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眉毛哥作品歌曲?

携程给旅行带来了许多的便利,在莎车我们提前一天就预订了喀什古城的夏日客栈太空仓,免得抵达后,再背着落满风尘的行囊四处寻找落脚之处。

我对喀什是有诗意的情愫的,一直寄予过无限的遐想,尤其是喀什古城,那是活着的化石,喀什的灵魂。诗人周涛曾经说过:“你可以一眼望穿乌鲁木齐的五脏六腑,但你永远无法看透喀什那双迷蒙的眼睛。”

喀什古城,是禁止各类机动车辆驶入的。所以年轻的维吾尔族出租车司机将一脸茫然的我们留在车来车往的马路边,便绝尘而去。

人生地不熟,寻找夏日客栈,成了我们面临的当务之急。

客栈是由传统的维吾尔族高台民居改建而成,虽然不大,但布局很精致。太空仓就建在两层民居的楼顶上,男女隔开的两大间仓房里,是U字型叠加的两层小太空仓。一人一仓,有灯有空调,清爽干净。躺在里面,虽然空间有些狭小,但足以让我舒展四肢,放松身心,自由自在地呼吸。只要轻轻关上仓门,就是一个全封闭的个人世界,嘈杂喧嚣的市声瞬时便被屏蔽到了外面。对于经常带着帐篷去户外的我来说,住太空仓,除了满足自己的猎奇心外,还有一种住进遨游浩瀚太空的国际空间站的感觉。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住太空仓,体验太空仓——没有风声,没有雨声,也没有鸟声,酣然入睡,一夜无梦。

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也称高台民居,维吾尔语的本名叫“阔孜其亚贝希”,意为“高崖上的土陶人家”,座落在40多米的高崖台地上。很早很早以前,因为此地有制陶的钙质粘土,土陶作坊众多,才获得了这个颇具人文情怀和地理概念的称谓。在风雨漫漶的岁月深处,这里曾是维吾尔族传统制陶人展示才艺和工匠精神的一个舞台——他们取土,和泥,制坯,晾晒,烧陶,一年四季,熊熊的炉火,映红了一张张沁着汗珠的苍老或稚气的脸。寂静的夜里,他们也会弹起热瓦普,引吭高歌,歌唱戈壁大漠,歌唱春夏秋冬,歌唱风花雪月,歌唱爱情,歌唱生活。

千年古城,是这里的维吾尔族人的世代居所。最初,都是古朴传统的土木结构平房,依崖而建——家家户户都有大小不等的院落,大门前植有高大的桑树,院子里有白杨木搭起的葡萄架。炎炎盛夏,苍翠的葡萄枝叶洒下一地的清阴,微风吹过,有梦幻般的光影在地面上舞蹈。时光荏苒,岁月如流,一代又一代人就在这里迎送晨昏,繁衍生息,摆渡着生命之舟,承续着绵绵的香火。随着家族人口的逐年增多,居住生活的空间越来越逼仄,便竭尽所能向尚余的空间拓展,不仅挤占了院子,还在祖辈的房上加盖了一层又一层。就这样,一代又一代,房连房,楼连楼,层层叠叠,渐渐形成了古城现在的格局。2009年,喀什市政府又投巨资,对老城区维吾族传统民居进行集中改造后,古城便以全新的妆容呈现在高崖之上,展示在了世人面前。

历史源远流长的古城,就这样,成了喀什一张亮丽的名片,熙来攘往的旅行者的打卡圣地。

每天都有如我们一样的游客,从五湖四海像潮水一样涌来,几天后又像潮汐一样退去。他们在这“一街一产业,一街一景观,一街一特色 ”的古城里,购物观光,品尝美食,拍照留念;他们在这里流连忘返,发出一声声由衷的赞叹,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穿越了波诡云谲的时空,在这里观赏着维吾尔族风格的建筑与人文景观,体验着不一样的民族风俗与异域风情,感悟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底蕴。他们怀揣着诗与远方,乘兴而来,满载而归,雕镂了人心,镌刻了河山。

人们说: “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不到古城,不算到喀什。” 古城,现有居民640多户4000多人,均为维吾尔族。高台占地86亩,内有40多条曲径通幽的小巷,其中16条是死胡同。小巷铺的地砖耐人寻味,颇有指向意义——若呈人字形,一如指示方向的箭头,表示小巷可以走出去;若铺的地砖非人字形,说明小巷的尽头无路无循,最好早早折返,另辟蹊径。

古城的东门,每天早晨十点半,都有隆重的复古开城仪式。威武的仪仗站立两旁,嘹亮的唢呐声里,不怒自威的“国王”声若洪钟地宣告:开城了!在身着艾德莱斯华丽绸裙维吾尔族少女的载歌载舞中,古城又拉开了一天慢时光的序幕——手工作坊依然叮叮当当,土织布机依然嗡嗡转动,民间艺人依然在街头弹唱,馕坑里的馕慢慢变得焦黄,香味在空气里弥漫,飘荡……而古城的西门,每天都上演着相同的剧情——高高的城楼上,伺女相伴左右,美若天仙的公主仪态万方,风情万种;在摇响了大漠苍凉的驼铃声中,身着民族长袍头戴羽饰的相亲男子骑着高大的双峰骆驼,款款而来。随着剧情的演绎发展,渐入高湖,观众纷纷报以热烈的掌声。

走遍了古城每一条小巷之后,我们去了艾提尕清真寺和香妃墓园。当我们再回到古城时,游人如织的街巷已人影寥寥,清寂了许多,落寞了许多,不再有昨日的熙攘与繁华。我们困惑地向客栈的主人垂询,她忧心忡忡地说:“听说因为新冠疫情,喀什要封城了。也不知是真是假?宁可信其有,不可信期无。你们若想走,就早点走。”她说得诚恳,也很无奈。万一封城了,不知猴年马月才能解封?我们成了天涯羁旅,将有断粮之忧,面临的吃喝拉撒,无疑都将是客栈经营者不能承受之重。

我们收拾行囊,退了客栈的太空仓,在手机里退了预订的库车宾馆和火车票,给多日的环塔之旅匆匆画上了最后的句号。紧接着又在网上抢购了归程的火车票,打的,马不停蹄地赶往喀什火车站。

直到晚上十一点多,火车徐徐启动的那一刻,我们才如释重负,轻轻地吁了一口气,一颗悬着的心,才落到了实处。我在心里默念着:“再见了,我的古城,我的喀什噶尔,我的玉石汇集之地。”

车窗外,是喀什的万家灯火。

“在南疆,夏日的白昼特别长……当午夜的风驱散一天的暑意,巴楚的夜市刚刚开始热闹。”这是《喀什传说》第一集《夜市》的开场白,镜头中经营烤肉摊的肉孜·达吾提一边烤肉一边招徕生意:“来来来,过来尝尝烤肉。”

由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与上海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的系列微纪录片《喀什传说》,.每集5分钟,全高清拍摄,是继上海文化援疆的重要成果《喀什四章》后,又一部传播祖国西部边陲重镇喀什之美的纪录片。它以博物志的笔触,呈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哲理。

《喀什传说》 第一集:阿吉抓饭

在喀什,买买提·萨吾提父子俩的抓饭店小有名气。做抓饭最重要的步骤是放米,时间稍微过一点,米就容易烧糊,而且米要放在锅的边缘,中间留出水沸腾的空间,这样才能保证抓饭受热均匀。

《喀什传说》 第二集:打馕店

凌晨四点,喀什老城还是一片沉静,艾买提·苏莱曼一家却已经开始一天的忙碌。他家的打馕店要在日出前做好大约一千个馕。格吉德馕也被称为窝窝馕,它是维吾尔族人最常见的食物,用到的食物只有面粉,盐和白芝麻三种。新出炉的格吉德馕是最好吃的,有一种独特的麦香。

《喀什传说》 第三集:卡龙琴

巴楚的吐尔逊·艾孜木老人除了做刀郎乐器、弹唱刀郎木卡姆外更是远近闻名的木匠。吐尔逊制作的是卡龙琴,卡龙琴是维吾尔乐器里弦最多的古老弹弦乐器,也是演奏木卡姆必不可少的乐器。据史籍记载,卡龙琴是学者和音乐家艾布·纳斯尔·法拉比发明的。

《喀什传说》 第四集:土陶

高台民居,意为“高崖上的土陶人家”。一千多年前,维吾尔族土陶艺人偶然发现崖上有适合做陶器的泥土,此后便有很多土陶艺人搬迁到此开设土陶作坊。在维吾尔族人民的心目中,高台民居里具有千年历史的古老土陶作坊象征着维吾尔族土陶文化的发祥地。吾麦尔的家就在高台民居东南面的一处小巷里。吾麦尔,喀什第六代土陶艺人。他出生在在一个土陶世家,从小就看着父亲做土陶长大,目前是喀什土陶艺人中最年轻的一位。

《喀什传说》 第五集:走钢丝的人

"达瓦孜" 是维吾尔族一种古老的传统杂技表演艺术。意思是高空走大绳表演,古时称为"走索"、"高原祭"、"踏软索"等。在喀什莎车县有一个达瓦孜世家,这家主人努尔艾合买提·艾买提今年七十六岁。

《喀什传说》 第六集:画生活的爷爷

吾斯曼·依明今年六十岁,从小生长在麦盖提,做了几十年的农民,但是他还有着另一个身份,那就是农民画家。除了在家陪伴孙女,依明每天都会到农民画展览馆里的画室里画一会儿画,画画已经成了他的生活习惯。

《喀什传说》 第七集:刀郎乐师

刀郎,是一个地名,“麦西来甫”在维语中是聚会的意思。连起来就是刀郎地区人们聚会时的演出。刀郎麦西来甫不仅有歌、有舞还有滑稽演出等各种艺术形式,就跟汉族人的晚会一样。

《喀什传说》 第八集:夜市

在南疆,夏日的白昼特别长……当午夜的风驱散一天的暑意,巴楚的夜市刚刚开始热闹。镜头中经营烤肉摊的肉孜·达吾提一边烤肉一边招徕生意……这里夜市的一幕幕都在呈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哲理。

《喀什传说》 第九集:玛仁糖

玛仁糖就是切糕,切糕是在新疆外地区民众在不知道名称的情况下根据贩卖时的特点所赋予的名称。玛仁糖是一种新疆维吾尔族民众采用传统特色工艺,选用核桃仁、玉米饴、葡萄干、葡萄汁、芝麻、玫瑰花、巴丹杏、枣等原料熬制而成的民族特色食品。它能补充能量及体内所需多种营养元素。了解玛仁糖的制作,敬请收看。

《喀什传说》 第十集:乌斯曼草

乌斯曼草为欧洲菘蓝的变种,是新疆特有的植物。勤劳、智慧的维吾尔族人很早就知道许多纯天然的美颜方法,比如用海娜草染指甲、用酸奶美白肌肤,用乌斯曼草描眉。维吾尔族人使用乌斯曼草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用它的汁液涂抹眉毛,会使眉毛变得乌黑发亮。除了涂眉以外,还可以用乌斯曼草来滋养头发,也会使头发变得乌黑、亮泽。这些方法在维吾尔族世代相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里的汉子歌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