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首评剧杨三姐告状一见歌简谱高成赌钱筒谱

以下内容由评剧活动家 王森 总编,来源于网络

评剧曾是中国第二大戏曲剧种,原名“平腔梆子戏”,俗称“唐山落子”、“蹦蹦戏”。1910年左右,形成于河北唐山一带。成兆才是评剧第一个剧作家,他一生编写了《花为媒》、《杨三姐告状》、《马寡妇开店》、《独占花魁》等上百出戏;早期著名演员有月明珠、金开芳、倪俊生等人,又产生了“五大明珠”“碧氏五花”等众多演员。在李(金顺)派艺术的影响下又形成了评剧史上最有影响的流派,即刘(翠霞)派,白(玉霜)派,爱(莲君)派和喜(彩莲)派,并被称为“评剧四大名旦”。
   新中国成立后,评剧舞台上著名演员有:小白玉霜、花月仙、新凤霞、李忆兰、韩少云、筱俊亭、花淑兰、鲜灵霞、夏青、新翠霞、袁凤霞、六岁红、艳铭杰、喜彩苓、花砚茹、小花玉兰、赵丽蓉、筱紫玉、洪影等。男演员有魏荣元、赵连喜、张德福、郭少楼、席宝昆、刘小楼、孔广山、李福安、张德福、陈少舫、、郭贵臣、马泰、王德福等。
在北方戏曲剧种中,评剧发展最快,流传最广。多年来评剧增加了许多流派并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群众。八十年代初以谷文月为首、刘萍、王曼苓、刘淑琴、戴月琴、傅家祥、李维铨、李晓梅、张淑桂、尚丽华、张彦生、郑桂芳、周连生、刘立明、李秀云、张桂秋、赵三凤、徐培成、林会欣、小筱俊亭等演员活跃在评剧舞台。
        评剧的曲调优美动听,唱词通俗易懂,在唱、念和表演上,都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因而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新世纪,活跃在评剧舞台上的演员有:刘秀荣、崔连润、冯玉萍、宋丽、曾昭娟、齐建波、马惠民、高闯、恒红、王向阳、罗慧琴、刘丹、李金铭、田敬阳、赵茹意、刘慧欣、剧文林、赵斌、韩剑光、王冠丽、孙路阳、王晓萍、艾丽珍、国艳秋、张俊玲、王丽京、王平等。

早期评剧演员,男旦。姓任,名善峰,字久恒,乳名围柱。河北省滦县人。父任连会,为莲花落艺人。月明珠弟兄四人,兄善庆(艺名金不换,鼓师),弟善年(小生),善诚(艺名赛月珠)。五岁随父兄奔走江湖卖艺。九岁入成兆才等人所建的京东庆春班,拜张志广为师。1908年成兆才班在津被逐,月明珠随班返回冀东。其后成兆才等对莲花落进行改革,创造了“平腔梆子”。1912年金菊花(当时该班主演之一)离班去东北营口,月明珠为当时戏班台柱。在庆春平腔梆子班多次来津,特别是1915年前后在天津演出时,月明珠主演的《马寡妇开店》《杜十娘》等戏获得广大观众的赞赏,他的演唱被誉为“月明珠调”,一时风靡天津,争相传唱。
1920年,芝北军阀张作霖特邀月明珠与梅兰芳、马连良同台演赈灾戏(名为赈灾,实为岳母祝寿),一誉震动东北艺坛,赢得极大的声誉。月明珠是落子时期最早红遍冀东和东北各地的男旦之一月明珠的唱腔新颖,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他大胆吸收二人转音调,与莲花落结合,从而奠定了评剧唱腔的特有风格。并参照京剧、河北梆子的反调,以落子低沉的腔调为基础,创造了评剧的反调唱腔,为评剧唱腔音乐的创新做出了贡献。
年仅二十四岁的月明珠,由于日夜赶台巡回演出,劳累过度积劳成疾,七月份在沈阳演出时,体力不支,为满足观众愿望,他注射强心剂,挣扎演出。终在最后一场开台的锣鼓声中与世长辞,台下观众无不为这位杰出的表演艺术家的逝世而震惊。
月明珠从艺十七年,首演了成兆才所编的六十多部戏,为评剧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在表演技巧和声腔艺术方面为评剧旦行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他不但是位杰出的演员,而且在他十七岁时亲手创作了《桃花庵》,成为久演不衰的传统剧目。
早期评剧演员,剧作家。河北省滦县绳家庄人。字捷三,艺名东来顺。幼年给地主放猪,打杂。光绪十七年(1891),始学唱莲花落。光绪二十年,曾随班到天津,以“撂地”、“跑棚”等形式,活动于南市三不管、北开、老龙头(今东站附近),侯家后与河北大街一带。成兆才多才多艺,小花脸、彩旦、老生皆能。光绪二十七年(1901),与金鸽子、张玉深、孙凤鸣、孙凤岗等二十多人,由冀东再次进入天津,在一些茶楼演出,稍有名气,后被清政府驱逐出津。光绪三十四年重返天津,适逢清帝光绪及慈禧逝世,清政府禁止娱 乐,又被迫还乡。从宣统元年(1909)起,成与一批莲花落艺人,立志对莲花落进行改革,在对其音乐、表演、剧本进行全面改革并编排大量剧目后,于民国元年(1912)至民国四年间,多次进津,以庆春平腔梆子班名义先后在河东晏乐、东天仙和马鬼子楼茶园演出。所演剧目有《占花魁》、《杜十娘》、《珍珠衫》、《花为媒》、《王少安赶船》、《因果美报》、《斩窦娥》、《巧换婚》、《回杯记》、《打狗劝夫》及在津演出期间根据时事编写的《沉香床败子回头》等二十余出。庆春平腔班的演出,扭转了当时天津中、上层社会对落子的一些偏见,一些鄙视落子的富贾豪绅也成了观众,从此名声鹊起。民国六年天津水患,成等乘船返回唐山。其后长期演出于东北。民国十二年成又曾带领警世戏社由山海关进入天津。民国十八年二月八日,成因积劳成疾,病逝于故乡。
成兆才在从艺二十几年中,根据莲花落,宝卷、皮影、河北梆子和《今古奇观》、《聊斋》、《宣讲拾遗》及时事新闻等,创作、改编、加工、整理、移植有九十余个剧目。他还致力于戏曲教育,李金顺、白玉霜、刘翠霞均受其教益。
字秀岩,艺名银娃娃、九岁红,河北省迁安县人。倪俊声8岁随父倪洪入唐山拜吴占奎(艺名金不换)为师,学习河北梆子,年末随师唐山市加入莲花落吉庆班。1910年至1918年间,他先后对《刘伶醉酒》、《卖油郎独占花魁》、《打狗劝夫》、《败子回头》、《杜十娘》、《马寡妇开店》、《左连成告状》、《回杯记》等戏小生唱腔进行改革创新,得到了成兆才、余玉波(杨柳青)等人的支持与帮助,当时许多评剧生行演员争相学习。1918年至1929年,倪俊声辗转演出于东北三省各大、中城市,同其合作演出的有月明珠、李金顺、郑锡武、贾兰亭等人。1929年至1945年,倪俊声到黑龙江省克山县组织了评剧班社,同其合作演出的主要演员有张凤楼(葡萄红)、阚子龄、金开芳、李中(小白菜)、筱黛玉、夏青(小葡萄红)等。1945年东北解放,倪俊声受人民政府委托,正式组建了克山县评剧团并配合土地改革运动演出了《九件衣》《恩仇记》等戏。1951年同克山县评剧团全体演职人员一起参加了黑龙江省评剧团(现齐齐哈尔市评剧团)。他先后任副团长、艺术指导等职;参与了《梁山伯与祝英台》(饰祝员外)、《孟姜女》(饰更夫)、《牛郎织女》(饰舅舅)、《圣人道》(饰陆和尚)、《张恕海》(饰老杨头)等戏的演出,并同张凤楼一起为《雨过天晴好前程》、《埋金全兄》等剧目创腔。1956年调省戏曲学校(现省艺术学校)评剧科任教。
在评剧初创时期,倪俊声在莲花落音乐的基础上,吸收京剧、河北梆子的唱腔及民间说唱、民歌(道腔、当调)等精华,创造了评剧倪派小生唱腔。其特点是:曲调优美、朴实高亢、字正腔圆、又说又唱、唱谁象谁、准确大方。倪俊声在1949年后,的唱腔创作中,始终坚持和强调不搬用“老套子”,极力主张“死腔活唱”。除运用节奏、旋律等评剧自身的曲调变化,创造新唱腔、新板式来丰富原有的小生唱腔外,还积极吸收外来音乐成分。她借用女腔,调整、丰富男声唱腔,使评剧倪派小生唱腔进一步发展。在《张恕海》一戏中,他将两首民歌有机地糅合到一起,创造了一个男声的曲牌体唱腔,受到音乐家马可的肯定。
1962年,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局为倪俊声和张凤楼共同举办了“名师收高徒”拜师会,进一步确立了倪俊声艺术在黑龙江省评剧界的地位。其弟子有桂宝芬、刘小楼、杨振邦、倪伟、艾景全、窦龄童、孙连芳、呼勋卿等。
碧月珠、月明珠、明日珠、明月珠、盖月珠)之一。本名邓海,字艳臣,迁安县人。八岁在本村私塾念书二年。民国五年(1916)入北孙班,拜张傻子为师,未几担任主演。民国八年随班出关,先后到锦州、沈阳、哈尔滨、牡丹江、海参崴等地演出。民国十六年,离北孙班入警世戏社三班,以俊俏的扮相,甜美的嗓子红极一时。民国二十一年应邀参加卜宫营门海班。民国二十二年,经吴福臣介绍去北平入白玉霜班。白玉霜移植京剧《孔雀东南飞》,碧月珠曾为其说戏、创腔。此间碧月珠还搭过山东龙口进小玉凤班。民国二十四年应邀到烟台参加爱莲君班。民国二十五年三月随班到上海新世界演出。民国三十年新凤霞在天津探索改革唱腔。碧月珠全力支持,亲自教她《打狗劝夫》、《李香莲卖画》,并为其配戏,扮演《杨三姐告状》中杨母,《贫女泪》中李妈等。还带新凤霞到唐山、迁安一带,帮她结识了任善庆老艺人,使她得到极大教益。民国三十二年碧月珠在天津升平戏院搭班演出,收小明珠、小月珠、小丽珠、小佩珠为徒。在民国三十五年又同时收了十五个徒弟。1949年初,碧月珠随喜彩莲到锦州、沈阳演出,同年9月又到哈尔滨演出。这时,他身边有两个徒弟,赵佩明和喜彩燕,又应夏青之请收了关门徒弟张丽华,教她们学了《杜十娘》、《打狗劝夫》、《李香莲卖画》、《宝龙山》四出戏。1951年因患肺病逝世于哈尔滨。
天津市武清县人。评剧女演员,工旦行。幼年师从何丑子学辽宁大鼓。11岁拜张百龄、赵月楼学唱评戏,并受到罗万盛指点。曾为花莲舫、李金顺配演。17岁与李华山同组山霞社,挑班演出。艺宗李金顺。1934年在津有“评剧皇后”之称,1936年又被誉为“评剧女皇”,红遍津、京、冀、鲁及东北各地。代表剧目有《雪玉冰霜》、《劝爱宝》、《奇冤巧报》、《一元钱》、《玉镯记》等。三四十年代,高亭、百代、蓓开、昆仑、宝利等公司分别为其录制了唱片(现已收集39个剧目的唱片40余张)。传人有新翠霞(小翠霞)。宗其艺者有李玉芬、花艳玲、郭砚芳、小灵霞、六岁红、花淑兰等
刘翠霞的嗓音高亢明亮、柔韧醇厚,音域宽达两个八度。有较明显的天津语音。素以定调高(A调,bB调)、起腔高、行腔音区高和泼辣奔放、喷口洒脱的演唱风格著称,世称刘派。其(慢板)唱腔在句型结构上已形成规范,上、下句起唱形式亦基本固定。在旋律上她把卫梆子(二六板)的腔调进一步评剧化;演唱时多将上句尾腔延长至下一板位,且做装饰性处理。她擅唱(垛板),气力充沛,吐字清晰,每于句尾加用语助词。大段唱腔节奏铿锵、一气呵成。其(搭调)与早期相比,句幅有所扩大,旋律更加丰富,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演唱感情奔放,又擅用颤音,极有感染力。30年代中期于《莲英托兆》中所唱的(反调慢板)与一般的(反调慢板)有较大不同;又在《奇冤巧报》中运用了(垛板)转“悲调迷子”的方法。
一年,吹、拉、弹、唱,样样皆能,在班里很有声望。后因嗓音不佳,与成兆才合作,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进入天津演出,稍有名气。时逢“双国丧”,清政府颁布禁令,被迫离津至永平府,与成兆才、余钰波、月明珠、任善庆等人,对评剧进行了全面改革,并编演了新编剧目。民国元年(1912)再度进津,在“马鬼子”楼演出,颇受天津观众欢迎。他的艺术造诣深厚,同行不断前来向他请教。他对同行不保守,重义气,李金顺、花莲舫、白玉霜、碧莲花、金开芳等,均得过他的教益。后嗓音失润,一面演出,一面授徒,教戏时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他授徒颇多,著名演员有李金顺、花莲舫、张翠芬、文金芳、丁翠娥、馨洪生、金玉廷、玉芙蓉等。1963年病逝于天津。
一月就能上台扮演丫环彩女。她在演出中细心观察名角的表演技艺,然后反复模仿,细心揣摩,技艺日进。旋即担任大戏的主要脚色,成为复盛评戏社的主演之一。二十年代,几次随复盛社由安东来津,演出于北洋、小广寒、第一舞台等戏园,深受欢迎。
        花扮相雍容华贵,善于表演,嗓音洪亮,气力充沛。拿手戏有《杜十娘》、《宝龙山》、《花为媒》、《枪毙驼龙》等。

早期评剧“四大名旦”之一,评剧爱派创始人。本名赵久英。天津市人。评剧女演员,工旦行。幼年卖与赵连琪做养女。12岁拜赵月楼学评戏,曾受师兄王锡瑞等教益。14岁成立爱莲社挑班主演。16岁在津唱红后,曾到山东、江苏、上海等地演出。与白玉霜、钰灵芝、朱宝霞等闯开了江南舞台,扩大了评剧的影响。在观众中享益一时。代表剧目有《于公案》、《蜜蜂记》、《烧骨记》、《庚娘传》、《三赶韩梨花》等。30年代中期以来胜利、国乐公司为其录制了不少唱片(现已收集20出戏的唱片近20张)。传人有爱令君、爱幼君、莲小君。宗其艺者有小摩登(钱玉舫)、筱玉芳、花淑兰等。
爱嗓音纯净柔和、甜美脆亮。鼻腔共鸣极佳,宽窄高低运用自如。唱念时吐字清晰、气力充沛,并带有较明显的天津语音。她博采各家之长化为已用,实践中形成了定调高(Bb调)、起腔高、行腔旋律低、柔美华丽、玲珑巧俏的艺术风格、被称为“爱派”。她在[慢板]唱腔结构中,首开了各分句之间和下句与上句之间加用过门(小垫头)的形式而广为流传。旋律上则把皮黄腔、四平调等乐汇,及流行歌曲等融入自己的唱腔,并于腔中常运用五七度大跳,由此而产生了个性鲜明的音乐特色。演唱中多运用弹跳柔韧的“疙瘩腔”唱法,由此而形成了独特的演唱风格。她在《于公案》中与琴师赵耀庭合作的一曲“八月中秋雁南飞”,30年代中期曾风靡一时。其间她对[反调慢板]也有较多运用。她唱的[垛板]字字铿锵、起伏跌宕,闪赶顿垛,节奏丰富多变。在个别戏中还用小人辰辙口演唱,俏皮活泼,深受观众喜爱。此外,她演唱的[反调搭调]和“迷子腔”较前在旋律上更为丰富多彩。
又名秀章。天津市人。评剧女演员,工旦行。12岁从赵良玉学评剧,后拜师杜鸿宽。13岁登台演出。早年私淑刘翠霞、白玉霜、爱莲君等人的艺术,悉心揣摩融于自身,并结合个人嗓音条件,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50年代初与筱月樵组成民艺剧社。1958年后为天津评剧院主演之一。代表剧目有《三娘教子》、《骆驼祥子》、《杨三姐告状》、《李双双》等。
       李文芳嗓音甜润悦耳,鼻腔共鸣好。中低音区音色醇厚饱满,具有雾色缈缈、朦胧遮月的特点。唱腔在继承刘、白、爱各派特点的同时又有不少新的创造。演唱吐字清楚、用气自如,虽不以高、亮取胜,却字字声声以情动人。处处展示着颇具个性的音色和韵味。
原籍黑龙江省。评剧演员,工小生。出身军政世家。由于自幼酷爱评剧,曾接受过警世戏社的艺术熏陶,后即弃学从艺,于1934年入白玉霜班。他为白编、排了许多戏,在艺术上给她以帮助、指导、并长期给白配演小生。在白派艺术产生、发展的过程中,安冠英起了很大作用。此外,他对小白玉霜在艺术上的成长亦付出较大心血。
       安冠英是30年代著名的评剧小生演员。除白玉霜外,他还曾与莲五朵等合作过。30年代百代唱片公司将其《败子回头》、《杜十娘》(与莲五朵合录)、《玉堂春》(与白玉霜合录)等戏的唱段录制了唱片(现已收集到以上3张)。
安冠英嗓音宽厚、粗犷,演唱韵味浓郁且带有天津语音。他能与白玉霜同调高演唱,但唱中低腔运用较多。他演唱的[二六板]典型地反映了评剧初期以[喇叭牌子]的紧缩形式为特点的男小生唱腔的基本风貌(非倪俊声派)。在[二六板]的一些下句中,已吸引了京剧的[西皮流水板]曲调。演唱中,他常于[二六板]中间插入[垛板],或运用“楼上楼”的手法。有时还采用半说半唱的形式,潇洒风趣、形象生动。
1927年出生,天津市人。评剧演员,工文武生行。幼拜李桐来、王长德、梁益鸣学京剧。12岁登台。1948年改唱评剧。1949年入正风剧社,1958年为天津评剧院主演。曾与筱月珠、花月仙、郭砚芳等人合作。代表剧目有《武松与潘金莲》、《斩经堂》、《劈山救母》、《杀庙》等。
       王嗓音高亢响亮、饱满坚实。擅唱正调,真假声结合自然。演唱借鉴京剧老生的发声方法,吐字尖团分明,行腔富有韵味。
本名王树良。天津市人。评剧演员,工生兼净行。出自于梨园世家,11岁考入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更名王永澍。工架子花脸。1947年改唱评剧。50年代初入进步剧社。1958年后为天津评剧院主演。先后与喜彩苓、韩少云、花月仙、新凤霞等合作。1959年在评剧电影艺术片《包公三勘蝴蝶梦》中饰演包拯。代表剧目有《空印盒》、《吕布与貂婵》等。
        王嗓音甜润、高低兼备。唱正调小生腔真假声兼用,清脆响亮。唱越调花脸腔吸引收京剧铜锤花脸腔韵,雄浑低回,富有激情。
1916年出生,原名王立生,艺名筱福安。天津市西郊人。河北梆子演员,工丑行。14岁在天津拜尹玉田为师学戏。17岁演出于德州、沧县等地。出师后在津与银达子、韩俊卿等人长期合作,经常演出于广顺、新北、聚华、太平等戏院。1950年入复兴剧社,后转入天津市河北梆子剧团。代表剧目有《唐知县审诰命》、《写状》、《教学》等。
他基本用真声演唱,嗓音高亮,苍劲、常用音域为C调的6至3,高音有时唱到5(假声);吐字真切;演唱严谨、质朴;行腔高低流畅,真假声衔接自如。象他这样以真声为主的男演员,当时为数极少。他的[慢板]稳而不拖,[快板]紧而不赶。他能演唱各种风格的丑腔,在博采从家之长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1912年出生,原名黄东侨。天津市静海县人。评剧女演员,工旦行。14岁在津拜白菜心(白广洁)为师学评戏。艺宗李金顺。曾入李岐鸿班赴烟台、威海演出,又随夫陈艳楼(生行)赴东北各地搭班演出。曾与金灵芝、莲五朵、金开芳、倪俊声等人合作。1932年回津演出。50年代曾在中国戏曲学校任教。代表剧目有《桃花庵》、《黑猫花状》两戏录制了唱片。传人有小花玉兰、小幼兰等。
       花玉兰嗓音清脆甜润,人们曾以“听刘翠霞的柔软,听花玉兰的脆生”来赞誉她。她的演唱多运用中高音区,且带有明显天津语音。[慢板]上下句均以头眼起唱为主,同时出现少量中眼起唱句型。旋律上对卫梆子[二六板]上句音调和皮黄腔的吸收兼而有之。
       1914年出生,天津市人。评剧女演员,工旦行。幼年从刘宝山学评戏,后为山霞社演员。代表剧目有《杜十娘》、《打狗劝夫》、《金不换》等。30年代胜利公司为其录制了唱片(现已收集3个剧目的唱片4张)。
       花艳玲嗓音高亢响亮,演唱带有较明显天津语音。唱腔及演唱风格基本宗刘(翠霞 )派。高腔的运用较刘翠霞少,多在中音区演唱。其演唱高音区清亮明快,中音区圆润甜美,低音区浑厚饱满,具有雄浑、激越的艺术风格。
         1913年出生,天津市人。评剧女演员,工旦行。幼年从赵月楼学评戏。代表剧目有《王小借粮》、《杜十娘》、《打狗劝夫》等。30年代初蓓开公司为其录制了唱片(现已收集到两个剧目的唱片两张)。
李玉芬嗓音宽厚、音质饱满。演唱带有较明天津语音。艺宗刘翠霞,但又较多些柔顺和妩媚。此外,时而又对爱莲君加以模仿。其唱腔结构较多保持刘派早期特征。低腔虽有运用,但尚不太多。李以自己的嗓音条件结合刘、爱两派艺术风格,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
1913年出生,天津市人。评剧女演员,工旦行。幼年曾学河北梆子,12岁从李金顺改学评戏。15岁拜张存凯为师,又受益于珍珠花、杨柳青。曾与李金顺、李银顺、花玉兰、新翠霞同以演出。30岁独立挑班,曾赴北京、张家口、济南等地巡演。在东北与京剧演员董盛岩合作,串演京剧《苏武牧羊》等戏。50年代初在津入捷化剧社。1956年在天津戏校任教。1960年在天津评剧院少年训练队任教。代表剧目有《对金瓶》、《劝爱宝》、《珍珠衫》等。40年代丽歌公司将其《花为媒》唱段录制了唱片。
1909年出生,河北省吴桥县人。评剧女演员,工旦行。幼年曾习大鼓,后在津从张百龄学评戏。20年代中期在敬顺戏社任主要演员。1929年该班曾赴北京演出,是入京演出最早的评戏班社之一。李的代表剧目有《二县令》《丝绒记》《盗金砖》《李香莲卖画》等。30年代中期胜利公司为其录制了不少唱片(现已收集到9个剧目的唱片近10张)。
李宝珠嗓音高亢浑厚,演唱韵味浓郁,具有苍劲、奔放的特点,且带有较明显的天津语音。其唱腔基本上遵循刘(翠霞)派的板式结构形式。唱段中时常运用低腔,有主调与上方五度宫音系统的交替现象。她在某种和度上保持着早期(慢板)不慢的倾向,旋律简练,较少婉转曲折。其中略保持一些说唱味道。她演唱的(拾调)粗犷、豪放,情绪激昂,别具风格。

原名李佩玉,1924年出生。山东省乐陵县人。评剧女演员,工旦行。幼年在津先后拜赵良玉、董瑞海学评剧。初艺宗花莲舫,曾与李银顺、单宝峰、鲜灵霞、筱俊亭合作。1938年拜碧月珠为师,起艺名筱月珠。此间为白玉霜班日场戏挑梁演出。1950年与高艳敏成立新风剧社。1957年后为联合评剧团主演。代表剧目有《三娘教子》、《玉堂春》、《江鬃烈马》《 坐楼杀惜》等。
         筱月珠音质甜美、气息饱满、鼻腔共鸣较好。其演唱行腔委婉、润腔酸楚并带有较浓重的天津语音。在继承白(玉霜)派艺术上有适当变化发挥,是白派艺术主要传人一。
本名安瑞林。河北省冀县人。评剧演员,工生行。幼年在津学习京剧、文明戏。1938年拜徐振楼改学评剧。1949年与李文芳合组民艺剧社、任生行主演。1958年后为天津评剧主演。曾与郭砚芳等合作。代表剧目有《王定保借当》《骆驼祥子》《李双双》等。
        筱月樵嗓音宽亮响膛,高低兼优,声似宏钟。演唱刚劲质朴、气息贯通、吐字清晰、流畅悦耳。他善把河北梆子、曲艺、民歌等曲调融入自己的唱腔中,从而丰富了男腔的表现力。
天津市人。评剧女演员,工旦行。初学河北梆子,后改梅花大鼓。民国初年(1912)拜莲花落艺人孙凤岗学艺,后艺宗月明珠。初登舞台时曾与李金顺合演《占花魁》等戏。后在同庆落子馆挑班演出十余年。在津唱红后曾赴东北、华北等地献艺,享有盛名,是评剧史上早期女伶之一。1956年曾一度应邀到中国剧院授课。代表剧目有《马寡妇开店》、《杜十娘》、《书囊记》、《德孝双全》等。二三十年代百代、高亭公司为其录制了不少唱片(现已收集13个剧目的唱片10余张)。传人有花秦楼、花楚馆等。宗其艺者有白玉霜、文金舫等。
花莲舫幼年嗓音纤细,甜美脆亮。为学男旦演唱风格,遂把嗓音放宽追求腔韵醇厚。属男旦向女旦艺术过渡的代表人物之一。她在继承平腔梆子戏音乐的同时,将梆子、大鼓和杂腔小调融入自己的唱腔中。她的演唱俏丽舒展、速度较快,说唱性强。既有女声音调自然美,又有平腔梆子男旦风韵。形成了字清腔柔、质朴流畅的演唱风格。她的唱腔在某些地方与河北梆子关系密切。如《杜十娘.活捉孙富》中的(尖板)“驾阴风来至在书房门哪”一句旋律,几乎与河北梆子相同。
天津市人。评剧女演员,工旦行。14岁拜元元红(魏联升)习河北梆子,后拜葛春兆学京韵大鼓,16岁拜莲花落艺人孙凤岗学艺,与花莲舫为同师姐妹。17岁登台曾与花莲舫合作,,不久在津唱红,又在东北、华北等地享誉多年,被时人称为李派。1934年被誉称为“评剧大王”。是评剧史上早期女伶之一。代表剧目有《王少安赶船》、《杜十娘》、《三节烈》、《桃花庵》、《移花接木》等。二三十年代百代、高亭公司为其录制了不少唱片(现已收集13个剧目的唱片10余张)。传人有李小顺等,宗其艺者有金灵芝、筱桂花、刘翠霞、芙蓉花、花玉兰、喜彩春、李宝顺、李银顺、筱麻红、喜彩莲、鲜灵霞等。
,音域能超两个八度。她的演唱在冀东语音的基础上,带有明显的天津语音,并保留了某些说唱艺术特色。念白多采用半白半韵的方法。由于受津门曲艺的影响,其(慢板)起唱,一改早期头眼起唱、板上落腔的格式,变为顶板、头眼、中眼、末眼和闪板等 多种起唱方式兼而有之。节奏变化也较为多样,如顶闪结合、赶板夺字以及唱中夹垛等 ,均有较多运用。又由于唱中衬词、衬字的大量运用,造成了句型结构的紧缩的扩展,从而使句幅产生不同的变化。在旋律上,她更大胆地吸收入卫梆子(二六板)音调 的皮黄腔。她还在《三节烈》一剧的旦腔(二六板)仍保留了男旦时期(二六板)的某些特片,但旋律润腔却有了新意唱段中(见《三节烈》“心中有事火烧身“唱段曲谱)。李的唱腔在某种程度上保持了说唱艺术的韵味,在多年的实践中形成了腔美韵浓、节奏多变,刚劲委婉、说唱结合的艺术风格。
此外,她的伴奏曾一度尝试加用越调二胡、三弦、琵琶等乐器。伴奏时采用起唱伴奏停、行腔伴奏弱,过门慢一快一慢,落板强而火等方法,使演唱同伴奏达到有机结合,这种方法沿用至今。李金顺一生为评剧女腔的发展起到了开拓性作用,是评剧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河北省滦南县人。评剧女演员,工旦行。自幼在津随养父王振铎(莲花落艺人)学艺。14岁入同庆落子馆。后从张百龄学艺,并在天祥商场乾坤楼张家班任主演。1931年离津赴大连演出,后辗转于东北各地。代表剧目有《李桂香打柴》、《王定保借当》、《黄爱玉上坟》、《花为媒》等。20年代末高亭公司为其录制了唱片(现已收集4出戏的唱片两张)。传人有小王金香、小王银香等。
王嗓音高亢响亮,演唱具有浓郁的说唱味道。速度较快,粗犷、质朴、叙述性强。(慢板)唱腔在平腔梆子戏(慢板)头眼起唱形式下,出现不少上句中眼起唱句型。(慢板)中时有“夹垛”现象。在旋律上较多吸收卫梆子(二六板)上句音调。演唱中以冀东语音为主,但时常带有明显的天津语音。

原姓秦,天津市人。评剧女演员,工小生。幼年随父秦老乐(河北梆子演员)习艺。12岁拜师倪俊声改学评戏小生。1927年与刘翠霞合作后,名声鹊起。1928年入山霞社。1941年后曾与鲜灵霞、新翠霞等合作。代表剧目有《雪玉冰霜》、《败子回头》、《王少安赶船》、《马寡妇开店》等。30年代末高亭公司为其录制了唱片(现已收集3出戏的唱片3张)。传人有袁凤霞、刘小楼等。
桂宝芬嗓音脆亮苦甜、清醇悦耳。头胸共鸣兼优,行腔归韵气息贯通。其演唱质朴中透巧俏,高低宽窄收放自如,且带有明显天津语音。念白多用京音,节奏鲜明、口齿伶俐。艺术上兼收并畜,京、梆、曲、杂无所不擅。在艺术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使评剧女小生(二六板)更加规范。其腔调及唱法多被小生行演员效法。
        又名珠宝霞。天津市人。评剧女演员,工旦行。自幼在津从养父朱景贤习评剧,后拜张福堂为师。12岁登台,1935年与朱紫霞组成双霞社赴上海演出。1943年邀京剧武生关砚侬以评、京“两下锅” 形式在津首演武侠戏《峨嵋剑侠传》。其在冀东、山东一带颇有影响。代表剧目有《井台会》《翠屏山》《麻疯女》等。30年代中期胜利公司为其录制了唱片(现已收集3出戏的唱片4张)。传人有朱玉霞、朱小霞、小朱宝霞等。
        朱嗓音高亢响亮、音色甜美、气力充沛。定A调。早朝唱腔及演唱具有刘(翠霞)派风格。后期由于嗓音变化遂降调改腔。多用中低音区。唱(慢板)字清腔柔;唱(垛板)节奏多变,常采取扩展、紧缩和叠句等方法。
天津市武清县人。评剧女演员,工旦行。11岁拜雷喜福学京剧老生。12岁拜赵月楼改学评戏,同年入山霞社。13岁入白玉霜班拜牛怀为师。此间在白玉霜、刘子熙指导下技艺日渐成熟。1937年在津独挑育德社演出,后又与爱莲君合作。40年代曾巡演于东北、北京等地。1949年后任天津市勇风剧社主演。1957年调沧县评剧团(时隶属天津市)。代表剧目有《砸粥缸》《母子两代英雄》《骨肉情深》等。
李兰舫嗓音宽厚宏亮、圆润动听。中、高音饱满坚实,低薪时浑厚深沉,白派韵味浓郁。在现代戏里,她于白派唱腔委婉华丽的基础上,追求苍劲高亢的风格。她是白玉霜之后最具代表性的白派演员。此外,李戏路极宽,除旦行外,生、净、丑行均擅。常在一出戏中兼演两种行当的角色。
1954年,参加天津市第一届戏剧观摩汇演,主演《孔雀东南飞》荣获二等奖。
李兰舫曾向中国评剧院的刘萍,天津评剧院的夏霞传授白派技艺。
著名评剧(女)小生,曾用名洪效岩、洪颖霞等。北京(安定门外永士营)人,满族。1930年生于河北省滦县。8岁与评剧艺人金百灵学了一个多月的评戏旦角,后从师刘玉林改学京剧小花脸。9岁回老家北京与赵月生学京剧老生。12岁在北京开始票戏,1951年3月入唐山专区胜利剧社唱京剧老生。在这些年间,她接触过河北梆子、乐亭大鼓、唐山皮影等 各种艺人,受姊妹艺术的薰陶很深。她经常上演京剧冒戏,如《打鱼杀家》《乌龙院》等。1952年京剧团改为唐山专区实验评剧团,她正式唱评剧。首演剧目《刘翠萍哭井》,上演第二出戏《梁祝》使之声名大震。后来随团并入唐山市评剧团。她吸收京剧、河北梆子、曲艺等 曲调,丰富了评剧生角唱腔,创造了生角的[慢板]和[反板]。她的唱腔具有京剧润腔的细腻、曲艺吐字的清晰等特点,她还突破了呆板的评剧生腔板式束缚,运用多变的节奏、速度、将唱腔压约缩或扩展,在演唱上讲究“闪、展、腾、挪”,使唱腔新颖、流畅。誉之为洪影调。她的唱腔不追求表面的华彩,从人物的感情出发,注重唱情,以情带声,紧密与表演相结合。她的音域宽广,音色丰富,高音区明亮,低音区苍劲有力。除主演小生外,也擅演老生、老旦、彩旦,戏路子很宽。其代表剧目有《刘伶醉酒》《梁祝》(饰梁山伯)、《六国上》(饰苏秦)、《十五贯》(饰况钟)、《红龙传》(饰项尚)《周仁献嫂》《孙安动本》《孙庞斗志》《御河桥》《王二姐思夫》等,曾任唐山市艺术学校教师。
1922年生,又名王效霜,艺术小五朵。山东省淄博市人。评剧女演员,工旦行。王出身于韩姓贫农家,6岁卖给评剧孙家班,由王文芳、莲五朵夫妇收为养女,跟班学戏,18岁出师。1932年于北京开明戏院首次登场,曾陪白玉霜演配角。此后,常演于东北三省及冀东。她以青衣戏见长,兼工花旦,代表剧目有《花为媒》(饰张五可)、《孔雀东南飞》(饰刘兰芝)、《刘翠屏哭井》(饰刘翠屏)、《李三娘》(饰李三娘)、《六月雪》(饰窦娥)、《杜十娘》(饰杜薇)等。她的唱腔高亢挺拔,底气充足,声音有穿透力。
1940年出生,山东省阳信县人。评剧女演员,工旦行。出身梨园世家,父亲宋文起,是山东富连成科班创始人之一。母亲尚香蕊系京剧演员。8岁时随父母学唱京剧,10岁登台,13岁改学评剧,1954年加入石家庄地区评剧团。她嗓音清脆洪亮,音质纯净,可塑造性强,底气足,咬字清。唱腔高亢甜美,独具特色。她博采众长,融于一身。她演《花为媒》中张五可学习新凤霞的娇媚、甜润;她演《秦香莲》中秦香莲学习筱白玉霜的深沉、含蓄。她以花旦应工,兼演青衣,更善长文 武代打的剧目。多年来,她常演出的剧目有《花为媒》、《秦香莲》、《杨门女将》、《小刀会》、《红色娘子军》、《洪湖赤卫队》、《红嫂》、《金玉奴》、《凤落梧桐》《花魁女与卖油郎》等。
河北省滦县人。评剧女演员,工旦行。9岁随父曹占满学评剧,1950年入北京实验评剧团,1952年入河北省评剧团任主演,1959年调河北省戏曲学校任教。她嗓音圆润,唱腔委婉,善于从剧中人物出发,处理唱段细徽之处。常演剧目有《花为媒》(饰张五可)、《金玉奴》(饰金玉奴)、《陈妙常》(饰陈妙常)等。1954年,在河北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中以《豆汁记》之金玉奴获表演一等奖。
原名龚素琴。河北省迁安县人。评剧女演员,工旦行。9岁登台,后拜刘子西为师,1952年调入沧州专署实验评剧团(现沧州市评剧团),1982年调入河北省艺术学校评剧科任教。她嗓音清脆响亮,音域宽,共鸣好,吐字清,韵味浓。她的演唱高昂奔放,质朴粗犷,善于通过“抢、闪、顶、垛、迟、急、顿、挫”等演唱技巧,加强唱腔的变化。唱腔快而不乱,慢而不断,有说有唱,明快流畅。吐字发音棱角清晰,抑扬顿挫,韵味十足。
        筱紫玉既能演花旦,又能演青衣,既能演正面角色,又能演反面角色,既能演传统戏,又能演现代戏。如:《茶瓶计》的春红、《唐知县审诰命》的诰命夫人、《江姐》中的江姐、《猎犬失踪》中的地主婆等。
评剧女演员,又名高淑兰。原籍深县护驾地村(养父家)。她六岁时母病故,被卖与天津锦州道高生堂戏班,做高家养女。七岁拜落子艺人杜洪宽为师,十几岁在天津中央、天乐、天桂、天升、庆云等戏院为白玉霜、爱莲君、王玉兰、筱玉芝、鲜灵霞等陪演丫环、娃娃生等角色。她嗓音甜润,扮相俊秀,又善博采众家之长。二十岁时便在天津初露锋芒,挑班唱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加民益评剧社。在1954年的天津戏曲汇演中,她在《王二姐思夫》中扮演王二姐,获演员表演奖。1956年被聘至唐山专区评剧团当主演。她扮演《马寡妇开店》一剧的马寡妇,念、唱、做,恰到好处,受到观众赞赏和报界好评,被内、外行评论为“活马寡妇”,“真王二姐”。高艳敏德高艺深,平易近人。1959、1960年连续被评为地区劳动模范,并出席省群英会,1976年在唐山地震中遇难逝世。

评剧发轫者任连会及四子

滦南县是评剧的故乡,是评剧的发源地,这里不仅产生了评剧创始人成兆才,而且在评剧产生发展阶段,涌现了许多评剧世家。胡家坡以任连会及四子为代表的任家,就是其中一个杰出的代表。

清咸丰元年(1851),任连会出生于滦州丰淳屯胡家坡村(今滦南县程庄镇西胡家坡村)。他幼时家道富足,读过数年私塾,酷爱古典文学及诗辞歌赋,对四书五经烂熟于心,对民间文学如评话、鼓词、唱本等无不浏览。十四五岁时,就成为当地有名的“秧歌脚”,以歌喉婉转,音韵自然闻名乡里。因他断文识字,爱好广泛,因此,广交戏曲艺人,特别与本村爱好戏曲的张秀才(张大全)、胡秀才(胡梦雄)交深谊厚,经常在一起研究、探讨词曲,编唱词、谱曲,共同改编、创作了《补汗衫》《借髢髢》《阴功报》《青州府》《后娘打孩子》《王大妈看病》等70多出对口、拆出莲花落剧(曲)目。

上述剧目中,《斩窦娥》《于公案》《薄命图》《十粒金丹》《灵飞镜》由滦州皮影剧目移植;《小姑贤》《回杯记》《刘金定观星》《秦雪梅吊孝》《马寡妇开店》《刘伶醉酒》《红风记》《王二姐思夫》由乐亭大鼓曲目改编;《小借年》《打狗劝夫》《借女吊孝》《借当》由同名唱本改编;《感亲孝祖》《狗报人恩》《阴谋遭谴》《高成借嫂》《还阳自说》根据民间传说、生活故事创作。其余均由莲花落曲目改编。

任连会青年时期曾做过乡村教师,且通岐黄之术,家乡人皆尊称其为“任先生”。

任连会30岁时,家遭横祸,被官府讹诈,家道中落。他本可以教书或行医,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但他看透了世态炎凉,由此愤世疾俗,毅然携子走上了奔走江湖、卖艺求生的道路。他带着孩子们搭班卖艺,走集串镇,追赶庙会,一出去就是几个月,趴小庙蹲车店,受尽饥苦。因此妻子反目,邻里歧视,他都置若罔闻,付之一笑,深信以家长里短为内容,具有乡土风味和生活气息的冀东莲花落大有前途。

1900年,任连会带长子任善庆进入乐亭崔佑文所办的双发合莲花落班,因崔家势力日落西山,改革莲花落的愿望壮志未酬,因戏班于1904年宣告解散,他又携子进入丰润魏庄宝庆堂班。

宝庆堂班,亦称赵家班,成立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班主赵寿臣系丰南县魏庄(原属丰润)人,为满族正兰旗,曾祖、祖父均为清代朝臣。清末的赵氏家族分为五大堂,即仁德堂、义德堂、务本堂、树德堂和宝庆堂。各大堂因袭皇封,均为当地皇粮庄头,占地数十顷,可呼奴唤婢,生活极尽奢糜。

赵寿臣 字梦雄,自幼游手好闲,酷爱戏曲,曾以重金候补县令。当时冀东莲花落班社蜂起,他颇感兴趣,遂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组建了宝庆堂班,人称赵家班。该班大部分演员曾在乐亭双发合班学过艺,还有部分人员来自梆子班。

赵氏家族早年曾在魏庄村东建有一座庙堂,名“白衣庵”。庵前搭有一戏台,“梆子班”、“昆腔班”经常在此为赵氏家族五大堂酬神祝寿和喜庆节日的堂会演出。

任连会携子任善庆进入赵家班后,成兆才、张化文、张德义、侯庆祥、王荣贵等20多位著名莲花落艺人亦聚在此班。

任连会本想在该班有一番建树,对莲花落进行一次彻底改革,但赵家班亦是昨日黄花,理想再次破灭,任连会转而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剧本创作上。

1907年秋天,成兆才专程到胡家坡邀请任连会参加吴家坨改革(对莲花落进行改革)。任连会被他们的执着精神所感动,携长子任善庆、次子任善丰,徒弟余钰波慨然前往。大家齐集吴家坨张德礼家,坐下来一起研究莲花落的改革大计,拉开了吴家坨改革的序幕。

当时,任连会、成兆才负责改编剧本,成兆才还兼管说戏,张德义负责外联,张化文负责舞台布置和服装设计,金菊花负责唱功辅导。经过改革:去掉了淫词秽语和色情表演;改编创作,突出了一剧之本;对唱腔调式和板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把梆子板胡“3—6”定弦改为“5—2”,改成平腔,即板腔体结构板式;学习戏曲程式,规范舞台动作;充实伴奏乐器,初组伴奏队伍;改进服饰,丰富舞台美术。他们改舞台上置一桌二椅的定式,增添形象逼真的砌未彩头,用粗布制成戏帽,以玻璃碴儿、铁丝制成珠口头面,使舞台呈现了五彩缤纷、满壁生辉的气氛。

1909年,庆春班进入唐山小山永盛茶园。边演出边改革,在创作剧本、健全行当、培养新人、丰富板腔、充实乐队、制定班规等方面都进行了新改革,评剧史上称为唐山二次改革。

在唐山的二次改革中,任连会也功不可没。他住在永盛茶园剧场前厅右侧一间屋,埋头编写剧本。成兆才经常到任先生住处请教、研讨。功夫不负有心人,剧本一个接一个成功,接着投入排练。当时主演的剧作,凝聚了成兆才的辛苦和汗水,任连会也功不可没。不少剧本公认是成兆才写的,幕后的任连会做出的贡献,亦有目共睹。

通过第二次改革,庆春班有了自己的剧目,有了自己的板式和唱腔,有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健全了行当,充实完善了乐队,订立了班规,改革了体制,具备了一个剧种的要素。自此,一个散发着泥土芬芳、有别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新剧种正式形成。

1917年帮助月明珠编写《桃花庵》。

1919年,警世戏社出关,任连会告别舞台回故乡安度晚年。晚年他收藏了大量名人字画,以诗酒自娱,时常以自己的医术救治病人,并分文不取。他常念及壮年时期卖唱的艰苦,为填饱肚子的艰辛,见到乞丐总是让到家中吃饭,男的与长工短工共用,女的与女眷同吃,临走时还要赠些钱粮,在乡间传为美谈。

1926年,任连会在家乡病逝。

任连会有四个儿子,即任善庆、任善丰、任善年、任善成。

任善庆是任连会的长子,字福堂,艺名金不换。在吴家坨改革中,他借鉴京剧、河北梆子,并把其中的打击乐器运用于评剧之中,又把民间音乐融合在里面,成功地加入民族乐器,首用座鼓,成评剧界第一位鼓师。1909年,他任庆春班司鼓,帮助其二弟任善丰设计唱腔,唱红唐山、天津。他相继在庆春班、永盛合班、警世戏社等戏班司鼓。和白玉霜、李金顺、花莲舫、水莲珠、筱桂花、紫金花、喜彩莲等著名演员合作过,为这些名旦的成长花费过心血和汗水。著名演员曹占满、著名琴师郑云亮,著名鼓师王连余、冯宝成都是他的学生。

任善庆晚年在丰南县宣传队司鼓,投身革命队伍中的这段时间是他一生中的亮点。这个宣传队后来被丰南县委接收,一直到全国解放。

二子任善丰是一个全才,在评剧形成时期,成兆才创作的20多个剧本的首演,对人物原型的塑造以及传承做出了重大贡献,本书中有专门文章介绍,此处省略。

三子任善年字鹤声,攻生行。四子任善成艺名赛月珠,攻旦行,各有建树。

1984年,《唐山戏曲资料汇编》编辑人员采访当时胡家坡村,80多岁的老人赵福成、张文相、胡兆平时,他们一致说:“任老先生是我们这块土上最老最早唱莲花落的,他年轻时在崔家班、赵家班呆过,后来编了不少的戏本子。《补汗褟》《马寡妇开店》《狗奶孩子》《王大妈看病》《马前泼水》《黄爱玉上坟》《巧鸳鸯》都是任先生编出来的。”又说:“成兆才写本子是跟任先生学的,他在任先生指点下,写了不少本子,后来成名了……”孙凤岗、刘子熙也说过类似内容的话,说任先生经多识广,多深的词都能拆解开。任老先生编了不少本子,有的流传到现在。

任连会是对口莲花落、大小拆出、由拆出向评剧形成时期剧本的主要编创者,他提携、奖掖成兆才,为评剧奠基和创始做出了突出贡献,后来被评坛誉为评剧的发轫者。

原标题:《【明星璀璨】评剧发轫者任连会及四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评剧杨三姐告状一见歌简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