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家》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是什么什么启示或思考?

身为艺术学院的学生,我们必须要掌握的就是对艺术作品的赏析能力,要从中找出中心思想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今天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何以为家》这部电影吧。

《何以为家》这部影片关注了包括难民在内的众多社会议题,触发观众深思。导演通过镜头语言塑造叙利亚难民赞恩的人物形象,本文将从镜头语言的角度来分析这部影片,透过特写镜头、运动镜头等呈现出众多议题,深刻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难民儿童的不幸。

远景可用于交代事件发生的地点及周围的环境,也可以将人物物化。

在《何以为家》开头没有直接开始接入对话,而是直接用了许多俯拍大远景、远景的镜头,将主人公赞恩之前和他的小伙伴们在叙利亚战争时期将主人公赞恩所生活的环境一一展现给观众,也侧面将叙利亚的生存现状展现给观众。

交流性最强的景别,展示人物的肢体语言和周围的环境,通过角色的面部表情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剧中赞恩与母亲交流、与黑人女人拉希尔交流等等都采用了中景镜头,展现出赞恩的早熟,内心已如成年人一样强大,行为举止都有不同于同龄人的成熟。还有一个画面是赞恩拖着煤气罐,他身后的墙上画着类似积木的彩色方块以及充满童趣意味的小花,象征着儿童的世界。然而现实中,赞恩却被迫推着比自己身体还中的煤气罐行走着,为生活而奔波,做着本不该属于他这个年龄的事情,与背景形成强烈的对比,扩大叙事张力。

特写镜头有着叙事和写意的功能,特写在人身上,可以让观众感受到强烈的情感。特写在物身上,可以为后面的剧情做铺垫,在后面的剧情起着重要的作用。

《何以为家》中,导演通过大量人物表情特写刻画人物的同时,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引发观众对电影主题的理解,由此引发人们对难民议题裹挟下的各种苦难的关注与思考。

影片中出现最多的就是赞恩的脸部表情特写,这些特写将赞恩丰富饱满的形象刻画出来。影片开头赞恩与父母在法庭上对峙时,赞恩与父母始终处于两个景别中未曾同框,也表现出他们之间是一种对立的关系。

拉镜头是拍摄范围由小变大,景别由近景向远景不断变化。

赞恩贩卖毒品替代品被赶走后,拉着约纳斯走在贫民窟中。镜头向上拉远,扩展到俯拍整个环境的全景镜头,既介绍了赞恩所处环境与空间,也暗喻赞恩无法通过这样的手段离开这里去到自己向往的瑞士,揭示了难民作为社会底层的无助。

由于拉镜头在空间上表现出不断远离被摄主体,主体日益缩小,视觉信号日益减弱,给人一种退出感,仿佛赞恩的梦想也就由此退场。作为一个没有身份的难民,赞恩与命运的对抗显得无比渺小,他无法离开这样的穷困生活。画面的落幅停留在贫民窟的全景镜头,观众情绪也随之慢慢升华,人无法战胜命运的失落感难以平息。

跟镜头是跟摄某一主体进行拍摄,拍摄主体明确;而镜头与主体之间相对距离不变,特别是摄影机在主体后方的跟摄,使观众视点与剧中人物视点重合,具有强烈参与感。

片中有三次对泰吉斯的跟镜头,第一次是镜头在泰吉斯面前,虚化了后面一直跟随泰吉斯的赞恩,跟摄镜头结束在赞恩叫住了泰吉斯,请求带他回家,泰吉斯面露难色之后接纳了赞恩,这个跟镜头就暗示了观众,跟随过程中可能会有事情发生,由此推动剧情的发展。

第二次跟随泰吉斯在嘈杂的集市中,暗示了观众在跟随之后将会揭晓泰吉斯的身份与现状。

第三次跟随是泰吉斯因为没有足够的金钱买到假身份证继续留在黎巴嫩而出门想办法,配合主题音乐显得更加凄凉,也更好地为后面被捕的剧情做了铺垫。

这部影片还原出战争的真实现状,可以说这只是战争带来灾难的冰山一角,但是这部影片让观众知道因为战争,公民成为难民,从而没有证件,成为黑户,成为社会的寄生虫,因为战争儿童没有学可上,人民真的可以死在医院的门口,每个国家的战争都使其人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现在的我们应谨记战争的危害,感谢先烈的牺牲为我们带来现在和平的社会。

影片出色的镜头设置刻画了一个善良且具备责任感同时又冷静果敢的乱世者形象。

正如该剧导演娜丁·拉巴基曾说:“我相信电影能够改变世界,即使不能马上改变现状,至少可以引发话题和争议,让人们去思考。”

迷雾终将退散,希望与绝望并行的旅途终将止步。

何以为家?电影没有告诉我们答案。

但我们知道,心无所依,无以为家。

我们也知道了,心之所向,便是家。

图文来源|艺术与传媒学院新闻中心

图文校对|阚婕 乔丹丹 

责任编辑|校党委宣传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