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天渠是不是红旗渠修了多少年

抢先资讯,放眼七区。七区网】全力打造的新形态媒体,是通城花台双阳兰英等地的生活圈,也是海内外七区乡亲了解家乡的重要窗口!

巫溪县花台乡,修建在悬崖峭壁上的孝子溪大堰。

巫溪县花台乡孝子溪大堰,监测水渠的工作人员弯着腰行走在峭壁上。

巫溪县花台乡川主村,曾修建“天渠”的徐世恩正在用自来水洗菜。

有了水源,花台乡的柑橘产业得以发展。图为村民收获蜜柚。

■花台乡十年九旱、水源奇缺。2001年,为解决基本人畜饮水问题,村民们像当年河南林州人民修建红旗渠一样,仅靠简单的工具和双手在悬崖峭壁间凿出“天渠”引来水源,其施工难度之大在当地水利建设史上绝无仅有,因此被称为“巫溪红旗渠”。

“18年前,就在这里,他像燕儿一样,从我眼前飞下去了。”3月23日,重庆市巫溪县花台乡川主村村主任徐世恩弯着腰,从鹰嘴岩一处岩壁下钻过。他脚下的孝子溪水渠断面,可供立足之处不过肩宽,身子左边是凸出的山体,右侧是万丈深渊。脚下的云雾,缓缓升腾。

63岁的徐世恩神色黯然——18年前,他带领3名村民修建这段水渠,其中2人在这里丢了性命。

花台乡十年九旱、水源奇缺。2001年,为解决基本人畜饮水问题,村民们像当年河南林州人民修建红旗渠一样,仅靠简单的工具和双手在悬崖峭壁间凿出“天渠”引来水源,其施工难度之大在当地水利建设史上绝无仅有,因此被称为“巫溪红旗渠”。

水,改写了小山村干渴贫困的命运,也激起了花台人与恶劣自然环境抗争的斗志。

但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天渠”引来的水渐渐不足以支撑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此,当地政府又制定了新的补水方案。这条悬崖上的“天渠”又将迎来新的稳定水源,助力花台乡实现乡村振兴。

从生存到脱贫、到发展、到振兴,18年来,花台人围绕水、围绕这条“天渠”,不懈地拼搏着。而当年在绝壁上凿出这条“天渠”的精神,激发了村民的内在活力,催生了大家脱贫的内生动力。这种精神一直在花台乡延续……

好不容易背回来的水没了,老婆婆悲从中来,寻了短见

花台乡位于大巴山深处,有4个村、8200余人。这里属于喀斯特地貌,留不住水,所以全乡有近九成村民和3000多亩农田,长期面临严重缺水的困境。

“天干时,我们习惯用坛子下山背水,来回要走十多里山路,鸡叫出门,晌午才能回家。”八龙村六组村民王国增说。

上世纪九十年代,该村有个老婆婆下山背水,回家进门时摔了一跤,坛子碎了,水流了一地。老婆婆怔怔地看着满地的水,悲从中来,竟寻了短见。

水来之不易,花台人用得格外珍惜:第一遍淘米洗菜,第二遍洗脸洗脚,第三遍喂猪喂鸡。

花台虽缺水,但土壤和气候特别适合种植柑橘。徐世恩告诉重庆日报记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川主村就几乎家家户户种柑橘,那时盐巴才卖0.14元一斤,当地的红橘最高就能卖到1元钱一斤,“那时我们就想多种红橘,可就是因为缺水,最终只能零星种植。”

因为缺水,当地无法发展产业,只能种苞谷、洋芋、红苕“三大坨”。特别是耐旱高产的洋芋,一直是当地人的主食。村民们把洗脸水简单澄清后,拿来煮洋芋,煮熟的洋芋,人能吃,牲畜也能吃,就这样艰难而顽强地生存着。

为了水,为了生存,为了这条水渠,两位村民献出了生命

转机,出现在2001年底。

花台乡东部有一条孝子溪,水量充沛,水源地在巫山。如果通过水渠将水引入花台乡,便可解决花台的缺水问题。

2001年,巫溪县终于争取到国家资金400多万元,用于解决修建引水干渠工程的炸药和机器设备等,人工则由当地老百姓投工投劳。

但这条全长17公里的盘山引水干渠,有5.5公里位于近千米高的悬崖峭壁上,最险处崖壁几近垂直、寸草不生,施工人员连落脚地都不好找。

这是一次挑战穷山恶水的壮举,也是人与恶劣自然环境进行的艰难抗争!

最艰难的一期工程于2001年11月15日开工。由于作业面窄,工程分成6个工段分头作业,每个工段4名工人。徐世恩当时正值壮年,他带着村民张世辉、张明宪和妹夫石光金,负责最危险的鹰嘴岩一段施工。其他村民则轮番送来平时舍不得吃的香肠腊肉,给施工队打牙祭。

4个人分工协作,一人手持近百斤的钢钻,另一人扶着长长的钻杆,才能艰难地在岩壁上打出炮眼。爆破后,崖壁上掉下大量碎石,剩下两人便用铁锨进行清理,一点点地在悬崖上刨出作业面。

“为了水,为了生存,拼了命也要修好这条水渠!”徐世恩说,他们4个人就这样沿着悬崖峭壁一寸一寸凿,一锤一锤敲,水渠一米一米地朝前延伸。两个多月后,凿到了最险处的鹰嘴岩。

惨剧,便在此时发生。石光金在整理碎石时,被岩壁上一块松动的大石砸中右腿,大半天才抬到卫生院,却已因失血过多死亡。

剩下3人含着眼泪,继续在崖壁上开凿。

这天,炮眼打到鹰嘴岩正下方,张明宪拿起电钻打炮眼,徐世恩突然听见他叫了一声“遭哒”,转过头时,张明宪已坠向深渊。

“他双手双脚张开,身上那件蓝灰色夹克被风刮得像个降落伞一样舒展开来。”徐世恩怔怔地看着张明宪从自己眼前消失,“他就像燕儿一样,从我眼前飞下去了!”

村民们寻了好几天,才在山谷中找到张明宪的遗体。

2002年10月25日,孝子溪一期引水工程通水。大人孩子们兴奋地捧起水,大口大口地喝着,比过年还热闹。

徐世恩却默默倒上两碗清水,朝着大堰方向,深深鞠了三个躬:“两位兄弟,一路走好!”话未说完,声已哽咽。

绝壁上凿出“天渠”,让花台人看到了脱贫的希望

水引来了,曾经因缺水而落后的贫困山村面貌一新。

更重要的是,绝壁上竟然凿出“天渠”,其艰难程度,深深地刻在花台人心底,让花台人看到了希望,鼓起了自力更生摆脱贫困的心劲!

有些吊角的地方无法引水进村,村民们就用双手在石林中刨出一个个旱井。不通公路的地方,村民们就一锄一锄刨、一锨一锨挖。八龙村六组的王国增四兄弟就用了整整两年,挖出一条土路来。王国增说:“鹰嘴岩那儿都能修出‘天渠’,我们没有理由修不起这两公里路!”

原来将主要精力放在四处找水的村干部们,彼时则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基础设施建设上来,想方设法让老百姓尽快脱贫。

农坡村争取到200多万元资金修饮水池,几个村干部就带着村民,顶着烈日,一个月架设引水管4万多米,人人都晒掉一层皮。

2004年,徐世恩刚当选为川主村村主任,就带着村民修入户道路。大家拿出修“天渠”的精神,靠锄头、钻子等简单工具,当年就在全村基本实现了户户通。

随着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便有人开始谋划产业。

孝子溪大渠通水后,首先受益的川主村、农坡村村民们开始规模化种柑橘,2003年就发展到3000多亩,后来大家又改种效益更好的纽荷尔和沃柑。去年,川主村一组76岁的徐大吉光柑橘就卖了近4万元。

搞建设,发展产业,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村民们鼓起了干劲,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极大改善,花台乡实现了整乡脱贫摘帽。

这道水渠将助力花台乡振兴致富

2015年,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花台乡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适宜的水果产业。可新的问题随之而来——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孝子溪大堰的水不够用了!

水,再度成为阻碍花台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花台乡党委书记张玉权说,花台乡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要有更多更稳定的水源,“只要水源充足,全乡上万亩的柑橘和青脆李,便可成为村民持续增收的保障。”

好在巫溪县已为花台乡制定了新的补水方案。

一方面启动通城水厂至花台乡的引水工程,彻底解决当地人饮问题。该工程下月即将动工,今年10月可投入使用。

二是修建孝子溪水库为孝子溪大堰补水,主要解决花台乡产业用水。该工程已于去年动工,明年可望完工蓄水。

花台人再次看到了希望,再次鼓足了干劲!

不少村民甚至花钱租来挖掘机,开垦出荒坡种沃柑。农坡村贫困户王正森不仅开出了6亩荒坡,还打算今年搞个养猪场,他说:“只要有水,搞产业就有希望。”

前几天,徐世恩也开出了10亩荒地栽沃柑。他告诉记者:“我所在的一组,现在连一块荒坡都看不到了。当年‘天渠’都修得出来,我现在也有信心,带领村民把产业搞起来,让川主村振兴起来!”

曾经为了生存、付出生命代价在绝壁上凿出的这道水渠,即将成为助力花台乡实现乡村振兴的致富“天渠”。

重庆日报讯 (记者 龙丹梅)曾经因缺水而无法规模发展产业的花台乡,未来将成为巫溪的“花果乡”。3月23日,花台乡党委书记张玉权告诉重庆日报记者,在解决了产业用水问题后,今年,花台乡将在现有8000亩柑橘、1500亩青脆李的基础上进行补栽补植,调整产业布局、提升产业品质,预计2020年,仅柑橘、青脆李两项收入便可突破4000万元。

产业是脱贫的根本,近年来,花台乡着力打造柑橘、青脆李、蚕桑、火龙果四张名片,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产业缺水的问题始终难以解决。今年,通城水厂至花台乡引水工程投用后,花台乡人饮问题可望得到解决。而明年将完工蓄水的孝子溪水库投用后,其总库容将达到76.6万立方米,将为花台乡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产业用水。

在产业发展模式上,花台乡结合“三变”改革,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大户和村集体经济组织,鼓励他们与农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着力发挥产业对农户特别是贫困户的带动作用,以此来实现增收。

该乡农坡村确立了以“支部+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由支部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建立了一个200亩的标准化沃柑果园,贫困户以扶贫资金入股、普通农户以土地入股、村委会以财政扶贫资金入股,收益后按比分红。利益联结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户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在短短几个月内,该村已新栽沃柑100余亩,不少农户还自发请来挖掘机开垦荒山荒坡。农坡村四组村民曾祥伦花钱请来挖掘机,挖出4亩荒坡,又流转了周边村民6亩地,全部种上沃柑。该村贫困户王正森借钱开荒,一口气种下了6亩沃柑。几年后,这些果树将真正成为村民的“摇钱树”。

张玉权介绍,目前,八龙村已完成500亩优质蚕桑改造,花台村新植优质柚1500亩,农坡和川主村新植沃柑等柑橘2000亩,“我们还要借力花果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实现村村有产业、户户能增收的目标。”

把“天渠”精神转化为振兴的力量

“为了水,为了生存,拼了命也要修好这条水渠!”花台乡的干部群众正是凭着这股子韧劲在悬崖峭壁上修通了一条盘山引水干渠。在与恶劣自然环境进行艰难抗争的过程中,甚至有村民献出了生命。花台乡干部群众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不认命、不服输、勇于向贫困宣战的精神让人感动。这股子韧劲已经固化为一种精神,凝聚为一种力量,照亮了花台乡的振兴之路。

“沿着悬崖峭壁一寸一寸凿,一锤一锤敲,水渠一米一米地朝前延伸……”花台乡的实践证明,千难万难,只要实干就不难;大路小路,只有行动才有出路。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攻城拔寨的关键期,乡村振兴的嘹亮号角已经吹响,乡村成为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但也要看到,对于一些地理位置偏僻、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要想走上脱贫致富的振兴之路,关键要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在精神上要先“立起来”。花台乡干部群众正是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靠一点一滴的真抓实干,一步步改变了贫困落后的面貌。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唯有精神脱贫,才能彻底斩断穷根;唯有精神上“立起来”,乡村才能彻底振兴。对花台乡来讲,要实现乡村振兴,实现全面小康,就要把当年在绝壁上凿出这条“天渠”的精神转化为脱贫致富的内在力量。只有继续发扬实干苦干精神,突破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才能进一步释放发展动能,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进而实现新的发展。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曾经为了生存、付出生命代价在绝壁上凿出的“天渠”,已然成为花台乡发展前行的“精神灯塔”。我们相信,“天渠”精神必将进一步激发花台乡干部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干劲,必将助力花台乡走上乡村振兴的广阔大道。

天渠观后感500字(通用5篇)

  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天渠观后感500字(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天渠观后感500字1

  《天渠》讲述了黄大发几十年如一日,在艰难困苦面前选择希望,通过知识带领群众在绝壁上凿出一条“天渠”,实现脱贫致富的奋斗历程。

  他是“当代愚公”?

  不,他只是从平凡真实中走来的一个普普通通的老人,一个在风雨兼程的执着坚守和战天斗地中,完成一个共产党员的承诺的老人。

  在观影后有几个片段让我印象深刻:

  年轻的黄支书带领着群众因为没有专业的挖沟、修渠知识,被一场大雨充成了烂泥沟。没有知识就改变不了命运,但他并没有放弃,他选择了希望。连20公分都不知道怎么回事的他决定去水利站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他不比年轻人差,反而比年轻人更卖力。最终,做出了设计方案。这个片段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一点,有知识可能改变不了命运,但没有知识不可能改变命运。

  挖沟、修渠需要大量的经费,在这种困难下,黄支书想到了政府,他打报告给县里,县里也高度重视草王坝缺水的问题,协调了各乡的水利预算款,凑齐了6万元工程款,但是扶贫不等于分钱,还需要村里群众凑集资款。一家两百元成为草王坝村民“生命不可承受之重”,这时候作为党员的黄支书拿出了自己的“棺材本”,他女儿拿出了自己的“嫁妆钱”,在悄无声息中村民们一个接一个地贡献出自己的力量“砸锅卖铁”凑齐了最后的一万块钱。这让我感受到要想克服困难群众与政府是密不可分的,这世上根本没有超级英雄。

  影片中唯一的遗憾可能就是黄支书女儿因病去世了,黄彬彩是家里最理解黄大发的人,支持父亲的每一个决定,她懂父亲的大爱,懂父亲无私奉献为的是谁。父慈女孝,可黄支书作为领头人,不得不将小爱搁置一边。当天渠造成,跪在女儿墓前的黄支书再也忍不住对女儿的思念、对女儿的爱在这一刻喷泉而出,嚎啕大哭起来。天渠的成功离不开家庭的支持。

  在我看来,要根除贫困,靠的是知识、群众、政府、领头人、还有小家的支持,这几个一个都不能缺。

  不干,一点成功的希望都没有;

  干,还有一线生机。

  在困难面前,我们决定选择希望。

  天渠观后感500字2

  古有愚公移山,今有黄大发修渠引水。电影《天渠》是由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先进事迹改编。讲述了上世纪60年代,黄大发带领群众克服重重困难,历时36年,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靠着锄头、铁锤、钢钎和双手,修建了一条全长9400米的“生命渠”。彻底改变了草王坝村没水没路没电,村民靠吃救济粮为生的落后历史。

  影片一开始描述了草王坝村十年九旱,需要依靠迷信献鸡求雨的场面,黄大发几次带领村民挖渠都以失败告终,打击了村民的.信心。但他不甘心,目不识丁的他去水利站学习挖渠技术一去就是几年,回来后他向县里申请筹集资金,带头捐钱,甚至变卖棺材和女儿的嫁妆,他说:“我在中国地图上看到了遵义,但看不到草王坝,这个我们世代生存的地方,不修这条渠,以后地球上也不会再有草王坝,这渠我修定了!”他的坚持最终打动了村民,他们变卖全部家当终于启动了这项工程。黄大发带头苦干,年轻人都不敢下的悬崖峭壁,他二话不说就给自己绑上了绳,还把儿子安排到最远的工段,一句“干部做,群众看”堵住了妻子的嘴。因为修渠,女儿的病一拖再拖,最后病重去世,黄大发连最后一眼都没见到。他无暇沉浸在悲伤中,继续带领群众埋头苦干,一干就是36年。这条“天渠”终于修好了,他们引水造梯田,粮食产量暴增,有水有粮就有了钱,村里通了电,修了路,造起了学校,草王坝再也不是原来的草王坝了!

  36年,用生命造渠,愚公黄大发虽没有豪言壮语,但绝对算得上一个对党忠诚,对群众负责,有能力有担当的好干部、好党员。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传承了党的优良作风,清正廉洁,克己奉公。他是人民的信仰,是时代的先锋。

  身为一名列车乘务员,我与他遵循着一样的宗旨――为人民服务。我要向这位伟大的人民公仆学习,学习他对待工作积极主动、投入忘我,遇到困难迎难而上,兢兢业业,奋斗不止的精神。我要更加热爱工作,积极主动地学习业务,更周到热情地为旅客服务,解决旅客困难,自觉接受批评和监督,主动弥补自身的不足之处,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和服务质量,向党组织看齐,做优秀乘务员,为铁路旅客运输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身为一名生活在新时代温饱不愁的年轻人,我更应该学习黄大发不忘初心,持之以恒的信念,和清正廉洁,两袖清风的高尚情操。我要克己自律,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不贪图小利小惠,根据自己的实力和需求购买奢侈品,不与人攀比。远离社会不良风气,做一个正直清白的人。

  天渠观后感500字3

  电影《天渠》讲的是从上世纪60年代起,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带领群众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硬生生的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生命渠”,结束了当地长期缺水的历史。

  在观看电影过程中,心情复杂,感慨,感动,感激,几度热泪夺眶。

  感慨是因为那个年代还有人生活在如此缺水的地方,让人难以想象,正是因为如此缺水,才出现了共产党员黄大发这样的新愚公,花了36年时间,带头开创了’天渠’。

  感动是因为主人公黄大发的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带领其他党员以及老百姓开渠,没有技术,他去学;没有资金,他去申请;资金不够,他带头凑;没有运输车,他就去找;悬崖边上没人敢下,他第一个上,最为感动的是,当他下崖多次后,体力不支时,马上安排儿子下崖开凿,儿子不解问原因,答案是:别人出事,我赔不起。这是何等伟大的舍小家顾大家精神。

  感激是因为正是有许许多多黄大发这样的人物,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创造了新时代的新生活。让我们生活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中。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将以黄大发精神为榜样,指引我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

  天渠观后感500字4

  我是一个在城里长大的90后,没有喝过浑浊的水,没有经历过过年才能喝米汤饭的日子,更没有在大山悬崖边上负重走过路,更别说还得起早贪黑的干活儿了。我无法同曾经历过穷苦日子的草王坝村乡亲们感同身受,也无法真正体会穷苦日子下的坚韧不屈,只能从《天渠》里寻找那些艰苦的岁月和那坚定不移的信念。

  “愚公移山,移山的其实不是愚公,而是政府和群众。”《天渠》里的这段话,一直在我脑海里回荡。9400米盘缠在悬崖绝壁上的水渠工程在上世纪90年代初实施,是怎样的不易和艰辛。它不仅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更需要群众的全力以赴。黄大发老支书花了整整36年的时间,只为修好这一条渠。没有技术,他去学;没有资金,他去申请;资金不够,他带头凑;没有运输车,他就去找;悬崖边上没人敢下,他第一个上……为了这条渠,他被乡亲们质疑、嘲讽、埋怨,甚至失去挚爱的女儿,但他从未动摇过,始终坚定对党的理想信念,一直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不断地告诉群众――水渠一定要修,草王坝一定要摆脱贫穷富起来,他承诺过的事一定要兑现。

  作为基层的一名工作人员,与群众面对面的机会更多,能更好地聆听群众的心声,了解群众的需求,知晓基层现况,更能体会到基层工作开展的不易和群众思想上的差异性。在日常工作中,总能碰到这样那样或大或小的事,但无论是什么事,只要是和群众息息相关的事,就一定得放在工作主心骨上,放在最前面。群众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我们就更要多跑几趟田坎,多开几次群众会,多听听群众的意见,多了解当地的明情,多体谅群众的不易,也多加强正面引导和宣传,从群众的角度考虑问题,竭尽所能的为群众办事,做到问心无愧,无愧于人民的信任、无愧于党组织的信任。

  天渠观后感500字5

  周末,我看了一部令人感动的电影─《天渠》。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小山村的村支书黄大发为群众解决吃水问题而耗时三十六年,翻过三座大山,穿过无数险崖,修建了一条全长9600米的伟大水利工程─红旗渠。其中党员黄大发那种坚韧不拔,临危不惧的高大形象深深地震撼了我,令人不由感叹:是怎样的信念让他坚持了三十六年尽职尽责?又是什么样的精神使这样一位老人修建出如此伟大的工程?

  电影中,有一个片段令我印象深刻:在水渠修到擦耳岩一段,因为下面就是万丈深渊,所以连很多年轻力壮的小伙子都不敢下去打炮眼,而已是花甲之年的他却要下去,人们也不曾一次的劝他:“你已经不是当年修红旗水利的年纪了,放弃吧!”他却义无反顾,因为他心中始终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勤恳为民,开山劈石,志拔穷根。

  影片中红旗渠的建成,群众的支持是一个重要方原因。从异口同声的反对,到砸锅卖铁去补一万元资金缺口;肖大能从封建迷信到积极肯干,这一切的信心都来自于黄大发,是他的顽强拼搏精神打动了他们,以至于连他的女儿都为资金缺口出一份力。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什么?黄大发工作中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像电影中的一样,红旗渠是拼搏来的,是奋斗来的,对于我们来说,学习上拼搏进取,生活上积极向上,这就是我们所能做的最好的拼搏。

【天渠观后感500字】相关文章: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

水是生命之源,有人类的地方,就一定离不开水的滋养,修建于20世纪60年代的红旗渠,是河南省林县人民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一条"天渠",它高高地悬挂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可谓一大奇观。

不言而喻,这条红旗渠的修建凝聚了林县人民的辛勤汗水,对于林县大地的人们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这条"中国第一渠"不仅折射出中国人民的水利梦想,而且在它修建成功之后所遭遇的尴尬,也反映出我国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现实。

由于自然环境恶劣,水资源极度匮乏,河南省林县百姓们的日常用水都难以解决,种在地里的庄稼更是由于长期缺水而根本无法成活,民以食为天,为了解决用水问题,河南大地上的百姓们想了各种各样的方法,而这其中最为通常的方法就是修渠。

从公元前421年开始,西门豹就发动当地百姓在漳河附近开渠引水,引漳河水在播种时节进行浇灌,降水多的时候又可以开渠放水。到了明朝的时候,又修建多条水渠;民国和抗战时期,也修建了不少的水渠。

新中国成立以后,就在红旗渠修建之前也曾修建过英雄渠等,或者引河里或者泉里的水,这些水渠,都曾短暂地解决了河南省内一部分村庄里的用水短缺问题

根据已经修建的这些水渠,河南省的百姓们就在想,能不能修建一条可以惠及整个省内百姓的水渠,渐渐地,林县的百姓们萌发了修建红旗渠的想法

红旗渠的修建可谓是一个狂想,它起始于山西省平顺县的一块断壁上,一直延伸到河南省林县的分水岭,起始点两者的落差高度不足十米,也就是说,要想引到水源,必须保证整条水渠是呈缓慢下降的。

这样的工程,在现在看来都十分困难,可是在当时,林县百姓硬是完成了这个几乎不可能的任务

终于,林县百姓凭借自己的艰苦劳动,愣是在1969年,耗时将近10年的时间,最终挖开了这条"人工天渠",成就了引水传奇。

在红旗渠建成之后,国际上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称:"林县百姓修建的红旗渠,可谓是毛泽东意志在中国的典型表现,让世界震惊不已"。

"天渠"引来了美好生活

红旗渠建成通水后,给林县百姓带来的好处是实实在在的。

一方面,红旗渠改善了林县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水源之后,灌溉条件大为提高,林县地区的农业种植有了极大的改善,过去林县百姓的粮食亩产不足一百斤,建成红旗渠之后,林县粮食亩产可以达到八百斤甚至更多,百姓们的粮食袋子慢慢鼓起来了。

除此之外,有了水源的浸润,林县地区的生态环境也大为改善。建渠之前,站在山顶望去整个山头光秃秃一片,还不时会刮风沙;建成之后,林县山头慢慢从黄色变成了绿色,随着时间的流逝,林县周边的山上都是郁郁葱葱的。

另一方面,林县百姓的精神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林县百姓为原型拍摄的电影《红旗渠》上映。

随着电影的公映,红旗渠成了不怕吃苦、自力更生精神的代名词,迅速在全国形成学习红旗渠精神的氛围,一时之间,林县百姓感到无比自豪,在精神上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

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太行山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水干旱的状况,水资源的匮乏导致水成为百姓们争夺的对象,这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当初林县百姓修建红旗渠的远见卓识。

渐渐地,林县周围的百姓也开始意识到了修建水渠的好处,也纷纷开始了漫漫修渠之路,当然了,这些渠也是引的漳河的水。

没有多久,山西的百姓也加入了饮水的行列。山西的百姓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处在漳河上游,于是就在漳河上游修建了上百个水库。

好景不长,狼多肉少的情况还是出现了。漳河水的总量是不变的,当山西省的百姓在上游把水截下以后,流向下游的水量必然将会减少,水资源的短缺,就意味着无法对粮食作物进行灌溉。

当触碰到个体利益的时候,战斗就会爆发。因为水资源的分配问题,漳河上下游百姓之间的械斗和破坏行为连续不断。直到1992年8月,百姓之间的冲突达到了最高点

红旗渠遭到了自修建以来最大的一次人为破坏,有将近十米的红旗渠渠壁被人砸开,湍急的水流从砸开的缺口不断涌出,导致缺口周边村庄全部被淹,百姓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到了极大的威胁。

不仅如此,从1997年开始,修建几十年后红旗渠却遭遇断水尴尬,最长的一次竟然断流时间超过了七十天。

想当年红旗渠建成的时候,林县百姓以为可以一次性解决了水资源短缺的难题,到后来红旗渠出现断流,不过短短几十年的时间。

但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虽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困难,在红旗渠精神的指引下,林县的百姓一定还会像修建红旗渠一样,重新想出解决水资源短缺难题的好方法,只是可能时间会久一点,困难会多一点,但是我们应对此充满信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旗渠修了多少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