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里。民国时期相机,或清朝时期。用的相机。是属于什么相机??

本资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历史上册 社会生活的变化课件(65页珍藏版)》请在人人文库网上搜索。

1、 在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趋势?历史课堂经济上工业化1912年1月28日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在南京成立政治上民主化思想文化上科学民主化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思考 近代以前人们使用的交通工具有哪些?近代以后呢?行:出门万事难 父母在不远游 近代以前的交通工具1864年1月,徐寿和华蘅芳合作制成一艘木壳轮船“黄鹄”号,船长50余尺,时速40余里,是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一、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1、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早期轮船1876年,英国商人在中国修筑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淞沪铁路。早期火车 光绪二年(1876)沪淞铁路通车,中国人就是在这儿,第一次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

2、。参加淞沪铁路通车典礼的一位记者在申报上写文章说:“火车为华人素未经见,不知其危险安妥,而(乘客中)妇女及小孩竟居其大半”“先闻摇铃之声”“又继以汽笛数声,而即闻 作响声者,车即由渐而快驶矣。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注目凝视。”中国人对火车的反应1909年9月21日,中国最早的飞机设计师和飞行员冯如,驾驶自己设计制造的飞机,首次飞行取得成功。早期飞机 电灯在上海出现时,有人不知电灯发光原理,以为与炭火、柴火无异,伸出长长的烟杆在电灯上点烟。 中国最早的火车只有车厢,没有车头,只好用马或者骡子拉着车厢在铁轨上行走。趣事一二2、近代通讯在中国的出现早期电报机小知识 电话的发展早期的照相机1

3、、照相和电影传入中国二、文化生活的变迁小故事 慈禧太后酷爱照相,有专人为她摄影,她一生共留下了七八百张照片。这些照片影像清晰,构图讲究,人物传神,既有标准特写照,又有日常生活照,还有化装娱乐照。后来的末代皇帝溥仪和皇后婉容也都是拍照片的狂热追求者,他们也留下了大量的照片。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资料。说 一 说 拍照片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哪些乐趣和作用?1、一张照片就是一个历史文件2、记录了人们生活和历史的变化3、在刑侦方面提供了证据4、在自然科学方面完善了以往的缺憾5、在艺术方面展现了无穷的魅力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影传入了中国。很快,电影就深入内地,普及开去,各城市相继建起了电影院。这就是

4、北京早期的电影放映场所之一西单文明茶园。它是北京第一个允许女子进入的戏园。 1、照相和电影传入中国二、文化生活的变迁定军山剧照 我国第一部无声电影是1905年拍摄的、由京剧大师谭鑫培先生主演的京剧片定军山。 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获奖的影片渔光曲剧照中国三四十年代的明星: 周旋:一代歌后,被誉为“金嗓子”。她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一副名副其实的好歌喉,音色甜美、音质细腻,而且吐字清晰,经过麦克风传将出来更是委婉动人。作为影后,她是典型的感觉派明星,表演生动自然。1941年,周璇婉拒了“电影皇后”头衔。1941年,周璇及其主演的马路天使皆荣膺“中国电影世纪奖”。亦歌亦影、德艺双馨加上曲折凄凉的身世,

5、使得周璇更加深受大众的青睐与关心。 阮玲玉()中国无声电影时期著名影星,民国四大美女之一。父亲早逝,阮玲玉自孩童时期随母亲为人帮佣,母亲节衣缩食供她上学。1926年为自立谋生奉养母亲。阮玲玉成名后陷于名誉诬陷纠纷案,因不堪舆论诽谤于1935年妇女节服药自尽,噩耗传来震惊电影界,各方唁电不可胜数,上海二十余万民众走上街头为其送葬,队伍绵延三里,鲁迅曾为此撰文论人言可畏。阮玲玉生前出演电影29部,但历经乱世战火,目前仅发现9部幸存。 胡蝶()民国时期“电影皇后”。她是横跨默片时代和有声片时代的著名影星,1931年主演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上映后轰动全国。气质

6、富丽华贵、娇美风雅。33年“电影皇后”评选活动,胡蝶以最高票数当选。胡蝶与阮玲玉虽同为红极一时的影星,也同样历经坎坷,遭遇恶毒谣言的攻击,但因性格不同而命运截然不同。晚年移居加拿大,89年病逝于温哥华,遗言留下一句“蝴蝶(胡蝶)要飞走了。” 知 识 链 接民国四大美女指的是民国时期最负盛名的四个美女,包括“校园皇后”陆小曼,才气与美貌并重的林徽因,有“金嗓子”之称的周璇和“电影皇后”阮玲玉。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上海创办了外文报纸。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当时最著名的中文报纸。报纸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二、文化生活的变迁2、中国近代报刊、书籍出版业的兴起 近代的不同阶层

7、是怎样利用报刊和杂志来宣传自己的思想的?维新变法运动时期辛亥革命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外纪闻民报新青年 维新变法思想 民主革命思想 民主、科学时间出版的报纸宣传的思想二、文化生活的变迁2、中国近代报刊、书籍出版业的兴起被日军炸后的商务印书馆 1897年创办了上海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英国人伶俐曾这样说:“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荒谬最奇特的民族,他们的猪尾巴、奇装异服以及女人毁形的脚,长期供给了那些制造滑稽的漫画家以题材。”三、社会风俗的变迁1、剪发辫、易服饰(1)剪发辫三、社会风俗的变迁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孙中山通令全国各地男子掀起剪辫子。清末剃发图清朝梳辫图

8、溥仪剪辫装辛亥革命以后军警为行人剪辫剪发后的溥仪剪发辫有什么好处?干净利落精神适合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促进理发业、制帽业的发展说 一 说清朝男装女装20世纪20年代女装:旗袍男装:西装、长衫、中山装1、剪发辫、易服饰三、社会风俗的变迁男子穿长袍马褂清朝清朝官服孙中山和中山装工人服工人服 你 知 道 吗 ? 20世纪30年代,中山装的造型被赋予了革命及建国的含义:前襟的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形,寓意以文治国;前襟的扣子改为五个,寓意国民党五权分立这有别于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袖口的三个扣子代表三民主义;衣领为封闭竖领。表示“三省吾身”严谨治身的理念。清朝满族清朝汉族民国学生清末民女

9、改良后的旗袍2、禁缠足、倡女权(1)禁缠足什么时候开始妇女缠足?什么时候开始禁缠足呢? 辛亥革命后,年,孙中山饬令各省劝禁缠足.三、社会风俗的变迁 缠足起源之迷 关于缠足的起源,说法不一。有说始于隋朝,有说始于唐朝,还有说始于五代。一些学者经研究指出,中国古代女子缠足兴起于北宋,五代以前中国女子是不缠足的。宋代诗人苏东坡曾专门做菩萨蛮一词,咏叹缠足。 古语云:“小脚一双,眼泪一缸”,古代妇女缠足是个异常痛苦的过程,通常会选在女孩五六岁时开始缠足,因为脚骨还未长大、长硬,较易收效,目标是将小脚缠成符合“瘦、小、尖、弯、香、软、正”七个要诀的小脚。在大人软硬兼施下,尤其是“不缠足,将来嫁不出去”的

10、威胁,使得女孩子纷纷缠足。缠足主要有试缠、试紧、裹瘦(裹脚头)、裹弯(裹脚面)、保养等几个步骤。知 识 链 接知 识 链 接 三寸金莲”始于五代南唐(公元937-975年)。当时五代李后主喜爱音乐和美色,他令寞娘用帛缠足,使脚纤小弯曲如新月状及弓形,并在六尺高的金制莲花台上跳舞,飘然如仙子凌波,故称“三寸金莲”。以后从宫内到民间皆仿行,现代的“三寸金莲”3、 改称谓废跪拜时间:(1) 废称谓:内容:意义:1912年3月孙中山人物:官员之间以“官职”相称;民间以“先生”或“某君”相称。用人格的平等代替身份的不平等三、社会风俗的变迁3、 改称谓废跪拜()废跪拜民国成立后,专门制订了“礼制”意义:礼

11、节上的尊卑观念已为平等观念所取代三、社会风俗的变迁思考 对待新生事物,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是知道这些工具是西方列强侵华的产物;另一方面明白它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总体上应予以肯定。 同时,由于当时中国条件的限定,还没有普及到中国的每个地方。怎样看待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变化有限:轮船出现在沿海沿江口岸城市。 铁路数量少。 电影、报纸在城市才能看到。 照相属于有钱人。 传统习惯难以在短期内完全改变。社会生活的变化交通、通信(火车、轮船、有线电报)文化生活(照相、电影、报纸、出版机构)社会习俗(剪辫、易服、 废止缠足、 改称呼、 变礼仪) 表现原因1、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2、辛亥革命的冲击评价1、变化是有限的2、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方向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运营的铁路是 我国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我国拍摄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是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报纸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是淞沪铁路定军山歌女红牡丹渔光曲申报商务印书馆练一练:小男孩和小女孩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却都不完全。中国近代科学的落后有封建制度统治的原因,在封建专制制度统治下,统治者实行的重农抑商的政策、闭关锁国的政策,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国时的德国照相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