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和音左手135、572、461、135是什么音型135?

一、有关钢琴曲《夕阳箫鼓》的版本情况及版本间的比较

中国钢琴名曲《夕阳箫鼓》是由黎英海先生于1975年根据同名琵琶曲改编而成的。关于对该作品版本的研究现状,经查阅近十年来在国内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普遍存在信息不全或不准确等问题。笔者带着对该作品有关版本与声音技术处理方法等研究课题,曾于2004年10月专访过黎英海先生,现根据当时的采访记录和已查证的资料,整理如下有关《夕阳箫鼓》的版本情况:

《夕阳箫鼓》在国内流传的主要有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最初它被发表在《音乐创作》1980年第3期,后来被收录在《钢琴曲五首》(根据中国古曲及传统乐曲改编)和《中国钢琴作品选》上,它是在我国流传比较广泛的版本。然而,更精彩的是第二个版本。黎先生说,在第一个版本出版之后,他感觉其结构有点繁琐,经适当修改,第二个版本“诞生”。它比第一个版本在结构与和声上更紧凑,在音乐发展上更简洁更富有逻辑性。它首次发表在中国音乐学院期刊《中国音乐》1982年第1期上,这也是黎先生生前喜爱和对外极力推荐的一个版本 。之后它再次被修订并收录在由魏廷格先生编注的《中国钢琴名曲30首》一书中。两者相比,谱面、小节数几乎完全一样,但后者去掉了原来有关谱面上的速度与表情术语的中文解释,并在中文标题下方附加了英文翻译:Music at Sunset。故它仍被称为第二个版本,本文即采用此版本作为研究对象。

二、《夕阳箫鼓》音乐风格

1.作品结构。⑴该作品为无序的自由曲式。它带有有变奏性质,但不能定义为变奏曲式。作曲家在精简原来音乐材料的同时去掉了琵琶曲原有的音乐标题,并强调音乐思维贯穿发展的逻辑性。⑵作品结构:引子(1-8 ) A(9-21) B (22-33)连接(34-38)A'(39-47) C(48-72) D(73-97) E(98-115)F(116-135) G(136-183)

2.旋律。⑴主题基本特征:主题由核心音调(9-10)作五声音阶式自由模进和变化发展而成,恰似一首动人的江南船歌;旋律线常以较平稳的二、三、四度级进或迂回进行,表达了时而宁静时而低吟的意境; 各乐句、各乐节之间首尾环环相扣(如10-11,12-13,16-17,18-19,21-22),这种“鱼咬尾”的特点增添了旋律的平和与柔美。⑵偏音的运用:在尾声的补充终止中(207)用了一个变徵作为装饰音,与宫音形成增四度音程,给旋律增添了奇异的色彩与无穷的韵味。

3.复调。作品中存在一些非严格的模仿及对比复调因素(如:7-21),而在再现主题的叠句部分与尾声中(197-208),则把支声、模仿及对比复调结合起来。

4.调式与调性。全曲以降A商(五声)为主要调性,性格柔和、优美,并在降G宫系统游移(如G段,136-183)与降D宫系统游移(如F段,116-135),且调性色彩的变化自然,巧妙。

5.节奏与速度。对核心音调和主题进行加花、变奏是该作品最明显的节奏特点。如:核心音调节奏型(9-10),采用加花、变奏等手段对其进行扩充(3,184-187)或加花变奏(188-190)。又如:A段结尾句的材料(19-21),在E段(98-115)中分别采用拉宽节奏(98-107)和加花、变奏(108-115)等手段。

各段速度变化与对比较大(见各段速度标记),且常随音乐发展的需要由慢而快。如:引子部分的速度变化具有散板特征,它根据句子自然的呼吸由慢而快,从而引入主题。而高潮段(如:F段、G段)的速度变化则有“乱”的特征,即通过“慢起渐快”,使音乐产生强大的推动力与紧张度,从而使音乐逐步达到高潮。

6.和声与织体。多采用四、五度结构的和弦,如:运用重复根音的空五度和弦(如:48-54左手部分),又如:运用“琵琶和弦”――由相隔大二度的两个纯四度构成,与琵琶基本定弦的音程结构相同(如:35-37的左手部分、98-104的左手部分),以冲淡和声功能;运用相隔纯四度的平行声部(81-82),产生轻微调性重叠感。此外,还运用空八度(相隔三个八度)的效果来模仿古琴深沉而悠远的音响(55-59)。

织体写作以支声织体为主,即运用旋律本身产生织体与和声,使左手支声部伴奏音型化,如:A'段(39-47)左手伴奏音型即为支声织体。而第164-183小节,则模仿了克列门蒂《名手之道》第十二首(如:3-5)中分解和弦的写法。

三、《夕阳箫鼓》的演奏方法

1.声音――音色与触键。经分析与视听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的音响效果,不难发现其部分构思(如音响、音色、演奏法等方面)隐含着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的痕迹。即钢琴曲《夕阳箫鼓》本身有模仿其它民乐演奏效果的特征。因此,可推断作者的创作动机之一是想把钢琴当作一种能模仿民乐队中部分乐器的乐器。如:引子部分的音色与奏法就带有强烈的模仿特征:第1小节通过模仿琵琶的轮指奏法来模仿鼓声;接下来第2、第3小节以及后面的几小节则分别是模仿古筝和箫的音色与奏法;而在C段中,先后出现了对古琴、箫与古筝在音色和奏法上的模仿;此外,在D段中,轮番出现了对小木鱼与古筝音色与奏法上的模仿……

既然该作品在声音方面蕴涵着如此丰富的特点,那么,在钢琴上怎么表现琵琶的轮指、古筝的刮奏、箫的音色?怎样表现小木鱼的音色与其所在音乐片段中的意境与情趣?

笔者认为,既要吸取并想象琵琶、古筝、箫、鼓等民乐的音色特点与某些特定的弹奏方法,也要对音色的变化与要求进行合理化的调整,因为作品本身毕竟是钢琴化了的中国风格的改编曲。如在弹奏第一小节――模仿琵琶轮指的片段(琵琶的轮指模仿鼓声)时,手指的下键动作要干脆、利落;而在弹奏模仿箫(4、5)的片段时,应该尽量避免颗粒性,手指几乎不抬起来,多用横向的力量,少用垂直的力量,并适当地运用弱音踏板。此外,还可以利用琴键的杠杆力学原理,把位置触键往后移动(离身体更远的位置),从而达到既减小音量,也使音色柔和的效果;在模仿古筝(如第6,76,80小节等)的片段时,手指尽量贴键,充分运用腹部的气息把身体(主要是背部)的力量迅速传到指尖,然后力量随着音乐的起伏在指尖之间作快速的转移,从而赋予旋律足够的光彩与活力;在弹奏模仿古琴音色(55-59)的片段时,手指的力量多一些,并要适当配合弱音踏板的运用,从而使得左右手平行八度的旋律富有低沉而清晰、柔美而优雅的特点;而在模仿小木鱼(75,79)音色的片段时,由于小木鱼的音色清脆,响亮,演奏时,下键尽可能迅速、有力,并富有冲击感,从而表现出一种幽默、轻快的情绪。

2.用力。为了追求丰满、圆润、抒情歌唱的音质,无论是弹奏单旋律片段还是和弦八度,在手指掌关节主动低位用力的同时,还应强调有效运用身体的力量,即:通过肩膀、手臂、肘部、手腕的整合把力量传到指尖,并让指尖对键盘产生一定的压力与紧张度,然后再根据旋律中音与音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气息的连贯与内心的歌唱,使每个音符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即使只弹奏一个前倚音(11,12),也要适当运用身体的力量来增加声音的厚度与弹性,从而避免因单纯手指用力而产生单薄、苍白的声音效果。至于用力的多少,建议在每个音符(或每组音甚至每个乐句)下键前提前考虑好用力的部位及用力的大小,且下键后能及时调整用力部位以有效控制声音的平衡。

3.节奏与速度。该作品多处(如引子部分与高潮段)均运用弹性节奏与由慢而快的处理方式,但具体的快慢程度应根据它们在作品结构中的位置、功能与音乐材料的不同而不同,这跟西方音乐的“Rubato”(弹性节奏或伸缩处理)不完全一样,这种处理方式更接近江南丝竹。演奏时应该根据句子、段落之间的呼吸,音乐紧张度的渐变来强调乐句内部、乐句之间以及段落之间的内在的逻辑关系,并力求找到有关节奏与速度变化的平衡关系来寻求音乐语言本身在节奏与速度上的自然韵律,这样才能有利于准确地表达该作品的结构与内涵。

4.装饰音。由于该作品的许多装饰音(如:引子部分的前倚音与装饰性华彩旋律片段及A段中右手快速分解和弦)均系模仿箫与古筝的音响效果,在演奏中应该多用“滚奏”来弱化钢琴本身所特有的颗粒性,使音色圆润、饱满、柔和。此外,还应注意装饰音与旋律的主次关系以及装饰音在音乐片段中的层次安排,从而决定装饰音在声音轻响度上的合理安排。如:A段右手快速分解和弦,它们在声音层次上是对主旋律的补充与装饰。因此,力度与音色处理应十分轻柔,不能与旋律享有同等的声音轻响,否则在呼吸上必将打破主旋律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而当装饰音作为独立的华彩旋律片段出现时,在声音轻响度的处理上则会有所不同。例如:第6小节(引子部分)是对古筝快速拨奏音响效果的模仿,在演奏时应该表现出古筝所特有的行云流水、气贯长虹的气势。

5.指法。由于该作品的旋律富有浓郁的“五声性”,演奏者应顺应五声音阶特有的指法或根据键盘特有的“地形”来决定指法,才能圆满地完成演奏。如:模仿古筝演奏的片段(186-187),可按照音的不同分组来决定指法,即:以每五个音为一个把位,分别用左手的5、4、3、2、1指与右手的1、2、3、4、5指交替弹奏。这种指法简单易于演奏,确保了演奏的准确与安全。

在装饰音的弹奏中,应根据键盘的“地形”决定指法。如第98小节的颤音,属于相邻的黑白键交替,用相间的手指快速交替――用2、4指比用2、3指或3、4指更方便、更有效;再如第99小节的颤音,属于相邻的黑键与黑键交替,此时则用相邻的手指快速交替会显得更易于弹奏――如:用2、3手指快速交替,手指与键盘基本保持水平角度,用指腹触键。

6.踏板。踏板的运用经常充满了许多不定性因素。演奏时应根据旋律的呼吸、和声节奏、特定的音响效果、钢琴本身的实际情况以及演奏者的审美情趣来决定是否用踏板,用左还是右、或用左、右踏板以及用多少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在演奏《夕阳箫鼓》时,大多情况下可用右踏板,充分发挥其润色与延音功能。如:主题(9-21),让旋律更加连贯、富有歌唱性,但要注意声音清晰、干净,让第一个音或和弦自然地连到下一个音或和弦,不要有重叠音响或混响。

当在弹奏模仿古筝片段(如第6小节)时,这时加入的右踏板,踩的时间应稍长一些,使声音产生混响、丰厚的效果;

而弹奏模仿古琴(55-59小节)片段时,可以适当运用左踏板,产生幽静、空旷、远古的音响效果;同时也可以用“点踩” 的方式加入右踏板以润色,从而使声音既干净又不至于干涩。

综上所述,钢琴曲《夕阳箫鼓》是作者在原有音乐材料的基础上加以精简,并融合中西传统作曲技法以及琵琶、古筝等民间乐器与钢琴演奏技法为一体而改编的一首具有中国风格的钢琴名作。在演奏中,只有充分理解其音乐内涵并掌握其演奏技巧,才能准确地表现该作品清新、淡雅的格调与柔美、优雅的意境。

[1]魏廷格(编注):《中国钢琴名曲30首》,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4。

[2]卞萌(著):《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华乐出版社,1996.8。

肖利频:苏州科技学院音乐学院。

拉威尔(Ravel):高贵而伤感的圆舞曲

该曲实际是为舞剧的配乐,1911年先作成钢琴曲,1912 年再改编成管弦乐。舞剧剧情为_1825 年,巴黎交际花阿迪莱德家中举行舞会,高雅的罗莱丹借花向女主人求爱。全曲由八首小圆舞曲组成,各小圆舞曲速度对比鲜明,乐曲性格各异,段落的划分十分清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钢琴和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