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有人抖音短视频评论员靠谱吗好奇别人是干什么工作的?

这是半佛仙人的第451篇原创

最近因为辛巴和罗永浩,职业打假人王海又火了一把。

刚开始打假辛巴的时候,有人猜测这是抖音要干快手,王海只是资本手里的一杆枪,没想到王海反手就给罗永浩来了一枪。

快手不喜欢他,抖音也不喜欢他。

所有资本都不喜欢王海。

如果你是资本,你看着王海也头疼,他完全不管什么拉一派打一派或者远交近攻,短视频平台一共两个巨头,他一次就能得罪两个。

哪怕上一秒他还在打击你的竞争对手,但你知道这并不意味着你就可以偷着乐了。

只要你符合他的捕猎标准,他随时可能来搞你。

而且王海选择目标的原则很明确,专打大公司大资本,因为体量大,赔得起钱,打假的收获丰厚。

有趣的是,王海本身也是资本的一部分。

他名下有多家职业打假公司,鼎盛时期员工超过两百人,各个身怀绝技。

在王海打假的上半场,他就是作为一个普通人去打假的,以个人身份出面,每次都要自己下场。

但是在下半场,他选择了用资本思维打资本。

模仿资本的思维,运用资本的模式,同时也获得了资本的效率。

只有魔法才能打败魔法。

某种意义上,王海成为了资本中的一个癌细胞。

王海这个人非常有趣,在和打假搭上关系之前,他本身就是一个经历非常丰富的人。

王海的父亲当过几年民办老师,在王海出生后,他父亲辞掉教职,承包了学校的校办厂,后来又把厂子迁到了青岛的市郊。

工厂的新址离城区很远,从此王海的父母住在厂里,当时才小学二年级的王海和年幼的弟弟住在家里。

两人每个月只能见到父母一次,那就是领生活费的时候。

这段和父母分居的生活一直持续到了他初中毕业,直到1989年,王海的父母才搬回家中。

还没和父母过上几天温馨的家庭生活,他父亲承包的厂子在北京的办事处便出现了大量贪污和携款潜逃,导致工厂入不敷出。

他父亲就和他商量,家里需要一个可信的人去北京,希望他作为长子能承担这个责任。

很多年后,王海在自己的自传里写到这件事情的时候还是很遗憾。

他在书里强调自己的学业稳居年级前二十,完全可以考上高中,但他只能放弃上学。

到北京后,他接管了办事处的财务和业务工作,当年度,工厂便扭亏为盈。

他没具体聊过自己当时是如何遏制住贪污的,但是此后的很多年中,他不断在类似的事情上展现出奇特的敏锐。

有一次有个记者去采访他,两个人在街上逛了逛,王海顺手在早点摊上买了一个馒头。

他看了一眼馒头,掏出手机拍了张照片,转头对记者说,这个馒头白得过分,面粉肯定有问题。

再有一次,王海在商场买了件羽绒服,看了一眼,就感觉羽绒含量没标牌注明的那么高。

他找鉴定机构测了一下,果然不出所料。

这种敏锐非常有意思,有时候并不是真的发现了什么端倪,而是一种近乎PTSD的直觉。

简单说,就是被坑多了,产生了惯性,看到什么东西都觉得有坑,都想拿去测一下。

尴尬的是,大部分时候他都猜对了。

如果坑真的无处不在,那么被迫害妄想症可能才是正常人。

来到北京的第三年,王海父亲承包的工厂转型外贸,王海终于从办事处解脱出来,为了打发时间,他开始学习外贸和法律知识,还花钱报了函授班。

后来王海在打假过程中展现的对法律的熟悉和运用,多半离不开这一时期的积淀。

又过了几年,时间来到了1995年。

1995年二月的某一天,王海在北京东城宽街的一家书店里,偶然翻到了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也正是在这一年,王海完成了人生中第一次打假。

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颁布前,我国的民事法律的赔偿原则一直是损一赔一,在法律上这种赔偿形式被称为补偿性赔偿制度,与惩罚性赔偿制度相对。

所谓的补偿性赔偿,就是说对于平等的两个民事主体之间的侵权行为,一般是造成了多大的损害,就判令给出多大的赔偿。

但是在1993年颁布的《消法》中,我国第一次以特别法的形式引入了惩罚性赔偿。

《消法》第49条规定,经营者若有欺诈行为,需要加倍赔偿。

损一赔一变成了损一赔二。

不过,在第一次翻阅《消法》的时候,王海注意到的倒还不是“商机”,而是立法的缺陷。

他发现《消法》对很多概念都缺少详细解释,比如哪些消费行为受到《消法》的保护,比如具体什么情况下适用于假一赔二,这些都没有明文规定,所以49条看起来很好,却缺乏可操作性。

王海的判断并没有出错,这些问题一直持续到95年9月1日,北京市出台《消法》的地方性法规为止,才有了明确的解答。

有很多问题在立法的时候无法做到事事周全,但修订法律又是一件不能轻率的事情,所以法律改变的速度经常会跟不上社会变化的速度。

幸好,法律也总是在不断地自我进化和完善之中,就好像1995年的《北京市实施〈消法〉办法》对《消法》49条的补充一样。

但王海第一次打假的时候,这些法律法规尚且还在酝酿之中。

他走的是一条没有路的路。

他曾经走错过方向,也曾经走得歪七扭八、毫无章法。

1995年3月25日,怀着对《消法》49条的好奇和困惑,王海去了一趟北京隆福大厦。

他想试试假一赔二的规定到底好不好用,所以这次就是奔着买假货去的。

在二楼,他发现一款索尼耳机的合模缝处有毛刺,看着有点像假货,但是他不敢买——万一买到真货咋办。

犹豫了半天,最后他还是花170块钱买了两副。

主要是觉得,一方面钱不多,另一方面东西质量虽然差劲,但即使是真货,大不了拿去送人。

王海老师真是情商鬼才。

后世有些被王海痛打过的企业对隆福大厦耿耿于怀,他们觉得如果不是隆福大厦卖了那两副假耳机,王海也不会走上职业打假人的道路。

但这个假设有一个根本性的错误,即使耳机检测出来不是假的,王海也会去买其他东西,直到买到假货为止。

更何况以那个年代的情况,买到假货比买到真货更容易。

后来王海回忆起这件事情,他说自己当时倒不是为了赚钱,

“赔不赔钱其实都无所谓,我只是觉得这个索赔的过程一定会非常有趣。”

事实上,这个过程有趣不有趣不好说,但真的很魔幻。

先是东城区消协的电话打不通,王海决定上门去找,结果就连神通广大的北京的哥都不知道东城区消协在哪办公。

他好不容易联系上市消协,结果又被市消协踢到市技术监督局;

再被市技术监督局踢到东城区技术监督局;

再被东城区技术监督局踢回市技术监督局;

再被市技术监督局踢到索尼公司驻京办事处;

再被索尼公司驻京办事处踢到了东城区工商局。

王海老师揉了揉自己的屁股,算了一下打车钱,发现打车吃饭住招待所加起来,已经花掉他两百多块钱了。

但这两幅耳机只能赔他170块。

王海大怒:亏了呀,我淦!

于是他立刻又去隆福大厦买了十副耳机。

这个下意识的举动,也是王海后来缔造的职业打假人这个行业的核心逻辑:

为单一商品索赔的时间金钱成本,远高于消费者所能获得的赔偿,所以除非为了出气,普通消费者很少愿意为了一件商品的索赔去起诉和大费周章。

但大量购买同一商品并索赔的成本,则除了财力上并没有太多区别,所以为什么不能通过大量购买同一商品,来摊薄维权成本?

本质上,从个人维权转向职业打假,是经济学原理主导下的必然。

这场王海打假的第一战并没有分出胜负,而是以东城区工商局的调解告终。

在东城区工商局的调解下,隆福大厦同意退赔前两副耳机,但拒绝退赔后面王海买的那十副,理由是:王海买的时候“已经知道那是假货,属于知假买假”。

他说“知假买假凭什么就不能退赔,法律是不能随便打折扣的,实在不行就让法院进行裁决”。

但隆福大厦拒绝接受王海的拒绝接受,他们觉得自己岂能向这个土包子低头。

王海只得先给那十副耳机退货,然后带着先前买的那两副耳机离开了。

此时,算上还没退款的这两副耳机,这一次运用《消法》的尝试给王海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了580元。

一直到很多年后,王海都实现年入千万了,他仍然清晰地记得这个数字。

后来有记者问王海,经过隆福大厦时会不会回头多望上一眼。

他没说会还是不会,而是说。

我已经很久不到那边去了。

隆福大厦事件结束的一个月后,王海回到了青岛。

但风波才刚刚开始酝酿。

随着《中国消费者报》刊登对王海的专题报道《刁民?聪明的消费者?》,王海一夜之间成为了消费者维权的代表人物。

《消法》起草人、民法学家何山也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评论,总结起来,核心观点就是无论消费者出于什么目的购买,只要经营者存在欺诈行为,就应该为假货退赔。

王海得到了来自媒体、民众、法学界的广泛支持。

在舆论的压力下,1995年12月5日,隆福大厦终于同意加倍赔偿王海买的那十副假耳机,刁民变成了“打假英雄”。

同年12月15日,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举行了新闻发布会,授予王海首届“消费者打假奖”,并奖励王海5000元。

这是王海最高光的时刻。

那段时间里,各路媒体争相想要采访他,每到一个城市,都有记者陪同他去当地商场,见证他的“现场打假”。

如果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可能很难理解王海为什么会如此受到媒体和舆论的追捧,但放在那个时代却是理所当然。

那是一个很狂野的时代,各种野路子的创业者用最极致也最快速的方法去追逐财富,有许多营销神话放到现在来看,其实就是谁更敢吹,谁更没有底线。

在那个年代,资本作恶是没有代价或者代价极其轻微的,因为普通人在自己有哪些权利、应该如何保护自己这些问题上,依然懵懵懂懂。

用王海的话来说,企业和个人消费者之间是绝对的组织不对等和信息不对称。

企业有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作恶和自保,但普通人却只能依靠个人的力量,各自为战,一盘散沙。

企业可以在电视台和报刊广播投放大量虚构伪造的广告,普通人却没有值得信赖的,和企业没有利益相关的渠道对这些信息进行验证和核实。

消费者不知道该信什么,也不知道该不信什么,分不清哪些是假货,也分不清哪些是真货,即使是那些涉及到生命健康安全的商品,也不得不用自己的身体去尝试。

在第一届315晚会上,那英的那首《雾里看花》,用的是最温柔最委婉的曲调和歌词,唱的却是极端残酷的市场困境。

而许多我们现在常用的法律,在当时又还只是草创,并不为普通人所熟悉。

这个时候,王海,以及其他像王海一样萌生了维权意识和思想,并且有足够行动力付诸实践的人的出现,无疑是对改变其他消费者观念极为重要的示范。

王海摸着法律过河,我们才能摸着王海过河。

他不是他自己,他只是一个案例,一个用来演示如何使用法律的教具,或者就像王海自己所说,他只是《消法》的一个衍生品。

社会需要,时代需要,所以才有了王海。

王海,是时代的工具人。

随着中国消费者报社和中国消费者协会连续数年的相关座谈会,以及众多媒体的广泛报道,王海等人的案例被普及到了全国,也确确实实提高了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经营者的规则意识。

对普通人来说,王海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告诉他们“原来还可以这么干,而且我也可以这么干”。

保护自己是一种本能,并不需要教,但是让他们知道怎么运用法律,来安全合法的保护自己,这很重要。

对经营者来说,王海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警示,这是一种非常古老但是有用的威胁,就和老人对小孩说不听话就会被大灰狼叼走一样。

王海管不到所有商家,即使在他最活跃的时期,他打击到的商家也只占制假售假市场的极小一部分,但是只要有被王海盯上的可能性,起码这些人在作恶的时候会更掩饰一些,更收敛一些,这就够了。

真正能改变这一切的,终究还是多年不间断的市场整治和潜移默化的法律宣传,王海也好,所谓的职业打假人也好,只是窘迫时期的替代品。

他们的确不是长久之计,以恶制恶也的确是饮鸩止渴,但是在那个时代来看,他们的出现又是一种必然,他们的存在也是一种不可或缺。

对于那个乌烟瘴气又光怪陆离的时代来说,一切本来就是新的,新出现一种以恶制恶的打假人,又有何不可?

我们很难责怪这些打假人在行事的时候不讲规矩,毕竟他们的对手也不喜欢讲规矩。

既然双方都没有规矩和原则,那么最原始的丛林法则也许才是合理的。

有趣的是,无序最终往往会导向有序。

现在通行的很多商业准则,本身就来自于那个没有准则的年代。

当各方利益不断发生激烈膨胀和对抗之时,必然会出现一个动态的平衡点。

在这个点上,所有利益诉求都能达到相对的实现和妥协,这就是规矩。

他们不讲规矩,但规矩将从他们身上诞生,以他们的辉煌或牺牲为养分。

如果没有王海和其他人去试错,世界或许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尺度和雷池在何处。

王海活到了今天,并且活跃到了今天,所以此时此刻他才会被我们记住和讨论。

但是在时代的阴影之下,还有更多做着和他相似事情的人,已经死去或者沉寂。

王海,只是那个蹚雷成功的人。

王海轰轰烈烈的个人打假事业只维持了不到五年。

五年间,他多次上电视、上报纸,个人荣誉拿到手软,还出了好几本书,被全社会歌颂和崇拜。

随之而来的,便是从“打假英雄”到“攫利小人”的急转直下。

2000年,有人向王海爆料天津的津成电线存在质量问题,王海马上着手搜集资料。

津成电线与之交涉,私下给了王海16万元,要求他停止调查。王海口头答应,实际上仍然在准备起诉,并且在电话中要求津成电线拿出100万元。

王海没想到,津成电线直接撕破了脸,不但把通话内容录了音,而且专门召开新闻发布会,把录音公布了出来。

舆情哗然,之前支持过王海的媒体纷纷倒戈,有人说王海是寄生在企业身上的“寄生虫”,也有人说王海是一种“畸形产物”。

还有一篇关于职业打假人的文章里,指名道姓说王海就是一个攫利小人。

但凡把人设立得太高的,走起路来都容易扯着蛋,这个道理,王海在二十年前就已经实践过了。

十几年后移动互联网大兴,王海在打企业假的时候,不忘打互联网上的“假人设”,其中说不定也含有一丝劝诫之意。

当时的王海心有不甘,他到处搜集资料,准备卷土重来,再怼一波津成电线,以挽回自己的名誉。

王海没有想到的是,这场预期中的“翻身仗”还没开始便已经结束了。

由于巨大的精神压力,王海失眠了一周。在失眠的第七天,他接到了一个打过来问候他亲人的侮辱电话,挂掉电话以后,紧接着他又弄丢了自己的钱包。

他试图向别人求助,但周围竟然没有一个人愿意帮他。

一连串糟糕的事情让王海的精神崩溃了。

他冲进南宁国际大酒店,在酒店前台大肆打砸了一通,然后就被民警给拘留了。

王海的妻子从深圳赶来,帮他付了一笔赔偿金,此时,王海已经被送进了南宁市第五人民医院。

南宁市第五人民医院,是一所心理医院。

更通俗的说法,是精神病院。

从精神病院出来以后,王海放弃了身上的光环。

他宣布退出个人打假行业,不再以个人身份出面打假,随即成立了4家打假公司,开始帮别人“代打假”、“代维权”。

王海对自己的公司是这样介绍的:

我们做的仍然是公益打假,揭露欺诈行为是公益的,再比如“王海热线”也是一个不盈利的、纯粹公益的项目。

但是我们帮助消费者维权,向消费者提供律师团队的服务,这是要收费的。

赚法律服务的钱,不赚打假的钱,这是王海想出的新赛道。

据说,知假买假的老本行,王海也依然在做,只是他已经不再自己出手了。

他会把项目分配给不同的员工,还会建立专业的项目组:

有人负责搜集线索,有人负责调查取证,还有人专门去一些工厂卧底。

大部分项目都比较简单,比如说,如果有牛奶品牌宣传自己可以治阳痿,王海就会派人去买这款牛奶,记录下购买流程,然后要求牛奶厂家证明自己确实可以治疗阳痿。

厂家当然没办法证明,这本来就是一种智商税,王海的公司就会开始走法律流程索赔。

这是真正的用资本的思维打资本,流水线式的打假法,多项打假工作可以同步进行,效率极高,而且还分摊了风险。

从这个时候起,王海正式变成了资本,他用资本剥削剩余价值的模式,把打假变成了打工,把一件有着古典浪漫和个人英雄主义的事情,变成了需要上班打卡的普通职业。

他公司的那些卧底,调查员和律师团,他们不是孤胆英雄,而是有组织有体系有后盾的职业选手。

在那个年代,个人打假人的命运是非常叵测的。

成都民间打假第一人,化名刘江的黄勇,因为打假各地电视台的虚假广告,被联合起诉敲诈勒索。

直到今天,到搜索引擎上以“打假人”和“坐牢”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仍然能找到大量相关案例。

刘江案发生后,有人问王海怎么看,王海沉默了一会,说,刘江的问题在于不懂法律,没有完整的风险防范流程。

但即使懂法律,甚至自身就是律师,也不见得就可以高枕无忧。

2003年,王海的一个朋友,同为打假人的律师黄立荣,在对紫禁城国医馆监控取证的时候被对方发现,遭到多人殴打,导致身上十根肋骨骨折,肝脏破裂,此后不治身亡。

黄立荣的死,似乎是某种不祥的警告:

这本就是一个游离于光暗之间的行业,你不光要懂得如何应对光,更要提防暗。

所以即使有了公司,有了团队,王海仍然保持了足够的谨慎和小心。

他几乎不在媒体面前摘下墨镜。

为了控制风险,他还一度把公司的员工从两百多人精简到三十多人。

如果有必要去现场,最多的时候,他会带上九十多个保镖。

即使如此,他仍然很难获得足够的安全感。

从2000年到2010年,差不多十年的时间里,王海名下的打假公司一直在活跃,但他本人却努力在外界面前隐藏自己。

直到2011年,他才因为起诉耐克而重回媒体视野。

但这一次,他拒绝了媒体的神化。

他公开说,职业打假人既不是英雄也不是小人。

商人这个定位很中性,不吹不黑,不捧不踩。

商人既可以做好事,也可以做坏事,既可能有原则,也可能没底线。

对错只看个人,好坏与身份无关,一切都要就事论事。

英雄也好,小人也罢,都是别人给他的定位。

但商人这个定位,不来自于其他任何人的意志,完全是他自己的选择。

离开个人打假行业后,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说了两句话:

“打假和正义从来没有关系”。
“除却本能,人的一切行为,本质上都是交易行为。”

他说的是对的,但这些话从一个曾经的英雄、后来的小人口中说出,总显得有些黑色幽默。

确实,王海不是什么正义斗士。

他的打假公司三十万以下的案子不接,年入过千万,总不能说正义也有出场费吧。

他会因为某个企业给了足够的钱而选择和解,选择性的正义当然也不是正义。

但你也不能说他是一个坏人。

他确实是为了赚钱,但在赚钱的过程中,他客观上也打击了造假售假者,后期的打击范围还扩大到了虚假宣传和品控不合格的公司。

他会使用不那么光明正大的手段,比如收买员工,派人卧底。

但要对付黑暗,本来就只能用黑暗的手段,甚至要比坏人更坏。

王海本人也确实没有那么“正”,他不但接受庭外和解,还主动索要过“封口费”。

但即使是没那么彻底的打假,也增加了企业作恶的成本,当作恶的成本超过作恶的收益时,企业自然会循规蹈矩。

为什么造假和作恶屡禁不绝,罚之不尽?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收益太大而惩罚太轻。

王海这样的人的存在,就是坏人作恶路上的一道坎。

王海的手越毒,坏人摔得越疼。

至于“封口费”这个东西,在当年那次翻车以后,已经从他的字典里彻底删除了。

此后二十年,王海再也没有翻过车。

以王海的职业,得罪人不是一种可能性,而是一个必然。

每天都有无数人在盯着他,只要他行差踏错一步,等待他的马上就是牢狱之灾。

但他依然活蹦乱跳地跳到了今天。

很多人都看他不顺眼,却拿他没有办法。

他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索赔诉求,确保一切都在法律允许的范畴之内,并且确实是在“打假”。

“打假是目的,赚钱是手段”,这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微博上挂着的签名。

我确实赚钱,但赚钱只是做了正确事情的结果。

这就是一场交易,很公平。

有趣的是,当王海在舆论面前躺平,直言不讳自己打假就是为了赚钱的时候,他的路忽然变得开阔起来。

大家不再用英雄和完人的标准来要求他,反而开始自发解构职业打假背后的正面意义。

在B站上那些关于王海打假辛巴的视频里,评论区下的用户展现了一种与二十年前的媒体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

“他确实赚钱了,但他做的是不是好事?是不是对社会有正面作用?”

“他确实知假买假了,但如果你们不造假,王海能奈何你们吗?”

就连王海所说的“骗子是割老百姓韭菜的人,我是割骗子韭菜的人”这样似乎不太圆滑的发言,也变成了真性情的流露。

25年来,王海的定位历经了多重转变,很难说哪一个才是真实的他,又或者,哪一个都是他,但也都不是他。

从1995年买了那两副耳机开始,他的身份历经了“刁民”,“打假英雄”,“攫利小人”等各种变化,最后定格在“商人”。

上面说的这些身份,有的是外界强加给他的,比如刁民。

早期王海的“打假”还停留在自己买假货去索赔的时候,有人问他,你知不知道这是假的,王海说我知道啊。

那个人说你特么知道是假的还买,你这不是刁民吗?

后来王海写了一本自传,名字就叫《我是刁民》。

但这本书的第一章,标题却是“我不是刁民”。

表面上他服软了,其实他从来都不服。

有的是舆论赋予,而他又乐见其成的,比如打假英雄。

有一段时间,王海特别陶醉于英雄这个称号,他上了《实话实说》第一期,频繁在央视的新闻节目里露脸,还去客串经济频道的主持人。

但问题是,英雄必须是伟光正的,动机里面必须是不掺杂利益的。

那年头国内还不流行黑暗英雄的设定,正确不绝对,就是绝对不正确。

王海没有刚开始就拒绝媒体冠以英雄的名号,这也许是他最大的错误,但又情有可原。

哪个年轻人能拒绝荣耀的诱惑呢?

但他又承担不了英雄的枷锁。

于是他便有了第三个身份:攫利小人。

2000年,王海向津成电线厂索要一百万“封口费”的那段电话录音被曝出后,他在舆论中的形象一落千丈。

公众接受不了心目中的打假斗士跌落神坛的反差,之前有多崇拜,幻想破灭后就有多愤怒。

接受不了反差的不止公众,还有王海自己。

他想过挽回自己的名誉,也因为辱骂而失控过,但最终,他的选择是淡出媒体和公众的视野。

当不了英雄,那就不当了吧。

谁也没想到,他不想当英雄以后,却又在另一批人的心目中成为了用黑暗对抗黑暗的反英雄。

命运的玩笑,有时候就是这么奇妙。

辛巴和老罗,包括整个电商直播,大概都只是王海打假路上的一个过场。

王海说电商直播是打假人的富矿,里面的假货太多了,随便打开一个直播间看五分钟,就会发现到处都是素材。

等到电商直播里卖假货的人少了,打假素材不好找了,他可能就换一个目标了。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打完电商直播,王海应该还会继续打下去。

如果人类能把假货卖到火星,我相信他一定也会把打假的业务发展到火星。

不为别的,就和25年前他为什么要走进隆福大厦买那两副耳机一样。

因为这个过程,真的很有趣。

这些年来,王海化身资本,用各种说起来并不那么好听的手段去打假,在公众场合永远戴着墨镜,不愿意公开露面。

然而他所做的事情,又的确是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对普通人有利的,这个立场始终没有变过。

时代从来都是有光有暗,但有时候不只有光暗对立,也可能有人身披黑暗,但脚踏光明。

或许对于一个力量远不及资本的普通人来说,这是他对抗黑暗唯一的选择。

在王海的世界里,只有黑暗到极致,才有资格拥抱光明。

至于他的动机是什么,私心和公心各占几成,这些事情其实就和六子肚子里到底有几碗粉一样,自证不了,也没必要自证。

黑暗菩萨是菩萨吗?我觉得也是。

有人质问,菩萨未必有佛心。

然而菩萨本就不必有佛心,但行伏魔事,便是菩萨身。

诸魔退散后,大家习惯于苛求品德的完美。

妖雾重来时,我们或许会接受另一种逻辑:

高手之所以成为高手,除了丰富的实战技巧,更重要的是,他们脑袋中的顶尖思维,一旦,你掌握了高手思维·····

1、你拿到任何产品,马上就知道怎么分析2、写文案有了“上帝视角”,快速找到写作切入点

3、迅速把不同的技巧串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实战中做到指哪打哪

4、你写1个小时的文案,比别人写1天的还要好,转化率高

5、学习看书的效率至少提高10倍

6、一眼就能辨别别人的课程,是不是割韭菜的

7、点评别人的文案,条理清晰,都能说到点子上

8、所有的成交文案,不仅知道怎么写,还知道为啥要这么写

毕竟技巧,你可以从书里,课程里面学到,但是这些顶尖的高手思维,只有2个办法,可以获得:

1、你自己悟(没有天赋,没有足够时间,你就别想了)

2、高手一对一秘密传授(不花几万学费,别人也不会轻易告诉你)

但是今天,你运气真好,我首次公开,21种顶尖文案高手只做不说的思维,你可以免费学习,每一个,都会让你脑袋被刷新

不管你是职场文案人,还是自己文案卖货,又或是培训团队文案·····这些绝密高手思维,都值得好好收藏下来,然后你每晚睡前对一遍,并且····

如果你都能用到实战中去,你会瞬间拥有一个顶尖高手的“大脑”,轻松打败99%的文案人

这些思维中,有帮你打通你逻辑的,有具体的实战技巧的,也有剖析用户购买心理的,甚至有教你如何高效学习的方法·······

好,下面我们正式开始!

不要觉得,你的产品很牛,用户就一定会买单,因为···

你觉得产品很好 ≠ 用户觉得好

记住,用户只会为自己觉得好的产品掏钱!

那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产品,用户才会觉得好呢?

2个方向,一个能帮助用户解决痛苦,一个能提供用户想要的好处

你只有从这两个角度去写文案,用户才会想要

当你这样写的时候,就是典型的我的产品很牛思维,其实这跟用户没有一毛钱关系

那么怎么写呢,回忆一下上面两个方向

第一个,课程实战帮助用户解决什么痛苦?

再也不会出现,听课时,你热血沸腾,课后,你自己一写就露馅的尴尬

第二个,课程实战用户能获得什么好处?

一旦你掌握这个文案写作秘诀,10分钟就能写一个收钱文案,并且你自己看了都想掏钱

总之一句话,你产品牛不牛,跟用户没关系,你得说用户真正关心的,用户关心什么呢,就是他自己的利益,明白了吗?

不要理解错了,这里先来说一下什么是简单的产品,什么是复杂的产品

简单和复杂不是指的是产品的功能,而是产品的同质化程度

举个例子,比如美食,衣服,面膜····这些都是同质化相对较高的产品,我们把它们归结到简单的产品类别中去

再比如,课程,软件,智能机顶盒····这些相对来说,同质化程度不是那么高,我们把它们归结到复杂的产品类别中去

当你在写文案的时候,如果是复杂的产品,我们尽可能把文案简单化,这样用户更容易理解

相反,如果简单的产品,我们尽量多描述细节,让用户觉得我们产品更加专业

比如,智能机顶盒这个产品,就可以直接描述成:

让你电视变成和电脑一样,想看啥就看啥

是不是很简单,但是用户一下子就理解了,这个产品对于我的好处是啥,对不对?

再比如写美食螃蟹,就可以多描述一些细节,像日本小说家《孤独的美食家》是这样写的:

就完全尝不出酱汁的味道

你的嘴巴和手指立刻变得滑腻腻的

你的舌头顿时冷得微微发抖

你看,是不是一下子就能感受到螃蟹非常好吃,甚至一边读文案,你一边脑海都能浮现出吃螃蟹的画面?

因为有足够多的感官细节,是不是?

所以,这个思维你懂了吗?

曾经有过数据调查显示:

相比较投资价格更为昂贵的面霜,年轻人越来越喜欢买面膜,彩妆,这些能让皮肤状态瞬间变好的产品

所以雅诗兰黛的CEO曾经也说过:

人们只喜欢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不喜欢为未来做长久打算

人为了解决当前某个问题的行动欲望,要远远高于追求未来的某个好处,或者避免未来的某个痛苦!

写文案也是一样的,要让用户看了你文案,立马就知道,能帮助他/她获得什么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最重要

比如你是卖保健品的,就不要把文案写成:

吃了XXX,让你越来越年轻!

吃了XXX,腰不疼,腿不酸,上楼更有劲

让你越来越年轻,这个好处是发生在未来的,也可能压根不会发生,所以对用户的勾引欲望不强烈

但是,腰不疼,腿不酸,上楼更有劲,是老年人当下面临的问题,是迫切需要马上解决的,所以行动欲望更强烈

这条高手思维太重要了!!!

很多新手都在犯这个错误,典型的症状就是,写的文案,别人读了,总有一种,播新闻,读报告的感觉

最大的危害就是,用户看了没感觉,想睡觉,他不认为你的文案和他有啥关系!

比如,你现在想一下,逢年过节,你收到下群发信息会不会回复?

反正我是没有回过,为啥呢?

因为感觉没诚意,不是针对我一个人发的,你有没有这种感觉?

但是如果对方专门发一条祝福信息给你,带上你的名字,你会回复吗?

肯定会,对吧,这又是为啥呢?

因为你感觉对方重视你,这条信息,专门为你而写的,是不是?

其实写文案也一样的,比如下面2句文案:

问你个问题:你家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

你觉得你会被哪句话吸引?

肯定第二句对吧,为什么呢?

第二句更像是跟你一个人在说话,在聊天是不是?

所以,记住,好文案一定要找到一对一聊天的感觉!

前面我们说了,好的文案要找到一对一聊天的感觉,那么,既然是一对一聊天,有一个问题就非常重要了

就是,你的文案一定要应景!要符合当前用户的阅读环境;

比如某商场电影院的广告:

逛累了吗?不如进来看场电影放松一下

比如某公交站台的种牙广告:

等一趟车要10分钟,我们种一颗牙,8分钟就可以了

再比如某电梯中的促销广告:

通知:8楼刘阿姨,屯了XXX过年!

是不是每一篇文案都感觉非常应景?

记住,文案融入用户身处的环境,用读起来才不会感觉突兀,你明白了吗?

举个例子,比如你拿到女性脸部按摩仪这个产品

首先要思考,这样的产品刚需度非常强吗?

很显然不是对吧,好,这个时候,你写文案,就优先解决用户动机,就是告诉用户为什么要用这个产品

敷面膜前,先用脸部按摩仪1分钟,让皮肤吸收精华能力,提升3倍

现在换一个产品,你拿到保温杯这个产品

也可以这样来思考,这个产品刚需度够强吗?

肯定的,毕竟不管出门旅游,尤其带宝宝的,肯定需要的对吧?

好,这个时候,你写文案,就要优先解决信任,就是告诉用户,我们的保温效果好,让他相信我们就可以了

早上装的水,晚上喝烫嘴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高手写文案,很快就知道,大概要朝哪个方向写,而你一直都是蒙圈的了吧?

是不是经常会感觉,自己写的文案,自己看了都不信?

你只要掌握这个思维以后,我保证,你写的文案,天生自带信任感!

比如你卖文案课,卖点是很实战,你会怎么写?

我们的文案课超实战?干货非常多?马上就能用?·····

其实你越强调,越劝,用户越不信!为什么呢?

因为没有人喜欢别人强加给他一个观点,或者结论,那么要怎么做呢?

很简单,你要这样告诉他:

你上午学完,下午就用,晚上就能收钱

有学员学完立马用了其中一招,就收了3个私教学员·····

你看,这样说用户就更容易相信

现在你的课程实战这个结论,不是你强加给用户的,而是用户通过你说的,自己判断得出来的,明白了吗?

记住,只有用户自己判断得出来的结论(哪怕这个结论是错的),他才会无条件相信

所以,你要让用户相信你的文案,你不能劝说,直接丢一个结论给他,而是要引导,提供一个依据给他,剩下让他自己判断就可以了

好,知道了这个思维,实战中怎么做呢?很简单,你多问几遍:

凭什么别人要相信XXX,有什么依据?

就可以,比如课程实战,那你就可以提问:

凭什么别人要相信课程很实战呢?有什么依据?

你看,这样提问完,你再去回答,然后把最终的答案写出来就可以,这样用户就能根据我们的答案,去反推卖点,你明白了吗?

这个世界上,没有最好的产品,只有用户认为的更好产品!

所以,高手写文案,不会想着把自己的产品,吹成天下无敌,他们想的是····

告诉用户,我们的产品,比你之前用的产品好一点,对,就这么简单

对用户来说,他们只要认定你的产品,比他之前用的产品好,他们就有了足够的改变的意愿,这样你的机会就来了

比如减肥产品,你只要去告诉,我们的减肥产品:

比她之前去健身馆更便宜,更容易坚持;

比她之前吃减肥药更安全,不容易反弹;

比她之前用节食的办法更健康,比运动更轻松······

你看,不管是健身馆,还是减肥药,还是节食,或者运动等等,是不是都是用户之前减肥的方法?

找到了这些,你只要一个一个去比较,告诉用户我们减肥产品好在哪里,是不是用户一对比,就知道,选择你的产品更好?

所以,记住,好文案就是让用户放弃原先默认选择的过程!

比如现在你去移动厅办理流量套餐,分别有下面的套餐:

你告诉我,你会选哪一个?

如果我没猜错,大概率你会选择第二个套餐,其实我要告诉你的是,第二个才是他们主推的套餐,第一个只是一个参照,目的就是为了刺激你选择第二个的!

比如你去过星巴克的话,你肯定对他们的高价矿泉水印象深刻;

你可能会好奇了,专心卖咖啡不好吗?搞这么贵的矿泉水放那里,谁会去买呀,钱烧的吗?

他们的矿泉水,不是给人买的,是给人看的!

对,你没听错,就是摆在那里给你看的。

从这两个场景中,你发现什么问题了吗?

对的,不管是场景中的套餐一,还是星巴克的高价矿泉水,其实只有一个目的:

设置一个参考,让你感觉,你的选择是最划算的,占便宜的!

所以,用户永远不是要最便宜的产品,而是要有占便宜的感觉

其实,这招在文案中非常常见,比如下面这些文案,B要比A,用户听了更有占便宜的感觉:

A:7天包退B:7天免费试用

A:今日下单,5折优惠

B:今日下单,买一赠一

A:今日下单,8折优惠

B:今日下单,返现20%

A:充值500元,享受洗车优惠价20元/次!

B:充值500元,送8次洗车免单机会!

虽然可能表达的意思一样,但是对用户来说,感觉占了更多便宜,他们掏钱就会更加爽快,这就是好文案的魔力!

首先解释一下,什么叫私域流量池?

说的通俗点,就是属于你自己的流量,你可以独立管理,反复利用,直接触达,比如朋友圈,社群,公众号,邮箱,电话等等

与之对应的就是公域流量,就是你自己支配不了,属集体所有,比如淘宝,百度,头条,抖音,B站等等

那我们在经营私域流量的时候,写文案的目的,一定先卖人,后卖货,也就是你要打造属于自己的个人品牌!

比如朋友圈文案,你就要通过文案,首先让别人相信你这个人,对你这个人产生信任感之后,他才会跟你买东西

所以,除了写产品,更重要的是,你还要嵌入一些你的生活状态,让别人了解你,去跟别人交朋友,培养信任,因为人是第一位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朋友圈刷屏被拉黑的原因,在别人没有对你产生信任之前,你狂发广告的结局只有一个

比如你是做装修的,你这样发的朋友圈文案:

好消息,在XXX地装修这样一套房子,现在只要XX元了!

这样就比较生硬,给人的感觉,就是在打广告,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嵌入一些我们的生活状态,怎么改呢,可以这样:

晚上11点了,终于帮朋友装修完了新家,算下来,总共在一起才花了XX元,朋友看了以后说超喜欢,来看看是不是你喜欢的风格?

这样说既写了产品(你是做装修的),又把促销的优惠价格交代清楚了,同时也用朋友的喜欢,侧面映证了你装修的质量好,更重要的是,也可以看出来,你是一个很负责的人,毕竟晚上11点还在忙

这个跟在公域流量中写文案有本质区别,比如电商详情页文案,你不需要嵌入你的生活,你只要把产品卖点的价值塑造好就可以,因为,别人来电商网站,目的就一个,买东西!

在以前物质匮乏的时代,人们买东西更多是为了解决温饱

但是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产品也越来越多,相比较原先单纯的物质消费,人们越来越在意精神层面的消费

所以,高手写文案的时候,尤其是同质化严重的产品,他们会越来越关注用户精神层面的需求!

比如你是卖零食的,如果你只关注用户物质层面的需求,那么你的文案就只有可能写成:

XX小零食,好吃又健康

这样就会造成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同质化,用户看了没感觉,没欲望。

但是,如果你多去关注一下,用户精神层面需求,可能文案风格就会完全不一样

好,现在思考一下,到底用户吃这种休闲小零食,追求的什么精神需求呢?

很简单,放松,对吧,毕竟,现在年轻人工作压力那么大,哪一个不想获得身心放松,对不对?

所以释放压力,是每一个人心理需求,正好休闲零食,是不是可以弥补用户这个心理需求,对不对?

那你的文案是不是就可以写成:

追剧嗑瓜子多麻烦,来一包XXX,不吐皮不脏手,好吃又健康

你看,我们描述一个用户向往的放松,减压的生活场景,然后把产品嵌入进去,是不是比单纯的说零食好吃,健康要好很多,更能勾引用户的购买欲?

记住,小白最好的学习,不是从创新开始,而是模仿!

如果你不会写标题,那么就去收集100篇阅读量10w+的文章标题,然后放进Excel表格,去拆解,提炼出你可以反复使用的句式

如果你写销售文案没有框架,没逻辑,那么就去收集100篇卖货爆文,然后一篇一篇拆解,看看别人是怎么构思文案框架,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下次你模仿着来就行

如果你痛点,写好处不勾人,也很简单,把收集的卖货爆文,每一个抄写10遍,我保证你马上会有手感······

你看,当你一开始不会做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去模仿,这样你能少走很多弯路

但是仅仅模仿就够了吗?不够

模仿完,你还要总结,比如上面提到的,提炼标题句式,写作框架等等,这些都是需要你自己去总结,举一反三,固化成自己的东西

所以,模仿的目的是为了总结提炼自己的东西;

那么总结完以后呢?那就要去实战了

记住,你学100个技巧,不如你认真实战1个技巧,因为实战,是唯一一个检验你是否真正掌握的方法,不要想太多,干就完了

实战完以后,有一个工作你一定要做,这个时候,你要及时地去复盘(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好的就继续保持,放大,坏的就避免,再优化),你甚至可以去分享给他人,帮助别人更快的成长,更重要的是·····

你在分享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理解得更加深刻,下次再执行的时候,你会更加地得心应手!

这也是我这么多年以来学习方式,希望对你用!

问你个问题,你写销售文案,第一步写什么?

是介绍产品吗?说我们产品有多厉害吗?

你记住,所有的成交文案,第一步,都干一件事,那就是

很简单,让用户不走,继续看你后面的文案

你想想一下,你平常在刷抖音,或者刷朋友圈的时候,是不是手指划得很快,但是为什么你突然一下停住,会去看一个短视频,或者朋友圈?

肯定是它视频第一句话,或者朋友圈第一句话勾住你了,是不是?

所以,如果你的文案的第一句,没有在用户扫一眼的功夫,勾住他,让她产生好奇,那你后面的内容写的再好,没用,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

比如写减肥文案,第一句可以这样:

问你个问题,不打针,不吃药,让你1个月轻松瘦5斤,想不想?想的话,继续往下看····

我拆解了100篇卖货爆文以后,终于发现了,它们开头勾引人的终极秘密

你看,开头不管怎么写,比如提问,还是颠覆认知,好处勾引等等,其实目的就一个,让用户继续往下看,勾引他们的好奇心

所以,现在检查一下你的文案开头,读完以后,你会不会有好奇心想继续往下看,如果你自己都没有,凭什么用户要看完你的文案?

你要是以为,高手写文案都是凭感觉,凭经验,那你就太天真了!

可以这样说,任何高手写文案之前,脑海中都有一个成熟的写作框架,某种意义来说,他们写文案更像是在做“填空题”!

所以,你想要成为高手,写文案的时候,也想找到做“填空题”的感觉,那么你就必须有属于你自己的写作框架

那么问题来了,框架从哪里来呢?

上面的第12条高手思维中刚刚说过,对,模仿!

比如我曾经收集的一则抖音上一个过滤网文案,点赞、评论、销量数据都很不错,是这样写的:

家里自带的这个水槽过滤网孔比较大

于是我就在抖音上买了这种过滤网不锈钢材质

喜欢的朋友赶紧点击下方链接购买吧

收集下来这个素材以后,我是怎么做的呢?

我进行了拆解,如何拆解的呢,下面简单的还原一下过程:

家里自带的这个水槽过滤网孔比较大

在帮助用户回忆自己的痛点,目的很简单,当然就是最短时间吸引用户注意!

于是我就在抖音上买了这种过滤网

当然是引出产品,或者提出一个针对上面用户痛点的解决方案,以此勾引用户继续了解下去的欲望;

这个你肯定知道,描述产品的好处,并且配合拍摄镜头,植入用户的生活场景,让用户脑海中有画面感,比如孔很小,芝麻绿豆都漏不下去等;

这里就在进一步激发用户的购买欲望,让用户感觉需要这样的一个产品;

喜欢的朋友赶紧点击下方链接购买吧

这里就是给用户传达一个购买指令,引导用户做出行动;

到这里,整个写作框架就非常清晰了,可以大概可以归纳为4步:

这样,你下次再写类似的产品文案,是不是也可以直接套用这个框架了?

之前我的很多学员,刚开始写文案的时候,怕这怕那,想了一大堆,一个字也没写

这就应了农村一句古话,一夜想千条路,早上还在大门口

这时候,我都会告诉他们一句话:

不管好坏,你先写出来!

你要知道,再牛的高手,也不敢保证,第一遍就能写出出彩的文案,但是他们敢写,写完再优化呗,明白吗?

所以,只要你敢写,就成功了一半

这就和我们打造个人品牌差不多,不要想太多,只要方向对了,就去做,去执行

因为很多问题,你不做,你是发现不了的,做的过程中再去调整优化就可以了

所以,写文案之前,不要有太大的思想包袱,必须一次完成,你就想像成是和朋友的一次聊天,怎么聊就怎么写

记住,凡是先完成,再去完美

很早以前听过一个营销大师讲过这样一句话:

复杂的人没好人,复杂的事没好事

虽然听着有点刺耳,但是仔细想想,还是有道理的!

其实文案也是一样的,所有的文案技巧,都是越简单,往往越实战,但是现实是,很多人不重视,非去浪费时间,金钱追逐那些看似高大上,却花里胡哨的技巧

举个例子,之前有个学员说,老师,我都很好奇,为啥能在这么短时间,一路开挂,提升这么快

我说,其实很简单,4个字:

我说:对呀,你以为呢?

可能她自己都不相信,她可能认为,这个难道很难吗?不是人人都能做到吗?

其实不是的,听话照做,简单4个字,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太少了,我跟很多学员都说过,但是真正能听话照做的,还是少数的

如果你报了一个课,原本一个简简单单的技巧,被老师说的高深莫测,那我告诉你,你要离他远点

好的老师一定是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地告诉你,并且是简单到,你听完马上就知道怎么去做的那种

学习文案,没几个人没被割过韭菜,也包括我自己

最大的原因是,你没有能力去判断,这个课程到底对你有没有用,更多时候,你报课的时候,是冲动的,看销量不错,看大家都在报,所以你也报

其实想要避免被割韭菜,也很简单,我教你2个技巧:

有很多老师教你的东西,其实压根他自己都没有做过,他可能只是总结能力比你强,或者善于包装自己(比如明明是团队的案例,他说成是自己的)······

所以,你一定要看,对方自己一直在做什么,有什么案例,这很重要,比如文案课

那么老师自己有什么成绩?他带的学员有什么成绩?·····

这些才是你真正要关注的,而不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别人报,你也报,那不割你韭菜,割谁?

这一点更重要,凡是对自己课程有自信,并且非常确定能帮到你的,一定会出风险承诺

比如,学完感觉没用,秒退学费;听话照做,30天用文案收不到钱,秒退学费······

你只要遵照上面2点,去筛选课程,被割韭菜的厄运就绕着你走了

你是不是看了很多书,但是,看完就忘了?一点效果都没有?下面跟你讲的这种看书的方法,是我这么多年一直在用的,我觉得效果最好,这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你,你也可以这么做!

我一边看书分为3个步骤:

第一遍,从头到尾,快速过一遍,了解一下大概,就可以了,不需要精读

B、再过第二遍,并且建立思维导图

第一遍结束以后,再来第二遍,第二遍要精读,并且你要一边读,一边干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强烈建议你这样去做,思维导图的好处是,能快速帮你梳理框架,非常清晰,一目了然,并且每一个部分知识要点,都可以在思维导图中,标注下来

我的经验是,这样一遍结束后,这本书你就不要看了,你以后,只要把这个思维导图记在脑海中就可以了

做完思维导图后,稍微过两天,你再把思维导图打开,此时,你只要打开思维导图的第一级菜单,隐藏掉所有的子菜单,干什么呢?

你去回忆,回忆什么呢?

回忆每一个第一级菜单下面的知识点,只要你能完全地口述出来,恭喜你,你就算吃透这本书了。

如果回忆的时候,忘掉了,就打开看一下,然后接着回忆,直至全部回忆出来为止;

甚至你睡觉前,闭着眼睛,花5分钟,都可以去回忆,不要多,只要你能持续回忆个3-5遍,我保证你永远都忘不了了

在销售文案中,有一句至理名言,叫:

让用户满足就错了,让用户好奇就对了

不管是标题,还是在塑造卖点的价值,你都要让用户充满好奇,想要进一步去了解才可以

A、分享给你10种文案总监“实战心法”

B、揭秘10种不为人知的文案总监“实战心法”

你更想点击哪一个?肯定是第二个对吧,为什么呢?

因为第二个标题更加能勾引用户的好奇心,所以,点击欲望更强烈

再比如看下面2段引流文案

要想把产品卖爆,你必须做到下面3点:

1、价值包装,让用户看了就无法拒绝的成交主张

2、赢的用户信任,因为无信任,不成交

3、刺激用户紧迫感,让他立即行动起来

学习更多文案技巧,可以加何杨微信:XXX

要想把产品卖爆,你必须做到下面3点:

1、价值包装,让用户看了就无法拒绝的成交主张

2、赢的用户信任,因为无信任,不成交

3、这点最重要,价值威力巨大,超过前面2点加起来,想知道,马上加何杨微信:XXX,仅限前10人

你觉得,哪一段文案会让你马上行动起来?

很明显,肯定是第二段,为啥呢?

因为第二段勾住你的好奇心了,你迫切地想要知道,到底我说的第三点是什么,对不对?

所以,不要以为你在文案里面,把所有的干货都分享完了,用户就会行动,错,只有让他好奇,他才会有足够的行动欲望

如果你说,老师,为什么我的痛点戳的也够深,好处写的也够诱人,但是为什么用户看完我的文案,就是不行动起来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紧迫感不够!

你以前购物的时候,在马上要掏钱的时候,肯定也出现过这样的想法,比如:

反正不急,要不等一等?要不再比较比较?要不看看双11,会不会更便宜一些······

有这些想法是正常的,所以你在销售文案的结尾,一定要把用户的紧迫感给点燃,否则上面的任何一个理由,都会让他停止行动

刺激紧迫感的方法有很多,比如

假如你是做文案社群,就可以这样告诉用户:

前100位,只要99元入群,目前还剩15位,超过立即恢复原价999元

前50位入群,额外免费领取价值199元的卖点文案写作秘密武器,别人写1天,你1个小时就可以~

同时,你也可以多用一些紧迫性的词汇,比如手慢无、要快,名额不多·····

不管怎么样,你记住,只要你写销售文案,结尾的地方,一定要点燃用户的紧迫感,这样才能保证转化率!

学透这个思维以后,我保证,你以后写任何类型的产品文案,你都能非常轻松地把卖点的价值感塑造出来,让用户觉得,我需要这个产品

先来问你一个问题,现在你有一辆毛驴车,你想要让毛驴往前走,你会怎么办?

其实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在后面用鞭子赶,还有一种是在毛驴前面吊一根胡萝卜,这样,毛驴想要吃胡萝卜,它也会往前走,是不是?

发现没有,第一种,我们用鞭子抽打毛驴,毛驴很痛,之所以往前走,其实某种意义上,是想摆脱这种痛苦的一种表现

再来看第二种,我们用胡萝卜引诱毛驴,毛驴渴望获得美食享受这个理想状态,或者叫好处,也选择往前走,对吧

文案中也一样,你想要用户产生购买欲望,也有两种方法,一种就是告诉他,不用产品会痛苦,第二种是,用了产品有好处

记住,所有销售文案,我们在刺激用户购买动机的时候,就考虑这2点就够了,是不是非常清晰?

比如拿儿童护眼产品来举例,现在思考一下,不用我们的护眼产品,孩子会有什么痛苦呢?

很简单呀,比方说上课看不见黑板,早早戴上眼镜,老是用手揉眼导致眼睛感染·····

分析完痛苦,再来分析一下用了我们的产品,到底有什么好处呢?

也很多,不戴眼镜,孩子更喜欢运动了,性格不孤僻了·····

你看,不管是痛苦,还是好处,是不是都能让父母更有动机去购买我们的产品了?

记住,古往今来,普天之下用来影响他人的说服话术,就4个字:好处,坏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短视频评论员靠谱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