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花江示范区拍一下哪部电视剧流星花园是哪一年拍的

在与粤港澳大湾区对接的过程中,广西将交通互联互通作为先导,最大限度发挥广西毗邻粤港澳、与东盟国家海陆相连的沿海沿边区位优势,实现与周边区域的无缝、快速连接,积极打造大湾区向西南地区辐射拓展的关键通道以及与东盟加强合作的关键节点。

打造全方位、立体化交通通道。广西以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为主,以空运和水运为支撑,打造面向大湾区的东融通道和连接大湾区与东盟的西部通道。与此同时,广西支持在南宁、钦州、防城港等市建设双向联通我国西南、西北与东盟的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并以连接大湾区和东盟的西部通道建设为契机,把北部湾港打造成为全国沿海主要港口和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加快融入大湾区世界级港口群。

建设国际信息大通道。广西进一步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信息互联互通,推进服务大湾区的信息通信、信息服务等产业聚集发展;推动共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化合作平台、“泛北部湾区域全息海洋大数据平台”、跨区域信息平台等重要载体,高效共享区域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努力打造服务中国-东盟信息化战略合作的国内一级节点。

推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广西积极承接粤港澳大湾区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汽车零部件、整车装配等装备制造产业,积极建设环粤产业承接带、西江产业承接轴带和北部湾沿海-沿边产业承接轴线;加强同大湾区在海洋产业方面的合作,共建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支持大湾区城市在广西建设发展“飞地经济”和“科创飞地”。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广西将加强与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的合作,重点发展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数字经济,并积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向广西转移、转化。

推动服务业联动发展。广西将着力吸引粤港澳大湾区的优秀企业和优秀人才,在旅游、金融、养老、会场等产业加大与大湾区的对接力度,推进相关服务业提质增效。其中,在金融业方面,广西将着力吸引大湾区金融机构到广西设立银行、证券、保险、金融租赁、消费金融等法人或分支机构,培育新型金融服务业态;支持香港金融机构为广西企业在港融资提供便利,研究开发针对广西企业的特色金融类产品,助推广西企业“走出去”。

打造协同创新载体。广西将积极构建协同创新基地,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合作,鼓励粤港澳企业在广西建立研发中心和“创新飞地”,积极与大湾区合建技术研发机构、科技示范园区、联合实验室以及科技成果交流平台,打造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积极对接大湾区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建设,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并积极从大湾区引入行业领军企业、创业投资机构、创业服务机构等主体,搭建协同创新平台。

完善协同创新配套机制。广西将争取与粤港澳大湾区共同建立符合创新规律的跨区域政府管理协调制度,创新收益分配制度;推动创新人才、创新平台、先进技术、先进成果在广西与大湾区之间实现无差异化顺畅流通;吸引大湾区科研团队落户广西,探索共建科技创新园区、科技研发与人才培养基地;建立对接交流机制,搭建信息对接平台,健全技术转移合作机制,加快建设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高地。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总体规划

各市、县党委和人民政府,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级国家机关各部委办厅局,各人民团体,各高等学校:

现将《广西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总体规划(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第一章 对接基础和面临形势

第三章 构建“两带三区”的空间格局

一、沿江升级、沿海突破,打造对接大湾区的两大经济带

二、机制创新、分类引导,培育对接大湾区的三大合作区

第四章 全面强化与大湾区互联互通

一、打造面向大湾区的东融通道和连接大湾区与东盟的西部通道

二、加快建设连通大湾区的快速交通干道

三、打造支撑大湾区的珠江-西江黄金水道

四、加快融入大湾区世界级港口群

五、联合大湾区建设国际信息大通道

六、构建国际一流的现代物流体系

第五章 重点推进与大湾区的产业融合发展

一、推进制造业融合发展

二、培养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推动服务业联动发展

四、建设对接大湾区市场的农产品基地

六、创新产业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第六章 与大湾区共建区域创新共同体

四、促进科技创新资源集聚

第七章 打造与大湾区和谐共生的优质生活圈

五、全面落实粤桂扶贫协作

第八章 深化与港澳的互利合作

一、用好现有政策及合作机制

四、深化“一带一路”合作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标志着大湾区建设全面启动。广西与大湾区毗邻,是大湾区的直接腹地,具有与大湾区合作的广阔空间。新形势下,紧抓国家加快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全面对接大湾区建设,对于构建广西“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全面对接大湾区建设,有利于广西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创新;有利于推动广西与大湾区的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有利于把广西打造成为大湾区与西南地区、东盟国家互联互通的关键通道,为西南地区连接大湾区、面向东盟开放提供更高能级的合作平台;有利于促进我国东西部地区协调、协同发展。

根据国家加快推进大湾区建设及进一步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有关部署,结合广西全面对接大湾区建设实际,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是广西全面对接大湾区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近期规划至2022年,远期展望到2035年。

第一章 对接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区位优势十分突出

广西是大湾区向内陆纵深发展的重要通道,是我国西南地区连接大湾区的重要枢纽,是大湾区与东盟国家经济合作升级的关键纽带,具备对接大湾区的海陆相通等独特优势。

(二)战略地位日益凸显

中央赋予广西的“三大定位”新使命,充分体现了广西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与大湾区建设的总体思路及空间格局高度契合、一脉相承,从战略层面明确了广西与大湾区统筹对接、合作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三)合作基础持续增强

广西、广东(以下简称两广)地域相连、文化相通,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不断深化,两广合作更为密切,建立了两广推进《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实施联席会议制度等合作机制,搭建了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等合作平台,双方在基础设施共建、产业融合对接、生态联防联治、开放合作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广西全面对接大湾区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伴随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的不断变革,我国以“一带一路”倡议为重点,加快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作为国家重大战略的大湾区在拓展港澳发展新空间与培育珠三角发展新动能的同时,必然会向内陆纵深发展,并加强与东盟国家的经济合作。广西作为“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是大湾区向西连接我国西南地区以及东盟国家的关键通道,国家给予大湾区的优惠政策也会最先惠及到广西,以东融先行示范区为先导,全面对接大湾区建设将助力广西加快形成“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

从国际形势看,保护主义倾向抬头,世界经济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对国际贸易格局产生重大影响,我国同欧美及东盟国家的贸易不断受到冲击,广西要打造面向东盟国际大通道以及“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的目标将受到挑战。

从国内形势看,大湾区依托“保税区+自由港”等机制及政策创新推动粤港澳体制差异缩小,将促进大湾区对周边区域形成更强的虹吸效应,大湾区先进的产业体系、良好的营商环境以及优厚的工资待遇,必然会吸引广西的高端产业和人才、资本进一步向大湾区集聚。周边地区为谋划同大湾区的融入对接,相互之间难免形成产业的同质竞争,将对广西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的总目标总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三大定位”新使命和“五个扎实”新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紧密衔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聚焦关键领域,突出合作重点,全面对接大湾区建设,主动接受大湾区辐射,借力大湾区发展,加快构建“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

——全面对接,重点突破。在交通互联互通、产业联动发展、生态合作、扶贫协作、人才交流、平台引领、政策衔接、机制协调等关键领域,加强对接,强化实施力度,争取实现重大突破。

——统筹规划,加强协调。增强广西对接大湾区建设工作的战略性、统筹性和协同性。建立对接机制,加大协调力度,充分调动各有关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推进各项政策措施协调配套,提高整体效益。

——引进推广,注重创新。以基础设施、产业科技、开放载体等领域为重点,充分结合广西实际,借鉴大湾区先进管理模式,大力创新体制机制,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增强投资吸引力。

——陆海统筹,分区融入。坚持陆海统筹、同步对接,实现内陆升级、沿海突破。重点推进珠江-西江经济带(以下简称经济带)、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与大湾区对接,以我区东部产业融合先行试验区、南部沿海开放引领区、西南跨境经济合作区为依托,搭建产业联动发展平台,推动陆海联动发展。

——合作发展,改善民生。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依托,打造成为大湾区的绿色腹地。借鉴粤港澳在保障社会民生及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的成功经验,让人民感受到发展带来的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大湾区向西南辐射拓展的关键通道。充分发挥广西与大湾区地域相连的优势,积极构建以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为主干、空运和海运为支撑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广西东融通道,积极服务大湾区建设,主动接受大湾区辐射,形成大湾区向西南地区延伸拓展的关键通道。

大湾区与东盟国家加强合作的关键节点。进一步发挥广西作为中国-东盟开放发展前沿门户的区位优势,强化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的平台作用,推进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暨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发展论坛创新转型,加快建设连接大湾区和东盟的西部通道,全方位拓展开放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培育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成为大湾区与东盟国家加强合作的关键节点。

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的承接区。瞄准香港、深圳、广州等地的高端科技与高精尖人才,着力吸引大湾区的科技创新企业投资,引导我区汽车制造、中医药研究等基础较好的企业以及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高成长性企业与大湾区企业共建区域产业链、创新链,积极打造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的承接区。

大湾区优质生活圈的延伸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大湾区加强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加快建成大湾区居民休闲养生的“后花园”及相关产业的集聚地,把广西绿色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大湾区与泛珠三角区域深度合作的示范区。充分发挥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等跨区域合作平台的作用,大力吸引大湾区企业投资建设,打造大湾区与泛珠三角区域深度合作的示范区。充分利用CEPA(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政策,深化“放管服”改革,吸引港澳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集聚,建设港澳与内地深度合作的平台。

到2022年,对接大湾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基本建成面向大湾区的东融通道,交通互联互通、产业联动发展、生态合作、社会服务、平台引领、政策衔接等对接工作取得明显进展,经济带、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粤桂黔高铁经济带、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等重大合作平台作用显著提升,区域合作取得显著成效,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到2035年,对接大湾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形成“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大湾区绿色腹地的作用充分发挥,成为大湾区产业辐射的重要区域,科技成果研发转化能力显著提升,大湾区向西南地区辐射拓展的枢纽作用显著增强。

第三章 构建“两带三区”的空间格局

进一步强化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龙头带动作用,提升经济带发展水平,以东部产业融合先行试验区、南部沿海开放引领区、西南跨境经济合作区为依托,高水平构建“两带三区”的空间格局,实现与大湾区的充分联动发展。

一、沿江升级、沿海突破,打造对接大湾区的两大经济带

聚焦大湾区广州-佛山、香港-深圳、澳门-珠海三大发展极,重点打造两个对接经济带。将经济带打造成为大湾区的直接腹地,成为大湾区发挥辐射引领作用、带动西南中南地区发展、辐射东南亚和南亚的重要经济支撑带;充分发挥沿海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重要港口的连接作用,加快推进北防钦一体化发展,实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与大湾区联动发展,打造沿海互动经济带。

二、机制创新、分类引导,培育对接大湾区的三大合作区

东部产业融合先行试验区。创新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体制机制,争取将符合广西实际的港澳优惠政策在试验区延伸,着力解决在开发建设、政策支持、招商引资、资金支持、管理体制机制创新、配套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支持贺州市建设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重点发展碳酸钙、装配式建筑、大健康等支柱产业,积极探索科研、孵化前台在大湾区,生产、转化后台在贺州的“飞地经济”合作模式。将贺州、玉林、梧州等市整体打造成广西对接大湾区的东部产业融合先行试验区。

南部沿海开放引领区。创新推进园区开发模式,完善政策支撑体系,探索建设具有自由贸易功能的“第四代开发园区”,吸引大湾区创新要素集聚,积极争取大湾区产业链向广西延伸,共建国际合作平台。重点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配套服务等领域做好对接实施,全面增强园区承载能力,显著提升与大湾区互联互通水平。引进大湾区的先进管理模式及现代服务业,共建“深北飞地园区”,打造南部沿海开放合作、产业协同引领区。

西南跨境经济合作区。充分发挥口岸优势和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大湾区企业投资,建立“港深加工贸易区”,打造港澳转口贸易飞地。推进加工贸易、跨境金融、跨境旅游、跨境电商等跨境特色产业发展,打造贸易投资自由、人员往来便利、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监管服务高效便捷的跨境经济合作区。

第四章 全面强化与大湾区互联互通

把交通互联互通作为先导,最大限度发挥广西毗邻粤港澳、与东盟国家海陆相连的沿海沿边区位优势,实现与周边区域的无缝、快速连接,积极打造大湾区向西南地区辐射拓展的关键通道以及与东盟加强合作的关键节点。

一、打造面向大湾区的东融通道和连接大湾区与东盟的西部通道

加快打造广西东融通道,形成以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为主、空运和水运为支撑的全方位、立体化交通通道。进一步发挥西江黄金水道作用,推动沿江港口与广州南沙港、深圳盐田港等在物流、仓储、货代、船代、货源、箱源等方面形成紧密合作链条和利益共同体,加快实现水水联运、江海联运,全面激发“江”的活力。支持在南宁、钦州、防城港等市建设双向联通我国西南、西北与东盟的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吸引大湾区企业参与连接大湾区和东盟的西部通道建设,提高通关效率,降低通关成本;更大效力发挥西部通道的货源集配、贸易撮合、产业带动作用,促进大湾区与东盟国家、欧盟国家之间的要素流动、技术转移与产业合作。

二、加快建设连通大湾区的快速交通干道

积极打造南宁经玉林至深圳至香港等直达大湾区的高速铁路,全面打通面向大湾区的省际高速公路断头路,共同提升省际互联互通水平。加强南宁、桂林等城市的机场与大湾区主要机场的航线合作,积极推动两广之间支线机场互联互通。加快推进南宁吴圩国际机场改扩建、南宁国际空港综合交通枢纽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打造对接大湾区、承接国内、沟通东盟的北部湾区域性国际航空中心。

专栏1 快速交通干道工程

铁路。推进规划建设南宁-玉林-深圳、南宁-合浦-湛江、桂林-玉林-湛江、河池-柳州-贺州等直通大湾区的高速铁路通道,推动加快建设柳州-梧州-广州、柳州-贺州-韶关、洛湛铁路(永州至玉林段)电气化改造等粤桂快速直达货运铁路通道,推动加快岑溪-罗定等铁路扩能改造。积极推动南宁-广州、桂林-广州等高速铁路提速,协调加密南宁-广州-深圳、珠海方向的高铁班次。尽快开通南宁-香港动车。

高速公路。加快推进贺州-广东连山、浦北至北流(清湾)、玉林至湛江等高速公路建设;规划建设钦州至北海高速公路改扩建、南宁-湛江、贵港-玉林-湛江、博白-高州、北流-高州、平乐-平南-容县-信宜、南宁-横县-玉林-珠海、贵港-云浮、苍梧-广宁、信都-广东南丰等高速公路。

航空。加快建成玉林机场,推动贺州机场、防城港机场、百色民用机场迁建等项目前期工作,开工建设南宁吴圩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南宁国际空港综合交通枢纽、北海机场站坪扩建等项目。

三、打造支撑大湾区的珠江-西江黄金水道

建立健全珠江-西江航运发展高层协调建设机制,积极探索西江航运干线船闸统一平台联合调度,在推行“三统一分”模式的基础上积极协调推进“四统”模式,加快推进“一干七支”航道网络扩能改造,打造连接粤港澳西江水上高速通道。推动成立经济带航运联盟,大力培育西江集装箱班轮航线。加强经济带沿线港口合作,支持梧州港、贵港港等与肇庆港、佛山港、广州港等实现“港港联运”。进一步提升西江航运管理质量和水平,建成功能健全、服务高效的现代化航运服务体系。积极争取中央专项建设基金支持,推进南宁、贵港、梧州3个主要港口和柳州、来宾、百色、崇左4个地区性重要港口建设。加快推进平陆运河前期研究及规划建设工作,推动形成南宁港至北部湾港便捷的水运通道。

重点推进贵港至梧州3000吨级航道整治。加快建设贵港二线、西津二线、红花二线船闸工程及大藤峡水利枢纽通航设施等项目,尽快开工建设绣江复航工程、桂江航道工程(平乐至莲花大桥)、桂江京南二线船闸工程、百色过船设施、贺江扩能工程等项目。

四、加快融入大湾区世界级港口群

以连接大湾区和东盟的西部通道建设为契机,把北部湾港打造成为全国沿海主要港口和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推进北部湾港与香港、广州、深圳等大湾区港口合作,共同培育和加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至粤港澳的班轮航线,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支持运营好北部湾港至香港“天天班”航线,推动大湾区港口加入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争取与广东省开启经济带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与大湾区的港口群建立港口联盟,建立跨区域的口岸管理协调机制。积极推进建立珠江-西江流域港口城市联盟,加强经济带沿线综合保税区合作,创建综合保税区产业联盟。

专栏3 港口群建设工程

重点推进钦州港东航道扩建二期工程、防城港30万吨级矿石码头及航道、防城港企沙港区赤沙作业区1-2号泊位、钦州港2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及航道等大型深水码头航道前期工作,加快建设防城港东湾潭油航道、钦州港金谷港区金鼓江作业区12-17号泊位工程等项目,尽快建成钦州港东航道扩建一期工程、北海铁山港区航道三期工程、防城港渔澫港区第五作业区进港航道及513-516号泊位等项目,争取启动防城港企沙作业区、钦州港三墩作业区二期扩区建设。

五、联合大湾区建设国际信息大通道

以加快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为重要抓手,积极推动与大湾区共谋共建国际信息大通道。深化广西与大湾区信息互联互通,推进服务大湾区的信息通信、信息服务等产业聚集发展,推动与大湾区旅游公共服务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推动共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化合作平台,支持联合粤港澳企业在东盟国家建设数据中心。鼓励粤港澳企业积极参与建设中国(南宁)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打造面向东盟的电子商务集聚区。开展北部湾“智慧海洋”试点,共建“泛北部湾区域全息海洋大数据平台”,培育智慧海洋应用服务体系,建设海洋产业数字化融合发展合作区。联合粤港澳构建信息交流与合作平台,提升广西科技创新成果水平。建立跨区域信息平台,高效共享区域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科技创新成果的辐射力,努力打造服务中国-东盟信息化战略合作的国内一级节点。

专栏4 信息大通道工程

推动粤港澳电信运营商、行业龙头企业参与中国-东盟信息港南宁核心基地、中国电信东盟国际信息园、中国移动新型绿色数据中心、地理信息与卫星应用产业园、中国-东盟港口物流信息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支持粤港澳企业参与建设中国(南宁)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钦州华为数字小镇,打造面向东盟的电子商务集聚区。

六、构建国际一流的现代物流体系

依托贵广、南广高速铁路等交通干线,联合建设一批面向大湾区、辐射西南中南地区的国际化大市场、集散中心、专业批发市场和无水港,拓展物流产业链,打造区域性国际物流枢纽。推动北部湾港与大湾区港口城市在船舶交易、金融、船代货代、陆海联运等方面开展多式联运合作,打造一批区域性大型物流基地。加强与粤港澳知名航运企业的战略合作,提升客货运输的畅通性和通达性及服务水平。支持大湾区企业在连接大湾区和东盟的西部通道综合物流基地设立采购配送基地,开展跨境物流业务。

第五章 重点推进与大湾区的产业融合发展

坚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产业发展思路,深度挖掘产业合作潜力,共建利益共享的产业链,打造龙头企业,在大湾区建设中发挥广西独特功能。

一、推进制造业融合发展

积极承接大湾区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汽车零部件、整车装配等装备制造产业,重点推动南宁、柳州、桂林、梧州、贵港、贺州等市与广州、深圳、佛山等市开展深度合作,引进一批制造业项目,打造一批制造业集群。建设环粤产业承接带、西江产业承接轴带和北部湾沿海-沿边产业承接轴线。以柳州、南宁、贵港、梧州等市为重点,加大精准招商力度,引进粤港澳先进制造业龙头企业和技术人才,着力延伸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利用大湾区的科技创新资源优势,集中力量打造石化、冶金、铝精深加工三大资源型产业集群,协力推进粮油加工、现代林业加工及造纸、生物医药、糖业等四大消费型产业集群。加强同大湾区在海洋产业方面的合作,加强海洋资源的研究、开发及利用,共建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鼓励有实力的大湾区制造业企业在广西设立面向东盟国家的投资公司。支持大湾区城市在广西建设发展“飞地经济”和“科创飞地”。

专栏5 制造业融合重点

加快推动梧州藤县陶瓷和铝材项目、贵港市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动车精密铝配件制造项目前期工作。推动桂林经济开发区华大基因项目、玉柴工业园玉林无人机项目、来宾高新区迪信通(韩国)机器人项目尽快落地。

加快推进南宁市江南区智能装备项目、南宁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和智能制造项目、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新材料产业项目、北海出口加工区移动智能终端盖板和显示总成加工项目、玉林市玉东新区航空智能制造产业化项目、贺州高端建材项目(一期)、玉林市福绵区装配式建筑与现代绿色建材产业项目、北海市合浦工业园区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项目、柳州市北部生态新区广西工业设计城、柳州市柳江区柳州毅德城、钦州华谊化工新材料一体化基地和钦州港区轻型载货汽车升级改造、来宾高新区汽车电子产业园、来宾市新能源材料产业基地、广西·中国糖业产业园、崇左中铝稀土产业园、广西崇左国际林业循环经济产业园等项目建设,积极申报创建北部湾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支持建设柳州、南宁、贵港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二、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强与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的合作,重点发展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深圳-巴马大健康合作特别试验区等平台,支持南宁、梧州、桂林、玉林、河池、贺州、来宾等市发展健康养生、生物医药产业。推动粤港澳电信运营商、行业龙头企业参与中国-东盟信息港南宁核心基地、珠江-西江经济带(广西)航运数据中心、中国-东盟港口物流信息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推动北斗导航、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依托“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等科技交流平台,加强与深圳、广州等地技术合作,积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向广西转移转化,大力发展柳州、河池、百色、来宾等市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加快贺州、崇左、梧州等市稀土新材料产业发展,支持来宾三江口港产城新区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支持柳州、南宁、贵港、来宾等市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支持贵港建成广西面向大湾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专栏6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项目

鼓励我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与大湾区相关单位合作共建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加强创新能力和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发展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支持南宁、梧州、桂林、玉林、贺州、来宾等市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建设惠科电子北海产业新城、玉林中滔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南宁城市轨道车辆组装、来宾三江口节能环保产业园、桂林花江智慧谷等项目。重点支持柳州、河池、百色、来宾等市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和贺州、崇左、梧州等市稀土新材料产业发展,加快贺州碳酸钙、装配式建筑产业以及来宾碳酸钙产业发展。

三、推动服务业联动发展

吸引大湾区的优秀企业和优秀人才,推进广西金融保险、健康医疗、专业会展、法律咨询、大健康旅游等服务业提质发展。

推动旅游业全面对接,在旅游航空、线路设计、产品开发等方面开展合作,支持在桂林等重点旅游城市实行特定国家和地区免签、落地签政策,共同建立世界大健康旅游圈。加大旅游项目投资合作,支持旅游企业跨省区投资发展,参与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共同打造珠江-西江特色水上客运与观光游等旅游精品线路。围绕北海游轮母港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连接大湾区和东盟国家的国际海上邮轮旅游。引进大湾区企业在广西发展高端旅游业。继续发挥两广城市旅游合作联席会议作用,加快推进无障碍旅游区建设,培育特色精品旅游线路品牌。

吸引大湾区金融机构到广西设立银行、证券、保险、金融租赁、消费金融等法人或分支机构,培育新型金融服务业态。支持香港金融机构为广西企业在港融资提供便利,研究开发针对广西企业特色金融类产品,助推广西企业“走出去”。

支持大湾区投资者在南宁、桂林、河池、北海、贺州等市建设一批养老社区、老年公寓、康养特色小镇等,推进大健康产业多元化发展。发挥广西丰富的中医药材资源优势,借助大湾区先进的科学技术研究体系,联合开展技术攻关。

强化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展会品牌,加强与广交会等知名展会的合作,推动建立会展业联盟。鼓励大湾区律师事务所到广西设立代表机构,争取国家批准在广西实施联营试点,推动律师、公证、司法鉴定领域的交流合作。

专栏7 服务业联动融合项目

大力推进股权转让、收购兼并、合资基金、证券投资、产权置换等金融合作示范项目。围绕健康养生、养老等开展合作,推动一批健康养生、养老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建设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中医药壮瑶医药旅游城镇、度假区、文化街,积极打造大湾区高层次人才康养之地、国家养老产业基地和健康养老服务业国际合作区。

重点推进粤桂玉林-花都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园、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生态科技小镇、玉林玉东新区中小企业创业小镇、来宾市瑶医药特色小镇、钦州市动漫小镇、贺州市黄姚古镇创意文化旅游区、中越德天-板约国际旅游合作区、崇左花山岩画文化景区等项目建设。加强旅游信息沟通和旅游发布平台合作,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推动广西与粤港澳地区旅游公共服务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建设。

四、建设对接大湾区市场的农产品基地

打造一批面向大湾区的“菜篮子”、“果园子”、“米袋子”基地,以“10+3”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抓好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品种品质品牌提升行动,大力发展绿色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农产品产地集配中心、水产品空中运输走廊、南北果蔬流通集散地,打造面向大湾区特色农产品主要集散地。重点推进来宾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南宁市农产品交易中心、粤桂合作(梧州-云浮)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等项目建设。

积极创建国家级南宁五象新区和南宁临空经济示范区。积极推进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贺州)建设,引进一批粤港澳先进的管理、运营团体,培育形成一批标杆项目,将重点合作园区建设成为承接大湾区高端产业集聚区、产城融合发展样板区、科教和人才资源富集区、国际投资贸易合作试验区。积极推进北海、防城港、钦州园区平台一体化发展,鼓励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主动与深圳、广州等大湾区主要城市深化点对点产业合作。支持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设立“港澳青年创业园区”,为港澳青年在内地创新创业成果孵化提供发展空间,吸引港澳创新要素参与连接大湾区和东盟的西部通道建设。支持广西城市与大湾区城市开展产业协同合作,鼓励大湾区企业和机构在南宁、柳州、桂林、梧州、贺州等市创建“飞地园区”和“科创飞地”。联合大湾区举办数字、医药、电子等高端产业集群招商会,探索在东兴、凭祥、龙邦等3个跨境经济合作区建立“港深加工贸易区”,打造港澳“转口贸易”飞地。

专栏8 产业合作平台项目

重点推进中国-东盟(钦州)华为云计算及大数据中心、中国-东盟信息港跨境数据中心、桂林中兴通讯产业园、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中兴梧州智慧广西云数据中心(一期)、玉林市中滔循环经济产业基地、贺州小鹰-700飞机总装基地、贵港新能源电动车生产基地、澳门-北海葡语系国家产业园、深圳巴马大健康合作特别试验区等项目建设。

六、创新产业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支持与大湾区城市、企业、行业协会、智库搭建多层次、常态化、开放式的产业融合发展机制,争取引进更多“新经济产业园”。推动建立与粤港澳前店后厂合作机制,提高产业融合、市场资源及要素配置效率。进一步完善柳州市和佛山市先进制造业融合交流合作机制,提高两市产业关联度。进一步完善桂林市与深圳市电子信息产业合作机制,建立深圳(桂电)产业创新平台。

第六章 与大湾区共建区域创新共同体

携手优化创新资源配置,联合研发和开展技术攻关,促进产学研融合,共同推进区域协同创新。

加强与大湾区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合作,鼓励粤港澳企业在广西建立研发中心和“创新飞地”,共同打造协同创新基地。加快实施中国-东盟科技伙伴计划,积极与大湾区合建技术研发机构、科技示范园区、联合实验室以及科技成果交流平台,打造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专栏9 协同创新基地工程

加快建设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质量检验检测认证中心、检验检测认证高技术服务集聚区、环保技术和产业交流合作示范基地,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南宁)示范基地。加强中国-东盟信息港南宁核心基地、中国-东盟(钦州)华为云计算和大数据中心等与大湾区科技创新合作。

积极对接大湾区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建设,推动粤桂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共享,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积极从大湾区引入行业领军企业、创业投资机构、创业服务机构等,在开发区、特色产业园区、驻邕高校和有条件的城区建设一批创业孵化载体,加快推进广西创新创业载体建设。

专栏10 协同创新平台工程

建设北部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南(南宁)柳(柳州)桂(桂林)科技创新走廊。着力加强南宁与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的“无缝对接”,在南宁五象新区布局建设北部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南柳桂科技创新走廊,积极对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吸引广深、港澳科研团队落户,联合打造“粤港澳协同创新核心圈”。

建设服务大湾区的创新创业平台。重点打造南宁高新区双创示范基地、梧州高新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贵港科技企业孵化基地、玉林中小企业创新孵化服务中心等“双创”服务平台。加快在北海、钦州、防城港等市建立一批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建设全球最大的药用植物大数据中心。推动广西药用植物园与澳门大学联合组建“桂澳道地药材联合创新研究中心”,支持广西药用植物园与大湾区共建“国家基因库药用植物活体库”和“药用植物基因组学转化研究中心”。

争取与大湾区共同建立符合创新规律的跨区域政府管理协调制度,创新收益分配制度。围绕新一代通信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装备制造、汽车等重点产业领域,聚焦核心技术和应用需求,携手制定产业技术合作创新推进计划,加快原创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突破。推动创新人才、创新平台、先进技术、先进成果在广西与大湾区之间无差异化顺畅流通。

四、促进科技创新资源集聚

积极鼓励国内“双一流”高校、国家级科研院所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设立分支机构。着力加强南宁市与广州市、深圳市及香港、澳门的合作,吸引大湾区科研团队落户广西,探索共建科技创新园区、科技研发与人才培养基地。携手制定产业技术合作创新推进计划,建立对接交流机制,搭建信息对接平台,健全技术转移合作机制,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加快建设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高地。围绕广西高质量发展需求,积极引进大湾区高端科技和高精尖人才。

第七章 打造与大湾区和谐共生的优质生活圈

充分发挥广西生态优势,推动共建优质生活圈,积极打造大湾区的绿色腹地和“后花园”。

建立健全与大湾区的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机制,着力加强跨流域生态保护合作,共同推进跨区域重大生态环保工程建设,推动粤桂生态治理合作。进一步加强珠江-西江生态廊道建设,创建粤桂合作现代农业标准化清洁生产示范区。协商建立海洋污染防治合作机制,共同加强北部湾海域生态环境保护,共建东南沿海红树林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生态功能区。继续推进完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流域海域新的生态补偿方案,推广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经验,建立生态补偿长期稳定机制。以南流江、九洲江等跨界流域和北部湾近岸海域水质达标为目标,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建设模式,谋划实施一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重点项目。

专栏11 跨区域重大生态环保建设工程

加强珠江-西江经济带干流和主要支线岸线保护,实施岸线保护区、保留区、控制利用区、开发利用区分区管理,加强自然岸线管理。以打造全流域大型湿地公园为目标,推动湖泊、河流、沼泽、库塘等湿地建设,加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扎实推进九洲江跨区域生态补偿试点,继续开展九洲江流域及鹤地水库水污染联防联治。实施“蓝色海湾”综合整治,协商建立珠江口海域海洋污染防治合作机制,共同加强北部湾海域生态环境保护,共建东南沿海红树林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生态功能区。

加强教育合作。支持引进大湾区国际化教育资源,深化高校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探索建立粤桂劳务合作试验区或人力资源服务产业教育园区,建设一批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公共实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大力开展职工岗位技能提升、职业技能鉴定和创业能力培训,加快广西职业培训标准对标大湾区。大力支持广西高校与大湾区的高水平高校、科研院所通过联合及委托培养等方式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放宽对高校、职业院校教师赴港澳培训的经费和时间限制。

加强人才合作。加强党政干部交流合作,推动建立广西干部队伍到大湾区挂职锻炼机制。大力鼓励人才赴港澳交流学习。建立大湾区优秀人才来桂交流的“绿色通道”,推广与大湾区人才市场相衔接的人才管理机制。开展高层次人才交流合作,重点引进一批有重大发明和重大技术创新成果的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有国际视野和参与全球化竞争的国际型人才、服务周边外交战略的决策型人才、在开放型经济中发挥作用的外向型人才。

专栏12 教育人才合作工程

实施教育合作工程。实施“广西高校国际化提升工程”和“大湾区精英人才引进培育工程”,建设一批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公共实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鼓励大湾区高校到广西设立分校,支持高校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推动北部湾大学与粤港澳高校开展海洋等领域合作。加快实施柳州、钦州、梧州、贵港、来宾等市职业教育突破发展工程,深入推动百色-中山大学战略合作、茂名-来宾教育协作。

实施人才交流工程。定期组织优秀中青年干部深入大湾区交流学习,加强与大湾区高校、科研院所和各类智库机构开展人才交流合作。积极从粤港澳引进高层次人才,在其家属安家落户、子女上学、社保转移、职称评审、课题申报、资金奖励、职务晋升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支持。

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共同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文化创新能力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建立粤桂文化产业联盟,打造粤桂文化创意集聚区。与粤港澳建立文化产业高层管理人才、经营人才、创意型人才、市场推广型人才的培养、交流、引进机制。支持城市间开展文化交流合作,推动将“粤港澳青年文化之旅”活动延伸至广西,共同开展对外特别是与东南亚、东亚等国家的文化交流活动。

专栏13 文化交流合作项目

积极推动梧州粤剧保护与传承基地、岭南文化休闲养生基地、恭城姚家大院互联网文化旅游产业园建设,打造梧州、贺州岭南文化休闲养生基地、粤桂文化创意集聚区以及钦州坭兴陶文化创意产业园等。

深化医疗保障服务合作。开展两广医院管理、医疗科技交流、医护人员培训合作。深化与香港医院管理局及其他医疗单位合作,培养高素质的专科护士和师资人员。支持港澳医疗服务提供者按国家有关政策在广西设置更多医疗机构。加强中医药人才培训与交流,共同打造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国际创新合作圈。

加强健康养老服务合作。共同打造中医药小镇、壮瑶医药旅游城镇,鼓励和支持港澳大型养老集团以独资、合资、合作、并购等多种形式兴办养老机构,共建桂林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打造国家养老产业基地和健康养老服务业国际合作区。积极推进深圳巴马大健康合作特别试验区共建共享。

提升社会保障服务能力。建立全区统一的社会保障信息交流平台,加快医疗、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统筹和社会保险关系跨省、跨市转移接续,推进“五保”互认和结算。开展与大湾区劳务合作和就业技能培训。共同推动柳州和湛江、南宁和茂名劳务合作协议落地实施。

五、全面落实粤桂扶贫协作

持续高位推进粤桂扶贫协作工作,加强高层互访对接,完善结对工作机制。定期开展互访共商协作工作,推进落实粤桂扶贫协作优惠政策。不断加大产业、劳务、教育、医疗卫生、人才交流等方面协作,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全面深化重点领域协作。落实好东西部扶贫协作考核,全面落实粤桂扶贫协作重点工作,不断充实帮扶力量,引导帮扶力量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加快出台并组织实施扶贫协作资金管理办法,推动资金向深度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倾斜,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联合广东省举办贫困地区特色资源、重大项目及名特优产品宣传推介活动,帮助贫困地区打造优势特色产业。共同推进南宁高新区力合(南宁)科技园、深百(南田)众创产业园、深圳巴马大健康特别试验区等粤桂扶贫产业协作重大项目建设,在龙州县、凤山县等贫困县,每年共同推进建设2-3个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项目。深入实施“贫困家庭职业教育+就业”对口帮扶项目。深化两广对口帮扶职业教育协作,加强两广结对共建职业院校。建立劳务和农民工维权信息交流平台,进一步完善两广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第八章 深化与港澳的互利合作

进一步主动向港澳开放,加强与港澳地区的政策对接和制度配合,全方位拓展桂港、桂澳开放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共同培育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一、用好现有政策及合作机制

在CEPA先行先试政策框架下,推动货物贸易、投资系列协议在广西落地实施,积极推进桂港澳经贸领域深化合作,在国际贸易、商贸物流、科技创新、金融服务、健康养生、检测认证等领域谋划打造一批对接港澳的平台,建设广西CEPA先行先试示范基地;充实、完善已建立的桂港、桂澳合作机制,推动港澳居民在广西享有教育、医疗卫生、住房、交通等社会民生待遇,为港澳技术人才进入广西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携手港澳“走出去”,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发挥泛珠行政首长联席会议桂港(澳)高层会晤、香港特区政府驻广西联络处的平台作用,继续办好桂港港口与物流合作论坛,积极组团参加粤港澳重要展览展会,拓展桂港、桂澳在投资、经贸、旅游、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合作。

探索建立对接大湾区资金融通的政策机制,充分利用港澳融资平台,多渠道吸引港澳资本参与广西建设。支持我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与港澳金融机构加强合作,吸引港澳金融机构按国家有关政策在我区设立银行、证券、保险、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培育新型金融服务功能和业态。允许港澳台和外籍金融人才按有关规定在广西就业、永久居留。进一步深化与港澳金融服务合作交流,加快推进投融资体系和金融担保体系建设,把广西打造成中国面向东盟的金融运营服务基地、财富管理服务基地、金融信息服务基地和金融交流培训基地。

加快推动科技创新融合发展,加强科技创新资源共建共享,合作共建创新平台,进一步健全技术转移机制,推进课题成果产业化。支持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及科学园与广西科研机构和高新园区合作,建立技术转移合作机制,举办粤桂港澳产业科技合作专题研讨会,推动港澳科研成果在广西转化。支持港澳在广西建立研发中心和“飞地园区”,设立检验检测认证分支机构。

四、深化“一带一路”合作

支持港澳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等重大开放合作平台,共同推进连接大湾区和东盟的西部通道建设,积极参与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国际大通道、商贸物流、投资便利化等领域的合作。加强广西与大湾区港口航运企业合作,共同组建合资公司参与“一带一路”项目投资建设。

切实加强规划的实施保障,加大支持力度,形成政策创新优势,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确保规划目标和任务如期完成。

全区上下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扩大开放、担当实干,全力打好对接大湾区的攻坚战。各有关部门,特别是相关市县,要把对接大湾区建设作为一项重大任务,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谋划,明确目标,按照轻重缓急推进工作。利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粤桂扶贫协作、两广推进《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实施联席会议制度、西江经济带城市共同体、粤桂黔高铁经济带联席会议等合作机制,进一步强化广西与大湾区的合作对接,扎实推动重大合作事项落地。推动建立广西与大湾区省部级领导对话机制,加强规划衔接,统筹解决广西对接大湾区建设的重大问题。推动建立桂港、桂澳高层交流会晤常态化机制,定期召开桂港、桂澳合作机制联席会议,推动桂港、桂澳合作迈上新台阶。

加强广西对接大湾区建设的政策保障,在重大基础设施、重点产业项目、资金安排等方面加大支持,相关项目优先纳入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计划,优先保障用地、用海、用林等需求。完善促进产业承接转移相关支持政策,加快出台广西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具体支持政策。推动建设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在扩大投资领域开放、推动贸易转型升级、深化金融领域开放等方面探索创新。

对标大湾区等先进地区做法,聚焦企业和群众的期盼,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刻转变政府职能,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持续推进商事制度、投资项目审批、政务服务、行政审批和税收征管等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压减办事手续和时间,提升政府服务水平。进一步减税降费,完善企业投资管理体制,打破市场准入壁垒,推进通关贸易便利化,深化市场监管综合改革,完善落实民营企业绿色通道制度,努力打造与大湾区同等水平的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积极开展营商环境评价,创造宽松平等的市场准入环境,营造公平规范的市场竞争氛围,实现市场准入畅通、开放有序、竞争充分、秩序规范,为企业跨区域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营商环境。

加强广西全面对接大湾区建设的宣传报道,增强公众对广西对接大湾区的认同感,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对接大湾区建设。畅通公众意见反馈渠道,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主动参与广西全面对接大湾区建设的良好氛围。

在贵州毕节,由乙引教授为首的科研团队经过10余年科研攻关,努力让当地百里杜鹃景区的观花期从2月中旬延续到7月底;牵头成立“高山杜鹃国家创新联盟”,让生态资源变成振兴乡村的源动力。

以熊康宁教授为首的科研团队在花江大峡谷摸索治愈“生态癌症”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已经在贵州镇宁、紫云、册亨等55个县市和重庆、广西、云南等10余县市进行工程化推广运用。

贵州师范大学熊康宁教授在位于花江大峡谷的石漠化治理示范区查看花椒长势

由李秋华教授领衔的“贵州省高原水库水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科技创新人才团队”通过10余年的科研攻关,形成了一套“外部营养盐控制-内部生境结构优化-水华风险应急处置”,集成创新了全过程、多层级的贵州高原水库藻类群落调控技术体系,为水库水体富营养化综合防治与水生态修复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在贵州20余座水库推广运用,保障了贵州近500万人口的饮水安全。

扎根黔山大地的贵州师范大学在助力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落实大生态战略行动中,让生态科技之花绚丽绽放。

青山常绿:让家园更美丽

作为世界上岩溶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贵州喀斯特地貌面积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78%,是全国石漠化面积最大、类型最多、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如何修复脆弱的生态环境,保护发育良好的喀斯特地貌,成为贵州师大一直致力科技攻关的重点领域。

石漠化是发生在喀斯特地区的一种独特生态灾害现象,被学术界称为“生态癌症”,石漠化严重的地方只见石头,不见片土,甚至寸草不生。“乱石旮旯地,牛都进不去。春耕一大坡,秋收几小箩。”是当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真实写照。

“脆弱的喀斯特生态环境,加上人为活动的干扰和破坏,导致石漠化不断加剧,使人们逐步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熊康宁说,刚来到花江大峡谷时,放眼望去除了农舍、公路,就剩下白花花的石头,几乎看不到绿叶。多数村民栽种的玉米仅够吃半年,其余时间需要国家发放粮食救济。2000年,该地区石漠化面积占土地总面积89.79%,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47.17%。

“从国家‘九五’计划起,我们就以花江大峡谷沿岸50余平方公里石漠化最严重的区域作为示范区,研究攻克石漠化这个‘生态癌症’的科学技术。”熊康宁教授表示,经过20多年的科研攻关及应用示范积累,找到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和贵州省情、适宜喀斯特环境特征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

曾经的“生态癌症”正在大幅改善。花江大峡谷示范区内植被覆盖度在1996年3%的基础上提高到2019年的51%,土壤侵蚀模数降低了43%,石漠化面积比例降低31%,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6年的650元提高到2019年的9863元。如今,该模式在贵州镇宁、紫云、册亨等55个县市及周边省份10余个县市进行技术转移推广运用。

经过20多年的治理,花江大峡谷的石漠化治理示范区内的植被覆盖度在1996年3%的基础上提高到2019年的51%

通过申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方式,对发育良好的喀斯特地貌实施生态保护,也是贵州师范大学科研团队的努力方向。

经过熊康宁科研团队历时12年的努力,2007年“中国南方喀斯特”一期项目成功入列《世界遗产名录》;2014年“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二期项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0年,贵州赤水自然遗产地申遗项目成功入列“中国丹霞”捆绑项目并成功申遗;2018年在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贵州梵净山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增至53处,世界自然遗产总数超越之前并列的澳大利亚和美国,独居世界第一,贵州也成为中国世界自然遗产数量最多的省份。

贵州师范大学老师陪同国外专家就贵州梵净山申遗进行研科考

“中国南方喀斯特”申遗项目,是世界上遗产地面积最大、组成地最多的世界遗产地,贵州、重庆、广西借此实现世界遗产地“零突破”。曾任“中国南方喀斯特”一、二期申遗项目专家组组长的熊康宁回忆,这两期申遗项目均由贵州省牵头完成,凝聚了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的智慧。由11人组成的贵州专家组成员中,其中9人来自贵州师范大学。梵净山申遗项目专家组成员,多数也来自贵州师范大学。

与此同时,以周忠发教授为首的科研团队通过对“喀斯特高原山区雷达遥感农情监测与识别关键技术”进行多年的科研攻关,在贵州省近年来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花江大峡谷的石漠化治理示范区内,石旮旯地里的花椒长势喜人

早在2000年,周忠发就开始从事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专业的学习和研究。“贵州喀斯特山区多云多雾多雨、地形破碎起伏大、耕地破碎程度高、种植结构复杂,仅靠传统光学手段,很难获取准确的数据。”周忠发教授介绍,2008年中国烟草总公司贵州分公司邀请他们团队做“贵州山区烟草种植遥感定量监测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考虑到雷达数据具有的全天候、全天时的观测能力,对地物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等特性。于是,周忠发决定用雷达数据试一试,结果一做就是10余年,也就有了“喀斯特高原山区雷达遥感农情监测与识别关键技术研究”这项成果。

该成果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优势,立足贵州省情,研发了“天-空-地”遥感监测与决策支持信息系统技术体系,建立开展分级管理的智能化、高精确度、动态更新的农业资源环境大数据平台挖掘分析,为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在贵州省30余个县市和10余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应用推广。

2015年,根据贵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周忠发教授团队在省发展改革委领导下,开始“贵州省生态保护红线”研究,为贵州生态保护红线调整与优化等一系列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与数据基础。

碧水清流:守护水晏河清

河流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作为长江、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区,贵州生态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守护水晏河清,也是贵州师范大学科研团队攻关领域之一。

多年来,以杨胜天教授为首的科研团队就致力于对贵州这样一个生态脆弱的喀斯特地区,进行水文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贵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区,生态脆弱,山地区域的生产生态用水一直是困扰当地经济发展的难题。20年前,杨胜天和他的团队针对这一难题发起研究,通过持续观测试验和数字模拟分析,发现了山地生态脆弱区“植被——土壤水互馈关系”,揭示了在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对水分调节的阈值,改变了人们对喀斯特地区对植被和水资源关系的认识。

在年复一年数据收集、总结分析、应用验证的基础上,杨胜天科研团队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山地生态水文模型,为贵州解决山地区域的生产生态用水短缺问题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撑,荣获2018年贵州省首届自然科学一等奖。目前,这套理论模型已经被环保、水利部门采用,在贵阳的水生态文明建设中大量实践,也在黄河流域、新疆西藏、东北地区推广应用。

在此理论基础上,杨胜天科研团队创建了卫星、无人机、地面观测相融合的大数据观测体系,研发了遥感水文站技术,在贵州省共计建设了近百个遥感水文站,在新疆艾比湖流域、青藏高原北区、甘肃疏勒河党河流域、黄河中上游地区、东北地区乌苏里江流域、金沙江流域等共计建设了约400个遥感水文站。在这些大数据的支撑下,近年来杨胜天科研团队又发现喀斯特地区河流变化、乡村聚落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贵州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这一理论成果将为喀斯特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发展规划和乡镇布局提供有力的支撑。

贵州特殊的喀斯特地质地貌,导致土壤保水差、净化弱,梯级水库形成营养盐累积,库内封闭内循环,营养盐易进难出,加之高原气候光照足、温度变幅小,极易引发藻类水华(淡水水体藻类繁殖过度)。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贵阳市“两湖一库”藻类水华频繁发生,严重威胁市民饮水安全。

多年来,贵州省水库水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科技创新人才团队领衔人、贵州师范大学教授李秋华,每隔半月就要到贵阳市红枫湖、百花湖、阿哈水库采集水样,检测水质情况,确保市民饮水安全。

李秋华说,贵州省有水库2300多座,调查的水库中有80%以上处于中富营养状态。过去10年间,李秋华团队针对全省21座高原水库群进行藻类生境原型观测,对近3万个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开展了2000多个实验室水质水生态采样和大量野外模拟实验。针对贵州实际,李秋华团队创新研发了氮磷植物削减技术、藻类附着生态网膜技术、安全高效应急控藻技术,集成创新了全过程、多层级的藻类群落调控技术体系。通过一系列技术攻关,李秋华团队找到藻类群落的演变规律、机理与调控技术。以安全高效应急控藻技术为例,该技术能有效控制蓝藻水华,抑制蓝藻体内的藻毒素释放,其成本比传统物理化学除藻方法节约80%以上。

目前,这些技术在贵州20余座水库推广运用,有效地控制了藻类水华的发生,且大多数水库水质稳定在地表水Ⅲ类以上,水库水质指标已达到相应水功能区域指标要求,保障了近500万人口的饮水安全。

与此同时,以贵州师范大学夏品华博士为首的科研团队经过多年研究,研制出生态河岸构建技术与农村污水处理技术,为广大农村低成本处理生活污水开辟一条新路。“该技术主要是在农田和河道之间选择离河道15-20米距离的区域构建生态滤岸,建立阶梯式污水渗滤净化系统,并在每级湿地渗滤净水区域上,根据当地的水质,搭配旅种植不同种类的湿地植物,用于吸收污水中的氮、磷等成分,并净化生活污水”。据夏品华介绍,目前该技术已经在红枫湖大冲村、威宁草海等地成功推广应用。当地生活污水经阶梯式污水渗滤净化系统进行生物吸收的渗滤净化处理后,水质可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河道漂浮垃圾长期堆积会造成水质污染,而且影响形象,垃圾清理成本高、效率低。2015年,贵州师范大学苏明、邓静两位教授带领的学生团队设计了一种高效清理河道漂浮垃圾的装置,该装置由水车、垃圾拦截机构、垃圾提升机构、垃圾漏斗和河岸摇臂支架等组成,利用水力作为动力源,可实现河道漂浮垃圾的打捞、聚拢、滤水、卸载等环节,打捞机构随河面水位高低可以实现自动调节,只需人工进行垃圾清运,特别适用于有一定落差的河道漂浮垃圾处理。该成果获得全国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赛一等奖,国赛三等奖,并获得发明专利授权。

贵州师范大学苏明、邓静两位教授带领的学生团队设计了一种高效清理河道漂浮垃圾的装置

据苏明教授介绍,学生团队曾针对清镇市河道管理办公室负责的河道做可行性研究。该河道有14名工人,采用人工打捞的方式,不仅安全性和舒适性无法得到保障,而且按每人每月工资2500元,每年需要42万元。如果采用该成果打捞漂浮垃圾,只需2名工人,定期清理漏斗中的垃圾即可,可大大减少人工成本和工作强度。

绿色产业:开启“生态宝藏”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产业支撑。只有开启“生态宝藏”,让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让村民们真正富起来,让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才能真正守住青山绿水。对此,贵州师范大学科研团队也在努力加强科研关攻。

在毕节市中部,有一片125.8平方公里的原始杜鹃林带,分布有60多种杜鹃花,是迄今为止已查明的世界上面积最大、种类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杜鹃林,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花园”。近年来,百里杜鹃景区依托当地罕见的高山杜鹃资源,推动了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拉动贵州旅游增长的龙头景区之一。

经过贵州师范大学科研团队的攻关,杜鹃花期得到了延长,这为当地乡村振兴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应

然而,生长在野外的高山杜鹃因花期过短,盛花期仅15天左右,成为制约当地杜鹃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如何利用科技手段,尽可能延长杜鹃花的花期,成为当地旅游产业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早在2009年,百里杜鹃景区管委会就与贵州师范大学开展了合作,由陈训研究员和乙引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实施协同攻关,对当地马缨杜鹃、露珠杜鹃和迷人杜鹃等3种高山杜鹃实施花期调控。“在百里杜鹃景区,漫山遍野的杜鹃不同于盆栽,不可能通过温室控温、光照调节等常规方式来调控花期;同时,景区内的杜鹃品种品繁多,每个品种的花期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为各个杜鹃品种重新寻找新的花期调控手段。”乙引教授表示,经过3年的科研攻关,科研人员先后进行了植物生长激素调节、日照调节、微量元素调节等多种试验,最终研制出高山杜鹃花期调控的专用喷洒剂,调控花期效果最佳,让杜鹃的花期延长了10天左右。

改良引进在不同时期开花的杜鹃新品种,也是百里杜鹃花期延长的又一重要方式。2016年,百里杜鹃与贵州师大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病虫害防治、花期延长、品种繁育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通过近两年努力,贵州师大科研团队在全球范围内上千种杜鹃花品种中,初步挑选出数十种花期差异大、观赏性佳、又可能适应贵州当地气候环境的品种进行杂交繁育。“目前,已有6种杜鹃杂交繁育获得成功,开始进行花苗培育,并将大规模种植。届时,这些不同时期开的高山杜鹃品种能让百里杜鹃的花期从2月中旬延续到7月底。”乙引教授表示,还有18种不同时期开花的杜鹃也完成了实验室杂交繁育工作,通过将更多不同时期开花的品种进行搭配,百里杜鹃的观花期将延长至9月份。如今,杜鹃花期的延长也初步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应及扶贫效应。

为打破原有区域内组织间的横向壁垒,促使省内外的高校、科研院所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高山杜鹃研究和产业健康发展,2021年6月25日,由贵州师范大学牵头申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准成立的“高山杜鹃国家创新联盟”正式挂牌成立。“高山杜鹃国家创新联盟”的成立目的,就是通过搭建新的平台,充分调动省内外科研力量,在高山杜鹃种质资源创新利用与新品种选育、花期调控、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助推杜鹃花产业化;延长观赏期,增加旅游经济收入,最终形成以花卉产业为路径,大生态结合大旅游的新模式,为贵州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注入创新动能。

石斛是贵州省四大主要中药材之一。然而,野生石斛资源稀缺,种苗少等问题一直是制约石斛中药产业发展的瓶颈。以乙引教授为首的科研团队经过多年科研攻关,利用组织培养解决了石斛资源稀缺,种苗少的难题;通过仿野生林下栽培、大棚栽培技术的推广解决了栽培技术难题;通过对石斛有益内生真菌的研究,发现了黔产石斛生长过程中的关键有益菌,通过喷洒和根灌实验室研发的有益内生真菌药物能明显提高幼苗成活率和调节内生真菌种群及数量,进一步提高石斛产量和品质。同时,该科研团队还联合贵州首草健康发展有限公司、安龙县西城秀树农林有限责任公司、贵州同济堂制药有限公司、金沙台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通过项目合作,借助企业优势资源,研发了胶囊、滴丸、饮料、石斛碱含片、石斛碱纯品等石斛产品,为贵州石斛产业发展拓展出新路。

针对贵州丰富的藤茶资源,余正文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大力开展藤茶食品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该团队先后5次开展了中国藤茶资源普查,收集到了全国25个产地411株野生藤茶种苗,初步建立了中国藤茶资源圃;研发3款藤茶新品上市,年产值500余万元;提出“贵州省茶叶全值化开发利用”理念,创制新茶饮品,开发减肥抗肿瘤产品,生产茶护肤药妆品,茶面膜、茶肥皂等系列产品,将发酵茶提取物应用于饲料行业等,着力进行成果转化与推广,累计实现产值1000万元。

为了帮助石阡将当地特色农产品——“神仙豆腐”(又称豆腐柴)走上市场,成为村民们增收致富的又一渠道,2017年贵州师范大学与石阡县政府联合立项开展《石阡县豆腐柴系列产品制作工艺研究》,借助高校科研攻关力量解决该县在产业发展方面的技术瓶颈等问题。豆腐柴商品化的难点在于其凝固原理与普通豆腐不同。通过一年的研究试验,贵州师范大学科研团队突破了保存方面的难点,研制了神仙叶子干粉,不仅解决了豆腐柴的产品运输问题,还可加入面条、米粉等附加产品中,提升农产品价值,有效激活乡村资源,促进乡村振兴。

生态教育:培养专业人才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专业人才,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作为贵州省内的师范类院校,贵州师范大学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贯穿生态理念的同时,还加强生态学科建设,培养生态专业人才。

作为省内一流大学的贵州师范大学,该校生态学专业自2006年起获生态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来,于2011年成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5年获贵州省特色重点学科,2018年入选贵州省区域内一流建设学科。目前,贵州师范大学生态学专业设有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喀斯特生理生态及资源可持续利用、喀斯特水域生态及水资源安全、生态信息及大数据处理4个研究方向。学校面向全校开设《生态文明教育》必修课程及《生态公民培育的理论与实践》《贵州省生态地标赏析》等多门通识课程,并于2020年围绕贵州省三大战略行动开展了翻转课堂改革示范课程:《生态公民培育理论与实践》和《贵州省生态地标赏析》。

为了打造生态文明建设高端智库,更有效推动贵州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建设发展,2020年,贵州师范大学生态文明学院(研究院)挂牌成立,并聘请杨胜天教授为首席科学家。该学院结合贵州省开展生态文明体制综合改革的经验,充分利用贵州师范大学现有师资队伍、教学资源、科研平台和人才基地,吸引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构建生态文明建设高端智库,开展生态文明职业教育,在全社会普及生态文明理念,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人才和技术支持;以职业教育模式构建课程体系,以服务社会需要为目的设置教学课程,积极搭建各类教学平台,将生态文明教育贯穿到学校教学的全过程,不断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

同时,贵州师范大学围绕生态科普工作、助力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在全国范围内率先编制出版科普书籍,2015年,编写并出版的《物种100·贵州智慧》以文学的语言和全新的视觉,将贵州特有珍稀动植物适应环境的策略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给人启迪,令人深思,科普教育效果显著,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2017年,编写并出版《黔墨水乡-贵州60个重要的生态地标》科普读本,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对古化石群、洞穴、森林、湿地、荒漠、草甸等不同生态类型中具有典型代表的生态地标点进行了价值解说。通过《大众科学》开通“水墨黔乡”生态文明宣传专栏;承办贵州省历届“跨界科考”基层调研上活动,详细掌握多个县域基层生态文明建设实际情况及需求等,积极向社会进行生态科普宣传。

生态兴则文明兴。在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走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上,贵州师范大学将贯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要求,助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努力奋斗!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赖盈盈

  • 2014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艺术类招生学院地址: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花江校区;邮政编码:541004

    1、学院地址: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花江校区;邮政编码:541004

  • 2014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艺术类招生文理兼招,考生凡符合上述二种情况之一均可选择理科或文科参加文化考试

    2、文理兼招,考生凡符合上述二种情况之一均可选择理科或文科参加文化考试。

  • 2014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通讯地址

    通讯地址:广西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花江校区邮政编码:541004联系人:陈老师、梁老师电话:0773-、、传真:0773-;E-mail:xkzs@.cn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二O一四年三月二十七日

  • 2022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艺术类招生对象

    一招生对象办学类型普通高等学校学校代码13644办学层次本科学制四年办学形式全日制招生专业产品设计专业环境设计专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动画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招生地区广西广东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江苏河北海南河南辽宁安徽福建内蒙古黑龙江天津陕西等17省市自治区招生招生计划以上招生省份专业计划人数以各省市招生办公布的为准答案来源于2022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艺

  • 2017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艺术类招生联系方法

    联系方法1、学院地址: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花江校区;邮政编码:5410042、联系人:陈老师、梁老师3、联系电话:传真:0773-4、网址:http://i..cn/new/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二?一三年十一月

  • 2017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艺术类招生专业课与文化课考试

    专业课与文化课考试1、我院使用各省(市、自治区)专业联考成绩。2、文理兼招,考生凡符合上述二种情况之一均可选择理科或文科参加文化考试。

  • 2017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艺术类招生考试科目与要求

    考试科目与要求专业课:美术类外语考试语种:英语考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必须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规定。

  • 2017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艺术类招生招生地区

    招生地区广西、广东、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江苏、河北、海南、北京、河南、辽宁、福建、内蒙古、黑龙江、天津等16省(市)、自治区招生。

  • 2017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艺术类招生招生专业及计划

    招生专业及计划1.产品设计90人、环境设计90人、视觉传达设计90人、动画30人(注:以上招生专业、计划人数以各省(市)招生办公布的为准。)

  • 2017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艺术类招生产品设计90人、环境设计90人、视觉传达设计90人、动画30人

    1.产品设计90人、环境设计90人、视觉传达设计90人、动画30人(注:以上招生专业、计划人数以各省(市)招生办公布的为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视剧流星花园是哪一年拍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