公民》,我们对少数服从多数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 8、 如果陪审团各自亮出身份,又会怎么样,比如8号亮出自己检察官的身份, 会是个什么过程?
  • 9、 陪审团这种形式的适应范围是什么, 还可以用于哪些领域? 比如:把互黑的中西医粉放在一起,是否恰当,而要求他们必须达成一致,需要多长时间?
  • 10、 陪审团除了追求公正的结果外,还会产生了其他什么价值?
  • 11、司法公正和舆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舆论对公民判断的影响有多大?

虚构的陪审团,在几个小时内构成了一个 短时的非营利组织, 我们可以看到非营利组织议事机制可以增进大家的理性、友谊和公民素质。

思考过去几年最值得推荐的影视有哪几部,《十二公民》必然是其中之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初中不能用反证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