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死者故事结束了下一句吗

“我今天突然间发现这个世界很危险。”白止一脸严肃的在电脑上敲出了一行字。“今天外出时,我发现路边有人在咬人,几名见义勇为的小伙冲了出来将罪犯绳之于法,但随之被咬的那人也摇摇晃晃的站了起来,但是被眼尖的小伙发现给揍了回去躺在了地上拨打了110。经受过现代电影的熏陶,我早已经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丧尸还没传染就结束了。”“上次刚说完外星人入侵被几个小伙子解决,今天就又有丧尸爆发啊?”聊天框那边很无语的做出了回应。“还有,既然丧尸病毒还没有爆发就已经解决了的话,到底哪里危险了?”“我发现追我的女孩越来越多了,她们计划的要分了我。”“?????”


《裸者与死者》:一部美国小说

我不认为诺曼·梅勒是一位伟大作家,但却是典型的美国大作家。他留下多姿多彩却又荒诞不经的一生和那个时代不可忘却的作品,似乎再也找不出一位作家比他更美国了。在同时代的美国作家,诸如纳博科夫、索尔·贝娄、约翰·厄普代克、约瑟夫·海勒、托马斯·品钦、冯古内特等人中,他占有一席之地,与这些名字并列足以让他熠熠生辉。梅勒在80岁时曾迟疑地谈到他的文学地位:“确实有一些作家,他们伟大得让人永远无法将其抛弃。我不属于这个类别。我可能会不朽,也可能不会。”

而在年轻时代,诺曼·梅勒可没这么谦逊,他可是个自吹自擂的高手。他豪气干云,他的名言是他会写出一部“让陀思妥耶夫斯基、乔伊斯、司汤达、托尔斯泰、普鲁斯特,福克纳,甚至老朽的海明威都要去读”的小说。显然,这个牛皮吹得有点大。但是,他毕生视写作为英雄般的事业,不仅苛求自己与同时代的同行竞争,他要甩开索尔·贝娄,也把自己视为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人物。

希望写出一部伟大的美国小说,这是诺曼·梅勒一生美国梦的最主要部分。

好莱坞电影《声名狼藉》中有一个场景,作家杜鲁门·卡波特在跟社交名媛芭比·佩利谈论克拉特一家被杀害的案子,芭比问:“你去谋杀犯的牢房时不害怕吗?”卡波特回答说:“怎么说呢,不像跟诺曼·梅勒见面那么可怕。”在另一部电影《工厂女孩》的开头,安迪·沃霍对忏悔室的教士说,“我正跟这个朋友说话。诺曼·梅勒走过来一拳打在他的肚子上,我当时很难过,想:为什么诺曼·梅勒揍的不是我?”

他们大大方方地讽刺梅勒,而他本人确也名副其实。梅勒不光彩的品行在美国大众中已然家喻户晓。他的名声跟性与暴力息息相关,他玩弄女人、斗殴、酗酒、吸毒。在公众眼里,他那喧嚣暴烈的生活做派似乎是高高凌驾于他的文学声名之上。他一生结婚六次,“亲自”生育孩子九个,他洋洋得意地说起自己的婚姻:“这就好比在六个不同国家,六种不同的文化生活。因此,假如你在巴黎过了八年生活,然后继续搬家的话,你就别说'我恨巴黎’。”他与纽约《旗帜晚报》著名记者珍妮·坎贝尔一见钟情,结为夫妻。坎贝尔放荡不羁,全盛时,她是万众瞩目的纽约社交女皇,据说在一年时间内她曾和苏联的赫鲁晓夫、美国的肯尼迪以及古巴的卡斯特罗三位声名显赫的国家元首上过床。然而,他们的这段婚姻仅维持了一年时间。多年之后,梅勒还称赞坎贝尔是“女人中的极品”,“一个能够吸引男人眼球却又精于权谋,同时也让人永远难以忘怀的女人”。

在一次酗酒后,他用“一把肮脏的三英寸小刀”刺进了第二任妻子阿黛尔的身体。但是面对记者,阿黛尔拒绝对梅勒提出指控,因而梅勒最终获判缓刑。他同作家戈尔·维达尔一起参加电视节目,一言不和,他就打爆维达尔的头;而可怜的维达尔真是豁达大度的哥们儿,在被痛揍的同时仍旧无法讨厌梅勒率真的天性,他为梅勒辩护说,“他的坏毛病反而为他的纯良本质加了分”。维达尔说的确是实情,尽管梅勒缺点无数、劣迹斑斑,他的朋友们还是喜欢围在他身边。

在喧嚣的时代里,他甚至在扮演着一个叫“诺曼·梅勒”的角色,他到五角大楼前游行抗议越战,他两次竞选纽约市长,竟然是为了把纽约设为美国第51个州,他短命而失意的政治生涯与他的电影导演生涯一样糟糕透顶,甚至还夹带些许荒唐。

《华盛顿月刊》讽刺梅勒是美国文学界的麦当娜,“他可以很迷人,可以是个怪物,也可以是个卓越的小丑”。可以说,梅勒倾向于自我表演,在与新闻界的合谋下共同缔造自己的“坏男孩”的形象。

不管梅勒的生活是如何地荒诞不经,他本质上是一位作家,他把自己一生都献给了写作,他一辈子写了13部大部头的小说,两获普利策奖。

有时,他刻薄,但很机智。他说,为什么恐怖分子可恨?因为他们深信自己会死得有意义,可是恐怖分子却毁掉了这种信念。2007年,梅勒出版了他的最后一本书——政论文集《关于上帝》,他把上帝描绘成一个“有美感、经常成功但也可能在一些时候显得无能为力”的形象,这正是梅勒自我总结的个人镜像。你喜不喜欢梅勒已经不重要, 这一年1110日,他已永远离开这个他爱恨交加的尘世,留下的是关于他的流言蜚语,他作为一名作家的种种传奇。小说家艾瑞克·塔罗夫说得挺好:“他是美国文学的疯叔叔,既可爱又可恨,既优雅又粗野,既精明又无能,他是自己最伟大的崇拜者,也是自己最糟糕的敌人。”

1923年131日,诺曼·梅勒出生于新泽西的长枝镇,是家中的长子。九岁时,他尝试写下250页的小说。从纽约布鲁克林的一所中学毕业后,梅勒进入哈佛大学学习航空工程学。在大学里,他的兴趣转向文学,立志做一名作家。

1941127日清晨,日本军队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正式爆发。在哈佛大学里的梅勒也被这个消息震动了。1942年的夏天,梅勒在波士顿的一家精神病院打了七天暑假工,以此为素材创作了短剧《裸者与死者》。此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已全面铺开,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也投入了举国之力,参加到反法西斯的大战中。他开始酝酿一个更大的创作计划,他试图创作一部长篇小说:这将是跟欧洲战场或太平洋战场有关的小说,这将是跟美国人在战争中的存在状态休戚相关的小说。

1944年,他应征入伍,他希望作为第一波攻击部队前往欧洲,但他却被送到了南太平洋。梅勒先后在菲律宾莱特岛、吕宋岛和日本服役。他当过文书兵、架线兵、炊事兵、侦察兵和空中摄影师。当然,莱特岛吕宋岛是两个交战最为激烈的战场。

我们必须注意到,进入战场后梅勒正为他的小说收集尽量多的素材、获得尽量多的战争体验。他志愿到一个侦查排里去当侦查兵。而《裸者与死者》的主要人物也大多在侦查排,主要故事主线即是侦查排在后岛跋山涉水的长途侦查。这些有意为之的孕育和上天的巧妙安排为梅勒写作《裸者和死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65月,梅勒退伍了,回到位于马萨诸塞州东南部科德角普罗文斯敦的家中。他先是在邻镇特鲁罗的海边租了间小屋,6月底开始《裸者与死者》的写作。这本厚厚的小说仅仅花费了梅勒几个礼拜的时间。23岁的他身强力壮,充满活力,他的脑子里只有那场战争和那本书。

他几乎不需要再作新的准备,整本书都装在他的脑子里,他一气呵成,一个夏天写了两百多页。

故事被安排在称为安诺波佩的热带小岛上,该岛位于赤道以南的南太平洋。梅勒通过两条平行的线索铺展复杂的情节和人物。一条是侦查排里的士兵,一条是指挥部里的军官。两条线索并行发展,相互影响、前呼后应,按照作者的意图交叉发展,朝着一个看起来明朗清晰实质又晦暗阴鸷的方向推进。

有人认为《裸者与死者》是一部描述战争与权力的小说,事实上,这仅仅是它的皮相。它是一部完全写“人”的作品,写战争状态下人的存在。战争取消了人的个体性存在,使他们成为战争机器的一部分。战争是放大镜,也是显微镜,它放大了人性中恶的一面,同时也凸显了人性中微弱但极其珍贵的善。让我们看看梅勒勾画的人物谱吧:

上士克洛夫特心狠手辣,凶悍跋扈,是一个权力崇拜者、一个弄权的阴谋家,胸无半点文墨,却深得上司赏识,爬进军队的军官阶层是迟早的事。他是战争机器的具体执行者、恶魔的化身,在他的身上呈现的是法西斯主义的影子。

侯恩少尉是梅勒给予深厚情感的人物,他虽然对于权力与恶行多次妥协,但他渴望能保持自己个性的完整,捍卫自由平等的理想侯恩无论是在其个人生活还是政治倾向上,都是一个足以和卡明斯、克罗夫特相抗衡的人物,是抗击他们法西斯力量的有力抵抗者。侯恩游离于过去和现在、想像与现实之间,作者通过侯恩矛盾心理和人格分裂体现出他的的存在最终,他还是被克洛夫特阴谋害死,残酷的命运让人唏嘘不已。

卡明斯少将表面上精明强干,精于管理和军事指挥,骨子里却是个法西斯主义者。他崇尚强权,他认为美国未来唯一的道德就是权力的道德。他随意辱骂下属,容不得任何与自己想法相悖的思想和言论,他在军队建立了恐怖的官僚体制,足以摧毁他们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可以说,卡明斯是意识形态上的法西斯主义者,而克洛夫特则是这种法西斯主义的具体执行者。

中士布朗体型臃肿,满脸雀斑,随便混混日子;列兵史坦利是个小爬虫,一心往上爬;列兵威尔逊无所事事,成天想女人……

小说着力表现了各种人物的性格纷呈和相互关系,他们的生活经历和他们在战争中表现与命运……梅勒试图揭示一种超越战争本身的象征意义,他写到了复杂多变的人性,写到集权的官僚体制,写到藐视人权、践踏人性的可怕前景。小说中所有人都是“裸者”,他们裸露他们或肮脏或高尚的心灵;他们一并成为“死者”,要么肉体灭亡,要么灵魂毁灭。

电影《巴顿将军》中的巴顿可谓斗志昂扬、骁勇善战,还牛逼哄哄,看得我们热血沸腾,肃然起敬。可以说,巴顿是真正的美国英雄。而《裸者与死者》中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无法与英雄粘上边,可以说他们的所作所为是站在英雄的反面。这些人都是失败者,他们有的丢命,有的丧失自尊,有的失去自我。有人评论该书是极端悲观主义的,令人绝望。梅勒对于悲观主义的论调并不赞同,他说:“人尽管是堕落了、变态了,然而胸中还是向往着一个比较光明的世界。”

作为顶级批评家,哈德罗·布鲁姆对于梅勒有着复杂而善意的情感,他奉上一个典型的美国人的评价:“梅勒现在声名显赫,无疑有一天会被遗忘,但还会再回来,那时候他将成为他的年代道德良知的历史学家,是他那一代作家代表。”

对于中国读者而言,他是一份典型的美国派,《裸者与死者》是一部实实在在的美国小说。


诗歌与花朵,虚构与生活

选自《译林》2007年第3期加拿大作家乔治.乔纳斯的长篇小说--复仇:一支以色列反恐突击队的真实故事。

1972年8月26日,第二十届奥运会在慕尼黑召开。9月5日凌晨4时许,一伙恐怖分子闯入奥运村,打死两名以色列运动员,挟持其余九名作为人质,要求释放被关押在监狱中的两百余名囚犯。在解救人质的过程中,警方将一场武装解救行动变成了血腥的枪战。九名以色列人质全部遇难。愤怒的以色列总理梅尔命令以色列情报组织“穆萨德”对恐怖分子以牙还牙。一场血腥杀戮刚刚结束,另一场暗杀行动即将开始。一支训练有素的以色列特工队手持黑名单,出现在世界各地的巴勒斯坦要人以及与“慕尼黑惨案”有关的恐怖分子周围。于是,街头的突袭、冲天的火光、伤者的哀嚎、死者的惨状、美人的诱惑、层层的政治谜团……便一幕幕上演了。双手沾满鲜血的特工们开始感到困惑、恐惧,怀疑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正确。他们在无奈和挣扎之中经历着人性的莫大洗礼。是听从上级的命令、国家的召唤,继续这不归的杀戮之路,还是为了家庭的幸福,痛下决心,完成自我的人性救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故事结束了下一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