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和政治应该保持怎样的关系写作者的文化素养中为什么政治修养最重要举例

第一条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科学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引导和培养学生成为人格高尚、学有专长、能力突出、知行合一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对学生在校期间各方面表现的测定和评价。设定的测评指标既是评价学生的基本依据,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导向目标。
第三条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实行定量与定性测评相结合、过程与结果测评相结合、集中与民主测评相结合,力求科学合理地反映学生的实际素质状况。
第四条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内容包括基本素质、专业文化素质、创新素质与实践能力等三个方面,三部分所占比例分别为30%、60%、10%,综合素质测评成绩按百分制计分。
第五条  凡我校注册在籍的全日制专科学生(不含当年入校新生),均应依据本办法以班级(或同年级同专业)为单位进行测评。
第六条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按学年度进行,每学年9月份开展测评工作。
第二章  基本素质测评
第七条  基本素质是指学生在思想政治表现、道德品质修养、学习态度和作风、组织纪律观念、身心健康素质等方面具有的符合高等教育要求和时代特征的基本品质,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及其行为表现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第八条  基本素质测评包含以下五个测评项目,每个测评项目给定20分基准分,五个项目共100分。
(一)思想政治表现(A1)
1.热爱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参与任何有损祖国尊严、荣誉、利益和危害社会秩序的活动;
2.政治上积板上进,自觉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心时政,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和相关活动,自觉加强政治修养。
(二)道德品质修养(A2)
1.自觉维护社会公德,公共场所举止文雅,文明礼貌,爱护公物,敢于同不良行为作斗争;
2.诚实守信,谦虚谨慎,乐于助人,办事公道;
3.热爱劳动,热心公益;
4.讲文明,讲卫生,爱护环境,不奢侈浪费。
(三)学习态度和作风(A3)
1.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目标明确;
2.学习勤奋、认真,不无故旷课,不迟到,不早退;
3.注重课外自学和阅读,学习习惯好,考试不舞弊。
(四)组织纪律观念(A4)
1.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自觉维护公共秩序;
2.关心集体,积极参与各项集体活动,自觉维护集体荣誉,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不做损害集体利益和荣誉的事;
3.遵守宿舍管理规定,按时熄灯就寝,不喧哗、打闹,不影响他人的正常学习和休息,不损毁宿舍设备,不使用违规电器,不留宿外人,不晚归,未经许可不在校外住宿。
(五)身心健康素质(A5)
1.体魄健康,自觉参加锻炼,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活动,体育达标,成绩合格;
2.具有心理卫生的基本知识,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能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情绪稳定,乐观向上,人际关系和谐;
3.积极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增进身心健康;
4.认真参加并完成军训。
第九条  基本素质测评采取在基准分基础上分项减分的方式进行。结合日常管理记录和班级测评小组评议,按照以下标准进行减分,减分后的结果为该项最终得分,每项累计减分不超过20分。
(一)思想政治表现方面:无故不参加校、系、班级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或班集体、团支部组织的)辅导员主题班课、主题班会及其他集体政治学习,经查实,减5分/次。
(二)道德品质修养方面:不讲社会公德、故意损坏公物或破坏环境的,经查实,减4分/次;因不负责任、不讲诚信,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和不良后果的,经查实,减3分/次;所在寝室在学校或系组织的寝室卫生检查中不合格的,减2分/次。
(三)学习态度和作风方面:无故旷课减2分/节次;上课迟到、早退减1分/次;不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的,经查实,减1分/次。
(四)组织纪律观念方面:此项针对学生违纪行为方面减分。受到学校留校察看处分减15分/次;记过处分减10分/次;严重警告处分减7分/次;警告处分减5分/次;受到校、系通报批评的,减3分/次;打架斗殴、赌博、酗酒、观看并传播反动、淫秽书刊和声像制品行为,不构成处分或通报批评的,经查实,减2分/次;未经请假晚归的,减4分/次;未经审批擅自外宿的,减12分/次。
(五)身心健康素质方面:没有事前请假,无正当理由不参加学校、系、班级课外体育锻炼、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的,经査实,减2分/次。
(六)有以下情况:①违反四项基本原则者;②参与有损于祖国尊严、荣誉、利益和危害社会秩序活动者;③考试舞弊者;④违反国家法律、法令、法规,触犯国家刑律,违反治安管理条例,受到司法及有关部门处罚者,以上情形经查实,基本素质测评计0分,综合素质测评等级为不及格。
第十条  基本素质测评由班级测评小组评议后,报系综合素质测评领导小组审核。基本素质五个方面测评分累计所得总分即为基本素质测评总评分(记作F1),其计算公式为:
第三章  专业文化素质测评
第十一条  专业文化素质测评按学年度进行计算。
第十二条  专业文化素质是指学生本学年度内所修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考核成绩。成绩评定均采用百分制记分。若课程成绩评定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的,则分别换算为95、80、65分和50分。
第十三条  学生所修课程如出现补考,课程学习成绩应按补考的成绩计算。经审批同意缓考的课程放在缓考当学年度进行测评。
第十四条  专业文化素质用F2表示,为纳人测评的各门必修课、选修课单科成绩的之和,再除必修课、选修课门数,其计算公式为:
专业文化素质测评分(F2)=单科成绩之和/必修课、选修课门数
第四章  创新素质与实践能力测评
第十五条  创新素质与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工作和课外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创新素养以及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考察学生在科技学术、社会工作、文学艺术、文体竞赛以及其他实践活动等方面获得的成果。
第十六条  创新素质与实践能力各测评项目的测评内容及计分标准:
1.测评内容:包括英语水平考试、计算机水平考试、普通话水平测试以及其他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且获得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等。加分项目要求是学生在完成基本教学要求外,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如只要求通过CET-3即可毕业的专业,被测评学生若通过CET-4则可以按加分标准加分。
2.计分标准:证书等级由各学院(系)学生综合素质测评领导小组按照相关规定、结合证书获得的难易程度予以认定,参照表1加分。同一项目以最高分计,不累计加分。
表1:职业技能类加分标准

1.测评内容: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所获奖项的加分。
2.计分标准:计分标准依照表2,不同项目获奖可累计加分,同一项目获得不同等级的奖励,只计最高分;团体竞赛获奖,对其中起主要作用者,按相应标准计满分,起次要作用者,按相应标准减半计分。
(三)科技学术活动类(B3)
1.测评内容: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在公开出版的合法学术刊物发表专业学术论文、获国家发明专利等。
2.计分标准:同一成果获得不同级别奖励,以最高分计,不累计加分。
(1)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包括大学生“挑战杯”竞赛、职业规划设计大赛、创新性研究项目、科技创造奖、其他政府部门、专业学会组织的科技、学术类竞赛)、各类研究成果获得奖励等,按表3加分。
(2)在公开出版的合法学术刊物发表专业学术论文,按表4加分。所有论文加分应有出版刊物作为证明材料,录用通知原则上不作为评分依据;不同论文按篇数累计加分,被转载的论文按转载最高级刊物计分;集体合作论文前两名作者按相应项计满分,其他作者按相应项减半计分。刊物级别由系学生综合素质测评领导小组按国家和学校有关规定认定。
表2:学科竞赛加分标准

优秀奖、鼓励奖、入围奖

表3:科技活动加分标准

优秀奖、鼓励奖、入围奖
获国家发明专利每项加15分

表4:学术论文加分标准

1.测评内容:学生在合法媒体上(报刊应该具有CN刊号和国际标准号<ISSN号>、或有相关部门审批的内部准印号;网站应该是学校或各类门户网站,通过文字、视频、图片等形式发表的文学、艺术、新闻作品。
2.计分标准:系学生综合素质测评领导小组根据作品的质量、媒体级别和权威性,依据表5的评分标准确定具体媒体发表作品的分值。所有作品加分应有证明(广播、电视发表作品要有播出单位的播出证明或影音复制件),不同作品可累计加分,同一作品被不同媒体发表或转载的,只计最高分,不累计加分;集体合作作品的第一作者按相应项计满分,其他作者按相应项减半计分;集体合作作品如第一作者为教师则相应第一个学生作者认定为第一作者。学生记者、编辑等从事宣传工作的学生在校级以上发表的新闻作品纳入加分范畴。在各类网站上发表作品的累计分数原则上不超过15分。
表5:发表文学、艺术、新闻等作品评分标准

1.测评内容:学生担任学生干部、辅导员助理、招生就业助理等。
能够积极主动承担工作任务、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并因个人业绩突出受到学校及其以上级别的表彰,如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学生助理”、“优秀团干部”等,或者所主管的部门被评为先进集体,如班长任职所在班级被评为“先进班集体”、团支书任职所在团支部被评为“优秀团支部”、寝室长所在的寝室被评为“文明寝室”等,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按表6计分标准最高值计分。
能够履行工作职责、完成工作任务者按表6计分标准最低值计分。
担任学生干部任职期未超过一学期(指无正当理由中途辞职或离职),或不履行工作职责、无业绩的,计0分;兼任多项职务的学生,按其最高职务计分,不累计加分。其他情况在分数段中酌情加分。
表6:社会工作评分标准

学生助理、勤工助学基地学生干
部,学生社团干部、班级学生干
部(含栋长、层长、寝室长)

1.测评内容:对积极参加“三下乡”、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公益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其他社会活动;或者在学校五四评优中受表彰者;或者在拾金不昧、见义勇为、舍己救人、励志自强、艰苦奋斗等方面产生一定社会影响的个人或集体,以及在其他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受到校、系以上表彰的,获得优秀团队或先进个人称号的,获得相关单位表彰或书面表扬、或者撰写调查报告、实践报告获校系及以上奖励者。
2.计分标准:受到系级以上表彰的先进集体或先进个人(特别是各种协会、社团、网站所设奖项)级别需由相应学校主管单位出具加盖公章的书面认定书。撰写社会调查报告、社会实践报告获奖前两名作者按相应项计满分,其他作者按相应项减半计分,同一事迹获得表彰的按最高级别表彰计分,不累计加分,按表7加分。
3.班集体、班级、学生党支部(指建立了学生党支部的班级,下同)团支部等取得突出成绩受到校以上组织表彰并授予荣誉称号的(“五四”红旗团支部、文明班集体、优秀班集体、优良学风班级、优秀党支部等荣誉)其班级所有成员按表8加分:
表7:社会实践加分标准

表8:先进集体评分标准:

1.测评内容:参加各级各类文体艺术竞赛获奖者,包括国家级、省(部)级校、系级部门组织或认可的艺术展演或竞赛、各级各类体育竞技比赛、辩论赛等综合素质型的竞赛活动。
2.计分标准:按表9加分。同一项目以最高分计,不重复加分。本项累计加分不超过15分。
表9:文体艺术竞赛、综合素质型竞赛加分标准

第十七条  创新素质与实践能力测评采用记实加分的方法,分项累加,由此所得总分即为创新素质与实践能力总评分(记作F3),其计算公式为:
(B1、B2、B3、B4、B5、B6、B7分别表示创新素质与实践能力各测评项目的评分值。)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得分折后计入综合测评成绩,此项得分不超过10分。
第十八条  创新素质与实践能力测评按学年度进行计算。创新素质与实践能力的成果,一般应由学生本人提供证明材料并自评,经班级测评小组核查评分后,报各学院(系)审核。
第十九条  各学院(系)根据本系实际情况和该专业学生发展的需要,可以在现有的7项测评子项目内容框架下,对同年级同专业的测评项目进行适当优化或调整。各学院(系)依据本办法设定的计分标准,在不突破本大项计分项目100分和7个子计分项目30分的封顶分数前提下,确定各学院(系)7个项目的分值分配和具体计分项目。
第五章  测评结果及其应用
第二十条  综合素质测评计分办法:每学年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最终结果(记作F)是基本素质总评得分、专业文化素质总评得分、实践与创新能力总评得分的加权和,其计算公式为:
第二十一条  综合素质测评最终结果通过四舍五入精确至小数点后2位。
第二十二条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最终结果的等级认定标准:85.00分以上为“优”;70.00-84.99分为“良”;60.00-69.99分为“合格”;59.99分以下为“不合格”。
第二十三条  测评结果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相对水平,作为下列各项工作的依据:
(一)评定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的重要依据和国家助学金的主要依据;
(二)评定校内年度各种奖学金的主要依据;
(三)评选“三好学生标兵”、“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先进个人或授予相应荣誉称号的基本依据;
(四)审批经济困难学生相关资助的参考依据;
(五)毕业生鉴定工作的重要依据和学生档案的必备材料;
(六)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的参考依据。
第六章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组织与实施
第二十四条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由学校统一领导、学生处负责部署、指导,各学院(系)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第二十五条  各学院(系)成立以系总支书记为组长的学院(系)学生综合素质测评领导小组。其基本职责包括:负责全系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组织和规划;审查加分原则和依据;审核学生测评成绩;答复学生咨询;处理学生申诉等。
第二十六条  各班成立以辅导员(班主任)为组长的班级测评小组,负责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具体组织实施。测评小组成员一般为5-7人(成员总数为单数),且必须有2名由全班民主产生的非学生干部成员组成。班长、团支书负责测评的组织、联络、协调等工作。
第二十七条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程序如下:
(一)各班班长、团支部书记协助辅导员(班主任)组织本班学生认真学习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相关文件,明确工作要求。
(二)各班学生自评,填写《永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综合素质测评表》,并提供加分项的原始证明材料及相关复印件。
(三)测评小组成员对本班学生的基本素质项进行逐一评分,对相关证明材料进行审查。
(四)各班级测评小组在学生自评的基础上,将初评结果在班内公示3天;学生对初评结果有异议者,可于公示之日起3日内向班级测评小组提出申诉,班级测评小组应在3天内作出答复。若对班级测评小组答复仍有异议者,可在获得答复之日起3个工作日之内向系综合素质测评领导小组反映,必要时,可由学生处最终酌情裁定评分。
(五)各班学生要认真填写《永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登记表》,经班级测评小组组长(辅导员、班主任)、系学生综合素质测评领导小组、学生处逐级审查认定后,由各学院(系)存入学生档案中。
(六)班级测评小组汇总填写《永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汇总表》一式两份(学校网站下载),经班级测评小组全体成员签字后交系综合素质测评领导小组签章后确认,一份存系部,一份送学生处存档。
(一)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一项关系人才培养导向和学生切身利益且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各学院(系)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各项系级学生管理制度,使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凡在测评中弄虚作假者或恶意加分者,一经查实,将严肃处分并视情节给予相应纪律处分。
第三十条  本办法由永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处负责解释。

摘要:优秀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定位、内涵解读、传承原则等方面阐释了当代价值,对新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融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阻碍进行分析研究,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唤醒学生文化自觉性,提升教师队伍文化素养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体验式教育三种路径,将优秀传统文化观融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和特质的积淀,它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通过潜移默化的育人功效,成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文化语境和历史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立足新时代,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将从唤醒学生文化自觉性,提升教师队伍文化素养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体验式教育等路径探索,以期切实在新时代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优秀传统文化观进行有效渗透。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讲话中多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定位、内涵和传承原则进行论述,形成了系统的传统文化观。

2.1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定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了汇聚了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生产实践中总结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的根,其中凝练的思想观念、精神情怀、道德规范,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从历史发展角度和民族存亡的高度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得以延续发展的根本依托和精神基石,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精神品格和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和持久动力源泉。

2.2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解读

“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些思想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体现,同时与新时代核心价值观有潜在的一致性。将优秀传统文化中哲学思想、价值引领、道德规范、人文理念与新时代中国发展所需相结合,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着当代中国精神。因此,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传统文化所涵盖的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是具有一致性的,既是在历史实践的基础上得来的,也彰显了时代精神,是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的,能够达到指导社会主义实践的作用。传统文化观的精神内涵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3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原则

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原则方面,终强调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看待传统文化,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生产力发展阶段,我国的传统文化会产生不同的表象,这就需要我们认真梳理后,科学甄别后提炼出其中的思想精华。同时,在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要进行创造性转换,使其与先进文化和当代文化融合,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出来,能够在大众中推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化人、育人、造人的功效得以发挥,从而增强人民的文化自信,有理有据地反对错误文化思潮的论调,掌握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导权。

3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3.1高职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认知有偏差

高职学生具有学制短、生源来源广,文化知识基础较弱等特点。他们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热衷自我个性表达,渴望社会认可,对社会上涌现出的许多新思想、新事物、新观念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对碎片化信息阅读时长高于传统文学著作阅读时长;对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互联网平台的“快餐文化”喜爱程度高于对传统文化喜爱程度。高职学生在表现出对新兴事物强烈的好奇心的同时,也表现对传统文化内涵和价值的认知产生偏差,错误地将优秀传统文化与“落伍”“过时”联系起来,因而表现出对传统事物和传统文化表现出不感兴趣、不愿了解的心理。

3.2教师队伍的传统文化素养有待提高

虽然十八大以来,各高职学院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提出了新要求,但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往往只有思政课教师队伍成为了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力军,其他专业授课教师受自身对优秀文化认知程度的影响,并没能有效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和内涵,从而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未能把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引入各专业课堂和实践中,只是单一地进行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理论宣传,未能与学生专业学习,职业学习联系起来。这种单一传授型讲课模式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很难让大学生将自身的专业发展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联系起来,甚至会适得其反。

3.3优秀传统文化理论教育和实践

教育未能有效衔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绝不仅仅在课堂上,还要密切关注大学生课下的各类活动情况。然而,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的重心往往集中在课堂的授课内容上,忽略了在课后实践这块教育阵地。同时,部分院校开展的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活动中存在着“摆摆样子,拍拍照片,走走过场”等形式主义,活动看似场面宏大,但是缺乏内涵和深度,这种徒有其表没有真正传统文化底蕴的实践活动方式很难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

4优秀传统文化观融入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4.1唤醒高职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自觉性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过于强调政治性的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并不能激发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只有高职学生自觉自愿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和其时代内涵,才能领会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理念,真正增强文化自信,不受社会不良思潮和西方思想的影响,做好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因此教师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寻找优秀传统文化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把优秀传统文化中精妙诗词歌赋、人文思想、精神信仰等内容,巧妙地融合到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同时重视新媒体宣传,让网络新媒体成为传统文化传承的教育新阵地。教师要在技术上适应、心理上接受新媒体时代,不仅能够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发布学生喜爱的教育内容,采用学生接受的话语体系,综合运用微信公众号、微博官网、抖音平台、易班等新媒体平台,定期推送传统文化教育信息,定期邀请名师直播开课,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丰富传统文化教育模式,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吸引力和时代感,从而真正讲好中国故事,唤醒学生文化自觉的意识,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等方面的典型案例和人物事迹,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变为故事集,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4.2提升高职教师队伍自身传统文化素养

多次强调要完成立德树人任务,首先要培养新时代“四有”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是当代“四有”教师的集中体现,也是当代教师的行为准则。因此,在高职院校内组建一支具有深厚传统文化素养的教师队伍迫在眉睫。教师要立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大力气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本质,不断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潜移默化影响。同时,各专业教师队伍要立足高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据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立足高职学生职业发展需要,从实际工作中所需的精神和要求出发,结合工匠精神、行业标兵、时代楷模的故事等,对优秀传统文化观蕴含的优秀品格进行讲解和传授,从而使高职学生认识到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打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心理障碍。只有全体教师队伍能够将学科知识传授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游刃有余地相结合,从学生能理解的现实生活出发,才能够引导学生在苦练专业技能的同时,不忘提升传统文化素养,真正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精神境界。

4.3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体验式教育

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的过程中,要积极运用体验式教育方法,譬如利用传统的节日仪式,举行传统文化体验活动,通过创新高职传统文化教育方式方法,激发活动参与者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参与由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转变为积极主动地自我教育。例如,通过举办专题朗诵赛、演讲赛、辩论赛和征文活动以及文艺表演等活动增强学生追梦信心,引领优良学风,激发青年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利用传统节日仪式、红色教育基地参观等活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和爱国情怀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通过新媒体渠道,打破空间局限,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将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与艺术、时尚等元素相结合,发布属于他们的文创作品,运用新技术、新形态、新手法揭开传统文化背后的价值,从而提升高职学生在实践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深入了解,在文化创新过程中,使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思想潜移默化为为他们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从而让高职学生当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当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探路者,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复兴的接班人。

[1].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0).

[2].深入学习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9.

[3]左亚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新认知新境界[J].山东社会科学,2017(1).

[4].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30.

[5]师娅.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7.

[6]肖唤元,秦龙.论传统文化观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1).

[7]顾友仁.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安徽大学,2011(1).

[8]葛红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

作者:张帆 单位:陕西职业技术学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学和政治应该保持怎样的关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